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特点,概念]科学概念的发生定义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和特点
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1.现状述评:科学概念是科学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容,儿童学习科学意味着修正和拓展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从而能更系统性地认识自然,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概念教学也成为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重点,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有序推进,科学探究过程取代了自然常识告知,亲历参与取代了纯粹结论灌输。
这是科学课程教学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对科学课堂的过程设计与实践过程往往满足于被活动表象所充斥,而缺失了活动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和涵,活动过程显得苍白而无力,造成“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概念混淆”的局面,学生探究活动后,还是停留在“好玩”的层面上,对所建构的科学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不能用概念来解释问题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因此,如何建构有效的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概念的整体联系是我们急待研究的问题。
其中概念图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既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形成整体思维能力。
2.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大量网络文献检索,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运用概念图工作、学习至今,案例很多,成为中小学教学常用方法;国1999年引入概念图,也有一些概念图教学的文章,以“概念图教学”在CNKI和“Google”网页收索,关于概念图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生物教学等理科教学、医学教学、工程问题研究很多,在市教育局教研室上收索到瞿晓峰老师的物理学科概念图运用研究论文、林关于概念图的研究论文,但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案例几乎空白,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信心。
3.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我们设计了《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在科学教学中,应用以概念为核心创建概念图的策略,引导学生以框图的形式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行重组和优化,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奥秘。
作为学校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接触并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丰富有趣的实验、观察以及思考,学生将逐渐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介绍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特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注重实践性。
教师会安排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探索。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其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还注重结合实践探索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师会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抽象出科学规律,并进行相关的知识讲解。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启发性的问题探究活动,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推理,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包含了多个主题,包括植物的生存环境、动物的生存环境、天体运动、水的特性等。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题的简要介绍。
1. 植物的生存环境: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植物的生长要求,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植物的繁殖方式等。
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种植一些简单的植物,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个主题将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分布规律、动物的适应能力以及动物的消化系统等。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特点。
3. 天体运动:通过实际观测,学生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四季变化等现象。
学生还可以通过傍晚的观察,认识到星星的变化和行星的移动。
4. 水的特性:在这个主题中,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溶解性以及水的浮力等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冰、液、气等不同状态。
三、学生的学习体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索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教科版小学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是一套适用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教材系列。
它以丰富的内容、清晰的表述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文将从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以及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的全面性教科版小学科学囊括了小学各个年级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它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2. 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教科版小学科学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科学术语,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并记忆科学知识。
同时,教材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3. 实践与实验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教材中,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帮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并通过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科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灵魂,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 启发式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强调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2. 问题导向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倡导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
教师要善于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3. 团队合作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倡导团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包括观察力、分析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将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技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科技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摘要:科学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感悟科学魅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认识自然、提高整体感知能力的“助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的关键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应当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融入其中,充分发挥科学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史;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引言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价值也在不断显现出来。
