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Word文档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9页精选文档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9页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f58626ddd36a32d72758131.png)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1引言2008年5月11日,由国家发起与控股的大型客机公司中国商飞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是国家和全国人民赋予中国商飞公司的历史使命。
大飞机项目的启动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酝酿过程?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发展中国大飞机产业的战略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有助于总结与汲取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过去几十年演进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少走弯路、回头路,确保中国大飞机产业的顺利发展与成功。
本文利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的政策过程,根据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梳理,试图对大飞机项目的历史使命及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历程与规律进行较为深人地阐述与解释。
2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多源流分析框架由约翰•金通基于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模型而发展起来的,透过政策形成过程视角,分析与解释现实问题是如何进人议事日程、备选的政策方案是如何具有可行性进而进人具体实施状态的。
金通提出疑问,为什么一些现实问题会引起有关当局的重点关注而被列人议事日程,形成政策决议,而另一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通过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分解与思考,金通认为整个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之中,存在三大源流:由各种现实问题的有关指标以及各种问题具体内容所形成的问题源流,即这些实际情况是如何被提炼并定义为政治制定者眼中的具体问题的;由政治官僚、学者与研究人员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某一政策领域中具体问题的相应备选措施集合,即涉及政策问题解决方案内容的政策源流;由国民情绪、利益集团游说行为以及各种选举换届活动构成的政治源流。
在金通看来,以上三大源流在通常情况下是独立运作的,只有当特定的“政策之窗”(或者称为“机会之窗”)允许政策主导者将各种源流“融合”到一起时,才有可能发生例外的情况,公共问题就会上升为政策议程。
金通将“政策之窗”定义为备选解决方案的支持者们使此现实问题引起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机会。
中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ca508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8.png)
我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 我国民用航空发展的现状在过去几十年,我国的民用航空业经历了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航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航空市场,其航空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 我国民航制造业的历史回顾我国民航制造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第一家航空制造厂,随后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我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我国民航制造业在技术上的进步和品质的提高,也让国际市场开始关注起我国的航空产品。
3. 我国民航制造业的关键问题随着我国民用航空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民航制造业也遇到了一些关键问题。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挑战。
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民航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4. 我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民航制造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
随着我国政府对航空制造业的支持和投入,我国的航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我国航空制造业正逐步向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有望在航空制造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我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十分值得关注。
随着我国航空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航空制造业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个瞩目的行业,未来我国民航制造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我对我国民航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总结我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其历史回顾、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民航制造业的整体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信随着我国政府和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民航制造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我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的航空制造业正迎来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民航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非常值得关注。
中国飞机制造业
![中国飞机制造业](https://img.taocdn.com/s3/m/10b909f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3.png)
中国飞机制造业中国飞机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早期的学习和模仿,到现在的自主创新和全球竞争,中国飞机制造业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历史发展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刚刚起步,技术落后,设备匮乏。
然而,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发展航空事业。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第一架飞机,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飞机制造业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从仿制到自主创新,从传统材料到先进材料,从手工制造到数字化制造,中国飞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C919客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飞机制造业的一大突破。
