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提纲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提纲1.提公共因式法※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如:※2.概念内涵:(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3.易错点点评:(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2.运用公式法※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2.主要公式:(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3.易错点点评: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4.运用公式法:(1)平方差公式: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③二项是异号.(2)完全平方公式:①应是三项式;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4.分组分解法:※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如:※2.概念内涵: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5.十字相乘法:※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如:※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3.规律内涵:(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4.易错点点评:(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一)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数据的分析——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2、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求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的不同的数据特征.3、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及求法,体会它们在刻画数据波动时的不同特征.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掌握分析数据的思想和方法.4、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要点梳理】要点一、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123n x x x x 、、、…,我们把()1231n x x x x n⋅⋅⋅++++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 .计算公式为()1231n x x x x x n=⋅⋅⋅++++. 要点诠释: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1)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并且这些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附近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计算公式x x a '=+.其中x '为新数据的平均数,a 为取定的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较“整”的数.(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若n 个数12n x x x 、、…的权分别是12n w w w 、、…、,则112212......n nnx w x w x w w w w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要点诠释:(1)相同数据i x 的个数i w 叫做权,i w 越大,表示i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一般地,n 个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 区别: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位置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众数主要研究各数据出现的频数,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要点四、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1.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数据-最小数据. 要点诠释:极差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一组数据极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2.方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方差2s 的计算公式是:()[]222212)(...)(1x x x x x x nS n -++-+-=,其中,x 是1x ,2x ,…n x 的平均数. 要点诠释:(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2k 倍.3.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符号s 表示,即:;标准差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4.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极差与方差、标准差都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区别:极差表示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它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的大小.方差越大,稳定性也越小;反之,则稳定性越好.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求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时用极差,在考虑到这组数据的稳定性时用方差. 要点五、用样本估计总体在考察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时,往往都是通过抽取样本,用样本的平均水平或方差近似估计得到总体的平均水平或方差. 要点诠释:(1)如果总体数量太多,或者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都应该抽取样本.取样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2)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也越精确.样本容量的确定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所付出的代价.【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1、(2015•福州)若一组数据1,2,3,4,x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则实数x的值不可能是()A.0 B.2.5 C.3 D.5【答案与解析】解:(1)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3,4,x,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3,∴中位数是3,平均数为(1+2+3+4+x)÷5,∴3=(1+2+3+4+x)÷5,解得x=5;符合排列顺序;(2)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2,3,x,4,中位数是3,此时平均数是(1+2+3+4+x)÷5=3,解得x=5,不符合排列顺序;(3)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x,2,3,4,中位数是2,平均数(1+2+3+4+x)÷5=2,解得x=0,不符合排列顺序;(4)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x,1,2,3,4,中位数是2,平均数(1+2+3+4+x)÷5=2,解得x=0,符合排列顺序;(5)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1,2,x,3,4,中位数,x,平均数(1+2+3+4+x)÷5=x,解得x=2.5,符合排列顺序;∴x的值为0、2.5或5.故选C.【总结升华】考查了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涉及到分类讨论思想,较难,要明确中位数的值与大小排列顺序有关,一些学生往往对这个概念掌握不清楚,计算方法不明确而解答不完整.注意找中位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排好顺序,然后再根据奇数和偶数个来确定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奇数个,则正中间的数字即为所求;如果是偶数个,则找中间两位数的平均数举一反三:【变式】若数据3.2,3.4,3.2,x,3.9,3.7的中位数是3.5,则其众数是________,平均数是________.【答案】3.2;3.5;解:由题意3.43.5, 3.62xx+==,所以众数是3.2,平均数是3.5.2、(2016•广州)某校为了提升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举办“玩转数学”比赛,现有甲、乙、丙三个小组进入决赛,评委从研究报告、小组展示、答辩三个方面为各小组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录,甲、乙、丙三个小组各项得分如下表: 小组 研究报告 小组展示 答辩 甲 91 80 78 乙 81 74 85 丙798390计算各小组的平均成绩,并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小组的排名顺序:如果按照研究报告占40%,小组展示占30%,答辩占30%,计算各小组的成绩,哪个小组的成绩最高?【思路点拨】(1)运用求平均数公式()1231n x x x x n⋅⋅⋅++++即可求出三人的平均成绩,比较得出结果;(2)将三人的成绩按比例求出测试成绩,比较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解:(1)由题意可得, 甲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从高分到低分小组的排名顺序是:丙>甲>乙; (2)由题意可得, 甲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 丙组的平均成绩是:(分),由上可得,甲组的成绩最高. 答案:甲组的成绩最高【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统计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 举一反三:【变式】小王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测验三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10%、30%、60%量分,那么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答案】解:小王平时测试的平均成绩897885843x ++==(分).所以8410%9030%8760%87.610%30%60%⨯+⨯+⨯=++(分). 答:小王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87.6分.3、下表是七年级(2)班3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表(已破损).已知该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平均分是76分. (1)求该班80分和90分的人数分别是多少?(2)设此班30名学生成绩的众数为a ,中位数为b ,求a b +的值. 【答案与解析】解:(1)设该班得80分的有x 人,得90分的有y 人.根据题意和平均数的定义,得257330,763050260570780901003,x y x y +++++=⎧⎨⨯=⨯+⨯+⨯+++⨯⎩ 整理得13,89109,x y x y +=⎧⎨+=⎩ 解得8,5.x y =⎧⎨=⎩即该班得80分的有8人,得90分的有5人.(2)因为80分出现8次且出现次数最多.所以a =80,第15、16两个数均为80分,所以b =80,则a b +=80+80=160.【总结升华】本题为统计题,考查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建立等量关系. 举一反三:【变式】某教师为了对学生零花钱的使用进行教育指导,对全班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数额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绘制了统计图表如图所示的统计图.零花钱数额(元) 5 10 15 20 学生个数(个)a15205请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求a 的值;(2)求这50名学生每人一周内的零花钱额的众数和平均数. 【答案】解:(1) a =50-15-20-5=10.(2)众数是15.平均数为150(5×10+10×15+15×20+20×5)=12.类型二、极差、方差和标准差4、(2015•徐州)某中学开展“唱红歌”比赛活动,九年级(1)、(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如图所示.(1)根据图示填写下表;班级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九(1)85九(2)85 100(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3)计算两班复赛成绩的方差.【思路点拨】(1)观察图分别写出九(1)班和九(2)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然后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和平均数的求法以及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2)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中位数高的成绩较好;(3)根据方差公式计算即可:s2=[(x1﹣)2+(x2﹣)2+…+(x n﹣)2](可简单记忆为“等于差方的平均数”)【答案与解析】解:(1)由图可知九(1)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5、80、85、85、100,九(2)班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为:70、100、100、75、80,∴九(1)的平均数为(75+80+85+85+100)÷5=85,九(1)的中位数为85,九(1)的众数为85,把九(2)的成绩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70、75、80、100、100,∴九(2)班的中位数是80;班级平均数(分)中位数(分)众数(分)九(1)85 85 85九(2)85 80 100(2)九(1)班成绩好些.因为九(1)班的中位数高,所以九(1)班成绩好些.