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居民的气候适应性

合集下载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高皇帝远”,这话反映了江南的环境优美。

但是话说回来,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地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问题。

今天我要评价的是池州市的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池州市的气候。

池州市位于安徽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种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温暖潮湿。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较低,较为湿润。

在此气候下,池州的自然风光景色美丽,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很高的发展潜力。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池州市的人居环境。

池州市具有“青山绿水,清幽秀丽”的气质,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以上,市内有颇具特色
的明清建筑群,古街十里、风水宝地土桥鱼,等等。

同时,池州市还拥有众多的温泉度假
村和旅游景点,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

但是,池州市的人居环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市内的交通拥堵问题。

目前池州
市支路密集,主路较少,导致街道车辆较多、交通拥堵。

同时,池州市目前的工业化进程
也较缓慢,市内的工业产值不高。

这是池州市面临的发展难题。

总的来说,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还是不错的。

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和娱乐方式。

但是,池州市仍需要在交通和工业化方
面做出改进,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发展。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是一个山水环绕、气候宜人的城市。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
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和气候
舒适度进行评价。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改善。

市区内有大量的公园和绿化带,道路两
旁种植了许多绿树和花草,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人。

池州市还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了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监管,保持了城市的整洁和环保。

这些措施使得池州市的人
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池州市的气候舒适度较高。

池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气
温较高,最高温度约在30℃左右,但由于市区内有大量的植被覆盖,使得城市中心的温度相对较低,有利于人们的居住和出行。

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温度可能会下降到0℃以下,
但这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池州市的气候相对宜人,居民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
生活比较舒适。

池州市人居环境和气候的舒适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市区内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尤
其是在高峰时段,这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市区内一些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比
较落后,居民的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池州市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
水资源、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和气候舒适度整体较好。

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和改善基
础设施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和气候舒适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1、安徽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安徽是什么气候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扩展资料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

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

地处丘陵和低山地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池州市居民居住环墨境气候舒适度评价相当重要。

以下将从气候、环境等方面对池州市的居住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

一、气候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最高温度在35℃左右,一般在30℃左右,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风,降雨充沛。

冬季最低温度在0℃左右,一般在5℃左右,相对湿度在60%左右,多雨。

池州市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居住,居民在四季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气候特点,这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好的作用。

二、空气质量近年来,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池州市空气质量快速提高,PM2.5、PM10等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比例降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居民在池州市的居住环境中,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空气质量,呼吸清新的空气,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有利。

三、自然环境池州市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独特,山水相依、景色怡人。

境内拥有多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如九华山、龙川大峡谷等,让居民在享受自然风光的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池州市的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让居民得以放松身心。

四、居住环境池州市城市规划合理,生活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城市中有许多幽静的小巷和繁华的商业街,无论是居住还是购物都十分方便。

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高,小区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社区服务设施也较为完善,如公园、游乐场、健身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五、气候舒适度池州市的居住环境气候舒适度较高。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空气质量好,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相依,景色怡人;居住环境优越,生活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这些因素使得池州市的居民能够在良好的居住环境中生活,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但也要注意,尽管池州市的气候舒适度较高,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城市相关部门和居民共同努力,保护好环境资源,以保证池州市的居住环境气候舒适度的持续提高。

安徽省气候舒适度评价及旅游资源潜力分析

安徽省气候舒适度评价及旅游资源潜力分析

安徽省气候舒适度评价及旅游资源潜力分析安徽省地处亚热带至暖温带交界地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受到太平洋季风和大陆性季风的影响,安徽省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总体而言,气候宜人,舒适度较高。

首先,安徽省夏季气温一般在25℃至30℃之间,相对湿度较高。

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植被生长,使得安徽省充满了翠绿色的山脉和丰富的水域景观资源,例如黄山、九华山和宏村等。

夏季这些地方的气温较为宜人,游客可以在山间避暑,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

其次,安徽省冬季寒冷而干燥,但气温一般较为温和,一般在0℃至10℃之间。

冬季的温度对于那些喜欢冬季运动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例如,徽州古城一年四季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冬季冰灯展览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六安市的滑雪场和合肥市的冰上娱乐场等也受到了很多游客的喜爱。

此外,安徽省的春秋季节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春天气候温和,花草繁盛;秋天气温凉爽,厚重的秋叶充斥在空气中。

这两个季节的气候和风景使得安徽省成为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人们可以在这个时候欣赏到安徽省美丽的自然风景,体验不同于其他季节的韵味。

