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医方剂学专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年博士生《方剂学专论》

复习指导

第一讲:方剂学科的性质及其内涵

方剂概念:最初可能是临床医家有效案例的直接记载;历代方书中方剂与主治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方剂涉及药量、药味、剂型、用法等要素,拥有独有的功用和主治。

经临床验证后有特定适应病证和相对固定配伍的方剂,通常被称为“成方”

方剂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方剂的出现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附属于临床各科,其学理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才得以初步系统化,方剂才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方剂学发展经历了:起源(单味药运用)、早期雏形、理论奠基、临床积累、方论出现、分类发展、学科独立等阶段。

现代方剂学的分化呈现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三个不同分支。

方剂学科特点:制方原理的诠释是学科理论的核心;治法是学科体系构成的逻辑;方证相关是学科重要的逻辑基础;整合是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知识链接:学科的概念;方剂的含义;制方原理;方论;

思考:追溯学科发展史对学科认识的意义?

第二讲:中医“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

方证相关:指方剂与病证的关系,即方剂的制方要素与主治病证的病机要素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方证相关”命题的基本含义:方与证不可分离,离开具体治证的方并无实际意义;方剂效用对病证具有依赖性;临床实践中,其效用及大小取决于方与证之间的适配性;方剂释理中,制方原理是以方证的病机认识为基础的。

方证相关所蕴涵的科学问题:方证之间关联程度大小及其现代生物学基础。

方证相关原理提示:通常单一“以方测证”的识证模式和“据药释方”的识方模式存在逻辑合理性的质疑;方剂研究应考虑到效方和应证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方证对应与方证相关的主要区别:方证对应是基于临床运用中当古方方证与当前病证完全相同时就可使用原方并能取得很好疗效的经验,从而认为原方方药与治疗病证之间具有高度的对应,临床强调“辨方证”,即“有是证用是方”或“一证一方”、“证变方变”。但是,现存方书中常见一方主治多病或多证的、古方原方证历经不断变化发展,其主治也可以扩展至多个,即一个方剂使用不限于唯一的某个病证,但其疗效可能有所不同。这样方剂与病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人们理解的“一方一证”,而是一方多证和一证多方,方与证

之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对应或关联性,方证相关即是对这种关系的逻辑表述。“方证对应”只是方证关系中的一种特例,即对病证表现为最佳疗效的方剂及其与证的情形。方证对应强调成方的方证与当前病证的相同,方证相关表述了现实经验中的方与证的相对的对应关系,两者在论述角度和内涵上均有所区别。

知识链接:方证对应;以方测证;

思考:方证相关命题的学科意义?方证对应与方证相关的主要区别?

第三讲治法的内涵及其方剂学意义

治法概念:是中医针对具体病证而设立的治疗方法。治法与一般意义上的治则和专科意义上的疗法在概念内涵上是不同的。中医治法是临床治疗经验的理论化产物,其形成与方药经验和病机理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治法通常具有层次性、抽象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一般可以概括为“法主方从”。“法方主从论”强调治法对于方剂的主导或统领作用(以法统方),即治法不仅是指导方剂分类的重要依据(以法类方),而且也是指导选方化裁、遣药组方的基本规范(方从法出)。

治法对病证和方药具有映射性,即指在现有的治法方药系统中,一个确定的治法含有对其治疗对象-病证和治疗该病证的同类方剂的指向。治法的这种特性,通常可以表述为“治法是病证和方药的中介”。治法的中介特性不仅是方-证相关学说的逻辑基础,也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病证与方药构成系统的纽结,成为方剂分类的重要依据。

基于不同的辨证系统形成各自的治法及其方药系统,中医药学中存在多种辨治系统,目前尚没有一个能够完全整合各种辨治经验的、统一的证法方药系统。

研究治法应从病证和方药两方面着手,应考虑到治法所属辨治体系及其学术上的特殊性,对病证病机的探索和对相关类方的研究是丰富发展治法内容的基本途径。

知识链接:治法内涵;治法层次性

思考: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第五讲方剂与中药的互动离合关系

方药互动离合关系:1)中医发展史中方与药彼此互动:方术与本草分立,但本草与方书各自发展中却存在着内容上存在交错关系,本草药味增加伴随方书及方剂数量的增加,即方与药彼此相互促进发展(唐宋时期的本草附方及明代李时珍的“药体方用论”反映了中医学中药与方剂紧密关联的特性);2)方与药在配伍效用上的离合关系:“合”是指一些方剂的整体功效是其所组成药味功用的叠加或加合,即方与所组成的药味在效用上的趋同或集合的特性;“离”是指另一些方剂的整体功效并不是所组成各单味药功效的简单集合,即方与所组成的药味在性能效用上的异同或离散的特性。

“本草附方”现象:指唐宋时期的本草著述中常附以有关方剂以据证或说明药物的功效

的现象,在促进对单味药物效用理解及其配伍运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中药功效认识的误区,即将有条件下的药物配伍后的集合功效视同为相关单味中药的功效而有必要重新审视有关中药功用的各种经验或认识。

“方药离合”反映了单味药与复方在配伍效用上的复杂关系,提示:“据方推药”来认识单味药物效能和“以药测方”来认识方剂整体功用均可能会偏离实际,应该引起方药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

“中药功效在方剂中的选择性作用”:中药大多具有一种以上的功效,但其多种功效在一个具体方剂中并非全部发挥作用,其效用发挥常因方而异,即中药多向功效在方剂中选择性发挥作用。

中药功效在方剂中选择性发挥作用是方剂学中的普遍而重要的现象,是方药分离特性的具体表现,与药物用量选择、方(药)证病机或机体功能态、药物之间配伍等密切相关。提示对方剂功用及其原理的认识应考虑到所主病证、药味用量、药味配伍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临证组方时,不仅要熟悉药物的性能及功效,而且还应具有病证辨识的技能和药物配伍的经验或技巧。

知识链接:本草附方与药体方用;药物配伍及意义;

思考:(1)方药互动性的理解?

(2)如何理解“中药在方剂中的选择性发挥作用”的现象?

第八讲关于方剂分类的探讨

历史上方剂的分类经历了对方剂非本质的形式上的七方划分、依附临床病证的按病证分类、方剂功用认识为基础的十剂分类、方剂主药及其配伍和祖方演化嬗变的按主方类方、沟通病证与立法的八阵分类、统一方证与功用的依法分类等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早期所谓的“据病或据证类方”实际上是一种“以方类病或类证”,有方才有病证或有病证必然有方,反映了中医学的治验在先的经验特征和方证关联的学术特征;据药或据效类方是一种源于药物性能分类的方法,体现了方剂“方以药成”的属性。明之前方书已经涉及到综合分类,涉及到临床病证及分科、方剂功用或剂型等多个方面。

清代《医方集解》所创方剂综合分类法在思路上已完全突破之前的囿于病证的分类思路,其在治法主导分类的基础上,兼顾临床分科提出综合分类思路,与之前的综合分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医方集解》首创“以法统方”的方剂分类思路,对后世的方剂分类发挥重要影响。其后《医学心悟》提出“八法”概念,并试图以八法统领方剂,进一步奠定了“以法类方”的学科地位。

治法是方药和病证的中介是治法作为方剂主要分类方法的逻辑基础。“以法类方”体现了治法与方剂的内在联系,符合临床辨证立法遣药制方的一般规律,成为现代方剂学体系构成的基础。

方剂分类思路的演变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方剂内涵不同层次或角度的理解,即反映了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