通过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许多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研究不够透彻,导致小学科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要不断开发信息教学资源,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作出合理的优化,在深入挖掘信息化教学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整合科技历史的原因(一)整合科技历史进入科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科技史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及社会科学属性的科技史与小学科学课程在学术上既有本质的区别,又紧密相关。
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呈现适合儿童理解和探究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导他们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而科技史从科学知识和人类技术的起源及演变角度出发,研究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学术和科目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科技史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是加强科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
(二)整合科技历史进入小学科学课堂的意义首先,科学知识的传授需要科技与历史的整合。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是小学科学启蒙的教育要求,但是不能生硬地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孩子,需结合相关科技历史,讲明来龙去脉,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及其由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结合科技史的科学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发展演进过程,从而理解科学存在及发展的意义,明白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和担当,继而在良好的情感驱动下学好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浅谈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
浅谈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一、什么是科学大概念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比如“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果实包含果皮和种子”,这些具体概念反映自然界特定事件和事实,而科学大概念是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事实更为宏观的概括性认识和观念。
我国研究大概念的专家韦钰院士,参加了2009 年和2014 年举办的两次关于核心概念的国际教育研讨会。
会后专家组相继出版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等专著,提出了14 项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其中10 项关于科学知识,4 项关于科学本身。
这些大概念是科学领域内最基本的原理,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
2017 年,我国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布,选定大概念进行科学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重点。
新课标在大概念理念统领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归纳提炼了18 个主要概念,这18 个概念的概括性虽然不是那么强,但是也可以看做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大概念。
二、围绕大概念的科学学习有何积极意义1.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科学周光召先生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的序言中写道: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学生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
围绕大概念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宏观上加强对自然、对世界运转规律的理解,从而摒弃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科学教学弊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理解科学。
2.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知识以往的科学课以传授知识点为主,聚焦于具体的科学事实,没有形成有结构的网络。
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可以把互相割裂的小概念、小知识点组织成互相关联的网络,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有效记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韦钰院士在《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一文中归纳了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1)创新思维是一种直觉,而不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2)创新思维过程需要特定情感的伴随;(3)创新思维的产生需要有认知的基础: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要进入潜意识即直觉中。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1.科学内涵: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或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
一般包含五个方面:知识体系(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包括概念、原则(定律)和理论。
)、创造活动(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事实的汇集,科学更是一个求知活动。
包括探究、解释和检验三个过程)、社会结构(科学的社会结构,由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后勤部门和科学管理机构等共同组成。
)、社会生产力(科学与物质生产密切联系,担负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任务,它既是生产力中的一个要素,又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和文化形态(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文化密切联系,并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
2.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将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科学家,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科学素养,是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解决个人与社会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育围绕着的核心是培养科学素养,素养即平日说的修养,即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正确对待事物的能力。
(培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3.建构主义理论:一个人只能知道或了解他/她自己建构的知识结构,换言之,每个人总是试图从感觉器官感受到的混乱信号中寻求模式或顺序,从而建构他/她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个人经历、背景及其他生理结构的差异,各自建构的知识或对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地装入学生头脑的过程。
其本质就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与新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批判、选择并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4.动手动脑教学思想:学习科学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必须在“做”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
小学科学概念式教学的弊端及改善措施
小学科学概念式教学的弊端及改善措施一、弊端1.重概念,轻实践概念式教学以概念为主导,注重知识与理论的讲解,因而常常忽略对科学实验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是相对抽象、理论的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这使得学生很难真正领会科学的精髓,更难发挥科学思维。
2.缺少互动,单向传授概念式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解时,学生静静地听课,课堂互动较少,缺乏积极的交流,这样的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3.知识重复,缺乏趣味性由于概念式教学的特点是以概念为主,很多时候会让学生反复去背同样的知识。
这固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但过多的重复训练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改善措施1.融合实践与理论,尽量使学生参与概念式教学应尽可能地实行为主导,充分将兴趣培养引入科学教育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无限潜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如在学习生物时,可以到野外进行样本采集,分开和培植小植物,观察植物的结构和生命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2.增强课堂互动,设立多种形式教师应该多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应该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互动,比如讲解后启动小组讨论,举行小型辩论,组织学生互相检查,以及设立小组竞赛等等。
