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
家庭互动心得体会
家庭互动心得体会在家庭互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密关系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家庭互动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并探讨家庭互动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家庭互动是培养良好沟通能力的关键。
在家庭中,成员之间经常需要交流和对话。
通过与父母、兄弟姐妹的沟通,我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技巧。
这对我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都大有裨益。
其次,家庭互动有助于塑造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
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我学会了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并从中获得了安全感和自信心。
我们常常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如一起烹饪、郊游、观影等。
这些共同体验不仅增进了亲情,还为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家庭纽带。
在家庭互动中,我也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这使我们的家庭互动更加和谐。
此外,家庭互动对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我们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家庭中,我们经常一起分担家务事,或者一起为特殊的场合筹备食物和礼物,这需要我们紧密合作和有效组织。
通过家庭互动,我学会了将个人利益放在整个家庭的利益之上,学会了妥协和共同努力达成共识。
这些经验对于我在学校和工作中与他人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家庭互动还对培养情商和情感管理能力有重要影响。
在家庭互动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挑战,如争吵、失望、痛苦等。
通过与家人的相处,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适应他人的情绪。
家庭互动也给了我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家人们是我宣泄情感的最佳对象,并且他们也能给予我支持和安慰。
这种情感的交流和共享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且培养了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综上所述,家庭互动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家庭互动,我学会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情商和情感管理能力。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郭金花聂玉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权威型、娇宠型、专制型三种教养方式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
另一方面,孩子的特点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反作用,二者是交互影响的。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社会化;教育启迪一、引言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是儿童在特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过程贯穿整个生命历程,即从个体出生直至死亡,都是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
在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
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表现出父母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一家庭教养方式维度取向维度取向是以维度来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研究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纬度下具体的教养方法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
如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 P.M.Sy monds,1939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支配———服从。
他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
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取向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 m2 rind,1967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娇宠型和专制型三种。
孩子成家立业后的家庭关系
孩子成家立业后的家庭关系随着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并建立自己的家庭,家庭关系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和角色转变,以及夫妻关系的调整都对家庭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孩子成家立业后的家庭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家庭和谐和幸福。
1.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变孩子成家立业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随之发生转变。
从原来作为抚养者的父母,他们的角色逐渐变成了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父母应该尊重成年子女的个人决策,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父母也要学会与成年子女建立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关系,倾听并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2. 夫妻关系的调整随着孩子成家立业,夫妻关系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夫妻双方应意识到他们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父母,而是伙伴关系的一部分。
他们需要共同面对孩子离家独立的事实,并找到新的共同兴趣和目标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保持沟通和理解是维系夫妻关系稳定的关键,他们可以通过定期沟通和互相支持来加强夫妻间的情感联系。
3. 孩子与配偶的家庭关系孩子成家后,他们与自己的配偶之间的家庭关系也变得至关重要。
配偶是孩子终身的伴侣,他们共同构建的家庭需要建立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父母应鼓励孩子与配偶之间建立紧密而健康的关系,同时,也要避免插手他们的婚姻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4. 传承家庭价值观念孩子成家立业后,父母应继续传承和弘扬家庭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也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基础。
父母可以通过与子女的对话和互动,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家庭聚会与活动的重要性家庭聚会和活动是保持家庭关系和谐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定期的聚餐、旅行还是其他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些活动都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促进沟通和共享快乐。
父母可以组织这些活动,鼓励孩子和他们的配偶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在孩子成家立业后,家庭关系的调整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
