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实手法
虚实结合——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虚写和实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达到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的目的,收到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的效果,从而大大拓展诗歌的表达空间。
虚实主要体现在情景描写中。
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情景,就是在诗歌中能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虚,是指虚幻的情景,是在诗歌表达中不能直接看到、摸到的情景,主要体现的方式有梦境、回忆、联想未来等。
鉴赏思路点拨:点出哪些是实境,哪些是虚境;采用什么方式写实、写虚;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落脚在主旨上。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就是一首运用虚实结合表达手法的典型例子。
前两句是实写,边城、暮雨、低飞的雁、长芽的芦苇,都在读者的视线范围之内,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交代了地点、时间、天气、季节,烘托了一幅宏大寥阔的画面。
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沙漠上缓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
作者是让读者通过铃声,想象正有驼队行进。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明暗对比手法,收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又如宋朝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前两句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云气是实写,让人感觉千山万峰也近在咫尺了;床底下响着松涛之声,松涛之声是虚写,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响在耳边。
虚实结合的手法,让人们似乎处在了万壑风声之中,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境界中。
后两句又运用夸张,以实写的手法写诗人开窗,去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浪涛,领略那排天而来的江河气势,极大地描绘出了秀美山川的雄伟壮阔。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的概念。
在古诗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概念。
所谓“实”呢,就是诗人描写的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像眼前看到的景色、人物的行为动作之类的。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实写。
而“虚”就比较有趣啦,它可以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像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梦幻中的情景。
就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梦”就是虚的,是一种幻想中的情景。
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情感、概念等,把它们当作一种“虚”的存在来描写。
二、虚实结合的作用。
1. 丰富内容。
虚实结合就像给古诗加了个“扩充包”。
只写实的话,内容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单调。
比如说写送别,要是光写眼前的长亭、古道、友人的背影这些实景,虽然也能表达送别之情,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要是加上虚写,像想象友人此去的路途艰辛,或者回忆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那诗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就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面可能是实写喝酒送别,这后面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就把那种离别后的孤独、凄凉的感觉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让整首词的内容更饱满。
2. 营造意境。
3. 深化主题。
三、虚实结合的例子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里,“旅馆寒灯独不眠”是实写,诗人在旅馆里,对着寒灯睡不着觉,这是眼前真实的场景。
而“故乡今夜思千里”就是虚写啦,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从对方角度来写思念的虚写手法很巧妙。
通过这种虚实结合,把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
如果没有这虚写的一笔,诗就只是一个孤独旅客的自怨自艾,有了这虚写,就好像把故乡和自己的思念连接起来了,让思乡之情弥漫在两地之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古诗词虚实结合的好处
古诗词虚实结合的好处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古诗词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传承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而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更直观地感受其美妙。
我们可以将虚实结合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理解古诗词中的言外之意。
很多古诗词中都存在着言外之意,而且这些言外之意往往比表层要更加深刻和含蓄。
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理解古诗词中的观点和主题,呈现出丰富、多面的内涵。
其次,扩展对古诗词的理解。
虚实结合也可以理解为对古诗词抽象的内涵进行具体化。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理解,将古诗词中的某一句赋予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意义。
再次,通过肢体表现帮助巩固理解。
通过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例如,通过手势或面部表情表达古诗表现出的意境或情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虚实结合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等。
我们在应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法时可以注重教学实践训练和实际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精华。
总之,虚实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蕴含和表现。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代诗歌之虚实结合
01虚实结合概述Chapter定义与特点0102虚实结合的重要性拓展诗歌表现空间虚实结合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的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增强诗歌内涵通过虚实结合,诗人可以将现实与想象、经验与超验等元素相互渗透,使诗歌具有更深厚的内涵和更丰富的意蕴。
提升诗歌审美价值虚实结合所带来的独特意境和美感,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愉悦,提升诗歌的审美价值。
唐宋时期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虚实结合逐渐成为诗人自觉追求的艺术效果。
唐诗宋词中大量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创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先秦时期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诗经》、《楚辞》等早期诗歌中已有体现,但尚未形成自觉的创作意识。
