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

合集下载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内力 作用
地球内 部的热 能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重力能
在空间上相联系, 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 地点,往往是某一 作用占优势。一般 风化、侵蚀、 来说,内力作用对 搬运、堆积、 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固结成岩等 着主导作用。
用地表运动的观点,以下成语中,哪些是 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水 滴 石 穿 沧 海 桑 田 海 陆 变 迁

油 水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背斜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 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泉水、湖泊分布地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 压力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 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什么变化?
2.读图2-10、2-12和2-13: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东非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呢?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4)安第斯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5)落基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据考证,现在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也就 是说曾经是陆地.
上海的崇明岛的面积每 年不断增长.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的面积每年不断增长主要黄河携带的泥沙 淤积所致.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台湾
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崇
明岛的面积和垦利县的面积不断增长, 以上都说明了什么啊?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移动 陆陆 相碰 板 块 碰 陆海 撞 相碰 对地貌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 皱山脉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形成裂谷和海 洋 举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南美安第斯 山脉,太平 洋西部岛屿 边界类型

地球的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33张PPT)

地球的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33张PPT)

用 侵蚀 蚀洼地(北美五大湖、 挪威峡湾、中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面积约为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其外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千湖之国芬兰)等 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小结
碰撞
板块运动与宏
观地形
相离
高山、高原
裂谷、海洋
内力作用
背斜 中老边新
地质构造与地 褶皱
表形态
向斜 中新边老
火山、地震
断层 地垒、地堑
侵蚀 沟壑、喀斯特地貌等
流水作用
外力作用
风力作用
堆积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堆积 沙丘、沙垄等人类活动: 修Fra bibliotek梯田、围海造田
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
为辅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2、板块与地壳活动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若横线为赤道,1处为非洲板块,说出其他数码代表的板块的名称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 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 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 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 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2.2地球的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

2.2地球的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玉龙雪山
巫峡
如此多娇的地表形态 是如何形成的呢?
Hale Waihona Puke 华北平原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 承德避暑山庄以西15公 里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 “双塔山”——两座拔 地而起的石峰并肩耸立、 姿态奇异。令人惊奇的 是东面山峰上,四面峭 壁、石崖陡立、无路可 攀的石峰顶部居然屹立 着一座辽代的似庙非庙 的建筑物。
• 经地质学家考证:辽代以前,双塔山的两个山峰是 连在一起的,山的后坡较平缓,容易攀登。因为这 里树木葱郁、风景秀丽,于是修建了寺院。后来因 为香客增多,植被破坏,岩石裸露。裸露的岩石在 经受年复一年地风吹日晒雨淋之后,松散脆弱的岩 石崩落、塌陷,形成了两座上丰下锐的石峰——双 塔峰。在石壁崩陷时,寺院的古塔、禅房遭到损坏, 在山峰上留下了这个似庙非庙的建筑物。
火山诞生的奇景
1943年2月20日下午4时左右,离墨西哥城 320公里的一个山谷地带,人们听到“嘶嘶” 的声响,平整的玉米地里突然掀高2米多,同 时地上出现小裂口,从里面散发出带硫磺味的 黑烟来。随后裂缝越来越大,大地震动,发出 轰隆巨响,浓烟像长柱般直冲高空,1分钟内 就喷出12000吨大石块,火山灰飞扬到25000米 的高空。一座新火山诞生了! 火山爆发3天后,玉米地原仅高2米多的小 丘增高到60米,一个月后到150米,一年后长 到460米,几年后,成为海拔2774米的高山— —帕里库廷火山。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岛弧 喜马拉雅山脉 海岸山脉
红海
马里亚纳海沟 东非大裂谷
板块构造学说
1. 全球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为六大板块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导学案(新拼)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导学案(新拼)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与构造地貌的判断;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难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预习案】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读下图,思考下列问题:主要观点:(1)全球的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2)板块漂浮在“”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六大板块:①名称:②位置:a 、从非洲板块开始,赤道自西向东依次穿越的板块名称。

南北回归线呢?b 、北冰洋被所分;c 、印度洋板块包括、、等大块陆地;d 、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e、太平洋西部岛弧(东亚岛弧)处于和的交界处;f 、马来群岛处于、和三大板块的交界处;g、冰岛处于和的交界处;板块边界:和。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探究案】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4.4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思考: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结合板块构造图思考: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扩大,印度半岛将消失。

这可信吗?为什么?3、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检测案】1、下列地质作用比较缓慢的是()A 地壳运动B 地震C 山崩D 泥石流2、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A 巨大的裂谷B 巨大的高原C 深邃的海沟D 和缓的山脉3、下列各选项中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A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B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固结成岩作用C 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火山喷发、侵蚀作用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案例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案例

日本群岛
喜马拉亚山脉
大西洋
红海
马里亚那海沟
海岭和海沟的区别: 东非大裂海谷岭是大洋的生成处,属生长边界;海沟是属消亡边界。
安第斯山脉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 陆陆 块 相碰
形成巨大的 喜马拉雅山 高原和山脉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青藏高原
碰 撞 陆海
相碰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 采石场
地下水储藏区, 常有“自流井”
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 地;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 梁、水库等的回
避处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 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 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
断层
1。概念: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有的是断裂 错开的,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形成的
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构造类型与地貌
(1)褶皱(flash)(背斜、向斜)与地貌
概念: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 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地貌

