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头皮针专长的临床体会剖析

合集下载

浅谈头皮式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体会

浅谈头皮式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体会

浅谈头皮式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体会静脉留置针有封闭式套管针和头皮式套管针,它因具有保护患者血管、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及时的抢救危重病人生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而逐渐成为金属头皮针的替代产品,近几年来在我国广泛应用,已被较多医院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它选择血管广泛,不易刺破血管以引起血肿,维持时间长,短时间内可输入大量液体,是危重病人抢救,便于临床用药及维持输液的理想方法。

我院于2009年5月引进此项技术,现将应用体会综述如下。

1 材料选择及临床应用我院使用的头皮式静脉留置针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它是由生物材料制成,它由穿刺针、针翼、延长管及活动夹3部分构成,具有套管光滑柔软,不易打折,尖端不易劈叉,不易穿破血管壁,对人体亲和性好等优点;头皮式静脉留置针的临床适用于输液时间3天以上,血管情况良好者;须按时静脉注射药物的患者;儿童、老年患者;躁动患者;病情危重,需随时进行抢救的患者;注入刺激性强,高渗性药物的患者;临床输血。

2 主要护理操作技术2.1 血管及静脉留置针的选择选择粗且较直的、有弹性、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长期卧床病人应尽量避免在下肢使用留置,以防止血栓形成;静脉留置针选择原则是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情况下选用最小型号、最短留置针,它可以减少机械性的摩擦及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留置针型号有18G、20G、22G、24G四种,成人输血选用18G或20G,输液选用20G或22G,儿童及老年人输血输液选用22G或24G。

2.2 头皮式静脉留置针的穿刺程序备齐用物,选择好穿刺部位,在距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消毒直径为8cmx8cm;检查并打开留置针,将输液管头皮针头直接插入留置管的肝素帽内,随后拔去留置针尖保护套,松动外套管,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两翼,将空气排除,在血管上方以150—300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0—150,再进针约0.2cm,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先松开两翼,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两翼,右手抽出针芯约0.2cm,将外套管全部送入,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抽出针芯,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好穿刺部位,调节输液速度,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体会

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体会

摘要:目的:通过对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粗毫针平刺颔厌、悬颅、悬厘穴治疗偏头痛的150例效果的分析,总结出采用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较其他治疗方法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有明显效果。

方法:将150例偏头痛患者中随机抽出治疗组55例和由其他方法治疗的比较组50例进行比较分析。

治疗组采用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比较组采用其他方法治疗偏头痛。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0%)和总有效率(90%)明显高出比较组治愈率(4%)和总有效率(43%)。

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对患者的治疗更为有效。

结论:三针平刺法对治疗偏头痛有显著的效果,较之其他治疗方法效果突出。

关键词:颔厌;悬颅;悬厘穴;偏头痛【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22-01 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收缩功能不稳定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周期性、发作性的头痛,可有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等先兆,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1]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医学又称之为偏头风,此病反复发作治愈较难,因此给患者及其家属的身体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痛苦,成为生活中难以摆脱的梦魇。

[2]针灸治疗偏头痛在我国医疗界有较为长远的历史,我国医学界对针灸治疗偏头痛也具有颇为丰富的经验。

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探索下,一定能找到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疗法。

从而使广大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

1 资料与方法1.1 所得资料:通过治疗组55例和比较组50例患者的对比,将其进行如下比较分析:将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其中治理组为55例,其中女患者为35例,男患者为2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45岁,平均病龄为4.7年。

比较组中病人50人,其中女患者为31例,男患者为1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3.2岁,平均病龄为4.3年。

由于患者数目相同,所得相关数值相仿,所以这两组患者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适合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目标。

头皮针在临床新生儿腰穿中应用的体会

头皮针在临床新生儿腰穿中应用的体会

头皮针在临床新生儿腰穿中应用的体会腰椎穿刺是获取脑脊液的常用途径,由于传统的腰穿针在新生儿腰穿时容易导致失败和损伤性出血, 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儿科对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应用6号或7号一次性头皮针代替通常应用腰穿针或注射器针进行新生儿腰穿,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案例选取来自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儿科2010年以来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入选标准:①患新生儿败血症,有可能发生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者。

②疑似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者。

应用6号或7号一次性头皮针代替通常应用腰穿针或注射器针进行患儿腰穿,其中2例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2 操作方法1.2.1 在新生儿腰穿室内行腰椎穿刺术,取左侧卧位于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由助手在术者对面一手挽患者头部,另一手挽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1.2.2 确定穿刺点,通常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操作安全避开脊髓下段常下移一腰椎间隙即:第4~5椎间隙进行。

1.2.3 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盖洞巾,新生儿不需局麻直接进针减少损伤及刺激次数。

1.2.4 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一次性6号或7号头皮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斜向头部的方向缓慢刺入约1.5~2 cm当针头穿过韧带或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此时可见脑脊液流出,穿刺针后留约2~3 cm 长管子,便于接脑脊液流入试管,避免因头皮针带管过长碰撞管子易影响针头位置及方向,同时管内余留脑脊液多导致脑脊液浪费不利于脑压的控制。

如果穿刺失败,可在休息1~2 d后,再进行穿刺。

1.2.5 常规收集脑脊液1 ml 3管,送生化、常规、凃片查菌;需作培养时,用无菌试管留标本。

1.2.6 术毕,拔出穿刺针再消毒,覆盖消毒沙布,用胶布固定。

1.2.7 去枕平卧4~6 h,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最新蔡信诚老中医“陕西头皮针”技术经验总结:销售经验总结