元明清时期虚实结合在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虚实结合的历史与发展02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Chapter以实为虚以虚带实虚实相生030201实情虚写虚情实写虚实互化以实象征虚以虚象征实虚实相济03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经典案例Chapter《诗经》中的虚实结合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句实写塞外壮阔的自然景象,后句则虚写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通过虚实相映,表现出一种苍凉而深远的意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前两句实写诗人梦游吴越的奇幻经历,后两句则虚写镜湖月和剡溪对诗人的深情送别,通过虚实交织,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唯美的氛围。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前两句实写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痛,后两句则虚写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通过虚实相生,表达出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处)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
处)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处)
新高考新问题
2010-05-19 0911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XXX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XXX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XXX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XXX依旧笑春风。
”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
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一切;何谓实?即真实,真实。
XXX从传统的“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
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
有比兴则实句变成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成死句”。
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
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巧妙运用虚幻和现实元素,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深远的内涵。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1. 对景抒情
例子:《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月光是真实存在的,而“地上霜”则是通过虚构赋予了诗歌更加凄美的意象。
2. 春风化雨
例子:《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人以“香雾云鬟湿”和“清辉玉臂寒”来描绘春天的美好,通过虚实结合,使意境更加鲜活。
3. 写景抒情
例子:《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夜色、画屏、流萤,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元素,但通过古人的想象和抒发感情,创造了一幅独特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4. 虚实相生
例子:《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更上一层楼”来表达诗人对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向往,这里的楼可以看作是实实在在的建筑,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境界的提升,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
5. 借景抒怀
例子:《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通过“白云深处有人家”以及“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人借景抒发了对山水景色的感怀,将现实景物与自己的情感巧妙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常常能够让诗歌更加富有情感、意境和艺术性。
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虚实结合的诗词
虚实结合的诗词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以下是一些虚实结合的诗词:
1.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前两联虚写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后两联实写登楼所见的景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中,前两联实写诗人年老体弱、孤独多病的现状,后两联虚写自己梦中骑马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中,前两联实写诗人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后两联虚写将来与妻子共剪烛花、谈论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分类说明: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例3:XXX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要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地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XXX:“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XXX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图景的美妙反衬出现实的暗中。
例2:XXX《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XXX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赞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例3:XXX《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虚实结合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诗歌中难理解的表现手法解读--虚实结合 衬托 比兴 白描 渲染 烘托 象征 间接抒情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解析[虚实结合衬托比兴白描渲染烘托象征间接抒情]【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既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
一、虚写与实写的类型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主要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就是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议论、景中之情等。
从描写内容上看,“虚”就是指亲历的场景、历史场景、梦中场景和设想的未来场景。
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主要指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片中“春花秋月”、春风(东风)拂槛、明月照楼等都是词人眼前所见之美好景色。
下片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宫中的红粉佳人也已迟暮。
这些都是虚写之景。
诗人竭力将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在虚实对比中突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悲愁悔恨。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具体景物描写是实写。
下片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了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形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都是对赤壁之战中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想象还原,是对历史事件的虚写。
