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第4段语法知识,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劝学》来自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材,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并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文章,学习本课的任务是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掌握翻译要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欣赏比喻和正反论证方式。
3.翻译第4段
三、梳理全文的论证结构:(多媒体展示)
四、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多媒体展示)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习题。
八、板书设计Biblioteka 学《荀子》提高自己青出于蓝
学习的重要性冰寒于水
中木受绳则直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
论学习的作用:弥补自登高博见
点己不足(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假于物也
《劝学》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劝学》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第10课劝学教案设计荀子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实词、虚词等基础文言常识;2.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领会中心思想。

学习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论证手法及论证结构。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在上学的时候很喜欢做计划,会把每一天要做的事情仔仔细细地规划完整,甚至精确到每一分钟。

拼命填满每一分钟,埋头苦读,在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地妥妥当当之后会开始畅想完成计划后的美好生活,自己的成就与进步。

但是结果每每都不尽然,我很疑惑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刻苦却没有汇报?其实这个答案我们也可以在劝学中找到。

(二)新课讲授(1)学生朗读第三段,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与文言句式,在教师帮助下回答问题。

尝:曾经终日:整天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闻:听楫:jí,船桨,代船。

水:游水,名词作动词绝:横渡,横穿,渡过1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的作用2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明确: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

3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什么论点?明确:比喻: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论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学生朗读第四段,积累重点字词。

兴:起焉:前二个为兼词,意为“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第三个为语气助词。

渊:深水跬:古代的半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强:qiáng,强劲的意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三)课堂练习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吾尝终日而思矣B.登高而招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2.翻译句子。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重要的语言现象。

2、理解文中论证论点的方法:比喻对比重点、难点1、词句知识的理解与归纳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教学方法1、借助注释研读翻译课文。

2、讨论、分析比较、诵读一、复习导入:检查课后学习情况。

1、齐读课文2、默写易错字:槁暴须臾舟楫跬步驽马蛇鳝蛟龙板演默写跂而望假與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輮以为轮二、研习新课。

(一)、研习一、二两段1、齐读1、2自然段。

1、结合注释自读理解、疏2、布置学生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由学生自主发通文意。

要求: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当引导。

(1)小声朗读,读准字音,如无学生提问,教师针对重点、难点予以提问,检查读准节奏。

其自读情况。

(2)看注释,弄通文意。

3、在学生问答学习的基础上,补充归纳1、2两个小(3)圈画重点,标出难点。

节的知识点。

(1)重点字词。

学不可以已。

动词,停止。

木受绳则直。

受,经过;绳,名词用作动词,用线量(2)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火烘烤使木材弯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见识。

2、自主学习结束后,(3)词类活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题,向其他同学求助。

②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弧度,曲度③輮以为轮使动用法用火烤使之弯曲④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绳,名词用作动词;直、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变锋利(4)古今异义词① 劝学:古:劝勉,鼓励;今:说服劝解② 輮以为轮:古,“以之为”把它变成;今:认为③ 金就砺则利。

古,泛指金属制的刀斧;今,指稀有金属黄金。

(5)特殊句式① 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与蓝。

状语后置句4、问题探究(1)开头一段在文章有和作用?交流、讨论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意在强调:① 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

必修三_lt_劝学_gt_教案(第二课时)

必修三_lt_劝学_gt_教案(第二课时)

必修三_lt_劝学_gt_教案(第二课时)未2009-03-17 13355d56b7b40100caqr一、讲读第2语段1、单读或集体朗读课文。

2、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分析明确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

“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

“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上面第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要点]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

"圣人无常师",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重点实虚词,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情感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等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2.检查背诵情况,引出新课。

二.进入新课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再全班齐读一遍。

2.学生逐句翻译,并适当地让学生互评。

3.老师点评,补充字词。

兴:兴起焉:于此,从那里得:获得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上、下:向上、向下躁:浮躁4.老师提出问题: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对比论证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老师补充。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其所以“兴”“生”,全在于“积”。

再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

这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第二层: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三.古文知识小结1.老师示范小结虚词“而”的用法。

2.学生分组合作,归纳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用句式。

3.老师补充。

四.课文总结(略)五.扩展练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2)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2)

荀子《劝学》优质教案(2)2. 翻译重点句子: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

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1. 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 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劝学》[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劝学》[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说说喜欢的原因。

例如:我喜欢————,主要运用————手法,然后我的学习故事——(可以正面也可以反面。


这一段不仅使用了比喻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同时使用了排比这种手法,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加上善于譬喻,这也是《荀子》这本书里的突出特点。

学贵以专,贵以恒,尤其是语文学习还要善于积累。

历经两千多年的智慧的积淀,在今天的学习中他们依然灵动的闪耀着光辉。

作业
1、根据结构图,熟练背诵课文。

2、《劝学》删节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这千古名篇的美。

以后在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也要用心打造有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设计亮点:
我所设计的《劝学》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用性强。

在知人论世环节,我制作了荀子的简历,这种在学生中流行并深受学生喜欢的形式。

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采用了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同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不同小组互相补充,教师归纳总结等多种形式,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剪枝去叶抓关键、模仿超越我最棒、创新擂台我来秀三个环节来认真研读并深入剖析文本。

