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
试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文化根基
丝 路 视 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以中华文化为根基,扎根于中国大地形成的,这也使该制度自形成以来一直受人民的认可和拥护。
这也充分说明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根基进行深刻领会,还能够更好的坚定改革的信念。
特别是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文化建设,以制度优势来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制度的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厚的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思想和理念,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天下为公”一直被大力倡导,这也为人们构建起一幅向往的社会图景;多民族在分裂和融合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并始终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融入中国人民的骨髓;五千多年文明积累下来的治理理论也成为民族的共识。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和平、美好、富民和安宁的生活追求都具有丰富的表达,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吸纳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富民强国,并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更重视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来发展和壮大自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打牢文化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励精图治,勇克难关,不断地创造各种奇迹,并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二、革命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革命文化在其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晚清之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当时的中华民族在外来侵略下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为了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非常艰难的现代化道路的探寻,在整个过程中也尝试了多种制度模式,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之处中师131 孙碧卿13010220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切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1]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理论阐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果看,这一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二是它“符合我国国情”,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制度;三是它“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四是它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这种制度具有以上优势,因而这种制度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地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社会主义特色这一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在经济领域,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的有效性,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活力,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在政治领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闰有机统一,保证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领域,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和稳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和稳定性在当代世界,各国都试图寻找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安排。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具有民主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和稳定性,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旨在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意志和选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民主性。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根据中国宪法,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这种制度安排确保了人民在政治上的参与和权力的行使,体现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崇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强调听取群众的声音、关心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问题。
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决策过程中,会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府的决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这种群众路线的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
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注重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是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平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设立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民主自治组织,让群众能够直接参与社会治理和决策过程。
这种基层民主的实践为人民提供了直接的民主参与机会,增强了制度的民主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性稳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国家稳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确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对违法者进行法律制裁,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学术探讨财经政法资讯2012年第6期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程亚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7·23”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他还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次用“四大特色”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
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重要的论断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特色———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这包含着这样的论断: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创造出来的。
它既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以参照,也没有别的国家创造的现成模式可循。
显而易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空前伟大的创造性的事业,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潜能并促其由弱而强、由低级到高级和不断完善的实践活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
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
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思考题目: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基于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创造,不是对经典论述的照抄,也不是对他国道路的照搬,这是它的国情基础。
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从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到提出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对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进行了进一步升华,那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来自实践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无法预料的。
经过不懈的实践,我们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酝酿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于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与特点,以下是一些相关观点和描述:1. 高效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并建立了一整套旨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
这确保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决策的高效性,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 四梁八柱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有机协调发展。
3. 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鼓励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和决策。
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参与权益,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4. 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构建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的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政府聚焦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发展、保障民生,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多层次的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治理体系。
这一体制使得社会各界能够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新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作者:周利兴来源:《学术探索》2013年第06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也有我国的个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特色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025-05[HJ2m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创建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社会制度,它必然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发展理念,在我国古代,不少的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谐的思想,产生过不少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墨子曾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的思想,孟子曾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都是对和谐社会的描绘或追求。
