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

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

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2.制作视频课件:视频《长征》歌曲,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地图图片。

学生准备:1.自读《长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1.播放《长征》歌曲。

教师激情解说同时屏显: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

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题。

学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

每次读前教师引读:这是地球的红飘带。

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3.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泽东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一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动情的导入语,加上层层深入的朗诵,不仅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而且将学生迅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为学习诗文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因此会产生了解长征、阅读诗歌的欲望。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会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图片、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诗歌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分组讨论用的卡片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 引入课题: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七律·长征》。

”二、新课呈现1.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你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2. 理解诗歌内容: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讲解“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意象。

3. 学习重点字词:教师点拨“逶迤”、“磅礴”等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这些字词。

三、深入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某一意象或某一诗句。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评价其朗读的韵律和情感。

3.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七律·长征》的格式,创作一首描写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诗歌。

2.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经历,培养坚强意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可能还不够详细,导致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个方面加以改进,可以适当增加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此外,在课堂时间安排上,我可能过于注重课内教学,导致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表达机会有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时间分配,增加学生发言和展示的机会。
-情感的传递: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表达,如通过朗读传递诗歌的情感。
-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学生可能会在生字词的书写和运用上遇到困难,如“磅礴”、“逶迤”等字词的正确使用。
举例: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逶迤”和“磅礴”两个形容词的精确含义,以及它们在诗句中所起到的形象描绘作用。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七律·长征》相关的问题,如诗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能够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让我很欣慰。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修辞手法的识别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个问题的引导和讲解。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作为引导者,尽量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感悟。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全文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全文课件
5 七律·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
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
课 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
题 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

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

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
阻,他满怀喜悦的战
斗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
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字 广





jìn(尽力)
多 音



jǐn(尽管)

nán(困难)

nàn(灾难)
①尽( jǐn )管他最后没有成功,但他的确是尽 ( jìn )了最大的努力。
②大家都积极援助那些艰难( nán )度日的难 ( nàn)民。
第三部分(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 征胜利后的心情。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
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1.“ 远 征 难 ” 三 个 字 怎 么 理 解 ?
“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长
课 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这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 文 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讲 解 2.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
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走过水草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课件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质课件(共76张PPT)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质课件(共76张PPT)

从“寒”字中能读出什么呢?
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 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 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 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 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心的心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开颜”收尾有什么好处?
“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 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A

··
A.高耸入云的山崖。
B.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的样子。
二、课内阅读。
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用的词是“_逶__迤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 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磅__礴__”;可五岭在 红军眼里只不过是“__腾__细__浪__”,乌蒙山也 只不过是“__走__泥__丸__”。
三、诗词积累。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
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 感态度?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5 七律·长征
攀五岭
越乌蒙山
夸张(扬)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抑) 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可以看 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 难的大无畏精神。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比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 快心情。“寒”字则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 的惊险悲壮。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当 时的天气情况,又写出了红军的心理感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诗。

全诗⽣动地概述了⼆万五千⾥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五课《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标: 1、让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质疑解疑,释题导⼊。

1、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师写课题。

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个学⽣读课题)。

提醒学⽣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

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针对课题提出疑问。

(指名回答) 4、让学⽣利⽤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疑,疑则进也。

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的疑惑。

课件出⽰:1934年10⽉,中央主⼒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战略⼤转移,退出根据地进⾏长征。

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跨过24条⼤河,⾛过荒⽆⼈烟的草地,⾏程约⼆万五千⾥,于1935年10⽉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主席回顾红军战⼠经历的千⼭万⽔,⼼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泽东⼀起⾛进他的“七律·长征”。

⼆、初读,读顺诗⽂。

1、引导学⽣听诗朗诵录⾳,注意字词的读⾳和诗的停顿。

2、学⽣⾃读诗⽂,要求学⽣读准字⾳,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2019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_长征教案+实录

