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腐败案例
古今中外反腐败案例
![古今中外反腐败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edcc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9.png)
古今中外反腐败案例
古今中外都存在着许多反腐败案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案例:
1. 中国古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严重。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莽篡位及王莽王朝的腐败统治。
2. 中国明朝,郑贵妃案。
郑贵妃是明英宗宠爱的妃子,她和她的家族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大肆敛财,引起民怨。
3. 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
许多金融机构和银行,如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因为腐败的金融手段,导致全球金融系统瘫痪,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4. 英国著名的腐败案例之一是1970年代的“政治斗争漫画案”。
政府为打压政治对手,在报纸上刊登了众多作为腐败证据的漫画,导致被告人的名誉受损。
5. 印度的洛坎普案。
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腐败案之一,
涉及国内外200个账户,其中包括多名高级政府官员和商
界精英,涉案金额高达70亿美元。
这些案例只是众多反腐败案例中的一部分,反腐败是全球
共同面临的挑战,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加强反腐败工作,以促进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的案例
![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e64a6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0.png)
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的案例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是一种严重的贪污行为,对于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下面列举了10个以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为题的案例:1. 案例一:东汉末年,一位官员利用其职务之便,将义仓的粮食私自运往自己的仓库,以供其家族和亲友使用。
这一行为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粮食短缺,引发了社会不满和民怨。
2. 案例二:唐朝时期,某位地方官员在义仓管理中贪污了大量粮食,造成了当地百姓的饥荒和骚乱。
后来,该官员被查处,但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 案例三:宋代时期,一位官员利用义仓的权力,将大量粮食转运到其他地方进行私人交易,以获取高额利润。
这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4. 案例四:明朝中期,某位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用于聚敛财富,同时通过收买官员和地方势力来掩盖自己的行为。
这一行为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和抗议,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
5. 案例五:清朝初期,一位官员将义仓的粮食私自出售给商人,获取了巨额的财富。
这造成了当地百姓的生计困难和社会秩序的崩溃,引发了不安定的局势。
6. 案例六:南宋时期,某位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用于收买地方豪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一行为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苦和社会不稳定,引发了民怨和抗议。
7. 案例七:明朝末年,一位官员将义仓的粮食转运到其他地方,以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
然而,他私自留下了大部分粮食,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难和社会动荡。
8. 案例八:元朝时期,某位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用于购买奢侈品,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
这一行为引发了当地百姓的不满和抗议,最终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9. 案例九:唐朝末年,一位官员将义仓的粮食私自转运到自己的地盘,以供自己和亲信使用。
这一行为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秩序的崩溃,引发了民怨和不满情绪。
10. 案例十:明朝中期,一位官员将义仓的粮食私自贩卖给商人,获取了巨额的财富。
这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计困难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引发了民怨和不满情绪。
中国古代法律无情的案例(3篇)
![中国古代法律无情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81859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9.png)
第1篇一、背景明朝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权倾朝野,一手遮天。
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以权相之位,独揽朝政,权倾一时。
严嵩之子严世蕃(1513-1565)亦为权臣,权势熏天。
然而,严嵩父子在权势滔天之时,却对国家、百姓毫不留情,最终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覆灭。
二、严嵩父子的罪行1. 贪污腐败严嵩父子在朝中为官,大肆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
严嵩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导致国家财政空虚,百姓生活困苦。
2. 倒卖官职严嵩父子通过倒卖官职,大肆敛财。
他们以官职为代价,收买官员,结党营私,使朝政腐败不堪。
3. 残害忠良严嵩父子在朝中排挤异己,残害忠良。
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许多忠臣良将陷害致死,使得朝政黑暗,民不聊生。
4. 压制百姓严嵩父子在地方上实行严酷的统治,压制百姓。
他们加重赋税,搜刮民财,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三、严嵩父子的覆灭1. 严嵩失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嵩因年老体衰,被罢免宰相职务。
此时,严世蕃也因贪污腐败被查办。
严嵩父子在朝中的势力逐渐被削弱。
2. 严世蕃被斩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严世蕃因贪污腐败被斩。
严嵩也因年老体衰,被贬为庶人。
严嵩父子在朝中的权势彻底崩溃。
3. 严嵩之死严嵩在贬为庶人后,不久便病逝。
严嵩父子虽然权倾一时,但最终却因罪行累累,遭到法律的严惩。
四、案例启示严嵩父子的覆灭,是中国古代法律无情的典型案例。
这一案例给我们以下启示: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权势多大,只要违法乱纪,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 权力不能滥用。
严嵩父子在权势滔天之时,却对国家、百姓毫不留情,最终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覆灭。
