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成语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篇一:奉公守法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
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
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
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
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
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篇二:痛心疾首春秋时,秦国和晋国有婚姻关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
但由于两国国境相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仍不免发生冲突。
晋历公即位后,因边界纠纷,两国君王在令狐订立盟约。
但秦桓公回国后,立刻背叛盟约,偷偷去和楚国结盟。
同时强令晋国和秦国一起进攻秦国边界的小国白狄,晋国答应后,秦国又派人偷偷告诉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
”白狄和楚国都看穿了秦国的用心,痛恨秦国背信弃义,于是将秦国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晋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东施效颦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
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
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
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
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
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
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1. 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之一,源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取乐而做出荒唐的事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2. 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战例,发生在公元前354年。
齐国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采取围攻魏国以解救赵国的战略,成功地打破了魏国对赵国的围攻。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采取紧急措施,以解决根本问题。
3.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的故事,他在失败后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最终成功复仇。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苦中不忘初心,发愤图强。
4. 七擒七放七擒七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大度和智慧。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在策略上取得胜利,或者在战争中捉放多次,使对方无法反抗。
5. 四海为家四海为家是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实现国家统一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胸怀宽广、志在四方,不拘泥于小节。
6.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他虽然熟读兵书,但实战经验不足,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大败。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只会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 赵括代廉赵括代廉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担任赵国大将的故事。
赵括虽然自幼学习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大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8. 窃符救赵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他为了救援赵国,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率领魏军打败秦军。
这个故事赞扬了信陵君的义举和勇气。
9. 负荆请罪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
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色,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高于大将廉颇。
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忍让,最终感动了廉颇,使他负荆请罪。
这个故事现在用来形容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承认错误的行为。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发生了。
下面将为你介绍四则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孟子还只是一个孩子。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她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徙户口。
第一次迁徙是为了离名士更近一些,让孩子能够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习。
第二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离学校更近一些,能够更方便地去上学。
第三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远离低劣的学生,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最终,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教育,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二、"鸿门宴"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宋义欲杀秦国的丞相秦国。
为了达到目的,宋义设下一个局,邀请秦国来楚国鸿门宴。
鸿门宴上,宋义企图刺杀秦国,但是被秦国及时发现并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轻信他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三、"师出无名""师出无名"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有位武术高手叫景丑,他非常厉害,但是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后来,他离开齐国,到秦国任武术教练。
景丑在秦国大放异彩,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名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四、"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吴国,当时吴王夫差非常嗜杀,不顾百姓的疾苦,专注于追求享乐。
在他的统治下,吴国经济和民生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国家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需求,必将付出代价。
