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文史资料27期(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岩文史资料27期(二)
我与老画家王启禄先生是忘年之交,经常在先生家谈论书画,聆听先生讲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启禄夫人常侍在旁。
有一次,她见我们谈得很投机,遂将珍藏几十年的书法作品拿出于我欣赏。
这些作品都是她父亲柯明曦所书。
我一看惊呆了,(因黄岩出过几本历代书画作品集其均未入编),激起我追问的浓厚兴趣。
老人家亦打开了话匣子,向我讲述了她父亲的一些往事,使我开始了解柯明羲先生,并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根据老人的回忆和翻阅相关资料,现整理于下,供读者深入研究之用。
柯明曦,字进修,**,1895年生于浙江黄岩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柯骅威是晚清拔贡,一位满腹诗书的才子,著有《小丹邱诗存》(县志有记载,现藏黄岩图书馆)。
曾任陕西乾州通判,与康有为先生多有交往,因不满清朝政府官场体制,辞职还乡,从教九峰书院。
柯明曦小时候深受其父家传,时常同堂哥柯璜(近代著名书画家,清末中举,京师大学堂毕业,曾任山西博物馆馆长,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中国美协理事,西南区山西省美协主席,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等,以诗书画三绝著称。
)一起研读新旧文学、切磋书艺,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柯骅威则手把手辅导他们书法、中国画、古诗文,对柯璜、柯明曦二人极其看重,认为他俩天赋出众,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1897年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周游欧洲各国,于1913年始回国。
曾路经台州黄岩,由柯骅威与柯璜陪同游览委羽山,康有为亲笔题了三首诗,其中一首为:
松竹幽幽委羽山,
空明洞中我来还。
金书玉简如可见,
别有天地非人间。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因子女多,急需一名人品高清、功底深厚的家庭教员。
柯明曦从金陵政法专科学校毕业后,经堂哥柯璜介绍,入康府为康有为子女教授国文和书法。
他也经常向康有为请教,和他探讨儒家思想、交流书艺,并在授课之余潜心研究老子思想,成为康有为的入室嫡传弟子。
然因常年胃病,身体不适,再加上年轻气盛,对康府的条条框框颇有微议,未过多久即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
柯明曦回到黄岩老家后,父亲柯骅威极其气愤,痛骂了他一顿:“有鱼有肉有铜钿,条件这么好都住不牢!”家里人都无法理解,表示遗憾。
为了生计,柯明曦经亲戚推荐及老同学之邀,在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谋得职位,担任洪陆东(洪陆东,黄岩司厅巷人,民国18年后任国民党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兼代部长,1949年初去台湾)秘书。
重新工作后,柯明曦变得成熟、热情。
一丝不苟处理案件,尽力做到公正合理,对于他人的酬谢送礼,他一律不收,过着清廉平朴的生活。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曾多次邀请柯明曦到司法院工作并提出优越的条件,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柯明曦因为人豪爽,品性儒雅,虽与洪陆东为邻,然其他南京政府职员更愿到柯明曦家串门做客。
他亦时常留他们吃饭、品茶、论艺、说文,品家乡菜肴,用方言
讲家乡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
1949年4月,洪陆东和于右任坐上周至柔的专机去了台湾。
黄岩籍国民党中将林蔚也坐上他儿子开的飞机去了台湾。
洪陆东希望柯明曦也一起前往,柯明曦为此事专程到四川歌乐山云顶寺找堂哥柯璜,征询意见。
柯璜明确回答:“我哪里都不去,待在这里等待解放,我劝你也留下。
”柯明曦当即表示跟着大哥,遂留在了重庆。
重庆解放后,柯明曦由于文才好,任重庆文史馆研究员,写了不少研究性文史资料、书法作品、古诗文原手稿等,存放在重庆博物馆管理处。
直到其1960年去世前,这批重要的资料均未及取回。
柯明曦一生清贫艰苦,但透露出的儒家文化底蕴和与事无争、谦谦君子的人格魅力深深滋润着其书法作品。
书法格调高雅脱俗,气韵神采飞扬,有耐人寻味的内涵之美。
其书法主攻“二王”,尤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情有独钟。
小草和行楷飘逸洒脱,用笔遒劲挺拔,通篇线条自然流畅,朴质秀丽。
草书墨气苍润,大多笔画断开而气脉贯通,严谨之中不乏随意,章法布局独具匠心,结体稳重率真。
通篇文人气息弥漫,如野之春兰,幽香飘荡,不忍释卷!
