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例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通过“猜一猜”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两个条件和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也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数学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极好的途径。
这一数学内容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猜测等直观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如下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解决重、难点相应的对策:逻辑推理的思维性比较强,学生对纯“文字”的推理可能会比较迷糊,但如果在一定情境中,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就会是另一种效果。
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情境,有趣的环节,并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在具体形象中,有趣的情境中去掌握抽象的知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但因年龄小,爱玩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
依据这一特点,结合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猜一猜”游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创设有趣的情境,多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学科整合(精选五篇)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学科整合(精选五篇)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呢?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例如在学习《7-9的乘法口诀》一课,课前播放西游记的录音并显示出一段文字,内容中包括“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这几句口诀,让学生自己找出口诀。
在教学这样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又自然又轻松,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帮忙解决问题。
这样设计不但有利于新课的教学,把学生思维引入新课重点解决问题的“发展区”和学生求知的“情绪区”,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不会数数,也不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显示数小正方体的过程,由一到十,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也初步体现了数学中点、线、面的关系,学生在理解上一目了然,并且能够突破相邻数位间十进制的重点及难点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拓展信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案例介绍本案例是关于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一次教学实践。
在此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将数学概念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学环节1. 引入(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呈现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例如:假设学生们需要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一定数量的食品,他们该如何选择,使得能够得到最多的种类。
2. 信息技术展示(15分钟)教师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一个购物网站,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网上进行商品搜索,并了解商品的价格和属性。
学生们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观察信息。
3. 组织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食品,并在购物网站上搜索相关的产品。
他们需要比较不同品牌和不同规格的产品,并选择最佳选项。
他们需要将价格、质量和种类进行综合考虑。
4. 分享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购物策略和选择,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将购买决策过程与数学概念进行联系,例如利用价格与数量的关系进行比较和计算。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分享内容,以及他们在购物过程中的决策,教师可以初步评估学生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延伸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例如通过购物网站或其他应用程序进行价格比较、货币换算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思考。
总结通过将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种融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引言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和传递大量信息的能力,而数学学科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推理的工具。
在教育领域,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案例。
教学案例一:数据分析与统计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他们将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来收集和组织数据,并使用图表和图像来可视化数据。
同时,他们将研究如何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又巩固了数学统计概念的理解。
教学案例二:几何建模与数学推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几何建模和数学推理。
他们将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创建和编辑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屏幕截图或打印输出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同时,他们将使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几何定理,并应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还培养了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教学案例三:编程与数学模拟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编程和数学模拟。
他们将研究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逻辑,并使用编程工具来实现数学模拟。
通过编写代码,他们可以模拟数学问题,并观察和分析模拟结果。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编程来解决数学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学会了编程技能,又深入理解了数学模型和解题方法。
总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提供更丰富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同时,这种整合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案例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案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案例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初中数学九年级)灯光与影子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教的是九(1)班和九(3)班,共92人。
