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计量单位的演变及换算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计量单位的演变及换算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计量单位的演变及换算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今有别。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位进制,既1斤=16两=160钱。

现在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既1公斤=1000g。

为了方便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剂量的换算,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既1两(16位进制)=30g,1钱=3g,1分=0.3g,1离=0.03g。

单味中药的成人每日常用量,参照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致可归结为:①普通饮片10~15g;②轻质的饮片及在汤剂中分冲的散粉药物3~10g;③重质的药材15~30g;④新鲜的植物药材30~60g;⑤剧毒药物,应严格视具体的药物而取量,一般在0.002~0.9g之间。

新旧中药计量单位我学医时,还是使用旧的剂量单位,6年后的1979年,国家对中药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并对古方药量按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

实际上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由于一钱等于3.125克,三钱等于9.375,一般简算为9克。

而三钱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中药剂量,我往往用10克。

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中药大多数都是人工培植,药效已经打折,不如过去野生的,再减少剂量,岂不是更要影响疗效?旧制计量书写的方法是中医所独有的,就如下面这张处方的方法:我曾询问了一些文革后学医的中医,你们是否认识这些剂量单位,他们都说不认识,更不要说书写了。

中药度量的历史演变及经方剂量折算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然而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中医的度量制度几经朝代变化,给我们学习者带来了困扰,下面关于剂量的度量内容来自网络收集,以供识之一二。

1.度量衡制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小知识《中药古今用量的单位换算》

小知识《中药古今用量的单位换算》

小知识《中药古今用量的单位换算》
汉代衡重:1斤=16两=250克
1两=15.625克约15克
汉代容量: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一合=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斗=2000毫升,一斛=20000毫升。

汉代度量:分、寸、尺、丈、引都是十进制。

1尺=23厘米。

在中药计量上,宋朝以前的书是汉制,宋朝以后的书是今制。

1升(古)粳米是180克
半升半夏,今天称重大约是50克
五味子半升,大约是30克,
厚朴一尺,称重是15克,比较轻。

一方寸匕,是5、6克
杏仁100粒,去掉皮尖,是40克,
桃仁100粒,称重后是30克,
枳实1枚是18克,选中等大小的是18克,
附子1枚20克,大一点的附子25克,
野生的乌头个小,1枚5克。

1钱匕,大约是1克到1.5克。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东汉一两折为今13.92克。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6克。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克。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中药 剂量术语

中药 剂量术语

中药剂量术语
在中药中,常用的剂量术语有以下几种:
1. 克(g):表示药材或药物的重量,以克为单位,一克等于1000毫克。

2. 克分(gf):表示药材或药物的重量的百分之一,即一克分
等于10毫克。

3. 毫克(mg):表示药材或药物的重量,以毫克为单位,一
毫克等于千分之一克。

4. 毫升(ml):表示液体药物的体积,以毫升为单位,一毫
升等于立方厘米。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剂量术语:
1. 公斤(kg):表示药物用于治疗动物时的剂量,一公斤等于1000克。

2. 贯(滴):表示药物使用时的滴数,一滴等于0.05毫升。

3. 粒(颗):表示药物使用时的粒数,一粒等于一颗。

4. 涂抹:表示药物使用时的涂抹面积。

5. 合用:表示多种药物混合使用的剂量,一合等于一剂量单位。

6. 配伍用法:表示多种药物配伍使用的剂量,一配伍用法等于一剂量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剂量常常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

此外,中药的剂量术语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常见术语。

中药古今剂量换算表

中药古今剂量换算表
200毫升
约等于10合
1合
20毫升
约等于2龠
长度单位
1寸
2.7厘米
约等于1/3尺
1尺
30厘米
约等于10寸
1丈
300厘米
约等于10尺
1引
3000厘米
约等于10丈
中药古今剂量换算表
分类
古代单位
现代单位
备注
重量单位
1铢
约0.65克
汉代
1两
约15.625克
汉代,约24铢
1斤
约250克
汉代,约16两
1升
约200毫升
汉代,约10合
1合
约20毫升
汉代,约2龠
特殊计量
1方寸匕
约1克草木类
现代换算,金石类约2克
1钱匕
约1.5-1.8克
现代换算
1刀圭
约0.27毫升
现代换算
1字
约0.4克
现代换算
1枚
根据具体药物而定
果实类计量单位
1握
约12克
草本类药一片
常用剂量
1两
30克
市制,约等于500克
1钱
3克
市制,约等于50克
1分
0.3克
市制,约等于5克
1厘
0.03克
市制,约等于0.5克
容量单位
1斛
20000毫升
约等于10斗
1斗
2000毫升
约等于10升
1升

