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20 梦回繁华有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20 梦回繁华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74310be53a580216fcfef1.png)
20 梦回繁华课题梦回繁华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擅长、春寒料峭、摩肩接踵、长途跋涉”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细致入微、想象丰富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自豪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毛宁,我国书画评论家。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有改动。
北宋时期已成历史,且年代久远,只能通过文学文字记录去了解和想象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本文就是通过《清明上河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料去了解北宋汴梁的生活状况。
而且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清明上河图》有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所以作者说“梦回繁华”。
读准字音汴.梁(biàn)田畴.(chóu)跋.涉(bá)漕.运(cáo)舳舻..(zhú lú)握篙.(ɡāo)摩肩接踵.(zhǒnɡ)络绎..不绝(luò yì)长而不冗.(rǒnɡ)遒.劲(qiú jìnɡ)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舳,船尾。
舻,船头。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
形容初春的寒冷。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吗?(学生回答“知道”。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导学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c65fc1453610661fd9f4d1.png)
20.《落日的幻觉》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绮.丽()衰.减()(yān)红(zhuì)落尘(āi)(wèi)蓝暗(hú)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课堂探究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衰.减()尘埃.()吟.咏()2、解释下列词语(1)、日薄西山(2)、气息奄奄(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绮丽(5)、衰减3、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如果你是种子,;如果你就是你,。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
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5111c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9.png)
《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依次,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尝语言,感受课文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5、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建力和杰出才华,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依次,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尝语言,感受课文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7·12模式。
(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沟通探讨)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文章,理清说明依次。
教学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7·12模式。
(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沟通探讨)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社会主要冲突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冲突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冲突。
社会主要冲突改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定结果。
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在我国绚丽的艺术珍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究竟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日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板书:“梦回繁华”)2、明确目标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积累字词。
(2)梳理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探讨任务要求:(1)、共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4、小组探究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探讨。
(三)释义解惑5、(老师)检查指导。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学问点)。
(1).A、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纳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旺盛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5132c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1.png)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素养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历史和建造意义,把握其建筑特征。
2.把握本文的主要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他们的革命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学法指引常见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语言标志:时间词,如年、季节、月、时代、朝代等。
特征:按照时间先后或事物、事理发展过程的顺序进行说明。
用途:常用于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2.空间顺序。
语言标志:方位词,如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特征:按照空间方位的变化、转换的顺序进行说明。
用途: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
(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顺序)3.逻辑顺序。
可使用排除法分析,没有具体的时间词、方位词,即为逻辑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主要→次要、抽象→具体(一般→个别)、特点→用途等。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周定舫(1931—1993),浙江定海人。
新华社记者。
2.背景简介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修建一座纪念碑来纪念那些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英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并于同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举行了落成典礼。
在纪念碑刚刚建成而尚未揭幕时,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及时了解这座纪念碑的有关情况。
新华社记者周定舫为此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踏访工程现场获得第一手材料和直观经验,写下了这篇文章,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zh ān y ǎng()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2)我越过广场,踏着jú hu áng()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
初二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语文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a66305a58da0116d17496c.png)
初二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了解杨振宁的相关常识。
2.了解中美教育在鼓舞创新上的异同。
3.把握本文说明上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的缘故,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温故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屡屡..()光纤.()挠.头()华裔.()补偿..()可怕()着.眼点()2.说明下列词语归根到底:与日俱增:按部就班:屡见不鲜: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美籍华人,闻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设问导读】1.初读课文,摸索: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缘故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1)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作者认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关系?3)第15段要紧谈什么问题?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舞创新上有什么差异?【自学检测】1.指出下面语段中显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能够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往常,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但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能够供全美国人食用,还能够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巩固练习】1.指出下列对课文的明白得有误的两项()A.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缘故,从全然上来说是由于工业的进展。
B.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近50年来新事物的显现是无穷无尽的。
C.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能够明白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技”。
D.中美的教育哲学都能够鼓舞创新。
【拓展延伸】1.什么缘故有的科学家能够作出突出的成绩,什么缘故有的国家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较多,这是许多人关怀的问题。
这其中有个人的因素,然而社会环境起了更大的作用。