第六章_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件
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相对比较成熟,目 的是为了那些失学、失业以及失管的社区青少年提 供各种社会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创造良 好的社区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青少年外展社会工作,是指为那些离家出走、无家 可归、流浪街头的失依青年,街角青少年以及那些 深夜出没于酒吧、网吧以及一些不良声色场所的、 行为有偏差的青少年,提供食品、住宿和健康活动 的空间、器械,避免他们进一步受到不良环境的影 响,以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包括街头工作、据 点工作和外展中心工作等不同工作模式。
青少年家庭问题的归因
目前对青少年家庭问题做出解释的理论有家
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代际冲突理论、家庭 教养模式理论以及家庭结构治疗理论。这些 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家庭问题产生的原 因做出不同解释。 家庭结构治疗理论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青少年 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开始、发展、终结一 样,家庭也按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直至消亡,即家庭也 有它的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也 可译为它的生命循环、家庭生活历程)是家庭依照一定的轨 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 在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继 续得以延续。家庭生命周期是乡村社会学者在20世纪三十年 代初期发展出来的概念,用来描述家庭的结构、组成以及行 为的改变。 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做不同的划 分。研究家庭生命的周期的阶段,通常是以孩子做关键人物, 以孩子的出生成长去观察一个家庭的改变。
青少年社工方法的特点
具有一般社会工作的共同性,同时又具差异。
具体来说,共同性在于方法的选择受到案主、 服务目标、服务方式的制约;差异性在于方 法的选择和实施受到青少年需求、青少年发 展及青少年社会化的限制。
儿童亲子交流游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三篇】
导语:⼉童的成长过程中,与⽗母之间的亲⼦互动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母其实是⼉童的启蒙⽼师,⼉童从婴幼⼉到成年⼈,最新接触的就是⽗母亲了,⽗母的⾔语,动作等,都对于孩⼦有很⼤的影响。
整理了亲⼦交流的资料,欢迎阅读。
亲⼦游戏对孩⼦成长有什么意义呢?(⼀) ⼉童的游戏按照交往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亲⼦交往及亲⼦游戏 2、⼉童与实物的交往及实物游戏 3、伙伴交往及伙伴游戏。
在⼉童游戏的发⽣、发展过程中,亲⼦游戏先于伙伴游戏的发⽣,同时对实物游戏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与作⽤。
⼀、情感性: 1、亲⼦游戏⼜能够促进亲⼦关系的发展,密切亲⼦之间的情感联系。
2、亲⼦游戏可以强化⼦⼥与⽗母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亲⼦交往的⽅式。
⼆、发展性: 1、⼉童在亲⼦游戏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在独⾃游戏和伙伴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
2、4岁以前,当⼉童与同龄伙伴⼀起游戏时,往往是独⾃游戏和平⾏游戏。
但在亲⼦游戏中,由于有成⼈的引导与帮助,⼉童能够很好地承担游戏合作者的⾓⾊,因⽽社会性交往⽔平⾼于伙伴游戏中的交往⽔平。
3、在亲⼦游戏过程中渗⼊了⼤量的⾔语交往,因此有助于⼉童的语⾔发展。
4、亲⼦游戏有助于亲⼦间安全依恋的形成。
安全依恋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体验,有助于⼉童⼈际交往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童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5、成⼈能够敏感地觉察到⼉童对游戏⽅式的情绪与体⼒反应,采取适合于⼉童发展⽔平与能⼒的⽅式来构建和调整游戏,使游戏有利于⼉童的安全、健康与发展。
例如在“跑与追”的游戏中,当成⼈觉察到活动量过⼤或跑得过快时,会调整速度或改变游戏⽅式以适应⼉童的体⼒和情绪兴奋⽔平。
亲⼦游戏不仅有益于亲⼦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关系,有益于⼉童的发展,⽽且,对于⼉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
⼉童在亲⼦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式、⽅法以及⼈际交往的态度、⽅式、⽅法会迁移到⼉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去。
亲子运动心得体会
亲子运动心得体会亲子运动心得体会1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是学校举办的一项互动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在运动中增进感情,同时也锻炼身体。
我参加了最近一次的家长会亲子运动会,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更加了解到了孩子的需求。
以下是我从这次活动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家长会亲子运动会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运动会上,我们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和比赛,与孩子一起亲密接触,在互动中感受到了对方的关爱和陪伴。
比如,在一项接力赛中,我和孩子手拉手一起奔跑,共同为我们的团队争取胜利。
这样的互动不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增进了我们的亲密感。
我明白了,无论工作多忙,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需要,与他们共度时光,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家长会亲子运动会让我更加了解了孩子的需求。
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由于忙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困扰,我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需求,导致了我们的沟通不畅。
而这次运动会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与孩子自由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
我发现,孩子在运动中展现出的自信和坚持,以及他们对胜利的渴望,这些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
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我了解到孩子对于成绩的关注,以及他们期待父母的鼓励和认同。
从这次活动中,我明白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业和兴趣爱好。
第三,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提醒了我关于童年的重要性。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童年时光,过分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绩。
然而,孩子们的童年时光是无法重来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通过参加这次运动会,我看到了孩子的快乐、天真和纯真,这些是我们成年人所追求的快乐很难得到的。
我内心深处意识到,快乐和童年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第四,家长会亲子运动会让我认识到了运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今高科技发达的社会中,很多孩子过于沉迷于电子游戏和手机,导致缺乏运动。
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父亲在家庭角色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也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人。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父亲教育起到的作用,快来看看吧。