虽说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但这两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灯光与影子.首先,经过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通过观察、想象,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然后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要注意将视点、视线、盲区和盲区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想象,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区别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的投影.过程方法: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
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能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能根据投影判断是平行投影还是中心投影.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教学难点: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六、课时设计: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看过皮影戏吗?你知道什么是皮影戏吗?皮影戏是怎样演出来的呢?[生]看过.是人们把做成的人物用小棍系起来,然后人们指挥这些人物去做各种动作,并通过灯光把影子映在布景上的一种戏.[师]对.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见有关灯光与影子的实例.比如,在灯光下,做不同的手势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手影.上面我们说的皮影与手影都是在灯光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灯光与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灯光与投影》。
信息化教育教学案例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分数的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分数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实例,如蛋糕、饼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如何表示其中的一份?(2)新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分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3)操作实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含有若干个方格的纸。
要求学生将纸剪成若干份,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其中的一份表示出来。
(4)小组合作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一个分数表示成另一个分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4. 教学反思(1)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手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案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背景: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它与各个学科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尤其是与数学学科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解决方案:在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1. 数据分析与统计: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通过各种统计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工具展示数据。
在数学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的运算和分析,掌握统计概念和方法。
2. 编程与数学模型:信息技术中的编程与数学学科的数学模型相互关联。
学生可以通过编程软件进行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来模拟数学问题、解方程和优化函数。
3. 网络与几何:网络拓扑与图论是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拓扑结构的研究,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例如,学生可以使用网络拓扑软件模拟不同几何图形的连接方式,探索其特征和性质。
4. 数据加密与数论: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加密与数论紧密相关。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数据加密算法和数论的概念和方法,理解加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在数学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数论的学习,了解素数的性质和应用。
5. 数据库与概率论: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与概率论也与数学学科有关。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了解数据的结构和处理方式。
在数学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概率论,研究数据的随机性和可能性。
通过以上整合方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同时,这种整合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导言】信息技术和数学作为两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在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整合。
【案例】中学数学老师王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张老师合作,采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方式,开展了一次有关数学模拟仿真的课程。
该课程主要涉及数学中的函数和图像的概念,并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模拟和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函数和图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用函数图像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提供一组实际数据,要求学生使用Excel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模型。
3.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绘制出函数的图像,并在函数图像上标出特殊点、极值点、拐点等,并从图像上推测出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调整函数的参数,观察函数图像如何变化,从而对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进行进一步理解。
5.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问题求解的过程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6.学生展示各组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从中学习和启发。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既能够从理论上掌握数学中的函数和图像的相关知识,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实践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此外,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还可以通过数据探索、编程等方式来展开。
比如,在数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应用统计学概念进行数据分析;而在信息技术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用编程语言处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通过这种整合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案例
借信息技术之力展数学几何之美——以《圆柱的认识》教学为例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对于数学课堂也是如此,能让模糊抽象东西的以动画、视频等各种方式展现出来。