最新蔡信诚老中医“陕西头皮针”技术经验总结:销售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0-01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头皮针法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分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而临床上,又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

蔡信诚老中医在临床使用的“陕西头皮针”除了与“山西头皮针”一样具有大脑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外,还具有“伏脏”“伏象”两大新创刺激区。

“伏象”是本人人体缩影,伏在头部的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处。

“伏象”支配着全部的运动神经,针刺“伏象”可以治疗全身疾病,特别是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效果显著。

“伏脏”是人体左右半侧身体缩形横在额前发际上无数刺激点连线的刺激区,是一片相当的面,完全不同于“山西头皮针”额前的几条刺激线。

“伏脏”是全部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因此在临床主要治疗内脏疾患,特别对全部皮肤的痛觉、触觉、冷热感觉等不适之感疗效显著。

“伏象”与“伏脏”是“陕西头皮针”的精华所在,正因为与普通头皮针法的刺激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决定了“陕西头皮针”的临床取穴和针刺手法的独特之处。

笔者将多年跟随导师蔡信诚老中医临床中蔡老师独特的取穴方法及针刺手法总结如下:(1)取穴方法:①相应取穴法:即身体某部位有病,可在“伏象”“伏脏”相应的部位进行取穴,这类似于体针的“阿是穴”取穴法;②仿体针取穴法:即根据体针取穴的各种方法,按照经络脏象以及阴阳五行辩证取穴的方法,应用于“伏象”“伏脏”;③特定取穴法:即按照某一种疾病的特殊性选择某一特定的学位刺激区。

(2)进针手法:①慢针法:选定穴位后,当针尖进入头皮后寻求最佳角度后沿颅骨骨膜慢慢刺入。

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的护理体会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的护理体会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护理操作的一项根本功,因为小儿心智发育不成熟,多动、恐惧、不合作,四肢不易固定,因此对3周岁以下的患儿尽量给予头皮静脉输液。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难度大,精细度高,做到“一针见血〞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珍贵的时间。

我在门诊输液室工作,曾对上千名小儿进行头皮静脉针穿刺,成功率到达96%以上。

现将体会分享如下:1.头皮输液的优点小儿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相比,具有血管丰富、分支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浅表易见、易固定、好操作、不影响小儿活动,特别是冬季有利于小儿保暖的优点。

2.选择适宜的头皮静脉仔细查看,选择好进针和固定部位,如头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应避开骨隆突处和静脉瓣处,尽量由操作者选择有把握的静脉,如果他人选择,角度和光线有所不同,不利于操作者操作。

3.指导、引导家长配合治疗首先做好家长和陪同人员的思想工作,一人操作时家长尽量配合,可将小儿平躺在操作台上,头下垫一小枕,抬高头部,家长双手两肘压住患儿四肢,上身前倾压住小孩大局部身体,不让小孩扭动,对较听话的小孩,那么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其配合操作。

4.输液时应注意的技巧问题穿刺时速度不宜过快,应做到稳、准、缓,当穿刺后有突破感无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退针,可以挤压一下输液管,或接注射器回抽看有无回血,见回血立即松开输液夹,以免血液堵塞针头。

及时固定是静脉输液的重要一环。

针尖在血管内点滴不畅可能是针尖斜面贴在血管壁上,可以调整角度或在针柄下垫棉花;也可以是因小儿不停哭闹,静脉压高,应保持小儿安静,尽量不让其哭闹;还可能是因为输液瓶压力过低,可提高输液架的高度;还可以由于血液堵塞针尖,可轻轻挤压输液管,一般情况下,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5.常见失败原因5.1患儿小,不配合,哭闹不安。

5.2独生子女家长比拟疼爱,期望护士一针见血,语言不当易造成心理压力。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体会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中常见的一项技能,因为小儿静脉不易触及,穿刺难度较大,所以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结合自己在护理实践中的体会,分享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一、注射前准备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注射之前,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了解小儿的年龄、体重、病情,以及之前的静脉注射史,从而对穿刺难度做出大致评估。

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品,如注射器、皮肤消毒液、纱布、透明敷料等。

还要为小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减少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二、注射技巧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时,首先要正确选择穿刺部位。

通常选择在头部的额部或枕部进行穿刺,这两个部位的静脉比较丰富,便于穿刺。

还要注意脉搏的位置,避免在脉搏处进行穿刺,以免影响到血流。

接下来是皮肤消毒,要使用适当的消毒液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避免引入细菌。

然后使用适当的角度和深度进行穿刺,要轻柔而有力,以避免损伤到静脉,同时要保持稳定的手部姿势,以免引起穿刺失败或者对小儿造成疼痛。

三、护理要点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后,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降低感染的风险。

首先是正确固定注射器,使用透明敷料或者透明胶布将注射器固定在皮肤上,避免其在移动中脱落或者引起污染。

另外还要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出现红肿、渗液等情况。

同时要对小儿的静脉通畅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现血栓形成或者静脉堵塞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对小儿造成不良影响。

四、病人教育在完成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后,还需要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护理指导和健康宣教,让他们理解小儿静脉注射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首先要向他们解释注射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明白注射对治疗的重要性。

其次还要向他们介绍小儿静脉注射的注意事项,如定期更换注射点、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干燥等。

最后还要向他们说明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如发现皮肤红肿、渗液、发热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头皮针实训报告