总结: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各自展示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的智慧、努力和勇气。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齐姜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做申生,立为太子,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成为穆姬;献公又娶北狄狐家的两个女子,她们是姊妹俩,其中姐姐生了儿子重耳,妹妹生了儿子夷吾;献公伐骊戎,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女儿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陪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就立她为夫人,逼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重耳和夷吾为避开祸害,逃出晋国,夷吾逃到梁国,重耳逃到狄国。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国君,被申生、重耳、夷吾的同党杀了;卓子被立为国君,又被杀。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后,对内大开杀戒;对外背信弃义,趁秦国遇灾,出兵攻击秦国。
秦穆公忍无可忍,出动大军迎击晋军,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后根据穆姬的求情,释放了晋惠公,但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出逃后,最初在狄国避难。
夷吾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生怕重耳归国会和他争夺君位,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重耳闻信后,逃出狄国,投奔年迈的齐桓公。
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给他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已不能帮助重耳重振大业,姜氏和重耳的谋士狐偃设计将重耳灌醉,驶离齐国,历经曹国、宋国、郑国,均不受待见,直到来到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国君之礼厚待重耳,重耳十分感激。
有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对重耳说:“您假使回了国,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意晋国和楚国友好,如果日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晋惠公死,从秦国逃回去的子圉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晋国局势更加不稳。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子圉,登位为晋文公。
当时晋文公年已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登位后,铲除奸佞,重用贤良,晋国很快繁荣起来。
而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派军队勤王,安定了王室,得到周襄王的分封,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很多姬姓小国,早已被楚灭掉;陈、蔡两国和楚结成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一些成为了经典的成语。
这些成语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春秋战国历史密切相关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1. 守株待兔:在战国时期,有位农夫姓东门,他日复一日地在地里盯着一根株树,一直守株待兔,希望等到兔子撞树而死。
有人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他愚蠢可笑。
然而,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后,东门农夫却真的见到了兔子撞死在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遇常常会悄悄降临,只要我们有耐心和信心,也许命运就会眷顾。
2.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小偷埋伏在一个铃声阵里,他觉得只要自己把耳朵捂住,别人就听不到他偷东西的声音。
于是他偷走了铃,然而他却并不知道,别人并不是依靠听到铃声来寻找小偷,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找到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充分展现了自己欠缺智慧和眼界的可悲。
3. 亡羊补牢:在战国时期,有个牧羊人不小心把一只羊弄丢了。
他费尽心思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这只羊。
尽管羊已经受了伤,但他还是马上进行治疗,给它包扎伤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出了问题,及时补救,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亡羊补牢的成语也逐渐成为了劝人不留后悔之情的警句。
4. 秋风扫落叶:战国时期,有个落魄的士人在寻找知己时,到处奔波,但却一直没有碰到合适的人。
秋天的时候,他看到一片片飘落的落叶,秋风将它们扫到一起,便觉得它们心灵相通。
于是他决定修身养性,以此为念,终于与知音相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合适的环境和机遇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也能够使人们相知相惜。
5. 鹿死谁手:战国时期,有两位猎人同时发现了一只鹿。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夺着这只鹿的归属,却无法达成共识。
最终,鹿逃脱,谁也没有得到这只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争斗中没有团结合作,最终结果只会损失双方的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之阳早格格创做1、烽火戏诸侯:西周终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与悦她,周王下令焚烽火,正在古代烽火是用去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焚烧后,各天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乡,幽王战褒姒正在乡头视着疲劳受骗的将士,拍脚大笑.厥后恩人果然去进犯,幽王派人面焚烽火,诸侯不再去救援,截止西周死亡,幽王被杀.2、管鲍之接:鲍叔牙战管仲皆是秋秋时期很有才搞的人,少时二人做生意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果他家贫,不以为止.厥后,二个佳友分属齐国二个敌对于的政事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黑,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黑坐为桓公,公子纠波折身亡,管仲被囚身问功.鲍叔牙劝道桓公,坐管仲为相.管仲道:“死尔者女母,知尔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接”指佳友相互断定,不计得得.3、退躲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秋时,晋公子重耳遁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去怎么样酬报,他道:“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逢于中本,其退躲三舍.”厥后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躲三舍.舍:古时止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躲三舍”比圆对于人让步,不与相争.