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结课论文——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学西安结课论文
区域经济学西安结课论文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特定地区的经济系统及其发展趋势。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其区域经济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西安的区域经济特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首先,西安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旅游城市。
此外,西安还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制造业基地,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优势为西安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然而,西安的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地处西北地区,西安的交通和物流条件相对滞后,影响了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开放程度。
其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目前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
最后,西安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需要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议西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完善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拓展对外合作和交流,提升城市对外开放程度。
此外,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还要加强人才留住和引进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西安发展。
综上所述,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面临一定的挑战。
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留住和引进人才等举措,可以促进西安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西安还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西安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加强环保工作,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一、引言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城市文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西安市在1978年至2002年期间的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过程。
二、城市功能分布的变化西安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自古以来就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责。
改革开放以前,西安市的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城区内,以碑林、钟楼等历史文化遗址和城市公共设施为核心。
但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转移和扩展。
新的科技、商务、金融中心陆续建立起来,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曲江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构建了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1978年至2002年期间,西安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城市面积的扩大,从城区逐渐向外扩展,形成了一系列卫星城市和新城区。
其次是城市空间的分层利用,从单一的功能空间向多功能的城市空间转变,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绿地和交通枢纽等。
这些变化导致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混杂化,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四、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得到了极大改善,主干道和快速路网的建设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效率。
同时,城市外部的交通联系也得到了加强,西安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逐渐完善,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
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效能,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五、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78年至2002年期间,西安市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建设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风貌建筑,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大量的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和现代化的居住区建设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城市空间结构在近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自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内,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城市规划文件等进行分析,揭示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二、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形成(1840-1911)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安开始了其近代化进程。
此时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传统的城市布局与现代的城市功能混合的形态。
一方面,以古城墙为中心的历史城区得以保存;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的商业区和工业区开始向城郊扩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但仍然以传统的风水观念为主导。
三、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空间的扩张与重组(1912-1937)进入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革。
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新的工业区和商业区在城郊地区形成。
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如道路的拓宽、桥梁的建设等,为城市空间的扩张提供了基础。
此外,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开始受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
四、抗战时期西安城市空间的特殊变化(1937-1949)在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特殊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战争的需要,城市的军事设施和防空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导致的难民潮,城市的居住空间发生了重组。
此外,由于战争对交通的影响,城市的交通网络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这一时期,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态。
五、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市空间形态;二是城市空间的扩张与重组;三是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战略探讨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战略探讨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西安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下的交通需求特征,并结合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为构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在不同层次上提出了交通发展战略。
关键词: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 traffic demand of Xi’an City which is a single center city in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mbined with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Xi’an city, proposes the transpor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city to build a multi-center space at different levels.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land utilization; urban traffic; development strategy0 引言长期以来,西安城市空间扩展呈现较高密度的单中心同心圆发展模式。
