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报告: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背景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聚集区的位置、规模和范围发生变化,而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产业地理空间分布任意改变。

伴随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产业等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国际间各个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加深,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发生。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日本国际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制造业不得不面对许多压力和挑战。

在全球化经济下,制造业转移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部在欧美、日本的国际公司同时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转移逐渐加速,形成了强烈的国际竞争态势。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市场环境特点1. 日本市场已发展成熟、竞争激烈,制造成本高。

2. 工人成本相对较高,制造门槛较高,形成了工艺、管理、品牌等优势。

3. 先进技术需求大,面临巨大的技术更新压力。

(三)日本制造业转移的方向和趋势1. 转向市场更加活跃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2. 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日本企业也开始搭建跨国生产基地。

3. 公司之间的产业链协作也愈加紧密,许多小型企业通过工业集群形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三、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启示(一)我国应鼓励制造业转移,并制定准确的产业政策1. 抓住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向内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转移和升级。

2. 利用自身市场环境的优势,通过出口、技术合作等方式吸引外资,提高产业先进性和竞争力。

3. 着力培养高技能劳动力,加强制造业过程自动化和数字化。

(二)我国应加强与日本的制造业合作1. 加大与日本企业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利用中日韩自贸协定,加强与日本的技术合作,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产业转移与产业空心化——从日本经验看我国的应对措施选择

产业转移与产业空心化——从日本经验看我国的应对措施选择

【产业经济】产业转移与产业空心化——从日本经验看我国的应对措施选择胡莘然(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摘 要]多重因素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逐步实施对外转移,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对此应理性客观看待。

我国目前面临的产业转移挑战与日本当年的背景相似,可以借鉴日本应对“产业空心化”的做法,引导社会各界理性看待产业转移行为,支持企业境内外合理布局,区分不同类型的转移模式,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大带小、相促并进”,提升产业竞争力,牢牢把握发展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靠内需动力促进产业在国内实现转移,预防我国因产业转移导致制造业出现“空心化”。

[关键词]产业转移;空心化;应对措施;中国;日本[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21)02-0054-05Industrial Transfer and Industrial Hollowing-out——The Choice of China'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JapanHu Shenran(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prevention of "industrial hollowing- out" in China. Multiple factors lead to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outward transfer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hich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which should be treated rationally and objectively. The challeng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hina is similar to that of Japan in those years. We can learn from Japan's practice in dealing with industrial transfer, take precautions an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hollowing-ou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used by industrial transfer.Key Words: Industrial Ttransfer; Hollowing-out; Countermeasures; China; Japan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是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高中地理】日本产业大转移:中国内地被战略性排斥在外

【高中地理】日本产业大转移:中国内地被战略性排斥在外

【高中地理】日本产业大转移:中国内地被战略性排斥在外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这些与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在日本震后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受益,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战略性的排斥在外。

而更让人叹息的是日本此次产业转移所即将涉及的高端制造、研发及供应链管理等环节,都是中国内地市场一直希望引进的,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战略性避开中国布局,反映的正是日本在其产业规划过程中最深刻的考量,不能失去中国市场,所以围绕着中国周边布局;不能放弃日本制造的高端定位,所以不能把产品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

中国制造升级被寄望很高的促进因素之一就这样眼睁睁地溜走了。

一线调查 FIELD SURVEY日本震后产业转移再现“雁行方阵”“还没有看到日本稀土高技术企业要向我们这里转移的迹象,至少目前还没有。

”包头稀土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姚继恩说。

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资源,近年都占到中国稀土出口总量的50%以上。

这些稀土中的大部分在进行应用加工后再返销中国,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如汽车、照相机、重型机械、通讯等行业产品的高端配件运往日本在华企业或是中国本土企业,如电动汽车发动机上的永磁电机、小型储氢电池等。

也就是因为此,包头稀土高新区一直希望通过资源优势吸引全球稀土高技术企业入驻,尤其是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企业,本以为地震是个引进的好机会,没想到中国市场依然没能分到想要的那杯羹。

市场一度盛传日本地震灾害频发将促使日本制造企业加快全球生产布局调整,扩大向海外转移一些关键零配件的产能,而这将会是全球产业格局重新划分的一次机遇。

作为日本最大海外买家的中国市场,理所当然的应该是此次转移的首要考虑对象,甚至一度有声音认为,这次日本产业大转移将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利外因。

