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

1.速度、速率: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这里都是指“瞬时”,一般“瞬时”两个字都

省略掉)。

这里注意的是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除非是单向直线运动)

2.加速度:0

t v v v a t t

-∆=

=

∆a ,v 同向加速、反向减速 其中v ∆是速度的变化量(矢量),速度变化多少(标量)就是指v ∆的大小;单位时

(理论上讲矢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也是矢量,所以说速度的变化率就是加速度a ,不过我们现在一般不说变化率的方向,只是谈大小:速度变化率大,速度变化得快,加速度大)

速度的快慢,就是速度的大小;速度变化的快慢就是加速度的大小;

第三章:

3.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常用的3个公式(括号中为初速度00v =的演变)

(1)速度公式:0t v v at =+(t v at =)

(2)位移公式:2012s v t at =+(21

2

s at =)

(3)课本推论:2

2

02t v v as -=(2

2t v as =)

(4

还有一个公式s

v t

∆=

∆(位移/时间),这个是定义式。对于一切的运动的平均速度都以这么求,不单单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也可以(例:跑操场一圈,平均速度为0)。 (5)位移:02

t

v v s t +=

4.匀变速直线运动有用的推论(一般用于选择、填空)

(1)中间时刻的速度:0/22

t

t v v v v +=

=。 此公式一般用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求某点的速度(或类似的题型)。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中间位置的速度:/2

s v =

(3)逐差相等:221321n n s s s s s s s aT -∆=-=-==

-=……

这个就是打点计时器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基本原理。相等时间相邻位移差为一个定

系式:可以求出加速度,一般还可以用公式(1)求出中间时刻的速度。

(4)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5.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分析

如果一开始,规定了正方向,把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写成负值,那么公式就跟之前的所有公式一模一样。但有时候,题目告诉我们的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如:汽车以a=5m/s 2的加速度进行刹车。这时候也可以不把加速度写成负值,但是在代公式时

得进行适当的变化。(a 用大小) 速度:0t v v at =-

位移:201

2

s v t at =-

推论:2202t v v as -=(就是大的减去小的)

特别是求刹车位移:直接2002v s a =,算起来很快。以及求刹车时间:00v

t a

=

这里加速度只取大小,其实只要记住加速用“+”,减速用“-”就可以了。牛顿第

二定律经常这么用。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

实验步骤:

关键的一个就是记住:先接通电源,再放小车。

常见计算:

一般就是求加速度a ,及某点的速度v 。 T 为每一段相等的时间间隔,一般是0.1s 。

(1)逐差法求加速度 如果有6组数据,则4561232()()

(3)s s s s s s a T ++-++=

如果有4组数据,则34122

()()

(2)s s s s a T +-+=

如果是奇数组数据,则撤去第一组或最后一组就可以。

(2)求某一点的速度,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即

1

2n n n S S v T

++=

比如求A 点的速度,则2OA AB

A S S v T

+=

(3)利用v-t 图象求加速度a

这个必须先求出每一点的速度,再做v-t 图。值得注意的就是作图问题,根据描绘

的这些点做一条直线,让直线通过尽量多的点,同时让没有在直线上的点均匀的分布

在直线两侧,画完后适当向两边延长交于y

斜率的方法就是在直线上(一定是直线上的点,不要取原来的数据点。因为这条直线

就是对所有数据的平均,比较准确。直接取数据点虽然算出结果差不多,但是明显不

合规)取两个比较远的点,则21

21

v v a t t -=

-。 7.自由落体运动

(1)最基本的三个公式

t v gt =212

h gt =

2

2t v gh = (2)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些比例关系

8.追及相遇问题

(1)物理思路

有两个物理,前面在跑,后面在追。如果前面跑的快,则二者的距离越来越大;如果后面追的快,则二者距离越来越小。所以速度相等是一个临界状态,一般都要想把速度相等拿来讨论分析。

例:前面由零开始匀加速,后面的匀速。则速度相等时,能追上就追上;如果追不上就追不上,这时有个最小距离。

例:前面匀减速,后面匀速。则肯定追的上,这时候速度相等时有个

最大距离。

相遇满足条件:21s s L =+(后面走的位移2s 等于前面走的位移1s 加上原来的间距L ,即后面比前面多走L ,就赶上了)

总之,把草图画出来分析,就清楚很多。这里注意的是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前面刹车,后面匀速的。不能直接套公式,得判断到底是在刹车停止之前追上,还是在刹车停止之后才追上。

例题:一辆公共汽车以12m/s 的速度经过某一站台时,司机发现一名乘客在车后L=8m 处挥手追赶,司机立即以2m/s 2的加速度刹车,而乘客以v 1的速度追赶汽车,当 (1)v 1=5m/s (8.8s ) (2)v 1=10m/s (4s )

则该乘客分别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2)数学公式求解

数学公式就是由21s s L =+,列出表达式,代入数值,解一个关于时间t 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进行判断:如果∆>0,则有解,可以相遇二次; ∆=0,刚好相遇一次; ∆<0,说明不能相遇。求出t 即求出相应的相遇时间。

1. “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

一位置。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选修3—3知识点归纳总结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

分子占据空间看成立方体)

30V L =30

V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