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00字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700字论文
篇一:老子论文
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
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
(一)道
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
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二)养生
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的晚。
据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并在《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指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老子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势必要劳神伤身,损害健康故他极为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经常保持一种心平气畅,体态深清的心理状态。
这是他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说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也不是说“道”要效法“自然”,而是指“道”的本性是“自然”。
也就是说,“自然”是“道”的性质;“道”所以起主宰作用,完全是因为它顺应“自然”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老子所讲的“自然”,绝非指自然界,也非“自然科学”所说的“自然。
”自,是自在本身;然,是当然如此。
自然,说的是自然而然,是实实在在,是客观事物的天然物性,固有的本性。
因此,“自然”决非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不带任何主体意识、主观意图。
“自然”是与“人为”对立的一个概念。
“自然”,指的是规律,它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
由此,“道法自然”
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说,“道”就是客观规律。
“道”既不是外界力量(如神)所授于,也不是人的意志所产生,它的本性。
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自然”、规律,是“道”的精神所在,本质所在。
“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
特征,因此,在《老子》一书中,多数场合,“自然”是指“道”的内在本性,常被作为“道”的同义语来对待。
老子认为,对何事情,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对任何事物都应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而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制约它,任其自由伸展,这就是“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不必要的作为,或逆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
要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四)无为
“无为”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二十九章)假若只看前半部分,我们很难理解。
如果把“无为”理解成什么事都不干,那自然就会“无败”。
但是这样一来前面“无为而无不为”就肯定解释不清了。
若把“无为”理解成手段,并通过这一手段达到“无败”,达到战无不胜,这有可能吗?这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吗?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后半部分我们便会恍然大悟。
“无执,故无失”,“无执”就是内心不要拘泥于外物,不要被欲望所役使,既然不患所得又何来所失呢!在这里老子明确的将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无为”也应该是指人的心灵,指人的心态。
“无为”就是清心寡欲,就是一种不争的心境。
在得道者的心中,真正的失败,是逆天而行,是背道而驰。
拥有“无为”的心态,无时无刻不遵守道的要求,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既知如此,现实中的成败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所以老子才会说“无为故无败”。
明晰了“无为”的含义,我们再可看老子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生命的重要价值,“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即使遭受祸患,老子也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吾有身”。
所以老子讲养生,自己也得长寿,庄子亦是如此。
反观法家那些实干家、权术家们,如韩非、李斯,几乎都是死于非命。
就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伟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老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
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
在
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
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
徐老师云:幸福=所
得/所欲,所言甚是。
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顺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
第三,老子教会人们善待他人。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第二十七章)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第四,反对战争。
在老子看来,战争就是人内心不和谐的产物。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第三十一章)在这段文字里,老子明确指出战争“有道者不处”:一个得道的圣人是不会发动战争的。
即使是比圣人低一级的君子也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老子能提出这样的见解可见其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
“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
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
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
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
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篇二:老子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
题目:《老子的道——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姓名:
学院:
学号: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
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本文主要阐述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观点,并由此剖析老子的哲学思想,从中获得为人处事的大智慧。
一.老子的道
老子出生在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向封建制度过渡的
时期,人民生活也异常艰苦。
同孔子不同,老子反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乐,更切与实际。
同时,他同情平民百姓,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农民起义结下了宿愿。
历史上众多的名家都受了老子的影响,譬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从他们的言论中都可以看出受老子影响颇深。
“道”是怎样产生天地万物呢?老子将“道”作为世界的本源,作为世界的客观规律,和物质基础,认为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
这仅仅是老子学说的起点,而不是老子学说的主旨。
那就是在懂得了“道”是宇宙的源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悟“道”,把握“道”,并用“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问题。
老子的哲学体系中,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
志为转移,也就是他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规律的范围内,不能越出半步。
生老病死是规律,但不是我们就坐着等死,而是在这个规律的基础上,好好利用有限的时间,让
生活过得精彩万分。
因此,我们应该从老子的“道”中,学会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即按“道”办事,才能够把事做好。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其实, “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而“为无为”即顺应自然而为的见解。
德篇第十一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在求学上力求天天有增益,肯下功夫;在追求真理和修德上,能不断革除偏见和恶性,更肯下功夫。
这是先有为而后上升至无为,最后又达于“无不为”。
老子一生在学业、事业、著述、功成身退、养
生等上都体现了对“为”与“无为”的辨正关系。
由此可见,老子是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键是要弄清何处当有为,何处当无为。
二.老子的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天下莫柔弱