然而,人们已经认识到: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围绕单中心进行同心圆式的无限外扩,必将带来许多交通问题。
而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交通的根源,如何从交通需求的源头出发,构筑发达的交通体系,合理引导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疏散城市中心区的过度拥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下的交通出行特征,提出了西安向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交通战略。
1 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导致交通的单中心1.1 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1.1.1 土地利用布局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居住、商业和行政办公用地是居民出行的高发用地。
就西安而言,二环路以内主要以行政办公和商业办公用地为主,是西安的商业、行政集中地,例如开元商城,金花商城及东大街等是商业金融密集区;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三环路外围区域主要以产业用地为主[1]。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代以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自1840年至1949年这一百多年间,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动因。
二、历史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安也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力量的冲击与影响。
在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交通路线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三、空间结构演变历程(一)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保持与调整在近代早期,西安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以城中心为核心的传统街区、市场、庙宇等公共空间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新的空间元素开始出现。
(二)新式住宅区的兴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加,西安开始出现新式住宅区。
这些住宅区多位于城市外围或近郊地区,以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同时,新式住宅区的出现也标志着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三)交通路线的改变与城市扩展近代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兴建和改进,西安的交通网络发生了显著变化。
交通路线的改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布局,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
例如,火车站和公路站点的建立吸引了大量人流和物流,进一步促进了西安的城市化进程。
(四)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调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安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这些功能区的形成与调整不仅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
四、演变动因分析(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代以来,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战争的爆发等因素都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布局。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历史的变革与西方文化的引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1840-1949年)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脉络与特征,为现今的城市规划与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西安近代城市发展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被迫开放国门,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此背景下,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经历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西方文化的传入、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政治形势的变迁,共同促成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一)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传统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以宫城为中心,以街巷为骨架,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封建城市空间格局。
城中主要街道与小巷交错分布,城市功能区划分不明确,商业、居住与行政等多重功能混合在一起。
(二)近现代转型期城市扩张随着洋务运动和民国时期的城市建设运动,西安城市开始向外扩张,新的商业区、居住区以及工业区逐渐形成。
城市中心逐渐由宫城区域向更广阔的地区转移。
(三)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开始调整与优化。
城市功能区逐渐明确,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各自形成独立的空间布局。
同时,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拓展。
四、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一)政治因素政治形势的变迁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促进了西安的近现代转型;国民政府的市政建设政策则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空间的扩展。
(二)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
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增加则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而现代工业的兴起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功能的调整。
(三)文化因素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产生了影响。
城市经济学结课论文——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经济学结课论文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学院:电气学院姓名:赵亮学号:1100100621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1、宏观现状: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1949 到2009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0.6 到46.6%(见图1-1),全国城镇人就比重由10.6%上升到46.6%,平均每年提升0.6 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1950-2000,世界城镇人就比重从29%上升到47.2%,平均每年提升0.364个百分点)。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城镇化以每年0.9 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2010 年我城镇化率为49.1%,城市人口6.2 亿,比2000 年增加 1.63 亿人(见图1-2)。
城市化不断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相,具体表现在不仅是城市的规模数量持续增加,而且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
纵观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大致有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1949 年建国后至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 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大概又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8-1984 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我国不断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市场经济要素逐步放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在市场经济和政府行政作用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第二个时期1985—1991 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城市化水平由1985 年的23.71%提高到1991 年的26.94%,年均提高0.54 个百分点,城市化在前一阶段的恢复性增长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要素资源不断发挥积极性,同时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西安城市经济总结 (2)
