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按摩灸法

合集下载

颈部保健运动及按摩穴位

颈部保健运动及按摩穴位

A.颈椎保健操这套操不需要按摩穴位,易于掌握和练习。

经常练习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和痉挛的软组织,无颈椎病者有预防作用。

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平视。

1.左顾右盼头先向左后向右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30次。

2.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次。

3. 旋肩舒颈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 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4. 摇头晃脑头向左-前-右-后旋转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

5.头手相抗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则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6. 双手托天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B.穴位按摩手法你可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进行穴位按摩,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1.按摩百会中指或食指按于头顶最高处正中的百会穴,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功效:健脑宁神,益气固脱。

2.对按头部双手拇指分别放在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分开,双手用力对按揉动20~30次。

功效:清脑明目,振奋精神。

3.按揉风池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 (颈后两侧凹陷处),其余手指附在头两侧,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功效:疏风散寒,开窍镇痛。

4.拿捏颈肌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次功效:解痉止痛,调和气血。

5. 按压肩井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穴(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筋肉处),然后由轻到重按压10~20次,两侧交替进行。

功效:通经活络,散寒定痛。

6.按摩大椎用左(右)手四指并拢放于上背部,用力按摩大椎穴(位于后颈部颈椎中最大椎体下方的空隙处)20~30次,至局部发热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散寒,活血通络。

7.对按内、外关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内关穴(掌横纹以上2寸,两肌腱之间),中指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内关穴对面),同时用力按揉0一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

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

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

用补法,有宁心安1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

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

《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

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

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

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优秀文档】第一节 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及异同

【优秀文档】第一节 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及异同

第一节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及异同
目前中医学对养生保健进行相应的研究,总结得出: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整经络气血,协调脏腑,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大家保健针灸,保健按摩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详细的了解保健针、灸、按摩的意义及异同
保健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即养生,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身活动。

保健针灸
所谓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此种养生方法,就是针刺保健。

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

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

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如针刺足三里可以调整肠胃、内分泌,大椎提纲挈领人体神经总会,心俞改善心脏供血,增加冠脉血流量,风门、肺俞有益于上呼吸道的保健,三阴交可以调整妇科、泌尿系疾病,涌泉可以调整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状,中脘、天枢、期门可以治疗肝气郁结、增强消化功能等。

一、保健疗效
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

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

常用保健穴位

常用保健穴位

常用保健穴位1.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定位: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在膝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处,为人体第一大保健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功效:生发胃气、燥湿健脾。

主治:(1)胃痛、胃胀、腹胀腹泻、便秘。

(2)虚劳诸症。

为强壮保健要穴、可经常用手按揉或艾灸。

(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俗话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就固定不动,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

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

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 文献:《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保健按摩基本技能