父亲教育起到的作用一、孩子的体格、发育方面,父亲的影响占有很大的优势。
这是因为父亲与孩子互动的方式与母亲不同。
父亲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还有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动作和身体的刺激。
这种刺激的结果就是促进孩子的体能和感知运动能力。
二、男性比较擅长的逻辑推理、空间定向和抽象思维,有助于孩子相应能力的发展。
三、在孩子的个性发展方面,父亲的作用也不可轻视。
男性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和敢于冒险等个性特征。
有机会经常与父亲互动的孩子,人际关系融洽、从事活动的风格更加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
四、父亲还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
父亲为儿子提供做男人的基本模式,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
父亲也是第一个引导女儿认识男性社会的人。
在与双亲的交往中学习,儿女都可以兼收并取父母的特点,学习如何对待异性。
这对于他们将来的社会性发展和性别角色定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父母教育孩子的禁忌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视细节。
你看你就是带着孩子走路的人,需要给孩子示范应该怎么走,比如不能三个人并排走,两个人走时应该大人或男士靠外边。
我的一位朋友到英国时看见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上公交车,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结果被奶奶叫了下来,奶奶要自己先走,还对小男孩说了句:“女士优先!”绅士教育大概就是这样的从小教起吧。
美国著名的小学教师保罗?克拉克写过一本《优秀是培养出来》的书,克拉克老师就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细节教育,比如吃饭时不能含着食物说话,推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就要为他把门,比如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总共有55条,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其实这些细节也都是人生的“大端”,因为细节背后就是大端。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始终应该记取的责任,你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可能就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面的教育就难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变化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变化亲子关系是每个家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关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从婴儿期到成年阶段,亲子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依赖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变化,并探讨如何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一阶段:婴幼儿期婴幼儿期是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特别依赖,称为母性依恋。
孩子和父母的情感联系主要通过照料和亲密的接触来建立。
亲子关系的核心特点是母亲对孩子的照顾和保护。
在婴幼儿期,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爱和尊重,保持稳定的情感互动。
通过喂养、拥抱和眼神接触等方式,父母与孩子建立起深厚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为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安全感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儿童期儿童期从3岁到12岁,是孩子个性发展、社交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建立独立意识,他们会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与同龄人的关系。
与此同时,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在儿童期,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保持适当的监督与引导。
亲子沟通变得更加重要,父母应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三阶段: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孩子从12岁到18岁的成长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会与同伴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并对家庭产生质疑与叛逆。
在青少年期,亲子关系面临着挑战。
青少年更加渴望独立和自由,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尝试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变得紧张,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父母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尝试与他们建立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同时,父母需要坚持提供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第四阶段:成年期成年期是孩子进入独立生活的阶段,他们有着自己的职业、家庭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阶段,亲子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依恋模式是指人际关系中形成的特定的情感联系和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婴儿和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影响个体的情感表达、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能力。
依恋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个体自身的经历有关,也与代际传递性密切相关。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实现。
首先,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模式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依恋模式。
研究表明,父母的依恋样式与婴儿的依恋样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父母的依恋关系较为安全和稳定,他们通常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保护,从而促进婴幼儿形成安全依恋的模式。
相反,父母的忽视、虐待或其他不适当的照顾方式会增加婴幼儿形成不安全依恋模式的风险。
其次,家庭环境中的亲子互动方式也会影响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
父母的教养方式、情感沟通和情感表达方式会被儿童吸收和模仿,并在其后的人际关系中重复。
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亲子关系中表达和接受情感的能力较强,那么孩子在成年后形成的依恋模式也更健康和安全。
相反,父母对情感的忽视、逃避或过度控制会阻碍孩子的情感发展,导致不安全或不健康的依恋模式。
另外,家庭文化和传统也会对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中对于依恋和亲密关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这也会影响个体对依恋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例如,一些文化强调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鼓励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依恋模式。
相反,一些文化对于依恋关系较为冷漠或仅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也存在一些变化和调节因素。