(回答合理即可给分)(3),【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求法,同时也考查了方差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牢记定义并能熟练运用公式. 举一反三:【变式】某工厂甲、乙两名工人参加操作技能培训.现分别从他们在培训期间参加的若干次测试成绩中随机抽取8次,数据如下(单位:分)甲 95 82 88 81 93 79 84 78 乙8375808090859295(1)请你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2)现要从中选派一人参加操作技能比赛,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你认为选派哪名工人参加合适?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9582888193798478)858x =+++++++=甲(分), 1(8375808090859295)858x =+++++++=乙(分).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为83分、84分. (2)由(1)知85x x ==甲乙分,所以22221[(9585)(8285)(7885)]35.58s =-+-++-=甲, 22221[(8385)(7585)(9585)]418s =-+-++-=乙.①从平均数看,甲、乙均为85分,平均水平相同; ②从中位数看,乙的中位数大于甲,乙的成绩好于甲;③从方差来看,因为x x =甲乙,22s s <乙甲,所以甲的成绩较稳定;④从数据特点看,获得85分以上(含85分)的次数,甲有3次,而乙有4次,故乙的成绩好些;⑤从数据的变化趋势看,乙后几次的成绩均高于甲,且呈上升趋势,因此乙更具潜力. 综上分析可知,甲的成绩虽然比乙稳定,但从中位数、获得好成绩的次数及发展势头等方面分析,乙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应派乙参赛更有望取得成绩. 类型三、统计思想5、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1)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2)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多少户.【思路点拨】(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知道每一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再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求解;(2)首先计算样本中家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再进一步估计总体. 【答案与解析】解:(1)观察条形图,可知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62 6.54717.52816.810x ⨯+⨯+⨯+⨯+⨯==.∴这组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为6.8.∴在这组样本数据中,6.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5.∵将这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处于中间的两个数都是 6.5,有6.5 6.56.5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6.5.(2)∵10户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有7户,有7503510⨯=. ∴根据样本数据,可以估计出小刚所在班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 的约有35户.【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的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上期复习提纲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上期复习提纲》一、 基本概念1、 勾股数:满足c b a22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
2、 平方根:一个数x 的平方是a ,即a X =2,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
3、 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x 的平方是a ,即a X =2,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4、 立方根:一个数x 的立方是a ,即a X=3,那么这个数X 就叫做a 的立方根。
5、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6、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7、 旋转角: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转动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8、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9、 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0、 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11、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或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12、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3、中心对称图形: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14、 函数: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给定了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 y值,那么我们称y 是x 的函数。
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15、 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 ,y 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kx+b (k ,b 为常数,k ≠0)的形式,则称y是x 的一次函数。
16、 正比例函数:若两个变量x ,y 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kx (k 为常数,k ≠0)的形式,则称y 是x的正比例函数。
17、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组解。
18、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只有一组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数学毫无疑问是科学的基础,想要学好数学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你是不是需要一份数学提纲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知识点1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知识点2 函数的图象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般选取两个特殊点:直线与y轴的交点,直线与x轴的交点。
.不必一定选取这两个特殊点.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只要描出点(0,0),(1,k)即可.知识点3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性质(1)k的正负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①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②k﹤O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2)|k|大小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即|k|越大①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上;②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上;③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是正比例函数.(4)由于k,b的符号不同,直线所经过的象限也不同;①如图所示,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②如图所示,当k>0,b③如图所示,当k﹤O,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④如图所示,当k﹤O,b﹤O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5)由于|k|决定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的大小,k相同,说明这两个锐角的大小相等,且它们是同位角,因此,它们是平行的.另外,从平移的角度也可以分析,例如:直线y=x+1可以看作是正比例函数y=x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知识点4 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必经过原点;(2)当k>0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3)当k<0时,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知识点5 点P(x0,y0)与直线y=kx+b的图象的关系(1)如果点P(x0,y0)在直线y=kx+b的图象上,那么x0,y0的值必满足解析式y=kx+b;(2)如果x0,y0是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一对对应值,那么以x0,y0为坐标的点P(1,2)必在函数的图象上.例如:点P(1,2)满足直线y=x+1,即x=1时,y=2,则点P(1,2)在直线y=x+l的图象上;点P′(2,1)不满足解析式y=x+1,因为当x=2时,y=3,所以点P′(2,1)不在直线y=x+l的图象上.知识点6 确定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条件(1)由于正比例函数y=kx(k≠0)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k,故只需一个条件(如一对x,y的值或一个点)就可求得k的值.(2)由于一次函数y=kx+b(k≠0)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b,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两个关于k,b的方程,求得k,b的值,这两个条件通常是两个点或两对x,y的值.知识点7 待定系数法先设待求函数关系式(其中含有未知常数系数),再根据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系数,从而得到所求结果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其中未知系数也叫待定系数.例如:函数y=kx+b中,k,b就是待定系数.知识点8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一般步骤(1)设函数表达式为y=kx+b;(2)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解方程(组);(3)求出k与b的值,得到函数表达式.思想方法小结 (1)函数方法.(2)数形结合法.知识规律小结 (1)常数k,b对直线y=kx+b(k≠0)位置的影响.①当b>0时,直线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当b﹤0时,直线与y轴的负半轴相交.②当k,b异号时,直线与x轴正半轴相交;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当k,b同号时,直线与x轴负半轴相交.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不论学什么学科,课前预习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课前预习可以让你大概了解一下老师下一节课上什么东西,我哪里不会,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解决。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全面总结第一章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22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222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常见勾股数:(3、4、5)(6、8、10)(5、12、13)(8、15、17)第二章 实数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如果2x a =,那么x 是a的平方根,记作:a(2)性质:①当a ≥00;当a=aa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若3a ,那么x是a(2a =;②3a =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
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 (a ≥0,b ≥0) a ≥0,b >0)。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复习ppt课件
CONTEN
目T录
第一章 勾股定理 第二章 实数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第四章 一次函数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六章 数据分析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第一章 勾股定理
知识归纳
1.勾股定理
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 a、b,斜边为 c,那么a2+b2=c2
各种表达形式:在 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BC 中,∠C=90°,∠A、∠B、∠C 的对边分
找出格点C,使△ABC是面积为1个平方单位的直角三角形,这样
的点有____6____个.
图1-8 图1-9
[解析] 如图1-9,当∠A为直角时,满足面积为1的点是A1、 A2;当∠B为直角时,满足面积为1的点是B1、B2;当∠C为直角 时,满足面积为1的点是C、C1,所以满足条件的点共有6个.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 a=34,b=54,c=1,这个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吗?
6.B、C 是河岸边两点,A 为对岸岸上一点,测得∠ABC=45°, ∠ACB=45°,BC=50 m,则河宽 AD 为( )
B
A.25 2 m B.25 m
50 C. 3 3 m
D.25 3 m
图 1-10
7.如图1-11,已知△ABC中,∠C=90°,BA=15,AC=12,
以直角边BC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__8_81_π____.