总之,安徽省气候舒适度较高,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潜力。

无论是夏季的山水风光,还是冬季的冰雪娱乐,亦或是春秋季的摄影体验,安徽省都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未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安徽省的不断推进,其旅游资源潜力还将不断得到挖掘和开发。

游客们可以期待着在安徽省享受到更多舒适的气候和独特的旅游体验综上所述,安徽省拥有宜人的夏季气候、适合冬季运动的温和气温以及春秋季节的丰富自然风景,使其成为一个具备丰富旅游资源潜力的地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到翠绿的山脉和丰富的水域景观、参与冬季冰雪娱乐活动以及体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推进,安徽省的旅游资源还将得到更多的挖掘和开发,为游客们带来更多舒适的气候和独特的旅游体验。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地理位置相对较佳,整体气候较为温和,人居环境比较舒适。

以下是对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的评价:一、气候特点: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相对较短而夏季较长。

夏季温暖湿润,日照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最高达到30摄氏度以上;冬季较冷,但相对较短暂,最低气温在0摄氏度左右。

二、降水情况:池州市年降水量较为充沛,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降雨较为集中。

降雨量在700-1300毫米之间,较多的降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舒适度评价:1. 温度适宜:池州市在四季的平均气温均在舒适范围内,楚州市炎热的夏季温度也相对较低。

居民们无论是在冬季还是夏季,都能享受到较为舒适的气候条件。

2. 降雨充沛:池州市年降水量较多,农田灌溉条件良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水源条件,也使得植被覆盖率较高,空气湿度合适。

这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很有帮助。

3. 空气质量较好:池州市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较好,天然植被较多,氧气含量相对较高。

市内污染源较少,空气污染较轻,居民得以呼吸到较为清新的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4. 自然环境优美:池州市山水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市区周边多为山地、丘陵地形,景色优美,环境幽静,可以提供较好的休闲场所和度假胜地。

5. 城市设施完善:池州市城市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达各个主要城市。

居民生活所需的医疗、教育、商业等设施也相对齐全,便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较高。

该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空气质量好,自然环境优美,城市设施完善,给居民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