研究发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支持和介入,以及后续的心理训练和辅导,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并建立更健康的依恋关系。
此外,同伴关系、婚姻关系和其他重要人际关系中的依恋体验也会影响个体的依恋模式。
了解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了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个体情感发展的框架。
它提醒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我们自己的依恋模式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论述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
论述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父母对婴儿的互动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父母是婴儿的主要照顾者,他们负责满足婴儿的基本生理和情感需求。
通过喂养、抚摸、褒奖等方式,父母能够建立起与婴儿的情感连接,使婴儿感到安全、受到关爱。
其次,父母对婴儿的互动影响了婴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
父母的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能够引起婴儿的情感共鸣。
当父母表达喜悦、亲密和温暖的情感时,婴儿会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促进其情绪的积极发展。
相反,当父母表现出冷漠、焦虑或愤怒时,婴儿可能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另外,父母的互动方式也影响了婴儿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通过与婴儿的眼神接触、面带微笑、模仿婴儿的表情等方式,父母能够激发婴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探索。
同时,父母的言语和语调也对婴儿的语言习得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与婴儿的语言交流可以为婴儿提供语言模型,帮助婴儿学习和理解语言。
而婴儿与父母的互动也对父母自身产生了影响。
首先,与婴儿的互动过程中,父母体验到了充满爱和关怀的美好情绪,这对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婴儿的需求和反应对父母的行为产生了指导作用,促使父母成为有责任心和关爱心的照顾者,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育儿技能和家长角色认同。
此外,婴儿的成长也给父母带来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亲子互动中。
总的来说,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双向过程。
父母对婴儿的照顾和互动方式直接影响了婴儿的情绪、认知和语言发展,而婴儿的需求和反应也对父母的育儿技能、心理健康和家长角色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
因此,建立积极、亲密的互动关系对婴儿和父母双方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父亲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影响有哪些
父亲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影响有哪些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一股脑儿全推给母亲,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其实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也起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具体影响自爱哪些方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父爱对孩子人格健康的影响一、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
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
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二、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
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
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
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
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
有人认为男孩子由父亲带,女孩则应该由母亲带,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
如果只实行母性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的生活状态三、有利于孩子对生活的全面体验。
如果一个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儿国,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
一个人形成畸形性格,与他儿童时期对世界的片面观察有密切联系。
母亲更容易溺爱、迁就孩子。
父爱则相反,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亲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
失去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长大以后,碰到一点问题都会不知所措。
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教育影响的区别母亲的爱细腻、温柔,而父亲的爱表现为粗旷、豪放,两者爱的表达方式不同,给孩子的感受也不同。
他们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社会的情感财富。
有了父爱的孩子,可获得正常的人格发展。
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
教育专家们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
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
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更能教育孩子独立、果断,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
关于小手拉大手的资料
关于小手拉大手的资料导言:小手拉大手,这是一个富有正能量、温暖人心的话题。
它寓意着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和关爱,也象征着传递爱心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无论是在亲子关系中还是社会跨界互助中,小手拉大手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小手拉大手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小手拉大手。
一、小手拉大手的意义:小手拉大手代表了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牵手行动,这种动作象征着温暖、关爱和互助,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1 跨越代沟,促进亲子关系:对于父母来说,与孩子一起牵手走过人生的旅程可以增强亲子关系。
当父母与孩子拉手时,他们不仅仅是行走在同一道路上,更是建立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信任。
而对于孩子来说,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小手拉大手的行为象征着相互扶持和帮助他人,这可以培养儿童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与成年人一起行动,孩子们能够学会理解和关心其他人的需要,懂得愿意伸出援手,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1.3 传递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小手拉大手所传递的温暖和关爱,可以影响他人,进而传播到整个社会中。