3. 忠诚正直是做人的根本。
严嵩父子因贪污腐败、残害忠良而遭到法律的严惩,警示我们要忠诚正直,为人民谋福祉。
总之,严嵩父子的覆灭是中国古代法律无情的典型案例,这一案例警示我们要严于律己,遵守法律,做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
![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395ad0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a.png)
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在古代社会,官僚主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它根植于官员的权力和特权,集中体现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在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关于官僚主义的故事,它们或讽刺、或警示、或反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权力欺凌的故事在古代官僚体制中,官员们往往以权力为工具,对普通老百姓进行无端的欺凌和苛捐杂税。
有一位官员贪婪而残忍,他姓李,名斌,担任某州州官。
他不仅重税压民,还欺辱百姓,顶撞上级。
他所在州的百姓非常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困境。
社会上的声讨越来越大,最终,他被弹劾罢职。
这个故事反映了官僚主义的本质,即权力欺凌。
官员的权力应该是为百姓谋福祉的,但有些官员却将权力滥用为自己谋利。
这种权力的不正当使用,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二、官员腐败的故事古代官僚主义还表现为官员的腐败现象。
有一位官员曾任某州州牧,他姓王,名超。
担任官职期间,他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甚至将百姓之血汗当作自己享乐的资本。
他设立多个私人钱庄,打着救济贫困的幌子,却将钱庄的资金挪为己有,致使该州的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个故事让人反思官员贪腐的问题。
官员应当严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然而,现实中有些官员却违背廉洁自律的要求,毫无节制地贪污受贿,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官员权谋的故事在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中,还存在着官员们间的权谋斗争。
有一位官员姓赵,名文,他任职时机智勇敢,心机深沉。
他利用各种手段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挤异己,夺取权力。
最终,他成为该州州牧,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官僚主义时代的官员智谋过人,他们可以迂回曲折地打击对手,获取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然而,这种权谋的斗争是一种消耗性的竞争,不仅使社会失去公正,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深的不安。
结语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
官僚主义的存在和滋生是一种制度病症,必须通过改革治理,才能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的发展。
制度的改革需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增加公众参与的机制。
光说不做的一些古代案例
![光说不做的一些古代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3af709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3.png)
光说不做的一些古代案例古代有许多光说不做的案例。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一些人们经常提及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或事件的特点就是只说不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古代光说不做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商纣王。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不仅贪婪奢侈,还残害忠良。
商纣王是一个君臣之间不断发生争斗和叛乱的悲剧,他的统治使商朝走向了灭亡。
商纣王热爱奢侈,等级森严,专横跋扈。
他从不关心百姓的艰辛生活,只想着自己的享乐和权力。
他经常自称“大商纣”,去追求享乐和声望,而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福祉。
大臣们对他的政策和行为深感失望,但他们却无法反对。
因此,商朝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面临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第二个案例是楚怀王。
楚怀王是楚国的君主,他埋怨百姓,不重视国家的发展,只关心个人的享乐和权力。
他常常因自己的盛酒而笑,称自己为“明主”。
然而,在他的统治下,楚国逐渐衰落。
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社会治安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楚怀王还因为懦弱而著名。
他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经常逃避责任。
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他总是选择和邻国妥协,而不是奋起抵抗。
因此,楚国失去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最后被秦国所灭。
第三个案例是汉成帝。
汉成帝是汉朝的一位君主,他懒散无为,不关心国家的发展。
他宠爱妃子,追求享乐,耽误国家大事。
他几乎不参与政务,只是通过各种养子,以便维持自己的权力。
汉成帝做了很多违反礼、义、法的事情。
他违背了君臣之礼,任命无能的人担任要职;他违反了法律规定,纵容贪污腐败的官员;他违背了道德伦理,虐待百姓和忠诚的官员。
汉成帝的统治导致汉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各种叛乱和动乱。
这些古代案例表明,光说不做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一个君主或领导者如果只关心个人的享乐和权力,而不关心国家和百姓的福祉,那么国家将走向衰败。
此外,如果一个君主或领导者放任不管,不守法律和伦理规范,不负责任,那么社会将陷入混乱和动乱。
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些古代案例中吸取教训,并认识到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二)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二)](https://img.taocdn.com/s3/m/07bcaf0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b.png)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二)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
1. 大秦帝国
•贪污行为:大秦帝国时期,官员们滥用职权,虚报军饷、征税、商业投资等,大量财富被侵吞。
•后果:贫富悬殊拉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力衰退,最终导致大秦帝国的灭亡。
2. 唐朝
•贪污行为:唐朝盛世时,官员腐败现象严重,贪图个人利益,大肆敛财。
•后果:官民关系紧张,国家财政破产,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 明朝
王振之案
•贪污行为:明代初期,大臣王振之利用其职权在军事补给上进行贪污,导致军队装备不足。
•后果:明朝在战乱中频频败北,国力逐渐衰退,最终使明朝走向灭亡。