头皮针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头皮针,又称头皮电针,是一种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在头皮特定穴位进行针刺,以达到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效果。

为了提高临床技能,我参加了头皮针实训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头皮针治疗原理及技巧的理解。

二、实训目的1. 掌握头皮针的取穴方法及针刺技巧。

2. 了解头皮针治疗的作用机理。

3. 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在实训前,我认真学习了头皮针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头皮针的起源、发展、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步骤等。

通过学习,我对头皮针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取穴练习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头皮针的取穴方法。

头皮针的穴位较多,主要分布在头皮的特定区域,如顶区、颞区、额区、枕区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如何准确找到这些穴位。

3. 针刺技巧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头皮针的针刺技巧。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头皮针,一般采用直径0.25毫米、长度40毫米的头皮针。

其次,操作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放松。

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手持头皮针,快速刺入穴位,深度约0.5-1厘米。

最后,轻轻捻转针柄,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等感觉。

4. 案例分析实训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几个头皮针治疗的案例,包括头痛、失眠、偏瘫等疾病。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了解了头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四、实训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提高临床技能。

2. 严谨的操作态度在实训过程中,我始终保持严谨的操作态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

3. 不断学习与进步头皮针治疗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深知自己在实训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头皮针实训,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掌握了头皮针的取穴方法、针刺技巧,还了解了头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小儿头皮针三种穿刺方法比较分析

小儿头皮针三种穿刺方法比较分析

小儿头皮针三种穿刺方法比较分析目的:对三种不同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

方法:将150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研究一组)53例、B组(研究二组)55例和C组(对照组)42例。

A组:以10°左右的角度将针进入,先平推,再稍抬针,然回平推沿静脉方向刺入;B组:采用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穿刺;C组:采用输液器上的头皮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

比较三组的回血率、穿刺成功率、疼痛率。

结果:研究组的穿刺回血率及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研究组所采用的穿刺方法,能使穿刺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减轻患儿痛苦,值得推广。

标签:小儿头皮穿刺;疼痛率;回血率;穿刺成功率在现在医疗中,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

小儿头皮针穿刺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临床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也是抢救患儿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婴幼儿血管细、家长对操作要求高、患儿畏针不合作等原因导致注射不成功、针头脱出移位。

因而穿刺成功,将大大缩短小儿抢救和治疗时间,也可避免因多次穿刺导致的血管破坏、增加患儿痛苦[1-2]。

针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情况,本文通过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50例患儿分成三组,每组采用不同穿刺方法,对三种穿刺方法的回血率、穿刺成功率和疼痛率进行对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患儿150例,男77例、女73例,年龄6~24个月。

随机将患儿分为A组(研究一组)53例、B组(研究二组)55例和C组(对照组)42例,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患病情况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比较意义。

穿刺方法:A组:以10°左右的角度进针,先平推,再稍抬针,然回平推沿静脉方向刺入;B组:采用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穿刺;C组:采用输液器上的头皮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穿刺。

判断标准:①回血率:成功穿刺针头处立即有回血。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体会1. 引言1.1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体会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能,通常用于小儿因疾病需要输液时的护理过程中。

在实际操作中,正确的注射技术和细致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并发症出现的风险,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技术的专业性和细致性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和扎实的护理技能。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充分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细心观察患儿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得到最全面和周到的护理。

加强对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的学习和实践,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是保障小儿输液治疗效果和患儿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不断优化护理流程和技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护理的效率和质量,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贴心的护理服务。

2. 正文2.1 认识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给药途径,适用于小儿临床治疗中药物给予的需要。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

认识小儿头皮静脉注射的位置和解剖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头皮的血管丰富,表皮薄,容易穿透,是较为适合进行静脉穿刺的部位之一。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尽量避开头皮静脉曲张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了解小儿头皮静脉注射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是十分重要的。

适应症包括需要迅速给药或静脉通道不易建立的情况下,禁忌症包括头皮有局部感染、皮肤有损伤等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时,护士应当注意消毒操作、用药规范等,确保操作安全和有效。

还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采取适当的安抚措施,减轻儿童的恐惧和抵抗情绪。

认识小儿头皮静脉注射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对于护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小儿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2 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在进行此项护理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体会

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体会

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体会作者:汪妍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79-02小儿头皮针静脉输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与成年人静脉穿刺相比,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有较高的难度和技巧要求,现将作者从事护理专业工作二十年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的体会总结如下:1 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护士工作时首先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要有同情心和爱心,要细心、耐心,要善于摸透小儿的心理动态。

同时,还要有做好患儿家属思想工作的心理准备。

现在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很娇贵,患儿看病输液时,很多家属陪同,这无形中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有的家长要求特别高,必须一针见血。

此时,护士不能紧张慌乱,这样很容易影响打针的情绪,导致穿刺失败。

遇到患儿家属多,甚至行为过激的家属时,护士一定要稳住情绪,不要被患儿家属情绪感染。

此时,说话语调一定要平和,恰当的运用沟通技巧,耐心解释疏导,得到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护士稳定的情绪,坚定的自信心,恰当的沟通技巧是穿刺成功的基本要求。