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区中,小手拉大手都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二、小手拉大手的实践方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小手拉大手的精神?以下是几种实践方法:2.1 家庭亲子活动:家庭是孩子们最亲密的社交圈,通过举办各种亲子活动,父母和孩子们可以共同参与其中,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比如,一起做手工,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或是一起出游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还能够通过互动和交流,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2.2 学校志愿服务:学校是培养儿童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通过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比如,帮助老师整理教室,参与义卖活动,或是与老年人交流等,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父母情绪稳定的陪伴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情绪稳定的陪伴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原则性伤害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去想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其实更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高情商孩子,源自父母情绪稳定的陪伴01最近有个叫《妈妈是超人》的综艺节目,其中,明星妈妈胡可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节目中有一幕,胡可的两个孩子,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车上互抢玩具。
结果哥哥把弟弟弄哭了。
但是,胡可喝着咖啡淡定的开着车,等待着兄弟俩自行解决问题。
没多久,两兄弟已经忘记了刚刚矛盾,和好如初,并愉快地飙歌起来。
胡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谁说老大就要让着老二?在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原则性伤害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去想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人越干涉,他们的关系会越激烈,大人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他们一定会找到他们之间相处的平衡点。
”02孩子们能够自己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分享。
这位老师说,在幼儿园的操场上,秋千和滑梯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滑梯产生的争执少,每个人滑下去再从后面的楼梯上来继续可以玩,但是秋千可就和玩滑梯不一样了。
一群孩子跑到秋千底下,都想抢着去玩荡秋千。
怎么办呢?其中一个孩子说:抢来抢去,大家都玩不了,我们要按顺序来。
我先来的,所以得我先玩。
不错,懂得提出规则,还知道为自己争取利益。
但是,其他孩子不服气了。
“我先来的。
”“不是,是我先来的。
”“是我先看到的。
”先来后到都各有自己的标准,看来,问题还是存在。
这时候,另外一个孩子说话了:那我们比比身高怎么样,高的先玩。
这位老师说,当时看了下,觉得这个孩子也好聪明,他差不多是那最高的。
但其他几个孩子们似乎对这个提议没有什么异议,因为这个规则,能够让大家都有个参照的标准。
这时候,一个女孩说话了:我们俩差不多高,怎么办?规则有小漏洞。
但是难不倒孩子们,“你们猜拳吧!”有孩子说到。
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观点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心理学领域,原生家庭被视为个体情感、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
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者都认为,个体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对其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庭氛围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和谐、温暖、支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尊、自信、乐观等。
相反,冷漠、暴力和矛盾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创伤和情感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父母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能够使个体更加健康地发展社交技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此外,家庭教育和教养方式也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教育观念、期望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心理健康。
相反,过度控制、惩罚和忽视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和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为了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和支持的家庭氛围,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
同时,个体也应该努力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成长和发展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童年的经验如何影响成人行为
童年的经验如何影响成人行为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个时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一系列的经验,这些经验将会影响他们成为成年人后的行为方式。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童年的经验如何影响成人行为。
1. 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决定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会接受来自父母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些影响将会在日后决定孩子的人格。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一个愉快的家庭环境中,他们通常会变得开朗、自信并充满正能量。
相反,如果他们成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家庭环境中,会觉得孤独、沮丧,并且缺乏自尊心。
2. 父母方式对性格养成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之外,父母的方式也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爱、关心和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成为自信、积极和乐观的人。
相反,孩子在责备、指责、疏远和凌虐的环境下成长,都会对独立性和自我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3. 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教育方面,老师和父母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受到的教育方式是以正面教育和认可为主,将会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接受到的是以惩罚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将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思考方式,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自信和创造性思考。
4. 情感经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童年时期所经历的情感经历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在早期生活中得到了足够的爱和支持,他们很有可能成为能够更好地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的人。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早期生活中遭受了重大的心理创伤,比如失去父母或遭受虐待,可能影响他们日后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关系的持久性和质量。