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

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沈非1,2,李大伟1,黄艳萍1,任雅茹1,卢杰1(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2.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3)摘要:运用GIS 技术,基于250m×250m 栅格尺度,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测度了安徽省地形起伏度和温湿指数,分析了其空间分异格局,定量评价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地形适宜性与气候适宜性.研究表明:安徽省地形起伏度与温湿指数区域间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地形高度适宜区范围较大,人口分布较多;年均气候适宜性较好,舒适度较高;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气候条件没有对全省人居环境造成限制性影响.关键词:人居环境;地形;气候;适宜性;安徽省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8)06-0088-070引言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地形、气候作为人居环境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基础背景,直接关系着人类宜居的质量,故而早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自1948年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割切深度概念以来[2],学者们开始以地形起伏度为切入点,从全球、国家、省市及县域等不同空间尺度探索地形对水土流失[3,4]、生态环境[5,6]、农业生产[7]、人口分布[8,9]及经济发展[10-12]的影响.气候适宜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英国学者洪特等提出的有效温度概念[13].此后,Brunt 于1945年较早分析了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关系[14],Terjung 继而又提出了气候舒适指数的概念[15],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16,17],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等模型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18,19].伴随着人居环境研究的日益兴起,聚居角度的地形与气候适宜性评价研究逐渐流行,无论是单要素的独立评价[20,21]还是多要素的综合分析[22-24],地形起伏度与温湿指数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已然成为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关键.随着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涌现,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生空间”与新型城镇化理念,定量测度自然环境与人类聚居之间的关系,以此科学定位并指导区域人口的差别化发展已是时代之需.鉴于地理尺度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省域空间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的特殊地位,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利用DEM 、气象等数据,基于GIS 技术,以250m×250m 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科学度量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辨析地域内部的自然本底宜居差异,不仅可以有效充实研究体系,同时校验空间尺度对地理数据表达的切实影响,还可以为区域人口分布与流动的合理引导提供有益参考,服务于新形势下“美好安徽”建设中“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将城镇建设成为真正的宜居之所”现实课题的客观需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研究区概况安徽省地处中国东南部,位于29°41′~34°38′N 、114°54′~119°37′E 之间,土地总面积约13.94万km 2,跨收稿日期:2018-09-07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72)作者简介:沈非(1975-),男,安徽明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GIS 应用研究.第20卷第6期石家庄学院学报Vol.20,No.62018年1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Nov.2018115°E 120°E 119°E 118°E 116°E 0地形起伏度2.532550km0N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属于南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地貌类型多样[25].全省下辖16个市,105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6143.6万人(2015年),人口密度为440人/km 2.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研究所需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安徽省DEM (空间分辨率30m ),全省78个市(县)气象台站建站(最早1951年)至2015年逐月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数据,2015年全省各市县人口数据.DEM 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 :///),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 :///)与安徽省气候中心,人口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4].2.2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2.2.1地形起伏度地形特性不仅对区域气候及地表水文等有直接影响,也控制着区域人类集聚分布的程度与形态.参考封志明等的研究,选用地形起伏度[26]来表征地形因子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并将其定义为:RDLS=ALT/1000+max (H )-min (H )[]×1-P (A )/A []{}/500,(1)式中RDLS 表示地形起伏度;ALT 表示以某一栅格单元为中心一定区域内的平均海拔(单位:m );max (H )、min (H )分别表示该栅格区域内的最高、最低海拔(单位:m );P (A )表示该栅格区域内的平地面积(单位:km 2);A 为该栅格区域总面积(单位:km 2).基于安徽省DEM ,在ArcGIS 中采用移动窗口法,设置矩形邻域窗口大小为5×5,运行邻域分析工具,统计出窗口区域内栅格数值的范围和平均海拔.利用DEM 中派生的坡度图,经二值化(坡度小于等于5°的区域作为平地,赋值为1)和邻域统计,获取窗口区域内平地像元数,依据公式(1)栅格计算得到全省地形起伏度图(图1).图1安徽省地形起伏度分布图沈非,李大伟,黄艳萍,等: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第6期89温湿指数63.0056.4202550km N 115°E 116°E 118°E 119°E 120°E 2.2.2温湿指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导控制因素,适宜的气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气候诸要素中,人体生理对气温和湿度最为敏感,故采用Thom 提出的温湿指数模型[27]来测度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其计算公式为:THI=1.8t +32-0.55(1-f )(1.8t -26),(2)式中THI 表示温湿指数;t 表示月均气温(单位:℃);f 为月均空气相对湿度(%).鉴于气候指标的稳定性,研究中使用了近65年的逐月气温、相对湿度数据,依据气象站点坐标建立点图层,针对多年月均值属性做样条插值,采用公式(2)计算得到分月THI 数据,再按年均值制备温湿指数分布图(图2).3结果与分析3.1地形起伏度及地形适宜性评价由图1可知,安徽省地形起伏度介于0~2.53之间,区域间差异十分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地形起伏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存在一定的地形起伏.地形起伏度空间格局基本反映了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部分地区较平坦的总体态势.在地形起伏度重分类的基础上,对平均海拔和平地数据进行分类区统计(表1),可以看出,随着地形起伏度分类区间的升级,平地比例不断下降,绝大部分平地分布在地形起伏度0~0.5的区间内,高地形起伏度区间平地比例极少.平均海拔的变化与地形起伏度区间的升级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只是在1~1.5和1.5~2区间内,数值出现了倒置.参照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级标准[22]对安徽省地形起伏度重分类,可将全省地形适宜性分为临界适宜(2.53~1.37)、一般适宜(1.37~0.95)、比较适宜(0.95~0.40)、高度适宜(0.4以下)4种类型(图3).其中,地形起伏度相对较低的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各市县均处于高度适宜区,该区域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图2安徽省温湿指数分布图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年11月90115°E 116°E 118°E 119°E 120°E 地形适宜性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高度适宜N02550km 地形起伏度平均海拔/m 平地比例[P (A )/A ]/%0~0.575.60099.5400.5~1.0666.3530.4281.0~1.51038.8200.0231.5~2.0750.0150.0072.0~2.51162.3260.001≥2.51515.0570.000表1不同地形起伏度对应的平均海拔与平地比例的91.04%,相应人口约占全省的98.43%;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区主要为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六安、安庆、黄山、宣城、池州等地的部分县市,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8.96%,相应人口约占全省的1.57%.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3.2温湿指数及气候适宜性评价安徽省多年平均温湿指数介于56.42~63.00之间(图2),全省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地区的温湿指数总体上比长江以南地区低,温湿指数高值区基本集中在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皖西南山区和淮北平原北端,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多年月均值来看,1~12月温湿指数介图3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空间分布图沈非,李大伟,黄艳萍,等: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第6期91气候适宜性比较适宜高度适宜02550km115°E 116°E 118°E 119°E 120°E N 表3不同THI 的人体感受图4安徽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空间分布图月份123456789101112THI最大值43.4745.5552.5662.3269.7576.2881.7880.8773.8565.1455.9847.53最小值33.0736.7546.6956.3764.7570.7575.5674.0067.0857.9346.3136.56于33.07~81.78之间(表2),除6月全省各地温湿指数一致较高外,其他各月的空间特征基本与年均值一致,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依据年均温湿指数,参考人体生理气候舒适度标准[28](表3),安徽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可分为比较适宜(舒适)、高度适宜(非常舒适)两类(图4).