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饮食观念、惯和技巧上。
在饮食观念方面,西方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强调科学和规范,而不追求口感和美感。
他们更注重营养成分的组合,根据人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值得中餐借鉴,但同时也使西餐在用料和烹饪技巧上受到局限。
西方餐点通常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
这种机械性是中餐需要克服的。
总之,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注重口味和美感,而不是营养成分。
他们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尤其是“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除了果腹充饥,中国人饮食的目的是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中餐在这一点上正好相反于西餐,中餐强调的是食物的口感和美感,而不是营养价值。
中国烹饪以多种原料混合调和而成的菜品为特色,如福建名菜“佛跳墙”,其中包含鸡肉、鸭肉、猪蹄筋、瑶柱、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和数种副料。
这种烹饪方式使得每种原料的个性几乎被淹没,却产生了一种新的美味。
这种烹饪方式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符的。
中国饮食强调感性化,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倾向于艺术化,这种随意性使得同一道菜肴可以因地区、季节、对象、等级的不同而操作处理不同。
在原料采用上,中国烹饪可以将鸡脚变成“凤爪”,鱼头做成“砂锅炖鱼头”等。
在制作技法上,更是信手拈来便是一道美味佳肴。
然而,中国饮食对营养科学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模糊把握,缺乏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判断,只是一种经验和一种俗。
这也是中国饮食的不足之处。
相比之下,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然有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
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是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宗教、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这些差异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饮食观念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些显著差异。
中西方在食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五谷杂粮”和“荤素搭配”,如大米、小麦、玉米、豆类、蔬菜、肉类等常见于中餐中。
而西餐更注重肉类和奶制品,如牛肉、猪肉、鸡肉、鱼肉、奶酪等。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人们的主食习惯不同,中餐主要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而西餐则以面包、意大利面等为主。
中西方餐桌礼仪有显著差异。
在中餐文化中,家庭成员一起吃饭,强调家庭的团聚和温馨。
家人之间会相互传菜,共同分享食物,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在西餐文化中,餐桌上的食物是个人的,不会互相传递。
用餐时西方人会使用刀、叉、勺等餐具,而中国人更习惯使用筷子。
中西方在烹饪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火候的掌握,追求色、香、味俱佳,常用的烹饪方法包括炒、煮、炖、蒸、炸等。
而西餐更注重原料的味道和质地本身,常使用烤、煎、炸、蒸等方法进行烹饪。
这体现了中西方人们对于食物味道和质地的不同追求。
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中餐注重营养均衡,强调荤素搭配,追求五味调和。
而西餐注重各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单一食材的原味,鲜香美味。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餐注重五谷杂粮和荤素搭配,家庭成员一起共享食物,强调团聚和温馨;西餐注重肉类和奶制品,食物个人使用,追求原料的味道和质地本身。
这些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历史、宗教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也逐渐融合。
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饮食方式有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多美食,并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FOOD INDUSTRY ·71 王福燕 徐州救助管理站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重对于食物精神方面的享受。
再简单的食物,只要它有营养都可以被西方人列入饮食清单,因此,西方人的饮食很简单,面包、牛奶、黄油、奶酪等这些简单的食物就可以组成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差异与交融方式饮食方式存在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食材结构的不同与用餐方式的差别,在食材方面,中国人主要以农作物为主,以肉类为辅。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再加上中国人高超的种植技术,使我国农作物产量较高。
而动物的养殖较少,所以我国的食材结构是以粮食、蔬菜为主,以肉类为辅。
然而西方的食材结构与我国却有很大不同,由于西方的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作物不能很好的生长,所以西方人都是以养殖畜牧业为主。
肉类产品比较丰富,因此,西方人的食材结构都是以肉类为主,农作物为辅,与中方的食材结构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人主要以筷子为主,以杯、盘、碗、匙为辅进行用餐。
而西方人主要是以刀叉为主,以杯、盘等餐具为辅。
在用餐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根据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哪一方的饮食文化高,哪一方的饮食文化低。
应该说各有其优点,也都存在着缺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只注重外形与味道,而不注重营养。
西方的饮食文化只注重营养却不注重味道,双方都有利弊。
因此为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共同发展,我们因该使两种饮食文化进行交融,不断吸收彼此的精髓,改善自身的缺点,使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达到更高的水平。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中西方的人们对食物的追求方式上。
中国人追求的是食物的外形与味道,对营养的要求较低,然而西方人在饮食方面的追求却与中国人正好相反,他们追求的是食物的营养搭配,对味道和外形却不是很在意。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不断合作与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交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蕾体验。
中西方饮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饮食习惯。
一、餐饮形式的差异在餐饮形式上,中西方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以“主食+副食”为主要概念,即一餐必不可少的是米饭、面食等主食,再加上肉类、蔬菜等作为主食的陪衬。
西方则以“一道菜”为主要形式,即一餐专注于一种主材,如牛排、鱼肉等,搭配适量的蔬菜或配菜。
这种差异在食物搭配上有着明显的表现。
