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当代阐释及其意义
马克思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当代阐释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现实,追求发展,通过实践将理想与现实连结。
我们要做的是,在现实中改变世界,在改变世界中创造历史,用实际行动追求理想,践行信念。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在人类的改造下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之中,而这种发展与变化了的世界又是我们完善自己生活世界的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世界一、生活世界是人的存在与自我生成的地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我们人类的生成活动所形成的一个世界,是人们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一个空间,它与我们日常的存在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历史时代的要求,也是人们生活、生产发展的需要。
世界上生活的承载者和主体是人,生活是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世界上别的事物所展开联系的,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活动。
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在接触自然界的时候去认识它们,这是属人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对人来说是现实的是有真实意义的。
在世界中,只有人才是有生活的,人们平常的生命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的一直和意识展开的,人作为自我生产的现实存在,人的自我生成活动就是人的日常生产生活,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即是我们生活与生存的现实环境,也是人们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改造我们现有世界的基础与前提。
我们人类认识和探索科学秘密的原因就是为了去更好的生存。
人们不可能满足于某种固定的状态,总是会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反思,去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生存现状,也不断的实现这自我的提升。
所以,生活世界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是人之为人的创造性活动结果的生成之域。
在人的社会实践当中,人与世界之间是双向生成,并存在着互动性,实现“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一个统一,在我国目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促进我国普通个人的生成,不断的解放个人,使他们走上独立自主的经济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叙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国外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的情相结合之后定制的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计划。
这个计划的执行与国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国内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载体。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下,围绕着民生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中国特有的社会特色主义思想。
现如今,在国家的推动下如何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继续融入中国的各方面的发展又是一个重点的话题。
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以后的今天,之前的思想主义是否还能够适应当代的需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在提升话语吸引力、系统阐释核心范畴、聚焦中国实践难题、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在古代开始就已经出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尤其是在百家文化的各自影响之下才会形成中国这样广厚的神韵。
在中国当代的思想建设中,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国家建立之初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一直围绕在我们的发展道路之中,作为重要的精神文明与政治理论在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之中体现甚远。
那么在发展的今天,作为新时代背景之下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还会发生哪些改变?完成好这一任务的重要前提,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有足够自信。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毫无事实依据的空口乱说,而是要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真正的找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我国哪些领域依旧在悄悄的改变着。
作为一种精神的文化传播出来,带给我们的不只有知识的力量还有精神上的富足。
“当代”应如何断定从实际论当代想要了解当代的马克思都有哪些内容,针对当代的文化知识体系而说,这是一个空泛的大标题。
我们在研究这个内容的时候就应该从简单的方面入手,例如,当代这一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深入研究的时候却会发现,每一个学者对此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哲学是反思的学问,这种反思不仅指向哲学思索的对象内容,而且指向哲学思索本身。
哲学观的反思无论对于哲学的内容更新和构造调整,都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意义。
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是我们在当代条件下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根底。
一、马克思哲学观的”本质之点历史上哲学理论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表达为哲学观的变革,表达为“哲学理念”的更新。
因此,我们必需从哲学观或“哲学理念”的变革动身,去对待和评价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去理解和解释哲学的进展史。
[1]对于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的实质的把握,也必需如此,必需首先从哲学观的视角看。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马克思对哲学的标准性见解。
这种见解,仍旧是符合我们今日时代标准的哲学观。
但是我们必需对它有正确的理解和诠释,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的哲学观甚至退化到前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哲学观上。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新哲学时,并没有刻意为它制定一劳永逸的体系,甚至没有给哲学下过明确的定义。
他的哲学观,是通过一系列论战性著作来表述的。
透过这些表述,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哲学在哲学观上所实现的变革。
早在1842年《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渐渐形成了“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致思取向,意识到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反对思辨哲学的倾向。
他写道:“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妙、最宝贵、最隐藏的精华都汇合在哲学思想里”;“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犹如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固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而人类的其他很多领域在想到毕竟是‘头脑’也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
”[2]“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定会消失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马克思哲学思想逻辑嬗变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哲学思想逻辑嬗变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的生命力深刻蕴藏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从批判思辨哲学到提出实践哲学和创立唯物史观,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从萌发、形成到完全变革的美丽嬗变过程。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适时关注新的时代课题,才能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标签:马克思哲学思想;逻辑嬗变;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世纪40年代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一百六十多年风雨历程,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迄今为止仍然是我们时代“唯一正确”的哲学。