C919客机采用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使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和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具有高效、安全、舒适的特点。
ARJ21支线客机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中国飞机制造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的突破。
三、国际竞争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飞机制造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商飞公司的ARJ21支线客机和C919客机已经获得了多个国际订单。
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警惕,各国在航空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四、未来展望未来,中国飞机制造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飞机制造业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中国飞机制造业也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航空事业的发展。
中国飞机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飞机制造业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中国飞机制造业也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航空事业的发展。
我国飞机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引言中国飞机制造业在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后,已逐步成为全球航空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飞机制造的腾飞之路讲述(pdf 60页)
![中国飞机制造的腾飞之路讲述(pdf 60页)](https://img.taocdn.com/s3/m/2dc10e64102de2bd97058879.png)
总体发展思路
形成五种能力
飞机设计集成能力、总装制造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 适航 取证能力
总体发展思路
统筹六大关系
安全性同经济性的关系、自主创新同 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关系、体制机制 创新同发挥现有技术人才企业作用的 关系、研制攻关同实现产业化的关系、 政府主导同市场机制的关系、干线飞 机同支线飞机的关系
实公 施大型客机项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司
民用飞机及相关产品的
主
营
设计 研制 生产 改装 试飞 销售
业
务
维修 服务 技术开发 技术咨询等
实施大型客机项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公司在组建过程中 坚持科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航空 工业50多年的发展经验,借鉴国际上航空 工业公司的管理运行体制和商用飞机的发 展模式,按照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相结合、 产品研制与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 “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
实施大型客机项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2007年8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 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大型飞机重大专项 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决定成立大型客机 项目筹备组。
2008年2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商用 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
实施大型客机项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实施大型客机项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公司) 是由国资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中航第一集团公司、 中航第二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 司和中国中化集团等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 共有七家股东,注册资本为190亿元人民币,公司注 册地在上海。中国商飞公司在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 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按各自职 能对公司的相关业务进行指导或管理。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dd24452e3f5727a5e962f1.png)
标 以及 各种 问题 具体 内容所形成 的问题 源流 ,即这些实 际情 况 是如何被提 炼并定义 为政治制定者 眼中的具体 问题 的 ; 由 政 治官僚 、学者与研 究人 员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某一政策领域 中具体 问题 的相应备选措施集合 ,即涉及政策问题解决方案 内容的政策源流 ; 由国民情绪 、 利益集团游说行为 以及各种选
现实问题是 如何 进入 议事 日程 、备选的政策方案是如何具有 可行性 进而进入具体 实施状态的 (aatr 19 ) S ba e,9 9 。金通提 出 i
疑问 ,为什么一些现实问题会 引起 有关当局的重点关注而被 列 入议 事 日程 ,形成 政策决议 ,而另一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
国家和全国人民赋予中国商飞公 司的历史使命 。大飞机项 目
( 北京交通大学
【 要】 摘 利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分析 中国大飞机项 目 动的政策过程 , 启 对大飞机项 目的历史使命及其演进历程与规律进行 了 深入地阐述与解释 。 研究 结果显示 , 国家对 自主创新的坚定意志直接体现 于大飞机决策的整个 过程之 中, 是影响 中国大飞机工程 上马的关键 因素。 【 关键词】 多源流理论 ; 民用航空制造业 ; 大飞机项 目 【 中图分类号】4 75 F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5 1 2 ( 02)7 0 1 1o — 5 X 2 1 0 —0  ̄3
Ev l t n r gc o i e e Cii Av a i n M a u a t rn n i t : M u t s r a An l s o u i a y Lo i fCh n s v l i t n f c u i g I d e A li te m a y i o o - s
户海印,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一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等: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23cd99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1.png)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培养
01
加强航空制造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具备专业
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引进人才
