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小麦共44页

合集下载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第一节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世界和中国小麦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小麦的起源与分类,了解我国小麦的分区状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

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

小麦籽粒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一般为11%~14%,高的可达18%~20%;氨基酸种类多,适合人体生理需要;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

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能使面粉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另外,小麦加工后的副产品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物质,是良好的饲料,麦秆还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也可作为造纸原料。

籽粒含水量较低,易于贮藏和运输,是主要的商品粮之一,在国际国内的粮食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

小麦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既能在温度较高的南方生长,也能忍受北方零下20℃的严寒,无论山地、丘陵、平原的沙土和粘土均可种植。

小麦可与多种作物实行间、套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小麦在耕作、播种、收获等环节中都便于实行机械化操作,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化生产。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一)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TOP<<小麦在世界上分布极广,南至45°S(阿根廷),北至67°N(挪威、芬兰),均有种植。

但主要集中在20°~60°N和20°~40°S之间,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栽培面积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90%,非洲由于干旱而小麦面积很少,赤道附近只能种在3657m以上的高度。

世界栽培小麦主要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面积比例约为3∶1。

春小麦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约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资料,1998年世界小麦收获面积2.244×108hm2,总产58884×104t,单产2625kg/ hm2。

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

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

Ab
Ab
AbG
AbG AbAbG AbG
种名 T. urartu Thum ex Gandil.
中文名称 乌拉尔图小麦
T. dicocoides(Korn, ex Aschers. et Graebn. ) Schweinf. T. dicoccum (Schrank) Schuebl. T. Karamyschevu Nevski. T.ispahanicum Heslot.
种植类型:水田小麦和旱地小麦; 主要问题:小麦病害重,产量水平相对较低,
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低; 发展对策:选用种植专用型小麦品种、提高
单产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
三、 中国和浙江省小麦生产的分区
1、中国小麦生产分区
种植类型:普通小麦占绝对多数,密穗小麦、圆锥
小麦、硬粒小麦仅为零星种植。
种植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小麦品种类型、种植制
表 3-1 道罗费耶夫的小麦属分类系统
亚属

类型 2n 染色体组
Triticum Ur乌拉尔图系 带皮
Dicoccoides 野生 28 AuB
二粒系
带皮
带皮 28
AuB
28
AuB
28
AuB
Triticum 普通系
裸粒 28 28 28 28 28 28
带皮 42 42 42
裸粒 42 42 42 42
小麦栽培
第一节 概述
一、小麦生产的意义与地位 二、小麦生产概况 三、中国和浙江省小麦区划
一、小麦生产的意义与地位
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国际上贸易量最大的农产品 多种多样的加工产品 适应性强、分布广 种植制度多样,提高复种指数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农业地区在一定时 期或者几年内适应当地条件而形成的一整套农作物种植方 式。 复种指数(multiple-cropping index):耕地上全年内 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小麦栽培技术一.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一)实现高产的土壤指标小麦适应性广,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但要达到高产、稳产,必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高产麦田的耕作层深度一般为20cm以上,土壤容重1.2g/cm3左右,孔隙度为50-55%(其中非毛管孔隙:15-20%),水气比例:1.0:0.9—1.0 ,有机质含量:砂壤土1.2%以上;粘土2.5%左右,其中易分解的有机质要占50%以上,土壤含氮量0.1%以上,小麦生长期间水解N70mg/kg左右,速效P含量&gt; 15mg/kg,速效K含量大于120mg/kg,土地平整,地面坡降小于0.1%-0.3%,有利灌排,土壤PH6.8-7.0左右。

(二)麦田整地方法整地质量直接影响到播种质量,麦田整地质量要求达到深、透、细、平和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整地方法因地而异,有的地区冬春干旱,要注意抗旱保墒;有的地区雨水多,要防止烂耕烂种。

1、稻茬麦田整地稻茬田含水高,质地粘重,宜耕期短,耕整难度大,必须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加强水分管理,在稻田四周开挖排水沟。