但信息技术运用也是一把双刃剑,真正恰到好处的使用才能真的有利于课堂,才能体现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势,现以设计的《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为案例展示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上的融合运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学具准备】圆柱体生活实物及模型,卡纸做好的圆柱,山药、尺子、剪刀,电子白板、课件、手机鸿合多屏互动APP【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课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课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温宿镇六校李薇薇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技术,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应自己水平的联系,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表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如何把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作了如下的安排。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局部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根底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
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根底。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根据直观性原那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练习内容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力求为学生数学学习设计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通过将教学流程预设以下版块:认识二分之一,我的学习我做主,分数名称,勇闯智慧关。
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根底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变得生动活泼,实现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
教学一开始,创设情境;“老师这有4个一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移动鼠标任意选一份把它分给两个同学,看看谁得最公平。
〞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信息及时引导,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紧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当学生得出每人得到半个后提问?“一般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得到了广泛运用,让网络走进每一门学科课程,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变化、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引发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在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和优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多媒体课件已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缺的一项工具。
旧的教学思想已经落伍了,学生想要的是更多更新更精彩的知识。
多媒体就可以实现这个愿望,它能使数学问题尤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有趣,由静止变动态,由复杂变简单。
每次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们上课,他们都会特别兴奋,那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
特别是让孩子们亲自上计算机前做练习,学生更是格外高兴。
大量的电化教育实践已经证明:运用电教媒体表示、传递和处理教育教学信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可以增加课堂练习地实践和机会;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二、案例描述:教学内容:《圆》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内容并很难,书中涉及的知识点也较少。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组,加入了其他的一些知识点,如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圆内线段直径最长、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作为课的内容向学生介绍。
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观察、比较中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兴趣明显高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感受并探索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并会应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和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发现、归纳等数学活动,积累探索学习的经验,提升数学思维的水平。
解决问题方面: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理解圆周率含义,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方面: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认真体会圆形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学习价值和数学知识之美。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案例——借助几何画板对折纸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黄石三中郝海滨对于数学科学来说主要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这是事实;但从人类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并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得到形象思维培养的人会有很高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能力。
同样,一个学生如果根本不具备数学想象力,要把数学学好那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前苏联著名数学家A.H.柯尔莫戈洛夫所指出的:“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
”因此,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善人们的认知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软件《几何画板》以其学习入门容易和操作简单的优点及其强大的图形和图象功能、方便的动画功能被国内许多数学教师看好,并已成为制作中学数学课件的主要创作平台之一。
下文是进行这种探索的一个案例<折纸中的数学问题>。
敬请指正。
【教学准备】(1)课前《几何画板》的操作培训: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自己操作电脑。
但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对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不够熟悉,还不能进行熟练操作,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要上预备课,主要学习《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
目标使学生能使用几何画板制作简单的几何图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操作。
(2)准备课件与讲义:校内文件服务器上事先准备好预先做好的几何画板课件“正方形的折纸.gsp”,事先印发学生预习讲义(主要供学生课前对折纸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
(3)教学环境准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含internet与数学教学软件《几何画板》以及其它教学系统。
【问题的背景】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ABCD的一个顶点B“折”到它的对边AD上。