图1-19
15.一个棱长为6的木箱(如图1-20),一只苍蝇位于左面的壁 上,且到该面上两侧棱距离相等的A处.一只蜘蛛位于右面壁上 ,且到该面与上、下底面两交线的距离相等的B处.已知A到下 底面的距离AA′=4,B到一个侧面的距离BB′=4,则蜘蛛沿这 个立方体木箱的内壁爬向苍蝇的最短路程为多少?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若a,b,c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与斜边则满足a2+b2=c2。
2、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法已知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另外有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这一边的一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问题的转化(1)表面路径最短的问题,一般用侧面展开法,展成平面后,运用勾股定理. (2)空间距离问题,一般从立体图形中找到直角三角形并运用勾股定理.第二章实数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2、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1)正数a的平方根有两个,即+ ,其中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0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都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个实数a的立方根只有一个,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立方根是0。
3、实数(1)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3)在实数范围内许多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基础知识都适用。
①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a a>0②绝对数实数a的绝对值:│a│={0 a=0-a a<0③倒数实数a的倒数有(a≠0)④有理数范围内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成立。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平移定义和规律(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饿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关键: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不会改变图形的方向。
(2)平移规律: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简单作图:平移作图要注意:①方向;②距离。
整个平移的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按一定方向和一定的距离平行移动。
2、旋转的规律(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饶一个定点沿某一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关键: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改变图形的方向。
(2)旋转的规律:经过旋转,图形上每一个点都饶旋转中心沿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复计划旨在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研究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本班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___任老师处得知:优生不多,但后进生却较多,有少数学生不上进,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
为了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教材中的第一章介绍了勾股定理,这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定理之一,从边的角度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第二章则从平方根和立方根入手,研究了有关实数的知识,并以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章介绍了位置与坐标,这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第四章介绍了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了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
教材也注意到了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五章介绍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强调模型思想,关注知识的行程与应用过程。
遵循“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的模式,首先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建立有关方程并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然后探索其各种解法,并在现实情境中加以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三 估算的常见题型
2
3
4
5
6
7
8
9
10
专题
(2)仿照上述方法,探究 的近似值.(画出示意图,标
明数据,并写出求解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专题
【解】因为面积为84的正方形边长是
,且9< <10,
所以设 =9+ x ,其中0< x <1,
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
因为 S正方形=92+2×9·x + x2, S正方形=84,
1
2
3
4
5
6
7
8
9
10
专题
【解】因为 < < ,即3< <4,
所以 的整数部分为3,小数部分为 -3.
所以 n =3, m = -3.
因为 mx =2 n ,所以( -3) x =6,
解得 x = +3.
1
2
3
4
5
6
7
8
9
10
专题
题型4 利用表格规律进行估算
【高分秘籍】依据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观察被开方
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变化来估算数的大小.
8. 根据表格估算 ≈
2.4
.(精确到0.1)
x
2.2
2.3
2.4
2.5
2. 6
x3
10.648
12.167
13.824
15.625
17.576
1
2
3
4
5
6
7
8
9
10
专题
9. 根据16.1
北师大新版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题(有答案)
北师大新版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4分)1.点P(a﹣2,a+1)在x轴上,则a的值为()A.2B.0C.1D.﹣12.有一组数据:2,5,3,4,5,3,4,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A.5B.4C.3D.2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1<x≤3,正确的是()A.B.C.D.4.已知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经过点(1,﹣2),则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A.y=2x B.y=﹣2x C.y=x D.y=﹣x5.直线a∥b,A、B分别在直线a、b上,△ABC为等边三角形,点C在直线a、b之间,∠1=10〫,则∠2=()A.30〫B.40〫C.50〫D.70〫6.如图,已知△ABC的周长是16,MB和MC分别平分∠ABC和∠ACB,过点M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D,且MD=4,则△ABC的面积是()A.64B.48C.32D.427.如图,正比例函数y1=ax与一次函数y2=x+b的图象交于点P.下面四个结论:①a <0;②b<0;③不等式ax>x+b的解集是x<﹣2;④当x>0时,y1y2>0.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8.如图,在△ABC中,AB=AC=2,点D在BC边上,过点D作DE∥AB交AC于点E,连结AD,DE,若∠ADE=∠B=30°,则线段CE的长为()A.B.C.D.9.正比例函数y=kx(k≠0)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一次函数y=x﹣k的图象大致是()A.B.C.D.10.如图,∠AOB=90°,∠AOC是∠BOC的2倍,设∠AOC、∠BOC的度数分别为x、y,则可列方程组()A .B .C .D .11.将6×6的正方形网格如图所示的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正方形ABCD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若直线y =kx (k ≠0)与正方形ABCD 有公共点,则k 的值不可能是( )A .B .1C .D .12.如图所示,A (﹣,0)、B (0,1)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点,△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P (3,a )在第一象限内,且在直线AB 的下方,满足2S △ABP =S △ABC ,则a 的值为( )A .B .C .D .2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4分)13.不等式3﹣2x>7的解集为.14.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五次数学测验中他们成绩的平均分相等,方差分别是2.3,3.8,5.2,6.2,则成绩最稳定的同学是.15.在△ABC中,∠C=35°,∠ABC=110°,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点D,连接BD,则∠ABD=度.16.如图,在等边△ABC中,AB=8,E是BA延长线上一点,且EA=4,D是BC上一点,且DE=EC,则BD的长为.17.甲乙两人同解方程组时,甲正确解得,乙因抄错c而得,则a+c=.18.如图,直线y=﹣x+3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与直线y=x交于点C,线段OA 上的点Q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从点O出发向点A作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连结CQ.(1)求出点C的坐标;(2)若△OQ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t的值为;(3)若CQ平分△OAC的面积,求直线CQ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78分)19.解方程组(1)(2)20.解不等式组:,并求出所有整数解之和.21.如图,一条直线分别与直线AF、直线DF、直线AE、直线CE相交于点B,H,G,D 且∠1=∠2,∠A=∠D.求证:∠B=∠C.22.现有学生若干人,分住若干宿舍.如果每间住4人,那么还余20人;如果每间住6人,那么有一间宿舍只住了2人.试求学生人数和宿舍间数.23.如图,已知在△ABC中,∠C=90°,BE平分∠ABC,且BE∥AD,∠BAD=20°,求∠AEB的度数.24.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会有一半人面临用水危机.