其书法作品较稀少,散见于解放前部分报纸,现西安碑林亦有其作品保存。
参考资料:
一、《柯氏族谱》
二、《何氏大宗谱》
三、郑九蝉编著《一代名儒--柯璜评传》
四、台州史志论丛《黄岩史志》
五、《永宁江文化史话》
六、黄岩政协文史资料
七、《黄岩志》
八、柯明曦小女柯善礼回忆父亲的文章
相关资料和照片
作者简介
何常曦,台州市黄岩区新华书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进会员。
大有宫碑刻“薜萝深处”书家记载
指误若干及其它
徐中美
2010年12月,由国家宗教事务局主管、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中国道教》杂志(2010年第6期,总第120期),发表了拙作《洞仙歌?‘道教第二洞天’黄岩委羽山怀古》等两阕词。
为以更多文字宣扬地方古迹,我特意在稿件中增加了词作相关注释的篇幅。
其中,涉及大有宫内所立的“薜萝深处”碑时,我的注释明确引为“碑文系民国二十年(1931)浙江平阳东岳观住持闻理朴(号朴道人)所书。
”未料,由于对这一碑刻书家的简单指认,与我区先前有关文史书籍、资料记载的碑刻书家判断不同,近日引起了敏锐、细心的区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周文来先生的关注。
应周先生要求,也为了将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若干错误直接指出,以免以讹传讹,笔者特撰此文以飨同好,并期有关书籍能在再版时修正错谬。
一
让我们由远及近,慢慢走近“薜萝深处”:
先说下“薜萝深处”的由来。
据1989年7月原政协浙江省黄岩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印的第十一期《黄岩文史资料》,其所刊载的《委羽山与“第二洞天”》一文(尤伯翔先生辑),对委羽山“薜萝深处”旧迹的记载文字为:“薜萝深处:乾隆十九年(1754)邑令杨廷芳建亭于大有洞前,榜曰‘薜萝深处’,后圮。
抗日战争前,曾于原址重建,粉刷一新。
今又圮。
”对照这段记载,结合有关史料,笔者认为基本可以判断:“薜萝深处”原本是当年建在大有洞前的一座“主题凉亭”,当时可能只是在亭间悬挂匾额,并未另立亭名石碑。
而取名“薜萝深处”的动机,我觉得似乎可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因义取意”。
“薜萝”即“薜荔”和“女萝”,两者皆为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由于《楚辞》在《九歌》之《山鬼》篇中曾有辞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当初邑令杨廷芳定名“薜萝深处”,可能即是借喻委羽山乃隐者或高士的处所。
二是“断句得名”。
我个人认为最能信服的说法,应该就是这一亭名的抉择,只因断取了南宋杰出的儒学大师朱熹的诗句--当年的朱老夫子在黄岩讲学期间,曾留有一首题为《委羽山怀古》的五绝,其诗云:“山藏方石烂,门掩薜萝深。
道像千年在,衣冠照古心。
”
尤为可惜的是,当年发心重建这一古迹的蔡理鉴道长,几经坎坷在原址重建的“薜萝深处”亭,又圮至今。
此一胜迹,目前仅留有民国时期所立的碑刻原石。
再进入正题,细看下大有宫现存之碑刻“薜萝深处”的碑面文字。
该碑正文直书“薜萝深处”4个大字,右侧分2行直书题记,书写内容为:“按志书载,清乾隆间邑令杨廷芳建亭于大有洞前,榜曰‘薜萝深处’,今圮已久。
持住蔡师心斋特为重建,仍倩予书之,以志其旧云。
”左侧则单行直书落款,书写内容为:“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小阳月,朴道人”,落款同时钤印2方,由于年代已久、风雨侵蚀,印文内容已难辨识。
尽管如此,细心者从碑刻题记中的“仍倩予书之”,应该就可以直接知晓:此碑文书法,乃是蔡理鉴道长当年特意请托“朴道人”所书写的,这与《黄岩道教志》第三篇“道教人物志”之“(民国)蔡理鉴”一节的表述:蔡理鉴曾“邀请闻理朴助理”,“一时大有宫书画闻名”的记载也相吻合。