钱谦益案
•贪污行为:明朝时期大臣钱谦益非法占取屯田地,设立私人营利机构、征收苛捐杂税等。
•后果: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造成社会动荡,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清朝
湘军贼乱
•贪污行为:清朝晚期,湖南省湘军贼王第荣等人大肆贪污,盗掠百姓财物,滥用职权。
•后果: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清朝无法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集资银行巨案
•贪污行为:清朝末年,官员通过创建集资银行获取巨额财富,违法以权谋私。
•后果:财政崩溃,社会秩序混乱,导致清朝的灭亡。
以上是几个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
这些例子表明贪污行为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减弱国家实力和社会稳定,其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灭亡。
应当引以为戒,加强反腐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法律讲堂明清案例(3篇)
![法律讲堂明清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313af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6.png)
第1篇一、引言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法律制度逐渐完善,法律案例也日益丰富。
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及其运作。
二、案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朝末年一起轰动一时的冤案。
该案发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主角杨乃武,原为浙江余杭县教谕,因涉嫌奸杀小白菜(杨乃武的妻妹)被诬告入狱。
1. 案件背景杨乃武与小白菜原本是亲戚,后因杨乃武家中贫穷,被迫与小白菜结婚。
婚后,小白菜与杨乃武感情不和,时常争吵。
某日,小白菜被发现死在家中,杨乃武因此被怀疑凶手。
2. 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由于证据不足,杨乃武一直被冤枉。
在审讯过程中,杨乃武坚称自己无罪,但官府却因种种原因始终不肯释放他。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杨乃武的家人四处奔走呼号,最终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3. 案件反转同治十年(1871年),皇帝下旨重审此案。
在新的审理过程中,由于杨乃武的家人提供了新的证据,加上官员的严查,真相大白。
原来,小白菜并非被杨乃武杀害,而是因自身疾病去世。
杨乃武被平反,官府对其进行了赔偿。
4. 案件启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反映了明清时期官场腐败、司法不公等问题。
此案也警示后人,要勇于揭露和抵制腐败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案例二:康熙帝严惩贪污案康熙帝严惩贪污案是清朝康熙年间一起震惊朝野的贪污案。
该案涉及官员众多,贪污金额巨大。
1. 案件背景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发现了一批官员贪污腐败的证据。
这些官员涉及财政、军事、地方等多个部门,贪污金额高达数百万两白银。
2. 案件审理康熙帝得知此事后,下令严查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康熙帝亲自参与审讯,并派专案组深入调查。
经过一番努力,涉案官员纷纷落网。
3. 案件处理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康熙帝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涉案官员被处以死刑、流放等刑罚,涉案官员的家属也受到了牵连。
此案的处理,使朝野上下为之震动,贪污腐败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古代反腐案例
![古代反腐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7ce0ba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3.png)
古代反腐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古代那些激动人心的反腐案例!
先来说说明朝的海瑞吧!这家伙那可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
你想想,当时官场那腐败的风气,就像一滩臭不可闻的污水,可海瑞呢,就像一股清泉,硬生生地往里闯!他看到那些贪官污吏就毫不客气,直接开怼。
有一次啊,他发现一个官员贪污受贿,那海瑞可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证据一摆,直接就把那官员给告发了,惊不惊人!这就好比在一片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盏明灯啊!
还有北宋的包拯,那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人物啊!他办起案来简直六亲不认。
要是哪个权贵犯了事,包拯绝对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放过他。
就好比是一个无敌的勇士,谁敢在他面前犯错,那就是自讨苦吃!民间流传着好多关于他的故事呢。
记得有一次,有个皇亲国戚仗着自己的身份为非作歹,包拯知道后,那是火冒三丈啊,“哼,你以为你是谁,就能逃过法律的制裁?”他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把那人给办了,大快人心啊!这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把那些腐败的毒瘤给一一切除!
这些古代的反腐英雄们,他们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他们面对腐败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正义和担当!他们就像是我们历史长河
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腐败坚决说不!让我们都学学海瑞、包拯他们的精神,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以上就是我对于古代反腐案例的一些看法啦。
古代法律伦理的案例(3篇)
![古代法律伦理的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5fa81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1.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其法律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秦朝的法律体系中,既有“以德服人”的伦理观念,也有“严刑峻法”的实践。
本文将以秦律中的一则案例,探讨古代法律伦理的体现。
二、案例描述秦朝时期,有一名叫赵高的官员,因贪污腐败被弹劾。
秦王政闻讯后,下令对赵高进行审判。
以下是审判过程中发生的一则案例:1. 赵高贪污案发赵高在担任官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中饱私囊。
他的行为被同僚举报,秦王政下令对赵高进行审判。
2. 审判过程秦王政下令,由太尉(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主持审判。
太尉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赵高不仅贪污,还涉及其他官员,遂将案件上报秦王政。
秦王政得知赵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下令严惩。
太尉遂对赵高进行审判,经过审理,认为赵高犯有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罪行。
3. 判决结果根据秦律,赵高犯有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罪行,应当受到严惩。
