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淡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淡水养殖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由于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质浓度升高,从而影响养殖水体的健康状态。

水质污染不仅会导致养殖物种的生长发育受阻,还会给养殖环境带来危害。

对策一:加强环境监测针对淡水养殖水域的水质污染问题,可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

对策二:加强废弃物处理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物质进行合理处理,减少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问题二:疾病防控淡水养殖中,疾病是导致养殖物种死亡和养殖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物种的健康状况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但是养殖过程中,疾病仍然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对策一: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和规范的管理措施,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卫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定期对养殖物种进行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疾病和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和传播。

问题三:饲料安全淡水养殖中,饲料是保障养殖物种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饲料的来源不确定和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对策一:选择安全可靠的饲料供应商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应选择安全可靠的饲料供应商,购买优质安全的饲料,避免采用劣质饲料,从源头上保障养殖物种的健康。

对策二:饲料监测和控制对进入养殖水域的饲料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饲料质量问题,保障养殖物种的健康生长。

问题四:生态环境破坏淡水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鱼塘水质变坏的原因、危害及调控措施

鱼塘水质变坏的原因、危害及调控措施

鱼病频发和流行 。
二 、主 要危害
所 ,其水质 的好坏 与鱼类 的健康生 长和获得 高 产息 息相关 。随着 水产养殖 技术 的不断提 高 ,
高密 度 、多品种养殖 模式 已被广 大养殖者普 遍 采 用 ,但在 这样 的养殖环境 中 ,使 用 的投 入品 也 随之增 多 ,极 易造成水质 变坏 ,溶氧含 量下 降 ,有 害物质含 量升高 ,直接导 致池鱼 泛塘和 鱼病 暴发 ,轻 则影响池鱼 的摄 食生长 ,重则 引
2 0 天换水1 次 ,每次换水3 0 %左右 ,不能采用大 排 大灌 的方 法 ,以免 池 水 的理 化 因子发 生 剧 变 ,换水 时池水与水源 的水温 差不能超过2 ℃一 3  ̄ C,否 则会 使池 鱼产 生应 激反 应 ,引起 鱼类 发病 。
2 . 化 学调 控 措 施
有效排 出水体 中的氨 、氮 、甲烷 等有 害气 体 , 并 促使养殖 池水 中的有机物在 好氧细菌 的作用
下分解成无 机物 ,被 浮游植物 吸收利 用 ,抑制
厌 氧细菌 的繁殖 ,降低厌氧细 菌的危 害 。精养
池塘应 配备增氧 设备 ,其 中叶轮式增 氧机的功 率配备标准为0 . 6 k w / 亩 左 右 ,微 孔 增 氧 为
( 1 )使 用 增 氧 剂 。增 氧 剂 的 主 要 作 用 有 :一是 为养殖池 水 中的有机物分解 提供足够 的 溶解 氧 ;二 是 增 加养 殖 水体 中钙 离 子 的含
C H O N G Q  ̄ G F I S H E R Y l ■皿
鱼塘水质变坏的原因 、危害及调控措施
纪礼 陈 唐 玉华
( 江 苏省金 湖 县 水 产 技 术推 广 站 ,江 苏金 湖 2 1 1 6 0 0)

养殖塘水质突变的缘由及应对技巧

养殖塘水质突变的缘由及应对技巧

养殖塘水质突变的缘由及应对技巧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养殖塘水质突变的现象或有发生,特别是在夏季,水温升高,气候不稳定,雨水偏多,极易引起养殖塘的水质突变,导致水体溶氧不足、浮头泛塘,藻类大量死亡后产生腐败毒素引发大面积中毒,诱发大规模的暴发型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提醒我们要做好日常管理,及时仔细地观测水质及变化,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一、养殖塘水质突变的原因?养殖塘水质突变的原因主要有三:①放养密度过高,造成养殖个体的单位空间过小,残饵及排泄物增多,水体中的有机废物积累速度加快,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偏高,易引发水质恶变。

②水体中富营养化,造成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当藻类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就会发生藻类老化死亡。