在水稻收获前适时干田,一般在水稻收割前10天左右停止上水,收稻时土壤表土发白,脚踩不下陷,耕出的土块易散碎时为宜耕期,立即进行随耕随耙随播种。

早中稻收后距小麦播种有较充裕时间,应进行耕翻晒垡,使土壤风化,改善理化性状,播种前,应再浅耕,耙碎作畦。

机耕整地可采用旋─耕─旋的方法,先旋耕灭茬,后用铧犁耕翻,再用旋耕犁碎垡。

晚茬稻收割迟,种麦季节紧,必须边收割边耕边耙,边播种。

南方麦区稻茬麦面积大,为克服稻田整地费工、缓解稻麦两熟季节紧、劳力紧张的矛盾,近年来发展了稻茬少、免耕种麦技术和反旋灭茬秸秆还田技术。

少免耕种麦减少了耕作程序,比耕翻种麦省工节本,有利于适时播种。

免耕麦田表土平整,播种深度一致,小麦出苗快而整齐,出苗率高,有利苗期早发,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快。

但少,免耕种麦杂草较严重,肥料施得浅,易流失,根系在土壤0-10cm分布比例大,在土壤下层根量比例小,在生长中后期,易出现早衰现象。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

三、小麦的田间管理
• • • • • • • • • • 一、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 到拔节为止。 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2、栽培特点 (1)要苗齐、苗壮。 (2)争取早分蘖、早发根。 (3)达到壮苗越冬。 (4)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 产打基础。
(三)小麦产量的形成 小麦产量是指有机物质和数量或生物质量和经济 产量。 • 生物产量是指小麦生产和积累的有机质的总量,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需要的那一部分产品,即籽实。 • 1、小麦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 成 • 小麦的生物产量中90%以上是有机物质,有机物 质生产是形成产量的主要基础,小麦的叶片是进行光合 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主要器官,光合生产量=光合面 积X光合时间X光合生产率,当小麦灌浆结实期当地气温 适宜而偏低时,昼夜温差大,呼吸作用减弱,对有机物 质消耗减少,叶片光合寿命延长,小麦灌浆时间延长, 光合生产率提高,可增加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向籽粒输送。 • •
小麦栽培种植技术
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 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一般 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 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 同。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 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 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 • • •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

小麦栽培技术PPT课件
制肥料的施用。 3)拔节-开花是一生中吸肥的最高峰,必须适当增加肥
料供应量,以巩固分蘖成穗。 4)开花后,要维持适量的氮、钾营养,提高后期光合生
产量,提高粒重。 5)运筹方式: a. 强筋、中筋小麦生产中氮肥可采用基肥:追肥为5:5 的运筹方式。 b. 弱筋小麦宜采用基肥:追肥为7:3的运筹方式。 c. 磷、钾肥提倡40%-70%的基施,30%-50%在倒4叶-倒5 叶追施。
2021/5/21
5
40%
35%
30%
吸氮 量占
25%
总吸 氮量
20%
的百 分比 15%
10%
N
5%
0% 分蘖-越冬始 越冬期 期
返青期 拔节-开花期 开花后 生育期
图1 小麦的吸氮特性
2021/5/21
6
40%
35%
30% 吸磷
量占 25%
总吸 磷量
20%
的百 15% 分比
10%
P
5%
0% 分蘖-越冬始 越冬始期- 拔节-开花
氮 越冬期: 5%
拔节——孕穗开花阶段: 占30-40% (吸肥最高峰)
分蘖——越冬始期:10% (第1个吸肥高峰)
越冬始期——拔节期: 20%

拔节——开花期最多:40%(吸肥最高峰)
开花后:20%
分蘖——越冬始期:10% (第1个吸肥高峰)

越冬始期——拔节期: 40%
拔节——孕穗开花,占50% (吸肥最高峰)
第三节 小麦栽培技术
一、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 二、小麦需肥特性与合理施肥 三、小麦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 四、 各生育阶段的技术措施
2021/5/21
1
一、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