(2019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_长征教案+实录

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忘记英雄。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由谁开创?你可曾记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只为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让我们一起重温激情洋溢的革命岁月:红军战士不畏千难万险,跨过了万水千山,英勇豪迈;狼牙山五壮士不惧牺牲,唱响了气吞山河的壮歌,震天动地;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成千上万的群众欢呼雀跃,热血沸腾;郝副营长舍己为人,为了孩子的明天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感人肺腑……本单元的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通过感受中国近代史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为革命胜利前仆后继的一幕幕感人画面,学生能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分类具体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要点课文七律·长征2课时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2课时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开国大典2课时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灯光1课时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口演讲1课时语气、语调要适当,姿态大方;利用停语交际顿、重复或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习作多彩的活动1写清活动的过程,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写出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体会场面描写的作用,交流写法;体会“重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描写;掌握硬笔书法的要领,提高书写水平。

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5 七律·长征文本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 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4.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夸张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教学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2.制作视频课件:视频《长征》歌曲,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地图图片。

学生准备:1.自读《长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回顾诗歌,感情朗读1.复习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收获?(预设: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教师用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简述诗歌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感,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研读全诗,感悟情感(一)学习前两句诗。

1.导学:快速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2.学生读后汇报,用一个“难”字概括长征途中的自然环境和敌情分析。

3.引导思考: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4.交流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导读:你能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之情来读一读前两句吗?(学生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6.“等闲”是什么意思?加上一个“只”使你体会到了什么?尝试关注一个词,嚼透一个词,去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崖、渡”2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5.七律 长征》(教案)- 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 长征》(教案)- 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主备教师发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两个大概念。

大概念一:重温革命岁月,可以培养爱国情怀。

大概念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场面的特点。

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

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问题驱动,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资料,想象画面,定格“精彩瞬间”,体会诗句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创作的一首革命诗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他们历尽艰险,跋山涉水,穿越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十几个省份,最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如今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恢弘的诗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语言直白,语气豪迈地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其中“不怕”二字以坚定不移的语气,铿锵有力的语态表现了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毫不退缩,勇敢顽强。

“万水千山”的所指与平时我们所说的“千山万水”含义不同,这里是指一座座山,一条条河的险阻与艰难。

“等闲”意为“平常”,我们平日常说的“等闲之辈”就是“平常人”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红军把万水千山的险阻与艰难视若平常,与“不怕”前后呼应,表现出红军不畏险阻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结合注释得知,“五岭”具体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逶迤”意为道路蜿蜒曲折,“五岭逶迤”是红军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具体化,而“腾细浪”则是红军面临艰难险阻的态度,即把眼前绵延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乌蒙磅礴”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险阻困境的具体化,但红军的态度是“走泥丸”,即使是面对高大的乌蒙山脉,他们也只看作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而已,突显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险境的态度和决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长征.七律

六年级上册语文长征.七律

六年级上册语文长征.七律一、课文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红军长征途中,跨越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字词解释。

1.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2.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3.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4.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5.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6.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7.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8.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9.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10.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1. 铁索:泸定桥是由十三根铁索横拉两岸组成的桥。

12. 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 - 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13. 三军:这里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尚未最后会师。

四、诗句解析。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不怕”二字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远征难”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万水千山”则是对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山水的高度概括,“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待困难轻松自如的态度。

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一组课文。

《七律·长征》是主题单元开篇之作,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引出诗文。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长征》片头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你觉得这是支怎样的队伍?(明确:英勇无畏、勇敢坚强、克服困难险阻)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长征的峥嵘岁月,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师指导:《七律·长征》中间有个停顿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3.简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个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准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因为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准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实行比较。

“崖”是山字头,与山相关;“涯”与水相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相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

诗人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

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个句诗。

(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2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理解诗意,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崖、渡”2个生字,能准确读写与生字相关的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七律长征》音乐,展示长征图片。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七律长征》,看到的图片是长征途中的一幕幕情景。

听着这样激昂的音乐,看到这些令人震撼的图片,大家内心有怎样的感受?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作家和记者对长征的评价吧!(出示课件)它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卷首语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美]埃德加斯诺2.板书课文题目,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①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②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③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④结合课后“资料袋”及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

⑤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

逶迤腾细浪磅礴泥丸云崖大渡桥岷山◆易读错的字:“腾”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

(2)认清字形,区分容易记混、写错的字。

腾——滕丸——九渡——度崖——涯(3)理解较难的字词。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持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文中指红军队伍。

(4)学生介绍相关长征的历史事实,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加以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