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荟萃内容)

合集下载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点

仪器采集、人工观测
目测项目—能见度



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是 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 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目标物的选择应在气象站不同方向、不同距 离上选择若干固定能见度目标物。应尽可能 以天空为背景,颜色越深越好,视角以 0.5°-5.0°为宜,仰角不宜超过6°。 视角=(高度角*宽度角)1/2 能见度的观测可根据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 分的可辨程度,来确定当时的能见度距离, 但同时还应考虑目标物的大小、背景颜色, 以及当时的光照等情况。
观测仪器、场地的维护
观测仪器


大雾结束,但湿度仍达到100%时,应立即 取下温湿传感器的防尘罩,在值班室将防尘 罩放一段时间(约半小时)使之干燥。 气压传感器使用采集器中的12V电源,当采 集器电源电压不足时,首先会使气压传感器 出现丢失数据而使采集器鸣叫。



标准状态下冰点的绝对温度 T0=273.15K 水三相点的绝对温度T0=273.16K 标准重力gn=9.80665m/s2 0℃时的水银密度1.35951*104kg/m3
仪器采集、人工观测
目测项目—天气现象
最小能见度的记载: 当沙尘暴、雾、雪暴以及浮尘、吹雪、 烟幕、霾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1.0km 时,都应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 录加方括号“[ ]”。 以m为单位,取 整数。 每一现象出现时,在天气现象栏中每 天只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 气簿-1中记有浮尘、吹雪、烟幕、霾 现象时,在值班日记中要有最小能见 度的记载。
观测仪器、场地的维护
观测仪器





测量: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的目的的全部操作。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一种变量,表征为可 合理地归因于被测量的测量值的离散,它是被测量 真值在某一量值范围的一个评定。 测量范围:测量仪器的误差处在规定极限内的一组 被测量值。 分辨力:仪器测量时能给出的被测量量值的最小间 隔。 响应时间: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 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也称滞后系 数。其中达到63.2%所需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 平均时间:求被测量平均值的固定时间段。 采样:获取对一个量的离散的测量结果的过程。 采样速率:单位时间内采样的次数。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摘要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的学习要点,包括总则学习、气象要素观测学习、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学习等内容,以为地面气象观测把握理解新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现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在1979年版的基础上,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兼顾历史,方便实用”为原则进行编制的,既适用于人工观测方式,也适用于探测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新旧规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学习中应从其编制原则出发,以新旧规范差异、修改理由入手,重点放在新增加及有变更的内容上。

该文针对新规范的修改特点和当前业务工作要求,对把握和理解新规范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1总则学习要点总则是整个观测规范的总体要求,它确定了观测工作的共性要求和规则,学习总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观测各项目同时在“0.0”分采集正点数据。

要素观测上没有时间差,相互配合更客观;地温和雪深的人工观测时间调整到45~60 min进行。

(2)自动站按采集器内部时钟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器每小时对计算机进行时间校正,当需对自动站系统进行时间校正时,必须针对采集器的内部时钟进行调整。

(3)自动观测系统对供电、防雷、防水等环境要求高,因此与自动观测仪器密切相关的配电、防雷和仪器的接地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4)“自动站仪器技术性能”中的“准确度”,要求≥95%的“观测误差”落在“准确度”范围内。

对明显的“野值”,应按“异常”记录处理。

处理时注意与大气本身的“脉动性”相区别。

2气象要素观测的学习要点在气象要素观测中,“新规范”对部分观测项目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并对仪器维护和记录的订正查算做了具体规定,较大篇幅地增加了新型观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安装维护内容。

因此,在学习“气象要素的观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更新,充实了大量新型观测仪器,应掌握新仪器的探测原理、安装和维护要求,并正确处理和掌握同类仪器之间的区别,以及探测结果可能出现的差异。