二、食材搭配的差异中西方在食材搭配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餐追求的是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尽量保留原材料的鲜美和营养成分。
中餐会根据不同菜品的特点搭配不同的食材,如炖鸡会搭配中草药,红烧肉会搭配豆腐。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口感和风味,以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
西餐的食材搭配主要是为了突出主料的口感,如与鸡肉搭配的是土豆泥和煮熟的蔬菜等。
三、饮食习惯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重视粒食,崇尚饭食文化。
一日三餐里,米饭或面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人们认为不吃饭就等于没有吃。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主菜的搭配,面对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西方国家提倡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的选择,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四、用餐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注重团圆,尤其强调与家人一起吃饭的重要性。
中国人在餐桌上会相互之间夹菜、敬酒等表示尊重和友好。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舒适和享受,一般不会互相夹菜或敬酒。
西方人吃饭时会使用刀叉等餐具,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还体现在用餐礼仪等细节上。
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饮食习惯是增进友谊和加深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互相学习和借鉴。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浅析全球化趋势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浅析全球化趋势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作者:杨奥来源:《祖国》2018年第24期摘要:受不同因素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千差万别,其用餐方式、对象、礼仪与饮食观念也各不相同。
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民族交流日益增多,饮食文化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借鉴与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势必会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饮食体验,从而提高饮食生活质量。
同时,这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应吸取别国精华,摒弃自己的糟粕,向更完美方向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饮食文化文化差异文化融合饮食文化作为与“吃”“喝”行为相关的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它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其基本特征与功能也反应了世界各国文化的特点。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人很注重食材的相互搭配,在用料上随意性比较大;而西方国家注重食材的营养补给,饮食简单快捷、方便。
受自然、经济、政治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食物、餐桌上的礼仪以及饮食观念等方面。
而随着全球化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密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也不断增强。
饮食文化交融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部分,将为人类的文化交融带来很大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一)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根据王佳的《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1],中国大唐时期,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饮食文化更加丰富,中国人对菜肴的兴趣也很大,饮食大多是热食,蒸、炒、焖等烹饪方式都是家常菜的必备。
而西方人大多数爱肉食,冷餐冷饮是西方人重要的饮食内容;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习惯围坐在桌子前互相用筷子夹菜劝酒,例如春节的团圆饭;西方人则习惯分盘子用餐,使用刀和叉;面对菜肴,中国人对味觉要求颇高。
菜的美味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得到人们的喜爱,西方人则更重视食物本身的营养,菜的营养价值越高,越容易成为西方人的首选;大部分中国人喜欢调和美,即注重于各种味道与食材的调和,即使是最普通的菜也包含着中国人对色香味俱全的追求,而大部分西方人喜欢独立美,例如一道黑椒牛排,盘中的牛排与薯条也是分开摆放,互不干扰。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
中西方美食文化的异同与交流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认知、态度和审美,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原因,中西方美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但同时也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产生着新的创意和火花。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1. 菜品组合中餐食品通常按照五味、五色、五香、五形、五热的标准进行搭配,追求健康、营养和美味的平衡。
而西餐则讲究主食、汤品、甜点、酒水的搭配,因为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西餐以肉类和面包为主打,蔬菜水果等则是陪衬。
2. 食用方式中餐通常以家庭或者团体聚餐为主,无论是点菜还是共享,都强调着“人情味”的重要性。
对于用餐礼仪也是十分注重的,如筷子的使用、餐桌上的行为等。
而西餐则偏向于单独用餐,强调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和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用餐礼仪则相对简洁。
3. 食材选择中餐通常以天然材料为主打,新鲜、趣味性、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为家常菜,比如川菜、粤菜等地方性口味。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材料的稳定性和耐储存性,稀缺性的材质常常被加上高昂的价值,比如:法国鹅肝或是意大利干酪。
二、美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 中餐出海近些年来,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好评不断,如京酱肉丝、麻婆豆腐、火锅、炸酱面等等,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全球美食文化icon,美国、英国、法国都已开了许多中国餐馆,开放式的烹饪流程和口感的变化让更多不同的人群了解和喜欢上了它。
2. 西餐适应中国西餐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呈井喷式的,咖啡厅、西餐厅、快餐店等等多种类型的餐厅在中国大陆铺天盖地的涌现,提出着创新和独特的餐饮理念。
比如:意式披萨、美式汉堡、法式酥饼等等,都已经被中国的消费者接受和喜爱,并且已慢慢地与以往的中西餐方式相融合。