死亡的藻类腐败后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还会分泌藻类毒素,造成水质的变化。

③天气炎热,水温偏高,暴雨后,极易造成水体上下分层,急剧改变水体的暂时性生态平衡,引起水质突变。

二、水质突变前兆1、当水色转变为红色、蓝绿色、酱黑色或白浊色时,说明水体中的藻类已过度繁殖老化,有大量死亡的迹象,易发生水质突变。

2、养殖物突然摄食量减少,且活力减弱,甚至栖伏在浅水区,人走近时也不逃避,说明水质已对养殖物产生明显影响,水质可能突变。

3、水色发暗,水质粘滞,在下风口或增氧机周围有大量白色的泡沬,且经久不散,说明水体中的有机质过多,水质老化,有水质突变的可能。

4、水温持续过高,水位过浅,当天气骤变,或有台风、大暴雨来临,水质意发生突变。

三、水质突变的预防及应对1、在夏季高温季节,应加大养殖塘水深,保持在 1.5米以上。

水位深,水体容量变大了,水体对环境改变的缓冲平衡能力也相对增大了。

2、暴雨时,要开动增氧机,保持水体的上下充分对流,及时提闸排出表层池塘水,以防水体发生分层。

暴雨后,及时使用药物,缓冲水体环境的变化,增加水体中的营养离子,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3、及时排出部分底层水,加注新鲜的水。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池塘生态养殖是一种以利用水体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养殖方式,它在提高养殖效益的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一,池塘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饲料、粪尿等有机物的输入,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和水质恶化。

应对措施是加强饲料管理,控制投喂量,增加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合理利用边角料,尽量减少浪费。

第二,水体溶解氧不足。

池塘养殖中,大量有机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微生物分解过程消耗氧气,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不足,影响鱼类生长和养殖效益。

应对措施是加强水体通气,提高溶解氧含量,如加装曝气设备、喷氧装置等,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减少有机废物的产生。

水体酸碱度波动大。

养殖中使用饲料中的添加剂、药物等,容易造成水体酸碱度波动,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应对措施是合理选用饲料和药物,选择低污染、低残留的产品,确保养殖过程中水体的酸碱度稳定。

第四,水体浑浊。

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泥沙等会使水体变得浑浊,影响养殖效益。

应对措施是加强池塘的管理和清洁,定期清理粪便、底泥,保持水体清澈,提高水质。

第五,水体寄生虫和病原体滋生。

池塘环境湿度较高,温度适宜,是各类寄生虫和病原体的滋生场所。

应对措施是加强防疫管理,定期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确保鱼类健康。

第六,水体外源污染物的输入。

池塘周围地区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活动,以及工业废水等都可能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

应对措施是建立严格的水源保护区域,对池塘的进水源进行检测和管理,防止外源污染物的输入。

第七,水体产品安全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问题可能导致养殖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应对措施是加强养殖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提高消费者对养殖产品的信任度。

池塘生态养殖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只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加强养殖管理,才能够确保养殖效益和水体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池塘生态养殖是一种以水体为基础的养殖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介绍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一、水质污染由于长期养殖导致过度养殖密度、不合理的投料和用药,池塘水质容易受到污染,使得水体变质,生态环境恶化。

解决方法:1.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适度的饵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

2.使用优质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

3.根据养殖情况合理施用药物,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4.增加池塘换水频率,保持水体清洁。

二、病害防治难度大由于养殖密度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病菌易滋生和传播,增加了病害防治的难度。

解决方法:1.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加强疫病监测和预警。

2.优化养殖环境,改善水质,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3.合理选择鱼种,提高抗病能力。

4.对病害进行科学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生态系统破坏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解决方法:1.合理布局和规划池塘,保护水体的生态功能区。

2.合理调整养殖密度,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3.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处理和修复,改善水质环境。

4.鼓励生态养殖方式,保护和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

四、养殖资源损耗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导致饵料浪费和资源损耗,增加养殖成本和环境负担。

解决方法:1.合理配方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

2.改善养殖管理,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3.利用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如肥料、生物饲料等。

五、养殖污染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带来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的排放,污染周边环境。

解决方法:1.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改善周边水体和土壤环境。

2.增加废水和废料的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加强对养殖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加大监管力度。

六、能源消耗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消耗大量的能源,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解决方法:1.优化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减少能源消耗。

池塘水质恶化死虾无数?养殖高手教你辩水色、做防治!

池塘水质恶化死虾无数?养殖高手教你辩水色、做防治!