在此基础上,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在经济方面,我们有“和气生财”的理念,在家庭方面有“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在军事方面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在外交方面有“和平共处”的原则。
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处世理念,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底蕴。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鲜明地追求社会和谐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与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与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民族特色与优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所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族特色。
首先,中国注重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共同繁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要求平等相待、和谐共处,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中国的宪法规定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制度,为不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注重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发展经济,中国成功地将数以亿计的人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这种关注贫困问题的特色,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民族优势的发挥。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使中国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民族优势使中国的民众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予中国更强的政治稳定性。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能够有效地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加稳定,这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推动科技和创新的发展。
中国通过不断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种民族优势使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 引言1.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它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
其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并兼顾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兼顾多种所有制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完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
它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注重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正文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国家经济衰弱,政治制度腐败腐朽,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岌岌可危。
中国先进分子意识到只有革除这种陈旧的封建社会,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人民的富裕。
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和爱国民主科学分子共同反对新文化运动,表现了新的中国民主民主革命过程,民主思潮成为一种潮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打退了侵略者。
1949年在毛主席领导下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在其实践中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的人民民主、文化上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位一体组织系统逐渐完善,建立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参考参考)
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
这一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围绕搞清楚社会主义到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展开的。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2、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目标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特征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只能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民主法治,平等自由;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同时,也只有真正确立并始终不渝地追求这样的价值目标,才能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特征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改革,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需要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公有为主,多种并存;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意蕴的三重维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意蕴的三重维度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人民性,要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逻辑起点,尊重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动力源泉,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向努力,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更好更多的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
标签:中国特色;制度;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秉承着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践行“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在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必然要抓住贯穿其中的人民性意蕴。
当前,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同样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意蕴。
唯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始终坚持巩固与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治理效能中的根本优势。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起点“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作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她的创党立党初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她永远不变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她深深的人民性为我们党不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制度保证,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根本宗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同样也服务于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而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始终做到不能脱离人民和凌驾于人民之上,否则的话,我们党就会失去力量源泉,就会像安泰一样被扼死。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国所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历史发展规律 ,善于集中人民群众 的智 慧和力量 ,制定和 实施正确 的路线 方
针政 策 , 团 结 和 带 领全 体 人 民 为伟 大 事 业 而 奋 斗 。在 中 国 , 能 够 担 当 这 个 历史
人民赋 予的权 力 。
J 度又充分保障国
的共 同利 益和 意 志 。 共 产 党把 为 人 民服 务 作 为 自 己的 根 本 宗 旨 , 把 以人 为 本 、 执 政 为 民作 为 执 政 理 念 ,有着 科 学 的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作指 导 ,正 确 把 握 社 会
,一
方面, 人 民代
民主 , 能够保障
1 3 ' f Z , 人 民 当家做
三 、 和 衷 共 济 管 理 国 家 的 成 功 模
现 各 民族 的 自由平 等和 发展 进步 ?中 国 共 产党 为 此做 出 了积 极探 索 。早在 中 国
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
协 商制 度
民主监督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完善 , 突 出了法律的时代性、 科学性和可操作
国 家 的向 心 力和 认 同感 的 同 时 , 充 分实
常 委 会 第 五 次 会 议和 十 一 届 人 大 常 委 会 第 十 七 次 会 议 对 村 委 会 组 织 法 进 行 两 次修订 , 从村 民委 员 会成 员的选 举 和 罢免程序、 民主 议 事 制 度 、 民主 管 理 和
性 。1 9 8 9 年1 2 月2 6曰七 届 全 国 人 大 常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 会议上 ,
民族 区域 自治 就 被 确 定 为一 项 基 本 国 策 。 这一 重 大历 史 抉 择 , 是 基于 对 中 国 国情 和 民族 问题 实际 的 正确 把 握 : 统 一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在理论体系上,主要体现为继承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及实践性相统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体现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统一;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坚定性与手段的灵活性、过程的渐进性相适应。
[关键词]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统一,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中国特色,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一、从理论体系上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渊源的承续特色从理论渊源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出承续性特征。
这首先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看,是坚持和运用上述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必然结果。
其次,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无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科学运用的理论结晶。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Feb.2020No. 22020年2月第2期(总第422期)学习论坛TRIBUNE OF STUDY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辛世俊1,刘艳芳2(1、2.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矛盾构成世界的原理、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原理、事物的价值性原理是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指那些起决定作用的、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与其他制度区别开来的制度。
这些制度具有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