保健按摩基本技能

保健按摩基本技能(一)呼吸按腹法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

双手置于腹部两侧,上身微微后倾约30度,用鼻子缓缓吸入新鲜空气,并意念引导至丹田。

双手轻轻按压腹部约5秒后,缓慢弯腰至约90度,同时双手扶膝,用口呼出浊气,呈圆形呼气。

重复此动作5至10次。

注意思想集中,动作协调。

(二)捻摩头面法双手拇指轻轻捻揉面部两侧及太阳穴,先顺时针方向旋转,再逆时针方向旋转,各捻10至20次。

接着,用双掌摩擦头面部,如同干洗头发一般,重复10至20次。

最后,重点摩擦鼻部周围,直至发热。

手法需轻柔,避免过重。

(三)揉颈拍肩法双掌上下前后揉动颈部约两分钟,然后双肘弯曲,双掌交替拍打双肩部,各拍20次。

手法应先轻后重,以促进血液循环。

(四)拿揉擦臂法先用右手拿揉左手臂,再用左手拿揉右手臂,从上到下各5次。

然后,用掌擦法从肩至手进行摩擦,先左后右,各做5至10次。

最后,双手握拳,双臂做旋转和屈伸活动。

(五)搓胸摩腹法双掌紧贴胸胁两侧,做前后上下往返搓动,快速有力,双手动作协调,直至搓热。

接着,用双掌重叠摩动脐腹部,直至透热。

注意顺时针方向摩动。

(六)揉腰捶击法双手握拳,用拇指关节凸起部紧贴两侧腰眼做旋转揉动,直至出现酸胀发热感。

然后,用双拳虎口平面部捶击腰部,左右各10次。

用力均匀,交替进行。

(七)摩擦腰臀法双掌分别置于腰部两侧,用摩法从腰至臀进行摩擦,重复10次。

接着,用双掌自腰擦至臀部,再重复10次。

动作协调,频率由慢至快。

(八)拿揉擦腿法用双手先拿揉左腿,再拿揉右腿,从髋至踝部各5次。

然后,用双掌擦法从腿上部至下部进行摩擦,先左后右,各做5至10次。

最后,双腿分别做旋转和屈伸活动。

(九)掌摩擦足法取坐位,放松腿部肌肉。

先屈左膝关节,内收小腿,足心向上。

用右手掌摩擦左足心,直至透热后改用掌擦法从足心至足趾擦10至30次。

然后,按同样方法施于右足心部。

(十)呼吸托天法站立,双脚与肩同宽。

双手手指相交叉,掌心向上置于丹田穴下方。

常用保健穴位

常用保健穴位

九、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 骨内侧缘后方。
【主要保健功能】有健运脾胃、疏肝益肾、 调经和血、宁心安神、补阴除烦的功效。主 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是保养阴血的要 穴。防治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 病、精神神经病和妇科病等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1)按摩:局部按压有酸胀 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放散。(2)灸法: 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隔日1次。
三、气海
主治: 腹痛,泻泄,便秘 遗尿,阳痿,遗精,闭经,痛经,崩漏,带下, 阴挺,疝气 中风脱证,虚劳羸瘦
四、中脘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主要保健功能】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
胃降逆,安神定志。 【操作方法】(1)按摩:按揉穴位局部有胀
麻感。(2)灸法:艾条温和灸至局部出现红 晕或隔姜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
五、神阙
主治: 腹痛,久泻,脱肛,痢疾,水肿 虚脱
六、百会
【定位】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 点处。 【主要保健功能】百会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有开 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之效。可开发人体潜能, 增加体内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 澄心明性,轻身延年。 【操作方法】⑴按摩:用中指或食指按揉此穴50~ 100次,初时宜轻,以后逐渐加重。⑵灸法:艾条温 和灸至局部稍见红晕为度或隔姜灸3~5壮,每日或隔 日1次。
发热,紧按腰部肾俞周围,用力上下摩擦, 可温肾壮阳,增强性功能,防治阳痿早泄、 月经不调、带下等各种病症,还可强肾固 体,防治腰椎病、腰肌劳损。(2)灸法: 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灶无瘢痕灸,对肾虚腰 痛、阳痿、遗精、早泄、遗尿、哮喘月经不调,带下 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耳鸣,耳聋 气喘 腰痛

按摩绝对有效的经络穴位以及绝密手法

按摩绝对有效的经络穴位以及绝密手法

按摩绝对有效的经络穴位以及绝密手法清静经王菲 - 栾树·之礼作用经络和穴位的几种手段1. 点按找到穴位后,用手指肚儿使劲儿往下按压。

2. 揉法手指按住穴位做回旋转动,就是原地转圈。

要注意的是,一直要有向下压的力,让力量透下去。

除了用手指,还可以用手掌,掌根,可以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选择。

3. 敲打攥起拳头,轻重随意,沿着经络走行的线来回敲打4. 推法稍使劲,用手掌或者手指沿着经络移动,腿上的经要由上向下推,胳膊上的经要由下向上推。

5. 灸法灸法要借用一种中药——艾草,把艾条点燃悬放在穴位上,或者沿着经络来回移动,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因人而异,以皮肤有温热的感觉为好。

还可以在穴位于上放一块硬币大小的生姜片,放一撮艾绒在上面点燃,这又叫“隔姜灸”6. 按摩一定要找准经络,穴位找不准慢慢来,离穴不离经就行。

7. 痛点不明显的经络和穴位按摩效果差,就像风筝线断了或半路打结了,要多按摩敏感的穴位。

8. 敲打和按摩的作用是相似的,可以替代使用(例如敲打胆经和胃经)。

胆经排解积虑的通道胆经的穴位不仅特别多,有44个,而且还是我们学习中医的一条重点经络,它对人的健康状况来说太重要了,使用得当就会立竿见影。

而通过剌激胆经,我们也可以马上了解经络穴位的很多神奇妙用,从而增强我们“求医不如求己”的信心。

说到胆经,先得说一下胆。

如果胆有了问题,通常就是胆汁上溢,那早上起来一般会嘴苦。

有的人面色看起来好像蒙有一层尘土,这就是胆经堵塞了;经常偏头痛、坐骨神经痛或乳线方面有问题,都是胆经有了毛病;另外,妇科疾病都是胆经所主。

有的人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也是胆经不调造成的;有的人心里有愁苦的事,经常需要叹气才能缓解;还有的人经常两肋疼痛,这些都是与胆经淤堵有关。