太尉遂向秦王政请示判决结果。
秦王政下令,赵高贪污腐败,败坏朝纲,罪不容诛。
遂判处赵高死刑,并没收其家产,以儆效尤。
4. 案件反思赵高贪污案的审理过程,充分体现了秦朝法律伦理的“以德服人”与“严刑峻法”两个方面。
首先,秦王政对赵高贪污腐败的严惩,体现了“严刑峻法”的伦理观念。
秦律规定,贪污腐败者必受严惩,以儆效尤。
秦王政对此案的重视,表明了他对法律权威的维护和对国家利益的捍卫。
其次,赵高在案发后,能够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这体现了“以德服人”的伦理观念。
秦律规定,犯罪者如能如实交代罪行,可减轻处罚。
赵高在案发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使得案件得以顺利审理。
三、结论秦朝法律伦理案例中的“以德服人”与“严刑峻法”,体现了古代法律伦理的丰富内涵。
一方面,严刑峻法能够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以德服人能够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法律伦理观念,对于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2篇一、背景介绍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法律制度完善,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04629c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e.png)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一、曹操:晋朝时期的权臣曹操,他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晚年的曹操逐渐远离政坛,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和音乐艺术。
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短歌行》、《龟虽寿》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是朝廷的官员,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宦官的干涉,使得他对政治感到失望和绝望。
于是,他选择辞官远离政坛,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三、文天祥:元代抗元英雄文天祥,在政治上一直秉持忠诚的态度,但由于与元朝政权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被贬谪到南方岭南地区。
在岭南期间,文天祥远离政坛,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
他创作了许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成为了岭南文学的代表人物。
四、杨贵妃:唐代宫廷美女杨贵妃,她虽然是唐玄宗的宠妃,但由于朝政腐败和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她对政治感到失望和绝望。
于是,她选择远离政坛,沉迷于音乐舞蹈的艺术创作。
她擅长演唱和舞蹈,为唐代的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范仲淹,曾经是宰相,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外敌入侵的压力,使得他选择辞官远离政坛。
范仲淹远离政治后,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
他的诗作如《岳阳楼记》、《祭黄公维》等,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六、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经是宋理宗的宠妃,但由于政治斗争和宫廷纷争,使得她选择远离政坛,专心于词作创作。
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生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七、林则徐:清代政治家林则徐,在政治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对外侵略的压力,使得他决定远离政坛,投身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林则徐主持修订了《广州府志》,并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八、陆游:南宋时期的文学家陆游,曾经是官员,但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外族的侵略,使得他选择远离政坛,投身于文学创作。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5674d01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d.png)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贪腐问题一直以来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
在古代,许多伟大的文明及强大的王朝也曾因为贪腐问题的严重蔓延而走向灭亡。
以下将以古代三个著名的例子,即西汉、东罗马和玛雅文明,来分析贪腐问题对一个社会的破坏作用,以此为我们提供警示和借鉴。
首先,西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王朝之一,但它最终因为皇权过度集中与贪腐问题的猖獗而走向了毁灭。
西汉时期,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力,而地方官员则享受着巨大的特权。
然而,这种集权制度使得贪腐现象相当猖獗,官员们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贪污受贿、虐待百姓成为司空见惯。
这不仅使国家的财政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被严重破坏,百姓们的怨愤与不满在不断积累。
最终,西汉王朝因为官员的腐败和社会秩序的崩溃而走向了灭亡。
其次,东罗马帝国是古代罗马帝国的遗产,但它在中世纪时,也因为贪腐问题的蔓延而日趋衰落。
东罗马帝国时期,由于欧洲东部的贸易繁荣和官僚机构的庞大,腐败问题笼罩了整个帝国。
贪婪的官员不仅滥用职权,剥削百姓,还大规模榨取贿赂。
这不仅使得财政危机进一步恶化,更严重的是,无法忍受恶劣环境的百姓纷纷起义,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最终,东罗马帝国因为无法有效遏制贪腐问题,导致内外交困而走向了覆灭。
最后,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最为神秘和辉煌的文明之一,然而,它也因为贪腐问题的肆虐而日渐式微。
玛雅文明的巅峰时期,大量的国家财富被官员滥用,通过贪污受贿充斥了统治阶级。
这样的腐败行为导致了资源不公平分配,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与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政府在处理贪腐问题上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让腐败者逍遥法外。
这最终引发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使得玛雅文明逐渐走向了灭亡。
以上三个例子表明,贪腐问题不仅损害了国家的财政,更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贪腐行为导致了社会不信任和不满情绪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贪腐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它。
中国古代典型的法律案例(3篇)
![中国古代典型的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5e3e1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c0.png)
第1篇一、背景张仁案是明代初期一起典型的法律案例,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