3. 中西混搭中西混搭的菜品在现代餐饮业中也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西餐厅开发了一些中西合并的菜肴,比如:中式火锅披萨、法式甜品上海黄鱼、香草茶味义大利面、双菇奶汁炖鱼羹等等,这些推陈出新的创意体现了中西方美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意。
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吃”。
其本身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饮食观念、饮食习俗、菜品选择的种类、烹调的方法、餐桌上的礼仪等,均包含在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之中。
世界的饮食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物产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异的风格。
世界菜系的分类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三大菜系,一说为四大菜系。
三大菜系是指: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
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以西餐为主体。
土耳其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四大菜系则加上俄国大菜。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说得不好听,就像给机器加油一样。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落后了,到处打上了方法论中的形而上学痕迹。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
而且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没有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本文旨在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地理、哲学和社会因素,以期增进对两种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其在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饮食观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最后探讨这些差异对各自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为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概述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传统以及审美观念。
中西方饮食文化,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表现,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中国菜肴种类繁多,口味丰富。
中餐注重食材的天然与新鲜,烹饪手法复杂多样,追求“色、香、味、形、皿”五者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社交手段,体现了中国人对“和”的追求。
餐桌上的礼仪、共享食物的习惯,都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和亲情伦理。
相对而言,西方饮食文化则呈现出另一种风貌。
西餐注重食材的精细挑选和烹饪过程中的营养保留,强调食物的原汁原味。
西餐的烹饪手法相对简单,追求的是食物本身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在西方,饮食更多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个人选择,体现了西方人对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重视。
餐桌上的礼仪则更强调个人独立和尊重个人空间。
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手法、饮食观念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也为世界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方式、餐桌礼仪以及背后的饮食观念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自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饮食方式和食物选择各不相同。
中西方饮食文化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将对其进行比较。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在饮食习惯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餐一般以米饭、面条为主食,注重口感的软硬和配料的混搭。
而西餐则以面包、马铃薯为主,一餐中会提供肉类、蔬菜和主食等多个食物。
此外,中餐中常见的传统饮品有茶和粥,而西餐中喝的多是咖啡和果汁。
二、用餐礼仪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中餐中,人们一般习惯使用筷子,并多人一起分享一道菜,表达团结和融洽的象征;而西餐中常用刀叉进行进餐,一锅一客,强调个体独立和私人空间的尊重。
三、菜肴特点中西方菜肴在调味品、口味和烹饪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餐以大量使用酱油、盐、味精等调味品,口味偏重,多采用炒、煎、炸等炒制方法,突出原料的鲜嫩和香味。
而西餐则注重原料的原汁原味,大量使用黄油、橄榄油等天然调味品,多采用烤、煮、焯等健康烹饪方法,强调食物的营养和口感。
四、饮食结构中西方在饮食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
中餐以米饭或面食为主食,并会配上蔬菜、汤和一些肉类,形成四菜一汤的搭配;西餐则以荤素搭配为主,主食和配菜相对独立。
五、餐前餐后中西方在餐前和餐后的习惯也有不同。
中餐中常见的餐前小菜是提供茶或汤水;而西餐则以面包或沙拉作为开胃小菜。
在餐后,中餐一般会提供水果作为甜点,而西餐则有更多选择,如巧克力、蛋糕等。
六、饮食文化节日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节日也有不同。
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会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而西方的圣诞节和感恩节则是重要的饮食文化节庆日,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节日大餐,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庆祝。
总体上,在不同的饮食文化中,人们的口味、喜好和习惯都有所不同。
中餐注重的是调和各种食材的口感和香气,追求齐心协力的氛围;而西餐则更注重食物原汁原味的体验和个体的独立性。
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只是在于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还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交关系、人际交往、个人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和价值观。
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59撰文/陈雪梅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谈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更代表了本国的民族特色。
然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更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
对比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建议,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冲突。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表现从“食”的角度看,中国人把谷类作为主食,尤其是面食为主,蔬菜、肉类则是副食。