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某县政府决定对县直属机关500户家庭一年的月平均用水量进行调查,调查小组随机抽查了部分家庭的月平均用水量(单位:吨),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2)求被调查家庭的月平均用水量的中位数和众数;(3)估计该县直属机关500户家庭的月平均用水量不少于12吨的约有多少户?25.如图,直线l1:y=kx+b经过点Q(2,﹣2),与x轴交于点A(6,0),直线l2:y=﹣2x+8与x轴相交于点B,与直线l1相交于点C.(1)求直线l1的表达式;(2)M的坐标为(a,2),当MA+MB取最小时.①求M点坐标;②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直接写出线段AM、BM、BC、AC围成区域内(不包括边界)整点的坐标.26.已知四边形ABCD中,∠A=∠C=90°,AB=BC,∠ABC=120°,∠MBN=60°,∠MBN绕B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D,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F.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时(如图1),易证AE+CF=EF;当∠MBN绕B点旋转到AE≠CF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E,CF,EF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2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经过点A(,)和B(2,0),且与y 轴交于点D,直线OC与AB交于点C,且点C的横坐标为.(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连接OA,试判断△AOD的形状;(3)动点P从点C出发沿线段CO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O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同时动点Q从点O出发沿y轴的正半轴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当点Q到达点D 时,P,Q同时停止运动.设PQ与OA交于点M,当t为何值时,△OPM为等腰三角形?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4分)1.解:∵点P(a﹣2,a+1)在x轴上,∴a+1=0,解得:a=﹣1,故选:D.2.解: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5,所以众数为5,故选:A.3.解:∵﹣1<x≤3,∴在数轴上表示为:故选:C.4.解:把点(1,﹣2)代入y=kx得k=﹣2,所以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x.故选:B.5.解:作CE∥a.∵a∥b,∴CE∥b,∴∠2=∠ACE,∠1=∠ECB,∵△ACB是等边三角形,∴∠ACB=60°,∴∠1+∠2=60°,∵∠1=10°,∴∠2=50°, 故选:C .6.解:连接AM ,过M 作ME ⊥AB 于E ,MF ⊥AC 于F ,∵MB 和M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MD ⊥BC ,MD =4, ∴ME =MD =4,MF =MD =4, ∵△ABC 的周长是16, ∴AB +BC +AC =16,∴△ABC 的面积S =S △AMC +S △BCM +S △ABM ==×AC ×4++=2(AC +BC +AB ) =2×16=32, 故选:C .7.解:因为正比例函数y 1=ax 经过二、四象限,所以a <0,①正确; 一次函数y 2=x +b 经过一、二、三象限,所以b >0,②错误; 由图象可得:不等式ax >x +b 的解集是x <﹣2,③正确; 当x >0时,y 1y 2<0,④错误; 故选:D . 8.解:∵AB =AC , ∴∠B =∠C =30°, ∵DE ∥AB ,∴∠CDE =∠B =30°, ∴∠AED =∠CDE +∠C =60°,∵∠ADE =30°, ∴∠DAE =90°, ∴AD =AC •tan30°=2×=,∴AE =AD •tan30°=, ∴CE =AC ﹣AE =2﹣=. 故选:D .9.解:∵正比例函数y =kx (k ≠0)的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k <0,∵一次函数y =x ﹣k 的一次项系数大于0,常数项大于0,∴一次函数y =x +k 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且与y 轴的正半轴相交. 故选:A .10.解:设∠AOC 、∠BOC 的度数分别为x 、y , 根据题意得:故选:C .11.解:由图象可知A (1,2),C (2,1), 把A 的坐标代入y =kx 中,求得k =2, 把C 的坐标代入y =kx 中,求得k =, 根据图象,当时,直线y =kx (k ≠0)与正方形ABCD 有公共点, 所以,k 的值不可能是D , 故选:D .12.解:过P 点作PD ⊥x 轴,垂足为D , 由A (﹣,0)、B (0,1),得OA =,OB =1,∵△ABC 为等边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得AB ==2,∴S △ABC =×2×=,又∵S △ABP =S △AOB +S 梯形BODP ﹣S △ADP=××1+×(1+a)×3﹣×(+3)×a,=,由2S△ABP =S△ABC,得=,∴a=.故选:C.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4分)13.解:3﹣2x>7移项得:﹣2x>7﹣3,合并同类项:﹣2x>4,解得:x<﹣2.故答案为:x<﹣2.14.解:∵2.3<3.8<5.2<6.2,∴甲发挥最稳定,故答案为:甲.15.解:在△ABC中,∠A=180°﹣∠C﹣∠ABC=35°,∵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DA=DB,∴∠ABD=∠A=35°,故答案为:35.16.解:过点E作EF⊥BC于F;如图所示:则∠BFE=90°,∵△ABC是等边三角形,∴∠B=60°,BC=AB=8,∴∠FEB=90°﹣60°=30°,∵BE=AB+AE=8+4=12,∴BF=BE=6,∴CF=BC﹣BF=2,∵ED=EC,EF⊥BC,∴DF=CF=2,∴BD=BF﹣DF=4;故答案为:4.17.解:把代入②得:3c+14=8,解得:c=﹣2,把和代入①得:,解得:,所以a+c=4+(﹣2)=2,故答案为:2.18.解:(1)∵由,得,∴C(2,2);(2)如图1,当∠CQO=90°,CQ=OQ,∵C(2,2),∴OQ=CQ=2,∴t=2,②如图2,当∠OCQ=90°,OC=CQ,过C作CM⊥OA于M,∵C(2,2),∴CM=OM=2,∴QM=OM=2,∴t=2+2=4,即t的值为2或4,故答案为:2或4;(3)令﹣x+3=0,得x=6,由题意:Q(3,0),设直线CQ的解析式是y=kx+b,把C(2,2),Q(3,0)代入得:,解得:k=﹣2,b=6,∴直线CQ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2x+6.故答案为:(1)(2,2);(3)y=﹣2x+6.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78分)19.解:(1),①﹣②×4得:11y=﹣11,解得:y=﹣1,把y=﹣1代入②得:x=2,则方程组的解为;(2)方程组整理得:,①×2﹣②得:3y=9,解得:y=3,把y=3代入①得:x=5,则方程组的解为.20.解:,解不等式①得x>﹣3,解不等式②得x≤1,∴原不等式组的解集是﹣3<x≤1,∴原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是﹣2,﹣1,0,1,∴所有整数解的和﹣2﹣1+0+1=﹣2.21.证明:∵∠1=∠2,∴AE∥DF,∴∠AEC=∠D.又∵∠A=∠D,∴∠AEC=∠A,∴AB∥CD,∴∠B=∠C.22.解:设学生有x人,宿舍有y间,依题意,得:,解得:.答:学生有68人,宿舍有12间.23.解:∵BE∥AD,∴∠ABE=∠BAD=20°,∵BE平分∠ABC,∴∠EBC=∠ABE=20°,∵∠C=90°,∴∠AEB=∠C+∠CBE=90°+20°=110°.24.解:(1)本次调查的户数为:10÷20%=50,用水11吨的住户有:50×40%=20(户),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如右图所示;(2)由统计图中的数据可知,中位数是11吨、众数是11吨;(3)500×(10%+20%+10%)=500×40%=200(户)答:该县直属机关500户家庭的月平均用水量不少于12吨的约有200户.25.解:(1)将Q(2,﹣2)和A(6,0)代入y=kx+b,有解得所以,直线l1的表达式为y=x﹣3;(2)①如图,作点B关于直线y=2的对称点B′,连接AB′交直线y=2于M点,∵点B和点B′关于直线y=2的对称,点B坐标为(4,0),∴B′(4,4),设AB′的解析式为y=mx+n,则有:,解得,∴AB′的解析式为y=﹣2x+12,∵当y=2时,x=5,∴点M的坐标为(5,2);②连接AM、BM、B C、AC,如图可知整点为(5,0),(5,1).26.解:∵AB⊥AD,BC⊥CD,AB=BC,AE=CF,在△ABE和△CBF中,,∴△ABE≌△CBF(SAS);∴∠ABE=∠CBF,BE=BF;∵∠ABC=120°,∠MBN=60°,∴∠ABE=∠CBF=30°,∴AE=BE,CF=BF;∵∠MBN=60°,BE=BF,∴△BEF为等边三角形;∴AE+CF=BE+BF=BE=EF;图2成立,图3不成立.证明图2.延长DC至点K,使CK=AE,连接BK,在△BAE和△BCK中,则△BAE≌△BCK,∴BE=BK,∠ABE=∠KBC,∵∠FBE=60°,∠ABC=120°,∴∠FBC+∠ABE=60°,∴∠FBC+∠KBC=60°,∴∠KBF=∠FBE=60°,在△KBF和△EBF中,∴△KBF≌△EBF,∴KF=EF,∴KC+CF=EF,即AE+CF=EF.图3不成立,AE、CF、EF的关系是AE﹣CF=EF.27.解:(1)将点A、B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y=kx+b得:,解得:,故直线AB的表达式为:y=﹣x+2;(2)直线AB的表达式为:y=﹣x+2,则点D(0,2),由点A、B、D的坐标得:AD2=1,AO2=3,DO2=4,故DO2=OA2+AD2,故△AOD为直角三角形;(3)直线AB的表达式为:y=﹣x+2,故点C(,1),则OC=2,则直线AB的倾斜角为30°,即∠DBO=30°,则∠ODA=60°,则∠DOA=30°故点C(,1),则OC=2,则点C是BD的中点,故∠COB=∠DBO=30°,则∠AOC=30°,∠DOC=60°,OQ=CP=t,则OP=OC﹣PC=2﹣t,①当OP=OM时,如图1,则∠OMP=∠MPO=(180°﹣∠AOC)=75°,故∠OQP=45°,过点P作PH⊥y轴于点H,则OH=OP=(2﹣t),由勾股定理得:PH=(2﹣t)=QH,OQ=QH+OH=(2﹣t)+(2﹣t)=t,解得:t=;②当MO=MP时,如图2,则∠MPO=∠MOP=30°,而∠QOP=60°,∴∠OQP=90°,故OQ=OP,即t=(2﹣t),解得:t=;③当PO=PM时,则∠OMP=∠MOP=30°,而∠MOQ=30°,而∠MOQ为外角,故这种情况不存在;综上,t=或.。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北师大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1.△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是()A.42B.32C.42或32D.42或372.方程x+2y=7在自然数范围内的解有()A.只有1组B.只有4组C.无数组D.以上都不对3.已知实数a满足|2009﹣a|+=a,那么a﹣20092的值是()A.2008B.2009C.2010D.20114.已知x、y为实数,,则y x的值等于()A.8B.4C.6D.16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k、4.则化简|2k﹣5|﹣的结果是()A.3k﹣11B.k+1C.1D.11﹣3k6.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0),B(0,4),对△OAB连续作旋转变换,依次得到△1,△2,△3,△4,…,则△2019的直角顶点的坐标为()A.(8076,0)B.(8064,0)C.(8076,)D.(8064,)7.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C=90°,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运动至点D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BCD的面积是()A.6B.5C.4D.38.