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表格版)

合集下载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定理,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活动,感受三角形中位线对数学解题的重要作用,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拿出一个三角形的纸板,让学生找出三边的中点,连接这6点中的任意两点,找一找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没有学习过的。

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1.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追问: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呢总结: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稳固提高依据图中的条件,答复下列问题。

(1)如图(a),已知D、E分别为AB和AC的中点,DE=5,求BC的长。

(2)如图(b),D、E、F分别为AB、AC、BC的中点,AC=8,∠C=70°,求DF 的长和∠EDF的度数。

(3)如图(c),假设∠DEF的周长为10cm,求∠ABC的周长;假设∠ABC的面积等于20cm,求∠DEF的面积。

(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2)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经历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作业:课后练习题。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

6.4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中位线和它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这个定理解决有关直线平行和线段的相等和倍分等问题.因此,正确理解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和学好本节的关键.学生分析:初二的学生对于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基本步骤和方法已经初步掌握.对于本节课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的理解及完成大部分练习也不是难事,但在本节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如何证明线段的倍分问题;二是应用中位线性质定理时怎样添加辅助线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收集提取性息的意识和推理能力,使学生会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从认识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到推理的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的过程,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一步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有关知识.教学学习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证明及应用难点: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来推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课前准备三角板 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如图,有一块三角形的蛋糕,准备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要求四人所分的形状大小相同,请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设计意图】:让学生打开思路,为探究三角形的中位线的相关问题做好准备.合作探究一: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阅读课本30页“实验与探究”: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的两层含义:1.如果D、E分别为AB、AC的中点,那么DE为△ABC的中位线.2.如果DE为△ABC 的中位线,那么D、E分别为AB、AC的中点.【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大胆猜测和想象的能力,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谈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究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在△ABC中,中位线DE和边BC什么关系?位置关系:DE∥BC数量关系:DE=1/2BC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如图:在△ABC中,AD=DB,AE=EC. 则有:DE∥BC DE= 1/2 BC证明: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AE=CE,∠AED=∠CEF∴△ADE≌△CFE,∴CF=AD,∠A=∠FCE∵AD=BD,∴BD=CF且CF//BD∴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有DF//BC,DF=BC,再由DE=1/2DF=1/2BC可得【设计意图】:通过一名学生自由书写和一名学生按照格式步骤书写,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证明过程的严谨性.本环节为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所在,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合作的好习惯,在过程中体会逻辑推理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例题讲解:例1:如图,点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当堂检测:1.如图,在△ABC中,DE是中位线(1)若∠ADE=60°,则∠度,为什么?(2)若BC=8cm,则DE= cm,为什么?(3)若EF=5cm ,则BC= cm2.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各边中点AB=6cm,AC=8cm,BC=10cm,△DEF的周长= cm3.在△ABC中,E、F、G、H分别为AC、CD、BD、AB的中点,若AD=3,BC=8,则四边形EFGH 的周长是____.4.铁匠师傅要把一块周长为30cm的等边三角形铁皮,裁成四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三角形铁皮, 你能帮助他想出办法吗?说说你的想法。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教学设计
-请小组讨论:如何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来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请分析并解释:为什么三角形的中位线可以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
4.拓展与创新题:提供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例如: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中位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例如,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是否玩过接力赛?在接力赛中,为什么运动员总是沿着一条直线跑,而不是曲线?”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性质和作用。然后我会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在三角形中找到一些特殊的线段,这些线段是否也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呢?”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请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5.反思与总结题: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以及对未来学习的规划。
2.结合实际例题,通过直观演示和逐步引导,让学生体会中位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将选择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线进行解决。
-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领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利用变式练习和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教师将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及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需要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如何使用尺规作图作出三角形的中位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有哪些性质?3.如何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我会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建议。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2.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3.难点的突破方法:(1)本教材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是由一道例题从而引出其概念和性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在这个知识的讲解顺序安排上是不同的,它这种安排是要降低难度,但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添加辅助线的练习很少,因此无论讲解顺序怎么安排,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例1)时,题中辅助线的.添加都是一大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重点分析辅助线的作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理解: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证明结论成立的思路与方法.(2)强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中位线:中点与中点的连线。