词人怀古伤己,借对英雄人物周瑜的仰慕,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雨霖铃柳永虚实结合浅谈
《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这首词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起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时地景物,意为: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显然,这是写未别之情景。
一对或将是永诀的恋人,心情本已悲摧到极点,又值凄凉的清秋,雨初停,天欲暮,即使望一眼十里长亭,也会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何况面对送别的长亭;此际,即使不闻蝉鸣,已然心碎,况蝉鸣凄切,真是凄然欲绝。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写饯别时之心情。
设宴帐中,无奈食无味,饮无绪。
正难分难舍之际,舟子催发,欲留不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临别时之情事,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
面对将别的恋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
真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啊!以上属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推想别后所历之境,转入虚写。
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也是虚写。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的杨柳,耳畔的清风,天边的残月!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同样是虚写。
词人由今夕推及经年,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古诗虚实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实景是指诗人所看到的真实景象,而虚景则是诗人通过想象、回忆等手法创造出来的景象。
在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常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两句实写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再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实写秋风萧瑟、猿声哀鸣、沙洲白鸟飞回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落叶萧萧、长江滚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之,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第一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古诗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
一、虚实结合是诗歌中常用到的表现手法。
“虚”指想象、联想之景;“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境等。
作用:以虚实结合,描绘了,表达了
情感(理想、抱负、志向、品质等)
示例分析:
如在《沁园春·雪》词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七句结合长城、黄河、群山、高原等景物,具体描绘北国的雪景,是实写;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则是想象雪霁天晴后的景色,是虚写。
作用: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中考考点解说
“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诗歌阅读中的重要考查点。
常见问答题型有:
(1)明确指出诗歌或诗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2)要求判断诗歌或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3)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判断正误。
三、方法解读
明确“虚”和“实”的判断依据。
1.实景是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的真实存在的景。
2.虚景是在实景的基础上由作者的头脑所想象出来的景,包括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想象的未来之境、回忆的已逝之景,由此及彼的联想等。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词鉴赏讲究浸润,讲究体验,讲究对文字的敏感、对语言的感悟、对意蕴的体悟。
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高考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写和实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达到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的目的,收到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的效果,从而大大拓展诗歌的表达空间。
虚实主要体现在情景描写中。
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情景,就是在诗歌中能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虚,是指虚幻的情景,是在诗歌表达中不能直接看到、摸到的情景,主要体现的方式有梦境、回忆、联想、未来等。
1.古诗中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亲历之事、历史之事和未来之景四类。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盛大热烈的仙人盛会场面。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极写梦中往昔繁华的帝王生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英雄形象和赤壁之战火烧曹军史实的再现。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与情人分别后旅途况味的描写。
古诗中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缱绻离别场景等都是实写。
2.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1)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
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
高考学习交流群:绩优堂高考学习知识点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辉煌璀璨!千百年来,它如同一股气势磅礴地巨流,注入长江、黄河,奔腾不息,流淌在中华大地!它是多元地文化景观,肩负着民族文化精神地传承.它有石破天惊地艺术魅力和顽强地生命力:可谱曲弹唱;可朗诵歌台;又可淡泊明志,影响千秋万代;还可跨越重洋,倾倒蓝眼与黑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为吟者,似乎不必去探求古诗词地艺术规律,但从继承、发展、创新地角度,前人名作中蕴藏着深刻地艺术见解和丰富地创作经验,是值得古诗文爱好者去挖掘、整理和推广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古诗词地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地博大精深地学问,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地初衷,浅谈诗词写作地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什么是古诗词地虚与实?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吴乔从传统地表现手法“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地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地辩证关系.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诗歌理论地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实,指诗人描写刻画地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地空白形象.、实,指客观有形地物象;虚,指主观地无形活动.