如图是放在地面上的一个长方体盒子,其中AB=9cm,BC=6cm,BF=5cm,点M在棱AB上,且AM=3cm,点N是FG的中点,一只蚂蚁要沿着长方体盒子的表面从点M爬行到点N,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为()A.10cm B.cm C.(6+)cm D.9cm9.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BC,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B(6,3),现将△OAB 沿OB翻折至△OA′B位置,OA′交BC于点P.则点P的坐标为()A.(,3)B.(,3)C.(,3)D.()二.填空题10.已知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过点(2,0),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则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11.已知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点(﹣2,0),并且与两坐标围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6,则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3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B,以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C,则直线BC的解析式为.13.对于X,Y定义一种新运算“*”:X*Y=aX+bY,其中a,b为常数,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的运算.若成立,那么2*3=.14.若实数x、y满足,则2x+y的立方根是.15.已知A=,则A2+2A+1=.三.解答题16.设a,b,c为△ABC的三边,化简:++﹣.17.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1)甲、乙两人在一环形场地上从点A同时同向匀速跑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5倍,4min后两人首次相遇,此时乙还需要跑300m跑完第一圈.求甲、乙两人的速度及环形场地的周长.(2)将若干只鸡放入若干笼中,若每个笼中放4只.则有一鸡无笼可放;若每个笼里放5只.则有一笼无鸡可放,问有多少只鸡,多少个笼?18.像=2;;…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积不含有二次根式,则称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爱动脑筋的小明同学在进行二次根式计算时,利用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1);(2).勤奋好学的小明发现;可以用平方之后再开方的方式来化简一些有特点的无理数.(3)化简:.解:设x=,易知,帮x>0.由:x2=3+=2.解得x=.即=.请你解决下列问题:(1)2的有理化因式是;(2)化简:;(3)化简:.19.问题背景.在△ABC中,AB=,BC=,AC=,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辉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先建立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正方形的顶点处),如图所示,这样不需要求△ABC的高,而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它的面积.(1)请直接写出△ABC的面积;(2)我们把上述方法叫做构图法,若△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请你在图2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中画出相应的△ABC.并求其面积.20.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3)、(4,﹣1)(1)若P(x,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当△P AB的周长最短时,求x的值;(2)若C(a,0),D(a+3,0)是x轴上的两个动点,当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短时,求a的值.21.已知直线(n是正整数).当n=1时,直线l1:y=﹣2x+1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A1和B1,设△A1OB1(O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的面积为s1;当n=2时,直线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A2和B2,设△A2OB2的面积为s2,…,依此类推,直线l n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A n和B n,设△A n OB n 的面积为S n.(1)求△A1OB1的面积s1;(2)求s1+s2+s3+…+s2011的值.22.如图,已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6,点P从点A出发,沿着射线AO方向以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着射线BO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度的速度移动.试问经过几秒后能使△POQ的面积为6个平方单位?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OABC的顶点O为坐标原点,顶点A,C分别在x轴正半轴和y轴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为(12,8),直线y=kx+8﹣6k(k<0)交边AB于点P,交边BC于点Q.(1)当k=﹣1时,求点P,Q的坐标;(2)若直线PQ∥AC,BH是Rt△BPQ斜边PQ上的高,求BH的长;(3)若PQ平分∠OPB,求k的值.24.如图,正方形AOBC的边长为2,点O为坐标原点,边OB,OA分别在x轴,y轴上,点D是BC的中点,点P是线段AC上的一个点,如果将OA沿直线OP对折,使点A的对应点A′恰好落在PD所在直线上.(1)若点P是端点,即当点P在A点时,A′点的位置关系是,OP所在的直线是,当点P在C 点时,A′点的位置关系是,OP所在的直线表达式是.(2)若点P不是端点,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求出OP所在直线的表达式.(3)在(2)的情况下,x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DPQ的周长为最小值?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坐标P1(x1,y1)P2(x2,y2)我们就可以使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来求出点P1与点P2间的距离.如:已知P1(﹣1,2),P2(0,3),则.通过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点P1坐标为(﹣1,3),点P2坐标为(2,1)①求P1P2=;②若点Q在x轴上,则△QP1P2的周长最小值为.(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长方形,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3),动点M、N分别从点O,点B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其中M点沿OA向终点A运动,N点沿BC向终点C运动,过点N作NF⊥BC交AC于F,交AO于G,连结MF.当两点运动了t秒时:①直接写出直线AC的解析式:;②F点的坐标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③记△MF A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0<t<4);④当点N运动到终点C点时,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E,使△EA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答】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ABD中,BD==9,在Rt△ACD中,CD==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ABD中,BD=9,在Rt△ACD中,CD=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综上所述,△ABC的周长是42或32.故选:C.2.【解答】解:x+2y=7,x=7﹣2y,所以方程x+2y=7在自然数范围内的解有,,,,共4组,故选:B.3.【解答】解:根据题意,得a﹣2010≥0,即a≥2010;所以|2009﹣a|=a﹣2009,∵+|2009﹣a|=a,即+a﹣2009=a,∴=2009,a﹣2010=20092,∴a﹣20092=2010.故选:C.4.【解答】解:∵x﹣2≥0,即x≥2,① x﹣2≥0,即x≤2,② 由①②知,x=2;∴y=4,∴y x=42=16.故选:D.5.【解答】解:∵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k、4,∴,解得,3<k<5,所以,2k﹣5>0,k﹣6<0,∴|2k﹣5|﹣=2k﹣5﹣=2k﹣5﹣[﹣(k﹣6)]=3k﹣11.故选:A.6.【解答】解:∵点A(﹣3,0)、B(0,4),∴AB==5,由图可知,每三个三角形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一个循环组前进的长度为:4+5+3=12,∵2019÷3=673,∴△2019的直角顶点是第673个循环组的最后一个三角形的直角顶点,∵673×12=8076,∴△2019的直角顶点的坐标为(8076,0).故选:A.7.【解答】解:∵S△ABP=AB•h,当动点P沿BC运动时,h=BP=x,∴S△ABP=AB•x,对应图象为0<x<2部分,由图象可知:点P在BC运动路程为BC=2﹣0=2;动点P沿CD运动时,h=BC,S△ABP=AB•BC为定值,对应图象2<x<5部分,由图象可知:点P在CD运动路程为CD=5﹣2=3,∴S△BCD=BC•CD=×2×3=3.所以△BCD的面积是3.故选:D.8.【解答】解:如图1,∵AB=9cm,BC=6cm,BF=5cm,∴BM=9﹣3=6,BN=5+3=8,∴MN==10;如图2,∵AB=9cm,BC=GF=6cm,BF=5cm,∴PM=9﹣3+3=9,NP=5,∴MN==,∵10<,∴蚂蚁沿长方体表面爬到米粒处的最短距离为10.故选:A.9.【解答】解:∵将△OAB沿OB翻折至△OA′B位置,OA′交BC于点P,∴∠A'OB=∠AOB,∵四边形OABC是矩形,∴BC∥OA,∴∠OBC=∠AOB,∴∠OBC=∠A'OB,∴OP=BP,∵点B的坐标为(6,3),∴AB=OC=3,OA=BC=6,设OP=BP=x,则PC=6﹣x,在Rt△OCP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C2+PC2=OP2,∴32+(6﹣x)2=x2,解得:x=,∴PC=6﹣=,∴P(,3),故选:A.二.填空题10.【解答】解:∵一次函数y=kx+b(k≠0)图象过点(2,0),∴2k+b=0,b=﹣2k,∴y=kx﹣2k,令x=0,则y=﹣2k,∵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2×|﹣2k|=1,即|2k|=1,解得:k=±,则函数的解析式是y=x﹣1或y=﹣x+1.故答案为y=x﹣1或y=﹣x+1.11.【解答】解:设一次函数为y=kx+b,k≠0.则与y轴的交点为(0,b),S△=×|﹣2|×|b|=6,得|b|=6,∴b=±6,当b=6时,函数为:y=kx+6,∵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0),得:0=﹣2k+6得到k=3,∴所求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6;当b=﹣6时,函数为:y=kx﹣6,∵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0),得:0=﹣2k﹣6,得到k=﹣3,∴所求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6.答:所求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6或y=﹣3x﹣6,故答案为:y=3x+6或y=﹣3x﹣6.12.