而从语意看,
“仍倩予书之”句中的“仍”字通“乃”字,释义即“于是”的意思;“倩”字,则意为“请托别人做某事”。
“仍倩予书之”,整体诠释就是“于是邀请我专门书写这些内容”的意思。
二
比对内容清楚的碑刻文字,关于大有宫碑刻“薜萝深处”的书家姓名,本可顺藤摸瓜、判别无误。
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就这样一个通过白纸黑字,对基本史实情况进行的简单记载和解读,却存在着一处“硬伤”。
一些地方编著白璧现瑕,既误导了许多读者,也给不明就里者带来了一些困惑。
举例如下:
由黄岩道教协会编纂的《黄岩道教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8月第1版,主编:严振非,副主编:朱仙福),在第二篇“委羽山志”之第二章“大有宫”的第五节“文物古迹”中,文字表述为:“薜萝深处(石碑),民国20年(1931)蔡理鉴所书行书。
”(见47页)
由金渭迪先生所著的《黄岩金石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8月第1版),在第七编“其它石刻”之“二十二、薜萝深处”(书中目录篇名“薜”字,误为“薛”字)中,著述为“朴道人,即蔡理鉴(1880―1940),号心斋,别号龟道人。
擅长书法,民国十九年(1930)任大有宫监院,大有宫得以兴之。
”(见403页)
由政协黄岩区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2005年12月所编印的《黄岩文史资料》(第二十四期,“黄岩历代书画金石图选”),在“碑碣、石刻”编中单页著录“大有宫薜萝深处石刻”,其文字记载为“朴道人(蔡理鉴),民国十九年(1930)大有宫监院。
”(见191页)
以上是截止目前,笔者所见的有关大有宫碑刻“薜萝深处”书家记载错误的三种书籍。
此外,笔者屡见书林报端记载黄岩道教史迹的一些文章,也相应作了误传。
而同类错误,错就错在对相关史料未做认真考究,想当然地把“朴道人”和“龟道人”蔡理鉴划上了等号。
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大致认识一下与委羽山结有道缘的上述两位道长,作为本文的收尾:
一是为重修大有宫呕心沥血的“龟道人”。
蔡理鉴道长(1880~1940),号心斋,别号龟道人,温岭人,是龙门律宗第22代传人。
据记载,其自小悟性极强,根器不凡,清光绪3年(1877),赴镇海渊德观学礼考试,名列第三。
民国19年(1930),蔡理鉴应邀到委羽山大有宫任监院,此后在大有宫共10多年(其中3年为监院)。
他为重修大有宫不辞劳苦、四处募化,终于重修了大殿,雕塑了圣像,重建了来鹤亭、薜萝亭、大有亭、瑞井、西厢房、方丈室,新建了登真阁、迎仙桥、山门等。
民国22年(1933),任委羽山大有宫方丈的他,曾邀请蒋宗瀚律师在大有宫开坛传戒,为全国12个省市的87名道徒受戒。
蔡理鉴道长善画,工人物、松鼠、葡萄,第二十四期的《黄岩文史资料》(黄岩历代书画金石图选),亦收录其《荷塘三友图》1幅。
二是碑刻“薜萝深处”的本来书家--“朴道人”。
闻理朴道长(1892~1997),字达之,
号文素子、朴道人,温州梧埏人,住世106年。
曾任温州平阳东岳观住持,黄岩大有宫(中国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和天台崇道观(桐柏宫)方丈,他身承三家道脉(道教南宗丹鼎派第11代、武当派第15代、龙门律宗第22代传人),是民国时期龙门律宗的振兴者。
据《平阳县志》记载:闻理朴具有先天异质,左手掌“离位”有红润联络成山岳形状,运功于掌可呈现满室红光;右手掌中指根纹似“戒”字,是一名天赋异秉的道教奇人。
附拙词:
(洞仙歌)“道教第二洞天”黄岩委羽山怀古
徐中美/词
仙源瑶岛,领壶天丹阕。
瑞井泉生四时澈。
薜萝间,司马训鹿衔花。
闲放鹤,炉里朱砂隐诀。
奉林曾坠翮,福地栖真,细引笙镛润梅雪。
大有入空明,月满山椒,留云处、石方如切。
且莫辨苔痕几时留,雁字掠蓬瀛,逝波循轶。
(注)①委羽山大有宫雷祖殿前有瑞井,系宋景定(1260-1264)中开凿。