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趣味性针对学生对重复的知识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来打破这种单调。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这样可以比喻抽象知识,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可以多使用游戏,模拟操作等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虽然概念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仍然荣耀无比,但仍然存在应该加以改善的地方,引入更多的实践、增加更多的互动、创造有趣的教学方式将是改善措施的重要方向,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主动、有目的性的学科教育。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认识抽象概念的有效引导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认识抽象概念的有效引导作者:吴晓丹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70期【摘要】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培养个人科学素养的黄金时间,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抽象概念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点。
首先,对于抽象概念,书面解释结合实践的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在理解基础上认识记忆。
其次,学习是抽象到实践、由浅到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重视对新知识、新概念的首次学习,才有助于后面的深入学习。
再者,直观教具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在理解的前提下采用直观教具,可以使学生从视感到触感,更直观地掌握新概念。
最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的探究式学习至关重要,不但可以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师引导下更容易理解掌握新概念。
【关键词】抽象概念;理解;首次学习;直观教具;探究式当下,决定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民族的兴旺、竞争力的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小学科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中,强调了这四个领域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
”而在这些相互渗透和联系的领域中,不乏存在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是学生难以去理解和掌握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抽象概念而不仅仅死记硬背呢?为了防止这种弊病我们又该如何做呢?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小学科学教育走向成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容回避的问题。
因此,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抽象概念是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建构知识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文学家拉伯雷说过:“没有经过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理解意味着什么呢?理解是学生需要思考所学到的知识,顺着知识的源头和脉理进行剖析,要获得深层的教育知识,就得进入教育知识的内部,也就是进入教育知识的生产过程,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尝试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科学概念
概 念 , 须 创造 一 个适 应 教 学 要 求 , 以 引导 启 发 学 生 挖 掘 必 借
问题 、 考 问题 、 索 事 物 的 共 同 特 征 和 本 质 属性 的 学 习环 思 探
下 吗 ?” 一 名 学 生 答 :和 姜晨 ( 二 名 学 生 ) 的 意 思 差 不 第 “ 第 说
1 入 问题 访 谈 , 掘 错 误 概 念 . 深 发 了解 或诊 断学 生 的 前 科 学 概 念 的最 有 效 的 方 法 是 访 谈
法 。教 师 可 以在 课 堂或 课 下 专 门 地 设 计 一 些 问 题 让 学 生 去 回答 以论 及 自 己的 思想 , 以此 获 得 学 生 的 前科 学 概 念 。比如 我 们 就 温 度 计 液 柱 受 热 膨 胀 现象 , 二 年 级 学 生 作 出解 释 。 请 给 5名 受 访 学 生 每 人 一 根 温 度 计 ,请 每 位 学 生 将 温 度 计 液 泡 浸 入 热 水 中 . 家 很 快 发 现 液 柱上 升 。老师 问 : 温 度 计 的 大 “ 液 柱 为 什 么 会 上 升 呢 ? 第 一 名 学 生 说 : 因 为热 胀 冷 缩 。 第 ” “ ” 二 名 学 生 答 : 因为 有 热 气 进 去 了 液 泡 , 以 液 柱 上 升 。 ” “ 所 老 师 问第 一 名 学 生 : 你 说 的热 胀 冷 缩 是 怎 么 回事 ? 能 解 释 一 “
概 念 可能 存 在 错 误 的 理 解 。如 果 在 教学 中 . 师 仅 仅 是 由 于 老
学 生 说 出 了概 念 的 名词 ,就 以 为 学 生 了解 了 科 学 概 念 的 内 涵 ,后果 是严 重 的 。通 过访 谈 有 效 地 发 掘 出 学 生 的 错 误 概 念 , 老 师有 针 对 性 地 帮 助 学 生 构 建科 学 概 念 十分 有 效 对 2引 发 内 , . 1冲突 , 破错 误 概 念 2 打
小学科学大概念教学探索--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为例
小学科学大概念教学探索--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为例一、背景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而小学科学的大概念则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学生科学概念体系和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科学大概念的教学成为了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科学大概念的教学。
二、苏教版小学科学大概念教学现状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大概念方面采用了“先提出疑问,再进行探究”这种教学模式。
在一些章节中,会先提出问题,引出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最后通过总结、概括等方式形成科学知识点和大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学生基础、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很难保证每堂课都能顺利地进行探究活动。
同时,教材中的一些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一致,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大概念。
三、苏教版小学科学大概念教学的改进策略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抽象的科学概念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观察等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感知和理解科学概念。
2.采用启发式问题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题和思维导图等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体系,提高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如电子课件、实物模型、多媒体教材等,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同时,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论小学科学大概念教学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育教材中,采用了“先提出疑问,再进行探究”这种教学模式。
科学概念内涵
科学概念内涵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是描述和解释现象、规律和理论的抽象概括。
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定义:科学概念需要有明确的定义,以确保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定义应该精确、简洁,并能够区分该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差异。
举例:在物理学中,速度被定义为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该定义清晰地表达了速度的概念,并与其他相关概念(如位移、加速度)区分开来。
2. 属性:科学概念应该涵盖与之相关的属性或特征。
这些属性可以是定量的,如质量、温度,也可以是定性的,如颜色、形状。
举例:在生物学中,遗传的概念涵盖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遗传的属性包括基因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其对性状表现的影响。
3. 关系:科学概念之间可以存在关系,如层级关系、依赖关系、因果关系等。
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举例:在化学中,原子的概念与分子的概念存在层级关系。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各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化学键。
4. 解释能力:科学概念应该能够解释现象、规律或理论。
通过概念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中的现象和变化。
举例:在地理学中,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通过解释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助于我们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总结:科学概念的内涵涉及到定义、属性、关系和解释能力。
它们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通过准确和一致地使用科学概念,科学家能够进行有效的科学交流和研究。