从历史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对时代内涵和实践主题的独特解读,是19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人们开始思索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整体演变历程开始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攻坚期和矛盾突发期,如何看待马克思哲学思想逻辑嬗变,准确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伟大时代呼唤科学理论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20-122。
任何一种哲学体系的出现都是人类思想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欧洲自近代以來,随着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整个欧洲资产阶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取得一系列经济社会巨大胜利,但却无法解决自身的根本矛盾问题。
因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催生先进生产关系。
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的制度性特征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矛盾不断激化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曾说,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了野兽。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与当代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与当代诠释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就初步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和壮大,涌现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现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均受制于经济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变化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整体,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重视矛盾的普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当前新时代,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去应对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2.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关于价值观念、社会意识、人的本质等方面的理论,对于我们推进文化创新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1.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诠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如今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世界历史和人的文明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要有效地推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融合吸纳并发展各种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推动本土化进程,为不同国家和社会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引言马克思哲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社会、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理解和分析,都离不开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方法。
尽管马克思的作品已经出版了近两个世纪,马克思哲学从未失去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哲学在当今社会中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并对其应用的情景和前景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马克思哲学作为思想方法的当代意义1. 破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较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与传统哲学领域壁垒分明。
它批判人们过去对上帝、灵魂、精神世界和形而上学等幻觉的崇拜,正确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马克思哲学具有破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束缚的作用。
它告诉人们,不是意识支配物质,而是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的思想是这个社会的产物,受到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这就为当代社会中客观分析人类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 强调客观性与实证研究的重要性马克思哲学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观点,坚持强调科学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促进了人们以更为严格和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现象。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哲学的这一重要意义表现在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中,强调广泛调查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为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
二、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1. 展示问题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对经济基础、阶级分化、剥削和奴役、革命和解放等问题的剖析,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本质。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哲学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对若干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中,例如反对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不公、反对专制主义等,成为当今社会各种思想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2. 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和改变社会马克思哲学以人类解放、革命和民主社会为理想,提出了复杂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它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变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及方法指导。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哲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挑战和批判社会现状的活动中,例如反对全球化、环境民主化,反对统治阶级的抗议运动等。
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简介:刘露晓,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步,造成了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和对立。
人们在享受物质盛宴的同时,承受着心灵的孤独、焦虑与迷惘。
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也面临着众多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生命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
精神萎缩、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人的生命幸福指数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
环境污染、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脆弱的生命难以承受生活之重。
各种自杀、他杀事件频繁见诸报端,着实让我们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喟叹。
我们应该如何反省和看待生命的现代悖论,达致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澄明?如何才能超越当代生命异化的生活方式,走向本真的生命存在状态?马克思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予我们深刻的思想启示。
一、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生命承诺任何哲学都有自身的本体论承诺。
对本真存在的本体追寻,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层次关怀,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整套价值系统与意义系统①。
马克思哲学当然有自己的本体论承诺,这是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但学者们根据各自对马克思文本的不同解读,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感性生活本体论;”;、;“;关系本体论;”;等不同主张。
正如卢卡奇所说:;“;任何一个马克思著作的公正读者都必然会觉察到,如果对马克思所有具体的论述都给予正确的理解,而不带有通常那种偏见的话,他的这些论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论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