②委羽山大有宫内立有“薜萝深处”石碑,碑文系民国二十年(1931)浙江平阳东岳观住持闻理朴(号朴道人)所书。
③司马指司马季主。
司马季主的事迹,载于《史记?日者列传》。
道书《真诰》说“司马季主后入委羽山石室大有宫中,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法于西灵子都。
西灵子都者,太玄仙女也。
”④奉林指刘奉林。
明万历《黄岩县志》载:上古周代刘奉林在此修炼得道,控鹤轻举,鹤尝坠翮,委坠此间,遂成此山,故名。
⑤委羽山大有宫雷祖殿内有宋徽宗御赐铜镛。
⑥委羽山仙洞为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二洞天,号“大有空明洞天”。
发表于2010年第6期《中国道教》杂志(总第120期)
作者简介
徐中美,台州市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
古西街的记忆碎片
周建灿
西街古称拱秀坊,后改名翔光坊,旧时此街为县治正西之大道,遂称西街。
1966年改名为人民西路。
1988年5月复原名。
西街系一条古老的商业街道,它近邻县衙,在古时是黄岩县城的西大门。
“西街曾是一条充满特殊艺术趣味的市街。
”西街“东起塔院头,西接五洞桥和桥上街。
原是一繁华商业街,店铺林立”。
其上有日用百货、铁匠、箍桶、牙医、占卜、丧葬、祭祀用品等店铺,可以说是黄岩传统手工艺、民俗民情、市井民风的博物馆。
它“基本上保持了清代江南建筑风格”,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黄岩城1300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一处珍贵的历史遗存
与乡土记忆。
然而,步入21世纪,在黄岩大拆大建的浪潮中,西街被夷为平地,继而建起了高楼大厦。
在“新”西街的建设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翻开了泥土的废墟中拾掇起一片青花瓷片,凭着一些对历史的敏锐和收藏的偏好,笔者下意识地认为具有一定的价值,继而去寻找下一片,再下一片,没成想在这片工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老瓷片。
由此,笔者精心地搜集起自认为有价值的瓷片来。
那一段时间,那片工地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笔者搜寻的身影,以至于引来了众多诧异与不解的目光,而笔者乐此不疲,收集的瓷片堆积越来越多,品种和样式也越来越丰富。
此后,翻检这些瓷片,竟成了笔者闲暇时的一种娱乐方式,凭借着书上学来的那么一点点陶瓷知识,粗略地做起关于那些瓷片品种、窑口、年份的鉴定。
陶瓷是人们生活日用的必需品,它的历史足以连缀整个人类文明。
这些历代活动或居住在西街的先民们所遗存的老瓷片,不也正是连接西街乃至黄岩城的历史与文明的碎片吗?年代最早的瓷片可以上溯到魏晋时期,而此后的各个时期也都有相应的瓷片,且品种与式样也越来越丰富。
西街悠远的历史与曾经的繁华,在这些残缺瓷片上烙下了淡淡的印记,也折射出黄岩城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瓷片当中有两件相对完整的越窑系青瓷钵,还有一件青瓷壶的口沿瓷片,据器型与釉色判断是魏晋时期的产品,不过,这一时期的瓷片在搜集过程中,很少碰到。
由此推断,在魏晋时期,黄岩西街地带已有先人的活动,或有人家零星居住,当然形成居住群落的可能性不大。
唐、五代时期,是黄岩县城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瓷片相较魏晋时期明显增多,典型的瓷片标本有唐青瓷玉璧底碗底数件,从釉色看当属黄岩沙埠窑早期产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青瓷片,因瓷碗内壁有一圈窑粘,亦具沙埠窑早期产品特征。
在西街工地上,笔者还发现一件比较完整的五代宋初越窑系但非沙埠窑产品的青瓷执壶残件。