02
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提
升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
人才培养与激励
03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和条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国际地位逐步上升: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在国际市场 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产品出口量和市场份额逐年增 加,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技术水平提升: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创新的推 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渐 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取得了显著 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壁垒、国际市场竞 争压力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大研发 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国际市场,以实现更 高水平的发展。
1 2 3
政策激励
制定针对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 惠、研发资金支持等,以鼓励企业增加投入,加 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产业规划
明确民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地位,制定 相应的产业规划和发展路线图,确保资源集中、 有序发展。
政府购买
通过政府购买、政府采购等方式,优先采购国产 民用航空产品,为本土企业提供市场空间和成长 机会。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目标定位分析
国内市场定位
市场规模
中国民用航空市场规模庞大,随 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用航空需求持续增长,为民 用航空制造业提航空制造业的需 求多样化,包括商用飞机、通用 飞机、直升机等多种类型,满足
不同领域和层次的需求。
民用航空器技术和运输事业的发展(doc 74页).doc
![民用航空器技术和运输事业的发展(doc 74页).doc](https://img.taocdn.com/s3/m/55901868fad6195f312ba6de.png)
民用航空器技术和运输事业的发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用航空器技术和运输事业的发展概述一、民用航空的发展历史·1903年12月17号,美国自行车技师莱特兄弟在滑翔机上用12马力汽油机带动两副螺旋桨,历时59秒,飞行262M,高度3M,对空速度48km/h,对地速度16km/h。
这个今天看来不足为奇的数字代表着当时人类航空技术的巨大突破,开创人类动力飞行新纪元。
·1905年生产出第一架样机“飞行者号”,保存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宇航博物馆,1906年获得专利,专利号(No831 393)·1916年7月15日,美国木材商人威廉·波音创立波音公司·1919年法国飞机制造商法尔曼公司成立第一家国际航空公司,英航开辟第一个国际航班,(伦敦──巴黎)50年代,是人类航空技术日新月异的十年,涡轮发动机的使用为民航客机提供了足够的动力·1952年,英国研制第一种民用喷气客机“彗星号”,从伦敦飞到南非,载客36人·1954年5月15日,波音公司研制成功B707,民用航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60、70年代出现超音速客机和超大型宽体客机(B747,1970年投入运营和协和)代表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商业化,从事航空运输的航空公司大量出现,广大公众航空旅行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二、我国民用航空状况·旧中国民用航空发展过程·主要事件:·1919年3月,北洋政府交通部筹办航空事宜,购买8架飞机,1920年5月8日,北京-天津通航·1923年,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成立航空局·1930年8月,中美合资经营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1931年2月,中德合作经营欧亚航空公司,1943年改称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1932年9月和1936年11月,日本先后成立满洲航空公司和惠通航空公司,控制东北及华北地区的航空运输·1933年6月,两广地方政府成立西南航空公司·新中国三十年民用航空发展过程·主要事件:·1949年11月2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民用航空局,受空军领导,钟赤兵任局长·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从香港带回12架飞机,加上修复的17架旧飞机,成为新中国民航的家底,主要作专机使用。
飞行器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飞行器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c06b3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6.png)
PART SIX
政策扶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飞行器制造行业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等。
科技创新:国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飞行器制造的核心技术水平。
市场拓展:国家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飞行器制造行业国际化发展。
人才培养:国家重视飞行器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添加标题
在飞行器制造领域的应用:采用 绿色制造技术,如轻质材料、可 再生能源、高效制造工艺等,可 有效降低飞行器的能耗和排放, 提高其环保性能。
添加标题
前景展望: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 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制造技 术在飞行器制造领域的应用将越 来越广泛,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 技术和产品出现。
添加标题
行业影响: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 将推动飞行器制造行业的技术进 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其可持续发 展,对整个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定义:飞行器制造行业是指从事各类飞行器的设计、制造、试验、维修等业务的产业 分类:按照飞行器类型可分为固定翼飞机、旋翼机、无人机等;按照用途可分为军用、民用、商用等
起步阶段:20世纪初,飞行器制造行业开始起步,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 快速发展阶段:二战后,随着军事需求的增加,飞行器制造行业快速发展。 商业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航空工业的商业化,飞行器制造行业逐渐走向市场化。 高科技化阶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器制造行业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产品。
PART FIVE
绿色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 来飞行器制造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 续发展,采用更环保的材料和能源, 降低碳排放。
我国民航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2改)