中医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计量单位换算是指将一种药物的不同量型进行换算,以使用者更容易掌握和使用。

药学上研究表明,中药药效与其剂量密切相关,因此中医计量单位换算在中药使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医计量单位换算涉及到几种不同的计量单位。

常见的有毫克、克、斤、两、钱、枚、把、棵、株、条、粒、指、只、枝等等。

例如,一把药丸是指50克,而一钱药丸则指的是5克。

这意味着,一把药丸等于10钱药丸。

在具体的中医计量单位换算中,也有一些计量单位是以“毫”、“克”为单位的,例如,一枚药丸是指0.1克,而一把药丸则指的是50克。

此外,中医计量单位换算中还涉及到“克”、“克”、“斤”为单位的计量单位,例如,一斤药丸是指500克,而一两药丸则指的是10克。

此外,中医计量单位换算也可以把一种药物的不同剂量形式进行换算。

例如,一斤药丸等于2两药丸,一把药丸等于100枚药丸,一条药丸等于100粒药丸,一只药丸等于10枝药丸,一棵药丸等于1000枚药丸等等。

总而言之,中医计量单位换算是将一种药物的不同量型进行换算,以使用者更容易掌握和使用。

它不仅可以让使用者更精确地控制药物剂量,而且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好
地理解药物剂量的大小。

通过正确的中医计量单位换算,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的使用效果,减少药物超剂量的情况。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中医临床及研究部门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临床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而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常常就重量换算问题产生疑惑;一些资料以讹传讹,更是曲解国粹、误人子弟,甚至性命。

鉴此,将关于重量换算的资料加以整理,仅供参考。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單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 (这首歌在我童年时爷爷就教我背熟了)。

记得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

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

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中医知识:中医古籍的剂量换算

中医知识:中医古籍的剂量换算

中医知识:中医古籍的剂量换算度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汉代:1分=0.231厘米晋:1分=0.245厘米南北朝、隋:1分=0.296厘米唐:小分=0.3厘米,大分=0.36厘米宋、元:1分=0.312厘米明:裁衣1分=0.34厘米,量地1分=0.327厘米,盖房1分=0.32厘米清:裁衣1分=0.355厘米,量地1分=0.345厘米,盖房1分=0.32厘米量1斛=10斗; 1斗=10升; 1升=10合秦汉、三国、两晋:1合=20毫升。

(汉代还有特殊的,1龠=1/10合=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南北朝:1合=30毫升隋:早期1合=60毫升,后期1合=20毫升。

唐:大合1合=60毫升,小合1合=20毫升量1石=2斛;1斛=5斗; 1斗=10升;1升=10合宋:1合=67毫升元:1合=95毫升明:1合=100毫升清:1合=100毫升衡1石=4钧; 1均=30斤; 1斤=16两; 1两=24铢汉、三国、两晋:1铢=0.57克南北朝:梁、陈1铢=0.57克,南齐=0.86克,北魏、北齐=1.15克,北周=1.72克。

隋:大铢1铢=1.72克,小铢1铢=0.57克衡1石=120斤; 1斤=16两; 1两=10钱; 1钱=10分唐:1分=0.41克宋:1分=0.4克元明清:1分=0.37克参考《金匮要略译释》折算的剂量:附子大者10枚=200g,附子中大10枚=150g,川乌大者10枚=100g,川乌中大10枚=70g,半夏大者10枚=20g,乌梅中大10枚=30g,栀子中大10枚=15g,大枣中大10枚=30g,杏仁大者10枚=4g,桃仁大者10枚=4g,枳实大者10枚=100g,中者10枚=60g,小者10枚=20g,石膏鸡蛋大10枚=1000g,全瓜蒌中大10枚=500g,百合大者10枚=100g,水蛭大者10枚=30g,中大10枚=20g 半夏1升=120g,赤小豆1升=160g,桃仁1升=120g,杏仁1升=122g,赤石脂1升=218g,麦冬1升=120g,小麦1升=140g,麻子仁1升=100g,薏苡仁1升=150g,冬瓜子1升=30g,葶苈子1升=120g,粳米1升=160g,五味子1升=90g,吴茱萸1升=80g,浮小麦1升=100g,香豉1升=124g,瓜蒌仁1升=100g,虻虫1升=16g,薤白1升=60g,蛴螬1升=60g,橘皮1升=40g,苦参1升=40g。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2010-02-27 11:50:28)标签: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着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中医古方计量单位