但《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一切可能都是中国市场和企业的美妙幻想,尽管中国有着最大的市场潜力,也具有极高的热情,但在日本某些产业转移的规划中,可能会战略性的规避中国。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产能经济309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李梦梦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摘要:21世纪,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趋势,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领域,进行的经济开发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

并且,伴随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也产生了影响。

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进行讨论,针对我国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产业升级转移做出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产业良性转移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产业;新趋势;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1-0309-0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规模也不断的扩大,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升级,提高了竞争力,也增强了竞争优势和优化了经济结构等。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即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国界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出现该产业在空间分布发生迁移,它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的。

(一)国际产业转移逐渐高度化发展通过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制造业也开始向服务业发展;低附加值的产业也开始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开始发展。

且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投资和生产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跨国投资也开始转变为直接投资且总量也不断加大,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199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为3310亿美元,2000年为13000亿美元,在2006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上升到了112万亿美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了,在2006年以后直接投资额也在一直不断的上升,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以后,为赢得竞争优势,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快了国际资产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也为了不断赶超发达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国产业的接纳能力,加速了国内资产升级和转型。

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泡沫经 济后 日本 制造业 的复苏 日本 为疯狂 的泡沫 经济 整整付 出 了十多 年 的代 价 。 日本制造业 来说 , 正致命 的打击来 自于 日元 对 真 的快 速升值 和层层 加码 的欧美 贸易 壁垒 。在美 国人 看来 , 是一场漂亮 的针对 日本经 济的阻击 战 。日元 这 升值 和 贸易 壁 垒造 成 日本 制造 企 业产 品出 口受 阻 , 进一步 加剧 了 日本经 济 的萧条 ,美 国经济 又重新 回 到 了霸 主的地位 。 达十年 的投资乏力 、 长 消费低 迷无 异于一 场锤炼 , 日本企 业正 试图 以群像 式 的复苏 姿 态重新定义 “ 日本制造 ” 事实上 , 。 经济萧 条导致 了 日 本小企业 的破产 ,但更 多 的大型公 司在 低迷 时期 积 蓄了复兴 的力 量 。 值得 注意 的是 , 日本经济 在过去 十 年 的糟 糕 表现仍 然无法 掩盖 日本 企 业在 制造业 上取 得 的进 步 。来 自经 合组织 的数据 显示 ,在 全球 最 大 5 0家工业 企业 中 日本 占 2 % , 次于美 国的 3 %。 0 9 仅 1 制造业 产值 占该 国总产值 的 比例 的 1. 95 %,其 中有 半 以上 的 日本制造业 产值 来源 于高 端或 者 中等 水 平 的科 技产 品 ,这个 比例较 经合 组织 其他 成员平 均 水平 高 出一倍 。 作 为 日本企 业 注 重技 术 和研 发 的典 型 公 司 , 在 全球 经济 低迷 的 2 0 年 ,佳 能 公 司以销 售额 2 03 01 2.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7 %)利润 1.亿美元( . 、 8 2 7 同比增 长 2 %) 5 双双刷新 历史记 录 。1 9 9 5年 以来 , 为削减 成 本 , 能陆续 关闭 了 7个不 赢利 的部 门 , 用 于产 品 佳 但 研发 的费用 却 从 这 一年 净 销 售额 的 6 %稳步 增 长 . 0 至 2 0 的 7 %。在美 国专利 商标 局 最新公 布 的 02年 . 9 20 0 3年度在美 国专利 注册数量 的排名 中 ,佳能继 续 以 19 9 2件专利 注册数 名列 第二 位 , 次于 I M。至 仅 B 此 ,佳能 已连续 十 几年 保持 了在美 专利 注册 数量 排 名前 三 的位 置 .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全球产业转移及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全球产业转移及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全球产业转移及对中国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尤其是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跨国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

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中国受到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巨大影响。

一、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崛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到这些市场进行投资。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国内市场的饱和,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加积极地寻求贸易和投资机会,寻找新的生产基地和市场。

因此,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加速。

二、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1. 对中国的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有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成为了许多跨国企业的首选投资地。

然而,随着工资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加之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中国必须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服务业和科技产业的比重,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对全球经济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能源资源的更加广泛的利用,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的扩大,助推了国际分工和合作,提高了劳动力效率和生产效益。