5. 童年经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童年经验也与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一些不良的童年经历,如父母对儿童虐待、老师对孩子不公正的评估等经历,都可以对儿童的心理状态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受到长期抑郁、心理创伤等影响所伴随的情感困扰,可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后的情感状态与行为偏好。
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也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
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详细探究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父母与儿童的沟通方式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1.正确的语言输入对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在孩子的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父母或抚养者是孩子语言学能力的主要输入源。
儿童在学习语言时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父母的正确使用可以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输入,并且促进孩子更好地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不仅如此,父母的语言输入还能够影响儿童的语言使用和配置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不断准确使用语言,帮助孩子掌握生活中的语言,提高其语言能力。
2.具体的语言教育与孩子的语言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对孩子的说话和语音录音,并对孩子进行实际性指导,可以巩固孩子的语言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宽容、鼓励孩子的发言,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更愿意积极地参与语言活动并学习语言技能。
3.积极参与孩子的语言交流父母参与孩子语言交流的深度和频率,对孩子语言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交换信息、分享想法,以及多问一些问题。
这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他们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和互动来增强自己的语言学习和理解技能。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1.家庭环境与语言环境的联系家庭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与语言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一个充满爱心和理解力的家庭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父母与孩子的语言互动,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语言。
2.家庭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的具体方面家庭环境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具体方面主要包括:①语言环境的丰富程度:家庭环境的语言环境丰富程度低,则孩子的语言学习过程也会受到限制,反之则会具有更为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语言。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一、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和挑战。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探讨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青春期孩子的发育阶段以及心理特点;第二部分探讨青春期孩子在家庭中的问题;第三部分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第四部分总结。
二、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1. 心理成熟度的提高青春期是一个人逐渐向成年人转变的过程,孩子在这个时期开始具备更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并试图去寻找自己的独特性。
这种思考能力的提高还带来了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青春期孩子经常会对新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想要了解和探索更多的领域。
2. 情感的波动青春期孩子的情感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们的情感波动非常剧烈。
有时候,他们可能感到快乐、自信和满足,而有时候他们又可能因为伤感、愤怒或失落而苦恼。
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他们更加敏感和易感。
3. 自我意识的提高青春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独立性,并且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选择权。
这种自我意识的提高经常导致争执和冲突,因为孩子们往往想要实现自己的选择权和决策权,而家长则经常认为孩子在欠缺经验和妥当的思考。
三、青春期孩子在家庭中的问题1. 沟通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沟通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比较封闭和缄默,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比较困难。
有时候孩子在无意中伤害了父母的感情或者误解了父母的意图,由于没有顺畅的沟通,这些误解或难以消除的情感上的伤害可能会持续震荡。
2. 独立性的冲突青春期孩子想要尝试新事物,追求自己的兴趣,但他们同时又依赖于家庭的支持和保护。
这种独立性的冲突导致了矛盾和争执。
孩子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和独立,但是父母则感觉他们还没有做好自我保护和自我监管。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与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与行为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家庭,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家庭教育涉及了许多因素,其中包括父母引导和影响儿童的行为和性格,以及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等。
由此,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既复杂又深远。
一、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儿童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家庭环境所塑造的。
儿童在家庭中吸取知识和情感的过程,对他们以后的行为和性格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情境中,儿童会获得很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并将这些模式与自己的性格相结合。
这些模式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调整,直到成年为止。
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可分为四类:掌权型、民主型、被动型和自由型。
掌权型: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很强,往往采用命令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指导性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很少。
由于孩子的独立性被限制,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儿童情绪上的不稳定。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在教育方面有着平等的地位,他们通常会采用更开放和温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与孩子进行交谈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思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有重要作用。