2 小儿头皮静脉血管的选择①一般选择小儿额头正中,两颞侧及耳后血管。

②粗直、微蓝的血管为最佳选择。

有些患儿额头上的血管看上去较细,微蓝色,触之弹性好,像发丝一样细的血管,如果没有更好的,这样的血管也能穿刺成功。

③小儿两颞侧血管,有些血管小儿哭闹时突起,不哭时消失,触之弹性不佳的粗大血管慎穿,因为这些血管穿刺时回血不明显,且一般与动脉伴行,易误穿动脉,穿刺成功率低。

④血管分叉处慎穿。

可在离血管分叉处较远的地方进针,至分叉处停止。

⑤用手指稍用力触摸血管,移开手指后血管看上去仍发青蓝且较直的可选用。

如果用手指摸后,血管模糊看不清的不可用。

⑥横向的血管也可穿刺。

传统的穿刺方向是向心方向穿刺,其实小儿头皮血管较细,属全身的末梢血管,向左向右都能流通,所以在穿刺方向上,向哪穿都能顺利滴药。

扎好小儿头皮针的几点体会

扎好小儿头皮针的几点体会

扎好小儿头皮针的几点体会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常用的技术,作为一名儿科的新护士,怎样才能扎好小儿头皮针是一项是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基本功。

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归纳出几点供儿科新护士学习和参考。

首先,作为儿科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因病痛而易哭闹的孩子,面对听不懂话的孩子和一家一个小皇帝的家长,儿科护士无疑要比其他科室的护士工作做的要多。

这就要求护士要有一颗对孩子的爱心,热爱儿科护理工作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不怕麻烦的工作态度,这样才会有一颗为患者减少痛苦而苦练技术的决心。

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紧张或压力的情绪时,不能把不愉快带到工作中,要学会自我调节。

有稳定的情绪,坚定的自信心,是穿刺成功必备的心理素质。

选择合适的血管是进行穿刺的第一步,要熟悉静脉解剖位置及特点,常用的有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特点:小儿皮下脂肪薄,头皮浅,静脉丰富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循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右心房,因此顺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均可顺利输液。

正中静脉直、较粗、不易滑动易固定,但容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外渗的缺点。

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具有直,不滑动,容易固定,不外渗的特点,是头皮输液的最佳位置。

耳后静脉较粗,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且穿刺时患儿哭闹,张力增高,易鼓针,小儿肠炎时易选用此静脉。

小儿头部血流丰富,要认真区分动、静脉。

静脉呈浅蓝色,弹性好,可凹陷,不硬;动脉呈浅红色,不易凹陷,稍硬,分辨不清时,要用食指来感觉是否有博动,有博动为动脉,如误入动脉患儿可有尖叫,输液不滴,回血,穿刺部位有树枝状苍白,需立即拔针,加压按压。

在穿刺时要注意光线,太强患儿皮肤反射的光就会刺眼,太暗,则不易辨清血管走向,晴天易用自然光,夜晚和阴天可借助2个15w灯置于操作者前方,距患儿头部40~60cm为宜。

认真选择有把握的静脉,宁愿自己在选择静脉时多花几分钟,而不要让患儿多扎一针。

进行穿刺时,首先一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一手持针(建议用拇指和食指放在针柄的前后两侧握住针柄,而不是用拇指和食指放在上下两端来握针柄,因为此方法中间要换手)。

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心得体会(范本)

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心得体会(范本)

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心得体会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心得体会‎熟练‎掌握小儿静脉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尽量减‎少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使患儿早日康‎复。

选择不易滑动,‎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的头皮静脉,‎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采用直刺法和斜‎刺法,穿刺成功后三‎条胶布固定,另加一‎条胶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熟‎练掌握小儿静脉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尽量‎减少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使患儿早日‎康复。

选择不易滑动‎,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的头皮静脉‎,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采用直刺法和‎斜刺法,穿刺成功后‎三条胶布固定,另加‎一条胶布将输液管固‎定于患儿耳朵上。

采‎用如上方法之后,小‎儿头皮静脉针穿刺成‎功率高。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及合适的头皮‎针和手法等,可以很‎好地实行小儿静脉穿‎刺。

【关键词‎】头‎皮静脉针;穿刺;小‎儿小儿头皮针输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成年人静脉穿刺相‎比,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有较高的难度及‎技巧,现将我们二十‎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对小儿头皮针静脉穿‎刺的体会总结如下。

‎1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由于患儿‎哭闹,不合作,因此‎在选择静脉穿刺部位‎时,要根据年龄、疾‎病特点估计治疗时间‎的长短,尽量选择不‎易滑动,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的静脉‎血管作穿刺部位,如‎小儿头皮静脉,血管‎中的颞浅静脉,额、‎耳后静脉,小儿手背‎、足背的浅表静脉等‎。

2 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选择头‎皮针的大小是根据患‎儿病种、年龄、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而定‎,对于1~3岁患儿‎,临床上一般选择4‎~5号半头皮针,对‎于新生儿或因多次输‎液治疗,头皮静脉易‎刺破者,宜选用4号‎针头,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或较大患儿宜选‎用5号半针头。

‎3进针手法4‎固定方法临床‎正常采用三条胶布固‎定,即一条固定在覆‎盖针眼的无菌棉球上‎,第二条折起针柄交‎叉固定,第三条将针‎柄后的塑料管盘曲后‎固定在针头旁边。

杜美茹主任针刺治疗中医脑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杜美茹主任针刺治疗中医脑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科普与经验交流 ·2062020年 第28期杜美茹主任为石家庄市中医院脑三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重点专科(中医脑病)负责人。