丢掉或 丧失这些制度,就会犯颠覆性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指那些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体现在国家治理的各领 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上,上接国家治理体系之顶层,下连社会生产生活之基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 度、重要制度,而居于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保护人民合法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7608 (2020)02 -0005 -0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最大的历史贡献是第一次深刻阐述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 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 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理论根据、内涵和辩 证关系,对于全面理解《决定》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周利兴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也有我国的个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建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社会制度,它必然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发展理念,在我国古代,不少的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谐的思想,产生过不少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墨子曾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的思想,孟子曾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都是对和谐社会的描绘或追求。
在此基础上,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在经济方面,我们有“和气生财”的理念,在家庭方面有“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在军事方面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在外交方面有“和平共处”的原则。
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处世理念,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底蕴。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鲜明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民族特色。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要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结合的共同点,使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更加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共同点就是“和”的思想,要把“和”的思想和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更好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和为贵”的民族特色。
为此,我们在经济制度方面,就要在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在分配制度方面,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把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和谐统一;在政治制度方面,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国作主的关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新人民民主实现的新形式,保证人民群众当国作主基本权利的实现,更好的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国作主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制度方面,要把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先进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要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体制,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把“仁爱”的思想、要求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实际相结合,构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是我们民族在人际关系的宝贵的思想遗产,也是我们民族的特色。
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仁”,其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要求待人以仁,施人以爱;关注他人,关注众生,要求在满足自己之欲时虑及他人之欲,做到利已不损人。
“仁爱”的思想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相比,更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把“仁爱”的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发展“仁爱”的思想,赋予“仁爱”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用“仁爱”的思想来充实、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
实现“仁爱”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机结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以“仁爱”的思想和要求作为我们行为的基础,才能正确处理现阶段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追求社会和谐,构建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把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统一起来。
“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对未来幸福社会追求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关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也要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推进。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还要为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长期的奋斗和努力。
二、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传统。
中国古代对共同富裕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大同”社会的思想中。
我国的大同思想源远流长,《礼记.礼运》篇中曾对大同社会作了精彩的描述,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以后历朝历代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虽然各不相同,但几乎都主张没有剥削、人人生活富裕、天下为公等等,成为中华民族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平均主义,反对贫富悬殊,认为贫富悬殊与人性的要求相冲突,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只有平均、平等,才能体现人性的平等,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太平天国革命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境界,也是我国古代平均主义思想的典型表现。
平均主义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平均主义思想中包含着反对过度贫富悬殊,反对两极分化的内容,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时曾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确立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改革和发展,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科学发展观在总结我国改革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鲜明的追求共同富裕的民族特色。
追求共同富裕,构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共同富裕的社会,需要处理好“共富”和“先富”的关系。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此基本国情下,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就是一个有先有后的,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走共同富裕的过程,这是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民族特色的体现。
在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少部分人富裕的程度还会比较高。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是出现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将存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但是,贫富差距太大,不仅会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不同阶层收入差距过大的,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还比较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居民的收入。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就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社会的低收入群体、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采取多种措施增加他们的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让社会的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我们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使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生活质量都有改善,让绝大部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让绝大部分人共富起来,促进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
追求共同富裕,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共同富裕的社会,需要认真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共同富裕的标准。
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我们不仅要用有限的资源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生存问题,而且还要用有限的资源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富裕问题,所以,我们共同富裕的标准定的不能太高。
共同富裕的标准定的太高,不仅各种资源承载不了,还会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
目前社会上有一股奢侈之风、高消费之风、浪费之风,攀比之风,如住房追求大、追求豪华;车子追求大排量、追求豪华大气,经济型轿车受冷遇;很多物品讲究一次性的消费等等。
一部分人认为只有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消费水平,才能称得上是富裕。
这种错误的认识和不良的风气不仅会加剧资源短缺的状态,还会对我们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共同富裕的实现。
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共同富裕的标准应该是能够满足绝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精神需求,并有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保障能力。
满足了这个基本条件,就可视为进入了共同富裕的社会。
当然,共同富裕的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共同富裕的标准将随之发生变化。
三、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发展状态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的二千多年中,虽然有过向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短暂的分裂,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