皖东、皖北诸地市以及皖中、皖西南部分县市和皖南极少数县市的部分地区为气候比较适宜区,其面积约占全省的59.48%,其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62.35%.气候高度适表2温湿指数范围THI<4040~4545~5555~6060~6565~7070~7575~80>80舒适度极不舒适不舒适较不舒适舒适非常舒适舒适较舒适不舒适极不舒适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年11月92宜地区整体连成一片,主要涵盖沿江各城市以及六安、合肥、黄山、宣城等地部分县市,其范围约占全省的40.52%,区域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7.65%.总体来说,安徽省年均气候适宜性较好,舒适度较高.4结论与讨论1)安徽省地形起伏度区域分异明显.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部分地区较平坦.地形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区范围极为有限.温湿指数大致以长江为界,呈南高北低态势分布.由于地处暖温带及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受季风气候的深刻影响,全省气候舒适度普遍较高.2)安徽省人口南少北多,山地少、平原丘陵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变化相匹配,地形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分布.从人地的比例来看,气候条件并没有对安徽省的人居环境造成限制性影响.3)自然地理条件不仅造就了人类聚居选择的环境本底,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系统的社会活动,并进一步反馈到人类聚居环境之中,驱动着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由于地形高度适宜区范围广阔,气候条件也与之协调,适宜农业生产,安徽自古就是农业大省.基于农业耕作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高度适宜区的人口分布相对集聚.安徽省人口分布仍保留着农业生产时代的烙印,依然体现着对自然本底的实际依存.4)省域尺度下的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结果与已有全国尺度研究中的特征趋势趋同,反映了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固有机理的一致性,校验了大尺度评价研究的适用性.鉴于人文因素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客观存在,今后可以进一步结合复杂的人文因素开展综合性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明晰人地协调的过程与机理.参考文献:[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SMITH M J,PARON P,GRIFFITHS J S.Geomorphological Mapp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Amsterdam:Elsevier,2011.[3]刘新华,杨勤科,汤国安.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57-59.[4]陈建军,张树文,李洪星,等.吉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3):49-53.[5]KODAGALI V.Influence of Regional and Local Topograph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in Central Indian Ocean Basin[J].Geo-Marine Letters,1988,8(3):173-178.[6]薛亮,任志远.基于格网GIS 的关中地区生态安全研究[J].地理科学,2011,(1):123-128.[7]LI Y,YANG X,CAI H,etal.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During Cropland Transformation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14,7(1):96-110.[8]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62(10):1073-1082.[9]周白翔,李晶,任志远.基于GIS 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51-957.[10]封志明,张丹,杨艳昭.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1):146-151.[11]张静静,朱文博,朱连奇,等.基于栅格的豫西山区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8,73(6):1093-1106.[12]肖池伟,刘影,李鹏.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6,36(2):222-227.[13]范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304-311.[14]BRUNT D.Climate and Human Comfort[J].Nature,1945,155(3941):559-564.[15]TERJUNG W H.Physiologic Climates of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A Biocli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an [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6(1):141-179.[16]STATHOPOULOS T,WU H,ZACHARIAS J.Outdoor Human Comfort in an Urban Climate [J].Building &Environment,2004,39(3):297-305.[17]RUGH J P,FARRINGTON R B,BHARATHAN D,etal.Predicting Human Thermal Comfort in a Transient Nonuniform Thermal Envi-沈非,李大伟,黄艳萍,等: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第6期93ron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4,92(6):721-727.[18]贾海源,陆登荣.甘肃省人体舒适度地域分布特征研究[J].干旱气象,2010,28(4):449-454.[19]刘文平,刘月丽,安炜,等.山西省近48a 来人体舒适度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3):92-95.[20]唐焰,封志明,杨艳昭.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5):648-653.[21]查瑞生,陈梦琳,赵晓雪.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0):150-156.[22]FENG Z M,YANG Y Z,ZHANG D,etal.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GIS [J].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4):437-446.[23]魏伟,石培基,冯海春,等.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940-1950.[24]沈非,黄艳萍,王芳,等.基于GIS 与栅格数据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3):535-543.[25]黄薇薇.安徽导游基础知识[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FENG Z M,TANG Y,YANG Y Z,etal.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and Its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J].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2008,18(2):237-246.[27]THOM E C.The Discomfort Index [J].Weatherwise,1959,12(12):57-61.[28]刘清春,王铮,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1):133-141.(责任编辑王颖莉)Analysis of Topography and Climate Suit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 in Anhui ProvinceSHEN Fei 1,2,LI Da-wei 1,HUANG Yan-ping 1,REN Ya-ru 1,LU Jie 1(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3,China;2.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GIS,Wuhu,Anhui 241003,China)Abstract :Using GIS technology,based on the 250m×250m grid scale,using the window analysis,the topo-graphic relief an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of Anhui Province are measured.It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is analyzed,and the land suitability and climate suitability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Anhui Province a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rrain relief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in Anhui Province is obvious,and there is an over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outh high and north low;the terrain height suitable region range is large,and there is a larg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the average annual cli-mate suitability is better and the comfort degree is higher;the impact of the topography o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significant;and the climate conditions do not have a restrictive impact on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Key words :human settlement;topography;climate;suitability;Anhui province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年11月94。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地处长江中游,东临黄山市,南接安庆市,西邻池州达标输电工程。