(完整word版)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完整word版)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目录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132)2.1 环境条件要求 (132)2.2 观测场 (132)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132)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135)2.5 观测值班室 (135)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136)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136)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136)3.3 维护和检验 (137)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 (137)第一编气象要素的观测 (138)第3章云 (138)4.1 概述 (138)4.2 云状 (138)4.3 云量 (141)4.4 云高 (141)⑴云幕球测云高 (141)⑵激光测云仪测云高 (142)⑶云幕灯测云高 (142)4.5 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143)第4章能见度 (145)5.1 概述 (145)5.2 白天能见度的观测 (145)5.3 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147)5.4 能见度观测仪 (148)第5章天气现象 (149)6.1 概述 (149)6.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149)6.3 观测和记录 (152)6.4 天气现象观测仪 (154)6.5 纪要栏的记载 (154)第6章气压 (155)7.1 概述 (155)7.2 水银气压表 (155)⑴安装 (155)⑵移运 (156)⑷维护 (156)⑴安装 (157)⑵移运 (157)⑶观测和记录 (157)⑷维护 (157)7.3 气压计 (158)7.4 电测气压传感器 (159)⑴结构原理 (160)⑵安装和维护 (160)7.5 计算海平面气压 (160)⑴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低于15.0M的气象站(当低于海平面时为其绝对值,下同),用下列公式计算高度差订正值: (161)⑵当水银气压表拔海高度达到或超过15.0M时,海平面气压的计算方法: (161)第7章空气温度和湿度 (162)8.1 概述 (162)8.2 百叶箱 (162)8.3 干湿球温度表 (163)8.4 最高温度表 (165)8.5 最低温度表 (166)8.6 温度计 (167)8.7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167)8.8 毛发湿度表 (168)8.9 湿度计 (171)8.10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172)8.11 遥测通风干湿球传感器 (172)8.12 通风干湿表 (173)第8章风向和风速 (175)9.1 概述 (175)9.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175)9.3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 (178)9.4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 (179)9.5 轻便风向风速表 (179)9.6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179)9.7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 (180)第9章降水 (181)10.1 概述 (181)10.2 雨量器 (181)10.3 翻斗式雨量计 (182)⑵安装与检查 (183)⑶记录器 (183)⑷观测和记录整理 (183)⑸调整与维护 (184)10.4 虹吸式雨量计 (185)10.5 双阀容栅式雨量传感器 (187)第10章雪深和雪压 (189)11.1 概述 (189)11.2 观测地段 (189)11.3 雪深观测 (189)11.4 雪压观测 (189)⑴体积量雪器是测量雪压用的一种仪器(见图11.2)。

正确理解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观测规定

正确理解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观测规定

正确理解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观测规定
茆金祥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04(30)12
【摘要】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已从2004年1月开始执行。

