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4课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教师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f44017336c1eb91a375dd8.png)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一)新旧势力的概念1.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2.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
(二)新旧势力的斗争1.慈禧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2.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一)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二)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三)经过:1.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亲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香港、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2.具体原因:(1)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3)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列强抱有幻想;(4)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三)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政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揭开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
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导学案第4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导学案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5723c3e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f.png)
第4课戊戌政变[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
(重点)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稣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细微点拨[思维点拨]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⑶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历史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57bed4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4.png)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肤浅,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深化。此外,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耐心不足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历史资料,培养其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支持和参与意识。
2.理解维新派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4.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录片片段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如模拟戊戌变法时期的朝会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当时的历史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4.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如文献、图片等,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情况,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e082f35022aaea998f0f7a.png)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戊戌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4)慈禧与荣禄密谋;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2、戊戌政变: 9月21日,_____________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搜捕维新派。
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人杀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其余尽数废除。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主观:(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4课 戊戌政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c8aaad0b4e767f5bcfce44.png)
第4课戊戌政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历史小话剧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利用课堂讨论发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化难为易,加深认识和理解。
2、讨论法: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温故知新(复习戊戌变法背景、百日维新内容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默写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戊戌政变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了六君子——变法失败(结果)(情境导入,通过历史小话剧了解事件经过)3、『合作探究1』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为何不能获得成功呢?指导学生结合小话剧和教材P138内容,课堂讨论维新变法是失败的原因是什么?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等。
③客观上:封建势力强大。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4、『合作探究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性质、时代背景、变法内容、变法过程等多方面角度思想)①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从背景分析: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面对民族危机,变法图强,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变法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变法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e210001a5e9856a56126041.png)
2 .“百日维新的失败”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 点: (1) 光绪帝授密谕以图对策。 (2) 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引
起守旧派恐惧。 (3) 慈禧太后亲政,发动戊戌政变。 (4) 杀害
“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 以时间为线索,理清教材中戊戌政变的史实,结合教材“学 思之窗”体会谭嗣同等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敢于牺牲 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来逐步进行政治改革,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2) 为以后的社会势力丢掉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 王朝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历史依据。
1.(2013·西安高二检测)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 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
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目教学中
要抓准三个要点: (1) 变法失败的原因。 (2) 变法失败的教 训。(3)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本目的难点,教师可对比日本明治维 新,从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方式手段及变法措施颁布和国
际环境等方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
因,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变法 的历史意义是本目的重点,教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 面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 地位和作用。
慈禧太后 训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___________
(2)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__________ 谭嗣同 等“军机四卿”。 袁世凯 ,却不识其真面目。 ③拉拢_______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1.导火线 杨锐 商议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______ 对策,并授以密谕。 (2) ________ 谭嗣同 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 伊藤博文 。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____ 2.经过 (1)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宣布“ ____________ 临朝听政 ”,囚禁光 绪帝。 戊戌六君子 ”。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c90cc08cfc789eb172dc8b6.png)
第4课戊戌政变问题导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材料三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
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
(1)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材料四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2)材料四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完整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2)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启蒙性: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
2.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戊戌政变》参考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戊戌政变》参考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8ffbe5758fafab068dc021f.png)
第4课戊戌政变A课程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后新旧势力的交锋,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通过观看影象资料和参与扮演历史短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对话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分角色扮演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对戊戌政变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旧势力的交锋。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沉载了一段悲痛历史。
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
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悲壮失败。
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是怎么失败的呢?为什么会失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戊戌政变。
【讲授新课】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新旧势力对比(1)新势力群众基础弱光绪帝(弱,受约束)翁同龢(解除远离)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2)旧势力社会基础厚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1、新旧势力对比。
2019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第四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语文.doc
![2019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第四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语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d574a413915f804d2b16c1f7.png)
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教案
【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习目标:
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
第9单元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2687089084868762cbaed513.png)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3) 是近代中国一次 __________ 思想解放 的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
维新派在宣传变法、主持新政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利于西方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冲击了中国旧的腐朽的思想体系,
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及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的变迁。
答案: D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 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
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便解除了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 荣禄为直隶总督。 答案: C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 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 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 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
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严重说法正确,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公开课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说课课件 (共18张PPT)
![【公开课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说课课件 (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f83308080eb6294dd886ce1.png)
具体 实施
国际 环境
强制推行,大刀阔斧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 强侵略亚洲其他国家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 文”,各地阳奉阴违
帝国主义时期,各地 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探讨: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应具备哪些因素?