第三,跨国企业的投资和产业转移,有助于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和创新合作,不断拓展生产和竞争格局。

3. 对各国的影响全球产业转移对各国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虽然产业转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市场,但也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减少工业就业机会,而且对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利用等也带来不利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转移可以提高生产和技术水平,为降低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性 低 、 术 进 步 率 低 的 初 级 产 业 。这 种 国际 分 工 持 续 下 去 就 技
会 使 发 达 国家 与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收入 差 距 进 一 步 加 大 。因此 对 日本 来 讲 , 原 封 不 动 地 接 受 这 种 静 态 比 较 成 本 学 说 , 无 如 是 法 赶 超 欧 美 发 达 国 家 的 。 从 发 展 和 动 态 的 角 度 来 看 , 那 些 对
点 , 际 上 是 建 立 在 赫 克 歇 尔一 俄 林 的 要 素 禀 赋 理 论 基 础 之 实
上 。 由 于 当 时 国 际产 业 转 移 主 要 发 生 在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方
面, 因而 影 响转 移 的 因 素 主 要 是 上 述 两 类 不 同 国 家 间 在 非 熟
练 劳 动 力 丰裕 程度 方 面 的差 别 。 弗 农 ( 9 6 提 出 的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 以 产 品 生 命 周 16 ) 则 期 的 变 化 来 解 释 产 业 转 移 现 象 。 他 认 为 , 业 为 顺 应 产 品从 企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2期 总第 9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l C RES EARC GUl H DE
No2, 2 . 007
S ra o9 e il N .
日 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刘 晶
( 津 财 经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津 24 1 ) 天 天 70 5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和 跨 国 经 营 的 主要 原 因 。
日本经 济学 家 以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独 特 视 角 , 合 本 国 的实 结 践 经验 。从 不 同 的视 角 阐述 了 这 个 问 题 。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受了美国几十亿美元的“特殊订货”,这使日
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膀。
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三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进先进科技,
(1)在经济复兴时期(1945—1960年)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促进自主产业的 形成。相应的产业政策是倾斜生产方式、产业合理化、产业扶持与振兴。 倾斜生产方式是指社会再生产链,特别是工业再生产链的纵向连续关系 中,从最初投入的上游产业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 式。主要通过原材料分配、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价格控制、差价补助金、进
二是鼓励对外投资;三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5)90年代以来产业政策
90年代之后日本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
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经济发展的指
导思想,由单一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由 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和“科学技术立 国”的方针,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的报告,指出 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国际分工不可避免,日本应开发新的产业领域,现有产 业应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放宽规制,促进竞争,改革有关的企业制度。 1998年通产省推出了《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对全球经济 环境变化的挑战,创造新产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
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机构是通商产业省的产业结 构审议会,其成员构成包括官、产、学三方面,由 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组成。产业政策 在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官、产、学相结合的方式,采 取了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集思广益,以期实现兼顾各方利益的最优决策。日 本产业政策以特定部门为对象, 以促进特定产业的 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综合利用了经济 计划、经济立法、补助金、税收优惠、政策性金融 等手段。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

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

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

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

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

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日本跨国公司迁移中国的动因及对策

日本跨国公司迁移中国的动因及对策

日本跨国公司迁移中国的动因及对策自2004年底以来,索尼、东芝、日立等制造业巨头纷纷采取迁移战略,加大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形成迁移后的新的制造基地。

如松下宣布将在中国杭州建立世界规模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日立则计划在原有10亿美元投入的基础上,未来3年内再向中国追加投资10亿美元。

日立、松下在中国的销售额2006年计划达到1万亿日元。

东芝、索尼预计2008年在中国的营业额将超过日本。

国际迁移现象已引起了两国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国际迁移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成长战略,且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接受和实施。

一、日本企业国际迁移的动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企业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并销售到世界各地。

根据产业理论和竞争理论分析来看,国际迁移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摆脱国内经济低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影响,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市场低迷。

由于在高速发展中潜伏的泡沫开始破裂,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经济进入了持续十年的衰退期。

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企业不得不将生产线向外迁移,由于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优势,中国成为它们国际迁移的首选之地。

2、抢滩中国市场企业竞争和成长需要更大的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市场容量越来越大。