【解答】解:在直线y=﹣x+3中,令y=0,求得x=4;令x=0,求得y=3,∴点A的坐标为(4,0),点B的坐标为(0,3),∴BO=3,AO=4,∴AB==5,∵以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C,∴CO=5﹣4=1,则点C的坐标为:(﹣1,0),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把B(0,3),C(﹣1,0)代入得,解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3x+3.故答案为y=3x+3.13.【解答】解:∵,∴a=2,∴由,得2b=,解得,b=﹣1,∵X*Y=aX+bY,∴2*3=2a+3b=2×2+3×(﹣1)=4﹣3=1;故答案是1.14.【解答】解:由题意得,、有意义,故可得x=29,y=6,从而可得2x+y=64,故可得2x+y的立方根是4.故答案为:4.15.【解答】解:A=﹣1+﹣+…+﹣=﹣1,所以A2+2A+1=(A+1)2=(﹣1+1)2=2018.故答案为2018.三.解答题16.【解答】解:根据a,b,c为△ABC的三边,得到a+b+c>0,a﹣b﹣c<0,b﹣a﹣c<0,c﹣b﹣a<0,则原式=|a+b+c|+|a﹣b﹣c|+|b﹣a﹣c|+|c﹣b﹣a|=a+b+c+b+c﹣a+a+c﹣b﹣a﹣b+c=4c.17.【解答】解:(1)设乙的速度为x米/分,则甲的速度为2.5x米/分,环形场地的周长为y米,由题意,得,即;(2)解:设笼的总数为x,鸡的总数为y只,根据题意可得:则.18.【解答】解:(1)2﹣3的有理化因式是2+3;故答案为:2+3;(2)原式=++1+2﹣=+3;(3)设x=﹣,可得<,即x<0,由题意得:x2=6﹣3+6+3﹣2=12﹣6=6,解得:x=﹣,则原式=﹣.19.【解答】解:(1)S△ABC=3×3﹣×3×1﹣×2×3﹣×1×2=;(2)如图,∵AB==a,BC==2a,AC==a,∴△ABC即为所求作三角形,则S△ABC=2a•4a﹣×a×2a﹣×2a×2a﹣×a×4a=3a2.故答案为:(1).20.解:(1)如图1先作出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交x轴于点P,则B′点坐标为(4,1),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的长即为△P AB的最短周长,设过AB′两点的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kx+b(k≠0),则,解得k=2,b=﹣7,故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7,当y=0时,2x﹣7=0,解得x=3.5.故当x=3.5时,△P AB的周长最短.(2)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则A′的坐标为(2,3),把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B'(5,3),连接BB′,与x轴交于点D,如图,∴CA′=CA,又∵C(a,0),D(a+3,0),∴CD=3,∴A′B′∥CD,∴四边形A′B′DC为平行四边形,∴CA′=DB′,∴CA=DB′,∴AC+BD=BB′,此时AC+BD最小,而CD与AB的长一定,∴此时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短.设直线BB′的解析式为y=kx+b,把B(4,﹣1)、B'(5,3)分别代入得,4k+b=﹣1,5k+b=3,解得k=4,b=﹣17,∴直线BB′的解析式为y=4x﹣17,令y=0,则4x﹣17=0,解得x=,∴D点坐标为(,0),∴a+3=,∴a=.21.【解答】解:(1)当n=1时,直线l1:y=﹣2x+1与x轴和y轴的交点是A1(,0)和B1(0,1)所以OA1=,OB1=1,∴s1=;(2)当n=2时,直线与x轴和y轴的交点是A2(,0)和B2(0,)所以OA2=,OB2=,∴s2==当n=3时,直线与x轴和y轴的交点是A3(,0)和B3(0,)所以OA3=,OB3=,∴s3==依此类推,s n=∴s1+s2+s3+…+s2011=∴s1+s2+s3+…+s2011===.22.【解答】解:∵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6,令x=0,则y=6,∴B(0,6),令y=0,则0=﹣x+6,∴x=4,∴A(4,0);∴OA=4,由运动知,AP=t,BQ=2t,∴OP=|4﹣t|,OQ=|6﹣2t|,∴Q(0,6﹣2t),P(4﹣t,0);∵△POQ的面积等于6,∴×(6﹣2t)×(4﹣t)=6,∴t=1或t=6,∴经过1秒或6秒,△POQ的面积等于6.23.【解答】解:(1)当k=﹣1时,该直线表达式为y=﹣x+14,∵四边形OABC是长方形,点P,Q分别在边AB,BC上,点B(12,8),∴点P的横坐标为12,点Q的纵坐标为8,当x=12时,y=﹣1×12+14=2,当y=8时,﹣x+14=8,解得x=6,∴点P,Q的坐标分别是P(12,2),Q(6,8);(2)如图1,过点B作BH⊥PQ于H,∵长方形OABC的顶点B的坐标是(12,8),∴点A的坐标为(12,0),点C的坐标为(0,8).设直线AC表达式为y=ax+b,则解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8,∵PQ∥AC,∴k=﹣.∴直线PQ表达式为y=﹣x+12,∵当x=12时,y=4;当y=8时,8=﹣x+12,∴x=6,∴BP=4,BQ=6.在Rt△BP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PQ==2,∵S△PBQ=BQ•BP=PQ•BH,∴×4×6=××BH,∴BH=;(3)∵当x=12时,y=6k+8;当y=8时,x=6.∴点P的坐标为(12,6k+8),点Q的坐标为(6,8).∴AP=6k+8,AO=12,BQ=CQ=6,AB=OC=8.∴BP=8﹣(6k+8)=﹣6k,过点Q作QM⊥OP于点M,连接OQ,如图2,∵PQ平分∠OPB,∴∠QPB=∠QPM,又∵∠PMQ=∠B=90°,PQ=PQ,∴△BPQ≌△MPQ(AAS),∴QM=QB=6,MP=BP=﹣6k,在Rt△OC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Q=10,在Rt△OQM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M=8,∴OP=OM+MP=8﹣6k,∵在Rt△OAP中,OA2+AP2=OP2,即122+(6k+8)2=(8﹣6k)2.解得,k=﹣.24.【解答】解:(1)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若点P是端点,即当点P在A点时,A′点的位置关系是点A,OP所在的直线是y轴;当点P在C点时,∵∠AOC=∠BOC=45°,∴A′点的位置关系是点B,OP所在的直线表达式是y=x.故答案为:A,y轴;B,y=x.(2)连接OD,∵正方形AOBC的边长为2,点D是BC的中点,∴==.由折叠的性质可知,OA′=OA=2,∠OA′D=90°.∴A′D=1.设点P(x,2),P A′=x,PC=2﹣x,CD=1.∴(x+1)2=(2﹣x)2+12.解得x=.所以P(,2),∴OP所在直线的表达式是y=3x.(3)存在.若△DPQ的周长为最小,即是要PQ+DQ为最小.∵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D′(2,﹣1),∴设直线PD'的解析式为y=kx+b,,解得,∴直线PD′的函数表达式为y=﹣x+.当y=0时,x=.∴点Q(,0).25.【解答】解:(1)①P1P2==;②P1坐标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1,﹣3),设直线P2的解析式是y=kx+b(k≠0),根据题意得:,解得:,则直线的解析式是:y=﹣x+,在解析式中令y=0,解得:x=,则Q的坐标是:(,0),则QP1+QP2=P2===6,则△QP1P2的周长最小值是:6+;故填:6+;(2)①如图,四边形ABCO是矩形,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3),则C(0,3).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则,解得,,所以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3;故填:y=﹣x+3;②∵NF⊥BC,四边形ABCO是矩形,∴NG∥OC,BN=AG,∴=,即=,∴FG=t,∴F(4﹣t,t);③如图,S=AM•FG=(4﹣t)×t=﹣t2+t(0<t<4);④∵A(4,0),C(0,3),点N与点C重合,∴ON=3,OA=4,∴由勾股定理得到AN=5.如图,当AN=AE时,易求ON=OE=3,则E1(0,﹣3);当NE=AN时,OE=5﹣3=2,则E2(0,﹣2);当AE=NE时,设E3(0,t),则(t﹣3)2=42+t2解得,t=,∴E3(0,);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E的坐标分别是:E1(0,﹣3),E2(0,﹣2),E3(0,).。
第1章本章复习教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突破方法:通过数轴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加强理解。
(5)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学生容易混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突破方法:对比两个公式的形式和用途,让学生进行专项练习,加深记忆。
(6)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等式的应用能力较弱。
突破方法:通过举例讲解,强调符号处理和通分的步骤,让学生多加练习。
(2)分式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容易在分式加减运算时混淆,导致计算错误。
突破方法:对比分式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逐步掌握。
(3)分式方程的解法: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容易忽视去分母的步骤,导致解错。
突破方法:强调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特别是去分母的重要性,让学生多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分式的概念与运算课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分式的基本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尽管我在课堂上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分式的概念,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将其与数学表达式联系起来。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将实际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理解。
(4)分式方程的解法:学会解分式方程,掌握去分母、求解等步骤。
举例:展示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如解方程(a/x)=b。
(5)实数与数轴:理解实数的概念,能够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对应起来。
举例:解释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如数轴上的点表示不同的实数。
(6)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能够灵活运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分式的基本概念。分式是由两个整式相除形成的表达式,它表示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分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比例计算、平均速度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汇集4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汇集4篇)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1)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基本性质: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2)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3)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4)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基本性质: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提纲 姓名第一章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22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222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如果2xa =,那么x 是a的平方根,记作:a 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当a ≥00;当a=aa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假设3x a =,那么x 是a〔2a =;②3a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实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
