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蝉》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课文蝉原文

初中语文课文蝉原文

初中语文课文蝉原文《蝉》是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是猜中学生必学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找到的课文原文,为大家提供参考阅读。

初中语文课文蝉原文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唱歌,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

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

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

骄傲的蚂蚁问道:“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蝉回答道:“夏天我歌唱太忙了。

”“你唱歌吗?”蚂蚁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然后它就转身不理它了。

这个寓言是造谣,蝉并不是乞丐,虽然它需要邻居们很多的照应。

每到夏天,它成阵地来到我的门外唱歌,在两棵高大筱悬木的绿荫中,从日出到日落,那粗鲁的乐声吵得我头脑昏昏。

这种振耳欲聋的合奏,这种无休无止的鼓噪,使人任何思想都想不出来了。

有的时候,蝉与蚁也确实打一些交道,但是它们与前面寓言中所说的刚刚相反。

蝉并不靠别人生活。

它从不到蚂蚁门前去求食,相反的倒是蚂蚁为饥饿所驱乞求哀恳这位歌唱家。

我不是说哀恳吗?这句话,还不确切,它是厚着脸皮去抢劫的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

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

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

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

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

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

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

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

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七级语文上册 第3课《短文两篇》(蝉)课件 新人教(通用)

七级语文上册 第3课《短文两篇》(蝉)课件 新人教(通用)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021年5月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 •
感 谢 您 的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2、《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 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 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 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 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 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意 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 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 3、“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 人的聒聒”,怎样理解这句话?
•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 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 却意味意油然而生。

生命意义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 苏轼《琴诗》: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 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讨论并明确
• 1.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 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 病弱,又是一抑。
• 扬: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短文两篇》之《蝉》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短文两篇》之《蝉》ppt课件
生命的诞生!
课件制作:湾里二中 胡家清
美丽的生命
•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 • 美丽的生命在静静地绽放!那夏天歌唱的蝉 儿,那海边美丽的贝壳儿,都在引发着我们去 把生命的意义思索……
短文两篇
《蝉》
《贝壳》
《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 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 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 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 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 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 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 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哪管是90年什么变化?这是运 用什么写作手法? 由烦到宽恕。 先抑后扬。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 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 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 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 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 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 示生命意义的高度。这是扬。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①藉,依靠。
《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①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典故,出自《左传》。楚人钟仪曾 被郑人当囚犯献给晋。后世于是以 南冠代被囚。
共同进步!
• 蝉,古称蜩、蚱蝉等,
相关链接

2020年人教版语文初一课文《蝉》全文

2020年人教版语文初一课文《蝉》全文

人教版语文初一课文《蝉》全文
1、《蝉》
作者: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2、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蝉》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_蝉_贝壳ppt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_蝉_贝壳ppt优质课件

2019/7/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相同: 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不同之处:
①《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奔主题;
《蝉》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 对,好好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的能做的事 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运用通感的手法,很有新意。它赋 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
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 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 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蝉》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谈谈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 ”
不管生命长短,都要好好地活
《蝉》
生命的诞生!
生命因你而感动!蝉的一生:蝉_百科②③①


⑨ ⑧
⑥ ⑦
探究质疑: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试对此加以分析,并说
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抑:文章开头写蝉声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 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蝉的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扬: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小小 的蝉开始令人惊讶。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 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 高度。由抑到扬,蕴含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
《蝉》 《贝壳》
重点字词:
líng luò 零落 kuān shù 宽恕
duàn xù 断续 bēi wēi 卑微
shōu liǎn 收敛

18 短文两篇 蝉 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 蝉 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关于生命的意义
•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
铺就人生的道路; • 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 普写生活的旋律; • 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 击广阔的天宇; • 生命是奔腾的河流 ,用它蹈海的气势 冲垮陈旧的桎梏。
• 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打算 怎样做,让自己的青春和生 命更有意义
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 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拓展延伸
关于热爱生命善待生命
感恩生命的小故事很多, 大家知道的也不少,那 么现在小组交流,之后 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 交流成果
轮椅战士
霍金
张海迪
海伦 凯勒
点此播放视频