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则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孩子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被动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少足够的兴趣,往往会对孩子的自主性有所限制。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变得比较被动,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规划和掌控,缺乏主动性和决策能力。
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可能有负面影响。
自由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少,他们通常会让孩子自由发展,而不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在社会关系与情感发展方面存在不成熟和依赖症的问题,对孩子的生活和职场中都可能有影响。
尽管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但是对于父母来说,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发展。
家长参与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家长参与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参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无论是在学业、情感还是社会能力的发展方面,家长的参与都可以显著影响学生的成长轨迹。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其最重要的支持者。
研究表明,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塑造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至关重要。
家长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子女的学习活动的监督,还包括参与学校的相关事务和活动。
众多研究显示,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如果能够定期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讨论学习内容,便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这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业成就。
然而,家长的参与并不止于学业,情感支持同样重要。
研究显示,情感支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当家长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与理解时,孩子将在情感上获得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能够使孩子们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面对挑战,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能力。
这种良好的情感支持不仅能够降低孩子的焦虑和抑郁风险,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与社交技巧,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家长参与还可以在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能够有效提升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通过家长的示范和支持,孩子能够学会设定目标,实现自我激励。
这种基于信任的亲子关系,能够让孩子在面对失败时不轻言放弃,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家长的参与同样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日常对话、共同活动以及价值观的传递,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善良心和公民意识。
在家庭中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让孩子从小懂得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以及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还将伴随他们走向成年,塑造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琪 22:31:38太火了,已经报满了!报不上了轻松点 22:42:58真的吗?你报不上真遗憾,我还指望你教大家那。
最近又有什么心得和旅游照片?虽然考试,还是充分利用青春和春节玩啊。
欢迎来我家石家庄。
小寒早睡吧你没报上学生,我允许你报名做老师了。
《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交流分析学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I)将父母的非爱行为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分为:12个禁止令:不要存在、不要当自己、不要亲近、不要属于我们、不要长大、不要像个孩子、不要健康、不要正常、不要成功、不要重要、不要思考、不要感觉5个驱迫令:快一点、要更努力、要坚强、要完美、取悦别人7种负面特质的父母:过度批判、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缺乏一贯性、言行不一、放羊不管、理论家、情感匮乏这些不良互动模式,可能使孩子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使孩子的精神需求不能被满足,从而造成心理成长的停滞。
因为时间有限,只重点感受了其中部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了解这些问题后,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觉察”,并通过觉察划清自己的问题和孩子的界限、和家人、和他人的界限。
过度批判的父母:经常使用全面性否定的话语指责孩子所犯的错误。
孩子成年后,内心有很深的自卑感和罪恶感;没有自信,深信自己很笨,很傻,一无是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
做错事时,深深自责和内疚;对于自己的任何表现,总是会习惯性地在心里不断苛求、批判自己。
自尊心及自我价值感低,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不能肯定自己的人,对他人包容度也相对低,较易苛责自己和他人。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表现得非常骄傲、自大、过度自我膨胀。
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的父母:父母以“爱”的名义,怕孩子受伤和失败,所以事先为孩子计划打理好一切。
剥夺了孩子独立学习、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隐隐给孩子传递出信息:“你无能,什么事都要我帮助你做”成年后,过度倚赖,面对问题问题或困难时感到退怯、无助、没有主见,容易本能地采取逃避的办法。
在生活或工作中,缺少应有的担当或责任感。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表现出不需要任何援助,承担过多责任,深怕他人的援助是干涉,或者让自己一感到无能。
变化莫测的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疼爱亲切;不顺心烦躁的时候,让孩子感觉到被厌烦被责骂,会使孩子感觉到焦虑不安、困惑、矛盾。
成年后,无法建立安全感,缺乏自信,对他人不信任,或者特别喜欢探究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觉得那种总是疑心他人的感觉太痛苦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缺少怀疑能力,全然相信他人。
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父母:要求孩子诚实,自己却常说谎。
使孩子心中困惑、混淆。
成年后,也成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
内在真正想法,与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处于分裂状态。
引起他人的不信任或排斥,亲密关系受到影响。
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一诺千斤,缺乏弹性,在事情已经发生变化时,不懂得变通。
不关心孩子,放牛吃草的父母:很少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与回应,很少关注孩子内在的感受和需求。