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3)要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特点、条件、结论及作用交代清楚:特点:在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个结论表明位置关系,另一个结论表明数量关系。

条件(题设):连接两边中点得到中位线。

结论:有两个,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另一个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选用其中的结论)。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4)可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掌握其性质.三、课堂引入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用途吗?(答: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等。

(完整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完整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授课设计背景】1、面向学生:初二学生2、课时:1 课时3、学科:数学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2 张三角形纸,剪刀 .【教材解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浙江教育初版社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入,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特别是在判断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各处浸透了归纳、类比、转变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想有着积极的意义。

2、授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看法〔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经历“研究—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睁开推理论证的能力。

领悟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感情目标经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脚扎实地、善于观察、勇于研究、严实认真的科学态度。

3.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授课方法】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拥有了必然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想、证明的过程,我采用:启示式授课,在课堂授课,我向来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为主线〞的授课思想,经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解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加授课全过程。

1【授课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设景激趣,引入新课看法学习,感悟新知拼图活动,研究定理坚固练习,增强新知小结归纳,作业部署〔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着手实践研究〔请您做一做:让学生拿出自己起初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1、找出三边的中点2、连接 6 点中的任意两点3、找找哪些线是你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未曾学过的设计妄图:在本环节,让学生经过着手操作,学生会发现有 3 条是已经学过的中线,有 3 条是没有学过的。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看,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静下来思考几何问题,比较喜欢一些更有深度的严格的推理证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转化与化归思想;3.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及推理能力。