;”;② 我们的观点是,马克思把;“;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确立为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基础,由此确立了具有现代生存向度的本体论;-;;-;生命本体论。
它把;“;人的现实生命;”;作为自己最本原的理论基础,把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作为最根本的思想主题,把观照人的生存际遇和生命解放作为最终的意义承诺。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是他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以及探索社会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阐释。
一、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内涵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是其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和定义;二是对人的社会实践的关注和引导。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他指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变自然界,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人的本质是以劳动为基础的,这一认识对于理解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对人的社会实践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引导。
他认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创造者,更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类自身的表现和发展。
人的社会实践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和交往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人的社会实践不仅决定了人的本质和价值,更决定了社会的形态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是一个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实践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和定义,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社会意义,对于理解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是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等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了焦虑和疑惑。
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其中包括“现实的人”思想。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是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带有强烈的批判性,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探讨社会变革的路径和条件,指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方向。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当代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首先表现在他对人类尤其是劳动者的本质的深刻反思上,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另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
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哲学界对人性、人本、人道等概念的单纯、抽象解释,提出了新的、更为深刻的人类本质理论,这对于当代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其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上表现得比较充分。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导致人的自由与均等性的严重损失,社会的贫富差距难以缩小,阶级对立与冲突日益激化。
马克思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只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
这种思想已经在20世纪初的苏联和中国得到了实践,虽然最终也没有实现真正的无阶级社会,但是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民主发展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还涉及到对历史的深刻分析上。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进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有对前一阶段的批判与超越,也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这种历史哲学观启示人们去思考当下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特别注重评析历史变革的必要性与方向,对于解释当代社会的进程和内在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最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对人类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的揭示上具有特定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意识观念来自于阶级利益的需要,是一种约束人类思想的桎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依靠意识形态来谋取自己的阶级利益,压制工人、劳动者的自我觉醒和解放,同时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阐释——一种政治哲学的思考维度
思哲 学 中固有 的 现代 性 批 判 特质 , 也基 于 当前 我
们 置 身 的 现 代 性 场 境 , 克 思 以 市 民 社 会 批 判 为 马
也 激发 学者 们纷纷 用 市 民社 会来 表达 不尽 相 同的
号 : 0 0l 3 1 2 0 4 。 2 l 1 0 0 0 0 1
地” “ 台” 和 舞 的市 民社 会 , 当下 如 何 延 续 时 空 在
的维度获 得布 展铺 开?
一
个 不能 回避 的实 情 是 , 我们 正 在 遭 遇 到包
括 市 民社 会 在 内 的更 加 完 善 的 现 代 性 。 由 于 马 克
民社会 思 潮 ” 势 。毋 庸 置 疑 , 民社 会 已然 进 之 市
关 乎 自身 所 处 的 当 下 生 活 世 界 , 开 掘 马 克 思 市 在
市 民社会 “ 断” 诊 现代 性 的 当代 意 义 , 以实 现 中 国
语 境 的 市 民 社 会 建 构 , 成 为 我 们 理 应 担 当 的 历 已 史重 任 。
民社会 理论 源始 意 涵 的 同 时 , 又赋 予 其 理 论本 身
马 克 思 市 民 社 会 理 论 的 当‘ 意 义 阐 释 代
一
种 政 治 哲 学 的 思 考 维 度
芦 穗 友
( 汉 大学 哲学 学 院 , 武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2
摘 要 : 为 现 代 性 多种 “ 候 ” 一 的 市 民社 会 , 过 资 本 和 形 而 上 学联 姻 共 谋 对 人 进 行 抽 象 作 征 之 通 统 治 , 致 马 克 思 以 “ ” 感 性 活 动 为 原 则 作 出批 判 , 这 种 批 判 路 径 , 招 人 的 而 已随 现 代 性 持 续 深 入 , 在 当下 获 得 新 的 历 史 承 载 。 承 续 和 深 化 马 克 思 市 民社 会 理 论 , 于 切 中现 实 的 生 活 世 界 , 乎 现 代 在 关 性 下 人 的 生存 状 态 。 深 入 到 时 代 根 基 处 来 推 进 马 克 思 市 民 社 会 思 想 遗 产 中 “ 完 成 ” 历 史 并 未 之 任务。
何谓马克思的“社会学”--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阐释
何谓马克思的“社会学”--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阐释陈松【摘要】在列斐伏尔看来,马克思虽然不是社会学家,但却有一种社会学的思想。
这种“社会学”是经由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到建立起新的“社会真理”的过程。
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学”与批判的“历史科学”同义,指的是马克思所创造的新型理论形态,而微观意义上的“社会学”则表明个人的日常生活已被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察视野中,并成为马克思哲学新的思考对象。
以此为根据,列斐伏尔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与扬弃,从而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与理论内涵的理解。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6【总页数】5页(P143-147)【关键词】列斐伏尔;马克思;“社会学”;苏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作者】陈松【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51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变革,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既关乎到对马克思哲学合法性的澄明,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质的理解。
在对此问题的众多阐发中,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理论观点值得关注。
他通过重释马克思的学说、批评苏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及扬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提出“马克思虽然不是社会学家,但却有一种社会学理论”[1]14的主张,显示了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个性化理解。