这些症状怎么去治呢?大家要记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看胆经的循行位置,它循行到那里,就治那里的病。

胆经可以治偏头痛、颈椎病、肩膀痛、乳线糸统疾病、两肋痛。

另外,股骨头有问题、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尤其是外侧老痛、腿经常抽筋、脚外踝经常扭伤,都是胆经不通造成的。

保健针、灸、按摩

保健针、灸、按摩

10、 养心安神,防治心痛、心烦、 10、神门 :养心安神,防治心痛、心烦、健 失眠、惊悸怔忡、 忘、失眠、惊悸怔忡、癫狂 11、 安神宁心、 11、通里 :安神宁心、通窍活络 12、 宁神、开窍、 12、涌泉 :宁神、开窍、清热 13、 宽胸安神、和胃止痛、 13、内关 :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 14、 温肾固精, 14、关元 :温肾固精,补气回阳 15、 升阳补气, 15、气海 :升阳补气,补虚固本 16、 清神志, 16、十宣 :清神志,利咽喉
灸法:采用艾绒等药物,借助于药物烧灼、 灸法:采用艾绒等药物,借助于药物烧灼、熏熨 等温热刺激,以温通气血。 等温热刺激,以温通气血。
新鲜艾叶
艾绒
艾 炷
艾 条
按摩:用手指、掌或辅助按摩器械, 按摩:用手指、掌或辅助按摩器械,对人体经 腧穴、肢体、关节等处,施以按、 络、腧穴、肢体、关节等处,施以按、 点、揉、搓、推、拿、抓、打、压等手 以舒经活络、和调表里。 法,以舒经活络、和调表里。 三法各有特长: 三法各有特长: 针刺有补有泻,灸法长于温补、温通, 针刺有补有泻,灸法长于温补、温通, 按摩侧重于筋骨、关节。 按摩侧重于筋骨、关节。 中医养生中, 中医养生中,灸法和按摩运用较为普遍
第三节 保健灸法
温通经脉 ,行气活血 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培补元气, 健脾益胃, 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升举阳气, 升举阳气,密固肤表 艾炷灸 艾灸形式 艾条灸 温针灸
作用
直接灸: 艾灸方法 间接灸:如隔盐灸、隔姜灸等 悬灸:
保健灸常用穴位
1、足三里 2、神厥 3、膏肓 4、中脘 5、涌泉
第四节
铍针: 寸长,阔二分半,两面有锋如剑, 铍针:4寸长,阔二分半,两面有锋如剑,用 于脓肿外症。 于脓肿外症。 毫针:1.6寸长,细小,最常用。 毫针:1.6寸长,细小,最常用。 寸长 锋针: 1.6寸长,末端锋利,用于刺络。 寸长, 锋针: 1.6寸长 末端锋利,用于刺络。 长针: 寸长,细长,用于深刺。 长针:7寸长,细长,用于深刺。 大针: 寸长,粗大,原用于关节水肿, 大针:4寸长,粗大,原用于关节水肿,后人 作火针用。 作火针用。

实按灸的操作方法

实按灸的操作方法

实按灸的操作方法
实按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按压和灸烧来刺激人体穴位,达到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目的。

下面是实按灸的操作方法:
1. 确定穴位:根据需要治疗的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

可以在中医相关资料中查找或咨询医生。

2. 按压穴位:使用指腹或拇指按压穴位,并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按摩。

一般按压大约1-2分钟。

3. 灸烧穴位:在穴位上点燃艾灸,一般可以使用艾条、艾球、老艾等。

须注意安全,避免烧伤。

4. 按摩穴位:灸烧后,再用指腹或拇指按摩穴位,帮助温热贯透深层组织。

5. 完成治疗:治疗时间视情况而定,一般可根据需要在15-30分钟内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灸烧操作要注意安全,不要在易燃物品旁边进行。

此外,孕妇、高血压、心脏病等人士不宜进行实按灸治疗。

几个保健灸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

几个保健灸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

几个保健灸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灸足三里: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月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

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桔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

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用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2)、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

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

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才员"。

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

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采用艾灶无疤痕灸或艾条温和灸,药物(附子饼)敷灸,每次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适,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注意孕妇忌用。

(3)、灸气;每穴: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

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腹泻、遗尿、阳痪、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

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常采用艾灶灸、艾条温和灸。

灸法同关元。

(4)、灸肾俞穴: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

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脱张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腰痛,精少早哀,诸虚百才员等。

对肾虚腰痛、遗精、阳痪、早泄、遗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

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及图解!!!