能力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猜想及证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及应用”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渗透化归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难点:利用三角形中位定理证明几何问题,培养学生适当添加辅助线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剪刀、硬纸、三角板【教学方法】情景教学与过程学习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与导入知识回顾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用途吗?(答: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眼再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创设情境:实验(剪纸小游戏):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答案如图)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二.新知探究例1 如图,点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1/2BC.分析: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把要证明的内容转化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来证明结论成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平行四边形.方法:如图(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由△ADE≌△CFE,可得AD ∥FC,且AD=FC,因此有BD∥FC,BD=FC,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1/2BC.(也可以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证明方法与上面大体相同)三.新知讲授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思考】:(1)想一想:①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几条?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答:(1)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三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主要是线段的端点不同.中位线是中点与中点的连线;中线是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拓展】利用这一定理,你能证明出在设情境中分割出来的四个小三角形全等吗?(让学生口述理由)例2(补充)已知: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连结AC(图(2)),△DAG中,∵ AH=HD,CG=GD,∴ HG∥AC,HG=1/2AC(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同理EF∥AC,EF=1/2AC.∴ HG∥EF,且HG=EF.∴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此题可得结论: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图2所示)四、课堂练习1.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 m,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m,理由是.2.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8cm 、10cm和12cm ,求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五、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教材P50,“习题18.1”第5题.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本课时前半部分练习.六、师生互动,共同小结1.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什么性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分别是什么?)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怎么去运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0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0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延伸】师:(微笑)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没有?生:(齐答)圆满完成了任务.师:(赞许地点点头)老师相信同学们完成的态度和质量,下面老师请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评析〗师生互动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为下面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生:(很有把握地)数量关系:DE =12BC 位置关系:DE ∥BC ,师:(赞同地点点头)很好.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共同来看能否给予理论的证明.老师画图,写已知、求证.已知:D 是AB 中点,E 是AC 中点求证:DE =12BC ,DE ∥BC . 师:(启发引导)当要证明线段之间存在“倍半关系”时,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学生思考片刻,有人开始举手)生:(不是太有把握)截长补短.〖评析〗“温故而知新”此时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学生的嘴说出来,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师:(面带笑容)对啊!本题不妨采取“补短”的方法试试看.延长DE 至F ,使得EF =DE ,连接AF 、DC ,同学们接着分析,看能不能证得结论.(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老师在行间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四分钟后,有十几位同学已经完成,上黑板的同学也已经完成.)A D EC〖评析〗当学生分析问题遇到障碍时,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然后进行点拨,再把继续分析的机会留给学生,此刻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最佳时机.师:同学们抬头看黑板上的过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看他完成的思路.由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到平行四边形ADCF,再用性质得到AD平行且等于CF,从而BD平行且等于CF,又得到平行四边形BDFC,所以DF平行且等于BC,所以DE平行且等于12 BC.师:下面把刚才讲授的内容归纳总结一下.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以后遇到三角形中位线,我们可以直接写结论,无需证明了.符号语言:∵AD=BD ,AE=EC ∴DE=12BC,DE∥BC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区分三角形中位线和三角形中线.请同学说说看区别在哪儿?生:(很自信地)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一个顶点与一边中点连接而成的线段.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两边中点连接而成的线段.〖评析〗一字之差,含义完全不一样.教师要不失时机对学生渗透严谨的审题态度对提高学习的质量大有益处.事实上,不少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就是因为审题不严谨而导致失去不应失的分,让人觉得甚是可惜.师:(边点头边示意她坐下)很好,完全正确.下面完成“学案”中的“随堂练习,巩固深化”部分试题.(同学们埋头做题,老师行间巡视,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环顾整个教室)看来同学们差不多完成了.下面请同学说说答案或解题思路.生:第1题答案:5cm;3cm生:第2题答案:13.5生:第3题:看到中点联想三角形中位线,EM、FN两条中位线对应的第三边都是AP,所以EM平行且等于FN ,从而四边形EMNF是平行四边形.生:第4题:受第3题启发,中位线所在的三角形没有,所以需构造,连接AC,类似第3题可以得到HG、EF都平行且等于12AC,从而HG平行且等于EF,因此,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师:做完第4题后,有什么体会?生:有较多线段中点时,联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如果题目无三角形,则需作辅助线构造.〖评析〗帮学生归纳总结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不失时机点拨、归纳、总结、建模,学生也应从做过的题目中感悟,形成规律,提升能力.生:第5题,分别取AC、BC的中点D、E,先测量DE的长度,从而AB=2DE.师:同学们是否有印象此类问题在前面“三角形全等”部分曾遇到,当时我们采取的策略是什么?生:构造三角形全等.师:(高兴地点点头)对,真棒!〖评析〗数学课程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只是会做书本上的现成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数学意识,能否把现实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类似本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模型,认识和发现数学模型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师:下面大家完成“学案”中的“当场训练反馈”,认真完成,待会儿老师要收上来批改,看看同学们对本课知识掌握的情况.〖评析〗当场测试反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是“第一手资料”,根据批阅情况,决定下一课的教学任务.师:“学案”中“课后提升”练习由同学们课后完成.下面对本节课小结一下,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生:懂得了有了中点,要联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没有三角形,作辅助线构造.生:实际生活中也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生:要区分三角形的中线和三角形的中位线.师:同学们归纳得比较完整,很好!从目前情况看,已经达到课前预设目标,老师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尽力完成今后的学习任务.大家说,有没有信心?生:(齐答)有.〖评析〗教师对学生付出的肯定、认可,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平时,教师要善于拿起表扬的武器,多鼓励少批评,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5.5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4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5.5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4

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5.5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15.5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北京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即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并且平行于第三边。

这一定理在几何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定理和证明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仍有所欠缺,对定理的理解和证明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学科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应用。

2.难点:对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证明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工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几何画板、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3.教学资源:相关教学课件、视频、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或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并用几何画板演示定理的证明过程。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位线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6.4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_初中数学_郭剑

《6.4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_初中数学_郭剑

《6.4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肥城市王瓜店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郭剑一、教学目标设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逐步提高自主建构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切实提高课堂效率1、认知目标(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二、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这堂课启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点】: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录活应用.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但还远未达到成熟阶段。

因而新授时可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之下,借助一些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潜力,从而做到教与学的充分和谐。

四、教学准备:课堂组织策略: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逐层展开,传授新知识,并精心设计例题、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获取知识。