中医古方计量单位

中医古方的计量单位有多种,包括重量、容量和数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其解释:重量:斤:古代常用的重量单位,现代换算为500克。

两:古代重量单位,等于1/2斤,现代换算为250克。

钱:古代重量单位,等于1/10两或1/20斤,现代换算为15克。

分:古代重量单位,等于1/10钱,现代换算为1.5克。

厘:古代重量单位,等于1/10分,现代换算为0.15克。

容量:升:古代容量单位,等于1立方寸或1000立方厘米,现代换算为1升=1000毫升。

斗:古代容量单位,等于10升,现代换算为1斗=10升=10000毫升。

合:古代容量单位,等于1/2升或500毫升。

数量:片:用于计量片状药材,如生姜片、荷叶片等。

条:用于计量长条状药材,如蜈蚣、蝉蜕等。

只:用于计量单个药材,如葱白、红枣等。

支:用于计量花、叶等药材,如菊花、荷叶等。

字: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药末遮住铜钱上一个字的量即为“一字”,约合0.4克。

刀圭: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

”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

一方寸匕盛矿物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方寸匕:形状如刀匕,在一些中医古籍中常作为药物量器。

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

据学者考证,一方寸匕盛矿物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装药液则约合2.5毫升。

以上计量单位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临床需要进行换算和调整。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1合相当于现在20毫升。

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0 毫升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中医临床及研究部门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临床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而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常常就重量换算问题产生疑惑;一些资料以讹传讹,更是曲解国粹、误人子弟,甚至性命。

鉴此,将关于重量换算的资料加以整理,仅供参考。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單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 (这首歌在我童年时爷爷就教我背熟了)。

记得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l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 0.3g一厘=0.03g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1合相当于现在20毫升。

1升=10合二200毫升,1合=20毫升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⑷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古代中药处方中剂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

古代中药处方中剂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权”的发现,是中医界复兴的大好时机,可惜对中医界震动不大。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闻 风而动,广为传播。而且立即埋头于临床研究,用炙甘草汤原方试治多种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 效,令人振奋和感佩! 60年代中期,他已对历史上习用的经方剂量,发生怀疑,每遇重危急 症,如心衰濒死病人,辄用伤寒四逆汤类方原量投治。主药附子则加一倍、两倍、三倍,破格 用药。有100多例肺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导致的心衰濒死病人,在协同西医进行抢救时,绝大
古老的中医学经历了4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经受了近百年凶涛恶浪的摧残,仍然屹立于世界医学 之林,并且在21世纪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令人振奋。
(完)转摘须标明出处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 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 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 衡折算法,汉代1分,1尺=23公分;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 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 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 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 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 与创新。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
历代古医书上中药的两,钱,分,到底是多少克?
中医沿用钱和两,都是按旧制,一斤是16两,10钱等于一两,10分是一钱。

10厘是一分。

1979年后的现代著作的医书医案,一斤是按500克,一两是31.25克。

一钱等于3.125克。

也有按一斤10两的新制的。

则一两是50克,一钱是5克。

宋明清直至1979年的医家医书医案,一斤是596.82克。

一两是37.3克。

一钱等于3.73克。

隋末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一斤是222.73克。

一两等于13.92克。

一钱是1.392克。

东汉(张仲景,华佗年代,伤寒论),1斤相当于249.7克,1两是15.6克。

一钱是1.56克。

现在通常简便的通用换算:
对北方人来说,身体较为壮实,1钱多按5克计算,
对南方人来说,身材娇小,1钱多按3克计算。

中药方剂中剂量的换算方法

中药方剂中剂量的换算方法

中药方剂中剂量的换算方法
汉代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汉代:对于每一味中药一般用石(一石头=4钧)、1钧(一钧=30斤)、1斤(1斤=16两)1两(1两=24铢)来表示。