共发表论文20于篇,著书4部,科研课题3项。

擅长脑梗塞,脑出血,眩晕,头痛,失眠,心衰,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

中医脑病作为一个宽泛性的概念,不仅指单一病种,而是多个神经系统、精神及身心统疾病的统称。

当前现代医学从病理机制方面将中医脑病划分为两大类:一为外感性脑病,该类脑病多具传染性、集中性及季节性,现代医学将其归为感染科的领域,二为内伤性脑病中风、癫证、痫证、失眠、呆病、痉证、晕厥等病证,该类病证属于中医脑病临床诊治及研究重点[1]。

其病因病机为:精髓不足、脑失所养、痰瘀互结、蒙蔽清窍。

杜美茹主任从医数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中医针灸特色治疗脑血管疾病。

现将杜美茹主任中医脑病的临床经验及个人心得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益精填髓与醒脑通督并举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是指肾有摄纳、贮存精气的生理功能。

《内经》中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因此,导师在临床上针对脑病之虚证,主要责之于肾脏,以益精填髓为主要治疗准则,临床上多选用太溪、悬钟、照海、三阴交等以肾经为主的腧穴[2]。

其中太溪为肾经之输穴、原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腧穴,针刺采用补法具有健脾养肝、补肾健脑之效;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针用补法,具有益髓健脑之效。

三者相伍针之,共奏益精髓之功。

再者督脉与大脑生理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导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通过加强督脉腧及头针的使用、进一步增强局部刺激对于脑病治疗极为重要脑病作为一个病种繁多,病程反复的一类疾病,其病因病机本就不可以单一的虚证、实证而论,大多是虚实夹杂为主。

脑病初期及对于一些痰瘀体质的患者而言,一旦发病多以实证为主,可见痰、瘀、火等实邪上犯,以致清窍蒙蔽或被扰动。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针(⼈中针疗法)【概述】头⽪针法⼜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种疗法。

头⽪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量病⼈的治疗,证明头⽪针法不仅⽅法简便安全,⽽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常⽤头⽪针刺激部位和体针取⽳不同,头⽪计⽳位有着六⼤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针⽳名标准化⽅案、焦顺发头⽪针⽳名体系和⽅云鹏头⽪针⽳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针⽳名标准化⽅案为⽬前国际上通⽤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定难度。

⽽实际;临床上,以⼭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针⽳位影响较⼤,且取⽳⽅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针⽳名体系,头⽪针⽳名标准化⽅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针⽳介绍如下:在取⽳之前,⾸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不明显者,可从颧⼸中点向上引⼀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运动区后移⼯.5厘⽶的平⾏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向前移1.5厘⽶的平⾏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痹。

晕听区从⽿尖直上1.5厘⽶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的⽔平线,共长4厘⽶,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鸣、听⼒减退。

⾜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分别向后引平⾏于中线的3厘⽶长的直线。

三种头针体系的疗效比较与分析

三种头针体系的疗效比较与分析

三种头针体系的疗效比较与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前针灸学者在选用头针体系时非常混乱,通过对头针治疗疾病的147篇文章疗效进行分析,发现用头部腧穴统一头针体系符合中国特色,是头针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

q【关键词】头部腧穴;国际标准;焦氏头针笔者对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发现针灸学者在选用头针体系进行治疗方面较为混乱。

1 头针体系评价内容、结果本研究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从1981年~ 2004年共147篇。

选择的头针体系有3种,即《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文献有44篇;焦氏头针,文献有87篇,头部腧穴,文献有16篇。

本研究对147篇文献中采用不同头针体系的疗效进行了分析。

见下表: 表1 3种头针体系疗效比较注:国际标准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2 讨论头针疗法治疗中风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篇》记载:“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

”随着针灸学术的繁荣发展,1971年山西的焦顺发(焦氏)头针问世,1976年方云鹏(方氏)头针问世,1979年朱龙玉(朱氏)头针也相继问世。

为了固定头针针刺部位,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学术交流需要,1983年在国际针灸学会的主持下,集诸家之长共同拟订了《头皮针针刺部位国际标准化方案》,并于1984年6月定名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于1991年公开颁布。

头针体系的演化发展,不同的医家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产生了不同的流派风格。

多种头穴定位方式的产生,使得诸医家在理论著作和临床实践中头针针刺部位存在分歧,头针取穴方面极为混乱。

笔者在评价头针体系过程中发现,在疗效比较中,从痊愈率来看,头部腧穴为43.9%,比其他两种取穴方法高,从总有效率来比较,焦氏头针总有效率为96.7%,比其他两种高。

但无论是痊愈率还是总有效率比较三者差距并不大,由于样本量不统一,样本大小存在误差,所有病例纳入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有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影响疗效的比较。

头皮针输液实训报告

头皮针输液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头皮针输液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我掌握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处理小儿静脉输液的能力。

通过实训,我期望能够:1. 熟悉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结构,了解其特点。

2. 掌握头皮静脉输液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3. 学会鉴别头皮静脉与动脉,确保穿刺准确无误。

4. 了解头皮静脉输液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 提高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基础学习首先,我们学习了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结构,了解了头皮静脉丰富、表浅、分支多等特点。

通过图示,我们认识了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常用头皮静脉的位置。

2. 操作步骤学习(1)患儿准备:核对患儿信息,评估患儿病情,向患儿家属解释操作过程。

(2)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准备治疗盘(碘伏、棉签、棉球、弯盘、一次性头皮针、注射器等)。

(3)环境准备:光线充足,保持安静。

(4)操作步骤:1. 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常规消毒皮肤。

2. 针头与皮肤呈5~10度角,沿静脉向心方向刺入头皮。

3. 观察针头回血情况,确认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

4. 调整输液速度,观察患儿反应,确保输液过程顺利进行。

3. 注意事项(1)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和一般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2)一旦误入动脉,应立即拔针,按压穿刺点,防止发生血肿。