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及图解!!!

⼈体经络⽳位按摩⼤全及图解!!!⼈体经络⼆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 “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们制成了⾦属针,称为微针,并⽤微针对经脉进⾏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中⼈体最重要的⽣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平衡阴阳、濡养筋⾻、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千多年前的,给现代⼈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的困难。

因此,从⽂献和实验等多个⽅⾯揭⽰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作为运⾏⽓⾎的通道,是以⼗⼆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个有机的整体。

⼗⼆经别,是⼗⼆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脉,沟通脏腑,加强表⾥经的联系。

⼗五络脉,是⼗⼆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前、后、侧三部的重要⽀脉,起沟通表⾥和渗灌⽓⾎的作⽤。

中医艾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

中医艾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

中医悬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15个超级有效穴位:1、百会穴2、风池穴3、攒竹穴4、迎香穴5、合谷穴6、内关元7、天宗穴8、中渚穴9、关元穴10、长强穴11、足三里12、三阴交穴13、委中穴、14、内庭穴、15、涌泉穴巧找穴位,巧用穴位:2、百会穴:忧郁烦躁失眠点百会属督脉的穴道,位于人体头部,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端连线的交点处。

取穴技巧:正坐、举双手,虎口张开,大拇指指尖碰触耳尖,掌心向头,四指朝上。

双手中指在头顶正中相碰触所在穴位即是。

主治:(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开窍宁神的作用,能治疗失眠、神经衰弱;(2)长期按压这个穴位,有平肝息风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中风失语、脑贫血、鼻孔闭塞等疾患;(3)长期按压这个穴位,还有升阳固脱的作用,能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疾患。

自我按摩:双手中指交叠,用力向下按揉这个穴位,有酸胀感、刺痛的感觉;每次按揉1-3分钟。

3、风池穴:清热醒脑还治感冒位置:属足胆经经脉的穴道,位于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概与耳垂齐平。

取穴技巧:正坐,举臂抬肘,肘约与肩同高,屈肘向头,双手置于耳后,掌心向内,指尖朝上,四指轻扶头(耳上两侧)。

大拇指指腹位置的穴位即是。

作用:(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醒脑明目,快速止痛、保健调理的功效;(2)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感冒、头痛、头晕、中风、热病、颈项强痛、眼病、鼻炎、耳鸣、咽喉患病、腰痛等疾患,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效能;(3)每天坚持按摩这个穴位,对高血压、脑震荡、面肌痉挛和荨麻疹也有治疗效果。

自我按摩:用大拇指的指腹从下往上按揉,左右两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大约1-3分钟4、攒竹穴:消除疲劳眼睛好属足膀胱经经脉的穴道,在眉毛内侧端,眼眶骨上凹陷处。

主治:(1)此穴对慢性结膜炎、泪液过多、眼睑震颤、眼睛疼痛症状都有明显的疗效;(2)按摩此穴,能够缓解视力不清、眼睛红肿等症状;(3)长期按摩此位,对风热、痰湿引起的脑昏头痛、眉棱骨痛等具有明显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中医艾灸祛湿的五个穴位和按摩方法

中医艾灸祛湿的五个穴位和按摩方法

中医艾灸祛湿的五个穴位和按摩方法中医认为,湿邪是导致人体疾病的一种病因,当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湿邪就会侵犯人体,但是艾灸中的艾草是纯阳之物,去湿气的效果很好,艾灸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以下是小编推荐一些中医艾灸祛湿的五个穴位知识,欢迎阅读!中医艾灸祛湿的穴位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可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解溪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5、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祛湿的按摩方法1、祛湿按摩曲池穴屈起肘部时出现横纹的外侧段为曲池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也就是说血脉之气从四肢汇集到这里。

对这个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起到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

2、祛湿按摩委中穴委中穴在膝窝的中心点上。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

3、祛湿按摩阴陵泉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其主要功能是排渗脾湿。

它有运中焦、化湿滞的功效,适当按摩,可以利小便,让体内的湿邪从小便而出,从而有利于脾的气机运行恢复。

4、祛湿按摩丰隆穴位置: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5、祛湿按摩足三里位置: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 Word 文档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 Word 文档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