从操作过程发现“折”的过程其实就是数学中的“对称”,在《几何画板》软件中,可选取边AD上任意一点B1,则线段BB1的中垂线MN就是“折线”。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巧与数学学科教授教养整合案例《统计》一.教授教养布景:(一).教材内容及剖析:跟着本质教导的成长和教导信息化的推动,请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巧教导.而信息技巧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巧教导的症结,是信息技巧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授教养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胜性.特殊是对数学来说,因为数形联合思惟的特色,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忙.《统计》是责任教导课程尺度试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造下的一个新内容,它看重让学生阅历数据收集.整顿.描写的进程,使学生在这个进程中既进修一些简略的统计常识,又初步懂得统计的办法,初步熟习统计的意义和感化;还经由过程统计学生爱好什么娱乐项目.统计爱好哪种生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途确切很大.(二).学情剖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进修了一些简略的统计图表常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顿.描写和剖析的进程,学会了应用简略的办法收集和整顿数据,初步熟习了条形统计图(1格暗示1个单位)和简略的统计表,并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略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涯经验都很熟习和感兴致,对涂色也很感兴致,是以,拔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致.并对数据收集.比较若干也比较熟习,并能提出响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顿.描写比较难控制,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控制这个常识难点.二.设计理念及意图:本教授教养设计为了造就学生自动摸索的精力.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息争决问题的才能.并让学生熟习到数学起源于生涯,又应用于生涯.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凋谢而有活气的教室气氛里始终处于积极自动的进修状况,以达到充分施展自立能动性的目标.三.教授教养目标:1.使学生经由过程对数据统计进程的体验,进修一些简略的收集.整顿和描写数据的办法,初步懂得分类统计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熟习直不雅的条形统计图和简略的统计表,能依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略的问题.3.经由过程对学生身边有味的事例的查询拜访运动,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致,造就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才能.教授教养重点:懂得统计的寄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略的统计.教授教养难点:进行简略的统计.四.教授教养进程(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1.从学生熟习的生涯现实动身,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小同伙们,上个礼拜六.礼拜天,你们的爸爸妈妈有带你们去哪儿玩了吗?(有)都到哪些地方玩,说来让其他小同伙听一听?(学生答复),陈先生周六去了一趟温州的“马鞍池公园”,那边的风景真悦目啊,我特殊爱好公园里的一个处小花坛.你们想看一看花坛是什么样吗?(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色彩的花)看到这些俏丽的花,我当时特殊想知道每种色彩的花各有若干朵,那小同伙们能不克不及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方格儿的方法,来帮我数一数每种色彩的花各有若干朵?【创设“逛公园”这平生涯情境,再配上形象的多媒体插图,有用地激发了学生的进修兴致.】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类色彩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醒:涂完后留意标高低面的数字.2.比较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类色彩的花各有几朵?生:学生报告请示.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紫花有6朵.师:(比较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适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色彩的花各有若干朵?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路,看不清楚;第二幅图离开了就很清楚.【经由过程多媒体出示比较图,让学生可以或许清楚形象的不雅察比较图,能使教授教养内容由抽象变成具体,便于学生不雅察和熟习,有利于学生懂得和控制教材,从而造就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师:(小结)像我们适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法暗示出来的这个进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进修有关统计的常识 (板书课题:统计).(二).实践操纵,控制新知1.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进程师:这个“花坛”里这四种色彩的花.我想懂得一下咱们班的小同伙最爱好什么色彩的花,如今就请小同伙们在本身爱好的花的下面打“√”,再告知你的同桌,你爱好哪种色彩的花?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2.让学生体验整顿数据的进程(1).初次进行记载.师:如今我的手里拿着小同伙们的题卡,小同伙们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生1:我最想知道哪种色彩的人最多? 生2:我最想知道爱好黄色的有若干人?生3:我最想知道爱好红色的人多照样少? 生4:我最想知道爱好紫色的人有若干?生5:我最想知道爱好蓝色的人多照样少? 生6:我最想知道爱好红色的有若干人?师:看来咱们班的小同伙们都是异常的好问.那如何才干知道爱好哪种色彩的花的小同伙最多呢?(2).小组评论辩论记载的办法(方法凋谢,教师简介写“正”字的办法).师:四人小组研讨一下如何才干记下来? 学生评论辩论记载的办法.师:研讨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生1:先生说红色的,我鄙人面打“√”;先生说黄色的,我鄙人面画“□”;先生说蓝色的,我鄙人面画“△”;先生说紫色的,我鄙人面画“○”.生2:先生说红色,我鄙人面打“√”.生3:先生说红色,我鄙人面写“1”.生4:先生说红色的,我鄙人面画“○○”;先生说黄色的,我鄙人面画“□□”;先生说蓝色的,我鄙人面画“□□”;先生说紫色的,我鄙人面画“△△”(教师指点:假如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教师简介写“正”字的办法,演示“正”字的构造,解释为什么.【学生提出的这些统计办法,恰是他们施展进修积极主体的展示.对学生来说,可以或许依据教师供给的数学材料,进行剖析.统计,提出各自不合的看法,并得到确定,学生心坎深处会产生一种发明的快活,一种成功的自我体验,促使思维处于更活泼的状况.】(3).再次进行记载.教师读数据,学生记载.师:谁来告知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办法记载的?生1:我统计出爱好红色的有9人,爱好黄色的有11人,爱好蓝色的有8人,爱好紫色的有6人.先生说红色的,我鄙人面打“√”;先生说黄色的,我鄙人面画“△”;先生说蓝色的,我鄙人面画“□”;先生说紫色的,我鄙人面画“○”.师:有没有成果一样,办法不一样的呢?生2:我用“√”.生3:我用“○”.生4:我写“正”.师:稀有据不一样的吗?生5:爱好红色的有9人,爱好黄色的有11人,爱好蓝色的有8人,爱好紫色的有6人(教师指点:记载要卖力,并请该生反复准确的答案).3.熟习统计表.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请小同伙说数据,我把数据填在表格里.红色9人,黄色11人,蓝色8人,紫色6人师:(出示统计图)假如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法暗示的话,爱好每种色彩的人数应当用若干个小格暗示呢? 跟着小同伙们的答复,教师从多媒体统计图中随机点击8个单位格的红条,11个单位格的黄条,8个单位格的蓝条,6个单位格的紫条.(如下图:)师:假如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若干人吗? (点击多媒体出示)生:(齐答)不克不及.师:(点击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若干人吗?生:(齐答)能,因为上面稀有字.师:那你如今知道红色的人有若干?你是怎么知道?(学生上台)师:像我们适才如许把混乱无章的数据整顿成如许有层次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克不及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生:(齐答)统计表.(真愚蠢)【这种让学生经由过程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与引诱联合的教授教养情况,打破了一节课40分钟的限制,使课下和课上的进修有机地联合在一路,既能充分表现教师的引诱感化,又给学生必定应用信息技巧的机遇,不但有利于学生数学中图形联合素养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不雅察才能.信息处理才能.探讨才能和创新才能的获得.】4.