与1979年版旧《规范》相比,对风要素的观测,从概念、记录方法到数据处理都作了修改。

这是为适应气象观测现代化和自动气象站业务需要而作的调整。

只有准确理解风要素的相关概念和观测、记录、处理规定,才能在工作中自觉执行,从而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风观测记录。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茆金祥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气象局,22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学习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一些体会 [J], 郝利平;周丽洁
2.新地面气象观测规定下轻雾和霾的观测 [J], 王国强;林磊;任义方;徐杰;陈明;周天雄
3.关于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中部分异常数据处理方法的探析 [J], 张秋烨;吴金玉;张勇
4.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的通知 [J], 无;
5.新地面气象观测规定下轻雾和霾的观测方法探析 [J], 王杏; 冉田子; 丁晓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Contents第一编总则第 1 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1.1 观测站的分类和观测方式、任务1.2 观测项目1.3 观测程序1.4 时制、日界和对时1.5 地面气象观测员第 2 章地面气象观测场2.1 环境条件要求2.2 观测场2.3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2.4 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2.5 观测值班室第 3 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3.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3.2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3.3 维护和检验3.4 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第 4 章云4.1 概述4.2 云状4.3 云量4.4 云高4.5 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第 5 章能见度5.1 概述5.2 白天能见度的观测5.3 夜间能见度的观测5.4 能见度观测仪第 6 章天气现象6.1 概述6.2 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6.3 观测和记录6.4 天气现象观测仪6.5 纪要栏的记载第 7 章气压7.1 概述7.2 水银气压表7.3 气压计7.4 电测气压传感器7.5 计算海平面气压第 8 章空气温度和湿度8.1 概述8.2 百叶箱8.3 干湿球温度表8.4 最高温度表8.5 最低温度表8.6 温度计8.7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8.8 毛发湿度表8.9 湿度计8.10 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8.11 通风干湿表第 9 章风向和风速9.1 概述9.2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9.3 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9.4 海岛自动测风系统9.5 轻便风向风速表9.6 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 9.7 螺旋桨式风向风速感应器第 10 章降水10.1 概述10.2 雨量器10.3 翻斗雨量计10.4 虹吸式雨量计10.5 双阀容栅式雨量传感器第 11 章雪深和雪压11.1 概述11.2 观测地段11.3 雪深观测11.4 雪压观测第 12 章蒸发12.1 概述12.2 E601B型蒸发器12.3 小型蒸发器第 13 章辐射13.1 概述13.2 总辐射的观测13.3 净全辐射的观测13.4 太阳直接辐射的观测13.5 散射辐射与反射辐射的观测 13.6 长波辐射的观测13.7 辐射自动观测仪第 14 章日照14.1 概述14.2 暗筒式日照计14.3 聚焦式日照计14.4 自动观测日照传感器第 15 章地温15.1 概述15.2 玻璃液体地温表15.3 铂电阻地温传感器第 16 章冻土16.1 概述16.2 冻土器第 17 章电线积冰17.1 概述17.2 电线积冰架和观测辅助工具 17.3 观测和记录17.4 注意事项第 18 章地面状态18.1 概述18.2 场地的选择18.3 观测记录第三编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第 19 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19.1 概述19.2 结构及工作原理19.3 硬件19.4 系统软件19.5 采样和算法19.6 安装19.7 日常工作19.8 维护19.9 自动气象站网第四编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第 20 章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20.1 月报表的编制要求20.2 月报表的填写规定20.3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20.4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20.5 三次观测站02时记录的统计规定20.6 夜间不守班站天气现象的填写方法和统计规定20.7 月报表格式第 21 章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21.1 月报表的填写规定21.2 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21.3 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21.4 月报表格式第 22 章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22.1 年报表的编制要求22.2 年报表的填写规定22.3 观测资料的计算机处理22.4 观测资料的统计方法22.5 三次与四次观测、白天守班与昼夜守班观测资料合并统计的规定22.6 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记录的统计22.7 年报表的格式第 23 章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23.1 疑误记录的处理方法23.2 缺测记录的处理方法23.3 不完整记录的统计规定附录附录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表1-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准确度要求与常用仪器性能表1-2 人工观测气象仪器技术性能表附录2 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附录3 风力等级表附录4 气象辐射观测常用的公式附录5 气象辐射量新旧符号与单位换算附录6 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和内容附录7 辐射观测中常用的附表表7-1 时差EQ表表7-2 赤纬DE表表7-3 大气质量m查算表表7-4 日地平均距离修正表表7-5 日出时间(TR)表(地平时)表7-6 日落时间(TS)表(地平时)表7-7 遮光环订正系数CQ2附录8 日照量别日数时数值表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云量观测
根据天空被云覆盖的程度 ,确定云量多少并进行记 录。
云高观测
通过仪器或目视观测,获 取云的高度数据。
能见度观测
仪器测量
使用能见度仪等仪器,测量大气透明度,获取能见度数据。
目视观测
通过肉眼观察,评估大气透明度和能见度,进行记录。
天气现象观测
降水现象观测
记录降雨、降雪等降水现 象,以及其强度、持续时 间等。
观测时间
根据气象变化的特点和观测任务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观测时间,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观测频率
根据气象变化的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观测任务的重要性,确定适当的观测频率,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03 观测方法与技术
云观测
01
02
03
云状观测
根据云的特征,包括形状 、大小、结构等,进行云 状的观测和记录。
提高观测人员素质
加强观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保 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风现象观测
记录风向、风速等风的现 象,以及其变化过程。
其他天气现象观测
如雷电、冰雹、雾等其他 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气压观测
气压仪器选择
根据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气压 仪器并进行安装。
气压观测时间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气压观 测和记录。
气压记录分析
对气压记录进行分析,获取气压变 化情况。
温度观测
VS
修订方法
修订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 观测经验,进行科学验证,最终形成新的 观测规范。
对未来观测规范的建议与展望
完善观测规范体系
建立更加完善的观测规范体系,包括观测内容、观测标准、观测方 法等,以提高观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地平时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及其极值和出现时间时降水量、时蒸发量日蒸发量辐射时曝辐量辐射辐照度及其极值、出现时间时日照时数辐射日曝辐量辐射日最大辐照度及出现时间日照总时数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时间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时08时14时20时日落后观测项目云能见度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0-40cm地温降水量冻土雪深雪压80~320cm地温地面状态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最低地面温度日日照时数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³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³20m(南北向)。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汇总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汇总