池塘水质恶化死虾无数?养殖高手教你辩水色、做防治!1、池塘水质变化的原因引起池塘水质恶化,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源条件差,在以污水灌塘或靠天然雨水蓄水的池塘,无新鲜定期灌塘调节,易引起水质恶化。

二是投饵施肥不当,造成水中有机物过多,发生水质恶化。

三是天气变化和水温骤变,特别是久晴不雨,突降雷阵雨的闷热天,易发生池塘水质恶化。

四是池塘生态环境恶化,塘内垃圾污物漂浮,淤泥腐殖质越积越厚,造成有机物腐败耗氧增加,其有机物耗氧量达50毫克/升以上,易发生水质恶化。

2、池塘水质恶化的形状特征恶化的池塘,水色产生巨变,水中存在大量有毒害物质,水中溶氧量急剧下降,水的PH值呈强酸性或强碱性,引起鱼类生理生态失调,并诱发病变而大量死亡。

1 水色污染恶化的水质是随被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和污染季节的不同,而呈不同的变化。

按水质污染变化的程度,可划分为4种水色。

(1) 蓝绿色,轻度恶化水质由于施肥过量或污水灌塘前未经净化处理,塘内浮游植物中耐肥性的蓝绿色藻过量繁殖,使水表层漂浮大量的蓝绿色膜状物,不能被鱼类摄食利用,形成“假肥水”现象,是水质开始恶化的特征。

(2 )灰黄色,次重度变化水质水中以浮游植物中的蓝绿藻、甲藻类的微囊藻、多甲藻、勾环藻占绝对优势。

由于阴雨季节投施未经发酵的有机肥过多,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因低温难以分解而沉积池底,被淤泥吸附,以致水中蓝绿藻营养不济,失去活力,逐渐大量死亡,产生毒素形成“臭清水”,这是水质已恶化的标志。

(3 )暗绿色,重度恶化水质水质浓而浑浊。

由于池塘不断投施有机肥或灌注生活污水,又无新鲜水补充调节,天气炎热。

不能被鱼利用的蓝绿藻随施肥能发生大量的繁殖-失去活力-死亡的恶性循环。

而其它浮游植物的繁殖受抑制,使水质转变成为“死水”,是暴发性鱼病发生的兆头,水质恶化败坏。

(4 )黑褐色,极度恶化水质浮游植物类基本死亡,水体初级生产力几乎等于零。

池内淤泥腐殖质深厚,因气温水温高,腐殖物大量分解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烷之类冒出水面,水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臭味,鱼类无法生存,成为“死亡之水”失去养鱼价值。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
水产养殖是一项很重要的产业,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的问题往往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将详细了解一下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

一、养殖规模过大
水产养殖中,养殖规模过大是导致水质变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养殖密度过大时,会导致饲料残渣、粪便等废物过多,这些废物不能及时处理掉,就会污染水质,从而使水质变差,对养殖的效果造成影响。

二、使用劣质饲料
在水产养殖中,饲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

使用劣质的饲料会造成养殖过程中鱼类的消化道不适,粪便增多,废物排放较大,都会导致水质变差,从而影响养殖效果。

三、不合理投料和换水时间
在水产养殖中,投料和换水时间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过于频繁的投料,会使废物产生的速度增快,而不及时换水会导致水质质量下降,这些都会影响养殖效果。

四、环境污染
水产养殖的取水区、排污区受到环境污染,也会威胁到用水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影响水产养殖的发展。

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制性,也是引起水质变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在养殖水产时,必须切实掌握好水质变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保证水产养殖的高效有效,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池塘生态养殖法是利用池塘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植物、微生物、动物的协同作用为基础,通过调节水体动态指标,采用综合治理技术来实现水环境可持续保护及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渔养共生、防洪防涝、生态饲养的有机整合。

池塘生态养殖存在“七害”等主要问题:(1)水土质量下降。

池塘养殖中,大量的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会破坏池塘水质,造成水土质量下降。

(2)池塘排污治理出现质量问题。

由于池塘密度过高,特殊水体循环条件及污染物空间复杂性,池塘排污治理出现了技术难题。

(3)池塘过度繁殖,渔场占地面积过大。

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池塘生态平衡及受控渔养技术不够完善,造成池塘过度繁殖及渔场占地面积过大。

(4)滥用抗生素和杀藻剂。

池塘养殖的商业水体保持临界活动区间,应运用大量抗生素和杀藻剂来应付,威胁池塘水环境安全也源自此。

(5)池塘底泥质量恶化。

池塘底泥质量恶化,会使沉积物作为污染物的载体,从而加剧池塘的污染状况。

(6)水生资源缺失。

激活水体的流动特性,丰富水体生态结构,是促进池塘渔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水流缺乏,会使水体水质及渔业资源发展受阻。

(7)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不完善。

养殖遗留在渔场上的污染物要加强控制,养殖技术采用多样化、综合化方式,以达到有效抑制动物密度因而对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池塘水土管理制度,定期检测水土质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污染,避免进一步加剧池塘污染。