此案涉及官员贪污、滥用职权、陷害无辜等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以下是该案的详细情况。
二、案情简介张仁,字子仪,明朝洪武年间人。
曾任江西吉水县知县。
因贪污、滥用职权、陷害无辜等罪行,被朝廷弹劾,最终被判处死刑。
1. 贪污受贿张仁在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
他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公款,中饱私囊。
据案卷记载,张仁贪污公款共计白银一千两,黄金五十两。
2. 滥用职权张仁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对百姓施行暴政。
他任意拘捕无辜百姓,勒索财物,甚至残忍地将人活埋。
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3. 陷害无辜张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陷害了许多无辜的官员和百姓。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政敌进行打击,将他们陷害入狱。
在案发前,张仁曾将一名名叫李明的百姓诬陷为盗贼,并将其残忍地杀害。
三、审理过程1. 起诉案发后,朝廷接到举报,立即派人调查。
经过调查,证实了张仁的罪行。
于是,朝廷下令将张仁逮捕归案。
2. 审判张仁被押解至京师,由朝廷官员进行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张仁百般抵赖,试图逃脱罪责。
然而,证据确凿,张仁无法否认自己的罪行。
3. 判决经过审理,朝廷官员依法判决张仁犯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陷害无辜等罪行。
最终,张仁被判处死刑,并没收其全部家产。
四、案例影响张仁案在明代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案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强化法制观念张仁案使得当时的人们更加重视法制,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此后,明朝朝廷开始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官员素质,规范官员行为。
2. 严惩贪污腐败张仁案使得明朝朝廷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严厉打击。
此后,明朝实行了一系列反腐措施,如设立监察机构、加强官员考核等。
3. 改善百姓生活张仁案使得明朝朝廷更加关注民生,采取措施改善百姓生活。
此后,明朝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等。
古代反腐故事
![古代反腐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bd9bc1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4.png)
古代反腐故事《古代反腐故事》在古代,那可是有不少反腐的精彩事儿呢。
让我给你讲一个发生在明朝的故事吧。
话说那时候有个官员叫海瑞,这家伙可是个出了名的清官。
他的存在,让那些贪腐的官员们那是提心吊胆啊。
有一次,海瑞发现当地有个官员贪污了百姓不少钱财,而且还各种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
海瑞知道后,那可气坏了。
他心想,怎么能让这种人胡作非为呢。
于是,他立刻开始暗中调查这个官员的所作所为。
他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走街串巷,找百姓们了解情况。
百姓们一开始还不太敢说,怕被报复,但是海瑞特别真诚地跟他们保证,一定会为他们做主。
慢慢的,百姓们就把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了他,那细节啊,简直是让人触目惊心。
海瑞把这些证据都收集起来后,直接就去找那个贪污的官员了。
那官员一看海瑞来了,当时就慌了神。
海瑞当面把证据一件一件地摆出来,那官员吓得脸色都白了。
海瑞可不管这些,他严厉地斥责这个官员,说他怎么能这么没有良心,贪污百姓的血汗钱。
那官员还想狡辩,海瑞根本就不给他机会,直接就说要把他绳之以法。
最后,这个贪污的官员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百姓们都拍手称快。
海瑞的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家都对他敬佩不已。
他就是这样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一心为了百姓,为了正义。
在古代,像海瑞这样的反腐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让我们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贪污腐败都是不能被容忍的,都要有正义之士站出来与之对抗。
这就是古代反腐故事中的一个精彩例子,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贪污腐败的坚决态度,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希望我们都能向这些古代的英雄们学习,共同守护我们的社会,让腐败无处遁形!。
古时吸取教训的例子
![古时吸取教训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b65e2eb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2.png)
古时吸取教训的例子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吸取教训的例子,这些故事教会了人们珍惜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及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 贪污腐败的悲剧:在古代,有许多官员因为贪污腐败而遭受惩罚。
比如,唐朝的宰相杨国忠就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废黜,最终一事无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污腐败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声誉,还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2. 纵容子女的悲剧:在古代,有很多家长纵容自己的子女,结果子女变得娇纵任性,不懂得珍惜和努力争取。
比如,明朝的皇帝嘉靖宠爱自己的儿子,结果儿子变得放荡不羁,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家长要正确教育子女,不要纵容他们的错误行为。
3. 败北思考的智慧:在古代的战争中,有很多将领因为自负和骄傲而导致战败。
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因为轻敌而被刘备和孙权联军击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冷静的头脑,不要被自己的成就冲昏了头脑。
4. 谋略失败的教训:在古代,有很多人因为谋略失败而导致自己的失败。
比如,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田穰苴在与鲁国争夺地盘时使用了一些不恰当的策略,结果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和分析,不要冲动行事。
5. 忠诚与背叛的抉择:在古代,有很多人因为忠诚和背叛的抉择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比如,宋朝的名将岳飞在抵抗金国入侵时,因为被奸臣诬陷而被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忠诚于国家和正义,不要背叛自己的信仰。
6. 谨言慎行的智慧:在古代,有很多人因为不慎言行而导致自己的失败。
比如,唐朝的文学家杜甫在批评当时政府腐败时,不慎得罪了一些官员,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流亡和贫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得罪他人。
7. 谨守规矩的智慧:在古代,有很多人因为不守规矩而导致自己的失败。