![我国民航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2改)](https://img.taocdn.com/s3/m/8919d8126edb6f1aff001f29.png)
我国航空公司的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目录1.我国民航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1.1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历史1.2国内民航业的市场结构分析1.2.1我国民航业的产业属性1.2.2民航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1.3民航业发展问题分析2.航空公司部署营销战略的环境分析2.1宏观环境PEST 模型2.2 航空公司竞争状况分析2.2.1新进入者已具有一定的威胁2.2.2供应商分析2.2.3购买者分析2.2.4替代品的威胁2.2.5现有的竞争对手之间竞争激烈2.3航空公司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以东方航空公司为例)2.3.1优势(航线布局与局部自然垄断)2.3.2劣势2.3.2.1销劣势营2.3.2.2某些专业部门的人才缺乏2.3.2.3人机比过大造成人力成本负担2.3.3机会2.3.4威胁2.3.4.1 三大航空公司的挑战2.3.4.2航空机票价格竞争日益激烈2.3.4.3民营航空公司对东方航空的挑战2.3.4.4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垄断经营3.航空公司营销战略的对策研究3.1航空公司的市场定位与差异化管理3.1.1对市场细分3.1.2对航线细分3.1.3航空公司的差异化管理3.2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3.2.1客户管理的精细化3.2.2服务标准的精细化3.3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3.4兼并中小型机场一一航空公司实施新型营销战略的假想3.4.1国内外机场经营现状3.4.2航空公司兼并机场的可能性3.4.2.1资源的共享3.4.2.2统一规范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客流3.4.2.3投资主体多元化、专业化是机场经营的趋势3.4.3航空公司兼并机场的优势分析3.4.3.1增强优势航空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3.4.3.2以市场为主导符合经济发展规律3.4.3.3兼并是一种新型战略发展方向4总结与展望第一章.我国民航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1.1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历史中国的民航业有其特殊的生成背景和发展过程。
中国民航业发端于空军,1980年以前实行完全的军事化管理,实行部队建制,并由中央完全控制和垄断。
我国航空制造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航空制造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0bc63f73c1ec5da51e27052.png)
我国航空制造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一)行业发展概况1、我国航空工业及市场需求航空工业是研制、生产和修理航空器的工业。
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防空中力量和航空交通运输的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航空工业,是满足国防战略需要和民航运输需求的根本保证,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经过60 多年的艰苦创业,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全行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基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
(1)军用航空市场及需求1)我国空中力量建设目标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随着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已经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移到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
人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最根本的条件,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显著上升,现代化军队的建设需要先进的高科技装备体系。
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强大的现代化军事工业的有力支撑。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家战略的调整,我国军费开支逐年稳定增长,为我国军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由于我国军费占GDP 的比例常年低于2%,而美国常年为3%-5%,我国军费支出应有较大增长空间。
从2004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开始,空军和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及装备升级被列为我军重点发展方向,国防经费支出开始向空军和海军倾斜。
2015 年“战略空军”定位首获官方确认,标志着我国空军的发展从“国土防空”、“攻防兼备”进入建设“战略空军”的崭新阶段。
我国海军的发展从“近岸防御”、“近海防卫”向“远洋防卫”转变,而航空母舰是远洋海军的核心力量,舰载机又是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装备。
未来我国空中力量的发展将得到更多军费支持。
2018 年11 月在珠海的“庆祝人民空军成立69 周年记者见面会”宣布了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将按照三步走战略设计和展开:第一步,2020 年基本跨入战略空军门槛,初步搭建起“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空军架构,构建以四代装备为骨干、三代装备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不断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aab19aea8114431b80dd859.png)
第一章 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世界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一、航空业的萌芽 二、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时期 三、民用航空的全球化、大众化时期 四、民用航空全球性战略联盟
第二节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一、中国民航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民航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飞天梦
研究飞行的第一人 ——达芬奇
人类的飞天梦
波音747飞机
波音747是一种双层客舱四发动机飞机,是世界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 客机之一,全世界首款生产的宽体民航客机,由美国波音民用飞机集 团制造。自1970年投入服务后,到A380投入服务之前,波音747保 持全世界载客量最高飞机的纪录长达37年。
波音767飞机 载客量181~375人
波音767是波音公司第一架带有玻璃屏幕座舱,首次采用两人驾驶制 的宽体双引擎客机。首架波音767由美国联合航空于1982年投入使用。
• •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5、
。20.1 0.1320. 10.131 4:28:03 14:28:0 3Octobe r 13, 2020
生活总会给你谢另一个谢机会,大这个机家会叫明天 6、
。2 020年1 0月13 日星期 二下午2 时28分 3秒14:2 8:0320. 10.13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号”