西安城市经济总结概述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陕西省省会和全省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部,是连接中国内地与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近年来,西安城市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西安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经济结构西安的经济结构表现出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西安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等。
其中,制造业一直是西安经济的重点和优势产业,尤其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方面表现出色。
制造业西安作为中国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之一,航空航天制造业是西安的优势产业之一。
西安航空产业园区聚集了众多航空航天企业和研究机构,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这些企业在飞机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另外,西安还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西安自主研发生产了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和特种设备等产品。
这些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还远销国际市场,为西安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通运输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西安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网络,连接着西部地区和中国内地各大城市。
西安的交通运输业不仅支撑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西北地区的发展。
信息技术西安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西安集聚了众多的信息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
这些机构和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开发、云计算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
西安的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西安的经济中的比重也日渐增大。
西安的金融、旅游、商贸、教育、医疗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特别是旅游业,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成为了支撑西安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自1840年以来,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和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以期为当代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形成(1840-1911)在近代早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受到传统封建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城墙为界,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以皇宫为中心,街道规整,空间布局较为紧凑。
外城则以商业和居住功能为主,空间相对松散。
这一时期,由于对外开放程度有限,西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三、城市空间的现代转型(1912-1937)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民国政府的建立,西安城市开始迎来现代化的转型。
这一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传统城墙被拆除,城市向外扩展,新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相继出现。
另一方面,西方建筑风格和规划理念开始传入西安,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1. 空间扩展与功能分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西安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核心,新城区、开发区等多元并存的空间格局。
不同区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商业、工业等。
2. 交通网络的构建:近现代以来,西安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道路系统逐渐形成。
尤其是城市交通干道的建设,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3. 建筑风格的变化:随着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五、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1. 政治因素: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权更迭等政治因素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民国政府的建立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2. 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位于关中平原 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
03
经济发展
近年来,西安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高新
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城市空间
结构的演进提供了强劲动力。
城市空间结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关系,包括 居住、商业、工业、交通、绿地等各个要素。
地域文化塑造
关中平原的地域文化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传 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的都市文化相互交融。
城市化驱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传统 的中心辐射型向多中心、网络化方向演进。
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加强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 过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促进多中心发展
推动城市多中心发展,降低 中心城区的压力,实现城市 功能的均衡布局。
提升交通网络效率
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 通运营效率,促进城市空间 的高效利用。
融入生态环保理念
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城市规 划,加强对绿地、水体等自 然资源的保护,营造宜居的 城市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化历史文化影响研究
量化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 进
探索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 略
开展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 发展关系…
进一步挖掘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其对 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深层影响。
运用大数据、GIS等先进技术,量化分析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规律与趋势。
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经验,探索适用 于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西安市为例
CASE区域治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西安市为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王自尧一、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一)城市产业结构演化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将城市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与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相对应(表1),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生产方式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人民依靠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农业人口占主导;工业化前期第二产业为主导,生产方式转为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开始兴起,部分农业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比重增加,由此引起的人口由农业类型向工业及后工业类型的转化;后工业化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转向工业及工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城市人口成为主导,生产方式转为技术密集型。
工业化进程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物质形态演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用地性质也随着人群的聚集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也随之升级。
产业的调整不仅能强化城市的辐射功能,还会引起城镇在空间布局中的变化。