总之,整个教学流程通顺连贯,注重培养学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深入课堂学习,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劝学教案第二课时

劝学教案第二课时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通过检查,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需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的: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p 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以下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

能充分表达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构造安排幕次、场次b、注意详略的分配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反问句,否认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慨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高中语文_《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第二课时新授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2. 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常用特殊文言句式;熟记部分古今字和通假字。

3.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教法六、教学过程1、结合对联“好学习时不好学,好学习时不好学”的理解,回顾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2、齐读全文。

3、回顾文章写作特点。

4、学习文章特殊语言现象。

第一组:通假字(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5.给本课重点文言常用实词,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文言常用虚词“而”的用法:6.学生理解特殊句式,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为”,做成。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劝学》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之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检查作业1、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背诵课文。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Ⅰ.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一二三段。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Ⅱ.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3.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荀子》善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领会《劝学》中体现出来的荀子的“性恶论”“化性起伪”的思想以及荀子的教育观点。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1、文章思路的整理归纳;2、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用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的思想。

教学设想自读为主,联系课堂内外,结合时代主题提升阅读层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导入新课最近,某所学校校运会上,有学生打出了这样的标语:“我要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

”看似段子,却着实让人捧腹之后深思。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年以前的荀子就做出了说明。

请同学们带着思考齐读《劝学》。

自主学习初步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世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荀子言论和思想的著作。

《荀子》全书现存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写。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荀子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呢?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荀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是怎样的?自由阅读,自主归纳概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

再与同学交流自学的成果,形成更加满意的答案,选择一两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成果展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停止)。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善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教师点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荀子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生动形象,将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和理解。

学习到这里,我们发现,荀子认为学习有必要、有意义、有重大的作用,其逻辑就是建立在“人性有恶(缺陷、不足)”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是学习,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问题探究学习如此重要,荀子认为:人该如何学习?请阅读课文第四段,圈画出荀子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关键词,再进行概括。

【教学方案】劝学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劝学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词语:多义词——绝、假;通假字:“生”同“性”。

2.理解重点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探讨本文的中心观点和结构。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语句教学难点探讨本文的中心观点和结构。

教学方法深入探讨文本时,采取谈话法,讨论法,师生合作,运用比较、联想和拓展补充等手段。

辅助手段:PPT插入。

教学过程▍流程一:琢磨关键字句关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问:现在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简称“青出于蓝”)就是源于此处。

但是意思与这里已经有了变化。

青出于蓝,我们现在常常用在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过了前人。

大家可以造个句子试试。

那么这里荀子是想借此来说明什么呢?我们来看荀子论述的对象,是如何成为君子。

古代君子是与众人相对的一个概念,韩愈《师说》认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里的圣人即是由君子修炼而成的人。

如何由一般人修炼而成君子,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心性气质。

然而这个道理比较抽象深奥,作者就借用比喻来阐明它。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可是却比蓝草更青。

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经历了一个过程,都有积极的变化,都从一般变成了出众。

这样,把深刻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阐明,就是比喻论证,这是荀子的智慧,也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

学生自主研读以下比喻,阐明其分别证明了什么道理。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荀子以制作轮子的过程来阐明君子修炼品行的艰苦过程,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

木料要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进行加工,用墨绳使之笔直,然后用火烘烤,使之弯曲,并且用圆规来加以度量,符合圆的标准,即便经历风吹日晒也不变形。

荀子这是想表明,君子要为社会发挥作用,也必须经过磨炼,使自己的想法行为符合君子的要求,面对诱惑压力也不做出有违规范的事来。

劝学第2课时教案

劝学第2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培养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风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二课时,在理清层次,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第2课时1.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昨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1)提问:第1段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第1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

劝学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模板

劝学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模板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劝学的深层含义。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劝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劝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我们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新课讲授1. 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a.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来阐述道理,使文章生动形象。

b. 引证论证:引用名言、典故等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c.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d.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两种事物或观点,突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

2. 学习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a. 比喻论证:在写作时,运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观点。

b. 引证论证:在写作时,引用名言、典故等可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c. 举例论证:在写作时,通过具体事例可以使观点更加具体,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d. 对比论证:在写作时,通过对比两种事物或观点,可以突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三、课堂练习1. 阅读一篇议论文,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

2. 根据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劝学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布置作业1. 课后阅读一篇议论文,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

2. 根据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2.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荀子《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己,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

10.1《劝学》第二课时 教案

10.1《劝学》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劝学》2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句话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吗?是的,是关于学习。

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

类似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学生自由发言)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思想主张及《荀子》。

2.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明确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3.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4.背诵全文。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诗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思考问题: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学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劝学》的主旨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解释句意: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四、质疑问难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2-4段,思考: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述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标画出相关句子,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学习的意义?(有待解决)(2)学不可以已(1)学习的作用?(有待解决)(3)学习的方法?(有待解决)学习的态度?(4)2.学生精读课文第2段,翻译内容。

筛选信息,概括总结出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1)相关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劝学》第二课时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