辅助策略:借助“Powerpoint ”平台,向学生展示动感几何,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难题,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1、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动手操作:(1)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 (2)分别取AB,AC 中点D,E ,连接DE(3)沿DE 将△ABC 剪成两部分,并将△ABC 绕点E 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2、思考: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吗?3、探索新结论:若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那么DE与BC有什么位置和数量关系呢?启发学生逆向类比猜想:DE∥BC,DE=21BC. 由此引出课题.二、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1、知识回顾(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有几条? (2)三角形的中线有哪些性质? 2、探究新知(1)连接三角形两边 的 ,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要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鼓励学生家长参与作业的监督和讨论,增强家庭对数学学习的支持。
(四)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安排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旨在巩固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他们的解题方法,了解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定理的应用。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并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三角形的图形,指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让学生观察中位线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开始系统地讲授新课。首先,我详细讲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最后,我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现象,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检验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题: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基础题目,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以及定理的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2.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如求三角形的面积、线段长度等。
3.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几何图形的分割与拼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难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含有三角形中位线的实例,如桥梁、梯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和作用。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内容。

(2)正确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难点】正确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学生回答(过渡:今天我们来研究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板书: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二、新课教学1、自学课本P47倒数两段,弄清什么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画出△ABC的AB、AC边中点D、E,连接DE。

像DE这样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过渡:下面同学们亲自动手画画)2、(1)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ABC,并画出它的一条中位线DE。

(2)量一量: DE、BC的长度∠ADE 和∠ABC 的大小(过渡: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你们量出的结果 猜想:DE 与BC 的大小及位置关系) 板书:DE=1/2BC DE//BC(过渡: 同学们,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这个猜想是否成立,要通过我们所学的知识证明) (过渡:要证明DE=1/2BC ……,要证明DE//BC ……)(过渡:通过刚刚的证明,我们得出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过渡:我们将其称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过渡:请同学们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学以致用】如图, A 、B 两点被池塘隔开,怎样测出A 、B 两点的实际距离?(过渡:解决这个题的方法很多,同学们下课后可以试试其他方法)【比一比】课件展示练习1、如图,在△ABC 中,DE 是中位线(1) 若∠ADE=60°,则∠B=(2) 若BC=8cm ,则DE=(3) DE+BC=12cm ,则BC=2、如图,在R T △ABC 中,∠A=90°,D 、E 、F 分别是各边的中点,AB=6cm ,AC=8cm , 求△DEF 的周长.【板书设计】1、三角形的中位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B A。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2.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定理。

3.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2. 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1. 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

3. 彩色粉笔或markers。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形的中位线。

2.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一个顶点和对面中点的线段。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3. 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4.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找出中位线,并标注出中位线的性质。

2.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加深对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学生对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性质和定理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发现和理解。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使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解释他们的思路。

3.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如:在给定三角形中,找到一条线段,使其长度等于三角形的一边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能力与过程目标:借助动手操作及动画变换等形式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3.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方法】对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猜测、联想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

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学用具】教师:三角尺、剪刀、三角形纸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学生:基本学具、导学案【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故事和问题情境导入,以学案导学,变静态、封闭型课堂为动态、开放性的知识互动交流和探究。

借助动手操作演示,配合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的动态辅助演示,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力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简单的操作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各种数学模型,总结数学思想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过程中选用的习题练习又易到难,梯度递升,贯穿了转化、一题多解、方程、倍分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融知识生成与解决途径于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第三环节:概念学习、获得新知:1、认识中位线:定义:像DE这样,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大家动手画画看!)2、提问:(1)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2)“中位线”与“中线”一样的吗?两者有何异同?我能区分:中位线和中线的异同(见后-附表1)1、由上面的故事和剪拼活动,水到渠成地轻松认识到“中位线”的定义。

2、动手画出中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按照老师出示表格的引导,对比中位线和中线的异同。

1、引导学生在上面剪拼图形的演示中感受到“中点,中点,连线”的特殊关系。

2、让学生自主提炼出“中位线的定义。

3、设置提问引导学生比较中位线和中线的异同。

1、有了上面的铺垫,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发现和认识中位线定义。

2、并运用了类比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第四环节:猜想验证、互动探究:1、剪拼演示二:利用剪拼演示一中剪得的四个小三角形,若只改变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位置,你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1)思考: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的理由.(2)探索新结论: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DE与 D F、BC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探究:△ABC的中位线DE与BC有怎样的关系?(1)让学生猜想:、(提示:从刚才的剪拼活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怎样推理证明这个结论?如何构造平行四边形的模型?1、观察图形,思考拼图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观察同学或老师的动手演示,配合老师的多媒体动画演示,猜想老师提出相关问题的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拼图演示,循循善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与学生交流,收集问题信息。