、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地议论.、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毛泽东地《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地虚景多数是未然地图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关于虚实地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如唐杜甫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肃宗宝应元年()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地一首欢快地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它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地“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地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地生活真实!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地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地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地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地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地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地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地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虚实结合这种笔法,十分复杂且十分深奥.大体而言,有以下四种:、用字地虚实.古人对用字地虚实,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虚字易用,实义少,灵活婉转而有弹性,容易把诗做活;另一种认为虚字实义少,用不好时诗句软弱无力,诗意空洞.而实字可使诗句刚劲挺拔、奇气纵横.古代地诗词名家,善于驾驭虚实结合.如李清照地《武陵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地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地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地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地忧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地效果.实词“轻舟”为下文地“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地无比深沉!也使抽象地“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地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地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地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置景地虚实.诗词有实景与虚景,有虚实相间之景.写实景要注意“实中透虚”,能触发联想,写实才不枯燥、不呆板.写虚景要能落到实处,有凭藉依托,有云蒸霞蔚地气象境界.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怎样置虚实之景,化景物为情思呢?如毛泽东年月写地《念奴娇•井冈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井冈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阔别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用非常欣喜地心情写下这首词.词地上阕写重上井冈山地所见,是一幅广袤千百里,林海古木参天,葱葱郁郁,不愧为南天奇岳地自然实景!另外,还点缀了井冈山今天地美景:许多高楼大厦,警勉后人地革命纪念亭台,五井碑,黄洋界,车来车往,如跃似飞.细品之,叫人惊叹老根据地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真是“江山如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词地下阕写诗人地所感,侧重回忆往昔和抒发豪情.年仅仅弹指间逝去,井冈山“变了”,但来之不易啊.往下诗人虚写昔日在井冈山地斗争:风起云涌,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那真是“九死一生”!是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人民,似天上明月朗洁、高尚,革命豪情天生,横扫一切枯枝败叶!终于,迎来了“一声鸡唱”,东方红了,太阳升以至“万怪烟消云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诗人勾勒前实景和后虚景,且注入了革命情思,堪称妙用虚实景地典范之作,无不叫人惊叹其运笔之神奇!、置议论地虚实.写诗强调形象思维,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维,即诗中地议论.这议论不是泛泛而谈,它要求有哲理性,有形象性,有强烈地感情色彩.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运用虚笔.如王昌龄地《芙蓉楼送辛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前两句是诗地第一层,点明送别地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地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地芙蓉楼,奔腾地大江,如织地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地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地写照.一向豪迈地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地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后两句是诗地第二层,转入议论,表白自己崇高地品质和坚强地意志.辛渐归去地洛阳是唐代地东都,名人荟萃,诗人又素负诗坛盛名,亲友故交一定会问起他地近况.诗人借用六朝时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地诗句,推陈出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了回答,自喻高洁、清白地品格.他让辛渐代言:虽然自己多次遭到打击,被排挤陷害,但绝不会同流合污,向恶势力低头;要一尘不染,如玉壶冰心,晶莹洁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诗人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地表白,画龙点睛之笔是末句.假如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千言万语都比不上末句地虚拟议论!它蕴含着哲理,形象感人,感情强烈,成了千古名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情境地虚实.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回想过去地情境为虚,以目前具体情景为实;一种是虚拟或想象地情景为虚,以真实具体情景为实.情境实写容易而虚写难.这里着重介绍虚拟地情境.如毛泽东地《清平乐•六盘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年月日,红军翻越六盘山.登山时,来到一道高高地山梁,毛泽东对大家说:“休息一会吧!”他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抽烟,望远,于是写下这首长征途中创作地最后一首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词中“望断南飞雁”是典型地虚拟情境.它把一系列难以表达地思维活动,都凝聚到望雁地神态之中.看红军北上,大雁南飞,方向相反.大雁要飞经地地方,正是红军走过地征途.望雁:自然会引起对漫漫征途地回顾——有多少困难?有几场枪林弹雨?有多阔地草地和多高地雪山?一切都挡不住红军前进地步伐!真是志存高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此外,大雁去到地地方,正是红军生活、战斗过地根据地.望雁:还会想起坚持战斗地游击队员,还会想起鱼水情深地父老乡亲,还会想起四方面军地朱总司令和刘参谋长,以及五、九军团地同志们,北上红军还会捎去对南方亲人地问候和长征即将会师地胜利消息——“缚住苍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种虚拟地情境,内涵深广,极富情趣!超脱而丰富地想象虚写,逼真境而生神境.