庞大的中国市场需求,是任何跨国公司都不能忽视的。

寻找并分享更大的市场是国际迁移的重要原因。

同时,靠近市场,将可以对市场有更快的反应。

这种境况也是促使日本企业近两年重新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企图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3、获取低廉劳动力资源加入WTO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市场的产品和资本流动加快。

然而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仍无法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因此,作为当代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使其生产成本最小化以及生产要素使用率最大化,只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国际迁移来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克服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限制。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精 华的加工组装型产业 特别是 以现代工业 支柱 的电气机 器工业和汽车工业 的迅 速发展为标志 ,再加上传 统工业 尖端 的半导体 工业 的迅速发展 , 日本工业 化在2 世纪8 0 0
的扩 大 , 农村 的剩余 劳动力大量流 向大 城市 , 迅速促进 了 城市 化。 在城市 由小到大 的扩展 过程中 ,支撑其发展 的产 业
日本 的 重 化 工 业 在 二 战 期 间 受 到 了严 重 破 坏 .残 存
的生产设备在战后 又有 相当一部分充 当了对东 南亚各 国
的战争赔 偿。虽然战后初期 日本 政府通过采取倾斜 生产
北海道 同期 分别流出 了4 .万人 、62 5 8 3. 万人 、0 2 万人 、4 1万 人和65 . 万人 。2 世纪7 年代 以后 , 0 0 因公 害 、 污染和劳动力 成本等 因素的制约 .工业 出现 了向大城 市周边地 区分散
的趋 势 , 而 促 进 了 地 方 经 济 的发 展 . 口也 一 时 出现 了 从 人 U 回流 的 现 象 。1 9 - 2 0 年 , 关 东 地 区和 东 海 地 区 型 9 0- 0 7 南 -
i ÷
÷
方 式政策 , 进了钢铁 、 炭 、 促 煤 电力 等基础工业 和原材 料 工业 的发展 .但是重化工业 当时基本上是处于恢 复生产
且还改变 了出 口结构 ,使 I本在 国际分工 中处于越来越 E I 有利 的地位 。 2 促 进 劳 动 力 向 非农 产 业 转 移 , 进 城 市 化 . 推
变为城市地域 的过程 中 , 便在城市 中逐步消失 了。 第二产
业在相 当一段时 间内存 在于城市 内 ,是城市 发展 的推进
的阶段 . 生产设 备和技术水平还非 常落后 , 品也 以满足 产 下 降 .9 0 为4 %, 15 年 2 明显低于轻工业 的5 %。 8 2 世纪5 年代 中期后 , 随着经 济的高速增长 , 0 O 伴 日本 迅 速实现 了重化工业化 。重 化工业是按照基础原材 料工 业—— 加工组装型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的顺 序迅速发 展 起来 的 。 中,0 纪5 至6 年代是钢铁 工业 和石油化 其 2世 0 0 学 工业迅速发展 的时期 ,0 0 6 至7 年代 是造船工业 、 械工 机 业 迅速发展 的时期 ,0 O 7 至8 年代 是电气机器工业 、 汽车工 业 迅速发展 的时期 ,0 0 8 至9 年代 以后 则是以半导体 、 计算

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 东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保险、地产等。

3. 制造业方面,东京也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

4. 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包括IT、通讯、生物科技等领域。

5. 东京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二、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启示1. 服务业的发展:东京的服务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这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东京的制造业规模不如过去,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

我国应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旅游业的发展:东京的旅游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对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借鉴1.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尾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效借鉴东京都的产业发展经验,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我国能够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实力,走向世界。

五、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市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拥有发达的金融、保险和地产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 除了服务业,东京市也拥有着一定规模的制造业。

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在东京的比重逐渐下降,但该地区的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依然不可忽视,这也为东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国际上作为外商直接投资承载主体的跨国公司不断进行着全球性生产布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种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了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国。

目前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途径为FDI(国际直接投资),在FDI路径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进入壁垒上。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从东道国的角度分析,在多国产业面临同样市场进入的条件下,其产业集中度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东道国某个产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FDI就会影响其结构。

因为根据凯夫斯的理论,FDI母国的寡头市场结构会直接传递至东道国,使两者市场结构在集中度上凸显相似性。

但这也视情况而定:如果来自国外的新进入者自身的规模进入了东道国企业规模的前列,东道国的产业集中度显然会提高。

而若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对东道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通常不会太大。