说明:以黑色字体为主第一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一、填空题1、时制规定,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2、湿度观测时掌握好溶冰时间是很重要的一步,当风速、湿度中常时,在观测前30分钟左右进行;湿度很小、风速很大时,在观测前20分钟以内进行;湿度很大、,风速很小时,要在观测前50分钟左右进行。

3、能见度测定的目标物大小要适度,视角以0.5-5.0°之间为宜,近的目标物可适当小些,远的目标物可适当大些。

4、霰为白色不透明的园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为2-5mm,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5、观测场内仪器都有其基准部位,下列仪器的基准部位是:小型蒸发器口缘,冻土器内管零线,定槽式水银气压表水银槽盒中线,干湿球湿度表感应部分中心,日照计底座南北线。

6、若无20Cm口径专用量杯,仅知某次降水量重为376.8克,则该次降水量为 12.0 mm。

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8、出现灾害性天气,台站应迅速进行调查,并及时记载。

9、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10、观测场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3 m,东西间距不小于4 m。

11、云状的判定,主要根据天空中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列、高度以及伴见的天象现象,参照“云图”,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比判定是那种云。

判定云状要特别注意云的连续演变过程。

云状记录按“云状分类表”中二十九类云的简写字母记载。

12、荚状层积云(Sc lent)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

13、日照计每月应检查仪器安装情况,仪器的水平、方位、纬度等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知识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知识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知识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知识点——熟记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掌握:⑴各类气象站的分类原则;⑵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任务;⑶台站需要开展的观测项目;⑷人工观测方式和自动观测方式的观测程序;⑸对于时制和日界的规定。

理解:⑴观测资料的“三性”;⑵地面气象观测员的要求。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掌握:⑴对观测场的要求及场内仪器设备的布置原则、安装标准;⑵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理解:地面气象观测场环境要求。

了解:观测值班室要求。

第3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掌握:⑴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准确度和采样速率;⑵不同技术性能仪器更换的平行观测要求。

了解: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和维护、检验要求。

第二编气象要素的观测第 4 章云熟记:⑴29种云的云状特征、简写符号;⑵云状、云量的观测和记录规定,以及目测云高方法。

掌握:⑴云的分类和观测内容;⑵相似云的区别、云的基本演变规律;⑶特殊状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理解:云、云量、云高的定义。

了解:各云属常见云底高度范围和实测云高方法。

各季节重点:春秋季:沙尘暴、扬沙等视程障碍现象使天空不明时云的记录。

夏季:⑴积云、积雨云、积云性云、堡状云、荚状云、絮状高积云、雨层云等云的云状特征;⑵相似云的区别和云的演变;⑶雾使天空不明时云的记录。

冬季:⑴沙尘暴、扬沙等视程障碍现象使天空不明时云的记录;⑵雪暴使天空不明时云的记录。

第 5 章能见度熟记:⑴白天、夜间能见度的观测方法;⑵没有更远的目标物时能见度的判定方法。

掌握:⑴能见度记录规定;⑵“能见”的与不“能见”的区别。

理解:⑴能见度、白天能见度、夜间能见度、有效水平能见度的定义;⑵能见度目标物、目标灯的选择要求。

了解:能见度观测仪器的测量原理、构造。

第 6 章天气现象熟记:⑴34种天气现象的特征、符号;⑵天气现象的观测内容和记录规定。

掌握:⑴各类天气现象之间的区别;⑵视程障碍现象影响能见度的程度,降水现象与云层配合;⑶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条件;⑷纪要栏的记载。

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

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

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简介本文档为新版地面气候观测规范的介绍和指南。

地面气候观测是气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版规范旨在提供地面气候观测工作的统一标准,确保数据质量和可比性。

观测站点选择根据新版规范,选择地面气候观测站点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气象条件:站点应能代表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避免倾向性观测数据引起偏差。

- 地理位置:站点应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涵盖不同地形和海洋环境,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 数据完整性:站点应具备完整的气象观测设备,确保能够连续、准确地收集和记录数据。

观测项目地面气候观测应涵盖以下项目:1. 温度:测量地面空气温度,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

2. 湿度:测量地面空气湿度,包括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3. 气压:测量大气气压。