(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出现,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表 2),且这个变化过程并非是周期重复的,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进程特征,并且体现在城市空间规模扩展和城市空间组织方式两个方面。
从城市空间的扩展角度来看,城市空间在前工业化时期的扩展是最快速粗放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团块状,发展模式即摊大饼式扩张,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扩张之后,城市建成空间的扩展开始逐渐放缓,并进入到一段看似稳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当中城市开始进行内部的自我调整。
到了工业化后期城市开始有目标有方向性的发展,形成向心城镇体系,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开始走向区域协调发展,城市连绵带大都市圈开始形成。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经济活动是其中之一的自然要素,其中产业结构及其升级摘要: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及城市性质,进而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1840年至1949年期间,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动因。
通过对这一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及交通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其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二、近代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
同时,清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西安与外界的交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动也为西安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1. 空间布局的调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城市扩张和功能分区的形成。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经济发展,西安城市开始向外扩张,新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逐渐形成。
同时,城市的功能分区也日趋明显,形成了以城墙内老城区为核心的行政区、商业区、文化区和城墙外的居住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
2. 交通网络的完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兴建,西安的交通网络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特别是陇海铁路的通车,使得西安成为了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此外,城市内部的道路系统也得到了改善,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3. 建筑风格的变迁建筑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经济发展,西安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逐渐被西式建筑所取代,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同时,建筑的高度和密度也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四、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及动因1. 特点(1)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相互交融。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自近代以来,特别是自1840年以来的近百年间,随着国家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旨在梳理和探讨这一时期内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原因,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及影响因子。
二、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1. 旧城中心区域自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西安的旧城中心区域一直以城墙为界,以宫殿、庙宇、商业街区为主。
城市发展相对稳定,但受到传统建筑和空间的限制。
2. 城市扩展与新区域崛起随着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商贸的兴起,城市逐渐开始从中心向郊区扩散。
同时,部分新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也开始在新开辟的区域中出现。
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推动力1. 经济因素贸易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外国资本的进入,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新的功能区的形成。
2. 政治因素政治局势的变动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辛亥革命后,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如新式学堂的建立、传统庙宇的改造等,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革和空间再造。
四、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1. 旧城中心的重新定义与扩张在经历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西安的旧城中心从单一的结构开始转型,并逐步扩展为更为复杂的网络体系。
新的建筑和设施的出现使中心区变得更加多元化。
2. 新功能区的崛起与空间重构新的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商业区的崛起和重构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显著特征。
这些新功能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整体布局,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五、影响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1. 外部因素: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外来资本的流入等都对西安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内部因素:如政府政策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变等也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因素。
论文范文:快速城市化阶段西安城市社会立体结构研究
论文范文:快速城市化阶段西安城市社会立体结构研究第一章绪论城市的出现与发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这漫长的时期,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1949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0.6%。
建国后,计划经济主导下的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预,再加上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无偿使用、按需分配的土地使用制度,导致中国的城市发展一直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城市化的进程也比较缓慢,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仅为17.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领域进行了重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住房的市场化取代住房的单位制、土地的使用权也转变为有偿出让,中国的经济开始步入转型期,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979—1996 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长到30.48%,年均增长0.7 个百分点,是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城市化速度的 2.5 倍,是同时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 2 倍。
1997—2006 年间,年均城市化增长更是高达 1.33%,到200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3.9%,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1]。
...........第二章基本概念辨析与国内外研究现状2.1 概念辨析伯恩(Bourne)提出了城市形态(urban form)和城市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两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为城市系统[7]。
冯健概括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特征,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经济、基本发展动力下,综合了人口变化、经济职能的分布变化、社会空间类型等要素而得到的复合型城市地域形式[8]。
城市空间结构可划分为物质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三类(图 2.1),分别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等经济布局、城市的商业和市场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9]。
“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解析体系研究——以计划经济时期西安城市空间为例