事实上,在我们传统的菜谱里,素菜是每天的必需品,也仅仅在重要的日子,肉类食物才会出现,由此便产生了“菜食”的说法,以蔬菜类为主的食物在我们日常的膳食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肉质类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然而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还是蔬菜为主的生活方式。
欧洲人的饮食对象是以肉制品、奶酪品为主,他们凭借着以游牧和航海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以及特有的文化血统,以狩猎、饲养为主,以采集、栽种为辅,荤食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饮”的另一面来看也是这样。
中国人习惯于喝茶,茶的品性味道需要慢慢细品方能领略各种真味,悠远绵长,与植物性合;西方人喜欢喝酒、咖啡香槟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饮料,尤其是酒带有像火一样热情而奔放的性格,喝完会使人的精神兴奋;咖啡口感通常以苦涩、醇香而俗称,饮后也会使人激动。
60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是合餐制。
不管是在那种场合,宾客们都喜欢围成圈儿坐在餐桌旁边,将所有的菜肴、汤都放在宾客的中间,食客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选取自己觉得美味可口的饭菜。
这其中蕴涵着既体现共同享用,也体现大家感情的深厚思想。
然而,由于西方人独立意识比较强,往往是分餐制。
自助餐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在宴会上,主人将已经备好的食物放置在桌上,由客人自己随便享用,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夹在盘子里面,随后找个舒适的地方站着或坐着吃,也可以边吃喝边和亲密的朋友聊天、说笑。
另外,中餐讲究菜肴丰盛,品种多样,并且对用餐顺序也格外讲究。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饮食文化差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自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下面我们将从中西方饮食的历史渊源、食材特点、餐饮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一、历史渊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饮食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传统的饮食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八大菜系、餐桌礼仪、节气饮食等。
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饮食文化的奠基之作,西方饮食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中世纪时期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宗教色彩。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不同美食文化传统。
二、食材特点中西方的食材特点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使用新鲜、天然的原料,尤其是蔬菜、瓜果等植物类食材。
中国菜以色、香、味俱全著称,讲究的是食材的鲜美和口感的丰富。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厨房更加注重肉类的利用,尤其是牛肉、羊肉等。
在西方菜肴中,肉类被赋予了更多的烹饪方式和调味方式,例如烤、煮、炖等,使得西餐在风味上更加突出。
西餐中的奶制品和面包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西方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
三、餐饮习惯中西方的餐饮习惯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中国,餐饮文化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餐桌是家人聚集的地方,人们讲究“团圆饭”,尤其是在传统的节日和重大的家庭聚会上。
中国人喜欢粗细相间,各色调味、营养搭配的菜肴,主食以米饭为主,强调“菜为主、肉为辅”。
与之相比,西方餐饮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性,餐桌礼仪也相对更加注重。
西餐的种类繁多,包括开胃菜、主菜、甜点等,体现了西方人对餐饮的精细化和多样性。
以上就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些差异之处。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之一,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中西方饮食文化因为地理、历史、宗教和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在逐渐融合,互相影响,形成了新的风貌。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 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时间、用餐方式和饮食结构上。
在西方国家,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通常包括面包、麦片、牛奶和咖啡等。
而在中国,午餐和晚餐是最重要的两餐,通常包括米饭、面条、蔬菜和肉类等。
此外,西方人习惯用刀和叉进食,而中国人则习惯用筷子。
2. 食材选择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食材的选择上。
在西方国家,肉类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材,而蔬菜和水果则作为配菜。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加注重谷物、豆类和蔬菜的摄入,肉类和鱼类则作为主食。
此外,中国人还喜欢食用海鲜和豆制品,而西方人则更加偏爱奶制品和面包。
3. 烹饪方式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烹饪方式上。
在西方国家,烹饪通常采用烤、煮、炸等方法,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中国的烹饪方式则更加注重火候和调味,常见的烹饪方法包括炒、煮、蒸和炖等。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1. 西方食材在中国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食材进入中国市场,并被融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例如,西方的奶制品如奶酪、黄油和酸奶在中国的消费市场逐渐扩大。
此外,西方的烘焙食品如面包、蛋糕和饼干也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2. 中西方烹饪技巧的交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烹饪技巧的交流上。
中国的炒菜技巧和西方的烤肉技巧相结合,创造出了烤串、烤鸭等美食。
同时,西方的烹饪技巧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西餐厅的开设和西式烹饪的普及。
3.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融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餐饮文化的交流上。
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和西餐厅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文明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涉及到饮食习惯和食品的种类,而且还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观念差异很大。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食物的种类很多,以米、面、麦、豆、蔬菜、水果、肉类、鱼类为主,注重营养和养生,兼顾口感和造型。
中餐强调荤素搭配、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讲究细嚼慢咽、烹饪精细。