从动态角度考察可分为进入中结构效应和进入后结构效应。

前者指跨国公司FDI进入过程中,随着东道国该产业厂商数量的增加,其产业总体集中度下降。

后者指FDI厂商大举进入后,会加剧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使产业集中度再次相对上升。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陆外资来源以港澳台地区的中小企业为主,对产业集中度没有实质性影响。

此后,外资来源的地域构成发生变化,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的大型投资者大举进入中国,加入到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于是对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开始加大。

这类大型跨国公司的规模通常都大于其所进入产业原来的平均规模,因此对这些产业的集中度产生了提升效应。

目前在我国的微电子、移动通信设备、轿车、制药、工程机械等行业中,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中外资企业都占半数以上。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影响通常在一国内部的市场竞争中,进入壁垒是对新加入者的门槛限制,它有利于维护既入市场者的利益,防范新加入者的竞争。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1、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日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是以
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商业业仅占总产值的50%左右。

而制造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日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2、重视创新技术及新能源。

日本努力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推动新产
业形成,尤其是电子和能源产业。

其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迅速,政府加
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以满足多元化能源需求。

3、强调农业产业化转型。

日本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政府通过开发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出,以及加强农副产品
的加工,加快农业转型。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1、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多元化转型。

日本经济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扩大,包括金融、保险、娱乐、休闲和其他服务等。

另外,日本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智慧城市项目,大力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

2、创新技术主导未来产业发展。

国际制造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制造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制造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近年来,国际制造业转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制造业转移是指在国际产业链中,从已发达国家转向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

这种转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给我国带来了机会和挑战。

一、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背景国际制造业转移为什么出现?首先,是因为成本的考虑。

已发达的国家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税费等因素会影响生产成本的高低。

而一些企业因为利润的考虑需要降低成本,这时转移制造业的成本来降低成本就成为了一个选择;其次,是因为市场方面的考虑。

一些企业需要更靠近它的市场来更好的服务,一些企业的目标市场在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地区,因此,将生产线转移到这些地区来更好的服务市场也成为了一个选择。

二、国际制造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1.经济增长国际制造业转移为我国带来的最大的机会是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的GDP逐渐增长。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时,制造业能够实际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提供支持。

2.就业问题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因此,制造业转移助力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大量的工业园区建设,为本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制造业在传统经济中一直是重要的就业领域,因此制造业的转移为我国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

3.环保危机并不是所有的转移都是利好,有时转移也会带来问题。

一些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把生产线转移到环境治理较差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

这会加速空气、水体等环境的恶化,让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

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协助当地政府改善环境治理情况。

三、对策1.深化国际合作国际制造业转移已成为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必须认识到,也可以形成市场与合作机会。

我国应该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化、多样化的国际合作,获取先进技术、产品、思想和更广阔的市场。

2.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制造业转型的进程中,企业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浅谈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业 转 移 的 主要 承 担 者 。据 统 计 , 目前 跨 国 公司控制着 5%以上 的国际贸易额 ,9 % 0 0 以上 的海外直接 投资 ,8 % 以上 的新技 0 国际产业 转 移的特 点 术、新工艺 、专有权和 7%的国际技术转 0 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 让 。跨 国公司的跨 国经营推 动了世界各国
级 的 重 要 契机 。
( ) 一 国际产业转 移规模扩大 。 结构高度化 从8 年代后期开始 , 随经济全球化 0 伴 和投资、生产国际化 加快 ,以及新的技术 革命浪潮的冲击 , 跨国直接 投资的总量不 断扩大 , 成为国际产业转移 的重要推动力 量。发达国家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 到全球 ,以产业海外转移为手段 ,进行大 范围的结构重组 和升级 ,引发了世界范围
浅谈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及
对我国的启示
罗晓琴 独娟 熊陈楚 四川大学经济学 院 6 0 4 1 6 0
企业由于 国际化生产而带有 明显全球化 的 特 点 。主 要 表 现为 国际 产业 转 移 突破 了原 来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 , 逐步 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 安排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 的 格局 ,并 曰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 重要方式。
的产 业 转 移 浪 潮 。 在世界 经济增长中,发达 国家加快了 产业结构的知识化 、高度化 ,国际产业结
二 、我 国承 接 国际产 业 转移 面 临的
问 题 我国虽然具备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
的条件 ,形成 了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集聚 点 ,但是仍存在不少消极 因素。 ( 一)研发资源 的欠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 高质量的技术 和研发 人才 是持续取 得垄断 利润 的发动 机。仅就绝对 数量而言 ,中国人 中能够承 担技术创新重任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 员不在少数 。但研发经费支出不足是 目前 我国科技水平提高的一大瓶颈。除了总量 上的不足 ,在研究开 发投入 的结构方面 , 也存在 比较突出的问题 。研 发经费投入不 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我国 自主创新 能力的提高和承接更高层次产业结构转移 的 能力 。 ( 二)知识 产权 保护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影响1. 国际产业转移概述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发生的生产要素、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和重组。