飞机的发明
1919~1939初创并发展的20年
代表机型:美国DC-3螺旋桨客机
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时期
国际航空业迅速发展 1944年54个国家签署了《芝加哥公约》
逐步形成全球范围的航空网 直升飞机进入民航系统 1956年喷气式民用飞机投入使用
1945~1958战后恢复和大发展时期
•
9、
。下 午2时28 分3秒 下午2时 28分14: 28:032 0.10.13
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
![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75fb2c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a.png)
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
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当时中国的民航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只有一些短途飞行路线和简陋的机场。
为了发展民航事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新机场、引进新飞机、培训新人才等。
在195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拓展国内航线,并且开通了北京-
莫斯科、北京-平壤等国际航线。
1960年代,中国民航加入了国际民航组织(ICAO),并且开始大规模引进先进的飞机,如图-114和波音707等。
在197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走向规模化发展,建设了许多新机场和航线。
1980年代,中国民航改革开放,引进了更多外国飞机和技术,同时也开始拓展国际航线,如北京-纽约、上海-香港等。
1990年代,中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机场和航线数量大幅增加,航班数量和客流量也在飞速增长。
此外,中国民航开始重视安全和服务质量,加强了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21世纪初,中国民航继续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场之一。
中国民航还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推出了电子登机牌、网络购票、机场自助服务等先进服务,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民航在短短几十年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中国民航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和世界的人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航空出行服务。
中国的大飞机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的大飞机产业发展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07ae784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f.png)
中国的大飞机产业发展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航空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之路也逐渐清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大飞机产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崛起的过程。
中国大飞机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决定自主研制飞机,摆脱对进口飞机的依赖。
1956年,中国成立了中国民用航空局,开始筹划发展国产飞机。
然而,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中国大飞机产业的起步阶段并不顺利。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MA60飞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认可。
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8年,中国决定启动C919大飞机项目,这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大型民用飞机。
C919大飞机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国大飞机产业从小型飞机向大型飞机转型的开始。
然而,在项目启动初期,中国面临着技术和经验的缺乏,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自主研发能力的投入,通过培养本土研发人才和建设研发基础设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崛起阶段始于21世纪初。
2024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AC),负责研发和生产C919大飞机。
COMAC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并树立了中国大飞机品牌的形象。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C919大飞机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2024年5月,C919大飞机成功完成了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俄罗斯之后,第四个成功自主研制大型民用飞机的国家。
此外,中国在发展大飞机产业的过程中,也注重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积极引导和培育航空供应链企业,推动大飞机产业链条的完善。
除了大飞机的研发和生产,中国还在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航空电子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中国大飞机产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之路可以概括为起步、发展和崛起的阶段。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9da93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a.png)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引言: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以促进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目标定位的背景与意义民用航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一方面直接刺激国内需求,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还能间接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国家整体制造业水平提升。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对于促进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突出国家彰显大国实力的象征。
民用航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拥有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民用航空产品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 促进国内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增长。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国内航空运输业的提升,提供更完善的航空服务,并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3. 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推动飞机设计、材料科学、动力系统等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二、目标定位的原则与方法为了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至关重要。