保健针、灸、按摩

保健针、灸、按摩

1 足三里 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
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一)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素问·刺节真邪论》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二)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真元充足,则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第三节 保健灸法
一、保健灸法的概念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之为保健灸法。保健灸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健康,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保健灸法,流传已久。《扁鹊心书》中即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说明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位,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音,宜用大炷;体弱者,宜用小炷。
四、保健灸常用穴位

保健灸法和主要穴位介绍

保健灸法和主要穴位介绍

一.大椎取穴方法:大椎穴位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恰好与肩相平,使病人正坐平肩,略低头,在第7颈椎下,第1胸椎上陷凹处取穴。

当低头时,颈后与肩平处,出现一个高突,即第7颈椎,其下即大椎穴。

特性与功效:穴属督脉,手足六条阳经皆会于此,有总督诸阳、解表、通阳、清脑宁神之功效。

防治作用:1.呼吸系统疾病: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肺气肿、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2.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3.血液系统疾病:能增加白细胞;4.主治发热:为全身退热穴;5.其它如治疗项背背及脊中拘急,疼痛等作用还有强壮全身和解尿毒作用。

二.风门取穴方法:风门穴在第2、3胸椎之间,旁开1寸5分。

特性与功效:为风邪之门户,出入之要道。

能泻诸阳经热,一切风症皆主之,有宣通肺气,疏散风邪,调理气机的作用。

防治作用:1.防治感冒及预防感冒。

2.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3.预防脑出血:风门穴上放血,会缓和脑部充血或溢血,可以急救;4.耳鼻喉科疾病:鼻炎、鼻窦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5.肩酸痛,肩背软组织劳损,头痛,颈部痉挛,一般头痛,只灸风门,身柱即可痊愈。

三.身柱取穴方法:身柱穴在第3、4胸椎棘突之间,在第3胸椎下陷中取之。

特性与功效:为全身之柱之意,有理肺气,补虚损,宁神志之功效。

防治作用:1.健全神经系统,为儿童施灸之要穴。

2.治疗儿科百病: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缺乏、夜不眠、哮喘、支气管炎等。

3.预防和治疗感冒。

四.脾俞取穴方法: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特性与功效:“脾胃者,仓癝之官,五味出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能统摄血液,开窍于口唇;主宰中焦、脾、胃、十二指肠、小肠、胆、胰等消化和吸收作用。

对诸虚胀满有调理作用,它有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

主治:1.治消化系统诸病: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急慢性肠炎、肝炎等。

2.治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子宫下垂。

艾灸的方法有哪几种

艾灸的方法有哪几种

艾灸的方法有哪几种艾灸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烟熏和温热刺激,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下面将介绍艾灸的几种常见方法。

1.按压艾灸:将艾绒包裹在特制的艾灸棒内,点燃后将其按压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按摩和刺激。

这种方法适合于治疗肩颈痛、腰腿痛、关节炎等疼痛和运动损伤。

2.推拿艾灸:将艾绒放入特制的艾盒,点燃后将其在身体表面轻轻地推拿,起到按摩刺激和温热效果。

这种方法适合于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疲劳。

3.面部艾灸:将艾绒放在特制的面部艾灸器中,点燃后进行轻轻的按摩和熏蒸。

面部艾灸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调理肌肤和舒缓疲劳,对于美容养颜有一定的效果。

4.泡脚艾灸:将艾绒放在热水中,用热水浸泡脚部,同时点燃艾绒,使艾叶的烟熏直接作用于脚底的穴位。

泡脚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疲劳。

5.炙热艾灸:将艾绒点燃后,直接对准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热敷。

炙热艾灸可以通过热力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适用于治疗关节炎、颈椎病等疾病。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艾灸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艾灸方法,如蓝灸、温磁灸等,这些灸法都是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治疗目的而设计的,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艾灸的频率和时间也需要因人而异,通常建议在早上或睡前使用,每次10-30分钟,每周1-3次为宜。

总结来说,艾灸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它可以通过烟熏和温热刺激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艾灸的方法有按压艾灸、推拿艾灸、面部艾灸、泡脚艾灸和炙热艾灸等多种形式,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使用艾灸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遵循医师的指导进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灸法的作用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3、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炷(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一般锥体高1cm左右,锥体直径0.8cm左右,燃烧一炷即为一壮)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4、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5cm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