该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度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度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宜居程度,因此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对于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候特点池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宜人,雨量充沛。

全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39摄氏度和-9摄氏度。

年降水量约为1600毫米,分布较为平均。

该市受季风影响较大,风力较大,春夏季节常有强对流天气和强风天气,需加强防范措施。

二、人居环境现状1. 自然环境池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河湖众多,山地平原交错,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好。

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较快,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破坏,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受到污染。

2. 城市规划池州市着力打造“山水和谐城市”,围绕“两山一湖一环”城市规划理念,建设了一批公园绿地和生态景观带,提升了城市的绿色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

城市道路宽阔,交通便利,市区建筑风格多样,古朴典雅。

3. 居民生活市区居民居住环境整体较好,居住区周边绿植丰富,环境整洁。

但部分老旧小区存在环境脏乱差问题,需加强治理。

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存在着一定的环境卫生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气候舒适度评价1. 春季气候舒适度春季池州市气候舒适度较高,气温适中,雨量适宜,适合各类户外活动。

春季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观赏花草树木的好时节,对于居民生活和休闲娱乐有利。

2. 夏季气候舒适度夏季池州市气候炎热潮湿,气候舒适度较低。

由于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容易引发中暑和湿热疾病,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一定影响。

夏季需加强防暑降温工作,减少因高温天气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作为安徽省的一个城市,其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气候条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居民生活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气候条件
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水分配不均等特点。

整个城市地势起伏,山多水多气候湿润,适宜植被生长。

但由于城市面积较小,建筑物过度密集,导致大量的建筑热量和工业废气难以散发,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致使城市内部环境热闷,对人体不利。

二、城市规划
池州市市区规划较为合理,城市道路宽敞,绿化比例较高,街道整洁有序,市政设施完备,交通设施较为完善,均能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同时,城乡建设相对平衡,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建筑设计
池州市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物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建筑高度和密度都比较适中,室内装修和布局也遵循实际使用需要,但是在夏季高温天气中容易存在通风不畅、难以散热等问题。

因此,应该在建筑设计中加强通风和散热设施的设置,提高住宅和公共建筑的使用舒适度。

四、居民生活
池州市的居民具有较好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主要表现在垃圾分类、降低污染、植绿美化等方面。

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较高、车辆和建筑物排放的废气和尘土污染较为严重,导致市区空气质量不佳,对市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应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加强环保设计,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考查:安徽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课件

考查:安徽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课件

考查说明
气候适宜性评价是人居环境评价中的一个方面,学者常采用温湿指数来表示气候适宜程度。

温湿指数(THI)由俄国学者的有效温度演变而来,反映气候给人
类带来的舒适程度,它的物理意义是湿度订正以后的温度,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THI的计算公式如下:
THI = T - 0.55(1-f)( T - 58),
T= 1.8t +32
式中:为月均摄氏温度(℃);T是华氏温度;f为空气相对湿度。

(1)要求按公式计算出分辨率为1km*1km的安徽省温湿指数分布图。

(2)对标准化后的安徽省温湿指数分布图进行气候适宜性评价,评价标准如表1。

表 1 温湿指数与风效指数生理气候分级标准[1]:
温湿指数(THI)
范围感觉程度
<40 极冷,极不舒适
4O~45 寒冷,不舒适
45~55 偏冷,较不舒适
55~60 清,舒适
60~65 凉,非常舒适
65~70 暖,舒适
70~75 偏热,较舒适
75~80 闷热,不舒适
>80 极其闷热,极不舒适
(3)制作安徽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图,输出为.jpg图片。