而西方的饮食文化则更加注重味道和口感,重视沙拉、奶酪、蛋糕、糖果、奶油等甜品和油腻的美食。
西餐则更注重口感,强调吃得饱、吃得爽,讲究速食、便捷、简单。
二、餐桌礼仪的差异中西方餐桌礼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讲究桌面摆设、菜品烹制、饭后茶道等,餐桌上不仅要注意自己的仪态,还要尽量为他人着想,讲究客人优先、友好热情、互相敬酒。
而在西方,餐桌礼仪则更加注重个人行为,餐桌上通常会使用刀叉和餐巾,不论在哪里吃饭都遵循相同的规则,讲究礼貌、优雅和有素养的表现。
三、食品制作的差异中西方食品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食品烹制讲究火候、刀工、酱料、佐料等多重技能,讲究菜品色、香、味的协调,追求自然和谐。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调味,常常使用奶油、黄油、鲜奶油等添加剂,口味偏重,讲究表面色泽、油腻厚重和香味浓郁。
四、社会价值观的差异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餐桌上也反映了这种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餐桌上的行为更加着重于个人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化。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虽然很大,但并不是说其中一方的饮食文化就优越或不优越。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欣赏和尊重这些不同的文化,学习和借鉴它们的优点,以提高我们自己的饮食文化素质。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统一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从其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无不显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水准。
“民以食为天”,饮食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从食物材料的采集、生产、加工、储运、摆上货架、销售到烹调方式、饮食风俗习惯,都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产模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审美时尚、创造能力,以及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
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还带有特殊的地方文化色彩。
中餐和西餐文化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
因此,欧美各国的饮食菜肴也就传入了中国。
从此,西餐就成为我们常常可以品尝到的另一种口味。
西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长。
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时,就将某些欧洲菜点的制作方法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港口城市开放及各个租界的出现,西餐馆随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中上层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热潮,标志中国西餐行业进了一步。
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友好往来的国家增多了,西餐经营开始活跃起来,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给西餐业送来了春风,陆续出现一些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引进了先进的西餐设备及先进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饪水平,由此也更确定了西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重要地位。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
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
在饮食环境和服务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要求整体上的有条不紊,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广大青年的新潮观,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欢迎。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源头1. 中西方饮食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2. 我国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侧重于色、香、味的协调3. 西方饮食文化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偏重于口感和营养价值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认知差异1. 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平衡饮食,强调荤素搭配2. 西方饮食文化偏向于快餐文化,偏好高热量、高脂肪食品三、菜肴制作方式的不同1. 中餐注重刀工和火候的掌握,强调原汁原味2. 西餐更注重烘焙和烹煮技巧,追求口感和外观四、餐桌礼仪的差异1. 我国餐桌文化注重节俭,强调家人团聚2. 西方餐桌文化注重礼仪,讲究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五、饮食文化对健康的影响1. 我国饮食文化强调养生,追求食物的协调性2. 西方饮食文化多偏向高热量、高油脂食品,容易导致肥胖和心脏病六、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1. 全球化影响下,中餐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欢迎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开始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特色菜肴七、跨文化交流与饮食文化的影响1. 国际间的交流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 饮食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也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八、中西饮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 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将会继续发展2. 人们对健康、环保和多样化饮食的需求将对中西饮食文化产生影响以上是有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的文章,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源头、认知差异、菜肴制作方式、餐桌礼仪、健康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希望本文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饮食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九、中西方饮食文化对环境的影响1. 我国饮食文化强调季节性食材和食物的平衡搭配,减少了餐饮业的食品浪费。
2. 西方饮食文化中大量的快餐文化和包装食品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我国饮食文化的环保影响我国饮食文化中注重使用季节性食材,尊重食材的生长周期。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概念,让我国人在饮食中更加注重食物的新鲜和季节性。
这种选择食材的方式有助于保护环境,不鼓励大量使用冷冻、加工食品,减少了对环境的资源消耗。
从跨文化差异中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现象
