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重心说课稿
《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重力与重心》说课稿(注:本人不具备学科教学经验,以下只是部分示例性内容,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修改。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重力与重心》。
此课为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属于高中物理的范畴。
主要介绍了重力的概念以及重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感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2. 理解重力对物体的作用;3. 掌握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2.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力概念及其作用、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理解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电子白板;3. 实验器材及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利用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对“什么是重力”进行思考,例如:“为什么物体会掉落下来?”,“为什么物体能够绕地球旋转?”等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以及地球引力。
知识讲解:1. 通过PPT介绍重力的概念及公式。
解释物体的质量对重力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大小对物体重力的影响。
2. 结合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与重力的概念进行对比。
3. 接下来,讲解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通过PPT演示,结合学生身体的示例,直观地让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其形状、质量分布的关系。
通过具体物体的实例和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掌握求解重心位置的方法。
讲解示范:通过简单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操作实验装置,观测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教师给出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和记录,最后进行结果对比与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重力与重心”。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心及其分布、物体重心的计算和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 学会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3. 了解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重心的计算和确定;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心及其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如悬挂的物体、平衡木等);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细线、小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悬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提问:为什么物体会向下运动?(2)通过平衡木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心对平衡的影响。
2. 例题讲解(1)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2)演示如何确定物体重心,并讲解相关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确定一个不规则物体的重心;(2)给定几个简单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让学生计算其重心位置。
4. 知识拓展讲解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平衡木运动员如何调整重心、船只的稳定性等。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2. 重心的定义、分布和计算方法;3. 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重力的概念,画出重力的方向;(2)计算给定物体的重心位置;(3)举例说明重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答案:(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方向始终垂直于地面向下;(2)根据物体形状和重量,运用相关计算方法求得重心位置;(3)如平衡木运动员在表演时,通过调整身体各部分的重心位置,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和重心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如下:1. 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加强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力的概念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心重力的由来》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等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重力和重心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深入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经常接触到与重心和重力相关的现象,但往往缺乏系统的思考和理性的解释。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际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其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心重力的由来》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及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
2.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工具(如弹簧秤、天平等)测量重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关注地球重力场的保护。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重心重力的由来”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心和重力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d.注重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不倒翁,提问:“为什么这个玩具总是能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重心的概念。
2.学生分享自己对重心的初步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重心”。
3.接着,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提问:“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飞上天?”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方向。
4.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推导重力计算公式,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重力与重心说课稿重力与重心说课稿1《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
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
力的描述;2。
重力及其测量;3。
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2。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3。
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4。
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5。
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6。
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
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重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重力》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平衡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
通过对重力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作用点等方面。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重力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了解了力的三要素。
但是,对于重力这种特殊的力,学生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实验和观察现象,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逐步理解重力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熟练运用公式 G = mg 计算重力的大小。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并知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重力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2)通过对重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024高三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范文
2024高三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重力与重心》,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重力与重心》是2024年高三物理教材中的一节课。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动力学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物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重力与重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掌握计算物体重力和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计算等物理实验与实践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物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兴趣和爱好。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重力和确定物体的重心。
难点是:运用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物理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让他们感受到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
然后,我会以物体掉落的实例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重心的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预测,为学习重力与重心奠定基础。
环节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在引入的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践。
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高中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教材地位:本节课是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理解重力产生、大小、方向,物体的重心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画出力的图示。
本节课具有预备性,基础性,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平缓些。
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其测量,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应用知道重心与稳定的关系过程方法用简单材料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
体会各种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了解重力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说重点难点:1.“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值有关”,值恒定是有条件的。
3.“重心”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重心”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体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而力的合成以后才学到。
二、说学情、活动:说学情: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初中已粗略学习了力的知识:1、“力的描述”2、重力的三要素说活动:通过让学生画力的图示、找一薄纸片的重心、用实验悬挂法找薄纸片的重心。
三、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熟了的苹果总是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总是落到地面上;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引起学生对力现象的兴趣。
演示实验:绳使钩码上升,磁铁吸引铁块,手推粉笔盒,不倒翁。
生活中到处是力的现象,请同学举例说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力的现象,感受一下力的有趣现象,感受下大自然的奥秘,首先了解一下重力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初中我们就初步学习过力了,那什么是力呢?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出力的性质(物质性、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学会力和图示。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重心教案1.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心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运用重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心的位置和特点,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心的概念、重心的位置和特点。
2. 教学难点:重心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用具:直尺、重物、细线、平衡木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如走钢丝的人、翘板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背后原理。
2. 新知介绍一、重心1. 定义: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个点。
2. 位置: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3. 特点:重心是物体平衡的关键,物体在平衡状态下,重力作用线通过重心。
二、重心的应用1. 保持物体平衡:通过调整物体的重心位置,使物体保持平衡。
2. 稳定物体:在设计建筑物、桥梁等时,要考虑重心的位置,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3. 实验探究1. 实验一:观察重心的位置用细线将一个重物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重物在静止时的位置,讨论重心的位置。
2. 实验二:探究重心与质量分布的关系将重物分成两部分,分别悬挂起来,观察两部分的平衡情况,讨论重心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3. 实验三:重心在实际中的应用用平衡木放置不同形状和质量分布的物体,观察平衡木的倾斜程度,讨论重心在保持平衡中的作用。
4. 知识巩固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重心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解释为什么走路时不能提着重物走、为什么自行车容易倒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心的概念、位置和特点,以及重心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重心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思考背后原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重心的概念、位置和特点,以及重心的应用。
2024《重力》说课稿范文
2024《重力》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重力》是人教版小学物理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质量和力的知识,并掌握了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物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重力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物体的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物体的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是:能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重力的存在,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探究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重力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实际现象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和道具,如小球、秤、绳子等,以便学生能够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实验视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境引入我将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个外太空的环境中,体验到了失重状态,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在地球上我们感受不到失重呢?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问答,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环节二、实验探究我将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观察小球在不同质量下的下落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然后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质量越大,下落速度越快的规律,从而引出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环节三、知识讲解在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我将给学生科学地讲解重力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物体的质量决定了重力的大小。