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老子眼中的水,是“道”的化身,老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不争无尤。
在老子看来,水的美德就在于它甘于处下,这与
许多人的想法有所不同,古人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并且水善养万物,滋养万物而不争,藏垢纳污而不自污,清者自清,无论多脏的东西和它混在一起,它都能慢慢自发地和这些东分开,让自己重新清澈透明。
由上可得,水有很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甘于处下就是其中之一,在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平易近人,而非盛气凌人,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去尊重别人,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有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
至于利万物而不争,早有前人就已经印证过了,古有于谦临危受命,功成身退,今有雷锋、焦裕禄服务他人,把自己的事置之度外,无私奉献。
我认为,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水的自净,坚持自己原则,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新生事物是弱小的,从落后的,浑浊的旧东西中诞生,但是它具有旧事物不能拥有的先进性,如果它与旧事物一起在同流合污,那么这个世界将不会再有新的失误,社会将裹足不前。
现在的社会,道德素质还不是很高,不少丑习陋习还存在,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占有主导地位,所以,我们要在这些陋习面前,坚持自己的主见,颠覆丑习陋习的主导地位,让社会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老子的水还教会我们“弱”。
“弱”是老子的核心观点,也是水的另一特点。
老子所说的“弱”,其实并非本质的弱,而只是表面的弱,谋略性的弱。
这种“弱”,目的是要胜强,要达到强。
“弱者之道”,是老子教给世人的一条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诀大法。
如老子说他有三宝,之一是“不为天下先”——骨子里便一个“弱”字
——在许多情形下确实堪称至宝。
苏联、东欧剧变后,我们不当头,不出头,韬光养晦,埋头干好自己的事。
结果,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
赵朴初读《韩
非子》时写过一句诗:“不为天下先,功成可盖世。
”正可作为此之写照。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似柔实刚,看似隐忍不露而实则雄野之气逼人。
每当我读到这些话,总能感觉到一种逼人的气势,此即“弱者”克强之势也。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水虽然柔弱,但它可以在最为坚硬的东西中奔流,能够水滴石穿能够冲刷平原,没有人能阻止它的前进,无有,就是没有体积,天下之至柔也,指意水,无间,没有空隙,天下之至坚也,指意石头。
主要是说水很柔软但是能够以柔克刚,暗示了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们如果能像水一样自然无为,就能做到心静如水,离开争名夺利无休止的、残酷的纷争,自然就会少了许多痛苦和烦恼。
水是柔和的,它无为不止、顺势而流,不会受到伤害,即便受到伤害也不会在它的身上留下任何阴影。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可见柔弱并不一定只能在劣势地位,以柔克刚,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表现在人事上,就是“心善渊”,“动善时”。
一个明“道”的智者,平时不会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而是勤修道德学问,收敛自己的锋芒,而在关键时刻则能动用自己的超群智慧,造福他人,造福社会。
老子柔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逞强而言的。
逞强
篇三:《老子》论文
读《老子》第八章的感想与收获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姓名:xx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我以前一直崇尚道教,喜欢他们的清静无为,喜欢他们的逍遥飘渺,于是读道教经典《老子》便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懂,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就像是囫囵吞枣一样,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只是记住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语句。
所以就一直想选修《老子》解读这门课程了,想在老师的帮助下认真的理解
《老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先贤的超凡智慧,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通读整篇《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5000字左右,但是全书意简言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
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以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而我对第八章的内容感触最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安居于所有事物讨厌的低洼之地,因此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这两句话表明了水的特点,老子认为水是接近于道的事物,因为它和道类似。
从前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知道“道”的表现就是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水则是不因外物而改变,至柔至善,水不与万物相争,因此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局。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即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提倡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老子借此告诉世人,无论是从政治国,还是养生处世,都要了解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必固执地去追求某一面,只要像水一样淡然处之,遵循其客观规律就可以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这句话更加明了的表明了老子对人民的期望,他认为上善之人就要像水那样做到:安居卑下之位,思想深邃难识,交往仁慈友爱,言语真实无欺,为政清静安定,做事无所不能,行为择时而动。
正因为他与人无争,所以没有灾难,这句话从分的体现出了贯彻整本书的“无为”思想。
在这里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总之,这句话表明了自然之道,老子觉得为人处世就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人都可以处于这种状态的话,社会自然就会和谐。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本章不仅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又不与任何事物相争,自然下流处人之所恶,却又清净透彻、洗涤万物,春散冬凝、应时而动、不失天时的品质,而且从更深的层次上体察到水的这些品质与人生大道之间的关系。
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
这些正是水和大道的共同之处。
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摈弃了杂乱与烦躁,生活充实,没有烦恼与忧愁。
因此,我们人类也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怀,宽广无边,清净悠然;学习流水的心态,谦虚卑下、不与人争、择地而居;为人重信诺,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做到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便能与大道同行,物我两忘,自然会过的逍遥自在。
我觉得大家可以从这章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即大家应该积极学习水的态度:人要如水般善于自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心胸如水般深沉静默而又包容一切;与人相处同水一样细腻真诚;说话如潮水般准而有信;立身处世如水般端正持平;做事精明能干发挥所长,像水般无所不往,无往不利;把握时机,及时而动如水般宜静宜动。
与物不争,与世无争,便可永无过患而安然出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那么此时到底该怎么办呢?是逆流而上?还是置之不理,默然放弃?我们应该学习水一样,顺其自然,在逆境面前不低头,也不冒然拼搏,应该慢慢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准备充分后在仰头前进,同时要学习水的坚韧,做事时需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到底,最后方能积小胜为大胜,做出令旁人刮目的成绩来。
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为人处世也当像水一样,应该学习水的宽容博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对一切关系
都要真诚,不要明里不一、虚伪,要懂得善待一切、不求回报,能奔能涌、能升能降,以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环境,不奢想环境适应自己,而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用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来创造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段美好的人生,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宇宙的宽广。
<p clas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