从跨文化差异中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现象饮食文化是各个民族及国家之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跨文化差异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的异同现象。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饮食习惯以及餐桌礼仪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食材选择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第一个显著差异在于食材选择。
中餐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佳,讲究食物的自然美味。
中餐中的常见食材有米、面、大豆及其制品、鱼、肉、蔬菜等。
而西餐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和原汁原味。
西餐中的常见食材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海鲜、蔬菜等。
此外,中餐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食材,如豆腐、豆浆、炸酱面等,这些食材在西餐中并不常见。
而西餐中则有一些特殊的食材,如起司、奶酪、蘑菇等,在中餐中并不常见。
二、饮食习惯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第二个差异在于饮食习惯。
中餐注重饮食的均衡搭配,强调五谷杂粮的摄入,注重清淡的口味。
中餐中的传统饭菜包括主食(米饭或面食)、汤水以及主菜(荤菜和素菜)。
与之相比,西餐注重三餐的规律性,主食以面包、土豆或米饭为主,肉类和蔬菜作为主菜,多样的沙拉是西餐中的特色之一。
西餐的口味相对于中餐来说更加浓重,使用的调味料更多样化,如盐、胡椒、香草、柠檬等。
而中餐中的调味料则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
此外,中餐注重热食,认为热食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而西餐中冷食也较为常见,如冷盘、冰淇淋等。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第三个差异在于餐桌礼仪。
中餐在用餐时,人们往往坐在圆桌或方桌旁一起用餐,注重家庭团聚和人际交流。
中餐中的常见礼仪有使用筷子、酒桌仪式以及尊敬长辈等。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餐中常见的是共同搭配主食和主菜一起进餐。
而西餐在用餐时,人们常常坐在长桌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时间。
西餐中的常见礼仪有使用刀叉、礼貌用餐等。
在饮食习惯方面,西餐中常见的是将主菜和配菜分开盛放,一道道地独立进食。
此外,在用餐时间上,中餐往往更加注重慢慢享用,人们常常坐在餐桌旁边聊天交流;而西餐则更加注重快速用餐,人们往往在工作或忙碌的时候吃饭。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交融以及共融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双方的不同之处、相互借鉴的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餐桌礼仪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最为讲究,座位安排、筷子使用、上菜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而西方餐桌礼仪则较为简单,以实用为主。
其次,菜品种类方面。
中国菜品种繁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菜品,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而西方菜肴则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营养。
最后,饮食习惯方面。
中国人注重早餐,素有“早餐要吃好”的说法,而西方人则更注重晚餐,晚餐一般有主食、蔬菜、肉类等。
尽管存在差异,但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
例如,中国的火锅就被许多西方人所喜爱,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美食。
同时,西方的三明治也逐渐被中国接受,成为快餐市场的热门品种。
此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营养健康,西方的饮食理念因此在中国得到推广。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不仅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还能推动双方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可能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相互借鉴和融合,而是呈现多元化、交叉发展的态势。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饮食文化将进一步融合,形成一种世界性的饮食文化。
科技的发展也将为中西方饮食文化交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现代科技可以更加科学地配比食物营养成分,融合不同国家的食材和烹饪技术,创造更为多样化的菜式。
总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通过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相互借鉴和融合双方的优势,可以推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共同发展。
展望未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多元化、交叉发展的态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引言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差异一直是人们的焦点。
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原因,中西方在饮食礼仪、用餐时间、餐具摆放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食物的选择和口味上,更反映了中西方在饮食观念、用餐方式、饮食习惯、饮食礼仪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食物的选择和口味上。
中国饮食注重五味调和,强调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中餐的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荤素搭配,讲究食物的搭配搭,追求食物的质地口感和鲜美味道。
而西餐则以面包、面食为主,荤素搭配,多以肉类为原料,用烹调技法将其煎、炸、烤等制作,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口感丰富。
此外,中餐中有许多传统的食物,例如烤鸭、酸辣粉等,而西餐则有许多独特的美食,例如披萨、汉堡等。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西方对食物的不同追求和口味偏好。
其次,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饮食观念上。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饮食有节”,以养生保健为目的,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和功能,例如中草药的应用,以及四季饮食的调理等。
中餐追求食物的均衡和养生,讲究滋阴补阳、防病延年。
而西餐则相对注重享受和满足味蕾的感受,其饮食观念更多地强调营养均衡和食物味道的浓郁。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反映了中西方在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用餐方式和饮食习惯上。
中国餐桌上常常有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一盘菜,主食和配菜分开食用。
在中餐饮食文化中,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食物作为文化的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西餐则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子和餐具,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和独立性。