4. 风速和风向:测量地面风速和风向,包括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

5. 降水量:测量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6. 日照时数:记录每天的日照时数。

7. 能见度:测量能见度,反映大气中的透明度。

观测设备和方法为确保数据质量和可比性,新版规范规定了观测设备和方法的标准:- 温度:应使用标准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 湿度:应使用湿度计或湿度传感器进行测量。

- 气压:应使用标准气压计进行测量。

- 风速和风向:应使用风速计和风向传感器进行测量。

- 降水量:应使用雨量计进行测量,并记录降水类型。

- 日照时数:应使用日照计进行测量。

- 能见度:应使用能见度计进行测量。

数据记录与报告地面气候观测数据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记录和报告:- 数据记录应包括观测时间、位置、观测项目、观测数值等信息。

- 数据报告应及时进行,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可访问性。

- 数据应以标准格式进行存储和传输,以便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为确保数据质量,观测站点应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定期维护观测设备,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 进行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检测和排除异常数据和误差。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标准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标准

第一编总则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1.1.1 观测站分类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

63
图 11.2 体积量雪器 ⑵ 观测和记录 ① 每月 5、10、15、20、25 日和月末最后一天,若雪深已达到 5cm 或以上时,在雪深观 测(或补测)后,应在观测雪深的地点附近进行雪压观测。 如在规定的观测日期,雪深不足 5cm(或无积雪),而在随后的其它日子里,雪深达 5cm 或 以上,以及前一天雪深观测后,因降雪使得雪深一日间又增加 5cm 或以上时,须在该日雪深 观测后,补测雪压。 ② 观测雪压取三个样本,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次雪压值。为避免下次在原地重复取样, 应在取过样本的地点作出标记。 ③ 雪压的测定和计算:观测前半小时,把量雪器拿到室外。取样前,应把量雪器清理干 净。取样时,拿住把手,将量雪器垂直插入雪中,直到地面。然后拨开量雪器一方的雪,把 小铲沿量雪器口插入,连同量雪器一起拿到容器上,再抽出小铲,使雪样落入容器内,加盖 拿回室内。等雪融化后,用量杯测定其容量。 取样时,要注意清除样本中夹入的泥土、杂草。所取样本不应包括雪下地面上的水层和 冰层,但应包括积雪上或积雪层中的冰层,此情况时应在观测簿备注栏中注明。 当雪深超过取样的量雪器金属筒高度时,应分几次取样。在取上层雪样时,注意不要破 坏下层雪样。 雪压计算公式为: M (11.1) P 100 式中 P 为雪压(g/cm2) ;M 为样本重量(g),分母 100 为量雪器内截面积(cm2)。 ⑶ 维护 每次观测后,必须将仪器擦净,并防止金属筒的刀刃口变形、变钝。 11.4.2 称雪器 称雪器是由带盖的圆筒、秤和小铲等组成的一种测量雪压的仪器 (见图 11.3) 。 ⑴ 观测和记录 同体积量雪器。 ⑵ 雪压的测定和计算 观测前半小时,把称雪器拿到室外。每次取样前应先清洁称雪器,检查秤的零点,把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6
中。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是指在地面上进行的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和记录工作,是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指观测人员在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要求。

以下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一些基本要点进行总结。

一、观测点的位置选择1. 观测点应位于地理条件相对平坦、开阔的地段,远离建筑和树木的干扰。

2. 观测点周围不应有明显的人为影响,如建筑、道路或其他设备。

3. 观测点应保持清洁,避免观测精度受到尘土、垃圾等的影响。

二、观测仪器的摆放1. 摄氏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仪等仪器应放置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以避免接触地面影响测量。

2. 仪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互相干扰。

三、气象要素的观测1. 温度观测:使用摄氏温度计,在每次观测之前应将温度计归零,并保持观测时的稳定姿势。

2. 湿度观测:使用湿度计,每次观测前应先用干净的布擦拭干燥,然后将湿度计放置在空气中,避免有其他物体遮挡。

3. 风向风速观测:风向风速仪应安装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仪表架上,风向的观测应对准北方,并记录为0度。