山岭

向上拱起 或谷地

向下弯曲 谷地

或山岭
褶皱的形成
初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褶 皱 ↓ 地 貌
但是在自然界当中我们看到的向斜和背斜往往是 下面图示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后期: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

相对上升, 多形成山峰:地垒
断层线
断层
庐山、华山、峨眉山等
相对下降, 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地堑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断层面 断层线
情境导入
形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 老关系上 看
对地貌的 影响 一般成山
原因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背 斜 褶 皱 向 斜
向上 拱起
岩层中心 老、两侧 新
岩层向上拱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 岩性疏松, 易被侵蚀反而成谷地
【探究活动一】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问题1: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有 哪些?六大板块分布如何? 问题2: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使 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情境导入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板块学说基本理论
情境导入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1. 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 大板块,并处在相对运动之中. 2.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 处地壳比较活动,多火山地震. 3.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 撞和张裂形成地表基本面貌.
背斜 谷地
B A
向斜 山岭
指出AB处的地质构造名称和 地形名称. C处地质构造是什么?
背斜
C
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形式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向上 拱起 向下 弯曲
岩层中心 老、两翼新 岩层中心 新、两翼老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 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 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 蚀反而成山岭
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教 学 反 思
本节教学中将现代化信息技术 手段形象直观的优势,完美地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把美丽的自然 景观图片作为导入引入课堂,以引 导学生通过案例探究,自主发现问 题,揭示规律、准确把握抽象原理, 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动起来。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面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

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

本课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同本章其它各节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了解构造地貌。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

板 块 碰 撞 板 块 张 裂
陆陆 相碰
陆海 相碰
形成巨大的山脉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陆陆 张裂 洋洋 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
形成海岭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和红海
生长边界 生长边界
红海
3.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1)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环太平洋地震带
1.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 2.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欧板块 3.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2.板块相对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的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张裂边界)和消亡边界(碰撞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2.板块相对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板块相对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陆上形成岛弧和 海岸山脉,大洋 形成海沟 南美安第斯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屿 马里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变化的。 2.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地质作用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导力量------内力作用
地质 作用 内力 作用
能量 来源 地球内部 (地热能) 地球外部 (太阳能)
外力 作用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作用
( ( (
4.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 (

5.雅鲁藏布江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 (
6.东亚岛弧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 ( 7.白令海峡是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线 (
8.红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说课内容: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教学难点: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

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
2.地震: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
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北 C
A
B
(1) A、 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
(处方2面开)选 原考凿欲理择虑?在,B处。(此不开)提处易凿示建塌,:一陷因从个,为工东同岩程西时层安向不向全的易上性地积隆、下存起稳隧地符定道下合性,水力及应。学地选下择水A处运还动是等B
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向斜
后,由于差别侵
蚀,背斜部位反
而低于向斜部位,
形成背斜 成谷,
向斜成山的现象
中间老、两翼新 为背斜



中间新、两翼老
为乙向斜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 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称为断层。
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 地震。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断层受风化 侵蚀,常常发育成沟 谷、河流、泉。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 高地或断块山,如 庐山、 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 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 盆地、渭河谷地、汾河 谷地等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①找水
向斜岩层下凹,易汇集水, 是天然储水结构
(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共张精品PPT课件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共张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
•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社旗一高 刘一超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1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 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都 是 流 水 侵 蚀 作 用 形 成 的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侵蚀
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一阶段
沟谷流水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 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 补给,沟谷发育成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集水面积较小, 横剖面呈“v”形。
一定的地点,往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作 用等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填平, 使地表趋于 平坦
往是某一作用占 优势,内力作用 对地壳的发展起 主导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 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 结果。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的应用
张裂区
海上——海洋、海岭
(生长边界) 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沟
交 界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
交界处——岛弧

相撞挤压区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师:(承转)刚才我们提到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关于地壳运动,目前最为盛行的学说是:“板块构造学说”,它的观点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分为小的板块。

2.2 地球表面形态1

2.2 地球表面形态1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拓展
野外观察与判断: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构造分层的原因?
2. 岩层弯曲的原因? 3. 背斜、向斜各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4. 褶皱构造各部位的演变。
断 层 ↓
成 因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 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课件]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新拼)

[课件]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新拼)

五大连池
天池
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 1976年唐山地震 2004年印度洋海啸
火山喷发
地震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 雕塑家
<雪浪花> - 杨朔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 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 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 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的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 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 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丌知叫谁捏弄成这 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 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 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丌出她 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你听! “礁石硬得跟铁差丌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 的,还是錾(zàn)子凿的,还是怎的?”