经由过程统计图.统计表答复问题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5.小结师:看来,我们从如许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数目若干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统计表的感化.(三).小组合作.巩固新知师:其其实这个“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儿童游乐场,我们一路去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吧.出示课件,有游船,转转马,开仗车,还有碰碰车.师:如今我们分小组来统计一下玩每一个项目标有几个小同伙.运动开端之前请同窗们先听清楚请求:起首,每位同窗先在小组内评论辩论怎么统计.最后,再按照表格请求填写每一项内容.(留意:一人只能介入一种运动.)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报告请示你们的统计办法及成果.表格在你们的抽屉里.师:如今开端.先生巡查,发明问题赐与指点.师:如今小组报告请示.生:我们是如许统计的:起首我们决议用作记号的办法,要玩游船的同窗就在游船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然后再数一数每种运动有几个记号就代表有几人介入,最后把下边的表格再填完全.我们的统计成果是:玩游船的有*人,开仗车的有*人,玩转转马的有*人,玩碰碰车的有*人.(学生报告请示时若有报告请示不完全的,可让其统一小组的同窗填补,直到报告请示清楚.然后再一组组的往下报告请示其不合的办法.)师:小同伙适才的报告请示真是很出色,如今我们大家一路来运动一下.播放多媒体儿歌:《我爱统计》小同伙们在先生的带领下一路唱一唱,跳一跳.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噜啦咧,噜啦噜啦噜啦啦噜啦啦咧,统计真好,简略清楚明了,幺幺幺幺,小小符号,很多多少奥妙,幺幺幺幺,小同伙,在欢笑,统计真好,兴致高高,幺幺幺幺,带上书包,来到黉舍,小同伙,早来到,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写完之后挥挥手,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我们的数学好勤学.【寓“数学进修”于游戏运动之中,相符一年级小学生的年纪特点,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巧帮助教授教养,让学生体验进修的快活,进步进修的后果.】(四)游戏激趣,体验统计1.师:这个“公园”不但有好玩有,并且还有好吃的.你们瞧,这是一棵平庸树,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课件出示)(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2.挑一个你最爱好吃的生果剪下来,同桌讲一讲你最爱好吃什么?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细姨星贴在你爱好的生果上.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本身手中的细姨星贴在爱好的生果图片上.(多媒体播放音乐)4.作品展示,看到这张图,你知道了一些什么?【应用现代信息技巧,为学生供给了接洽现实的各类娱乐项目及生果,让丰硕多彩的生涯与数学运动有机联合,有用地造就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五).总结新知.扩大延长师:小同伙们这个“公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去看一看吗?那么这个礼拜六.礼拜天就可以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那好好玩一玩.在玩的同时,看看哪位小同伙可以或许用上我们今天学的统计的常识,把它统计下来,做成统计图下次在我们班队课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五.课后反思:在上述《统计》教授教养中,学生兴致浓重,学得积极自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我以为教授教养成功的症结是教师经由过程多媒体教授教养把抽象地统计常识形象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会儿可以或许看出个中蕴含的纪律.1.调剂情感,激发兴致依据心理学纪律和小学生进修特色,有意留意中断的时光很短,加之教室思维运动比较重要,时光一长,学生极易觉得疲惫,就很轻易消失留意力不分散,进修效力降低等,这时恰当地选用适合的多媒体方法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高兴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中断保持最佳进修状况.2.演示操纵,加深懂得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我们要解决数学常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成长程度之间的抵触,就必须在数学常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摸索中我发明盘算机恰是帮助数学教授教养的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应用多媒体演示,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介入,相符学生的认知程度.3.教授教养交换,反馈实时多媒体教授教养,相对于传统的教室教授教养,交互性更强.更便利,传统教授教养,先生提问某个学生,是先生与该学生的一对一交换,其它同窗只能是自动的接收,而一堂课的提问次数毕竟有限.应用多媒体教授教养,以学生为中间,教与学相联合,不单界面友爱,信息反馈实时,且经由过程人机对话,学生全部都可以充分施展进修的自动性.总之,如今讲到多媒体帮助教授教养,凡是当教师的,每人都能谈上好一会儿的时光,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当中,又以年青教师和黉舍引诱对多媒体的情感不克不及说不深挚.但凡教师上研讨课.公开课.比赛课假如不必到它,档次就会稍低一些,反之则高了一档.正因如斯,先生们在上课之前,就要消费大量的时光在设计课件.制造课件.修正课件上,有时要动用黉舍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节成功的课,真的凝集了大家的力气和血汗.在此,其实不是否决多媒体走进教室.确切,先生们在应用多媒体帮助教授教养时,本身也获益不小;特殊对学生,除了给他们充分的感不雅刺激外,还带给他们美的感触感染同时也调动他们对进修的积极性,造就他们崇高的审美情趣.但在信息技巧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同时,应重视教师的指点感化.师生的互动性和凸起学生的自立进修.合作进修,不克不及只斟酌信息技巧在帮助教授教养上的感化,而疏忽了师生的互动,使教师成了媒体的播放者,应用信息技巧成为上课扮演的道具,即信息技巧的应用要恰当,以达到其他教授教养手腕所不克不及达到的后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创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育者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以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验。
信息技术和数学是两个互补的学科,通过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以下是一个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案例。
案例背景:在一个中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决定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教师设计了一个项目,要求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一个真实的数学问题。
案例描述: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著名的旅行推销员问题。
该问题要求推销员在访问一组城市并返回起始点的过程中,寻找最短的路径。
教师解释了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的数学概念,如图论和最短路径算法。
教师随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分担一个城市的角色。
学生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地图和电子表格软件,来确定最佳路径。
学生首先使用在线地图工具标记出所有城市的位置,然后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计算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接下来,他们可以使用图论算法,如Dijkstra算法或Floyd-Warshall算法,来找到最短路径。
为了验证他们的结果,学生可以将他们计算出的最短路径与在线地图工具提供的最佳路径进行比较。
学生还可以通过更改城市之间的距离或添加新的城市来测试他们的算法。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和合作,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最后,每个小组需要展示他们的最佳路径,并解释他们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数学理论。
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几个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最佳路径是否正确,他们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数学理论的适用性,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等。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分享的方式提供反馈。
