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知识点

合集下载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_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员,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夏代的中央官制
分管 各 种事 务 的官 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
大禹像
御(主管驾御战车)、遒人
(主管宣示命令)、太史 (主管天文历法档案)、官 占(主管卜筮)、瞽师、御 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
啬夫(主管收税和监察),
另设有采风之官。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
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士在西周时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都堂
• 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处(都堂)居中, 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 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 称为“都省”,故总办公处称为都堂。
•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 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 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 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 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人教版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人教版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知識歸納(一)大綱版1.秦朝:中央設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秘書和監察;“九卿”是虛指,是中央各部門的專職官員。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確立,唐太宗完善,中書省草擬政令(中書發令),門下省審核批駁(門下審令),尚書省頒發執行(尚書行令),三省集權於皇帝;六部分吏、戶、禮、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會官制的重大變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權”原則設三個副宰相,參知政事管行政,樞密使管軍事,三司使管財政。

(2)遼:實行“蕃漢分治”,中央設北面官,由契丹人擔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數民族;又設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漢人擔任,管理漢人和渤海人。

(3)西夏:實行黨項官職和漢族官職分開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為全國行政機關(相當於秦朝丞相和唐朝尚書省),設樞密院為軍事機關;設禦史臺為監察機關;設宣政院專管西藏和宗教事務。

4.明清:(1)明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

(2)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皇權;康熙帝設南書房;雍正帝設軍機處;乾隆帝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中央設理藩院專管民族和外交事務。

(二)新課標版1.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1)禪讓制,是指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2)王位世襲制,是指階級社會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襲(世襲制一直沿襲到清亡,經歷了近四千年的時間)。

(3)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因為王位世襲制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私有制發展的結果,階級對立的產物。

2.夏商時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襲制的形成;相、卿、師等的設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具有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其特點):第一,宗法制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高三历史复习必修一知识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三历史复习必修一知识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三历史复习必修一知识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元勋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当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元勋、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权势范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避免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2罗列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实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利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主座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主座。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中央官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中央官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中央官职整理了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中央官职,更多资讯本网站将不断更新,敬请及时关注。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3.(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4.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6.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

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

宋制略同。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7.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8.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9.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1)中央官职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1)中央官职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1)中央官职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中枢机构及其职官制度。

其实包括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朝所建立的内阁制等等。

【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据史类作品记载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

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九卿/寺】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

司马迁的史类文学作品《史记》中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

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

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汉始设九卿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例】瑰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

——《汉书·元帝纪》列寺七里,侠栋阳路。

”刘逵注:“府寺相属,侠道七里也。

——左思《吴都赋》发币于公卿。

——《左传·隐公七年》1.光禄寺:原称为光禄勋,由汉朝郎中令演变而来,统属宫廷宿卫及侍从等。

至魏、晋仅存其名,北齐则易名为光禄寺,职责亦变为掌理皇室膳食。

2.太仆寺:秦、汉九卿中有太仆,为掌车马之官。

唐代为九寺之一。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

4.宗正寺:掌天子宗族事,明以后改为宗人府。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清改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北魏孝文帝改少府为太府,设卿、少卿、丞,其官署或称太府寺。

北齐正式定名,列为九寺之一。

职兼南朝之太府、少府二卿,掌管金帛库藏出纳,以供国用,兼管冶铸、染织及宫廷手工业。

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要点

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要点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1、中国古代
2、政治制度
禅让制王位世袭夏商
分封制——等级

宗法制——血缘
形成:争霸统一秦:确立
措施:
始皇帝制度:
中央集权制建立表明:
①举例高考题2012-2
②封建-2层-正式传入概念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④前221-220
⑤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
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
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两大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2.皇权与相权。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中央官职汇总(一)综述1.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3.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4.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5.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6.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7.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二)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三)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学生记忆历史概念
“专制主义”
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 上、皇帝独裁。 (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vs地方)
中央官制的建立与发展
了解秦到清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把握该时间段中央官制的演变规律
(一)秦朝
1.皇帝制度
小试牛刀
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 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清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规律 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Fra bibliotek真题再现
2、(2018·江苏)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 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 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的是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宋朝 二府三司制
财政
三 司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四)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 2、设内阁: 明成祖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异别?
相同
不同 地位与职权
作用
宰 相
作用: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 政机构长官;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希望大家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练习和学习,供参考。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
1。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A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0.C从“三省”的职能和相互制约关系角度思考。
11.B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确定其职能。
12.B熟悉内阁的由来及演化。
13.D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弱化了君主专制。
14.
(熟悉四个朝代中央官制的基本情况)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力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二.规律小结
1.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个基本特点。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一个基本趋势。
3.历代中央官制之间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如秦与汉、隋与唐等。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具体内容及总体演变趋势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试概述】:本单元考试热点有: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维护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行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军机处。

第1讲:先秦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重点考向】1.分封制、宗法制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秦的选官制度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BC2070-约BC1046)(1)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上的公共权力。

(2)出现了王位世袭制度。

(3)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4)商朝在中央设置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散,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2.西周(约BC1600—BC771年)(1)分封制选官特点:世官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

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与封建社会不同。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可以再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瓦解: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在现在表现为:姓氏、地名影响:前期:疆域扩大,对边疆开发起了积极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后期: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自主权,为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本周末年,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难以维持,王权衰弱。

【数字法解读分封制】:一个目的:“拱卫王室”;一个原则:“同姓不昏”。

二种分封形式:人口和土地三个分封对象:王族、功臣、贵族四项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用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大小宗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
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
1。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一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

(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

(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二)新课标版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高中历史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时中央官制的特点素材新人教版选修42017

高中历史第一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时中央官制的特点素材新人教版选修42017

秦时中央官制的特点
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政)、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太尉(掌全国军政)、将军(掌征伐)、廷尉(掌刑法)、治粟内史(掌财政经济)、少府(掌山海池泽的税收,供皇帝本人的费用)、博士(备顾问)等官。

地方官制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辅佐郡守并主军事)、监御史(监视郡守)、县令长(掌一县政事,一县大抵方一百里,万户以上称令,不满万户称长)。

县以下乡官有三老、啬夫、游徼(十亭为一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徼掌捕盗贼),又有亭长(十里一亭,有亭长,掌捕盗贼)。

县吏、乡官、亭长多是本地有产业的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足见家贫有德行的人也得为吏。

上自朝廷,下至乡、亭,构成地主阶级的巨大统治机器。

掌管这部机器各个部分的人是流动不定的大小官吏,不是世袭固定的贵族。

这部机器的操纵人便是皇帝。

——范文澜《中国通史》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文综历史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知识点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文综历史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知识点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
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高考历史知识点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高考历史知识点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高考历史知识点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

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