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 )0,0(≥≥=⋅b a ab b a 〔a ≥0,b ≥0〕; 〔a ≥0,b >0〕。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肯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北师大版).doc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北师大版)第一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实数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如果,那么是的平方根,记作:;其中叫做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当≥0时,≥0;当<0时,无意义;② =;③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若,那么是的立方根,记作:;(2)性质:① ;② ;③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
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0,≥0);(≥0,>0)。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知识点复习
AB E P DC F平行线的证明知识点复习知识点1:命题(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命题是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___.(2)公认的真命题称为____________,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_____________.典型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①.若a>b ,则ba 11 . ②.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④.一个角的邻补角大于这个角. ⑤.两个负数的差一定是负数.2.甲、乙、丙、丁四个小朋友在院里玩球,忽听“砰”的一声,球击中了李大爷家的窗户.李大爷跑出来查看,发现一块窗户玻璃被打裂了.李大爷问:“是谁闯的祸?”甲说:“是乙不小心闯的祸.” 乙说:“是丙闯的祸.”丙说:“乙说的不是实话.” 丁说:“反正不是我闯的祸.”如果这四个小朋友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实话,请你帮李大爷判断一下,究竟是谁闯的( )A.甲B. 乙C.丙D.丁知识点2:平行线(1).平行线的判定:公理:____________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定理1:___________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定理2: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定理: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___________.(2).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___________. 性质定理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_________.性质定理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__________.典型练习:1、已知如图∠1=∠2,BD 平分∠ABC ,求证:AB//CD2.已知:BC//EF ,∠B=∠E ,求证:AB//DE 。
3、小明到工厂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工人师傅生产了一种如图所示的零 件,要求AB ∥CD ,∠BAE=35°,∠AED=90°.小明发现工人师傅只是量出∠BAE=35°,∠AED=90°后,又量了∠EDC=55°,于是他就说AB 与CD 肯定是平行的,你知道什么原因吗?4.如图,某湖上风景区有两个观望点A,C和两个度假村B,D.度假村D在C的正西方向,度假村B在C的南偏东30°方向,度假村B到两个观望点的距离都等于2km.(1)求道路CD与CB的夹角;(2)如果度假村D到C是直公路,长为1km,D到A是环湖路,度假村B到两个观望点的总路程等于度假村D到两个观望点的总路程.求出环湖路的长;(3)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能够判定DC∥AB吗?若能,请写出判断过程;若不能,请你加上一个条件,判定DC∥AB.5.与平行线有关的探究题(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探究: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小明同学在研究∠PAC、∠APB、∠PBD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时,利用图1,过点P 作PQ∥BD,得出结论:∠APB=∠PAC+∠PBD.请你参考小明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在图2中画出图形,写出∠PAC、∠APB、∠PBD三个角的数量关系;(2)当动点P落在第③、第○4部分时,在图3、图4中画出图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并选择其中一种情形加以证明.知识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2)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____________________.(3)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练习:1.如下几个图形是五角星和它的变形.(1)图(1)中是一个五角星,求∠A+∠B+∠C+∠D+∠E;(2)图(2)中的点A向下移到BE上时,五个角的和(即∠CAD+∠B+∠C+∠D+∠E)有无变化?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3)把图(2)中的点C向上移到BD上时,如图(3)所示,五个角的和(即∠CAD+∠B+ ∠ACE+∠D+∠E)有无变化?说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2..认真阅读下面关于三角形内外角平分线所夹角的探究片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探究1:如图1,在△ABC 中,O 是∠AB C 与∠ACB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通过分析发现∠BOC =90°+21∠A,理由如下: ∵BO 和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1=21∠ABC ,∠2=21∠ACB ∴∠1+∠2=21(∠ABC+∠ACB)又∵∠ABC+∠ACB=180°—∠A∴∠1+∠2=21(180°—∠A )=90°—21∠A ∴∠BOC=180°—(∠1+∠2)=180°—(90°—21∠A ) ∴∠BOC=90°+21∠A 探究2:如图2,O 是∠ABC 与外角∠ACD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试分析∠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 请说明理由.探究3:如图3,O 是外角∠DBC 与外角∠ECB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则∠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只写结论,不需证明)综合测试题:一、填空题1.如上图,AD ∥BC ,AC 与BD 相交于O ,则图中相等的角有_____对.2.如上右图,已知AB ∥CD ,∠1=100°,∠2=120°,则∠α=_____.3.如右图,DAE 是一条直线,DE ∥BC ,则∠BAC =_____.4.“一次函数y=kx-2,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是一个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二、选择题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内错角相等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C.三条直线相交 ,必产生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 )A.互相重合B.互相平行C.互相垂直D.相交3. 下列句子中,不是命题的是( )A.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B.对顶角相等;C.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如右图,已知∠1=∠B ,∠2=∠C ,则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A.AD ∥BCB.∠B =∠CC.∠2+∠B =180°D.AB ∥CD5.如右图,若AB∥CD,则∠A、∠E、∠D之间的关系是( )A.∠A+∠E+∠D=180°B.∠A-∠E+∠D=180°C.∠A+∠E-∠D=180°D.∠A+∠E+∠D=270°三、解答题1.如图,已知AB∥CD,∠B=65°,CM平分∠BCE,∠MCN=90°,求∠DCN的度数.2.如图,CD∥AB,∠DCB=70°,∠CBF=20°,∠EFB=130°,问直线EF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3.如图,如图,在三角形ABC中,∠C=70°,∠B=38°,AE是∠BAC的平分线,AD⊥BC于D.(1)求∠DAE的度数;(2)判定AD是∠EAC的平分线吗?说明理由.(3)若∠C=α°,∠B=β°,试猜想∠DAE与∠C—∠B有何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DAE的度数.(∠C>∠B)4.如图,y轴的负半轴平分∠AOB,P为y轴负半轴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分别交OA、OB 于点M、N.(1)如图1,MN⊥y轴吗?为什么?(2)如图2,当点P在y轴的负半轴上运动到AB与y轴的交点处,其他条件都不变时,等式∠APM=(∠OBA﹣∠A)是否成立?为什么?(3)当点P在y轴的负半轴上运动到图3处(Q为BA、NM的延长线的交点),其他条件都不变时,试问∠Q、∠OAB、∠OBA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若存在,请写出其关系式,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完整版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第一章到第七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勾股定理【主要知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b a ,和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________【注】①直角三角形;②找准斜边、直角边。