(3)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分配输液速度。

(4)输液结束后,拔针时注意按压穿刺点,防止出血。

三、实训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头皮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小儿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掌握了头皮静脉输液的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实训过程中,我明白了注意事项的重要性,对护理工作中的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 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四、总结本次头皮针输液实训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家头皮针专长的临床体会

三家头皮针专长的临床体会

三家头皮针专长的临床体会重点介绍:林学俭老师的小脑新区擅治上下肢共济失调。

额五针治疗该区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朱明清老师的顶颞前斜线擅治疗偏瘫方云鹏老师的伏象治疗急性扭挫伤速效林学俭老师:擅长用大脑皮层静区和小脑新区一、大脑皮层静区中的额五针,每针皆入发际两公分处向后针,也可以入发际五公分处向前进针三公分,五针间距离相等。

根据病情需要,也可以针至七针,即额前区中间一针,两侧各两或三针。

主治:由该区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如感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或智力减弱,或智力减弱综合和症候群。

二、小脑新区小脑蚓区:在枕外粗隆突出处向下移二公分处进针,针刺方向由下向上,沿纵线向上依次相隔半英寸,向上以同法呈接力样刺第二第三针,深度以触及骨膜为好。

并在第二三针左右两侧各距一公分向上针刺一至二针。

主治:复视,眼球震颤,听力减退,构音困难,失语,躯干摇晃,偏瘫和震颤麻痹,面瘫,面肌痉挛等。

三、左右小脑半球区:由枕外粗隆旁开3.5公分,再向下移2公分,向上交叉刺两针。

主治:同侧上肢和下肢共济失调,同时对肌张力怎增高或减弱,以及乏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针刺同样要达到骨膜。

用强刺激手法方能奏效。

朱明清老师:顶颞前斜线:定位:自前顶穴到头维穴。

功用:疏经通络,强筋止痛。

主治:四肢运动和感觉障碍,肢体瘫痪无力,中风后遗症。

分三等分,上三分之一治疗下肢病变,中三分之一治疗上肢病变,下三分之一治疗头面部病变。

方云鹏老师:伏象穴区治急性扭挫伤速效(一)伏象穴区1、伏象穴区的部位及其命名:伏象穴区,在人体的颅外软组织内,沿着额骨和枕骨的交界部位,对称的分布在颅骨骨缝的两侧,在这个穴区内,有规律的分布着许多与全身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一个个连接起来,则形成一个人体的缩形,伏于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位置上。

因而,我们将这个穴区命名为“伏象”穴区。

2、伏象穴区的定位:根据俯伏在头部的伏象穴区位置来看,冠状缝部位相当于伏象的左右上肢;矢状缝部位相当于伏象的躯干部,人字缝部位相当于伏象的左右下肢;冠矢点部位,相当于伏象的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界处,冠矢点之前,则相当于伏象的头、颈部;人字缝尖部位,相当于伏象的尾骶骨尖部,下面按伏象穴区之各部,分别予以定位:(1)头颈部:头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2厘米,颈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2厘米,因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厘米的相互重叠,所以,额、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厘米。

头皮针

头皮针

神经衰弱:陈永泉用头针取情感区(相当于运动区向前平移4.5厘米)治疗本病22例,结果基本治愈19例,占85%;好转3例,占15%;总有效率为100%。

此外,朱明等取额中线、顶中线治疗癔病急性发作取得满意的即时效果。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头皮针治疗多有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报道较多。

如人取血管舒缩区、感觉区、情感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263例,结果痊愈186例,显效40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为100%。

刘淑兰用电头针,取感觉区上1/5、血管舒缩区上1/2为主穴,前头痛加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治疗头痛401例,结果痊愈336例,好转4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5%。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头皮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体会

头皮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体会

头皮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体会引言:新生儿腰椎穿刺术是指在新生儿脊柱的腰部进行穿刺,以收集脑脊液或进行脊髓的检查。

这种手术对于婴儿的确诊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头皮针在术中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分享一下我在临床实践中头皮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体会。

正文:一、头皮针的定义和作用头皮针是用于婴儿及幼儿头部局部麻醉的针具,它主要通过局部浸润麻醉将头皮表层、浅层筋膜及部分颅骨粘连区域麻醉,达到疼痛控制的目的,减少穿刺的痛楚。

二、头皮针的优点1、安全。

头皮针的处理过程严格规范,使用过程中只能单次使用,并遵循无菌操作,使用过头皮针后可减少术后感染的机率。

2、疼痛控制效果好。

头皮区麻醉的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头皮麻醉用药后能非常快速地起到止痛作用,从而减轻对患者的伤害和疼痛。

3、麻醉范围广。

头皮针可以实现被麻醉区域的精确定位,因此能够避免麻醉用药的浪费,提高质量保证。

三、头皮针的使用方法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需要先准备好处理好的头皮针、麻醉药、无菌棉球、脉搏氧合仪、手套、口罩等,以保证手术的质量和安全。