“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解析体系研究——以计划经济时期西安城市空间为例刘淑虎;任云英;马冬梅【摘要】以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首先,构建了“形式”、“过程”、“属性”三位一体的内容解析体系,界定了以五大功能空间为主导的研究载体,明确了“尺度”、“比例”、“区位”、“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度量标准;其次,以计划经济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为对象,从“形式”、“过程”、“属性”三个方面解析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特征;最后,总结了“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解析体系的价值与意义.【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6页(P82-87)【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三位一体;西安【作者】刘淑虎;任云英;马冬梅【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丝路经济带‘长安-天山’段历史城镇文脉演化机理与传承策略”(编号:515784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居住行为变迁的传统村落空间演变及优化模型研究——以福建为例”(编号:51508100)・・国家人社部出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城市形态学方法及其适用性研究”(编号:6040300549)・・福建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转型期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与重构研究”(编号:JB12002)・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
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普遍被城市形态、土地利用、建筑、道路网络等研究所主导,其系统性研究未被受到重视。
此外,由于众多学科的参与,对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表述方式、研究对象、研究测度存在差异,影响了学科交叉的研究进程。
鉴于此,本文立足城市空间的研究本体,在梳理与总结相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体系,以便系统和全面解析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剧变,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近代(1840-1949年)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以揭示城市发展中的变迁与特色。
二、背景概述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了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冲击,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背景下,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城市空间结构也受到了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传统的封闭式城市格局,逐渐向开放、多元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变。
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一)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在近代之前,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城墙为界,形成了城内与城外两个部分。
城内以官署、庙宇、市集等为主要功能区,呈现出紧凑而有序的空间布局。
城外则以农业用地为主,兼有少量的手工业作坊和居住区。
(二)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演变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对外贸易的兴起,西安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新的商业街区开始出现。
同时,一些近代工业也开始在城外发展,如纺织、机械制造等。
这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功能的多样化。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演变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新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开始在城外出现;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网络也得到了改善,如修建了新的道路和桥梁等。
这些变化使得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近代以来的政治运动和政权更迭,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等,都对西安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推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扩大和工业化的推进,新的产业和商业活动在西安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功能的多样化。
城市中心区 城市空间结构 结构变迁 动力机制 西安论文
城市中心区论文: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以及动力机制研究【中文摘要】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的飞速发展,加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安的城市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问题也渐渐突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老城内历史文物遭到破坏等也不同程度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心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城市问题更为严重,为了保证城市中心区的健康发展以及高效率的运作,对城市中心区的分析研究愈发重要。
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应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市中心区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西安城市发展特有的模式,使城市中心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本文从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理论入手,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从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过程分析西安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变迁;接着分别分析交通发展、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政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与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提出对中心区发展的合理构想。
针对西安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设计的基木思路。
因为城墙范围以内的西安老城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空间结构,使研究更具独特性和针对性,故本文中将城市中心区的范围定义...【英文摘要】20 centuries later, with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as well as the city’s rapid development,together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Xi’an city econom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speed is getting faster. The size of a city is more and more big, the problems of the city also gradually outstan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raffic congestion, old city historical relics such destruction also different degree hindered the de...【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结构结构变迁动力机制西安【英文关键词】city centre district city spatial structure structure change Countermeasure Dynamic mechanism Xi’an city 【目录】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以及动力机制研究摘要3-5Abstract5-6第一章绪论11-19 1.1 研究背景11-14 1.1.1 全球背景11 1.1.2 区域背景11-14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5 1.3 研究方法15 1.3.1. 定性分析法15 1.3.2. 中外对比法15 1.3.3. 定量分析法15 1.3.4. 实地调研法15 1.4 创新之处15-16 1.5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16-19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研究19-25 2.1 相关概念19-20 2.1.1 城市形态19 2.1.2 城市空间结构19-20 2.2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20-25 2.