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题二(人教部编版,6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灯笼。
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题一.乐羊子妻(节选)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注释】①还: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得遗金一饼得:(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 . 的特点。
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正道。
④卜:此指选择。
⑤阙:同“缺”。
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
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
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译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
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
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
’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
”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二)(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二)(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过关练习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材料,回答问题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大学:大学者,有学问的人。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的解释。
①邻舍有烛而不逮 A.逮住B.达到、及②衡乃与其佣而不求偿 A.偿还B.报酬C.尝试D.赔偿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你还知道哪些(两个以上)勤奋读书的故事?结合生活说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小古文阅读书黄筌①画雀苏轼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②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③。
乃知观物不审④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⑤乎?君子是以务⑥学而好问也。
【注释】①黄筌:五代后蜀画家。
②或:有人,③信然:确实如此。
④审:精审细密。
⑤大者:更大的事。
⑥务:致力。
4.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验之信然”与“处士笑而然之”中“然”的意思不同。
B.“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是个疑问句。
C.“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这句话的节奏应这样划分。
5.黄筌画的飞鸟,根据验证,应该怎样画才是对的?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6.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给你什么启示?阅读叶公好①龙叶公子高②好龙,钩③以写④龙,凿⑤以写龙,屋室雕文⑥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⑦而下之⑧,窥⑨头于牖⑩,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注释:①好:喜欢。
②叶公子高:春秋时楚国贵族,字子高,封于叶(今河南县)。
小升初语文专项 文言文阅读(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小升初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一)《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有一老父衣.粗衣②孙叔敖.再拜曰③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④官益大而心益小.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3)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二)《书谢御史》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02)(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二)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季梁)往见王日:“令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日:“吾欲之楚。
’臣日:'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日:‘吾马良。
’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1)吾欲之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之楚,将奚为北面?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A.南辕北辙B.分道扬镳C.天南地北D.南来北往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课文再现。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在这段话中,作者____提出了_______的主张。
5.把内容补充完整。
6.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7.选文中画“”的句子中的“二者”分别指____和____;“舍”的意思是____。
破瓮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8.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是手不释书自( )①众皆弃去去( )①儿得活得( )①群儿戏于庭于( )9.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D.钱帅登之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50篇及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强化练习题50篇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予辍然②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④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注】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諠(xuān)遗忘。
④戒:警告。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其母方.织()(2)其母引刀裂.其织()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失:____________ (2)此:____________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能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译文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来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1)正,刚好(2)割断2.(1)谊(2)是3.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蒲松龄之妻!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
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
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
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
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
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
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
②孺(rú)人:妻子。
③台阁:宰相。
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
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
⑥褊(biǎn)心:私心。
⑦穆如者:端庄的人。
此指妻子。
⑧夫人:此指贵夫人。
⑨觖(jué)望:不满意。
【精品独家】小升初衔接语文暑假练习:文言文阅读 (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含解析)
【暑假衔接】小升初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阅读(二)【前言:小学侧重双基训练,初中重视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是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从最基本的知识考查上升到能力考查,特别是增加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综合性学习,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作文的难度。
所以,本次衔接主要是在学法上进行调整,夯实基础,提高各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考点回顾】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于、以、其、而”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把握重点句子的停顿,会翻译句子4.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写作技法等。
主要考查方式有概括事件、分析形象、梳理情节,把握主旨。
【中考要求】初中对文言文的阅读考查难度加大,题型也更复杂。
(1)理解 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知识梳理】●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人教部编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一)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________。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________③后贼追至________④携拯如初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____2.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小升初衔接)六年级语文阅读、文言文训练系列二(共十八次)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训练二(小升初衔接)一、现代文阅读(一)乞丐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
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黄伟经译)白菜汤屠格涅夫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
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很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以后,她很悲痛,她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
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
“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出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对牛弹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
非②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③之声,孤犊④之鸣,即掉⑤尾奋耳,蹀躞⑥而听。
【注释】①清角之操:指高雅的曲子。
②非:不是。
③虻:吸血的苍蝇。
④孤犊:离开母亲的小牛。
⑤掉:摆动。
⑥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为:故:鸣:奋:(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对牛弹琴”的近义词是,反义词是。
(4)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怀素①写字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③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④,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怀素:唐代大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以:用。
④足:足够。
(1)“贫无纸可书”中“书”表示动作,意思是。
“名其庵”中“名”的意思则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示是( )。