科学大概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LiberalArtsGuidance2024年第15期(总第519期)文理导航No.15,2024Serial No.519【摘要】小学时期的科学课堂是小学生初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常识。
当今小学科学的教学需要建立在科学大概念之下,引发学生对世界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大概念;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大概念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核心概念发展为教育基本目标的过程。
建立在科学大概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重整科学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实现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创新科学大概念下的科学教育理念(一)引入科学大概念,创新科学课堂科学大概念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采取周期性的教学方式,逐渐将科学大概念渗透进科学课堂教学,慢慢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为未来的教学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结合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水平与当前的学习进度,规划更好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将课堂中的知识与生活中见到的科学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科学课堂体验。
科学大概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需要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与科学知识网络,促使学生形成更好的科学思维逻辑体系,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并吸收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并将其中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之中。
如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岩石与矿物》的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识常见的岩石与矿物,并且为学生讲述矿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起科学大概念下的科学课堂,为学生完成教材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了解岩石与矿物之间的区别,将岩石与矿物这两节课中的内容打碎、重整,以同步对比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矿物与岩石的概念,并且直接引入岩石与矿物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以全新的知识结构完成单元教学的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科学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工具,通过科学的学习,他们可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加深了解。
在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教科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趣的实验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介绍教科版四年级科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一、课程目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现象、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基于科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程内容1. 宇宙与地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宇宙的组成、太阳系和月球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科版通过图文并茂的教材和形象生动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奥秘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 生物科学在这个单元中,教科版介绍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繁殖方式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和适应能力。
3. 物质与能量物质与能量的单元主要介绍物体的形状、颜色、质量等性质,以及能量的转换。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并学习如何利用能量进行工作和生活。
4. 科技与社会这个单元主要介绍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他们了解科技在交通、通信、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三、特点与优势1. 实践性强教科版四年级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观察的能力。
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图文并茂教科版的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图表来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 注重引导思考教科版四年级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通过提问和讨论,教科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 融入生活与实际教科版的科学课程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场景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大概念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
基于大概念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作者:***来源:《新课程》2024年第08期作者简介:宣立芬(1979—),女,汉族,山东冠县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
一、背景分析大概念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应“遵循‘少而精’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相关的学习内容”。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围绕气象学的核心概念,如气压、温度、湿度等,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特性,帮助学生构建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整体认识,促进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并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一)教學内容分析“风向和风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第二课时的重要内容,集中探究天气现象中的风向和风力。
教材从活动准备开始就主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怎样描述风的大小呢”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气温的描述转向理解更为复杂的风向、风力,建立对天气多元化描述的认知框架。
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分为观测、探索和实践三大环节:(1)“我们来观测风”的环节,通过实地观测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体验风的方向变化。
(2)“怎样知道风力的大小呢”部分引入了科学仪器——风速仪,让学生了解风力测量有其科学的量化标准。
(3)“自制风向标”的活动让学生使用不同材料制作风向标,将抽象的风向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理实体。
(二)大概念界定大概念的一般模型架构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该模型架构通常包括核心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三个层级。
核心概念是学科内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点,即理解该学科的基石;上位概念则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是对核心概念的扩展和深化;下位概念则更为具体,是核心概念的具体实例或是对其的具体应用。
对于本节而言,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为“风”,上位概念是“气象学”,下位概念则包括“风向”和“风力”。
概念转变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转变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王璞孙铭明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4年第12期一、概念转变理论的形成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一个新知识的理解与体验相差很大。
有些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能够迅速地接受和运用,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则显得木讷和陌生,需要读两三遍新知识才能熟练。
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新知识的,在接触新事物之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学前概念。
科学前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日常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影响他们科学前概念的形成。