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回顾20-23 2.2.2 国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3-25第三章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分析25-31 3.1 城市中心区的基本概念25 3.2 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变25-27 3.2.1 封建传统模式26 3.2.2 近代殖民模式26 3.2.3 计划经济模式26-27 3.2.4 现代新区模式27 3.3 城市中心空间结构变迁的作用力机制27-31 3.3.1 经济因素28 3.3.2 科学技术推动力28-29 3.3.3 政策体制29 3.3.4 社会因素29 3.3.5 自然条件29-31第四章西安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31-51 4.1 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过程31-38 4.1.1 作为区域性城市时西安的发展31-33 4.1.2 民国时期西安的发展33-34 4.1.3 五十年代西安的发展34-35 4.1.4 八十年代西安市的发展35-37 4.1.5 九十年代后西安的发展37-38 4.2 城市中心区的结构变迁模式38-39 4.2.1 分散型38 4.2.2 发散型38 4.2.3 无组织型38 4.2.4 单中心同心圆型38-39 4.2.5 多核心型39 4.3 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变迁39-44 4.3.1 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39-40 4.3.2 西安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特征40-42 4.3.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西安空间圈层式结构的关系42-44 4.4 居住用地的空间结构变迁44 4.5 公共建筑用地的空间结构变迁44-46 4.6 道路广场交通用地的空间结构变迁46-47 4.7 游憩绿地的空间结构变迁47-48 4.8 中心区现状存在的问题48-51 4.8.1 用地布局结构的问题48-49 4.8.2 交通问题49 4.8.3 绿化问题49-51第五章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分析51-80 5.1 交通发展与空间结构51-64 5.1.1 交通发展于空间结构的演化关系52-55 5.1.2 西安市中心区城市布局与道路系统现状55-57 5.1.3 城市中心区交通系统现状及特征57-60 5.1.4 交通组成特征60-62 5.1.5 存在问题62 5.1.6 发展原则和发展战略62-64 5.2 人口的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64-69 5.2.1 地域概况及地域分异64 5.2.2 西安人口空间变动64-66 5.2.3 西安市中心区人口空间变动分析66-68 5.2.4. 西安城市中心区人口发展趋势预测68-69 5.3 产业发展与空间结构69-76 5.3.1 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69 5.3.2 西安市中心区商业网点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69-73 5.3.3 城市中心区商业街73-76 5.4 城市中心区产业发展导向76 5.4.1 明确老城定位76 5.4.2 西安古城商业街发展模式向商业区方向发展76 5.5 生态环境与空间结构76-78 5.5.1 历史上生态环境的特征77 5.5.2 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77-78 5.6 政策因素与空间结构78 5.7 社会因素与空间结构78-80第六章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展望80-86 6.1 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80-82 6.1.1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思想80 6.1.2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80-81 6.1.3 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81 6.1.4 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城市空间发展81 6.1.5 人文特色的空间结构81 6.1.6 强调政策、文脉的延续性81-82 6.2 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82 6.2.1 制定优化政策82 6.2.2 深化住房改革改善土地使用制度82 6.2.3 引入市场机制82 6.2.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82 6.2.5 加强公众的规划意识82 6.3 对西安空间结构的展望——唐皇城复兴规划82-86 6.3.1 唐皇城规划方案83-84 6.3.2 对于唐皇城复兴规划的思考84 6.3.3 小结84-86第七章结语86-88参考文献88-9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93-94致谢94。
西安城市结构布局现状和交通存在问题及优化1731597646
西安城市结构布局现状和交通存在问题及优化探讨摘要:分析了我国大城市的空间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了轨道交通对西安城市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结构;多中心组团结构;有机疏散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有166个,超过400万的特大城市也有11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天津等城市已经修建或正在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武汉、西安、重庆、南京、成都等2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筹建轨道交通的前期准备工作.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西安市的社会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交通出行增长迅速.然而,传统的“棋盘+环状”的单中心城市结构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西安市修编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了新的“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城市结构模式,以减少对主城区的交通压力,从而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供求矛盾.根据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共包括了6条规划线路.近期将规划建设2条地铁线路(地铁1号线-三桥后围寨至纺织城、地铁2号线-火车北客站至韦区)全长50.3km,总投资179.5亿元.这将成为优化西安城市结构的有利契机,发挥出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引导作用.笔者试图从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及西安市城市结构布局现状和交通存在问题出发,总结东京等大城市施行的“一核多心”的城市结构目的经验以达到有机疏散的规划,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对优化西安城市结构所起的引导作用.1 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城市空间结构形式上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摊大饼”型的单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图1).这种特征最突出的城市如北京市.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和空间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单中心同心圆圈层结构的城市空间向四周无序蔓延,呈现出“摊大饼”式的土地利用模式,这样便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中心交通拥挤.由于大量的第三产业和就业人口向市中心集聚,使出入市中心的交通量增大,引起市中心交通拥挤.2)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市中心人口过分密集,绿地面积减少,基础设施缺乏,污染严重,人均居住面积狭小,导致市中心环境质量的下降.3)市中心发展缓慢.由于市中心地价过高,建设成本昂贵等因素抑制了市中心的发展.2 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及劣势城市轨道交通相对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各种公交系统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全天候、具有独立路权等特点(表1),加速了人们在城市中流动的速度,改变了城市面貌.它对城市的形态、规模、产业布局、居民出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有别于其他道路交通手段的作用主要在于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性功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先导性功能引导城市结构优化,建设生态城市.城市轨道交通方式适合于长距离、大运量的公共交通运输.但是,它的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灵活性不强,在没有必要的客流需求的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只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以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应有较高的经济实力.3 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及东京“一核多心”的经验“有机疏散”理论最早由芬兰著名规划师伊利尔·沙里宁(E.Sarrinen)提出.这一理论针对的主要目标是欧洲大城市发展中广泛存在单中心城市,旧城中心过分集中,新建外围卫星城又常常功能单一,从而导致城市就业及居住不平衡,以及在卫星城和城市中心区之间造成长距离通勤,从而产生社会、交通等一系列问题.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是“有机疏散”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城市形态的特点是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组团,这些组团内的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并与城市中心区互相补充与竞争(图2).