A.学习要勤奋,要坚持不懈B.学习要善于创新,善于运用各种资源C.学习永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D.学习要实事求是3.文言文阅读。
农妇与鹜①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
熟视之,乃鹜也。
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
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
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
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鹜(wù):野鸭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妇不忍市之(卖)B.熟视之(仔细)C.频频颔之(点头)D.频频颔之,似谢(道歉)(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3)从这个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
许金不酬济阴①之贾人②,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③之上,号焉。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专力则精,杂学则粗(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
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
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文言知识] 说“少”。
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
“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
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
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
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
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
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2.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译文】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
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
”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
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
”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
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
”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_2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课内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gāo sōng)《牛》一轴(zhóuzhù),尤为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cù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i pì)。
”不可改也。
1.给文中的红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字词。
①曝:②拊掌:③股:④然之:____________3.把牧童说的话抄写下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4.从牧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镱子期曰:“善哉乎鼓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知音相遇前]伯牙为什么只把子期看作知音?下列说法最合适的一项是( )A.子期的专注,让伯牙感动B.子期理解他的琴声,他们心意相通C.子期的赞美,让伯牙提升了琴技6.[知音相知时] 伯牙善古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太山巍巍、流水汤汤,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仿造文中句式再写出两句。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少选之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7.[知音离开后] 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请你写一写伯牙“破琴绝弦”时心中的想法。
8.[短歌悼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你认为下列最深刻地诠释了伯牙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是( ) A.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题训练之文言文阅读(2)
2020-2021学年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题训练之文言文阅读(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解释加点字。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______)(2)是.吾剑之所从坠是(______)5.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中前两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
7.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常羊学射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yú]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mí]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hú]拂王旃[zhān]③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
④必:完全肯定。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王引.弓欲射。
(拉开)⑵如使置十叶焉.。
(于之,在那里)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欲闻射道乎?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3.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做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盲人识日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mén]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yuè],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
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眼瞎)2.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3.而人之未达.也( 洞晓)4.扪.烛而得其形( 用手摸)二、翻译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答: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二)-(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二)-(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伯牙鼓琴:_(2)伯牙破琴绝弦:___(3)志在太山:_(4)汤汤乎若流水: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句子的意思。
______ ________3.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弹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4.“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体会伯牙琴艺的高超。
______ ________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赵广拒画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建炎③中陷贼④。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注释】①李伯时:宋代名画家。
②小史:书童。
③建炎:南宋高宗年号。
④贼:这里指金兵。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尤工作马(擅长)B.几能乱真(表数量)C.使图所掳妇人(绘画)D.而广平生实用左手(其实)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遂断右手拇指遣去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
______ ________8.文中赵广是个什么样的人?______ ________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②止,钱③于郊衢④,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题二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①者,旷日②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③。
惟④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⑤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⑥。
于是还疾耕⑦,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①好猎:喜爱打猎。
②旷日:空费时日。
③知友:朋友。
里:邻里。
④惟:思考。
⑤恶:恶劣,不好。
⑥无从:没有办法。
⑦疾耕:努力耕田。
)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2分)
①惟其所以不得之故.( )
②欲.得良狗( )
③于是还.疾耕( )
④狗良则数.得兽矣( )
2.“旷日持久而不得兽”中“而”的用法( )(2分)
A.表并列
B.表转折
C.表修饰
D.表顺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4.从这则寓言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
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像这样。
③使:假使。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
②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
请你写出三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兄弟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日:“获则烹。
”其弟争日:“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
杜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下列词语。
援:讼:
烹:索:
2.兄弟之所以争吵,原因是:哥哥想________,而弟弟想,最好的解决办法是。
3.土地神的办法很好,但兄弟俩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因为。
4.从这则寓言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
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
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
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
母,非所以成教也。
”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齐人有好猎者
1.①原因②想要③回家④屡次,多次
2.(B)
3.不只打猎是这样(要有帮手),做任何事都是这样(要有好帮手)
4.要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楚人学舟
1.(1)慢;(2)看。
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猿母中箭
1.结束,完
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
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杨布打狗
2.①动词,穿; 名词,衣服②同“返”,回来
3.先前假如你的狗是一身白色出去,又一身黑色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4.鸡鸣狗盗鸡零狗碎蝇营狗苟
5.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
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兄弟争雁
1.拉开争辩是非煮搜索,寻找
2.2.煮着吃雁烤着吃雁煮一半,烤一半
3.3.等他们的争论有了结果时,雁已经飞走了
4.4.通过这个故事应该明白的道理是: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曾子杀彘
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