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
北京一零一中学在大德育理念的指引下,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理念,成立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资源,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未来需求,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包括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学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的一体化德育体系,着力从身心健康、公民意识、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等方面培育学生的担当品格,努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推动学生成长为勇于担当的优秀人才。主要做法是:
一、着力用好校内资源,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是发挥思想政治课及思想品德课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认识和价值认同。开设《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学生公司》《GA商学社》等实践类选修课。探索学科渗透生涯教育、学科德育等课程,其中《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升学生理性精神的实践研究》入选北京市重点课题,《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并推广应用,对学生发展和价值引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发掘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学科举办“古韵金声”古典诗词诵读、“毛主席诗词朗诵会”、中华赞诗词大赛、编写纪念汶川地震文集;开展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师生面对面活动,与学生谈人生和理想、谈祖国和未来。数学学科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利用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通过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生物学科组织根与芽小组在校园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建设果蔬乐园,倡导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地理学科组织同学制作蒙古包、竹楼、窑洞等中华民族聚落,组织同学举办民族服饰展,进行基本国情教育。
三是拓宽德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途径破译北京古建筑密码,对北京建筑民俗文化、北京的胡同、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圆明园防渗工程等传统文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使德育落实到具体行动。
二、积极开发社会资源,以三大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是在起始年级中开展“光荣与梦想”的爱校、爱国教育。从2009年开始,学校设立诚实守信奖、热爱劳动奖、勤俭节约奖、助人为乐奖、绿色环保奖、服务社会奖等奖项,每年校庆日举办优秀道德风尚奖颁奖典礼,学校领导亲自给获奖同学颁奖,培养学生崇尚光荣的良好品质。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开展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校园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接受一零一传统精神的熏陶,激发他们的青春热情,培养爱校爱国的情感。邀请航天英雄杨立伟等英模给学生讲课,聘请三位航天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在学生中大力弘扬航天精神,鼓励学生“为祖国的强盛发奋读书、为民族的未来锤炼本领”。组织学生到西柏坡寻根、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凭吊,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意识,激发他们树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念。
二是在初二、高二年级开展“忧患与自豪”当代中国国情教育。成立近百个学生社团,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进行国情教育。连心社、微笑社团、小红帽等社团组织学生先后到海淀区聋儿康复中心、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顺义太阳村、海淀环卫中心、中关村交通支队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和慰问活动,在联系群众中深刻了解社情民意,在服务百姓中心系人民安危冷暖。邀请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子、航天工程师钱永刚,军事科学院院长钱海皓,国务院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等专家给学生作国情报告,就国防建设、海洋权益、金融危机等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感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在毕业年级开展“使命与责任”理想信念教育。面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问题,学校特别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初中年级以“集合在共青团的旗帜下”为团建主题,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校级中学生业余党校始终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的熔炉中锤炼青年学生,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政治信念,沿着“四有”新人方向健康成长。近五年来,推荐73人参加海淀区中学生业余党校学习,20人参加市级中学生业余党校学习。每年在圆明园举行高三学生“十八岁成人仪式”,让学生不忘国耻之痛。学生在庄严的国旗下宣读“成人誓词”,让梦想在这里放飞,让人生的旅程从这里起步。
三、延伸整合其他资源,推动家庭、社会重视和参与学生成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共育机制
一是实行“班主任+双导师”制的学生指导模式。班主任在完成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包括辅助生涯教育、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协调各方面资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搭建最好平台等。双导师包括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以学生科任教师为主体,在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涯规划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初中实行配给制基础上的双向自愿,即学校为有需求的师生在自愿基础上安排导师;高中实行抢选制基础上的双向自愿,即像选课一样由学生在网上直接选择导师。校外导师以家长和校友为主,充分发挥家长和校友的资源优势,特别是专业和职业两方面的优势,弥补学校和教师在此方面的不足。校外导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一次以上,组织职业体验活动一次以上,并负责建立班级职业体验基地。
二是实行“家长+学长”制的学生指导辅助模式。家长在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引导孩子进行学业规划,制定高中或大学目标,确定选考科目和专业方向。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这样的问题:“三年后我将在哪里?”“什么专业才是最适合我的?”“初中三年我要怎样度过?”“高中三年我应培养哪些能力和素养?”“我应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未来我想从事何种职业?” “我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学长以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实行“高中带初中”“大学带高中”的大带小模式。学长们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协助学弟学妹进行学业规划,包括学习方法辅导、学段特点及学科层级特点交流、大学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交流等方面。通过学长们的指导,学生了解了高中、大学及相关专业,为他们更好地做出选择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是实行“校外辅导员+社会基地”制的学生实践模式。学校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的正面示范作用,聘请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为学校法制校长,聘请航天英雄杨利伟、景海鹏、王亚平,深潜英雄唐嘉陵,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