首先,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思维特点也就存在差异;第二,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不同,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也就不同;第三,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文化观念的不同。
随着学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判断事物能力的提高,科学前概念也会不断更新、发展以适应新概念。
有关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皮亚杰1929年出版的《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中对儿童自然观念的探讨,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概念转变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中的认知学派对儿童科学前概念及概念转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直到1982年,康奈尔大学教育系的鄱斯纳、斯特莱克、修森和格特左戈四位教授在《科学教育》第66卷第2期上联名发表了《科学观念的顺应:建立观念转变理论》一文。
文章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库恩的科学进化论和奥苏泊尔的关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大大推动了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与教学。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知,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以达到一种适应新环境的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当个体面对新刺激时,如果能同化新刺激,那么新刺激纳入原有图式;如果不能同化新刺激,那么个体就会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
其次,根据库恩的科学进化论的观点,科学发展是一个辩护的过程,是一个范式更替的过程。
在常规科学的发展阶段,范式是占据优势的,可能存在一两个反常个案;随着个案越来越多,就出现了范式危机,引起人们对范式的思考;危机不断升级,就会产生科学革命,出现一个更为合理的、客观的新范式。
浅谈小学科学的概念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的概念教学作者:董根林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7期摘要:小学科学概念教学是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与认知水平的生成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建立联系和表征特点这两种基本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在概念建构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其次给予学生思维与表达支持,使学生对概念产生获得性理解。
关键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建立联系;表征特点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53-02概念是科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基本类型为归纳形成概念或生活概念。
教学设计时,如何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建构,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1.行行重行行,千锤突泉得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特别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怎样的运动叫振动,另一个是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活动报告,对学生自主探究振动、振动和声音的关系这两个重要概念,起着重要的支持性作用。
笔者试图从以下探究报告设计的改变,解读教学中概念建构的过程。
第一次设计:不见森林不见树木——迷雾重重。
上述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对学生实验的观察没有指导意义,对概念的形成没有指导性,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做很好的关联性观察。
反馈交流时,学生得不出概念,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还存在疑虑。
第二次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遮遮掩掩。
此次实验的观察设计,重视了单独的、多角度的观察,如"对钢尺的观察和对声音产生的独立观察",但却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
因为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进行观察,也没有找到概念生成的突破口。
第三次设计: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懵懵懂懂。
此次实验的设计,关注了整体关联性,即钢尺振动和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如"钢尺运动过程中,声音的变化是怎样的?""声音消失时,尺子是怎样的?"但忽视了对钢尺运动变化的观察,以及钢尺运动变化和声音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三策略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三策略作者:赵成水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6年第6期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221143)赵成水[摘要]科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概念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概念生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获得知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概念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8-084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构成的基本要素,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科学概念的教学方面,要想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就要活化概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深刻认知,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丰富感知,唤醒概念认识学生获得新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科学教学中,在学习概念时,由于学生眼界不开阔,社会生活经验较浅,很难对一些科学知识有多么深刻的认识,结合这个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感性材料,这样一来,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被唤醒,进而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认识矿物的性质》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矿物的相关概念知识的掌握存在了一定困难。
结合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多角度观察,丰富学生感知的方法进行教学。
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矿物质的性质时,教师主要鼓励学生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细致观察矿物。
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而且为促进学生的概念学习奠定了基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而要从实际出发,能够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教学,就可以化无趣为有趣,进而起到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目的。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李稳来源:《教育观察·上旬》2013年第02期[摘要]科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而形成的。
当今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概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写有针对性的教案,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情境教学,创造概念情境;重视科学实验在教授科学概念中的作用。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概念;实验[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的提出科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而形成的。
科学概念就形态来说,它是弥漫的;就内容来说,它是定性的。
它不能精确地说明自然现象,更不能转化为相应的专业技术[1]。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认为“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s)是指组织起来构成的、系统的科学知识。
它来自科学家共同体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帮助科学家组织观察和发现世界,它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动态的。
科学概念可以是一些自然的语言,如动物、植物、哺乳动物、湿地、水资源,等等,也可以是运用一定的语言规则,由科学家建造了更复杂的知识结构的表达,并且与数据、方法、理论和其他概念相连[2]。
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认为科学概念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发展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应受到重视。