2、头皮针麻醉:使用头皮针针尖端向内,垂直于头皮,通过轻微的转动来滑入头皮中,出麻后,用棉球将头皮表面所滴出的局部麻药全部擦净。

之后将步骤重复进行即可完成头皮局部麻醉。

3、腰椎穿刺:在局部麻醉后即可进行腰椎穿刺。

初学者需要特别注意安全,致力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四、头皮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体会新生儿腰椎穿刺术是婴儿重症的救治措施之一,而头皮针在术中的作用患者可以立刻感受到,一方面,可以使得腰椎穿刺术对患者的疼痛信息得以控制,从而减轻婴儿的疼痛感受。

另一方面,头皮针的使用方式使得整个术程更为方便,临床医生的操作容易落实,在穿刺中,头皮针使用,麻醉区域范围广,头部动作更少,防止了手术过程中婴儿产生抽搐、哭闹、强行摇晃等情况,极大的减少了穿刺和安全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家头皮针专长的临床体会
重点介绍:林学俭老师的小脑新区擅治上下肢共济失调。

额五针治疗该区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朱明清老师的顶颞前斜线擅治疗偏瘫
方云鹏老师的伏象治疗急性扭挫伤速效林学俭老师:擅长用大脑皮层静区和小脑新区
一、大脑皮层静区中的额五针,每针皆入发际两公分处向后针,也可以入发际五公分处向前进针三公分,五针间距离相等。

根据病情需要,也可以针至七针,即额前区中间一针,两侧各两或三针。

主治:由该区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如感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或智力减弱,或智力减弱综合和症候群。

二、小脑新区
小脑蚓区:在枕外粗隆突出处向下移二公分处进针,针刺方向由下向上,沿纵线向上依次相隔半英寸,向上以同法呈接力样刺第二第三针,深度以触及骨膜为好。

并在第二三针左右两侧各距一公分向上针刺一至二针。

主治:复视,眼球震颤,听力减退,构音困难,失语,躯干摇晃,偏
瘫和震颤麻痹,面瘫,面肌痉挛等。

三、左右小脑半球区:由枕外粗隆旁开3.5公分,再向下移2公分,向上交叉刺两针。

主治:同侧上肢和下肢共济失调,同时对肌张力怎增高或减弱,以及乏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针刺同样要达到骨膜。

用强刺激手法方能奏效。

朱明清老师:顶颞前斜线:
定位:自前顶穴到头维穴。

功用:疏经通络,强筋止痛。

主治:四肢运动和感觉障碍,肢
体瘫痪无力,中风后遗症。

分三等分,上三分之一治疗下肢
病变,中三分之一治疗上肢病变,下
三分之一治疗头面部病变。

方云鹏老师:伏象穴区治急性扭挫伤速效
(一)伏象穴区
1、伏象穴区的部位及其命名:伏象穴区,在人体的颅外软组织内,沿着额骨和枕骨的交界部位,对称的分布在颅骨骨缝的两侧,在这个穴区内,有规律的分布着许多与全身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一个个连接起来,则形成一个人体的缩形,伏于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位置上。

因而,我们将这个穴区命名为“伏象”穴区。

2、伏象穴区的定位:根据俯伏在头部的伏象穴区位置来看,冠状缝部位相当于伏象的左右上肢;矢状缝部位相当于伏象的躯干部,人字缝部位相当于伏象的左右下肢;冠矢点部位,相当于伏象的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界处,冠矢点之前,则相当于伏象的头、颈部;人字缝尖部位,相当于伏象的尾骶骨尖部,下面按伏象穴区之各部,分别予以定位:
(1)头颈部:头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2厘米,颈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2厘米,因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厘米的相互重叠,所以,额、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厘米。

(2)上肢部:要定准上肢部的位置,首先将一侧上肢分为肩肘腕(手
腕)三点,再从冠矢点开始,沿冠状缝向下至蝶顶缝(翼点)其长为11厘米,由冠矢点至伏象上肢的肩点,长为2厘米,肩点至肘点长3.5厘米;肘点至腕点,长为3.5厘米;腕点至手指尖长为2厘米(以上定位为一侧,另一侧因与此侧相同,故省略。

以下各部定位,凡涉及两侧之穴区或穴位,均同此。


(3)躯干部:由冠矢点到人字缝尖为伏象的躯干部。

这一部分是从颈下的上背部开始,到下臀部总长约为14厘米。

把躯干部分为三段,即背部、腰部和臀部。

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各部分长为2厘米,总长为6厘米;
腰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长为2厘米,总长为4厘米;臀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长为2厘米,总长为4厘米;各部左右宽度分别是:肩部为4厘米,背部为3厘米,腰部为2厘米,臀部为3厘米。

(4)下肢部:从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大约为9厘米,将一侧下肢部定出髋膝踝三点。

由人字缝尖向下至髋点,长为1.5厘米,髋点至膝点长为3厘米,膝点至踝点,长为3厘米,踝点至足趾尖,长为1.5厘米。

3、伏象穴区的作用与功能:伏象为“总中枢”的一个重要核心部分,也称之为“总运动中枢”或“总经络中枢”,是人体神经机能的集中反应区,它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机能。

如果人体某部位机能发生异常变化,在伏象中枢的相应部位,就一定出现异常现象。

反之,伏象内某部位发生异常变化,人体被其所支配的相应部位亦有变化反映,因之,针刺头部伏象穴区的各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各个相应部位的疾病,特别是对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的疗效,尤其显著。

伏象是人体经络系统中,机能联系的“阳中枢”。

它总督了一身之阳经,亦称为阳经之府。

它总管和调节全身经络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使全身各个器官功能的活动得到维持和正常的进行工作。