整个城市以中心区为主呈多中心、分散式形态和手指状结构.这种城市形态既避免了土地利用过分集中的特点,又避免了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的过度发展.日本东京及我国厦门等城市都采用了这样的城市结构模式.目前,我国已有几个城市按照多中心、分散组团布局的思想进行了规划.日本首都东京是当今世界级大都市之一,以其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著称于世,被誉为轨道交通王国.多样化的轨道交通为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东京市区“一核七心”的城市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日本东京市区以城市铁路为骨架形成了“一核多心”的城市结构,即以东京站附近为核心,在铁路山手环线上及其以外建立了上野浅草(传统与现代文化旅游活动中心)、池袋(文化娱乐中心)、新宿(商业文化活动中心)、涉谷(文化信息中心)、大崎(高新技术信息交流中心)、锦丝町(工业文化中心)和临海(国际活动与信息交流中心)七个副中心,形成市区内“一核七心”的城市结构.轨道交通引导东京都市区的拓展,使市中心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图3).日本中央政府通过了10a时间对新镇开发来分散中心区的拥挤,轨道交通在新镇发展规划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据1991年的调查,该地区80%在新镇之外工作的居民中有2/3是去东京市区的,该部分居民70%乘坐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全天候等自身特点,也能较道路交通系统更好的适应分散的中心城+卫星城的城市布局结构.这些经验都值得西安市在优化城市结构的过程中去借鉴.4 西安市现有的城市结构和交通现状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是在50年代完成的第1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4). 从西安城市发展现状来看,一环之内(旧城区)无论是建筑密度或人口密度均较高.一环二环之间已被填满,唐大明宫、小雁塔等遗址及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日趋困难.除了环明城墙的绿化、道路绿化外,城市公共绿地数量少、面积小,5个公园中仅兴庆公园面积较大.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的建设,加上50年代第1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城东、城西2大块,现在二环路外侧已经建满,城市不断的发展,迅速向外拓展,三环的建设已经包围了秦阿房宫、汉长安城等众多古遗址.西安市内客运交通主要由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出租车组成,形成了以大公交为主,小公交为辅,出租车为补充的公交客运系统.市核心区人口密集,常住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km2以上.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近50万辆,现仍以日均300辆以上的速度不断增长,平均每h进出城区的车辆为1.5万辆.受明城墙的限制,东西、南北方向进出主通道各仅有2条,平均车速10~15km.全市186条公交线路,有100余条和东西、南北轴线相关联,造成城区交通严重拥堵.可见在西安的两个主要发展轴(南北向、东西向客流走廊)上,明显具有客流量大,。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一种选择——从经济学角度看西安行政中心的搬迁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一种选择——从经济学角度看西安行政
中心的搬迁
石会娟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本文从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目前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这一重大举措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初步探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式.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石会娟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陕西安康移民搬迁农户生计选择与分工分业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兼论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农户的就地就近城镇化
2.谈轨道交通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引导作用
3.从经济学角度看高校巨额债务触发原因及其治理路径选择
4.从西安行政中心搬迁想到的
5.我国城市行政中心搬迁的区位选择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经济学结课论文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学院:电气学院姓名:赵亮学号:1100100621西安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1、宏观现状: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时期1949 到2009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0.6 到46.6%(见图1-1),全国城镇人就比重由10.6%上升到46.6%,平均每年提升0.6 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1950-2000,世界城镇人就比重从29%上升到47.2%,平均每年提升0.364个百分点)。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城镇化以每年0.9 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2010 年我城镇化率为49.1%,城市人口6.2 亿,比2000 年增加 1.63 亿人(见图1-2)。
城市化不断加速推进,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相,具体表现在不仅是城市的规模数量持续增加,而且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
纵观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大致有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1949 年建国后至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 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大概又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8-1984 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我国不断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市场经济要素逐步放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在市场经济和政府行政作用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第二个时期1985—1991 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城市化水平由1985 年的23.71%提高到1991 年的26.94%,年均提高0.54 个百分点,城市化在前一阶段的恢复性增长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要素资源不断发挥积极性,同时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西方国家已经历经两百余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我国仅仅用了不到六十年的时候已经基本上了完成了城市化过程。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自然演进进程中,始终存在的是自发的市场力量与人为经济计划之间的较量。
政府一直以各种手段制度城市化,但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是自发形成的,是自然地发展机制。
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在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日趋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以市场和核心的模式。
西方的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产业分工大多是市场选择和市场作用的结果。
这也是西方城市化自然演进的基础,同时这也决定在西方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的辅助性角色,我国城市化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其是城市化具有独特性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模式,政府是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者、城市化制度供给者、城市化进程执行者,城市化绩效的评估者。
政府在国民经济以及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行政主导作用,目前我国经历的快速城市城市化的进程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有本质的区别和不同。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国内诸多学者也开始了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扩展、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牛熊研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市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通过研究人口、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与交通三个方面,运用数理定量、对比研究近20 年以来年在此三要素影响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对国家政策对南宁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每个因子对空间的影响叠加综合,研究出近20 年来南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型和城市中心分移理论模型。