目标定位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链完整。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应注意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飞机设计、制造、后勤保障以及航空器发动机、仪表及零配件等的研发和生产。
2. 自主创新能力强。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在目标定位中应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
3. 国际竞争力强。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目标定位应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际航空制造业巨头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目标定位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市场需求调研。
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确定目标定位的行业规模和产品需求。
2. 技术能力评估。
民航发展史
![民航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a21cc699f705cc1754270936.png)
民航发展史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 (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逻辑1引言2008年5月11日,由国家发起与控股的大型客机公司中国商飞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是国家和全国人民赋予中国商飞公司的历史使命。
大飞机项目的启动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酝酿过程?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发展中国大飞机产业的战略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有助于总结与汲取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过去几十年演进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少走弯路、回头路,确保中国大飞机产业的顺利发展与成功。
本文利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大飞机项目启动的政策过程,根据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梳理,试图对大飞机项目的历史使命及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演进历程与规律进行较为深人地阐述与解释。
2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多源流分析框架由约翰•金通基于有关组织行为的“垃圾桶”模型而发展起来的,透过政策形成过程视角,分析与解释现实问题是如何进人议事日程、备选的政策方案是如何具有可行性进而进人具体实施状态的。
金通提出疑问,为什么一些现实问题会引起有关当局的重点关注而被列人议事日程,形成政策决议,而另一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通过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分解与思考,金通认为整个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之中,存在三大源流:由各种现实问题的有关指标以及各种问题具体内容所形成的问题源流,即这些实际情况是如何被提炼并定义为政治制定者眼中的具体问题的;由政治官僚、学者与研究人员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某一政策领域中具体问题的相应备选措施集合,即涉及政策问题解决方案内容的政策源流;由国民情绪、利益集团游说行为以及各种选举换届活动构成的政治源流。
在金通看来,以上三大源流在通常情况下是独立运作的,只有当特定的“政策之窗”(或者称为“机会之窗”)允许政策主导者将各种源流“融合”到一起时,才有可能发生例外的情况,公共问题就会上升为政策议程。
金通将“政策之窗”定义为备选解决方案的支持者们使此现实问题引起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机会。
“政策窗口”的开启通常是山某些重大社会事件而引发的,持续时间较短,因而政策出台的机会稍纵即逝。
实践证明,“多源流”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现实公共决策问题的有力工具,对解释政策演化过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3关于中国大飞机项目的多源流分析3.1问题源流: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曲折发展之路多源流理论认为,影响决策者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于中国民用航空工业中出现的焦点问题,其对引发大飞机产业相应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几十年的艰难发展历程,无论是从自主创新的运10到国际联合生产MD82/83/90、AE100、A320系列飞机,还是从大飞机项目到支线飞机项目,中国民机制造走过了一条堪称为“屡战屡败”或“屡败屡战”的曲折而漫长之路。
虽然中国航空工业已具有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产业规模’但客观的来说,时至今日中国民机工业仍处于尚未成长起来的“孩提时代”。
至今为止,我国空中飞行的大型民用客机没有一架是中国自主制造的,民用航空装备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少数其他国家手中,国内民用航空运输飞机主要依靠进口。
作为“现代工业之花”的大飞机产业的兴盛会有效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使中国工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显著提升。
2011年9月,中国商飞公司的预测报告指出,随着未来中国航空市场运量的迅速扩张,未来20年内中国市场需新增飞机约4700架,市场总价值将在5000亿美元以上。
坐拥容量如此之大的国内民机市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如果只是甘于为波音、空客等国际寡头转包生产的角色,即任凭庞大的国内民航业市场需求无法成为拉动中国战略产业兴起的强劲动力,而反过来去培养他国民机产业甚至是作为潜在竞争对手的军事工业,那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内心久久不能释怀的一个痛处与伤疤。
此外,没有自己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民机,不但严重影响到我国由民航运输大国向民航工业强国的跨越,而且对我国航空安全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让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几代中国航空人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梦想。
过去几十年,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走过的曲折历程让人惋惜,发人深思。