成年后,不能表达自己的正向情感(比如欣赏、感谢、喜欢对方)也有可能震荡到另一极:不听地赞美别人:“哇!你真好!太了不起了!”给他人感觉是人皮在说话,感觉不到诚恳与真心。
理论家型的父母:喜欢说道理,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在感情,特别是职业是教师或军人的父母。
这样长大的孩子较逆返,有的表现为沉默、撒谎、封闭自己。
容易走极端,缺少弹性。
情感匮乏型父母:孩子成为父母的代理父母。
如此长大大孩子被训练得善体人意,过度敏感。
易同理体察别人的需求和感觉,却无法划清自己的情感界限,常将别人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
不要存在:父母对孩子当众斥责、打骂、罚跪,都让孩子感觉到羞辱,希望钻地洞或消失,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余的。
成年后,常常感觉到活着没有意义,在与人交往中不敢提要求,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有失误时会深深自责。
或者震荡到另一极:特意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表现出自己很能干的样子,好象无敌金刚,但不是真正的自信,使周围人感觉到压迫,不自在。
不要当自己: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许,高期望,用理想的样子评判孩子“应该”如何,符合则赞美鼓励,不符合则责罚。
父母从来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
孩子努力得到父母的夸奖,远离自我,迎合讨好他人。
成年后,不快乐,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但常有挫折感。
或者震荡到另一极:不在乎他人的感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要亲近:父母不与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忙碌中对孩子说:“走开!”回答孩子的要求时说:“那你去当他们家的小孩好了。
”成年后,与人接触、接近时有困扰,尤其是与你喜欢或者有权威的人接触时,内心害怕、紧张。
不要属于我们:孩子感觉到父母偏心;小的时候被兄弟姐妹或小朋友排斥;小的时候被父母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成年后,难有归属感。
可能进入一个公司多年,也难于融入整个企业的团体。
可能结婚多年,仍如外人。
不要长大:父母需要孩子需要他们,才让父母觉得有价值(被需要)孩子独立做事时,就被否定或者表示担心。
孩子被要求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安排。
孩子感觉到不被信任,能力不被肯定。
成年后,比较倚赖;遇到问题时优柔寡断,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害怕棉对问题。
或者震荡到另一极:过多承担责任,是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讨厌自己的优柔寡断,所以做决定时冲动草率。
不要像个孩子:每当活泼、自在、好动的孩子本性展现出来时,遭到严厉斥责、喝阻。
要求孩子不要让父母操心,要照顾弟妹、料理家务。
成年后,很难快乐起来。
不要健康:孩子身体健康时,少获关注;身体不舒服时,获得持续的关爱。
成年后,常选择体弱多病,缺乏生命活力。
在人生面临困难、挫折、失意、难题的时候,容易生病。
不要正常:孩子正常时,不获关心;情绪强烈、吵架、打架、晚归、被告状时,被注意被关心。
成年后,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易沉溺在情绪中,无法自拔。
不要成功:孩子完成一件工作后,得到的是批评、苛责。
潜意识里,有不要成功的倾向。
成年后,不自觉地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这种拒绝无法用头脑发现。
越渴望成功,越努力,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不知道为什么,快成功时,兴趣就转移了;接近成功时,心里的担心、害怕就涌现,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就认为,一事无成是自己的宿命。
不要重要:从小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不重要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渺小、微不足道;成年后,当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或重大责任时,就会出现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
当别人帮助或重视时,感到不安、受宠若惊。
不要思考:直接给孩子答案;或者孩子的好奇、认真思考、探索,都得不到回应。
成年后,觉得自己不聪明,无创造性;一想复杂问题,就头痛并心生抗拒,等着别人给答案。
不要感觉:对孩子的情绪否定,扼杀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
如:“不许哭!”“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给你买玩具)““乖,妈妈心疼,好了,不哭!不哭!”成年后,感觉的敏锐度、觉察力被限制住,很难回应自己真实的感觉。
当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不能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或者只想刻意忽略。
积压的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
这个禁止令对男性特别明显,因为害怕有感觉而显得娘娘腔。
快一点!父母焦虑,性格急噪,语言、动作,或者情绪中都传达出内在的焦虑和不安。
成年后,吃饭、说话都不由自主地快。
即使外表可以从容,但内心焦虑,常有心神不宁的感觉,很难真正放松下来。
决策时不易从容、周延。
自在、悠游的特质被剥夺。
获得成功或肯定的同时,身心健康付出代价。
“要更努力!”:来自要求完美、成功导向的父母。
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做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做得更好!”父母对孩子长期如此要求,孩子背负着父母的价值观,成年后,总是要求自己成为佼佼者,要让众人俯手称臣。
孩子成年后,不断追逐外在成就和自我价值,但总觉得自己努力得还不够。
每当完成一件事情时,很难让自己暂时停下来,充分去享受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与自我满足。
无法好好享受生命里每一个片刻与过程,无法好好经验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品质。
无法欣赏路途中的美丽景色,无法欣赏路边的小花小草小生命。
很难欣赏自己。
内心觉得很苦很累。
“要坚强!”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告诉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好汉打落牙齿合血吞!”“凡事要坚强一些,社会是十分残酷、现实的,你怎么哭也不会有人理你,求人不如求己。
”“登天难,求人更难;纸张薄,人情更薄。
”长期受这种灌输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自我防御性很强,会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
当感到悲伤和无助时,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
看不到周遭可以提供的支援与协助,拒绝他人的帮助。
常陷入孤独、绝望的感觉。
自己承担了许多辛苦,内在深层感到孤独。
要完美!来自挑剔、严格的父母。
孩子收到的信息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成年后,不断为自己的表现打分;给自己很大压力,不允许有些微差错;不小心犯错,就强烈自责,与之相处的周围人也会感觉到压力大。
还可能表现为拖拉,凡事不到最后时间不去做它;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取悦别人!来自情感上比较匮乏,需要支持的父母,如离婚、单亲、丧偶的家庭,或者情感较冷漠的家庭。
父母冲突时,问孩子站在哪一边;说:“我吃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你!”孩子成为代理父母,不断表现出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爱的一面。
成年后,为父母、他人的快乐负责任;懂得照顾别人的感觉和需求,扛别人的问题,被他人的情感捆绑。
别人不开心,心里就不安,对他人小心翼翼;很难拒绝别人情感上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父母的言辞、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是“非绝对的”和“非周延的”。
比如小时侯同样受到父母的斥责后,一个人孤独得面对与当时有一只心爱的小狗陪伴,对心灵造成的影响就有极大的不同。
以上内容,以及因此对自我进行剖析,有益于进入自己的内在;在生活中,更敏锐更快更深地“觉察”,使当下不受当年伤痕的污染,看到当下实相;是为了成为自己的好父母,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孩童,让心灵成长、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