分析和探讨列斐伏尔关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研究,对我们科学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史地位,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与理论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对列斐伏尔来说,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是在“现实”与“真理”的辩证运动中,经由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进而建立起稳定性与开放性并重的“社会学”的过程,其目的是要指向“知识与现实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1]1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意义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经典著作。
经过长期发展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阐释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阐释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理论阐释1. 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的解放。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解放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有活力的社会。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阶级斗争是一个核心概念。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阶级的形式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阶级斗争依然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实质和内涵,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当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3. 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于生产方式的分析和讨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组织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二、实践应用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2. 加强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于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论述。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党的理论,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队伍的素质提升,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3.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具有丰富的理论阐述。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济学理论,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参考。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摘要】马克思哲学观作为重要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哲学观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核心观点等方面的介绍,探讨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和现代理解。
马克思哲学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预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虽然马克思的一些理论在当代社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但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思考,依然具有持续价值。
马克思哲学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剥削现象,更在于对社会未来的宏伟设想和改革的指引,为当代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观、重要性、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当代影响、现代理解、持续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哲学观的重要性马克思哲学观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哲学观致力于揭示社会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揭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马克思哲学观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构想,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哲学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和应用上。
马克思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为人类认识历史和未来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马克思哲学观的重要性在于其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的深刻揭示,对人类思想和社会实践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通过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2. 正文2.1 马克思哲学观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哲学观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的欧洲社会。
当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工人阶级日益壮大,而资本家则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巨大财富。
这种剧烈的阶级对立促使了马克思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与当代确认【摘要】马克思哲学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这些原理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历史和辩证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现象。
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和总结,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包括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等。
马克思哲学观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应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当代社会、启示、当代价值。
1. 引言1.1 马克思哲学观的重要性马克思哲学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解读和启示上。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进行了深刻思考,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真总结和确认马克思哲学观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由此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类的意识形态,而不是相反。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对立,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认为无产阶级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与现实意义
2024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当代阐释,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继承者在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社会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现代性”来体现的。
“现代性”这一词语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可以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性研究范畴。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技革命。
在当今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涌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科技革命的推进必须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阶级分析。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和阶级差距的扩大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同样重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全球各国的劳动者团结起来,共同抵制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推动全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当代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以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我们将首先回顾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进行深入的阐释。