要求:16:10前完成数据分析、制图并输出图片,将分析过程以及jpg图片命名为自己的学号及姓名,以便于查看制图效果并记分。

实验步骤:
1、添加数据
2、打开县级政府所在地属性表,添加字段THI,用字段计算器计算THI,THI=(1.8t+32)-0.55(1-f)(1.8t+32-58).
3、插值分析,设置分辨率和处理范围、掩膜。

4、打开属性,符号系统,分类,并改标注。

5、制作专题图
6、输出jpg格式。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成为了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池州市气候概述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全年气温平均为16℃~17℃,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平均为3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平均为0℃左右。

降雨最多的时候在6~8月,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

总体来说,池州市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适宜居住。

1. 空气质量池州市的PM2.5浓度平均为38ug/m³,低于国家标准(35ug/m³),空气质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较高。

但是由于城市交通拥堵等原因,部分路段空气质量还有待改善。

2. 水质环境池州市的饮用水水源主要为深井和河水,深井水水质较好,河水受污染严重。

但是池州市政府正在加强污水处理以及水源保护,改善水质环境。

3. 噪音污染池州市的噪音污染主要集中在市区和交通干线,主要源自机动车和建筑施工等。

市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交通管理和建筑噪音控制,改善噪音环境。

4. 休闲环境池州市有许多自然风光,例如池州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华山等。

此外,还有城市公园和文化遗产等休闲场所,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

5. 建筑环境池州市的建筑环境大多保持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格,建筑风貌富有特色。

但是建筑物密集,且大多为老旧建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市政府应加强对老旧建筑的加固和改造,提升建筑环境的品质。

从以上评价结果来看,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整体评价良好。

但是在气候舒适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夏季高温天气和冬季较低的温度。

夏季高温天气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会带来一定的不便和危害,而冬季较低的温度则会给城市居民带来寒冷和用能成本增加等方面的困扰。

四、改进建议针对以上不足,建议市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1 . 建设“绿意池州”,逐步扩大城市公园和绿地面积,增加树木覆盖率和绿化覆盖面积,降低城市地表温度,改善城市热环境。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是安徽省一个美丽的地级市,位于中国华东地区。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度评价对于评估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

池州市的气候特点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温暖而潮湿,冬季较冷且湿度较高。

这种气候使得池州市的人们可以在全年都能享受到适中的温度和湿度。

这对于居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确保了居民在不同季节都能够保持舒适。

池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市内有许多山脉和湖泊,如池州市中心的池州山,以及九华山和李坝湖等著名景点。

这些山脉和湖泊为池州市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

居民可以在这些自然环境中散步,或者参与各种户外活动,享受自然的美好。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管理。

市内有许多绿化带和公园,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市政府也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工作,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

这使得池州市的居民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绿色的环境中。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也受到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

市内有许多购物中心、医院、学校和交通便利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高品质的生活条件。

市政府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事业,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娱乐活动。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是非常高的。

温和湿润的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不仅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也对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未来,池州市应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天长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天长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天长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天长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平原北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长市的气候特征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对人体的舒适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天长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特征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我们来了解一下天长市的气候特征。

天长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平均气温在年均14-16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约1100-1200毫米。

在传统的气候条件下,天长市的气候特征对居民的舒适度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充沛,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长市的气候特征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气温的变化。

近年来,天长市的气温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夏季炎热的天气更加频繁和持续,冬季的寒冷程度也在逐渐减弱。

这种气温上升的情况使得夏季居民感到更加闷热,冬季感到更加温暖,对人体的舒适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降水量的变化。

虽然天长市的年降水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但降水的分布却发生了变化。

过去,天长市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而近年来,秋季的降雨量明显增加,而春夏季降雨量有所减少。

这种降水量分布的变化使得天长市的气候更加多变,这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是风向、风速的变化。

气候变化也导致了天长市的风向和风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天长市的风向主要是东北风和西北风,而现在东南风和西南风的影响在增加,这对人体的舒适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风速的变化也会对人体的舒适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过大或过小的风速都会影响人体的感觉。

气候变化导致的风向、风速变化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天长市的气候特征的确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居民的舒适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比如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等。

安徽气候温和湿润 光热资源丰富

安徽气候温和湿润 光热资源丰富

安徽气候温和湿润光热资源丰富安徽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其气候温和湿润,而且光热资源丰富。