这样,其他学生可以从不同小组的经验中学习,并提供建议和反馈。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面谈,讨论他们的学习过程和体验,以及如何改进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效果展示和延伸: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将他们的项目成果制作成展板或设计成数字展示,以在学校或班级中展示。
信息技术及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学习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事例《时、分、秒的认识》教课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教课目的:1.经过察看计算机上展现的各式各种的钟表及自己试试用鼠标任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认识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现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着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娴熟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联合平常生活,让学生任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觉时间的重要性,成即刻间观点,浸透珍爱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思想能力、着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课重点:娴熟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质,经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课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课地址:计算机教室。
教课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认真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1/53、大家愿不肯意“表”,通表来知道,都成生活中的小强人!(愿意!)今日我就一同来学相关表的知.(算机展现:、分、秒的)二、教课程(一)面1.找生活中的表(1):同学想想,你在什么地方到表的?生:家里、商铺里、学校里以及人的身上⋯⋯(2):同学,你的表都有些什么形状?生答:有形的、有方形的、有正方形的⋯⋯(老利用算机,向学生展现出各种各的表。
)2.面:究竟怎看呢?我先来面的构。
(利用上边算机展现的各种各的表,并控制它走):面上有几根?你知道他的名字?(最短的是)(的是分)(最的是秒)在平常生活中,你察到它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
像的方向我称。
1)一:从面上,你知道什么?2)示目,学生一:面上一共有()个大格。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案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变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换之以形象详细的图、文、声、像缔造的崭新的教学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导入新课。
激发爱好新课导人,重在激趣,奇妙胜利的课堂开场白,能使学生的留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对新课产生深厚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为新课的教学缔造良好的气氛,导入新课无定法,可以旧联新,铺路搭桥;可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可借助视察,建立表象;可利用故事,启发想像;也可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相识”一课时,老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呈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打算赛车,他们的车轮形态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启程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留意力会吸引住了,“谁能最先到达终点?”老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学生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竞赛场面感到非常好笑,老师提出问题后更是争论纷纷,爱好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泼,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学问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老师用略带神奇的表情说:“假如同学们学习了,今日这节课的学问,就确定能解答这些问题,”这一略带挑战性的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好,唤醒了学生的有意留意,顺当过渡到新课教学。
二、学习新知,师生互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同步、在线实时交互等特性,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学关系。
形成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媒介互动的教学模式-而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能使抽象问题详细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可以设计如下教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变更,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l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终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试验,填写试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教师”,用实物投影显示拼法,并参照本组试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如此一来,新学问的学习过程一月了然,水到渠成。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生3: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4:老师说红色得,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得,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得,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得,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得方法,演示“正”字得结构,说明为什么。
生1:我统计出喜欢红色得有9人,喜欢黄色得有11人,喜欢蓝色得有8人,喜欢紫色得有6人。老师说红色得,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得,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得,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得,我在下面画“○”.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得条形统计图与简单得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得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得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得事例得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得兴趣,培养学生得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得含义。会瞧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得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得统计。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2、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得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我得手里拿着小朋友们得题卡,小朋友们最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最想知道哪种颜色得人最多? 生2:我最想知道喜欢黄色得有多少人?
