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上课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
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1课文简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一、整体感知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二、自主探究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三、比较品析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第二课时夜教学预设:一、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二、研读赏析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四、比较品析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夜叶赛宁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九(上)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6篇)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与说课稿一、《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那样充满“喜悦”。
八、重点知识介绍《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中学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课件PPT课件
2020年10月5日
10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 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 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 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 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 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 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 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 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 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 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 1923年诗人回国。
2020年10月5日
12
2020年10月5日
13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作者着力表现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对自 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
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 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
比较阅读:
静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蝈蝈与蛐蛐》
2020年10月5日
4
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2020年10月5日
5
这两首外国诗并不以词语的精炼见长,而是 以意境深远、情感隽永出色。试着体验诗中 的情感和意境。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 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
2020年10月5日
8
4、《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有什么 特点?
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死亡。(点明主旨)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 没有停息(再次点明 主旨)
生机勃勃的盛夏 前 (动景) 后 呼 应 宁寂严冬和温馨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幻灯片1导入新课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它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幻灯片2找找看:哪些是田园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园田居》《别董大》、《山居秋暝》《赤壁》、《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春望》《归园田居》《山居秋暝》《过故人庄》幻灯片3中国田园诗的特点: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幻灯片4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
田园诗幻灯片5宁心聆听诗歌感受优美意境幻灯片6让我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美的赞歌。
幻灯片7听朗读幻灯片8幻灯片9幻灯片10幻灯片1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匠心独到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幻灯片12学习重难点1、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幻灯片13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幻灯片14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幻灯片15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幻灯片16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幻灯片17课文讲解1、诗歌两层景、物有何不同?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方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方案设计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思绪随之蔓延。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两首充满诗意的作品——《蝈蝈与蛐蛐》和《夜》。
这两首诗分别来自英国诗人济慈和俄国诗人普希金,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生机。
一、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普希金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中的意象和情感。
3.探讨两首诗所表达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两首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探讨诗歌中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1.导入(1)简要介绍济慈和普希金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思考:为什么济慈将诗歌命名为《蝈蝈与蛐蛐》,普希金则命名为《夜》?2.分析《蝈蝈与蛐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蝈蝈、蛐蛐、草地、月光等。
(2)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宁静、哀愁等。
(3)探讨诗歌中的自然主义思想,如何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3.分析《夜》(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夜幕、月光、星星、寂静等。
(2)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思念、宁静等。
(3)探讨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如何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2)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如《蝈蝈与蛐蛐》中的自然主义与《夜》中的浪漫主义。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济慈和普希金的其他作品,如《夜莺颂》、《致云雀》等。
四、作业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诗歌,让学生领略了济慈和普希金的诗歌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细节,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同时,也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济慈和普希金的诗歌创作,分析了《蝈蝈与蛐蛐》和《夜》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外国诗两首_蝈蝈与蛐蛐_夜课件(上课)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 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 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和生机勃勃,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 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主旨
这是一曲对大自然的颂 歌, 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 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 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 之情。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那些?
俄·叶赛宁
作者简介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 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 景,本诗展示了夜的 什么特点?
静谧 美丽
•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安适、 宁静的心态。
安 适 宁 静谧 溪水 月色(反复吟咏) 静 美丽 的 大河 小溪 青草 心 境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小诗写了哪两个季节的景 色?哪两种小动物的叫声? 夏季—— 蝈蝈
冬季—— 蛐蛐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图景? 1、描写盛夏里蝈蝈的乐音。
2、描写冬日里蛐蛐的歌儿。
再读诗歌,请找出文中的主旨 句和过渡句: 主旨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过渡句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 “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 的?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 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 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 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 心境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PPT课件
读诗,找出自己
喜爱的诗句,说说诗 人笔下的夜有哪些魅 力?
• 静谧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 美丽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 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蝈蝈、 蛐蛐的鸣叫也就是大地的歌声,是生命 热情的体现。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 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 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表 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由衷赞美。
诗歌的涵义 (诗人这样写的目的)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 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 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 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 情。
夏冬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叶赛宁
作者介绍:
叶塞宁(1895-1925),俄罗 斯著名诗人,被誉为“天才的乡 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 一。出身农民家庭,9岁开始写诗, 15岁迈入诗坛。他的诗感情真挚, 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 色。他擅长抒写农村的风景,其 农村风景抒情诗达到了很高的艺 术境界,他曾不无自负地说自己 是俄罗斯的最后一位乡村诗人。
叶赛宁(1895~1925)被誉为“天才的 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1916 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 伍,一年后,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 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 鸽子》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 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 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 自由》。1921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 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出游西欧、 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 1923年诗人回国。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外国诗两首
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超超级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蝈蝈与蛐蛐夜比较阅读课堂总结拓展延伸作业找找看:哪首是田园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春望》《过故人庄》中国田园诗的特点:1、标举隐逸2、寄情山水3、歌咏田园生活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
田园诗蝈蝈与蛐蛐(英)济慈教学目标: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感觉诗人对大自然的爱作者简介约翰•济慈(1795——189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积累下列字音昏晕.( yūn )树篱.( lí)栖.息( qī)草茸.茸( róng )喧.响( xuān )撒.下( sǎ)微漾.(yàng )沉浸.( jìn )积累下列词语沉醉:指大醉;多用于比喻,有“痴迷”、“迷恋”、“沉浸”之意思。
如:沉醉于节日的欢乐中。
栖息:①止息;歇宿:一群归鸦,栖息在林间。
②指隐居:栖息烟霞。
喧响:1.发出喧闹的声音;2.喧闹声。
听读课文,思考: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这首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研习诗歌内容一、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这首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解析:两种昆虫:蝈蝈和蛐蛐两幅小景:(夏)蝈蝈的乐音(冬)蛐蛐的歌儿诗歌构思:构思巧妙,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解析: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Two foreign poems (cricket and cricket, night) tea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4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外国诗两首教案2、篇章2:外国诗两首教案3、篇章3:外国诗两首教案4、篇章4:外国诗两首教案篇章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想〗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