除了瓷片,一方缺半块的菊花纹瓦当,从风格与器型看也可归入唐代。
由上述标本,可以作如下设想:唐、五代时期肯定有人在西街一带居住或活动,且不在少数,可能还有大户人家迁居于此,因为玉璧底碗与执壶规格较高,非一般人家所用之物。
至宋以降,我国城市发展突破了“市”(商业区)与“坊”(居民区)的界限,商业繁荣,海内外贸易发达。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西街已是黄岩一处繁华的商业街区了。
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知县张孝友在西街尽头,西江之上“垒石为桥”,名孝友桥,又名西桥,这是人们由黄岩西部进入县城的唯一陆路交通要道。
在此建工程浩大的石桥,定是为了满足络绎不绝的行人或物资流通的需求,而行人或物资过桥第一站就是西街。
此处,又是永宁江与西江的交汇处,是各种进出船只的必经之地,人们在此停靠与歇脚亦是理所当然,正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促成了西街一带的繁华。
南宋初年,赵宋后裔举族南迁,其中一支迁入黄岩,定居之地就选在了西桥两岸的西街与桥上街,其原因可能也与此有关。
由于五洞桥跨永宁江别浦,河阔浪险,建成不到一百年间,桥圮于水,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定居在西街的赵宋后裔赵伯潭集资重建,桥面5折石拱,遂定名为五洞桥,桥塌后即重建说明此桥对于黄岩交通之重要,亦能从一个侧面印证西街商业的繁荣。
元代潘士骥曾作《西桥待月诗》:“五
虹横处隔市暄,夜痕冷浸青青天。
风生万籁泻金液,风定一颗摩尼圆。
飞渡如游桂香陌,影湿虚栏和露拍。
芦花湾近霜鸿惊,乱啼错认东方白。
”“五虹横处隔市暄”中暄闹的街市,定在西桥的不远处了。
而西街工地上被挖开的废墟上,散落最多的就是宋元时期遗存了,尤其是瓷片,数量多,品种丰富且有些品质精良。
这一时期的瓷片,几乎涵盖了那个时期南方除官窑外的几个著名窑系的产品。
属于越窑系的黄岩沙埠窑瓷片,在工地上随处可见。
沙埠窑,1956年在黄岩沙埠一带发现,为五代、宋瓷窑,可追溯到唐,北宋年间是其烧造最盛的时期。
在笔者所收集的沙埠窑瓷片中,数量最多的是瓷碗,相对完整的就有十余片,其次是大大小小形制不一的瓷瓶,制作较粗,有的施釉,肩部有双耳,用于盛酒,有的施酱釉,用于盛盐卤,还有执壶及瓷盘,甚至还有精致的水洗。
可见沙埠窑瓷器为当时黄岩人民所广泛使用。
数量仅次于沙埠窑的是景德镇青白瓷瓷片,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江西景德镇烧造的主要品种,在青白瓷瓷片中以碗居多,其次是盘,还有瓷盏,从瓷片看有精有粗,精良的釉色青亮,纹饰精美。
再次是龙泉窑青瓷瓷片,龙泉窑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始烧于五代,南宋时期,其工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釉色,莹润清澈,色泽柔和,如翠似玉,达到了青釉瓷器的高峰,其烧造一直延续到明朝。
在龙泉窑瓷片中数量最多的亦是碗,其次是洗,还有盘与高足杯。
从瓷片烧造时间分布看从北宋到明的都有。
还有就是福建建阳窑的黑釉瓷片,建阳窑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民办窑场,其黑釉瓷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元末明初停烧。
宋时曾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使用。
这些黑釉瓷片品种青一色的茶盏,是建阳窑的主要品种,因适用于饮茶而盛极一时。
根据这些瓷片可作如下推断:第一,这一时期如此众多陶瓷标本的遗存,说明西街是当时人口密集的聚居地。
第二,瓷片品种中有大量的酒瓶、执壶及茶碗与酒杯,而且散落地点较为集中,这说明街上设有茶馆、酒肆等娱乐场所。