生3: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得人多还就是少? 生4:我最想知道喜欢紫色得人有多少?
生5:我最想知道喜欢蓝色得人多还就是少? 生6: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得有多少人?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得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瞧出每种颜色得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瞧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通过多媒体出示对比图,让学生能够清晰形象得观察对比图,能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观察与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从而培养学生得空间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统计》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内容及分析:伴随素质教育旳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旳推进,规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旳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旳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旳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旳优越性。
尤其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旳特点,对数学问题旳处理有很大旳协助。
《记录》是义务教育课程原则试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旳一种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搜集、整顿、描述旳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某些简朴旳记录知识,又初步理解记录旳措施,初步认识记录旳意义和作用;还通过记录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记录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记录旳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某些简朴旳记录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旳搜集、整顿、描述和分析旳过程,学会了运用简朴旳措施搜集和整顿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记录图(1格表达1个单位)和简朴旳记录表,并能根据记录图表中旳数据提出并回答简朴旳问题。
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爱好,对涂色也很感爱好,因此,选用了这些内容让学生记录,并对记录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旳爱好。
并对数据搜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对应旳数学问题。
但对数据旳整顿、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旳精神、竞争和环境保护意识、合作和处理问题旳能力。
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处理问题。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旳课堂气氛里一直处在积极积极旳学习状态,以到达充足发挥自主能动性旳目旳。
三、教学目旳: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记录过程旳体验,学习某些简朴旳搜集、整顿和描述数据旳措施,初步理解分类记录旳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旳条形记录图和简朴旳记录表,能根据记录图中旳数据提出并回答简朴旳问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引言
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数学学科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案例,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整合教学案例一:计算机编程与数学问题解决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基本的编程概念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编写一个程序来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或者使用迭代算法来估计圆周率的值。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掌握编程技能。
整合教学案例二:数据分析与统计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实际数据,并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或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学生可以研究如何计
算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
解决。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数据分析和统计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运用。
结论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
空间,同时也使得教育更加有趣和具有挑战性。
通过以上案例的实施,学生可以不仅仅在数学学科上取得进步,还可以培养对信息技
术的兴趣和掌握相关技能。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采
用简单明了的教学策略,确保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法律复杂性最小化。
请注意,本文仅为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并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1500字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1500字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以数学学科的线性方程组教学为例,介绍一种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案例。
线性方程组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
传统的线性方程组教学主要以纸笔计算和解答为主,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对概念理解不深入的情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辅助教学,提高线性方程组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线性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解题步骤进行动态展示和说明。
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动画和实例演示,可以直观地展示线性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线性方程组的在线练习和习题自动批改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发布线性方程组的练习题,学生在电脑或平板设备上完成练习,并实时得到习题的自动批改结果和解析。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再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性方程组实际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将线性方程组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问题求解。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方程组,并通过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问题的解答。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性方程组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在线协作环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共同解决线性方程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文档共享和实时演示,进行问题解答和策略交流,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丰富线性方程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统计》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内容及分析: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
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统计。
四、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星期天,你们的爸爸妈妈有带你们去哪儿玩了吗?(有)都到哪些地方玩,说来让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学生回答),陈老师周六去了一趟温州的“马鞍池公园”,那里的景色真好看啊,我特别喜欢公园里的一个处小花坛。