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交界处地形)
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洋、海岭)
海岭: 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的叫大洋中脊(洋脊)。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①.两陆块相撞: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②.陆块与洋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背斜 褶 皱 向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地 质 构 造 规 律 的 应 用
常形成 山岭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谷地或 盆地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断 (1)隧道工程方面:采取加固措施; 层 (2)水库工程方面:避开断层带,防止诱发断层活动(地震、滑坡)和水库漏水. 应 用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 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外力的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斜
褶皱与地表形态
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是由褶皱作用 形成的褶皱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落基山 脉
安第斯山脉
褶皱与地表形态
从局部地形来看,背斜和向斜又形成怎 样的地形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一 般
山 岭




2020/10/8


情 况
山谷
山岭
地形倒置
看图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我国西南 地区多地

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
2020/10/8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图中的岩层为什么会弯曲和断裂?
褶皱
断层
我们把地壳中的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 弯曲和断裂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叫做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
岩层弯曲、断裂
(二)地壳运动的“痕迹”——地质构 造
背斜 1、褶皱
大西洋
2020/10/8
大西洋的形成
2020/10/8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分离:大洋中脊(海岭) (海岭)
2020/10/8
➢陆地板块与陆地板块分离:裂谷、海洋
2020/10/8
大平洋海岭
阿尔卑斯山脉
日本群岛
红海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大西洋
落基山脉
大平洋海 岭
安第斯山脉
2020/10/8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六大板块的空间分布、基本运动形式及边界类型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 山是怎么 形成的呢?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你知道日本群岛和马里亚纳海沟又是怎么形成的吗?
日本群岛 马里亚纳 海沟
背斜:
②地下水沿着岩层向两侧渗流,
有利于保持隧道干燥
2020/10/8
A
B
3、假如要在地表建一个采石场,你觉得建在图 中A还是B处,为什么?
A
受到张力,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A
B
2020/10/8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形成山谷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1)图中数码①代表 板块,②代表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图中板块③与 (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
2020/10/8
板块;
(2)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
在 层上,至今仍在运动。图中字母A处与B处相比,
地壳稳定的是 处,因为
;
板块的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C位于板块的
边界,D位于板块的 边界, 板块俯冲到 板
为 背斜 构造。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
(3)从地形类型看,B处为 山岭 ,成因实岭,是不易被侵蚀,形成山
;C处为 山谷 成因是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 容易被侵蚀,形成山谷

(4)A2处020/1是0/8 什么地质构造?
地垒 地堑
地垒——常发育成块状山地和陡崖
华山西峰
娥眉山万佛顶
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背斜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性疏松,容易被 侵蚀,形成山谷
向斜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 性坚实,不易被侵蚀, 形成山岭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注意:我们不能从地表形态去来区别背斜 和向斜
4
3
2

老1
2020/10/8
新4

3
2
(1)图中所示岩石,按成因属于 沉积 岩
(2)从岩层形态看地质构造,图中B 处为 向斜 构造,C处
块之2020下/10/8形成了深海沟和岛孤链。
智利
(3)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34 ,智利发生里氏 8.8级特大地震,为有史记录以来的第五强震。试从 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智利多地震的原因。并分析智利西 部海岸线附近有可能存在哪些地形。
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202地0/10/8壳活动频繁,所以多地震
喜玛拉雅山脉
•资料: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 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 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一)
2020/10/8
二、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 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又可分 为若干小板块。
吐鲁番盆地
渭河谷地
1、假如你们是地质学家,从事石油、天然气勘 探和地下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如果a岩层中含 有这三种物质,试分析在哪个地质构造处容易 找到地下水,在哪个地质构造处容易找到石油 和天然气?
a
2020/10/8
2、因修建一高速公路需要通过某褶皱山地,必 须开凿隧道。假如你们是地质工程师,通过下列 材料,确定隧道位置的选址(背斜还是向斜)
(5)分析B处成为洼地的原因,在B处建设水库,合适吗,为什么?
2020/10/8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火 山 喷 发
火 山 锥
火山口
富士山和樱花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地 震 裂 缝
2020/10/8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海沟
海岸山脉、 岛屿(弧)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日本群岛
马里亚纳 海沟
落基山 脉
安第斯山脉
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由非 洲板块内部的小板 块张裂形成的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分离:裂谷、海洋
红海
东非大 裂谷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D__,属于向斜的是__C__, 属(2于)此断时层,的背是斜A在、地B貌上。是山__谷__,原因是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
____山__岭,原因是_________。
((34))找如油果气修应建在地图下中隧的道_,D_应__选处择,在找_地D__下_水,应原在因_是C______处_。__。
阿拉伯半岛

亚欧喜板马拉块洋板块
印度半岛
智利
(3)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34 ,智利发生里氏 8.8级特大地震,为有史记录以来的第五强震。试从 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智利多地震的原因。并分析智利西 部海岸线附近有可能存在哪些地形。
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202地0/10/8壳活动频繁,所以多地震
2020/10/8
A
B
①观察图中的桥梁,你见过这样的桥梁吗?请从 力学方面解释呈拱形的好处。然后从工程的安全 性和稳定性方面,说说修建隧道选择在背斜还是 向斜?
背斜: ①上拱的岩层 具有良好的支 撑作用
2020/10/8
②观察下面的地质构造图,用笔画出地下水的流 动方向。然后从排水角度考虑,修建隧道应选择 在背斜还是向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