新版小麦栽培学课件课件.ppt

新版小麦栽培学课件课件.ppt
精选
四、小麦的起源和分类
1、分类 根据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的异
同,形态学特征、遗传学鉴定,将小 麦属划分为三系五个种。生产上应用 的90%以上是普通小麦,其次为硬粒 小麦约占6-9%,其余直接生产利用价 值不大,但个别性状显著优于普通小 麦的在育种上有利用价值。
精选
2、起源 据研究,野生一粒小麦是栽培小
作物栽培学 小麦
精选
概述 生物学基础 栽培技术 病虫草害
精选
概述
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 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我国小麦的分区
精选
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最 古老的作物之一。种植面积最大, 约占谷类作物面积的31%;总产量最 高,占谷类作物总产量的30%;商品 率最高,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以小 麦为主粮。
温度:麦根在2oC开始生长,16-20oC 生长最快,超过30oC生长显著受抑。
水分:土壤水分在60-70%时,根系 生长最为有利,超过70%,就会受影 响。
光照:光照越弱,根的生长越少。
养分:氮、磷、钾配合施用,能促 进根系生长;但N过多,叶生长旺盛, 消耗大量糖分,削弱根系的发育。
精选
(三)叶的生长
北方冬性品种南移,由于南方温度较高, 日照时数较短,春化及光照阶段发育延缓, 表现为迟熟,甚至不能抽穗。
南方的春性品种北移,表现为早熟,冻害 严重。
如同纬度地区引种一般较易成功,但必须 注意各地的海拔高度及有关生态条件。
精选
播种期
冬性品种的耐寒性强,可适当早播,宜 安排在早茬地上。
春性品种抗寒性弱,可适当晚播,宜安 排在晚茬地上。
精选
次生根的形成是在植株开始分蘖 的同时或稍后从分蘖节上发生。一 般每长一个分蘖,在分蘖节上长出 1-2条次生根,当分蘖本身具有3片 叶后,在分蘖鞘和分蘖第一叶基部 也长出次生根,逐步形成了自己独 立的次生根系。

课件——第二章 小麦栽培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

课件——第二章 小麦栽培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
2018年9月6日 11
(二)温光反应与生育进程及器官建成
• 小麦温光反应是在生育前期和中期,因此品种
温光反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生育进 程有密切关系。 • 品种间生育期长短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育前 中期,约占总生育期的50%~70%,且越是 冬性强的品种,前期经历日数的比重越大。 • 这说明,小麦生育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温光 反应的差异,特别是春化阶段长短决定的。
向四周扩展,支持和固定作用强。
• 合成功能:可将吸收的无机物合成氨基酸、核
苷酸等,并运输到地上部。
2018年9月6日 31
(三)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 1 温度
– 生长最低温度2℃,最适为16~20℃,超过30℃停 止生长。
• 2 水分和空气
– 最适土壤水分为70%~80%;
– 水分不足根量少,易早衰; – 水分过多土壤通气不良,生长受抑制。 – 灌水次数多,水量小时,根生长浅。控制前期灌水次 数,灌足水量,有利根系随水下扎和后期抗旱。
(二)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次生胚根 主胚根 2018年9月6日
图2-6
24
(三)小麦离乳期的特点及其生产意义
• 第一叶展开后,即从种子营养转向
独立营养。胚乳中的氮只能供一片 叶生长,种子根一长出便吸收氮; 一叶一心时开始吸收磷素。
• 第三叶抽出时,幼胚原始器官都已
伸出种子,胚乳营养也已耗尽,幼 苗即从胚乳营养转向独立营养,因 此三叶期也称为离乳期。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 • • • • • • • •
一、小麦的一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感温和感光特性 三、小麦种子及其萌发出苗 四、根系的生长 五、小麦茎的分化与生长 六、叶的生长和功能 七、分蘖规律与成穗 八、麦穗的发育和形成 九、籽粒形成和灌浆 十、小麦的品质形成