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重湎于酒色,国政纷治,诸侯并侵,危正在旦夕,而安排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擅辩的淳于髡(kǚn),知讲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于齐威王道:“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讲那是正在讽谏自己,便道讲:“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今后以去,齐威王励粗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得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圆通常冷静无闻,一搞便有惊人的结果.5、一毛不拔:《孟子.经心上》载:战国时,朱子主弛“兼爱”,而杨朱却阻挡于“兼爱”,主弛“为尔”,提议部分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道:“杨朱主弛为尔,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于天下有利,他也不搞.”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度吝啬自公.6、三心二意:《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暴徒所利用.孟子频频游道之,也不起效率.有人埋怨孟子不佳佳天规劝他,孟子挨比圆辩黑道:“虽有天下易死之物也,一日暴之,已有能死者也.”暴:晒;热:冻.后以“三心二意”比圆搞事无恒心,全力少,懈怠多.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秋秋时,越国被吴王挨败,越王句践坐志报恩.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用饭睡眠前皆要试试苦胆.通过少久准备,毕竟挨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汇出自苏轼的《拟孙权问曹操书籍》.卧薪:睡正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受苦自励,坐志为国报恩雪荣.8、夸夸其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俭的女子赵括,少年死读兵法,擅于道兵,连女亲赵俭也问不倒他.厥后代替廉颇搞赵国大将,只按书籍本,不会变通,正在少仄之战中被秦将黑起挨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夸夸其道”比圆空道表里,不办理本质问题.9、声东击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皆乡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与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里里空真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打,魏军大败,进而解了赵国之围.厥后军事上把围攻去犯之敌的后圆据面,迫使其撤兵,进而与胜的战术喊搞“声东击西”.10、老马识途:《韩非子.道林上》载:秋秋时,齐桓公、管仲戴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修议道:“老马的聪慧不妨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进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圆体味歉富者能正在处事中收挥带领效率.11、往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死理于四圆,固往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二个诸侯大国相互对于坐,时常做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己的便宜与仄安,时而倾背秦,时而倾背楚.比圆人朝三暮四.12、往秦暮楚:《庄子.齐物论》载寓止故事:养猕猴的老人正在分给猕猴栗子时,道早上给三个,早上给四个,寡猕猴皆气愤收喜;老人改道早上给四个,早上给三个,寡猕猴皆下兴盛去.后以“往秦暮楚”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者表示变更多端,朝三暮四.1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讲晏子身材矮小,正在大门的中间启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道:“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即日尔出使到楚国去,不该该从那个洞进去.”驱逐去宾的人戴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会楚王.楚王道:“齐国不人可派吗?竟派您搞使臣.”晏子宽峻天回问道:“齐国的皆乡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所有弛启袖子,天便暗淡下去;所有挥洒汗火,便会汇成大雨;街上止人肩膀靠着肩膀,足尖碰足后跟,怎么能道不人呢?”楚王道:“既然那样,那么为什么会挨收您去呢?”晏子回问道:“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分歧的对于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何处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何处去.尔晏婴是最不才搞的人,所以天然出使到楚国去了.”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那消息,便对于脚下的人道;“ 晏婴,是齐国擅于辞令的人,当前将要去,尔念羞宠他,用什么办法呢?”脚下的人回问道:“正在他去到的时间,请允许咱们捆绑一部分,从大王里前走过.大王便问:‘那人是搞什么的?’咱们便回问道:‘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功?’咱们便回问道:‘犯了偷盗的功.’”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下兴的时间,二个官吏绑着一部分到楚王里前.楚王道:“绑着的人是搞什么的?”官吏回问道:“是齐国人,犯了偷盗功.”楚王瞟着晏子道:“齐国人本本便擅于偷盗吗?”晏子离启座位,郑重天回问道:“尔听道那样的事,橘子死少正在淮北便是橘,死少正在淮北便是枳,它们不过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真的味讲却分歧.那样的本果是什么呢?是火土分歧.当前百姓死计正在齐国不偷盗,去到楚国便偷盗,莫非楚国的火土会使百姓擅于偷盗吗?”楚王笑着道:“圣人是不克不迭共他启玩笑的,尔反而自讨出趣了.”1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道秋秋时越国好女西施果为胸部痛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恶女睹了,感触那样很好,也教着捧心皱眉.人家睹了皆躲到一边不肯意瞅她.厥后有便称那个丑恶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圆不知人家佳正在哪能里,自己又不条件而盲目模仿.15、东食西宿:《艺文类散》卷四十引《风雅通》载寓止故事:齐人有女,二人供之.东家的女子貌丑恶而家富,西家的女子貌好而家贫.女母不克不迭决断,便让女女自己拿个主意.女女道:“尔念正在东家吃,正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圆多圆牟与,贪得无厌,贪利供惠.。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5个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1、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
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
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操刀伤锦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
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
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3、楚幕有乌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