1、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形成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出了一般性的结论。

2、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添画辅助线:延长DE 到F ,使EF =DE ,连接FC .(4)分析证明的关键步骤,证明新结论:已知:DE 是△ABC 的中位线.求证: 证明:(过程略,参考课本P151)(5)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种辅助线添画方法和证明方法. (6)通过上述证明,你能用文字表达该结论吗? 引导学生归纳:(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几何语言:∵DE 是△ABC 的中位线, ∴3、自主归纳并组织语言作答。

4、交流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方法。

3、提问个别学生,对学生每种猜想都不作定性评价,表现出欣赏和鼓励。

4、启发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探究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层层理清命题证明的思路,简化证明方法。

3、通过提问,对学生的回答作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

4、师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

5、让学生体会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第五环节:梯度训练,各显其能: 1.基础练习、小试身手:如图,△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中点. (1)若∠B =65°,则∠ADE = °. (2)若DE =5,则BC = . (3)若BC =26,则DE = . (4)若DE + BC =12,求BC 的长度.独立思考,迅速解答。

展示练习, 点评学生的完成情况。

常见基础题型,是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直接运用,用以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强化学生对中位线定理基本图形的认识。

ABC DE1//,2DE BC DE BC1//,2DE BC DE BC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第五环节:梯度训练,各显其能:2、巩固练习、推进理解: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①若AC=4cm, BC=6cm,AB=8cm,则△DEF的周长=______;②变式:若△DEF的周长12,则△ABC的周长是________;(提问: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与原三角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③若△ABC的面积为24,△DEF的面积是_____.(提问:三角形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1、积极动脑思考,完成练习。

2、根据老师的拓展提问,自主发现和归纳三角形中位线所围成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1、展示练习,点评学生的答题情况。

2、层层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前面“明析前疑”的基础下,乘胜追击,该组练习是中位线性质定理的变式运用,让学生吃透图形的性质,推进对所学知识的升华。

第五环节:梯度训练,各显其能:4、例析交流、强化思维:如图,在任意四边形ABCD中,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E、F、G、H,四边形EFGH的形状有什么特征?(1)分析:四边形问题(连接对角线)三角形问题(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添画辅助线)(1)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过程略)1、根据教师的提问,自由交流,抓住“中点,中点,中位线”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2、自主书写证明过程。

3、归纳结论。

1、先鼓励学生猜测,对各种猜测给予欣赏。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中点,中点,中位线”的方法,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

3、检查和点评学生的推理书写情况。

1、激活学生运用中位线定理对中点四边形的特性进行探究,得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和探究发现能力。

2、教会学生的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3)提问:通过证明,你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4、提问相关的结论。

5、提高训练: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DB ,AE =EC ,BF =FC .求证:AF 与DE 互相平分.独立思考,类比上面例析的“中点,中点,寻找中位线”的方法解决。

再现“中点,中点,中位线”的的思路,引导学生作辅助线,有目的性选择学生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该题训练,能巩固学生互动学习的成果。

学生在即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后,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法,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A 、B 两点被岛屿隔开,如何才能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呢? 解决方案:(1)在A 、B 外选一点C ,连结 AC 和 BC ; (2)并分别找出 AC 和 BC 的中点M 、N ; (3)连结MN ,并测量MN 的长度;(4)因此,MN 是△ABC 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AB=2MN.根据新学的知识,思考寻求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办法。

提出探究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指点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和提高的机会。

BCM NA.【板书设计】§6.3 三角形的中位线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连接三角形 两边中点 的线段。

2、 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3、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 几何表述:∵DE 是△ABC 的中位线, ∴ 4、应用【教学反思】 附表1:比较中 线中 位 线图 形相同都是三角形内与 有关的线段.不同 端点: 端点:1//,2DE BC DE BCABCA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