2、(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c b a ,,满足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勾股数: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______________。
3、勾股定理的应用1、在Rt △ABC 中,∠C =90°,a =12,b =16,则c 的长为( )A .26B .18C .20D .212、在下列数组中,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有( )①10,20,25;②10,24,25;③9,80,81;④8;15;17A 、4组B 、3组C 、2组D 、1组3、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2ab=(a+b)2-c2,则此三角形是( ).A 、钝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4、下列各组数:①,,;②9,12,16;③4,5,6;④a 8,a 15,a 17(0≠a ); ⑤9,40,41。
其中是勾股数的有( )组A 、1B 、2C 、3D 、45、将Rt △ABC 的三边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A ’B ’C ’,则△A ’B ’C ’为( )A 、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6、在Rt △ABC 中,∠C =90°,∠B =45°,c =10,则a 的长为( )A :5B :10C :25D :57、已知a 、b 、c 是三角形的三边长,如果满足2(6)100a c --=,则三角形的形状是( )A :底与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直角三角形第二章 实数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 负有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提纲 姓名第一章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22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222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如果2xa =,那么x 是a的平方根,记作: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2)性质:①当a ≥00;当a=aa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1)概念:若3x a =,那么x 是a;(2a =;②3a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实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
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律: )0,0(≥≥=⋅b a ab b a (a ≥0,b ≥0);(a ≥0,b >0)。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作平移图与旋转图。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的探索1.多边形的分类:2.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别:(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2)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正分数 负分数正整数负整数(有限或无限循环性数) 整数分数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面积计算,即S 菱形=L 1.L 2/2)。
(3)矩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4)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
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
(6)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7)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 )÷2,S=L ×h3.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正n 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
正三角形面积3a 2/4 (a 表示边长)4.中心对称图形: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的性质: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1.直角坐标系及坐标的相关知识。
2.点的坐标间的关系:如果点A 、B 横坐标相同,则AB ∥y 轴;如果点A 、B 纵坐标相同,则AB ∥x 轴。
3.将图形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1-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y 轴对称;将图形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1-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x 轴对称;将图形的横、纵坐标都变为原来的1-倍,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第六章 一次函数1.一次函数定义:若两个变量,x y 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x b =+(,k b 为常数,0k ≠)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一次函数。
当0b =时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列表取点、描点、连线,标出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3.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经过()0,0;k >0时,经过一、三象限;k <0时,经过二、四象限。
4.一次函数图象性质: (1)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上升趋势;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图象呈下降趋势。
(2)直线y kx b =+与轴的交点为()0,b ,与x 轴的交点为 。
(3)在一次函数y kx b =+中:k >0,b >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k >0,b <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k <0,b >0时函数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k <0,b <0时函数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4)在两个一次函数中,当它们的k 值相等时,其图象平行;当它们的k 值不等时,其图象相交;当它们的k 值乘积为1-时,其图象垂直。
4.已经任意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图象求一次函数表达式。
5.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2.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消元的基本方法是: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③图象法。
3 4.解应用题时,按设、列、解、答 四步进行。
5.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看成一次函数,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看成求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当实际问题中,各项的权不相等时,计算平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的权相等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
2.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指的是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0b k ⎛⎫-⎪⎝⎭★一次函数及图象复习要点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数轴上的点A 、B 的坐标为x 1、x 2, 则AB =│x 1-x 2 │ 。
2、具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就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x,y )一一对应。
3、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x 轴上的点纵坐标y =0;y 轴上的点横坐标x =0。
第一象限内的点x>0,y>0;第二象限内的点x<0,y>0;第三象限内的点x<0,y<0;第四象限内的点x>0,y<0;由此可知,x 轴上方的点,纵坐标y >0;x 轴下方的点,纵坐标y <0;y 轴左边的点,横坐标x <0;y 轴右边的点,横坐标x >0. 4、关于某坐标轴对称的点,这个轴的坐标不变,另一个轴的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关于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对称的点,横纵坐标交换位置;关于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对称的点,不但横纵坐标交换位置,而且还要变成相反数。
5、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6、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存在两个变量x 、y ,对于x 的每一个取值,y 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y 是x 的函数。
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解析式法、图象法、列表法。
7、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④函数的解析式是负整指数和零指数时,底数≠0;⑤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8、如果y =kx + b ( k 、b 是常数,k≠0),那么,y 叫x 的一次函数。
如果y =kx (k 是常数,k≠ 0),那么,y 叫x 的正比例函数。
9、点在函数的图象上的代数意义是:这一点的坐标满足函数的解析式。
两个函数有交点的代数意义是:两个函数的解析式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就是交点的坐标。
10、一次函数y =kx +b 的性质:(1)一次函数图象是过两点的一条直线,|k|的值越大,图象越靠近于y 轴。
(2)当k>0时,图象过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从左至右图象是上升的(左低右高); (3)当k<0时,图象过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从左至右图象是下降的(左高右低);(4)当b>0时,与y 轴的交点(0,b )在正半轴;当b<0时,与y 轴的交点(0,b)在负半轴。
当b =0时,一次函数就是正比例函数,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