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4、丁公凿井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得以流传。
在本文中,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15个成语故事,以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一、风雨同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国家内外交困,但凭借着民众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努力,最终度过了难关。
这个国家的国君感慨万分,描述了他与民众同舟共济的情景,从而形成了“风雨同舟”这个成语,用以表达困难时期人们同舟共济的意义。
二、推心置腹春秋时期,有两个国家长期相争,但国君之间的相处方式颇为特殊。
每次会晤,他们都不戴冠冕之服,将心事都摆在了桌上(即“置腹”),毫无保留地交流,以求达成共识。
这种坦诚相待的方式,形成了“推心置腹”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的坦诚相待。
三、断齑画粥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经济困难,国君只能靠描绘齑粥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尽管齑粥质朴简单,但国君的诚意和真情让人感动。
这个故事形成了“断齑画粥”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够执着追求和表达真情的意义。
四、蔓延寸草心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国君勉力抵抗,但由于战局不利,加之内政腐败,国家疆域逐渐萎缩。
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百姓依然心怀自强,虽寸草命蔓延,但心中渴望保家卫国。
这个故事形成了“蔓延寸草心”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五、浪子回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的国君有个浪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间,不思进取。
但后来,这个浪子洗心革面,回到了家乡,并帮助国君治理国家,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这个故事形成了“浪子回头”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能够有所觉悟,回头改正错误,重新奋发向前的意义。
六、蛟龙得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只蛟龙长期居住在山中的溪流中,但由于干旱,溪流干涸,蛟龙垂死挣扎。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是中国汉字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成语产生与流传的丰富时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段历史的奥秘。
1.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位名叫杞梓的人。
他生性多疑,经常以为天将要塌下来,人将要灭亡。
他的担心总是超越了现实,因此人们形容杞人忧天,来形容那些过度担心的人。
2. 断齑画粥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齐会的大夫,他刚刚被任命为齐国丞相。
一次,当他带了很多人来到自己贫困的父亲家时,父亲的妻子刚好在厨房准备饭菜。
齐会见到粥的时候,他大声地说:“快停下来!用那点齑唤人,简直是画粥!”这个成语指的就是做菜时,把菜名与齑(即粗大的豆粉)混淆起来,夸大其词。
3. 拔苗助长战国时期,齐国有个非常聪明的农夫,他在田地里种植稻子。
一天,他发现有一些稻苗长得很慢,他急于想要让稻苗尽快长高,于是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的稻苗都拔了起来,希望它们会更快地长高。
然而,这种做法恰恰破坏了稻苗的生长环境,最终导致了它们的死亡。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急于求成,不顾后果地行事。
4. 草木皆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断,人们过度戒备。
据说有一个人,他走进一片树林里,看到树木的影子,竟然以为是敌人的军队,拔剑相向。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草木皆兵”,用来形容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过度疑虑和恐惧。
5. 鹏程万里周朝末年,齐国有个名叫鹏,他是一个灵巧的建筑师。
他向国王建议修建高大的楼房,以便人们可以看到远方的风景。
国王采纳了他的建议,鹏为国王打造了一座高楼,成为齐国的地标。
从此以后,人们用“鹏程万里”来形容一个人的前途光明,前途无量。
6. 唇亡齿寒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相邻。
燕国经常遭受齐国的侵略和掠夺。
有一次,燕国的国王得到消息,说齐国即将袭击。
他非常害怕,决定发动一场攻击,试图消灭齐国,以保护自己的国家。
然而,他没有收集足够的情报,决策过于急躁,因此失败了。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1.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4.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5.狡兔三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朝代,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
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然后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纸上谈兵【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然后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负荆请罪【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然后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杀死哥哥卫桓(hu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的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纸上谈兵
赵国
秦军
Hale Waihona Puke 赵奢 赵括 廉颇 反间计纸上得来终觉浅,
。
3、千金买骨
郭隗 燕昭王 千里马 黄金台
4、杀妻求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 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 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 齐,大破之。
吴起贪官,母死不归, 杀妻求将,不孝之甚。 ★《晋书·段灼传》
5、一字千金
吕不韦
三千门客
《吕氏春秋》
秦始皇 《刻舟求剑》
6、韩信
胯下之辱、能屈能伸 一饭千金 萧何月下追韩信 暗度陈仓 背水一战 百战百胜 独当一面 国士无双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7、项羽
西楚霸王
力能扛鼎 取而代之(秦始皇)
历史中的成语故事
1、围魏救赵
1.战国七雄 2.围魏救赵 魏 庞涓 齐 孙膑、田忌 3.田忌赛马
2、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 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 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 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破釜沉舟
衣锦还乡、沐猴而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门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面楚歌
十面埋伏
霸王别姬
无颜见江东父老
“至今思项羽,不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