科学概念不是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也绝不是原有认识中的“知识性概念”,它的内涵远比“知识性概念”要丰富、深刻。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嘉映教授认为一个概念是一些经验事实的结晶,科学概念是科学经验事实的结晶[3]。
笔者认为当今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概念不仅包括科学的事实性知识,也应包括科学的观念、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在科学课中习得的,科学概念的教学应该成为今后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概念的发生定义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和特点
【摘要】对于小学科学概念学习来说,明确科学概念的定义方式,依据小学生科学认识的特点(形象性和直观性),寻找出有针对性的习得科学概念的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为学生概念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针对小学科学发生定义概念,讨论其在教学中的体现、应用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概念;发生定义
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科学概念也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
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科学认识、展开科学思考,也依赖于科学概念的建立。
科学事物的发生方式和其来源是小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科学概念是以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的。
一、发生定义的内涵
发生定义属于概念的内涵定义。
内涵定义:一个概念的内涵,则是该概念所代表、指称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通过这些属性或特征,能够把这类(或这个)对象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
内涵定义的主要构成是属加种差定义。
属加种差定义是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词项,然后找出它与同一个属下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简称“种差”,并以“被定义项”的形式给出定义。
二、典型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典型归纳推理的前提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个体。
这样的个体通常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定义属性来选择的,这种定义属性,可以看作这类事物质的内在决定性。
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对“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
这个概念是从热传递的发生条件(接触)和发生过程(传递)进行定义的,属于概念的发生定义。
而在教学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即用一根金属棒作为典型代表,根据其热的传递所得到的传递规律将推广到所有固体。
这种概念获得的逻辑方式,是典型归纳。
也就是应用典型归纳法,寻找固体热传递的特点,从而作出发生定义。
实验现象:蜡烛烧铜棒一端,直立的火柴(用凡士林将其粘在铜棒上)先后掉落。
引发问题:为什么火柴会掉落下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火柴掉落,是被烧铜棒变热,使凡士林熔化。
这里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无法观察的热(安全考虑,不能触摸),通过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的熔化反映出来。
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火焰把热量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金属棒、距离火焰近的金属棒又把热量传给距离火焰远的金属棒。
得到判断:火焰可以说是一个物体,金属棒可以说是另一个物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从高温传向低温;同一个物体,比如铜棒,它的热量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
同时需明确:火焰与铜棒的接触,铜棒内部各部分间的接触,构成这种热传递的条件。
展示热传递过程的
实验和对这个过程所呈现信息的分析,使学生对“热传导”过程达到明显感知和理解。
这时,学生可以顺畅获得发生定义的“热传导”概念。
三、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求同归纳是指在不同环境中,都有一个因素总是存在,都出现了一个同样的现象,则这个因素与这个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同样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课件提供了直铁丝、“S”形铁丝、“弓”字形铁丝、“米”字形铁丝,如图2。
也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粘在不同形状的铁丝上面,引发学生猜想:用蜡烛烧这些铁丝的一端,其上粘的火柴棍会怎样?实验现象是:无论酒精灯给什么形状的铁丝加热,酒精灯火焰的热量都是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铁丝,接触火焰的铁丝再将热量逐渐传给没有接触火焰的铁丝。
可以看到,在所提供的四种不同情景中,都有一个因素存在,即火焰加热;都产生了相同的现象,即热由高温传到低温。
这是思维方法――求同归纳法的使用。
概括得出认识结论:当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此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热传递过程的接触性。
对每一个实验而言都是充分感知热传递的发生过程,通过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热传导”概念。
这就是在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的应用。
若作为拓展或概念应用练习,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把“米”字形铁丝无限加密,会变成什么形状?(圆形),教师此时呈现圆形的平底锅,并继续提问:如果给平底锅进行加热,热会怎样传递?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科学概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同时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来拓展、加深学生对传导的认识。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发生定义要注意的问题
1. 把握科学事物发生的过程和来源,是建立发生定义概念的基础
上面两个教学案例,都关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体验、感知传导发生的过程,并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之后指导学生对描述的内容进行本质判断,即抽象,然后再进行概括,即将实验中使用的具体材料一般化和普遍化,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传导概念发生的过程和来源。
2. 观察实验的设计要能够呈现科学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
无论是指导学生通过对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还是指导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指导学生运用典型归纳法、求同归纳法等哪种思维方法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运用了转化法、放大法等哪种实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感觉和直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实验中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概念发生的过程,基于此教师的观察实验设计要体现直观性、典型性的特点。
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动手操作特点,观察实验还要做到操作简单。
上面所述实验设计,揭示传导发生过程就做到了直观、典型、操作简单,它为学生建立传导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3. 关注概念发生的条件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明确要求教师要指导建立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传导、对流、辐射的定义方式都是发生定义)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知道,建立这三个概念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并能够利用这三种热传递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材还单独设计了《保温和散热》一课来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这就提醒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定义的发生过程,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的条件。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区别出哪些科学概念的定义是用发生定义的定义方式进行定义的。
针对这样的概念,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典型、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体验到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条件,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观察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科学概念,为学生科学概念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打下基础,进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
[2] 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93.
[3] 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