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

作物栽培学:小麦栽培
15℃15-35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品种属此类.
春性小麦(spring-habit cultivar):5-20℃左右515天,北方春小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早熟品种 及华南地区冬小麦属此类。
春化生理学
春化部位:萌动的胚或幼苗的生长点,长日促进春化; 不同类型品种的苗期耐寒性和生长特性:冬性小麦耐寒
小麦进化过程中对产量与适应性的贡献
小麦进化是近缘物种染色体重组和形成异源多 倍体物种的过程,多倍体小麦含有多个二倍体 和遗传物质基础,形态变异大,生态变异广。
西南亚野生一粒小麦:高经济价值的穗部结构、 对不良环境的抗性;
近东野生二粒小麦:抗热性 中亚方穗山羊草:面筋品质、面包优良特性,
抗寒性。
小麦品种的鉴别性状
穗的形状 护颖形状 芒的有无 种子形状 种子颜色
纺锤形、长方形、圆锥形、棍棒形
长圆形、椭圆形、卵圆形、长方形、 圆形 长芒、短芒、顶芒、无芒
长圆形、卵形、椭圆形、圆形
红色、白色 (不同深度)
二 小麦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春化阶段 低温起主导作用。小麦的春化反应受5个基因控制,彼
野生二粒小麦
栽培二粒小麦 科尔希二粒小麦 伊斯帕汗二粒小 麦 圆锥小麦 硬粒小麦 东方小麦 波兰小麦 埃塞俄比亚小麦 波斯小麦
莫迦小麦 斯卑尔脱小麦 瓦维洛夫小麦 密穗小麦 普通小麦 印度圆粒小麦 新疆小麦
T. momococcum L.
栽培一粒小麦
T. sinskajae A. Filat et Kurk T. araraticum jakubz.
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阿根廷等十几个国家; 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 口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其中日本、韩国、中国等东 南亚国家和地区是小麦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

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
生殖生长阶段——抽穗至成熟,以开花受精和籽 粒形成、灌浆成熟为主,是决定粒数的关键时期。
在生产上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但生长中心不同, 栽培管理上主攻方向不同。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阶段发育——在特定的条件下,小麦内部发生一系 列职的变化,在不同质变的基础上,才能使小麦由 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这种阶段性质变,称阶 段发育。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其中 有一两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小麦春化发育的通过,既可在萌动种子时 期又可在幼苗期进行,然而在大田正常播 种的生长条件下,小麦春化阶段在生长锥 伸长至二棱期结束。小麦的光照阶段,一 般认为到雌雄蕊分化期结束。至此温光发 育完成、营养器官差不多建成,以后的生 长,不同生态型品种之间差异越来越小。
春化阶段决定叶片数、茎节、分蘖和次生 根数多少,光照阶段决定小穗数多少,延 长春化阶段可增加分蘖数,延长光照阶段 有利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形成大穗。
作物栽培学——小麦
麦 类 作 物 属 禾 本 科 (Gramineae) , — 年 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包括
小麦属(Triticum L.)有冬小麦、春小麦 大麦属(Hordeum L.)有裸大麦、皮大麦 燕麦属(Avena L.)有裸燕麦、皮燕麦 黑麦属(Secal L.)小黑麦。
特点:
1. 由于种类多,生态类型多样,因此分布广,世界 各地均有种植,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宁夏:我区从建国后小麦生产水平 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全国相比, 平均单产低,但灌区高于全国水平, 要紧由于山区水分条件限制,产量 较低,因此,从单产上我区也有较 大的增产潜力。
第二节 小麦的类型、分布与栽 培区划
【一】起源与类型
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属(Triticum)。目前栽 培的六倍体(AABBDD)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的进化过程, 是由野生一粒小麦进化为栽培一粒小麦,染色体基数n为7, 体细胞(二倍体)为l 4,为A组染色体的供源,二者共同构 成一粒系;野生一粒小麦与B组染色体供源的拟斯卑尔脱 山羊草(Ae.speltoides Tausch)经天然杂文,染色体加倍产生 野生四倍体二粒小麦,其n=14,2n=28,再经基团突变或 天然杂交,形成其它四倍体的二粒系类型,构成二粒系,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整地:翻耕、耙地、镇压等,使 土壤疏松、平整
灌溉: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溉, 保证土壤湿润
播种技术
播种深度:根据土壤类型和 种子大小选择合适的播种深 度
播种时间:根据气候和土壤 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 土壤肥力选择合适的播种密