我们将关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相互作用。
我们将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总结和展望。
我们将指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也将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交往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互动,而是一种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关系。
社会交往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
因此,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交往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交往的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交往普遍化,但同时也加剧了阶级分化。
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
2004年第5期(总第154期)学习与探索Study&ExplorationNo.5,2004General.No.154#当代哲学问题探索#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艾福成,卞绍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维度和立足现实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批判维度。
马克思社会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
因此,从单纯的哲学维度转变为从社会哲学维度界定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实现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式转换,是面对当代现实发展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重要前提。
只有从更宽广的社会哲学视域出发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批判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生命力,才能以多维的视角不断推进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走向当代。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哲学;唯物史观;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5-0006-05众所周知,今天的社会现实和原初马克思思想得以产生和面对的现实已有很大的差别。
今天的马克思思想不再面对疾风暴雨式的工人运动,不再面对资产阶级利用有形的暴力工具进行的血腥掠夺和镇压,也不再面对残酷直白的剩余价值剥削。
由此,结合时代变迁重新定位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是必然的归结。
一、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历史性定位一种观点看来,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实现的变革在于运用唯物史观去透视和分析问题,这一界定的合理性在于把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与以往的一切历史观思想区别开来,但同时却忽略了马克思实现历史观变革后陆续进行的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说到底,以/哲学家0形象来描述马克思没有错,但不能以此作为马克思的惟一形象,马克思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等。
另一种观点以实证科学界定马克思社会历史观思想。
这是斯大林和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所描述的马克思,后来延伸到国内学界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摘要]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提出来,并且对其进行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直接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发展,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其他一切因素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恩格斯也曾说过,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5期(总第154期)学习与探索Study&ExplorationNo.5,2004General.No.154#当代哲学问题探索#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艾福成,卞绍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维度和立足现实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批判维度。
马克思社会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
因此,从单纯的哲学维度转变为从社会哲学维度界定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实现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式转换,是面对当代现实发展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重要前提。
只有从更宽广的社会哲学视域出发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批判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生命力,才能以多维的视角不断推进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走向当代。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哲学;唯物史观;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5-0006-05众所周知,今天的社会现实和原初马克思思想得以产生和面对的现实已有很大的差别。
今天的马克思思想不再面对疾风暴雨式的工人运动,不再面对资产阶级利用有形的暴力工具进行的血腥掠夺和镇压,也不再面对残酷直白的剩余价值剥削。
由此,结合时代变迁重新定位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是必然的归结。
一、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历史性定位一种观点看来,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实现的变革在于运用唯物史观去透视和分析问题,这一界定的合理性在于把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与以往的一切历史观思想区别开来,但同时却忽略了马克思实现历史观变革后陆续进行的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说到底,以/哲学家0形象来描述马克思没有错,但不能以此作为马克思的惟一形象,马克思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等。
另一种观点以实证科学界定马克思社会历史观思想。
这是斯大林和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所描述的马克思,后来延伸到国内学界的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
在那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成了僵化的公式和原理,成为一种普适性原则,可以用来简单地套用现实。
哈贝马斯正确指认了这两种观点的缺陷:/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向人们表明,一方面,在纯粹的哲学媒介中缩手缩脚,而另一方面,为了有利于科学的实证性全盘放弃反思,都同样是危险的。
0[1]我们试图阐释和表达的是第三种马克思形象:作为社会哲学家的马克思。
这不是一个新的发现,但其内涵却要做更深入地把握。
我国理论界很早就开始了对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探讨,但大多是以实证哲学的方式探讨问题的。
在探讨的过程中,往往脱离马克思的原本思想而做一种单纯的描述。
在我们看来,没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单纯的实证分析所做的只是事实的罗列和材料的堆砌,而不能对社会现实做批判性地解析和深入的阐明,特别是在面对更广泛的现实问题时,这种分析就会力不从心。
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同时关注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两个维度:一是历史观维度,通过批判以往历史观(唯心史观)而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继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创立唯物史观,以此为批判和收稿日期:2003-10-20作者简介:艾福成(1938-),男,辽宁辽阳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哲学研究;卞绍斌(1975-),男,江苏连云港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改变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二是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思想既包含其创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同时又以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分析、批判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实现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