你们想看一看花坛是什么样吗?(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花)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当时特别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那小朋友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方格儿的方式,来帮我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创设“逛公园”这一生活情境,再配上形象的多媒体插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
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2、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生:学生汇报。
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紫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通过多媒体出示对比图,让学生能够清晰形象的观察对比图,能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1、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师:这个“花坛”里这四种颜色的花。
我想了解一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自己喜欢的花的下面打“√”,再告诉你的同桌,你喜欢哪种颜色的花?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2、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我的手里拿着小朋友们的题卡,小朋友们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生1:我最想知道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我最想知道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生3: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我最想知道喜欢紫色的人有多少?生5:我最想知道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师: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们都是非常的好问。
那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小朋友最多呢?(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四人小组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生1: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2: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3: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4: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学生提出的这些统计方法,正是他们发挥学习积极主体的展现。
对学生来说,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材料,进行分析、统计,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并得到肯定,学生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发现的快乐,一种成功的自我体验,促使思维处于更活跃的状态。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生1:我统计出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
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生5: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3、认识统计表、统计图师:(出示统计表)请小朋友说数据,我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红色9人,黄色11人,蓝色8人,紫色6人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随着小朋友们的回答,教师从多媒体统计图中随机点击8个单位格的红条,11个单位格的黄条,8个单位格的蓝条,6个单位格的紫条。
(如下图:)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点击多媒体出示)生:(齐答)不能。
师:(点击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那你现在知道红色的人有多少?你是怎么知道?(学生上台)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
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生:(齐答)统计表。
(真聪明)【这种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与引导结合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一节课40分钟的限制,使课下和课上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中图形结合素养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
】4、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5、小结师:看来,我们从这样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数量多少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巩固新知师:其实在这个“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儿童游乐场,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吧。
出示课件,有游船,转转马,开火车,还有碰碰车。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统计一下玩每一个项目的有几个小朋友。
活动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先听清楚要求:首先,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讨论怎么统计。
最后,再按照表格要求填写每一项内容。
(注意:一人只能参加一种活动。
)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你们的统计方法及结果。
表格在你们的抽屉里。
师:现在开始。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师:现在小组汇报。
生:我们是这样统计的:首先我们决定用作记号的方法,要玩游船的同学就在游船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然后再数一数每种活动有几个记号就代表有几人参加,最后把下边的表格再填完整。
我们的统计结果是:玩游船的有*人,开火车的有*人,玩转转马的有*人,玩碰碰车的有*人。
(学生汇报时如有汇报不完整的,可让其同一小组的同学补充,直到汇报清楚。
然后再一组组的往下汇报其不同的方法。
)师:小朋友刚才的汇报真是很精彩,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活动一下。
播放多媒体儿歌:《我爱统计》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唱一唱,跳一跳。
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噜啦咧,噜啦噜啦噜啦啦噜啦啦咧,统计真好,简单明了,幺幺幺幺,小小符号,好多奥妙,幺幺幺幺,小朋友,在欢笑,统计真好,兴趣高高,幺幺幺幺,带上书包,来到学校,小朋友,早来到,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写完之后挥挥手,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我们的数学好好学。
【寓“数学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游戏激趣,体验统计1、师:这个“公园”不仅有好玩有,而且还有好吃的。
你们瞧,这是一棵神奇树,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课件出示)(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2、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剪下来,同桌讲一讲你最喜欢吃什么?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
(多媒体播放音乐)4、作品展示,看到这张图,你知道了一些什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的各种娱乐项目及水果,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五)、总结新知、扩展延伸师:小朋友们这个“公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去看一看吗?那么这个星期六、星期天就可以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那好好玩一玩。
在玩的同时,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用上我们今天学的统计的知识,把它统计下来,做成统计图下次在我们班队课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五、课后反思:在上述《统计》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抽象地统计知识形象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下子能够看出其中蕴含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