从城市产业结构转化,旧城改造,城市开发区建设和区域制度创新,城市行政的变革和城市规划管理等六方面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进行研,毛蒋兴以深圳为实证研究案研究深圳市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和城市用地转化研究,从自然地理地形、交通影响、政府行政、人口变化和经济发展等角度定性与定量研究揭示转化机制。
金晓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快速城市化下土地储备的问题快,由于在90s 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影响下,城市化出现新的空间扩展表现为城市群模式。
以大城市市和城市群为主体空间形态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下新的发展战略。
李瑞等研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群和城市群脉的空间发展模式,未来城市群的空间形态模式。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蔓延,农业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我国农业耕地逐年减少,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3.4亿人。
而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
2、微观现状:20世纪90年代的西安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西安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特大城市,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
近20 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提升(见图1-2),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领域进行了重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住房的市场化取代住房的单位制、土地的使用权也转变为有偿出让,中国的经济开始步入转型期,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尤其是1999 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从1990 年到2010 年20 年的时间里,城市化水平由1990 年的37.2 到2010年的47.42,西安的城市人口增加228.9 万人,增长率高达37.04%,平均每年增加11.45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7%。
随着西安快速滑的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大量的农用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图1-4)西安市耕地数量急剧下降。
1990年西安城市耕地数量为495.3万亩,经历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发展,2010年西安城市耕地减少为383.32万亩。
大量的农用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资源在逐渐减少。
二、西安市现代空间结构1、市场经济初期(1978-1990)本轮规划是在改革开放后,西安社会经济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城市建设经历了十几年的动荡停滞后,进入恢复发展期。
为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要,编制新一轮城市规划。
西安市政府于1979年着手编制《1980-2000 年城市总体规划》即西安市第二版总体规划。
突出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保护古都风貌,将城市新建项目放在城市外围区域。
城市中心位于明西安府城内,为保护明城,提出了“保护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该版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为: 城市仍是在旧城区基础上的团块状单中心发展,市中心区范围控制在东至纺织城的苏家宫,南至吴家坟,西至三桥,北至龙首源的区域。
从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来看,工业区在东西郊己基本建成,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需要,今后不在市区内新建大中型工业,将新建项目放在城市外围。
由于西安内城多旧原来基础服务设施较差的住房,本轮规划实施旧城改造。
拓宽的南大街道路,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1983年在市区西南郊建立电子工业区,城市道路系统沿承了第一版总规棋盘+放射路网的格局,为了解决现代化交通形势与老城车马时代的街道空间的矛盾,一方对老城路网进行了完善与改造。
另一方面,增加城市环路,一环路为老城区外围,以护城河为界;二环路以第一版中的中央环路为主体,进行扩展,连接含元路和大兴路;城市三环为丈八沟路和半引公路绕市区边缘为。
至此,西安单中心同心圆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得到完善,同时也为西安日后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定下了基调。
此时的西安城市建设的空间扩展速度飞快,城市建设规划飞速扩展,城市建城区面积由1978 年的年的95km扩展到1990 年的138km。
西安城市空间扩展式沿着单中心模式摊大饼”模式发展。
本轮规划中能够加强了西安城市老城区的保护,对城市功能用地进行调整。
同时1983 年于南郊建立电子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初到90 年代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扩展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向前推进,成为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第二次高潮,城市建城区面积由1980 年的129km扩展到1990 年的138km。
西安城市空间的扩展的形态仍沿着单中心模式发展。
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形势较好,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空间扩展呈现为“摊大饼”式不断向外围扩展的格局。
2、新型城市空间结构探索时期(1990 -2000 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安城市经历了由于体制的变革而引发的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城市范围、城市行政建置等一系列的变化,而适应这种变革的同时,城市的行政建置、管理形式以及城市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2年,国务院批准西安为内陆开放城市,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来陕西视察,为西安市题词:“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把西安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外向型城市”。
西安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空间扩展呈现为“摊大饼”式不断向外围扩展的格局。
在城市西南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郊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另外还有曲江池旅游度假区、农业技术开发区等也陆续形成,南郊的文教空间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3年,陕西省政府城市发展战略中制定将旅游业发展确立为西安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西安市建设西曲江池旅游度假区(1993)形成,景区以大雁塔佛教文化和唐代曲江皇家园林遗址为核心,由于旅游景区的建设,西安城市在西南方向空间扩展。
在西安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改造旧城的同时,城市空间向城市边缘区扩展。
城市建城区面积由1980年的129km扩展到1995年的148km。
西安城市空间的结构与形态仍沿着单中心模式进一步发展。
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形势较好,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空间扩展呈现为“摊大饼”式不断向外围扩展的格局。
“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由于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大,城市核心区范围相继大幅度扩大,目前西安市国家级的开发区大部分范围和大部份工业区己经由位于城市边缘区转向位于城市核心区范围内。
同时为了适应新环境下西安城市建设的指导,1995 年对西安城市编制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建设现代化国际。
3、成熟时期:2000 至今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着西安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西安市的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也在迅速扩大。
进入2000 年后,西安城市行政政府北迁市政府北迁的信息和与批准也极大的促进了北郊城市继续发展。
同时随着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西咸一体化推进和在此政策下城市建设的投资的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性越来越明显,城北火车站和其附件大型建设项目,以及新城的城市建设项目的积极快速建设都有力的促进了西安城市空间扩展的进程。
2000 年后的西安南郊发展更是在西安高新产业经济开发区的带动下发挥增长极效应下的发展,长安县的撤县为区和大学城的建立都是西安城市空间扩展在城北和西南继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