这种气候条件和资源特点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安徽的温和湿润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候适宜,降雨充沛,土地肥沃,使得安徽成为优质的农业产区。

农作物生长季节长,产量高,品质好。

在安徽,人们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包括稻谷、小麦、棉花、茶叶等等。

农产品的丰富多样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需求,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次,安徽的光热资源丰富,为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安徽地处于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日照时间较长,太阳能资源非常充足。

安徽拥有大片的山地和丘陵地带,这些地形特点为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安徽省已经建设了不少太阳能发电站和光伏发电站,使得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占据了更大的比重。

此外,安徽的温和湿润气候和光热资源丰富也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安徽自然风景秀丽,山水相映,名胜古迹众多。

特别是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被誉为中国的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安徽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而闻名,例如庐州庙会、徽派建筑、徽剧等。

这些都成为了安徽
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传承。

总之,安徽的温和湿润气候和光热资源丰富是该省发展农业、
能源和旅游业的重要优势。

这些特点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
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相信安徽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江南丘陵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池州市的人居环境逐渐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气候舒适度角度出发,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进行评价。

一、气候概况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左右。

夏季由于高温多雨,气温较高,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冬季由于气温较低,有时候会有少量降雪。

春秋季节气温适宜,降雨较少,是人们活动的最宜季节。

二、人居环境评价1.景观环境池州市地势多为山地,因此城市的自然景观较为丰富。

市区内建筑多为居民楼和商业综合体,因此城市化程度较高。

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常常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是城市内绿化覆盖率仍有提升空间。

2.空气质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池州市的空气质量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一定影响。

然而,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在特定季节和气象条件下,仍存在一定的空气污染。

3.热岛效应城市建设与发展速度较快,池州市市区内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大,而尤以商业区和居民区为甚。

城市光照强度在夏季晴天时较高,加上夏日天气炎热,因此产生较明显的热岛效应。

政府应加强绿化建设,并结合工业发展,实施防治计划,减缓热岛效应的影响。

三、气候舒适度分析池州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了评价气候舒适度,我们可选取PMV指数法。

PMV(predicted mean vote)模型是一个评估人体热舒适性的模型,它考虑了环境条件、身体代谢率、衣着和人在环境中感到的温度等因素,以一个预测平均评价值来衡量人体热舒适度,数值越接近0,表示越舒适。

根据PMV模型评价池州市夏季的热舒适度,得到数据如下:|温度范围(℃)|PMV值||-|-||25-27|0.15||27-29|0.4||29-31|0.7||31-33|1.1||33-35|1.4|从数据中可见,池州市夏季平均气温较高,但热舒适度较为适宜,PMV值在0.15-1.4之间,表明夏季人体感觉较为舒适。

安徽气候温和湿润 光热资源较为丰富

安徽气候温和湿润 光热资源较为丰富

安徽气候温和湿润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安徽是中国东部内陆省份之一,也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

同时,安徽还拥有较为丰富的光热资源。

本文将对安徽的气候特点以及光热资源进行探讨。

一、气候特点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处江淮盆地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安徽省呈现出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

1. 季风气候安徽省东南部地区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较大。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年较差较小,四季分明。

春季温暖宜人,适宜各类作物生长。

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等水浇地的农作物种植。

秋季凉爽干燥,适宜果蔬生长,是收获季节。

冬季寒冷干燥,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

2. 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安徽地势南高北低,并有山岳交错,地势复杂。

南部山区海拔较高,气候较凉爽,适宜茶叶等特色农作物的生长。

而北部平原地区气候较为温和,适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

二、光热资源安徽省还拥有较为丰富的光热资源,为当地的农业、产业以及旅游业提供了许多机会。

1. 太阳能资源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区,每年日照时数较长,光照强度适中,这使得安徽成为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理想地区。

太阳能设备的安装和利用,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的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可以促进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2. 林木资源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森林资源,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率较高。

这为当地提供了良好的木材资源,也为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水能资源安徽省地势复杂,有江河湖泊众多,水能资源丰富。

在一些地区,水利发电成为当地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安徽省气候温和湿润,光热资源较为丰富。

这为当地的农业、产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需要正确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安徽气候

安徽气候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秋季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少数年份,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安徽气候特点及应用

安徽气候特点及应用

安徽气候特点及应用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华东地区,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北半球大陆性季风和太平洋副高的影响,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温湿适中、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气温较高且变化大。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徽的气候特点及其应用。