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虽然才华出众,但因为违反了清朝的传统礼制和道德规范,最终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守规矩,不要违背社会的道德准则。
历史上反腐败故事
![历史上反腐败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c41378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5.png)
历史上反腐败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反腐败的斗争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唐朝时期的魏征。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他以清廉正直、敢于直言著称。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但是魏征却坚决反对,认为这会浪费国家的财富,损害百姓的利益。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后,感到非常生气,但是他最终还是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取消了修建宫殿的计划。
另外一个例子是明朝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位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公正无私而闻名。
有一次,海瑞在审理一起贪污案件时,发现涉案的人员都是当地的权贵和富豪。
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始对海瑞进行威胁和贿赂。
但是海瑞毫不畏惧,坚持依法办事,最终将这些贪官一一绳之以法。
这些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斗争,才能够有效地打击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魏征和海瑞的精神,勇于揭露腐败行为,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8476c75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e.png)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典故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廉洁政府的国家,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但中国历史上也涌现了许多反腐倡廉的典故。
这些典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痛恨腐败的心情,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准则。
二、伍子胥刺秦中国战国时期,秦国面临内外困境,道家思想普遍流行。
伍子胥作为楚国臣子,深感秦国的腐败和倡廉政治的重要性,决定刺杀秦国秦穆公,借此唤醒人们对腐败的警觉。
伍子胥于秦国大梁城中细心筹划,最终在秦穆公丧失警惕之际,刺杀了秦穆公。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秦国社会,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使得腐败现象明显减少,倡廉风气开始兴盛。
三、左丘明治齐中国春秋时期,左丘明以其《国语》和《左传》等著作,对政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通过揭示当时齐国内外腐败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与抗议,促使齐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反腐倡廉政策。
左丘明关注到齐国贪污腐败的情况,他在《国语》中揭露和批评了一系列腐败官员的行为,使得人们对腐败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他还通过《左传》中对当时君臣关系的详细描述,揭示了大臣们个人欲望的危害性,从而引导人们遵守廉洁政治的原则。
四、司马光弹劾韩琦中国宋代时期,司马光以其正直和坚持己见的精神而闻名。
他对朝廷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并在担任相位期间弹劾了权臣韩琦,为反腐倡廉立下了榜样。
司马光担任相位期间,发现韩琦窃贪行为,他敢于站出来揭发,使得人们看到了一个正直勇敢的官员的形象。
这次弹劾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腐败现象的广泛关注和抗议,同时也警示了其他官员,倒逼其自觉保持廉洁。
五、岳飞斥责潘世家中国南宋时期,岳飞作为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他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在岳飞和潘世家的争斗中,岳飞以自己的政绩和清廉树立了反腐倡廉的典范形象。
岳飞在抗击金国的战争中频繁获胜,显示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忠诚。
在与潘世家的争斗中,岳飞揭露了潘世家贪婪和背信弃义的行为,展示了自己的正直和廉洁。
这一事件激发了人们对腐败行为的憎恶,并鼓舞了更多人奋发图强,为反腐倡廉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检察官监察案例统计
![中国古代检察官监察案例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6486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4.png)
中国古代检察官监察案例统计中国古代检察官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监察官员,主要负责监督和调查官员的行为,保护百姓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下面列举了10个中国古代检察官监察案例统计:1. 张嘉璧案:公元前62年,汉武帝时期,张嘉璧任职为汉朝丞相,他贪污受贿、擅权妄为,引起了检察官的怀疑。
经过调查,张嘉璧的罪行被揭露,最终被判处死刑。
2. 杨贵妃案:唐代贞观年间,杨贵妃因与唐太宗私通被检察官揭发。
尽管唐太宗力图掩盖真相,但检察官通过调查搜集了大量证据,最终使杨贵妃被迫自杀。
3. 魏徵案:唐代开元年间,魏徵担任宰相期间,滥用职权、贪污受贿。
检察官调查发现了他的罪行,并将其逮捕、判处死刑。
4. 赵普案:宋代绍圣年间,检察官发现赵普贪污,将其拘捕并正式起诉。
赵普最终被判处死刑,以示警戒。
5. 严嵩案:明代嘉靖年间,严嵩担任东阁大学士期间,滥用职权、迫害异己。
检察官经过调查揭露了他的罪行,最终使其被罢官。
6. 邓攸案:明代万历年间,邓攸担任户部尚书期间,贪污受贿。
检察官发现了他的罪行,将其逮捕、起诉,并追缴了他的贪污款项。
7. 陈圆圆案:明代崇祯年间,陈圆圆因与明熹宗私通被检察官揭发。
最终,陈圆圆被判处死刑,明熹宗也被迫退位。
8. 薛仁贵案:唐代中宗年间,薛仁贵因受贿、贪污被检察官发现。
经过调查,薛仁贵的罪行被揭露,最终被追究责任。
9. 韩琦案:宋代神宗年间,韩琦担任宰相期间,贪污受贿。
检察官调查发现了他的罪行,将其拘捕、起诉,并追缴了他的贪污款项。
10. 萧太后案:南北朝时期,萧太后因滥用职权、迫害官员和百姓而受到检察官的调查。
最终,她被废黜,权力被剥夺。
以上是10个中国古代检察官监察案例统计,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检察官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打击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调查和揭露官员的不法行为,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百姓的利益。
古代官场腐败的经典案例
![古代官场腐败的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b0d361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d.png)
古代官场腐败的经典案例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古代官场腐败的经典案例,那可真是像一坛坛老酒,各有各的“韵味”。
1. 秦朝赵高的指鹿为马这赵高啊,在秦朝那可是权倾朝野。