(2)严格管理污染物排放,选择合理无污染的排放技术,并根据环境条件对排放技术进行优化调整。

(3)结合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际,合理配置池塘和渔场空间,避免池塘过度繁殖,渔场占地面积过大。

(4)提高养殖者的经济素质,以养殖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5)完善池塘水生资源保护制度,加强生态养殖管理,采用自然形式保护流域景观。

(6)限止滥用抗生素和杀藻剂使用,并在渔场禁止使用毒药,确保池塘水体质量。

(7)加强池塘底泥清理活动,建立底泥改良技术体系,维护池塘底泥质量。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

池塘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水产科技系毕业论文一、背景介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水质出问题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池塘养殖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溶氧降低、氨态氮升高、亚硝酸盐升高、水变浑浊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文将结合池塘养殖实际,对池塘养殖常见的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探讨。

二、水质问题及处理措施1.溶氧降低溶氧降低是池塘养殖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有水温过高、过度投喂、过度施肥等因素造成。

溶氧降低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生长,甚至引起鱼类的死亡。

处理措施如下:(1) 控制水温。

在高温季节,要控制池塘水温,降低水温有利于水中溶氧的增加。

(2) 控制投喂量。

过度投喂会使鱼类过多的消耗氧气,从而降低水中的溶氧量。

合理的控制投喂量,可以有效减少池塘养殖中溶氧降低的问题。

(3) 增加水中植物。

增加水中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这样可以有效增加池塘水中溶氧量,预防鱼类短缺氧气。

2.氨态氮升高当池塘养殖中鱼类数量过多,投喂过度等原因会导致池塘水中氨态氮升高。

氨态氮升高会引起鱼类的积极性降低、消化道道炎症、肌肉萎缩等问题。

处理措施如下:(1) 控制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养殖鱼类密度,减少养殖压力,降低氨态氮升高的几率。

(2) 加强水资料处理。

通过增加曝气设备、增加水循环流通,可以有效增加水中氧气含量,降低水中氨态氮浓度。

(3) 废水处理。

清理和处理废水,去除生物和污染物,从而减少氮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3.亚硝酸盐升高亚硝酸盐升高是池塘养殖中常遇到的水质问题,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超标会直接危害鱼类健康。

亚硝酸盐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过度喂食、废水浓度过高、缺乏水资料处理设备等。

处理措施如下:(1) 停止喂食。

过度喂食会导致鱼类消化道问题,同时会加重池塘水的污染。

停止喂食可以减少废水的负荷,从而防止亚硝酸盐升高。

(2) 改善水环境。

加强水的处理和管理,增设曝气设备,采用循环流通方式,增加水中氧气含量。

池塘底部恶化(发黑发臭)的原因以及底质不良的处理办法

池塘底部恶化(发黑发臭)的原因以及底质不良的处理办法

池塘底部恶化(发黑发臭)的原因以及底质不良的处理办法养鱼人都知道'养鱼先养水'这句话,但'养水先养底”可就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了,这句话道出了池塘底质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性作用。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通常人们是通过水质的变化才知道底质的变化,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

病原通过塘底的有机污染生长繁殖,再通过水体扩散传播,因此'养水先改底'才是真正的“养鱼先养水'。

现实中,很多鱼塘的鱼病久治不愈或者水质很差但也始终调节不好,可能问题就出在'底质'上,因为有些鱼塘多年甚至十余年没清过塘,或者鱼类放养没有搭配底层鱼(如鲤、鲫鱼)和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种种原因是有迹可寻的,但也并不特别引人注意。

鱼类若长期生长在缺氧或底质不良的环境下,其活动能力会明显下降并严重影响生长。

底质中的有机质在水温升高后会大量分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还会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导致缺氧泛塘,甚至死亡。

定期使用一定的'底改'物质和增加底层溶氧,即能达到水质清爽,底质清洁,溶氧足,促进鱼类生长发育,降低饵料系数。

一、池底恶化(黑臭)的原因底质的恶化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有毒气体在水体中易引起水质恶化。

同时大量有机质为底泥病原菌提供营养,病原菌借机大量繁殖,加剧鱼类的发病。

1、清塘不彻底,包括清塘使用药物不当、晒塘或冻塘时间不充分等。

2、投饵多余且浪费的饲料、未被浮游植物利用完的肥料、残余的动植物尸体、鱼类粪便、水草和青苔腐烂等原因引起池塘底部有机质积累过多,都积聚在底部形成厚厚的有机污染物质。