上述可见,诗词地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地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诚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云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李西涯曰:“诗用实字易,用虚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在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辉煌璀璨!千百年来,它如同一股气势磅礴的巨流,注入长江、黄河,奔腾不息,流淌在中华!它是多元的文化景观,肩负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它有石破天惊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可谱曲弹唱;可朗诵歌台;又可淡泊明志,影响千秋万代;还可跨越重洋,倾倒蓝眼与黑人!作为吟者,似乎不必去探求古诗词的艺术规律,但从继承、发展、创新的角度,前人名作中蕴藏着深刻的艺术见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是值得古诗文爱好者去挖掘、整理和推广的。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本着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一、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
吴乔从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
他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
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
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
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如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二、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
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它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还故乡。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三、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虚实结合这种笔法,十分复杂且十分深奥。
大体而言,有以下四种:1、用字的虚实。
古人对用字的虚实,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虚字易用,实义少,灵活婉转而有弹性,容易把诗做活;另一种认为虚字实义少,用不好时诗句软弱无力,诗意空洞。
而实字可使诗句刚劲挺拔、奇气纵横。
古代的诗词名家,善于驾驭虚实结合。
如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
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
因金兵南侵,丈夫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下阕侧重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
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
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煜将“愁”变成水,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
似此,也不怪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置景的虚实。
诗词有实景与虚景,有虚实相间之景。
写实景要注意“实中透虚”,能触发联想,写实才不枯燥、不呆板。
写虚景要能落到实处,有凭藉依托,有云蒸霞蔚的气象境界。
晞文在《对床夜话》中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怎样置虚实之景,化景物为情思呢?如1965年5月写的《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井冈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阔别38年,重上井冈山,用非常欣喜的心情写下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重上井冈山的所见,是一幅广袤千百里,林海古木参天,葱葱郁郁,不愧为南天奇岳的自然实景!另外,还点缀了井冈山今天的美景:许多高楼大厦,警勉后人的革命纪念亭台,五井碑,黄洋界,车来车往,如跃似飞。
细品之,叫人惊叹老根据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真是“江山如画”!词的下阕写诗人的所感,侧重回忆往昔和抒发豪情。
38年仅仅弹指间逝去,井冈山“变了”,但来之不易啊。
往下诗人虚写昔日在井冈山的斗争:风起云涌,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那真是“九死一生”!是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人民,似天上明月朗洁、高尚,革命豪情天生,横扫一切枯枝败叶!终于,迎来了“一声鸡唱”,红了,太阳升以至“万怪烟消云落”。
诗人勾勒前实景和后虚景,且注入了革命情思,堪称妙用虚实景的典之作,无不叫人惊叹其运笔之神奇!3、置议论的虚实。
写诗强调形象思维,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维,即诗中的议论。
这议论不是泛泛而谈,它要求有哲理性,有形象性,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运用虚笔。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
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丞,刚由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
“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
一向豪迈的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后两句是诗的第二层,转入议论,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辛渐归去的是唐代的东都,名人荟萃,诗人又素负诗坛盛名,亲友故交一定会问起他的近况。
诗人借用六朝时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推出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了回答,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他让辛渐代言:虽然自己多次遭到打击,被排挤陷害,但绝不会同流合污,向恶势力低头;要一尘不染,如玉壶冰心,晶莹洁白!诗人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表白,画龙点睛之笔是末句。
假如实事地说,即使千言万语都比不上末句的虚拟议论!它蕴含着哲理,形象感人,感情强烈,成了千古名句!4.情境的虚实。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回想过去的情境为虚,以目前具体情景为实;一种是虚拟或想象的情景为虚,以真实具体情景为实。
情境实写容易而虚写难。
这里着重介绍虚拟的情境。
如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935年10月7日,红军翻越六盘山。
登山时,来到一道高高的山梁,对大家说:“休息一会吧!”他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抽烟,望远,于是写下这首长征途中创作的最后一首词。
词中“望断南飞雁”是典型的虚拟情境。
它把一系列难以表达的思维活动,都凝聚到望雁的神态之中。
看红军北上,大雁南飞,方向相反。
大雁要飞经的地方,正是红军走过的征途。
望雁:自然会引起对漫漫征途的回顾——有多少困难?有几场枪林弹雨?有多阔的草地和多高的雪山?一切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真是志存高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此外,大雁去到的地方,正是红军生活、战斗过的根据地。
望雁:还会想起坚持战斗的游击队员,还会想起鱼水情深的父老乡亲,还会想起四方面军的朱总司令和参谋长,以及五、九军团的同志们,北上红军还会捎去对南方亲人的问候和长征即将会师的胜利消息——“缚住苍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这种虚拟的情境,涵深广,极富情趣!超脱而丰富的想象虚写,逼真境而生神境。
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
诚如榛在《四溟诗话》云云:西涯曰:“诗用实字易,用虚难。
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在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