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
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1《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
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讨论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
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中学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控,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测和试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育观测思索、分析问题的技能.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技能,让同学理解重力的方向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育应用物理知识说明简约生活现象的技能.4. 通过试验探究和试验对比的方法来讨论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立场和价值观1.通过锥体爬坡试验引起同学学习物理知识的爱好,通过学习质心,让同学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试验,培育同学观测分析技能和积极思索的学习习惯,加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爱好.说学情同学在中学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
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肯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同学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在这里同学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同学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识,学习时比较简单激发同学的爱好,而且对于高一的同学对小试验比较感爱好,老师可以通过和同学一起做试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重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
重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以及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力”和“弹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摩擦力”“压强”“浮力”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在初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弹力等知识,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于重力的本质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知识还存在一些困惑,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会用公式 G = mg 计算重力的大小。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会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4)了解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对重力方向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重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大小和方向。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的概念和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重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3.1 重力与重心教案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重力与重心知识重点: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二.重点、难点: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特征: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
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
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高中重力说课稿
高中重力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种常见力。
重力的知识不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在后续学习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等内容中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重力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重力的存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讲授法对于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等重点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重力现象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重力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得出重力的相关规律。
3、合作学习法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下落的现象,如苹果落地、雨滴下落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
2、新课教学(1)重力的概念结合实例,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上的物体。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1章“重力与重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及其求法,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学会求解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了解重心的分布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3. 能够运用重力知识分析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求解方法,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重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重力的动态图,展示物体重心的教具。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2)重心的定义: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集中的点。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1)求解物体重心位置的例题。
(2)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的例题。
4.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
5.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展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心的定义及求解方法3. 重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一个均匀直棒的重心位置。
(2)分析抛物线运动中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答案:(1)均匀直棒的重心位于中点。
(2)重力使物体在抛物线运动中始终朝向地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天体的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了解地球重力场的特点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索重力的应用,如重力势能、重力加速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心求解方法的讲解。
2021年重力说课稿(精选3篇)
2021年重力说课稿(精选3篇)重力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__的一个重点内容。
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 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由于初二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
鲁科版必修1《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鲁科版必修1《重力与重心》说课稿一、前言本说课稿旨在针对鲁科版必修1中的《重力与重心》进行详细解析和介绍。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对重力和重心的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的稳定性以及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核心内容2.1 重力的概念及作用重力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力,是物体之间互相吸引的力。
通过简单的引导和实验,我们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出发,引导他们理解并认识到重力的普遍存在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例如将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等。
2.2 重力的大小及计算公式在介绍重力的概念后,我们将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计算重力的大小。
通过简单的公式和示例,学生将能够计算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例,如计算一个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公式的运用。
2.3 重心的概念及重心的位置计算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力的基础上,我们将引入重心的概念。
重心是指物体内部的质量中心,它在物体平衡时的位置。
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际操作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2.4 重心与物体的稳定性通过引入重心的概念,我们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体的稳定性。
在此部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例如在不同位置放置物体,观察物体是否能够保持平衡,并引导学生思考重心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能够计算重力的大小,并应用于实际问题;3.了解重心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4.理解重心与物体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我将利用一些实例或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我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如何解释为什么物体会落地?•为什么物体从高处掉下来会发出声音?通过提出这些问题,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重力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023年《重力》说课稿
2023年《重力》说课稿2023年《重力》说课稿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及航天资料片探究万有引力的存在、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观看航天资料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
二、新课教学1、重力的产生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
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
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
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
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它们的重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
重力与重心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理解重心的概念,能够找出物体的重心位置。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3. 物体重心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概念,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2. 教学难点:重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采用演示法展示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 讲解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让学生能够找出物体的重心位置。
4. 分析重力与重心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和重心的关键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重力和重心的基础知识。
2. 教具:使用悬挂物体和称重仪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材料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和重心的应用。
八、教学拓展:1. 探讨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研究物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如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的变化对重心位置的影响。
3. 引入物理学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飞机设计中的重心控制。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重心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大小,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重心的定义,学会测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让学生掌握物体平衡条件,能够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重心位置的确定,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物体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物,细线,直尺,圆规。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图片,引出重力概念。
2. 讲解:讲解重力的定义,阐述重力的方向和大小,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演示:用演示用重物和细线,展示重心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重心的位置。
4. 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定物体重心的位置。
6.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重力、重心和物体平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
2. 重心的定义、测定方法。
3. 物体平衡条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说明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阐述重心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
(3)运用物体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2)重心是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集中点,测定方法有悬挂法、支撑法等。
(3)物体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重力和重心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物体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与重心说课稿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
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力的描述;2.重力及其测量;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
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
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力的相互作用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力。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通过提问,复习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
所以教师先举例该怎样画。
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物体下落等)引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
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
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
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
最后布置作业。
(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
3.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4.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