刘伟是在10岁的一次意外 中失去了双臂,但他并没 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凭着 超凡的毅力每天坚持7个 小时的练习,一年内就达 到了钢琴7级的水平。刘 伟还在2006年加入了北京 市残疾人艺术团,并开始 自己编曲填词。他说: “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养活自己,虽然我体会不 到拥抱别人的幸福感,但 我能够在琴声中感受到更 多的幸福。”
探究主旨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 必 须要好好地活 着 珍惜生命 善待生命 本文主旨 感恩生命 热爱生命
探究总结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或者欲扬先抑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本来的生命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 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我们能从蝉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课堂小结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课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课文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短文两篇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重点”为标题的内容 • 教学重点
● 掌握生字词和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关注生命、热爱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了解短文两篇《蝉》的作者和背景,掌握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理解短文两篇《蝉》的主题和思想 内涵。
蝉的繁殖与生长
蝉与人类的关系
课文重点词语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重点词语:描述、零落、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等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词语解析:描述需要结合语境理解;零落指凋谢;收敛指收起并约束;宽恕指原谅; 卑微指微小;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这些词语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热爱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文化意识:了解短文两篇《蝉》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原文内容:介绍《蝉》的原文,包 括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 朗读,引导学 生感受文章的 语言美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 学生进行小组 讨论,分享阅 读心得和体会
讲解法:针对 重点难点问题, 进行深入讲解
和剖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 展示相关图片和 视频资料,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蝉九.在这里,作者的情感趋向不很明朗。

加上一句话,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吗?(幻灯片出示: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十.作者明确的表达了他讨厌的程度了吗?十一.3.(幻灯片出示去掉虚词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十二.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有什么感受?作者可能在想: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响彻一个夏天呢?真是不可思议!十三.与刚才的文段相比,多了……“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

十四.4.(幻灯片出示):友人说:“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

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必须好好的活着”?因为它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种族的繁衍!十五.师:生命的延续可以让别的蝉来承担啊凭啥让我来承受这样重大的磨难呢?十六.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坚定、坚强!一种“责任”!十七.再来理解“都不过”,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十八.6.面对着友人之言,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肃然起敬十九.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从蝉身上获得了生命的感悟,我们更懂得了在语文中,有一个词,他的名字叫虚词,在传递情感中,虚词的作用是无限的。

下面,让我们在冰心的《生命》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旅程吧!二十.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请孩子记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生命因充实丰富多姿而精彩!对于人类而言,夏天确实是一个很平凡的季节。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过一年,都有一个夏天在等待着你,我们能度几个春秋,我们就拥有多少炎夏!所以,作者认为夏天很平常,所以,作者对蝉有着反感的心态!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至此,作者对蝉的厌恶之情已达到极点,峰回路转,接下来,作者对蝉的态度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1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1

短文两篇《蝉》《贝壳》说课稿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

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

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

四、教学过程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七年级上《蝉》说课稿

七年级上《蝉》说课稿

短文两篇《蝉》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思的《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蝉》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作品。

该课文属于散文诗。

《蝉》在本单元的地位十分重要,不仅是篇普通的散文,它是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散文诗,而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但本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了很多的散文,但是在对散文诗认识方面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将在讲述本课时增加对散文诗的讲解,学习散文诗的创作技巧、艺术手法、诗歌形式等多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散文诗的认识,扩展知识范围。

本着使学生提高对散文诗的认知和生命的感悟,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散文诗”这种抒情文体的特点;掌握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生命的真正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教会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①把握生命的真正价值②学习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难点是:①体会散文诗的独特韵味②了解生命的本质含义二.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从小学深入初中,对于散文的理解,韵味的品读不够深刻,到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朗读,体会。

学生对贝壳一丝不苟的的生活态度可能不能够理解体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情感的把握,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讲解。

三、教法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教授本课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一)“图片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蝉”成长的相关资料,把图片展示、老师讲述和学生探讨相结合,用语言渲染演示,让演示说明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发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热情,为活跃学生思想提供教学阵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
一、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

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

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

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

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

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

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

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

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

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

《贝壳》运用了
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