首先,安徽的气候特点之一是四季分明。

这里的冬季较短,夏季较长,春秋温和。

年平均气温介于14-16之间,湿度相对较高。

这种四季分明的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适宜农业生产。

作物如水稻、棉花、小麦等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生产量较高,品质也较为优良。

同时,安徽著名的江淮小米也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因为小米对于夏热冬冷的气候环境较为适应。

其次,安徽的气候特点之二是光照充足。

安徽属于长江下游地区,阳光照射时间较长,日照充沛。

这种充足的光照条件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使得安徽地区的农作物产量较高。

另外,这也为安徽的太阳能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安徽是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对于清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安徽的气候特点之三是降水充沛。

安徽属于湿润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分布相对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暴雨较多,特别是夏秋季节。

由于降雨充沛,安徽地区多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为农田灌溉和水电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降水充沛也为安徽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提供了保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防止土壤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安徽的气候特点之四是气温较高且变化大。

安徽夏季气温较高,甚至有40以上的高温天气。

这种高温环境对于安徽地区的水稻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安徽成为中国的一大水稻产区。

同时,适宜的气温条件也有利于果树的种植,如著名的黄山青梅就是在安徽地区生产的,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为青梅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安徽的气候特点使得这个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气温较高且变化大,这些特征为安徽的农业、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天长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天长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天长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天长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在过去几十年里,天长市的气候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人体的舒适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天长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健康和生活的影响。

一、气候特征变化1. 温度升高过去几十年里,天长市的气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频繁出现,炎热的天气持续时间也相对延长。

这些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不适,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

2. 降水量不均天长市的降水量变化较大,旱涝交替的现象比较明显。

一些暴雨天气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和户外活动带来了不便,而干旱的天气则对农作物生长和城市绿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气候异常事件增多近年来,天长市出现了一些罕见的气候异常事件,比如冰雹、龙卷风等。

这些天气事件的发生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也对人体的舒适度产生了影响。

二、人体舒适度影响1. 健康问题气候变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同时气候异常事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和伤害。

长期暴露在不适宜的气候环境中,容易引发一些慢性病的发生。

2. 生活质量气候变化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夏季高温天气、暴雨天气等都会导致人们的日常出行受阻,影响了生活的便利性。

而且一些气候异常事件也会造成设施设备的损坏,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三、应对策略1. 加强气象监测天长市应加强气象监测,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并预测可能发生的气候异常事件,做好应急准备。

2. 加强环境保护天长市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加强宣传教育天长市政府应加强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天长市的气候特征变化对人体舒适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加强气象监测,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就一定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居民的气候适应性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

安徽民居朝向以东或东南向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并顺应当地主导风向,以利于形成室内自然通风。

房屋进门多为天井,利用天井采光,光线通过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过天井合理组织室内自然通风、汇集雨水、夏季遮阳,室内设水池盆景绿化调节室内湿度,冬暖夏凉,可谓古代的天然空调。

一般正屋面阔三间,中间堂屋面临天井敞开,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动中心。

两边厢房,堂屋两边的次间是卧室,卧室一般向外墙都不开窗,但均有开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满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减少通过窗散失热量。

屋内的采光、通风、排水全依赖于天井,天井的设计,即“四水归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

民居平面形状大都为矩形,柱与柱间的尺寸接近现代模矩,开间不大,进深较大,使住宅的传热耗热值较,能耗较少。

而安徽自古多斜风雨,房屋开了天井,斜向射入室内的风雨容易把厅堂、厢房打湿,因此一些徽州古民居使用“布蓬”。

这是一块与天井空间形状相同但比其尺寸稍大些的长方形土布制作成的“布蓬”。

无雨时,它被通过一侧瓦檐处的木滑轮的绳索拉成卷筒状;一旦斜风雨来临,主人即迅速放下以遮挡住斜风雨的侵袭。

“楼居式”民居的特征是源于当地的干栏式住宅。

这种在特定的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干栏式民居,对自然环境等条件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一是防止地板的极度潮湿;二是防止毒虫野兽;三是利于在崎岖之地构筑;四是利于防止敌人的袭击。

这种干栏式民居形式所具有的优越性,在徽州民居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与单层四合院民居融合,形成了徽州特有的新型厅井楼居式民居形式,楼梯一般设在厅堂的背后或两侧厢廊处。

这种与四合院融合而成的楼居式民居模式并非简单套用于栏式住宅的形式。

比如在空间的使用上,仍然保持了单层四合院住宅主要活动均在一层的特征,二层虽然也设有厅堂之类的空间,但主要是用做储藏或附属空间;为了防潮,一层卧房一般也架设木地板,留通气层并开专门的通气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