他为了测试自己在朝中的权势到底有多大,就想出了个损招儿。
有一天,他牵了一头鹿到朝堂上,却对秦二世说这是马。
那秦二世虽然糊涂,但也不至于鹿马不分啊,就说这明明是鹿。
可赵高呢,眼睛一瞪,让大臣们来辨认。
那些大臣啊,心里明白得很,可有些人为了讨好赵高,就跟着说这是马。
这就是典型的颠倒黑白,赵高利用自己的权势,让官场变成了一个阿谀奉承、黑白不分的地方。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村子里,有个恶霸说黑的是白的,大家都不敢吭声,还跟着附和,那这个村子的风气能好吗?肯定是乌烟瘴气的。
2. 东汉梁冀的飞扬跋扈梁冀这小子,那可是东汉的大贪官。
他的家族势力庞大,他自己又把持朝政。
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家里的钱财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他盖的房子啊,比皇宫都奢华。
而且他还特别霸道,谁要是不顺他的意,那可就惨了。
他曾经因为一个小官员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办事,就随便找个理由把人家给杀了。
在他的统治下,官场就像是他的私人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就像在一群羊里闯进了一只恶狼,羊儿们只能任其宰割。
3. 明朝严嵩父子的贪婪无度严嵩和他儿子严世蕃,那可真是贪婪的一对父子。
严嵩在朝中当官的时候,大肆收受官员的贿赂。
他儿子严世蕃呢,比他还过分。
他们家里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据说严世蕃睡觉的床都是用金银打造的。
他们还卖官鬻爵,只要你有钱,就能在官场中得到个一官半职。
这就把官场搞得乌七八糟的,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那些只会花钱的人却能在官场中耀武扬威。
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不是靠实力,而是靠贿赂评委就能得冠军,那这个比赛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古代官场腐败的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官场中,如果权力得不到制约,就很容易滋生腐败。
就像一棵大树,如果没有园丁修剪枝叶,就会肆意生长,最后变得歪歪扭扭。
而且官员们一旦陷入了贪婪的漩涡,就很难自拔,他们不仅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官场的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腐败案例【篇一:古代腐败案例】贪官堪比大老虎!细数中国古代10大贪官2014-08-03阅读 (7327)点击上面 360doc个人图书馆进行关注贪官堪比“大老虎”!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贪官,但是,水平不一,各有千秋。
一起来见识一下古代打掉的“大老虎”,排名不分先后。
1 秦朝赵高:侵夺民田操控国库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
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
几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薄弱。
赵高入秦宫20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
2 “跋扈将军”:家财三十亿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
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公元158年,恒帝为了夺回大权而先发制人,包围了梁冀的住宅,逼迫梁冀夫妇自杀。
遭处置的梁冀党羽达300多人。
梁冀被抄家后,恒帝把他的财产进行拍卖,得到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
3 东汉王温舒:大肆杀人以权换钱王温舒,阳陵人。
年轻时的王温舒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且性格暴虐,常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
王温舒不仅仅是一个以杀立威的酷吏,他还是个贪官。
王温舒有两副面孔,一副是“酷”,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以酷行贪;另一副就是“谄”,在权贵面前,他以谄行贪。
王温舒手段不外是贪污和纳贿两种。
就其贪污而言,主要是贪污被籍没财产。
在广平,在河内,在京师,他杀几万人,被没收财产的人有上千家。
4 西晋石崇:拦劫沿途客商敛财石崇,西晋著名富翁。
其财富来源是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
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
石崇的财产山海之大不可比拟,宏丽室宇彼此相连,后房的几百个姬妾,都穿着刺绣精美无双的锦缎,身上装饰着璀璨夺目的珍珠美玉宝石。
5 南宋右丞相:“光明正大”地卖官陈自强在南宋宁宗时做到了右丞相,他依仗着曾经做过实权人物韩胄启蒙老师的资历,贪赃枉法,什么事都干。
凡是求官的人,他都派人谈好价钱,一切办妥后再“光明正大”地授官。
地方官送公文到京城,封函上一定要注明“某物多少一起献上”。
凡是没写的,就根本不打开。
韩胄北伐失败失去了权势,陈自强失去了靠山,又因谎报军情被朝廷罢免,最终死于流放地。
6 北宋蔡京:造假账,领双份的宰相俸禄蔡京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的奸相,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之际,他投机新党,与宦官童贯狼狈为奸,终于爬上相位。
在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搜刮中,蔡京自己也乘机假公济私,广为聚敛,还拥有土地50万亩。
这还不够,蔡京晚年“既贵而贪益甚”,甚至不惜造假账,领双份的宰相俸禄,可谓贪婪无耻之极。
一次,皇帝赐他一座西花园,他为了扩建竟拆毁附近民屋数百间,建成后的西花园奢华甚至超过皇帝的东园。
当时太学生联名上书,把蔡京、王蒲、童贯、梁师成等6 个劣迹昭著的人称为“六贼”,蔡为六贼之首。
靖康之变后,他被继位的钦宗下令流放,死于海南。
7 唐朝元载:就连胡椒也贪64吨元载有种癖好,热衷于大兴土木,建房盖屋,这也是所有贪官的三部曲(票子、房子、女子)少不了的一环。
他所建的屋宅,竟占了大宁、安仁、长寿三坊,唐代长安都城有109个坊,元载就占其三,可见规模之大,建筑之多。
他倒台后,被没收的宅舍足够分配给数百户有品级的官员居住使用,而且,抄家的物品中居然还有八百石胡椒。
据有人计算过,唐时一石重为现在的79320克,那么八百石就是现在的64吨。
8 明代刘瑾:对不贿者贬官或下狱刘瑾是陕西兴平人,入宫后,他先是侍奉太子朱厚照,后来朱即位为武宗,刘瑾和马永成等宦官皆因东宫的旧恩得宠,号称“八虎”,刘瑾还当上了最重要的内宫衙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刘瑾为聚敛财产,不惜公然索贿。
重贿者升官;不贿者,或贬官,或下狱,或勒令致仕。
刘瑾还大肆贪污国库金银,中饱私囊。
刘瑾当政5年,最后谋反事败,被捕处死。
当时武宗亲自抄没其家,除了抄出伪玺、玉带、兵器外,还有金银数百万两和不计其数的宝货。
9 明代严嵩:两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贿严嵩,江西分宜人。
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爬上了不得内阁宝座。
按照高官荫子的规定,其子严世蕃也进入官场,渐官至工部侍郎。
从此父子把持朝政,大肆贪污腐败,号称“大丞相、小丞相”。
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他们二人重新逮捕入狱,经审判,判他们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不久伏诛于市。
抄其家,得黄金三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余两,珍宝无数,几乎超过了皇室的珍藏。
10 清朝和珅:家产超过朝廷十年收入和珅,满洲正红旗人。
乾隆去世后,嘉庆下诏令和珅自尽,并抄了和珅的家,其家财超过朝廷十年收入。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家产约有8亿两白银。