因为伏象是阳中枢,它有外濡筋骨,内通六腑的密切连属关系,所以,外感、六淫等因素所导致的阳经络某种病变,可影响全身相应部位筋骨或六腑的功能。

反之,筋骨、六腑受邪发生病变,又可反映于阳中枢的伏象相应部位,所以,针刺伏象,伏脏总经络中枢,可以直接起到在中枢管理下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作用,达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消除疾病的目的。

注:上面谈的伏象穴区定位所提到的头、颈部、上肢部、躯干部、下肢部的长度若干“厘米”,是以一般成年人的身材为例;但人有高低、成年、少年儿童之分,身材和身体各部长度不同。

所以,在实际定位时,遇到任何高、低或大人、小孩都可以以“等分”代替“厘米”来定位。

下面只介绍方式头皮针的伏象治疗急性扭伤速效的病例,并加解释,方便大家学习应用:
例一:陈某某,女46岁,从事餐饮业,2000年6月17日就诊。

主诉:腰部扭伤20多天,因用双手提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出现闪电样疼痛,随即腰部板硬强直,不能弯腰,经雨脊椎科诊所医治十多天无效。

从6月15日开始腰部剧痛加剧。

不能自己起床,不能弯腰;也不能端坐大小便;不能独立行走。

由友人介绍来我诊所要求针灸。

检查:第4、5腰椎处明显压痛。

取穴:伏象腰一针(找准伏象区“腰部”同侧最痛的一点)
针法:用34号一寸针,15-30度进针,沿皮向后刺进针8分,进针前令其闭气,进针后令其深呼吸,并令患者活动其原来不能做的动作,活动度由小到大,然后把针带回家(即留针,不出针)。

睡前让家人为其出针。

效果:针第一次后,当场即可丢掉拐杖独立行走,自己能慢慢起床,当天可以端坐大小便,疼痛减轻;但人仍不能弯腰,针第二次后,次日已能弯腰,疼痛又有减轻,针第三次后,第四天能自己驾车来就诊,疼痛再减轻,前后进针六次即恢复正常工作。

(以后隔天针一次,巩固疗效)例二:美国小姐XX,29岁,起重机驾驶员,1995年4月就诊自诉左腕
关节扭伤四个月前,患者终四个月前,不慎扭伤左腕关节,局部触痛拒按,一直在某诊所治疗,症状未见改善,经介绍来我诊所让当时来美访问,在我所驻诊临床示范之软组织损伤手法专家韦贵康教授治疗。

检查:左手腕扭伤处触痛难忍,拒绝触按,按之则剧痛呼叫。

取穴:伏象;患侧手腕一针。

针法:用34号一寸针15-30度进针,沿皮向左下刺,进针8分,进针前令其闭气,进针后令其深呼吸,然后令其慢慢活动腕关节,效果:针一次后,扭伤处触痛明显减轻,再不拒按,乃由韦教授用手法治疗5次疼痛逐渐消失
例三:梯XX,柬埔寨妇女,21岁,2000年7月15日就诊,一个月前睡眠把左手压在头下,醒来觉得左腕关节活动不自然,开始不以为意,谁知越来越严重,最近活动便痛,尤其不能提重(过去她是很有力的)取穴:伏象;左腕相应区针法:找准腕部压痛点,令患者闭气,用34号一寸针,15-30度向前沿皮进针,然后令其深呼吸,并慢慢活动患侧腕关节。

效果:两分钟后即能活动正常。

例四:王X,女,海南人32岁,自诉左侧膝关节扭伤六个月,屡治未效,检查:左膝关节不能下蹲,蹲下则剧痛难忍
取穴:膝关节相应部位
针法:找准最痛点,令患者闭气,用34号一寸针15-30度进针,沿皮向前刺进针8分,进针后令其深呼吸,并活动膝关节,尤其令做下蹲动作。

效果:针一次后,左膝即可下蹲,疼痛减轻,继续针2次巩固疗效。

病例五:治失语奇效
病例:阮XX,越南老太太,82岁,中风偏瘫及失语,经住院治疗,偏瘫已解决,但失语无效,前来要求针灸。

取穴:说话区,加思维
针法:令患者闭气,用34号一寸针2支在说话区以15度沿皮交叉进针,进针后令深呼吸,用抽气法运针。

问她“痛吗?”她回答:“不痛”。

就这样一次恢复说话。

当时还再加针思维穴。

释义:为什么要加“思维”呢?因为说话是人类特有的极其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是语言在脑内的形成和活动过程,所以为加速和巩固疗效就要加针思维。

最后,还要就针法作一点说明,为什么每次进针前,都要闭气和针后深呼吸。

这是我在学朱(明清)氏头皮针时学来的“抽气法”;当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现在根据我们《美国养生气功学会》的顾问、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专门从事气功和针灸科学实验研究的林欣教授的实验发现,原来人在闭气时由于生理需要的自然反应,心脑血管会自动扩张,增加供氧,加强血流。

所以,这是一种针灸结合气功的疗法。

附加:
1、说话区:在眉中与耳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舌颤。

2、声记忆区:位于顶骨结节的下方和后方,可交叉刺。

主治:神经性耳聋(这种患者听到声音,但这种声音不再具有什么意义。


3、语言形成区:位于乳突后,耳平尖入发际一公分处向下刺。

主治:加速语言形成。

4、语言3区: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3公分。

主治:失语。

5、晕听区:耳尖上1.5公分,向前后各引2公分长。

主治:同侧头晕、耳聋、耳鸣、眩晕、听力障碍、幻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