第三,瓷片中有一些烧造精良的瓷器,如建阳窑兔毫盏、包银青白瓷、越窑精品小执壶,非一般人家所用之物,应为官宦人家或富商之家所有。
第四,南方各大瓷窑瓷片在此大量遗存,可见当时黄岩与各地商业贸易及交通之发达。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提出史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文化。
这些出土的陶瓷标本与有关西街的历史记载,竟如此一致的契合,它们共同印证了宋元时期西桥一带曾经水陆交通络绎不绝,店铺林立,官宦与富商之家庭院深深的历史。
此后的明清时期所遗存的瓷片数量更是惊人,散落在土层较浅的地带。
明清时期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烧造的主要品种,而笔者所收集的这一时期的瓷片也基本上是青花瓷片,瓷片烧造年份从明初到晚清各个时期都有,品种以碗、盘等日常用品居多,制作有精有粗。
对于明清时期的西街,其原貌一直保存至拆建前,老西街曾经的风貌,旧时的繁华我们还有着依稀的记忆,所以明清时期的西街及其繁华亦不需用这些瓷片来证明些什么了。
然而,老西街被整体拆除,代之以新西街的高楼大厦。
老西街所保存下来有着悠久历史的生活习俗、生存形态及古建筑,也随之消失了,西街历史传承的脉络由此出现了断层。
笔者曾有此遐想,假如我们能够将老西街、五洞桥及桥上街加以整体修复与改造,其价值(历史、文化、民俗、旅游等)绝不会在临海紫阳街之下,甚至可与杭州清河坊相媲美。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所幸的是,在消失时,笔者还能在不经意间搜集了西街历史上散落下来的一件件文明的碎片。
这些在常人看来似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破瓷残瓦,如果试着以空间为轴、时间为线一片片串连起来,它们将成为一串悠长而璀灿的“珍珠”,拥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因为这串“珍珠”还原了西街或者说黄城一个千年。
作者简介
周建灿,黄岩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文人信札文人事
周建灿
大约在几个月前,偶尔逛孔夫子旧书店的拍卖专区。
在查阅已拍卖的历史记录中,有一批寄给“骧逵”的信札引起了我的兴趣,寄者多为清末民国间名流,而且成交率高,价格颇好。
遂暗自称羡,一者卖家得了丰厚的利润,再者买家获了典雅的故纸。
逐个流连,书卷之气溢于屏幕,粗略地评估其价值,可谓件件是集历史、艺术与文化于一身的文献珍品。
这样一批完整的东西硬生生地将之分开,流散异地,实属可惜。
然世间非我所能左右的东西太多了,只得释然处之。
在这批信札中有一组两通信札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通红色笺纸,字迹潦草,读之别扭;一通白色笺纸,共三页,字迹相对清晰,且似曾相识,遂通览起来。
读到第一页末尾,惊讶地发现,笺上竟然有“台州人”三字,读到第二页,不免心跳,起首赫然写着“黄岩王玫伯”,“王玫伯”不就是台州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和藏书家王舟瑶吗?带着稍许惊喜,继续往下读,又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喻志韶”,清末榜眼,为黄岩科举史上功名最高者。
再往下读,还看到了“黄楚卿”这个熟悉的名字,民国期间台州实业家,创办了海门恒利电气公司(台州首家电力企业),还与杨晨(晚清进士)等人在外国传教士手中赎回海门轮埠,开辟了振市街。
莫非信札出自台州人之手,而且与王舟瑶、喻长霖关系密切?伴着好奇心,我又从头研读,札文如下:
骧逵老同年台鉴
前余子震明经书来言,在宁波道署,正疑道尹何人,而能识此血性男子。
高云麓传讲,同年中之壁立千仞,不轻许可人者,过沪盛称公贤。
张让三直刺同年亦然。
乃知隔绝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