提示: 掌实权; 顺潮流; 得民心; 别心急; 少树敌; 切实际; 策略对; 重落实……
2、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 令,除了一个京师大学堂(即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以 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因而什么也没有留下。 也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 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 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
④社会生活: 促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
自我小结
选修一 第九单元第四课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的第四 课。其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 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机,探寻救国 救民之路的继续,表明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开始探索道路。另一方面:从近代化 史观来看,戊戌变法上承洋务运动,但又超越了其 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 的时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和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交锋
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态势
态势 优势
劣势
合作探究二:百日维新的失败——喋血午门
学生活动:表演历史短剧
导火线:谭嗣同持皇帝密谕,夜访袁世凯 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结 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 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 中题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 嗣同绝命诗)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2fd8d704a1b0717fd5dde8.png)
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四节戊戌政变一课标要求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新旧势力的交锋;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分析评价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推行新政失败的原因。
2、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3、对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统治权力,是反动的。
维新派试图尝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
2、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
3、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教材内容分析与教材地位本单元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的历史长卷中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国努力,又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不断突破自我封闭,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它只进行103天而迅速归于失败,但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深远影响是不容抹杀的,是中国人民在探索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
而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知识,引入新课(1)维新思潮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什么?(公车上书)(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的标志是什么?(百日维新)(3)百日新政以一百一十多道上谕为基础,看似洋洋洒洒,但新政内容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戊戌政变》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戊戌政变》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98b32401711cc7931b716d3.png)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答案: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掌握实权的慈禧有政治手腕,有雄厚的统治基础,所以,相比较而言,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由经济基础而引出的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阅读本目,红笔标记以下相关内容,
第三目: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探究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阶级、组织结构、群众基础、手段方式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必然性,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中国进入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解题关键:分清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新势力的阶级力量和旧势力的阶级力量的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自身的不足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学思之窗】谭嗣同的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解题关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国的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有听说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那么就由我第一个流血牺牲改变这种情况吧!”这段话。
思路引领:文中的流血不能等同于武力斗争。且中国不昌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牺牲自我的动机是爱国。
答案提示:找出其言其行;肯定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简单且偏颇的认识。
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8d497ca8956bec0975e3b6.png)
9.《戊戌变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难点:重点: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交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3.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4.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1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3.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可以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四知识链接:五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1.1895年以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为主转变为。
通过,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政治特权。
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分享其它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但仍相当薄弱。
一方面无力与竞争,另一方面还面临的压迫,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知识梳理】(A级)1.简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列强侵华特点(1)危害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列强多:侵华的国家增加了:日本侵略势力开始侵入中国,接着德国也来了.(3)方式新:经济方面: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表现: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中国的铁路修筑、矿山开采权;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政治方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5:第4课 戊戌政变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5:第4课 戊戌政变](https://img.taocdn.com/s3/m/1dcb60021a37f111f0855b67.png)
第4课戊戌政变预习导航谭嗣同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知识点一新旧势力的交锋及戊戌政变成了控制中国的强大势力。
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先天的软弱性,很难与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相抗衡,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只能以失败告终。
维新派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用改良的办法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国情。
知识点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2.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深度点拨戊戌变法最重要最实质的影响是思想上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而在救亡图存和变革社会制度上没有起到实质上的成效。
课堂练习1.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地区的主要国家是 ( )A.日本B.英国C.俄国D.法国2.“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 ( )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保川会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4.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4课 戊戌政变》22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4课 戊戌政变》22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dc4dabba1aa8114431d9b4.png)
会、学堂
危后 机
发生
结局
加
公车上书
戊戌政变
深
揭开序幕
变法失败
资身 软弱
封势 强大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维新思想产生
【合作探究】: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
戌变法失败原因对比表。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背景 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新势力(劣)
旧势力(优)
光绪帝 (弱,受约束)
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
(解除远离)翁同龢 荣禄(提升重用)
袁世凯
陈宝箴 (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两面派,给新势力设 陷阱)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导火线: 谭嗣同带密诏夜访袁世凯要袁诛杀荣禄 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过 程: 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囚禁光绪于瀛台
1.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 级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 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客观原因:
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阻扰破坏 2)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 象,国际环境不利
领导 倒幕派实力强大,得到 力量 人民拥护,掌握了政权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 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 小。
具体 措施 大刀阔斧,行之有效
变法法令大多成为一纸 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帝国主义时期; 环境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戊戌政变[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
(重点) 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 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思维点拨]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历史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主观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他们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易错提醒]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不是袁世凯的告密。
袁世凯告密加快了戊戌政变的进程及斗争的激烈程度。
[思维点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史论要旨]1.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2.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知识图示]主题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和意义史料一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①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
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②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惑乱人心!”史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③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
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史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④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史料解读]①说明变法者急于求成,没有正确认识到变法的困难。
②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
③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化性质的改革。
④肯定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提示影响: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尝试: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3)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提示评价: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2.戊戌变法的性质(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政治运动。
(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戊戌变法的意义(1)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2)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3)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1.光绪帝诏令:“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
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从本质上表明光绪帝()A.主张变法图强,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治B.杂糅中西学精华,创造新儒学体系C.维护封建根本,与守旧派根本利益一致D.崇尚经世致用,主张兼容中西答案 C解析由“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可知,光绪帝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体系,与顽固派根本诉求一致,故本题选C;A错误;B、D并非本质性内容。
2.(2017·南宁高二检测)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答案 D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戊戌政变,D描述的是戊戌六君子因变法失败而被杀的史实,符合题意要求。
A反映的是清初的重大事件,B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C说明的是清末地方军事势力的兴起。
3.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 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4.(2017·桂林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
……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
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
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
答案(1)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等。
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可知应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第(2)问,第一小问灵感的表现,由“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得出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由“在日本……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得出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革;从国际环境分析,可知在东亚地区列强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中国身上,日本改革环境相对宽松等。
[基础达标]1.(2017·淮北高二检测)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答案 B解析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