这种转移通常涉及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跨国投资、技术授权和合作等经济活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得部分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这些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资源配置和市场机会。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转型;另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也可能加大我国产业链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供应方面。

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既要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机遇,又要防范潜在的风险。

2. 我国产业链韧性现状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这对我国产业链韧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产业链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产业链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推进,我国逐渐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产业链的附加值不断提高。

这种结构性变化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链的韧性,使其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险。

国际产业转移促使我国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到我国,推动了我国产业链的技术进步。

这不仅提高了我国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还增强了其抗风险能力。

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使得我国产业链更加灵活,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调整。

国际产业转移也给我国产业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国际产业转移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产能过剩,加剧行业竞争。

国际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1.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

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国际市场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日本产业转移

日本产业转移

浅析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和意义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经济0803班杜宏笙 0802010313一、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20世纪60年代至世纪末,日本进行了多次国内的产业转移,联系老师课堂所讲内容及通过对所查阅的图文资料进行分析,我认为,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如下:(一)为追求更高的利润。

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这是日本进行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二)历史上的日元升值。

当日元升值时,日本企业可以用比较少的日元收购国外产业,付给国外员工的工资也相对之前低,这是推动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之一。

(三)战略性垄断。

比如,把中国的品牌也纳入了日本经济的共同体中,比如长虹、海尔等,表面上看是中国的品牌,但显示器等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的,留给中国的只是一个牌子。

二、日本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新进展。

日本广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速度成几何级数增长的强劲增长势头,其中80%以上是基础工业技术,主要来自美国,也有西欧和其他地区的。

日本从引进的技术中广泛吸取各国之长,并且加以消化、吸收、企业化,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日本在继续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本国独立研制工艺技术的步伐。

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新进展。

这一点对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二)产业结构顺利调整。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将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同时,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迅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同时,国际上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兴未艾。

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融入产业分工的步伐,加大培育产业创新的力度;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战略结合起来,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一、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发展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

关于国际产业转移欧美学者较早地展开了研究,日本学者后来追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1984)认为,引起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

刘易斯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

由于当时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别。

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转移现象。

他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以规避生产上的比较劣势。

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上,邓宁(1976)用0-L-I模型来说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

他指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赋存结构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视角,结合本国的实践经验。

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

筱原三代平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

他认为,如果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发达国家将其重点工业放在重工业等收入弹性高的工业,而发展中国家只发展农产品等收人弹性低、技术进步率低的初级产业。

这种国际分工持续下去就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

因此对日本来讲,如原封不动地接受这种静态比较成本学说,是无法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

从发展和动态的角度来看,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又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只要经过1015 年的积极扶持,是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能够取得动态的比较成本优势的。

在实践中,日本学者赤松要等人从日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东亚这一国际区域展开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

该理论反映了国际间产业转移由消费资料产业向资本资料产业、轻工业向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向加工、组装工业演化。

这种结构演进趋势,同工业先行国突破一国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的趋向吻合。

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工业先行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手段。

小岛清(1979)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修正并完善了雁行形态论。

我国学者对产业区域转移的研究,由于实践的滞后,还处于初始阶段。

卢根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品价值构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在于重合产业的产品技术构成相似而价值构成相异,这样导致了产业从高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卢根鑫,1997)。

陈建军认为,中国现阶段出现的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的扩张、产业结构的调整、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以及企业成长的需要。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层面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但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才能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模仿。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发展中大国,不是所有产业都能套用国际经典理论的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同时,建立竞争优势,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将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整合结合起来,建立有利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模式,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在下文中,笔者将借鉴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些建议。

二、日本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动因二战后由美国实施的道奇计划。

为日本经济复苏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和技术;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使日本得到了大量美国的军需订单,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改变。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固定汇率制为日本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使日本的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的政策效力大大加强。