底部“氧债”加剧,这些有机质在底部被厌氧菌大量繁殖并分解产生有毒害物质,引起底部发臭,对于养殖动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3、大量频繁的加注、换水(特别浑泥水和暴雨冲刷泥水进塘)、多次大量使用化肥等引起底泥加厚,底部板结,池塘保肥功效减弱,易引发浑水、难肥等水质问题。

池塘水质恶化原因及对策

池塘水质恶化原因及对策

池塘水质恶化原因及对策作者:姚树峰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5年第3期姚树峰(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水产养殖场黑龙江密山 158326)俗话说:“七分养水,三分养鱼”,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水质调节在养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水质恶化将危害到池塘的高产、稳产,危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一、水质恶化的危害1.影响鱼类生长,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2.使鱼类抗病力降低,诱发多种疾病发生。

3.降低饲料利用率,提高成本,影响养殖效益。

二、水质恶化原因1.水绵(又名石衣、水青苔等)。

由于水质清瘦,透明度高所致。

多发生于春季发池塘。

其易包裹鱼苗,致鱼苗死亡。

水绵死后要及时捞出,否则败坏水质。

防治措施:(1)泼洒氮肥和磷肥各3-5kg/667m2·m,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2)泼洒黄泥浆或草木灰,影响光照,阻断光合作用。

(3)用成鱼网全池拉网,搅动底泥,促进底泥营养物质释放,同时阻断光合作用。

2.小三毛金藻。

由于水清瘦、水温偏低时,影响其他藻类繁殖,使小三毛金藻成为优势种群,向水中分泌鱼毒素、细胞毒素、溶血毒素等五种毒素,可使鱼类中毒死亡。

鱼类中毒初期,病鱼焦躁不安,呼吸加快;后期在水面下静止不动,对惊吓无明显反应。

防治措施:(1)立即注入水质较肥的河水或临近池塘的肥水,注水后中毒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2)使用0.7-1.0ppm硫酸铜全池泼洒后,第二天再大量泼洒粘土浆(使水呈5000ppm以上,利用粘土颗粒的极性吸附毒素,可以大大缓解鱼类的中毒症状。

硫酸铜在杀灭小三毛金藻的同时杀灭了有益藻类,因此要注意肥水,使有益藻类尽快繁殖。

(3)当发现水中的三毛金藻数量较多时,可全池泼洒硫酸铵20ppm或尿素12ppm,使水中的氨离子达0.06-0.10mg/L,以杀死三毛金藻,但对氨敏感的鱼苗鱼种要慎重使用。

3.微囊藻。

又称“微胞藻”,大量繁殖时引起湖靛。

既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又在在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的油状膜,俗称水华,阻碍气体交换,导致池水中溶解氧降低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能溢出。

池塘虾蟹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

池塘虾蟹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

池塘虾蟹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池塘虾蟹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水质问题,如水质污染、水温过高或过低等,这些问题会影响虾蟹的生长和健康,甚至导致虾蟹死亡。

因此,解决水质问题是保证虾蟹养殖成功的关键。

一、水质污染问题水质污染是池塘虾蟹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水质污染会导致水中氧气含量下降,水中有害物质增多,从而影响虾蟹的生长和健康。

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增加水的流通量。

增加水的流通量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提高水中氧气含量。

可以通过增加水泵的功率或增加水管的数量来增加水的流通量。

2.增加水中氧气含量。

可以通过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来提高虾蟹的生长和健康。

可以使用增氧机或喷泉等设备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

3.定期更换水。

定期更换水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提高水中氧气含量。

可以根据虾蟹的生长情况和水质情况来定期更换水。

二、水温过高或过低问题水温过高或过低也是池塘虾蟹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水温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虾蟹的生长和健康,甚至导致虾蟹死亡。

解决水温过高或过低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增加或减少水的流通量。

增加水的流通量可以降低水温,减少水的流通量可以提高水温。

2.使用水温调节设备。

可以使用水温调节设备来控制水温,保持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3.增加或减少日照时间。

增加日照时间可以提高水温,减少日照时间可以降低水温。

三、水中营养物质不足问题水中营养物质不足也是池塘虾蟹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水中营养物质不足会影响虾蟹的生长和健康,甚至导致虾蟹死亡。

解决水中营养物质不足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添加营养物质。

可以添加饲料、肥料等营养物质来补充水中营养物质不足的问题。

2.增加光照强度。

增加光照强度可以促进水中藻类的生长,从而提高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3.增加水中微生物的数量。