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

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盒灸等。

5、灸法的适应症:常用于寒邪束表、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的感冒、鼻炎、咳嗽、胃脘痛、泄泻、风湿痹痛、眩晕、面瘫、颈肩腰腿痛、痛经、遗尿等病证。

6、灸法禁忌症:1.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

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2.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者等禁用。

3.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7、灸法的注意事项:1.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要保持疮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艾灸完毕后,应彻底熄灭灸火,防止再燃。

8、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在人体一定的部位反复刮动,磨擦患者某处皮肤,使局部皮肤充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9、刮痧的方向总原则: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胸部正中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腰、腹部应由上向下,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10、刮痧的适应症:既能治疗内科病,又能治疗外科、骨科疾病,同时也能治疗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

有人统计能治疗十一大类400多种病症。

典型的如: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11、刮痧的作用原理是:a调整阴阳 b活血祛瘀 c 舒筋通络12、刮痧的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13、拔罐: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或者其它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14、拔罐的适应症:感冒、头痛、不寐、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泄泻、眩晕、胁痛、水肿;落枕、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痹痛、痛经、牛皮癣、带状疱疹等。

15、拔罐的禁忌症: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

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

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

4.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

5.肺结核活动期,妇女经期不宜拔罐。

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

16、拔罐的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17、拔罐常见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虽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针刺那样强烈,但毕竟是穴位刺激。

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各人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强弱不一,故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

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

3.上罐后若病人诉说吸拔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轻轻压一下罐口缘的软组织,使软组织与罐口边缘间形成一个极小的缝隙,让少许空气进入,以减小罐内负压。

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调整。

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

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

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以预防感染。

18、毫针刺法是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整脏腑功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9、毫针刺法的禁忌症:1.妇女怀孕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

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

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2.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3.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20、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1、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机预防:1. 急症晕针的处理:立即停止操作,退出全部留针,使患者平卧。

轻者休息数分钟,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

重者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采用综合措施,给予输液、抗休克治疗。

2.滞针的处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延长留针时间,使局部肌肉放松。

因单向捻转造成肌纤维缠绕者,可反方向捻转出针。

也可按揉局部,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然后将针拔出。

切忌硬拔。

3.弯针的处理:弯曲度较小的,停止运针,将针缓缓退出。

弯曲度较大者,应顺着弯度依势外引。

因患者体位改变者,恢复原来体位,再退针。

切忌强力拔针,避免引起折针、出血。

4.断针的处理:医生应态度冷静、沉着,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

如断端暴露于体外,可用手或镊子取出;如断端完全没于皮肉内,应在 X 光定位后,外科手术取出。

5.血肿的处理:轻者不做处理。

重者局部轻轻按摩,促进瘀血的消散吸收,减轻症状。

6.针刺性气胸的处理:要求患者镇静,消除恐惧心理,半卧位休息,严密观察,给予镇咳、抗生素防止感染及对症治疗。

一般胸腔积气少的可自然吸收。

积气量大的应行抽气减压,必要时给予抢救治疗。

7.刺伤重要内脏的处理:轻者卧床休息后可自愈。

重者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8.刺伤脑脊髓的处理:轻者安静休息,重者请神经科会诊,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22、针刺意外事件的预防: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

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23、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24、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采用药籽或菜籽等物品(常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及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通经活络、调节气血、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25、耳穴压豆的禁忌症:1.耳廓有炎症、冻伤、孕妇禁用。

2.大饥、大饱、大醉、大累之后、体质极度虚弱、精神极度紧张、严重贫血、大失血、大病之后,忌用重刺激手法。

26、耳穴压豆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贴耳穴后,若患者无酸、麻、胀、痛、灼热感等,可自行增加按压次数。

3.有禁忌症者禁用。

4.选穴准确,按压力度适中。

5.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27、颈椎病的耳穴治疗主穴:神门、耳大神经点、枕小神经点、颈椎等。

28、失眠的耳穴治疗主穴:皮质下、神门、心、脾、交感等。

29、肥胖的耳穴治疗主穴:口、胃、脾、肺、饥点、内分泌、皮质下、三焦等。

30、过敏性鼻炎的耳穴治疗主穴:肺、脾、肾上腺、过敏区、三焦、内鼻、外鼻等。

31、中药熏洗:中药熏洗疗法(包括了熏蒸和浸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组成熏洗方剂,将中药煎液趁热直接作用于患处,进行熏蒸和浸浴(亦可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浸浴),是一种祖国医学最常用的传统外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