美日之间的不对称合作使得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长驱直人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相对软弱的国内市场。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外资法》、《外汇法》、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等产业政策的实施,成功地将吸引的海外投资及国内的私人资本引向大型工业设备领域。

凭借积极的设备投资,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化为以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为核心的结构形式。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之快,无论是从整个产业还是从制造业,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系数都远远高于欧美主要国家,说明其结构变化剧烈。

并且,在制造业比例居高的条件下(1960年制造业附加值占GDP比重为33.8%),转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生产率的金属工业、化学与机械工业,即形成了以重化学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

日本广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速度成几何级数增长的强劲增长势头,其中80%以上是基础工业技术,主要来自美国,也有西欧和其他地区的。

日本从引进的技术中广泛吸取各国之长,并且加以消化、吸收、企业化,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日本在继续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本国独立研制工艺技术的步伐。

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新进展。

这一点对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经济高增长期,日本的出口产品结构也随之做出了快速反应。

最初,纤维制品、棉制品等天然纤维以及杂货制品所占比例很高(20世纪50年代初该项出口额构成比为13.7%,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比例缩减为3.9%),而后重心转移向钢铁制品、船舶等重化学工业,并向机械、电子器械领域广泛延伸(20世纪50年代初该项出口额构成合计为35.5%,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比例增至52.8%)。

这一变化意味着日本出口主要集中在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领域。

三、日本制造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演进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和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向巨型化、大容量化发展,增强日本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高档家用电器等)尤为明显。

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了世界水平。

1965年以后,日本的对外贸易继续大幅度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顺差局面,并呈稳定增长趋势。

外贸顺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资本输出的迅猛增长。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日本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范围遍及轻纺、化学工业等,由于日本资源匮乏,缺乏重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品,所以,对采矿业的投资比重最大。

日本向矿产资源丰富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资金,再将生产出的矿产品返出口到日本国内,扶助重工业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长。

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尼克松冲击、石油危机、总需求增长的减速使日本国内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逐渐丧失。

日本重工业遭严重打击,耗能型的重工业向节能型改进,同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

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由于贸易摩擦,如北美和欧洲汽车市场的案例,而将生产转移到海外。

三是由于日元汇率走高而将生产向海外转移,特别是电气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商,为寻求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纷纷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

四是为了开拓需求增长潜力大的市场(如中国)而将生产设施转移到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北美和欧洲。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人口高龄化社会问题加深,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品市场增长乏力,日元升值且在国际汇率市场上币值极不稳定。

上述种种因素导致老的组装加工业在日本渐失生存与发展的比较优势。

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装加工业开始加快向海外转移步伐,转移的方向是欧美和东亚。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直接投资的重心已转移至东亚和中国。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日本对欧美投资不断减少,对东亚投资却逐年上升。

自 1993年开始直接投资表现为清一色亚洲格局。

日本对亚洲的投资虽然在整体规模上不如其在美、欧的投资,但始终保持比较平稳的上升态势。

这是因为日本在美、欧的投资存量很高。

日本对亚洲海外投资的案例数在整体上高于日本对美、欧的投资案例数。

这就表明,由于近年来东亚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东亚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亚洲吸引日资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对亚洲投资的案例数与日本对欧洲海外投资案例数的变化趋势成显著的反向关系。

这可能是由于日本一改以往利用丰富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活动,开始转向偏重于注重亚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转化。

此外,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在产品特色化分工、工序间分工方面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并有将部分产品设计、研发中心转移到东亚、中国的趋势,而非欧洲、北美。

日本抓住世界产业革命导致的大规模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吸纳了大量国际剩余生产力。

同时走外贸主导型战略。

扬长避短地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

带动国内产业链发展与延伸,较彻底地吸收消化了国外的先进技术,逐步减立起自己完善的工业体系。

另外,在技术引进时,众多日本著名学者对本国经济进行了系统研究,避免了走弯路。

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脚踏实地地从模仿创新到技术创新。

最终成为制造业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或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价值环节上都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只有首先成为制造大国,才能成为研发大国、市场大国。

现代科学技术强国都是从制造业强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产制造本身就是科技应用的过程,没有发达的制造工厂,新的科学技术就不能转化为最终产品,实现价值。

四、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廉价的人力成本,特别是劳动力的成本和效率比,都使中国在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