可以添加微生物菌剂等来增加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总之,池塘虾蟹养殖中常见的水质问题有水质污染、水温过高或过低、水中营养物质不足等。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池塘生态养殖是一种利用自然水域进行养殖的方式,其特点是生态环境好、资源成本低、水质优良。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方式的改变,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七害”,即池塘生态养殖中存在的七种危害因素:过度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紊乱、养殖废弃物污染、非法投放种苗和疾病传播。

本文将就这七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过度养殖过度养殖是指在单位面积内养殖的鱼类或虾类数量超过了水体的承载能力,导致水体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过度养殖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紊乱等问题。

应对措施:科学规划养殖规模,根据水体的承载能力和养殖品种的生长特点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建立健全的养殖监管机制,对养殖户进行科学指导,引导其合理经营。

二、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过高,导致水面出现大面积藻类水华,降低水质,影响水文环境和水产资源的健康。

应对措施: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体富营养化的迹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合理调整饲料投放量,控制氮、磷等养分的输入,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养分排放。

三、水质恶化水质恶化是指由于废弃物的排放、养殖残余物的堆积等原因,导致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溶解氧降低、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积累,导致水体的酸化,部分鱼类和虾类因缺氧而死亡。

应对措施: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换水和清淤,保持水质清新,减少水质恶化的可能性;合理使用养殖饲料,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饲料残留物进行及时清理。

四、生态系统紊乱生态系统紊乱是指养殖活动对水体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破坏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应对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对受损的湿地和水域进行恢复和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养殖户和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五、养殖废弃物污染养殖废弃物包括养殖废水、废弃饲料、养殖池沉积物等,如果排放不当,会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池塘养殖中底质恶化了,你知道怎么办吗?

池塘养殖中底质恶化了,你知道怎么办吗?

池塘养殖中底质恶化了,你知道怎么办吗?在养殖水产品过程中,多数人重视水质的调节,而忽略了底质的改变。

当池塘底质恶化时,由于溶氧低导致长期积累的大量有机物难以分解,或在溶氧低的状态下,分解成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使细菌和病菌大量滋生,当细菌、病菌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病害的大面积爆发。

一、池塘底质恶化的因素1、因苗种成活率(多放苗多投喂)和养殖经验不足,养殖户对投饵量把握不准确。

由于长期大量投饵,水产动物没有食用完的残饵,粪便以及死亡的水产品、藻类会大量沉积,造成底层有机物厌氧的发酵,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时未分解的有机物质随水流重新回到水体中,导致水质浑浊,透明度下降。

2、有的养殖户为了追求高产,加大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过大就必须大量投喂人工饵料,造成饵料及粪便等代谢产物急剧增加,导致水质恶化。

在增氧设施配置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池塘底质恶化情况。

3、水体过瘦时产氧能力差,导致水体缺氧;水过肥在天气变化时,容易造成藻类大量死亡并沉到池底,分解时耗费池底氧气,造成底质恶化。

并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4、有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前期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池塘中青苔和藻类的大量滋生。

为了控制和抑制藻类及青苔,长期大量使用硫酸铜之类毒性较大的药物,造成药物残留毒素沉积,导致水不易肥,水草生产受阻,养殖动物肝脏受损。

5、在养殖水产品生产过程中时,往往要经常加注新水。

如果在换水时外面的农药污染水源再引入池塘,水中的重金属盐等有害物质就会沉降到水底,并持续不断向水中散,导致水不易肥,水产品及水草生长受阻,且出现大量死亡,水生物大量死亡后的残骸沉积到水底,导致病菌大量滋生,有害物质增加。

二、处理措施1、坚持每年冬闲时,清塘:消毒,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对水产品有害的细菌、病菌、寄生虫等,清淤是把池塘底部残留的大量有机物质脱离养殖水体的最好办法。

2、定期估算水产品的成活率,结合天气及水产品生长情况,灵活控制投喂量,避免饵料的浪费,做到饵料无残留。

池塘水质恶化原因分析与调控技术

池塘水质恶化原因分析与调控技术

池塘水质恶化原因分析与调控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6期张克烽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营养价值和经济附加值高的名特优养殖品种逐渐成为主养品种,养殖模式也已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向发展。

然而,在池塘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恶化现象却时常出现,有时造成养殖动物大量死亡,给养殖业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现将池塘养殖水质恶化的原因、危害、水质调控的意义及几个关键水质指标的调控技术总结归纳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一、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在生产实践中,池塘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5种:1.有机质丰富,分解转化不完全。