播种方法:可以选择人工播 种、机械播种等方式进行播

田间管理
施肥: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进行合理施肥 灌溉: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小麦争夺养分和水分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小麦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合理 施肥,加强田间管理
杂草防治:使用除草剂,人工除 草,机械除草
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 损失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适时收获:根据小麦成熟度适时收获, 保证产量和质量
科学施肥: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土壤养 分状况进行科学施肥
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 生长环境质量
07
小麦的品质与加工 利用
小麦的品质指标与评价方法
品质指标:包括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淀粉含量等 评价方法:感官评价、化学分析、仪器检测等 蛋白质含量:影响面粉的加工性能和食品品质 面筋质量:影响面团的加工性能和食品品质 淀粉含量:影响面粉的加工性能和食品品质 仪器检测:包括近红外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品种选择:选择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播种技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保证播种质量 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适时灌溉,保证养分供应 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损失 收获技术:适时收获,保证产量和质量 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

中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 家之一,主要分布在华北、东 北和西北地区。
小麦的分类和品种
01
小麦可根据籽粒大小、皮色、粒 形等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普 通小麦、硬粒小麦、黑麦和蓝粒 小麦等。
02
中国小麦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地 区和种植环境,可分为冬小麦和 春小麦两大类,每类又有多种不 同的品种。
小麦的种植环境
小麦也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 之一,为啤酒提供特有的香味
和口感。
小麦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营养价值
小麦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的 营养价值。
食用方法
小麦粉主要用于制作各种面食,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也可用于烘焙食 品,如面包、蛋糕等。
小麦在饲料和工业上的应用Leabharlann 病虫害识别化学防治
了解小麦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和危害特 点,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的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 操作,避免造成药害和残留超标。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 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和生态。
04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的产量构成和影响因素
05 小麦的加工和利用
小麦的加工技术和产品
01
02
03
04
面粉加工
小麦通过磨粉机研磨成面粉, 根据细度和用途不同,可生产
出不同等级的面粉。
面包制作
面粉是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 通过添加酵母、水和糖等,经
过发酵和烘烤制成面包。
面条制作
小麦粉加水搅拌成面团,经过 擀面、切条等工序制成各种面
条。
小麦啤酒
总结词
小麦的产量构成主要包括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 其中单位面积穗数是最主要的因素。影响因素包括种植密度 、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2024版年度(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

2024版年度(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
13
灌溉与排水
2024/2/2
灌溉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水量。一般播种 前要浇足底墒水,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土壤墒 情及时灌溉。
排水
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季节,应注意开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造成渍害。
14
病虫害防治
2024/2/2
病害防治
沉降值
沉降值反映了小麦蛋白质的质量和数 量,与面团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关。
吸水率
吸水率反映了小麦粉在加工过程中的 吸水能力,与面团的软硬度和加工品 质有关。
23
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途径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小 麦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基础。
02
精细整地
通过深松、旋耕等整地措施,创造适 宜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 长和发育。
26
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
土壤养分诊断
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确定小 麦的施肥量和施肥时期,提高肥
料利用率。
2024/2/2
变量施肥技术
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小 麦生长需求,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比 例,实现精准施肥。
水肥一体化技术
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通过滴灌、 喷灌等节水灌溉系统,将肥料和水 分同时供给小麦植株,提高水肥利 用效率。
01
病虫害防治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病虫害对 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05
2024/2/2
03
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需肥规律, 科学施肥,满足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对 养分的需求。
04
科学灌溉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当地气候 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水量, 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