究其根本,在民机发展观上认识不清是其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对大飞机产业的态度缺乏清晰的思路,一直深陷于争论的“漩满”中不能自拔,甚至于中国是否需要发展自己的飞机制造业也一度成为萦绕在国家决策者、专家学者脑海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我国低估了美国与欧洲对于大飞机核心技术输出的警惕性和封锁程度,对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大型民机项目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一段时期内流行的观点是: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不具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进口飞机产品解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通过技术引进来缩短中国民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于是,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规划了“三步走”的蓝图与发展路径:第一步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引进现成的民机装配线,在国内完成整机组装和部分零部件生产工作,当时主要是由美国麦道公司提供技术来组装生产麦道系列客机;第二步是通过与国际民机制造商进行合作,联手研发生产100座的支线客机;第三步是到2010年左右,在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前期经验积累、技术水平得到大幅锻炼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自行设计、研制生产180座的干线大型客机的宏伟目标。
但随后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事实证实了其战略思路定位的偏误,由于国际民用航空寡头并无诚意向中国输出大飞机技术,“三步走”战略跌跌撞撞的没有走完第一步就夭折了。
随着AE-100堕飞机国际合作项目的终结,中国在大飞机制造方面重新回到起点。
ARJ21飞机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客机成了中国民机产业无奈的选择。
从中国大飞机国际合作的前车之鉴可以看出,单靠市场是换不来关键技术的。
为占据丰厚的盈利空间,已经处于业内领先位置的国际民机寡头’通过保持其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后来者隔离于民机制造业市场之外是其自身的一种必然选择。
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主创新,自主设计研发进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是发展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必由之路。
3.2政策源流: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飞机发展战略借鉴多源流理论的相关知识,当凸显的焦点问题引起关注时,“政策共同体”致力于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系列建议与解决方案,从而形成政策源流。
一直以来,国内航空工业界对于中国是否需要自主发展大飞机产业缺乏清晰的思路,专家学者长期围绕于“中国要不要做、能不能做以及怎么做”几个焦点问题上争论不休。
直到“三步走”战略的彻底失败,坚定的走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飞机发展之路,才逐渐在中国航空工业界初步达成共识。
(1)“自主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为主。
受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局限,国内航空工业界始终流行着一种看法:依靠国内民用航空运输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通过转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
即使一时的合作谈判失败,也被解释为只是受偶然因素影响,再继续等待下一次谈判时机。
过去几十年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走过的曲折道路证实了单靠市场是换不来关键技术的结论。
仅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国际航空工业寡头愿意合作的根本意图是彻底占据中国航空运输市场,而绝非是真心给中国航空工业同行传授技艺。
从几次国际合作的时点就可以清楚看出:每当中国的大飞机工程有所行动或取得一定突破时,国际民机制造业寡头便态度大变,许诺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向中国同行出让技术。
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合作的真实目的无非是诱使中国彻底放弃自主研发的大飞机之路。
以“技术引进”完全取代“自主创新”来启动中国大飞机项目,必定又是一厢情愿与徒劳无功的。
随着民用航空运输市场的急速扩张,中国将是除美国之外最大的民用大型客机市场。
但中国民机工业面对这样的“市场机遇”有何作为,关键在于其具不具备抓住这种市场机会的核心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的获取内生于企业创新行为,带有典型的组织性与经验性的特征,其发展轨迹是累积性的,因而技术能力的增长不可能脱离开具体的研发活动,需要以实体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作为其发展的载体或“工作平台”。
当初放弃“运10”转走国际合作之路,绝不仅仅只是放弃一个产品、型号,而更重要的是放弃了中国民用大型客机的研发平台,最终导致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技术能力的大退步。
因此,单纯依靠设立生产线等技术引进方式不可能获取到“核心技术”,也培养不了中国民机工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反对自主创新的一个观点是,由于航空工业是典型的高资本投入、高风险产业,研发周期较为漫长,难以期望大飞机项目在短期内实现盈利甚至收回初始巨额投资。
中国自身就存在着巨大的航空运输市场需求,过去时期我国购买波音飞机的花费都可以收购整个波音公司。
面对如此优越的条件与机会,放弃设计研发等产业链高端技术环节而转向分包生产等低端业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也无法自圆其说,因此上述反对观点并不成立。
对于大飞机工程这种带有显著规模效应、技术外溢效应的产业,背后都必须存在有国家意志的鼎力支持,应该长期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得到扶持。
就波音、空客的例子来说,仅靠其自身实力绝难构成对全球民用大型客机市场的垄断。
单单空中客车公司为取得今天的成功,曾经历了为期25年之久的亏损,没有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空客公司根本谈不上成长为与波音相比肩的世界航空业巨头。
(2)大型客机项目应采取的机制。
受前苏联的影响严重,中国航空工业的传统军工体制是制约民用飞机产业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军工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航空工业形成的巨大产能与其面对的需求市场之间的联系,习惯于按照国家的订单计划在国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仿制生产。
因而使中国的飞机制造商在思想上大多缺乏现代企业意识,较少考虑市场规律下客户的实际需求。
继而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中国民机工业过于轻视和低估研发和设计环节的重要性,没有将其作为整个工业流程的龙头或放于枢纽位置,整体上过于重视生产而轻设计研发。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与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国航天工业无法从国际上引进现成的技术和产品,其发展逻辑只能是先有设计然后再有生产,生产环节始终服从于研发和设计环节的技术要求。
正是由于设计研发、生产等环节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通过自主研发的系列产品反而发展出了世界一流的技术能力。
反观中国航空工业,整个管理体系偏重生产,航空工业的技术工作偏重个别工艺,这是导致中国民机工业曲折之路的体制根源(路风,2005)。
要使中国大飞机工程成功,即实现大飞机的产业化经营,必须打破原有的航空工业管理体制,培育与组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执行大飞机项目,通过一体化经营模式优化产业整体绩效。
3.3政治源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金通认为影响与构成政治源流的因素主要有国民情绪、利益集团游说行为以及各种选举换届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