近年来,由于塘租、人工及水电费等基础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养殖户为获得高产而赚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苗种的放养密度和增加饲料及肥料的投入量,导致池中的排泄物也随之增多,尤其到了养殖中后期,池中的排泄物、残饵等有机质越积越多,而这些排泄物、残饵及其它生物尸体残骸等有机质在水中分解时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并且当水体中的氧气不足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从而造成池塘水质恶化。

2.滥用药物,打破了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有些养殖户为了预防疾病,频繁地施用水体消毒剂、杀虫剂及抗生素,虽然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死病原体,但是同时也杀死了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和有益菌类,使得池塘生态系统屡次遭受破坏,导致池塘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下降,池塘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从而引起水质恶化。

3.养殖模式不合理。

如有些养殖户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投放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进行精养,而没有混养对水质起净化作用的鲢、鳙等鱼类或对底泥起改善净化作用的田螺、河蚌、蚯蚓等底栖生物,从而造成藻类容易过度繁殖,进而老化死亡,恶化水质。

4.营养元素不均衡。

随着养殖生产的持续进行,特别是到了养殖中后期,容易出现养殖水体中有益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失衡的现象,如氮磷比例失衡,造成有益藻类生长缓慢、生物量少、细胞老化、产氧能力和对水体的净化能力下降,使得池中的物质循环受阻。

渔业养殖水体恶化的五个因素

渔业养殖水体恶化的五个因素

渔业养殖水体恶化的五个因素
1、高密度、高投饵量、低透明度养殖模
此种养殖方式大量的饲料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不断在水体中积累,是养殖环境恶化的主重要原因。

2、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脱节
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脱节造成底层溶氧不足,底层有机废物不能有效分解。

池塘底层溶氧不足,有机物在厌氧状态下分解增加了氨氮、亚硝酸盐的释放量,造成养殖环境恶化。

3、增氧机安装位置不当
增氧机的安装未能与池壁形成合理的角度,导致大量有机物被带到池边死角,长久积累容易导致养殖环境变坏。

4、水瘦或藻类老化
水瘦或藻类老化,藻类光合作用差,溶氧低,导致有害物质降解速度缓慢,易导致养殖环境变坏。

5、藻类含量高、透明度低
藻类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浓的池塘,会减弱中下层水体的光合作用,中下层水体产氧能力下降,同时藻类的新陈代谢导致死藻量较大,也会造成养殖环境变坏。

'永川水花'近期供应鲫鱼、鲤鱼、裸鲤、锦鲤、乌鲤、红鲤等水花。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2011-12-21 15:54:23网络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渔民历来有“养好一塘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也在增大,高温季节既是鱼类快速生长季节,又是鱼池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精养鱼池如何实现稳产、高效,调控、改良水质已成为该阶段关键问题。

一、水质恶化的原因目前的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粗放型养殖逐渐改为高密度、名特品种配套的精养型或半精养型。

高密度养殖模式势必采用高质量饵料,由于过量投饵、残剩饵和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超标,导致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引发鱼类疾病的经常发生。

二、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及危害1、氨氮超标(>0."2 毫克/ 升)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残饵、鱼类排泄物及过量施肥造成的,水体易富营养化,水面经常出现挥之不散的泡沫,水色易老化,严重时(高温、PH值>9."0 )容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硫化氢超标(>0."1 毫克/ 升)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硫有机物经厌氧分解而产生。

硫化氢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对鱼具有较强毒性。

3、亚硝酸盐超标(>0."1 毫克/ 升)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 毫克/ 升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类产生危害。

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4、PH值水体PH值过低(<6."5),可造成养殖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类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

在酸性水中,养殖鱼类不爱活动,摄食量少,消化率低。

PH值过高(> 10,则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诱发鱼类烂鳃病。

水质恶化一方面会引起鱼类焦躁不安、游塘、厌食、浮头,活力、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量有害菌群的孳生,从而很容易引起更多疾病的发生。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一、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池塘生态养殖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排泄物、化学药剂等会导致池塘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养殖生物的健康和生长。

应对措施:加强水质监测,定期清理污染源,采用生物养殖技术,增加水生植物种植,提高池塘自净能力。

二、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使得水质变差、产生藻类过度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应对措施:控制养殖密度,加强通风换气,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控制饲料投喂量,加强水质调控,适量投放复合酶剂降解有机废物。

三、病害爆发养殖中鱼类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例如细菌性病害、病毒病害等,一旦发生病害,会造成重大损失。

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对鱼类的日常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合理使用抗病药物,保持池塘水质清洁。

四、生态破坏养殖过程中,过度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会导致池塘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影响生态平衡。

应对措施:科学规划养殖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展生态养殖、多品种养殖,保护水体植被,加强水域保护,促进水体生态平衡。