观测风速时,应注意观测时间的稳定性,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观测记录表格上。

4. 大气压力和降水观测:使用气压计和雨量计进行观测,观测时应注意观测仪器的记录精度,并及时记录观测结果。

四、观测记录的要求1. 观测人员应定时、准确地记录观测数据,并在观测记录表格上进行详细的记录。

2. 观测记录上应标明观测日期、观测时间和观测地点等信息,并对各个气象要素的观测数值进行整理和标注。

3. 观测记录表格上应注明观测人员的姓名和观测所属单位。

4. 针对异常观测数据,观测人员应进行说明,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五、观测数据的汇总和上报1. 观测数据汇总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汇总和上报的观测数据应标注观测人员的姓名和所属单位,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向上级报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篇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说明:以黑色字体为主第一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一、填空题1、时制规定,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2、湿度观测时掌握好溶冰时间是很重要的一步,当风速、湿度中常时,在观测前30分钟左右进行;湿度很小、风速很大时,在观测前20分钟以内进行;湿度很大、,风速很小时,要在观测前50分钟左右进行。

3、能见度测定的目标物大小要适度,视角以0.5-5.0°之间为宜,近的目标物可适当小些,远的目标物可适当大些。

4、霰为白色不透明的园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为2-5mm,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5、观测场内仪器都有其基准部位,下列仪器的基准部位是:小型蒸发器口缘,冻土器内管零线,定槽式水银气压表水银槽盒中线,干湿球湿度表感应部分中心,日照计底座南北线。

6、若无20Cm口径专用量杯,仅知某次降水量重为376.8克,则该次降水量为 12.0 mm。

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8、出现灾害性天气,台站应迅速进行调查,并及时记载。

9、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10、观测场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3 m,东西间距不小于4 m。

11、云状的判定,主要根据天空中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列、高度以及伴见的天象现象,参照“云图”,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对比判定是那种云。

判定云状要特别注意云的连续演变过程。

云状记录按“云状分类表”中二十九类云的简写字母记载。

12、荚状层积云(Sc lent)中间厚、边缘薄,形似豆荚、梭子状的云条。

13、日照计每月应检查仪器安装情况,仪器的水平、方位、纬度等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旧规定对照表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第 2 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第 3 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第 4 章云
第 5 章能见度
第 6 章天气现象
根据浓度分为
0、、 2 ;
根据强度分为
0 、、 2
第 7 章气压
第 8 章空气温度和湿度
第 9 章风向和风速
第 10 章 降水
第 12
章 蒸发
第 13 章 辐射
第 14 章日照
第 15 章地温
第 18 章地面状态
第 19 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 20 章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1 章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2 章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 23 章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部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部分
15
QX/T 58-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4部分:冻土观测
16
QX/T 59-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5部分:电线积冰观测
17
QX/T 60-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6部分:地面状态观测
18
QX/T 61-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19
QX/T 6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8部分: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5
QX/T 48-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6
QX/T 49-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5部分:气压观测
7
QX/T 50-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8
QX/T 51-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9
QX/T 5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8部分:降水观测
20
QX/T 63-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21
QX/T 64-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0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22
QX/T 6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23
QX/T 6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QX/T 96-2008
积雪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53
QX/T 99-2008
增雨防雹火箭作业系统安全操作规范
54
QX/T 10.2-2007
电涌保护器第2部分:在低压电气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

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

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

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气候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

必要时可承担观测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

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

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

是在不便建立人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地面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另外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

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1.1.2 观测方式
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

1.1.3 观测任务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⑴为积累气候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定时气象观测。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行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按表1.2的规定进行人工定时观测。

⑵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

⑶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增加项目的观测。

⑷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

⑸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

⑹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进行记录质量检查,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打印出各类报表。

⑺按有关协议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

⑻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

1.2 观测项目
1.2.1 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
⑴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
⑵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⑶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 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

各定时观测项目分别见表1.1、表1.2。

1.2.2 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自行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
由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需要自定。

1.3 观测程序
1.3.1 自动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⑴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示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内必须统一;
⑵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
⑶ 00分,进行正点数据采样;
⑷ 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的观测,并显示正点定时观测数据,发现有缺测或异常时及时按第23章的规定处理;
⑸ 01-03分,向微机内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⑹按照各类气象报告的时效要求完成各种定时天气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的发送。

1.3.2 人工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⑴一般应在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尤其注意湿球温度表球部的湿润状况,做好湿球溶冰等准备工作;
⑵ 45-60分观测云、能见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气压、地温、雪深等发报项目,连续观测天气现象;
⑶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⑷日照在日落后换纸,其他自记纸的换纸时间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
⑸电线积冰观测时间不固定,以能测得一次过程的最大值为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