试对此进行分析。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答案【温故互查】1.略2.归结到全然上。
俱,都、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落日的幻觉》 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落日的幻觉》 精品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f17819d1f34693daef3ed6.png)
20﹡落日的幻觉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2.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
2.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资料链接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绮.丽殷.红坠.落衰.减绚.丽殷.勤堕.落吟.咏2.解释词义。
日薄(bò)西山,气息奄奄(yǎn):语出晋李密《陈情表》。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3.填空。
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②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其作用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合作探究1.在文中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2.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现象到本质(原因) —————逻辑顺序)3.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并举例说明作用。
明确:①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0ac23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e.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部编八年级上册20《蝉》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20《蝉》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4d966ffab069dc502201bd.png)
20《蝉》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指名猜。
(蝉)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这世界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蝉吧。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隧.道(suì) 涂墁.(màn) 防御.(yù) 纤.维(xiān)轧.扁(zhá) 黏.土(nián) 喧嚣.(xiāo) 孵.化(fū)2.作者简介。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e52aa552ea551811a687a3.png)
20 蝉同步作业1.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
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蚋很镇静,一点儿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
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
这种成熟很快的蚋的幼虫,在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取代了蝉的家族。
(1)对“蚋”的读音、“卵”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蚋”的读音为“ruì”;“卵”的笔顺为B.“蚋”的读音为“nà”; “卵”的笔顺为C.“蚋”的读音为“ruì”;“卵”的笔顺为D.“蚋”的读音为“nà”; “卵”的笔顺为(2)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 )A.虽然但是B.不但而且C.虽然却D.因为所以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B.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居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
C.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敝,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D.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勾扒掘地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老师一离开教室,这些调皮的学生就没有毫无顾忌....地大声说笑起来。
B.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别具匠心....的经典文化传播节目。
C.对于学生逃课的行为,学校不能无动于衷....,必须坚决予以制止。
D.我们要对不怀好意....的尾随者提高警惕,必要时采取躲避措施。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和习性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B.《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英国昆虫学家、文学家。
C.《昆虫记》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作者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D.《蝉》选自《昆虫的故事》,文章从蝉的地穴、蝉的卵两个方面讲述了蝉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2c8d58a417866fb84a8e2a.png)
20 梦回繁华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
同学们,《清明上河图》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它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画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到底画了哪些内容?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起来欣赏这件无价瑰宝。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历史背景,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介绍画作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第3段介绍了画作材质、尺幅等基本信息;第4段介绍了画作的详细内容;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目标导学二:分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导学案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892a122f60ddccdb38a00f.png)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课件第20课(你一定会听见的)导学案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学习目标】1、训练阅读能力,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
2、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3、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重难点】1、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欣赏声音,仿写声音。
【学习流程】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顷〔〕刻面颊〔〕喷嚏〔〕嘈〔〕杂过滤〔〕2、解释并掌握词语潜意识:顷刻:嘈杂: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绚丽: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它既有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又有散文的特点。
在文中,作者都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她对声音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请把关键的语句、词语勾画出来,并作适当分析。
4、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试着写出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第二部分〔~段〕:第三部分〔~段〕:5、细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②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
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
___《蝉》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___《蝉》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https://img.taocdn.com/s3/m/7004713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3.png)
___《蝉》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展示图片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种虫子是什么,然后引出今天要研究的主题——___的《蝉》。
提到古希腊神话中与蝉有关的故事,并介绍蝉的来源。
接下来进行知识梳理,包括读准字音、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和作者简介。
步骤二阅读理解,探究文本通过阅读___的《蝉》,了解他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同时,研究他的写作手法——“风格即人”,体会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包括对生命的关爱和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理解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步骤三语言运用,提升表达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表达能力。
常用的表达方法包括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和作诠释。
要注意判断句、比喻句和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同时,要理解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步骤四思维拓展,延伸阅读通过研究___的《蝉》,不仅可以了解他的工作精神和观察方法,还可以研究科学小品的写作技巧。
同时,可以通过延伸阅读,了解更多与蝉有关的知识,拓展思维。
例如,可以了解蝉的生命周期和性,以及它们在文学、音乐和艺术中的形象呈现。
改写】___是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的作家,他的传世之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卷的巨著。
他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这与他长期接触大自然、喜爱文学,以及酷爱诗歌密不可分。
___在少年时期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担当起放鸭的劳动。
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他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删除错误段落】改写】在《蝉》这篇文章中,___以科学小品的形式介绍了蝉的生命史。