现在国家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汉代的一两约等于现在的15.6克。

现在就用1两等于15.6克的标准来换算汉代中药方剂中的剂量。

剂量转换
1石=29760克--1钧=7440克
1斤=248克--1两=15.6克
1撮=2克--1刀圭=1.5克
1钱匙=1.5克--1铢=0.65克
1分=3.9克--半方寸匙=1.5克
宋代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宋对:对于每一味中药一般用两(一斤=16两)、钱(一两=10钱)、钱(钱=10分)来表示。

现在国家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宋代的一钱约等于现在的3.69克。

现在就用1钱等于3.69克的标准来换算宋代中药方剂中的剂量。

剂量转换
1斤=590克--1两=36.9克
1钱=3.69克-- 1分=0.37克。

中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药的计量单位换算, 是指把中药的常用计量单位换算成其它常用单位的过程。

1.毫克(mg)与克(g)的换算
1克(g)等于1000毫克(mg),即1克(g)=1000毫克(mg)。

3.克(g)与钱的换算
通常将1克(g)相当于1钱。

但有些地区也比较特殊,钱数可以少一点,比如0.8元。

8.克(g)与英钱的换算
1克(g)=0.0045英钱,即1克(g)=0.0045英钱。

有的地方也比较特殊,1克
(g)=0.0036英钱,这主要是因为英钱的重量不同而引起的。

10.饼与钱的换算
通常将1饼相当于2钱,即1饼=2钱。

必要时,还可以把其他计量单位换算成常用计量单位。

有时也会出现换算出现误差的
情况,这基本上取决于计量单位的精度,要注意精度的保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古代中医药的计量单位和换算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揭示了古代中医药使用和配方制备的方法。

下面我们将对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进行详细介绍。

一、古代中药计量单位1.钱(qian):是古代中药计量单位之一,它是指中药材的质量单位,约等于3.75克。

体积计量单位为技,一钱技等于24克。

2.斤(jin):是一个质量单位,约等于500克。

它是中药饮片等中药制剂的计量单位。

3.钧(jun):是一个质量单位,约等于30斤,即15千克。

除了钱、斤和钧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计量单位,如两、两半、两币等。

这些单位在古代中药学及医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

二、古代中药换算1.钱到克的换算:1钱= 3.75克,这是中药药材常见的换算关系。

例如,如果配方中需要4钱薄荷叶,那么需要的薄荷叶的质量就是4乘以3.75克,即15克。

2.斤到克的换算:1斤=500克,是中药制剂的质量换算关系。

如一剂中药饮片需要20斤,那么需要的饮片的质量就是20乘以500克,即10000克,即10千克。

3.钧到千克的换算:1钧=15千克,是中药配方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如果某个配方中需要2钧生地黄,那么需要的生地黄的质量就是2乘以15千克,即30千克。

以上是古代中药学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古代中医药的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虽然有时会因地域和时代而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是相通的。

三、现代中药计量单位及换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计量单位和换算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1.克(g):是现代中药研究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它是指中药材或制剂的质量单位,如克生地黄、克薄荷叶等。

2.毫克(mg):是克的千分之一,常用于微量中药成分或制剂的计量。

3.升(L):是体积单位,一升等于1000毫升。

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常用升作为药液、浸膏等的体积计量单位。

4.滴(drop):是体积单位,一滴大约等于0.05-0.10毫升。

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常用滴作为药液的计量单位。

中药质量换算

中药质量换算

中药质量换算中医临床及研究部门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临床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而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常常就重量换算问题产生疑惑;一些资料以讹传讹,更是曲解国粹、误人子弟,甚至性命。

鉴此,将关于重量换算的资料加以整理,仅供参考。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斤价求两价”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單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这首歌在我童年时爷爷就教我背熟了)。

记得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

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

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2010-02-27 11:50:28)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着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
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
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 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一两=10钱=37.2克
一斤=16两=595克一钱是三克那钱与分如何换算呢?
1斤=16两=500克
1两=10钱=31.25克
1钱=10分=3.125克十克是三钱三中药的剂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线、斤等)、度量(尺、寸等) 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

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配伍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下近似值进行
换算:
一两=31.25g
一钱=3.125g
一分=0.3125g
一厘=0.03125g 1钱4厘,换算成现代剂量:3.125g+(0.03125乘以4)0.125=3.25g
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