西方人饮食习惯中也有许多特殊之处,例如吃饭时用刀叉来切割食物,而不像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
最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饮食礼仪上。
中国餐桌上有许多独特的饮食礼仪,例如夹菜时应尽量避免碰到别人的筷子,喝汤要发出声音等。
中国传统餐桌礼仪强调各种禁忌和规矩,也包括用餐时的言谈举止。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礼仪相对简单,强调的是举止得体和尊重他人。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体现在食物的选择和口味、饮食观念、用餐方式、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系别:专业班级::学号:摘要:2010年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
本文主要以通过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
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容。
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文化涵。
一、世博会饮食情况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
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
许多国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
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
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
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
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
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世博餐饮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西餐服务的细节,例如摆盘的细节、音乐的细节、享受的细节结合起来音乐、环境、灯光都要充分利用,营造更好的就餐环境,这种中西融合也必将促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饮食观念,饮食意识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开始注重营养和科学搭配。
西方人也开始喜欢中国菜,开始追求味道和意境,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
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而西方一些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饮食方面深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容、烹调和饮食方式等方面。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
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和合理的方式。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讲求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如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
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
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
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二)、饮食容的差异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而制。
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由于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通常多食“素菜”,年节里才加进荤菜。
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
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
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趋向融合。
中西方在饮食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
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等也都生吃。
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是冷菜外,主莱都是热的。
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三)、烹调的差异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
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行事,菜肴制作规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那种原料。
(四)、饮食方式的差异饮食方式,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
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食客的进食量或者说是每个人所消耗的食物的量占总食物量的比例是不确定的。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
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用餐器具的不同。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
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
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
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
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光芒。
在西方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那也是很多西方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像唐人街。
尽管中国的餐饮形式多样化,美味让人留恋忘返,但传递的文化价值却一直难有突破,与美国餐饮的快速便捷,法国大餐的浪漫高雅相比,中国餐饮的定位很模糊。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餐特别是洋快餐,席卷了中国餐饮市场,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异地美食,全国诸多地方都开设了西餐厅,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招牌随处可见。
随着营养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也更加注重科学搭配,合理地摄入热量。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的饮食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更加趋向理性,特别是年轻人的饮食越来越西方化。
而在西方饮食中,蔬菜类的比重也明显加大,西方人越来越欣赏中国的饮食,越来越重视体验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方饮食文化应该增强交流,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先进的科学的餐饮文化体系。
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