喜欢本文就分享吧~点击右上角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或,分享给朋友圈或朋友更多精彩,请关注【360doc个人图书馆】1.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色文字【360doc个人图书馆】,在弹出页面选择【关注】2. 或:搜索微信号【360doc】,进行关注推广红木家具知识求关注【篇二:古代腐败案例】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
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
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
”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
如此看来,则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空架子。
外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却空空如也。
国库空虚,关系匪浅,新皇帝岂能坐视?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皇帝和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
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有不亏空的道理?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贪污、挪用、借支公款,又确有其“不得已”处。
因为清从明制,官员俸禄极低。
正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纹银一百五十两,七品县令则只有四十五两。
这点俸银,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两代吏治的腐败,是给逼出来的。
由此可见,亏空关系到吏治,吏治又关系到体制,这是一个连环套。
这个连环套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糊不得。
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吏治不能不抓。
两件事既然都与制度有关,则制度也不能不改。
雍正把这一切看得十分清楚。
因此,清理亏空这件事,在他那里就变成了体制的改革。
不过,事情还得从清理亏空做起。
它是最好的突破口,也是当务之急。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叁日,即康熙皇帝去世刚好一个月时,雍正皇帝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
雍正不顾乃父“尸骨未寒”,就要对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可见其决心之大,也可见事情之紧迫。
这是雍正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关乎国本,也关乎帝位。
一旦无功而返,或半途而废,不但雍正自己身败名裂,国本也可能为之动摇。
因此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进,不能退。
然而雍正信心十足。
雍正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他确实不是糊涂皇帝,更不是纨□阿哥。
而且,与乃父康熙皇帝相比,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洞悉下情。
各级骨什么鬼心眼,小动作,官场上又有哪些流习和积弊,他都一清二楚。
他深知,下级对上级,地方对中央,向来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中央的政令到了下面,没有不打折扣的。
清查亏空牵到那么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岂有不研究对策之理?那好,你研究,我也研究。
你有对策,我更有对策。
我的对策是:先研究你的对策,再出台我的政策。
我的政策是针对你的对策来的,看你还有多少对策!这一下,贪官污吏全都傻了眼。
雍正确实太了解下情了。
他知道,靠贪污犯去查自己的贪污,那是永远也查不出来的。
他们的上司也同样不可行。
因为没有一个贪污犯不巴结上司,不给上司行贿送礼。
如果他不巴结上司,或者上司不接受贿赂,他还能混到今天?早就被查出来,被弹劾罢官了。
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
因为地方上的亏空如此严重,贪墨如此猖獗,他们居然毫无动作,那就只能是叁种情况:要么是昏官,对下情一无所知;要么是庸官,知情而不敢举报,或无力纠察;要么是混蛋,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官声,对下面的胡作非为睁眼闭眼,包庇纵容,搞“地方保护主义”。
靠这些人去清查亏空,那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即使他们手脚干净,也不能依靠。
雍正的对策是派出钦差大臣。
这些省级或副部级的特派员直属中央,与地方没有任何瓜葛,而且都是为官清正又精明强干的能员。
这些人,既无前车之鉴,又无后顾之忧,且直接归皇帝领导,不尽心也会尽力。
何况,这些特派员也不是光杆司令。
雍正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随团到省,与特派员一起查账。
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
这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狠棋。
因为雍正深知官官相护,是官场顽症。
历来的继任官,总是会帮着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再留下一大笔亏空,让后任去擦屁股。
亏空之所以总也补不上中,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这一回后任是来查账的,当然不会替他打圆场,做掩护。
这样,这个贪官就再也无处遁逃,只有低头认罪,接受处罚。
而且,因为没有后任给他补漏洞,他当然也不愿意为前任背黑锅。
于是,就连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如有贪污挪用,也难逃法网。
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
他们还有对策,即借钱借粮来填补亏空。
这也是老办法:上面要来查账时,就从当地富户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
上面的来人一看,分文不少,检查团一走,这些钱粮又还回去。
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富户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
可惜伎俩也逃不过雍正的法眼。
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先打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
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朕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你们这些借钱借粮给官府的人,就再也别想把它们收回去。
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
富户们不想得罪官员,更怕得罪皇帝。
再说,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钱粮白白地送给公家。
贪官污吏的又一条对策被雍正事先粉碎。
不过,这还只是雍正一系列对策的一部分。
雍正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会考府”。
会考府是一个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成立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十四日。
它的任务,是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
雍正深知,钱粮奏销,漏洞很大。
一是各省向户部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时,户部要收“部费”,也就是现在说的“好处费”、“茶水费”。
没有“ 部费”的,哪怕是正常的开支,亦无手续或计算方面的问题,户部也不准奏销,甚至拒收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