五、野生生物侵害池塘生态养殖容易受到野生动物的侵害,如水鸟、啮齿类动物等,它们会捕食养殖生物,造成损失。

应对措施:修建防护围栏,加强巡逻防护,采取声光驱赶措施,及时清理附近杂草,减少野生生物栖息地。

六、非法捕捞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夜间或者无人巡逻的时机,进行非法捕捞行为,给池塘生态养殖造成安全隐患。

应对措施:加强安保力量,规范养殖场地,安装监控系统,加强夜间巡逻,提高养殖场的管理效率。

七、水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宝贵,池塘生态养殖必须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应对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实行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发展循环利用水技术,建设水资源调配工程。

池塘生态养殖面临的“七害”不容忽视,需要养殖者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体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池塘水质恶化的原因及对策
2011-12-21 15:54:23
网络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渔民历来有“养好一塘鱼,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谚语。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也在增大,高温季节既是鱼类快速生长季节,又是鱼池水质难以控制和鱼类疾病高发季节,尤其是精养鱼池如何实现稳产、高效,调控、改良水质已成为该阶段关键问题。

一、水质恶化的原因
目前的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粗放型养殖逐渐改为高密度、名特品种配套的精养型或半精养型。

高密度养殖模式势必采用高质量饵料,由于过量投饵、残剩饵和大量鱼类排出的粪便分解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超标,导致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引发鱼类疾病的经常发生。

二、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及危害
1、氨氮超标(>
0."2毫克/升)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残饵、鱼类排泄物及过量施肥造成的,水体易富营养化,水面经常出现挥之不散的泡沫,水色易老化,严重时(高温、PH值>
9."0)容易造成鱼类中毒死亡。

2、硫化氢超标(>
0."1毫克/升)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硫有机物经厌氧分解而产生。

硫化氢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对鱼具有较强毒性。

3、亚硝酸盐超标(>
0."1毫克/升)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
0."1毫克/升后,亚硝酸盐将对水体中养殖的鱼类产生危害。

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从而导致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4、PH值水体PH值过低(≤
6."5),可造成养殖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氧较高,还是会造成鱼类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

在酸性水中,养殖鱼类不爱活动,摄食量少,消化率低。

PH值过高
(≥10),则可能腐蚀鱼类鳃部组织,诱发鱼类烂鳃病。

水质恶化一方面会引起鱼类焦躁不安、游塘、厌食、浮头,活力、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恶化的水环境容易造成大量有害菌群的孳生,从而很容易引起更多疾病的发生。

三、水质恶化的对策
1、适时开动增氧机
根据增氧机的三大功能(增氧、搅水、曝气)和池水溶氧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增氧机,能够增加池水溶氧,改善水质,降低饵料系数。

(1)在高温季节,晴天坚持每天中午开机两小时(12:00-14:00),可减轻或减少浮头发生,能搅动水体,打破温度、PH值等跃层,还清“氧债”,有利于加速底泥中有机物分解、循环,防止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和增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2)阴雨天,浮游植物造氧能力低,白天不开机,否则会加速浮头发生,这种天气夜里往往发生浮头,夜晚应早开机防止浮头。

(3)有浮头预兆,夜间要早开机预防浮头,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浮头,开机后不能停机,要一直开到天亮日出。

(4)高温晴好天气,黎明时可适当开机发挥增氧机的曝气功能,使夜间积聚的有害气体逸出水面。

2、定期换水和加注新水
高温季节,每隔半月左右,定期排出底层池水,是控制有害物质浓度的最有效措施之
一。

"
视池水深浅,每次换水30厘米或1/4池水。

并及时注入新水(在高温夏季要将池水尽可能保持在最高水位,以扩大鱼的生活空间)。

3、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使用生石灰一般在加注新水后进行(淡水养殖水体最适PH值为
6."5-
8."5),维护池水PH值相对稳定是精养塘水质稳定、鱼类少发病的关键之
一。

"石灰的施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1米水深每亩施用15-20千克。

4、定期使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一般在生石灰泼浇4-5天后,向水体中泼洒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底质改良剂等,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

需特别提醒的是生物制剂在分解有害物质过程中,会增加池中耗氧量,一般应选在晴天上午9:00-10:00使用。

微生物制剂作为活菌制剂,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长期、定期使用,一般15天左右要使用一次,这样可以有效阻止有害病原菌的定居和繁殖。

(2)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这些药物会杀死或抑制其中的活菌,减弱或失去微生物制剂的作用。

标签:
池塘水质恶化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