这种文体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文章开头交代了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b88c74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e.png)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2.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在阅读过程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教育。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周定舫(fǎnɡ)(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
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年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工作。
主要从事首都城市建设、工农业、文教、政治等方面的采访,担任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
先后发表几千篇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2.背景链接出处:选自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有改动。
背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建成。
意图: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巍峨..()矗.立()瞻.仰()奠.基()镏.金()上溯.()重幔..()庑.殿()天堑.()镶嵌..()挑衅.()逾.越()梭镖..()..()序幕.()搀.扶()慷慨旌.旗()髻.子()五卅.运动()(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高耸地立着。
()②(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③伟大的功绩。
()④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⑤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⑥内心的愤怒显露在脸上。
指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af5e2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0.png)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顺序,把握纪念碑的空间结构。
2.品味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3.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1.理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顺序,把握纪念碑的空间结构,品味语言的特点。
2.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周定舫(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
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
主要从事首都城市建设、工农业、文教、政治等方面的采访,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先后发表几千篇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2.写作背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肪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该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瞻.仰()橘.黄()上溯.()永垂不朽.()销.毁()挑衅.()旌.旗()五卅.运动()峻.峭()天堑.()逾.越()顶天立.地()镏.金()矗.立()庑.殿()慷慨.激昂()理解词义:瞻仰:矗立:上溯:天堑:挑衅:永垂不朽:丰功伟绩:慷慨激昂:怒形于色:第一课时活动一:初识纪念碑1.解读文题课文的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2.明确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呢?3.理清结构(1)文中哪些语句直接流露出作者对先烈们的敬意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https://img.taocdn.com/s3/m/dd26dcb98762caaedd33d4eb.png)
挠头( )聘用( ) 胆怯( )屡屡( )
趋势( )芯片( )漏洞( )华裔( )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B.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但归根结底要依靠自己。
C.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市场上对花园洋房没有统一的概念标准,各式花园洋房层出不穷。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作用:具体、准确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6.(福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1)在“科海泛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根据你了解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事实,参照例句,仿写一个句子。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B )
A.胆怯(què)发酵(jiào)伎俩匿名
B.聘用(pìn)弥补(mí)褶皱嗤笑
C.趋势(qǖ)挠头(náo)称职载体
D.履次(lǚ)竞争(jìng)修葺祈祷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晶心科技总经理林志明表示,感测装置的使用与日俱增,这些装置具有高效能、小面积和低功耗的优点。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李树锐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课型
人教版2019年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导学案
![人教版2019年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73f9df2b160b4e767fcfba.png)
《梦回繁华》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3.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总分总的方式,运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方法。
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我国的艺术宝库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了解一下这幅名画。
二、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汴.梁()田畴.()沉檀.()遒劲..()坊.()春寒料峭.()长途跋涉..()..()舳舻摩肩接踵.()络绎..不绝()2.简介作者作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3.第三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是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5.画面开卷处汴梁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6.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7.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五、达标检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凶手WiFi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落日的幻觉》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f58198e45c3b3566ec8b69.png)
落日的幻觉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理解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中描写的妙处。
4、领会文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学习难点:理解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及体会说明文中描写的妙处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奄.奄( ) 绚.丽( ) 衰.减( )yān红( ) zhuì( ) 落尘āi ()wèi()蓝暗hú()坠.落()吟.咏()镶嵌..()旭.日()2、据意思写词语。
⑴太阳快要落山了。
( )⑵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暴。
( )3、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⑴日落确实很美,变化多端。
⑵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⑶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5、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6、阅读下面材料,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写出探究的结果美国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租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
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能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啼哭、躁动。
第二课时阅读下文,完成问题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
从嫦娥奔月阳泉市八年级语文学科学案(附页)教学随笔学习过程:无法呼吸。
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
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
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
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965b65873c1ec5da51e27027.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
减( ) (y ān ) 红 (zhu ì) 落
尘(āi ) (w èi ) 蓝 暗(h 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
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
衰.减()尘埃.()吟.咏()
2、解释下列词语
(1)、日薄西山
(2)、气息奄奄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4)、绮丽
(5)、衰减
3、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如果你是种子,;如果你就是你,。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
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
6、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片段阅读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
而在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