考察马克思社会历史观思想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从5德意志意识形态6(以下简称5形态6)中实现思想变革之后,马克思就不再以单纯的哲学方式面对和分析现实问题,而是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分析和批判的对象,从现实问题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5形态6前的马克思固然也关注并分析现实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但大多是在哲学批判的框架内进行的,而在马克思实现思想变革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交叉并行的。
可以说,5形态6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了一个倒转,即他不再以/纯哲学0的视角来考察现实问题,而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不断建构其哲学思想。
我们认为,实现变革以后的马克思思想在深层意义上应该被界定为社会哲学。
当然,以社会哲学视角界定马克思社会历史观思想并不是新鲜事物。
但在我们看来,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思想的社会哲学定位仍然带有较多的/哲学0色彩而比较缺少社会批判内涵。
也就是说,马克思社会历史观思想变革的主要内涵即社会批判理论被弱化了。
因此,把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思想的着眼点和理论旨趣定位于对社会现实进行哲学的把握是合理的,但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一步是,社会现实的流动和变化不断促使哲学范式的转换,这两个方面乃是交互运动的同体过程。
在此意义上,随着当代现实的新变化,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就具有了更加开放和宽广的视域:一方面,它以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同时,社会历史现实的每一点变化都将促使唯物史观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从而以更丰富的视角继续批判分析现实社会。
在这双向互动的连续过程中,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思想不仅成为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史观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不仅通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指明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其更深层的意蕴还在于随着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转换自己的视角,以提供更科学的社会哲学理论,继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每一点变化都将成为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充实自己的有益养分,各种理论的交互碰撞也成为马克思社会哲学不断审视自身进而更新自己的催化剂。
唯物史观这一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不再仅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0等原理公式的单纯表达,而是蕴涵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激荡,通过多维视角的相互渗透,马克思思想才有批判社会现实的无穷动力,也才能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找到批判当代现实的诸多生长点。
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含义,不再是原理加实例的教条公式,而是深入到社会现实的每一个角落继而改变现实。
马克思在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0[2](P57)作为/改变世界0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已经抛弃了那种纯粹思辨的哲学形态,也反对一切先定的理性悬设和单纯的现实说明,而只能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引发批判的源动力,进而改造现实社会。
这是唯物史观与社会批判理论的有机结合。
二、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考察马克思的思想进程我们会发现,马克思的思想革命不单纯是哲学变革,甚至也不单纯是经济学革命,而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结合中实现的整个社会哲学革命,而这一革命的最终检验在于其面对现实的批判力。
在5博士论文6中,马克思通过青年黑格尔派这个桥梁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以/自我意识0的张扬达到分析现实的目的。
他通过伊壁鸠鲁这一代言人彰显主体的能动性,并以此对抗现实,这种思辨形而上学的逻辑建构在接触现实时自然遭到失败,这是马克思在5莱茵报6时期遇到的思想难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性演绎,一切都应该是合理性的结晶,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林木盗窃案0等问题恰恰否证了这一理性形而上学。
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原发点,但此时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学知识/还不容许他对这些问题妄加评判0。
经过克罗茨纳赫时期的历史学研究,马克思认同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颠倒,并以此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
5德法年鉴6时期,马克思才自觉地借助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武器(还不是唯物史观)建构了初步的社会哲学视角。
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重新奠基于社会现实,从而把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和宗教异化理论改造成为争取劳动人民的政治利益而斗争的社会哲学。
当然此时其深层次上仍然受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方法论的支配,从而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0的结论。
这一唯物主义原则由于没有深厚的经济学研究作支撑而流于伦理价值冲击。
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以下简称5手稿6)中,马克思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批判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三者结合的角度,展开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
马克思借助于异化劳动概念和私有财产概念,批判了全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作为其哲学出发点的劳动(实践)的概念,提出了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
这时的马克思,已经把劳动(实践)作为基础和出发点,去揭示和说明人的本性及其历史发展,去研究人的解放的条件,寻找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途径。
他不仅把社会历史和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把社会和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把历史解释为自然史的一部分,把自然史理解为/人化自然0的历史。
这样,就既与黑格尔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也与费尔巴哈把自然界仅仅作为人类反映对象的形而上学观点划清了界限。
从而为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在5神圣家族6中,马克思认识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深刻性。
而在1845年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和稍后的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马克思终于形成了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这一唯物史观的形成当然是在其深厚的经济学研究基础上建立的,这一历史观彻底变革了传统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史观,而以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产作为社会批判的基础,从而实现了其/改造世界0的目的。
在此意义上单纯的/哲学0已被扬弃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0[2](P73-74)因此,单纯的哲学分析只能产生教条主义的体系和公式。
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终结了理性形而上学,那种以理性悬设演绎出的形而上学体系只能在现实生活的每一点变动中失去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在实现了历史观的变革之后,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性改造才能付诸实施。
这也是其社会哲学的根本旨趣)))社会批判:/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0[2](P75)在这一新的社会历史观指导下,马克思展开了对社会生活各种现实问题广泛的分析和批判。
在5形态6的较大的篇幅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关于法学、经济学、阶级斗争理论及国家学说的论述,还包括对/真正社会主义0思潮的批判,这些批判性论述尽管以纲要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却向我们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目的。
这一科学的历史观不再是单纯的哲学演绎,而更多地是以唯物史观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现实,说明资本主义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导致的阶级对立,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