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合集下载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4. 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分布图的解读,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分布图、气象数据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2. 气温的记录与资料整理七、气温日变化与季节变化1. 气温日变化规律2.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八、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 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九、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十、气候变化与气温关系1. 气候变化的原因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十一、生活中的气温现象1. 城市热岛效应2. 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3.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二、气温与人类活动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2.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3.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十三、气温变化的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2. 适应气候变化3. 保护生态环境十四、拓展与实践1. 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其分布特点。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

十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学生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气温现象的能力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和整理气温数据。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2. 利用地图和图表,学会解读和分析气温分布情况;3. 运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气温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2. 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气温数据和图片;2.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环境。

学生: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气温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个人感受温度的差异。

举例说明气温对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温。

5. 实践: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气温分布、分析气温数据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分析影响当地气温分布的因素;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计量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解释,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气温分布规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 利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的相关图片、数据和案例。

2. 准备世界气温分布图。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这一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介绍气温的定义,解释摄氏度、华氏度等温度单位,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气温分布规律: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4.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加深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地区的气温分布案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张简单的气温分布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

2. 开展课堂问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气温分布图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如增加实地观测气温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教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

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一、生活和气温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

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

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49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

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气温分布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导入新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 讲述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解释气温的含义,讲解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单位。

3. 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温概念及其单位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对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分析能力。

4. 考察学生对气温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5. 综合评价学生在保护环境、关爱地球方面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世界气温分布图。

2. 气温变化案例资料。

3. 气温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4. 作业练习题及答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图像和数据。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相关图像和数据。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状况,了解气温的概念。

b. 讲解气温的计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a. 展示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c. 讲解气温日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3.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a. 展示一年之内气温的变化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年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c. 讲解气温年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4.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a. 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像。

b. 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因素。

c. 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

b. 强调气温变化与分布对生活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气温日变化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b. 每小时记录一次气温,连续记录一天。

c. 分析观测数据,得出气温日变化规律。

2. 活动二:探究气温年变化规律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观测。

b. 每月记录一次气温,连续记录一年。

c. 分析观测数据,得出气温年变化规律。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分布图,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气温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气温的概念(1)讲解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程度。

(2)展示气温计,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3.全球气温分布规律(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何特点?(3)分析原因: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两极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纬度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分布?(3)举例说明:沿海地区气温较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高山地区气温较低。

5.气温分布图的绘制(1)讲解气温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收集气温数据。

(3)学生合作绘制气温分布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结合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四、教学反思1.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时,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兴趣。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1.重点:(1)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气温,那么大家知道气温在地理学中是如何定义的吗?学生:气温是不是就是空气有多热?教师:很接近了,气温确实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我们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大家知道我们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学生:用气温计!教师:对了,我们常用的温度计就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我们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会特别关注气温的变化?学生:出门穿衣服啊,还有farmer'smarket(农贸市场)上卖蔬菜水果的时候。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空间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气温分布图。

3.气温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温的概念及测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气温是什么吗?我们如何测量气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讲解气温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的定义: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

解释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将温度计置于空气中,待温度稳定后读取数据。

3.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亲自测量教室内外的气温,记录数据。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气温在空间上的变化。

强调气温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规律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2.讲解气温分布规律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

讲解气温分布的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从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渐降低。

3.分析气温分布原因讲解太阳辐射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气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气温较高;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讲解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

4.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强调气温分布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气温分布的应用1.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分布规律,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气温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气温分布应用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气温分布与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关联。

讲解气温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温分布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气温较高,适合水稻种植;北方气温较低,适合小麦种植。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基本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2)利用地图和图表,观察世界气温分布;(3)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具体计算;(2)世界气温分布图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气温变化数据表格;(2)世界气温分布图;(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白板;(3)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气温?我们如何衡量气温?(2)引导学生回顾气温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1)分组讨论:同学们观察过气温的变化吗?有什么发现?(2)汇报讨论成果:气温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分别受哪些因素影响?(3)教师讲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3.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2)提问: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3)教师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实践与应用:(1)小组活动:根据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2)课堂讨论: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分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续):6. 教学内容:(1)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数据,了解其变化规律;(2)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了解气候带的划分及其与气温分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学生作答)生活(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

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板书二、气温的变化(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 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单位、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展示世界气温分布情况。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现象。

2. 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3. 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周期性。

4. 讲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

5.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分布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单位,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分布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并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现象,认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培养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地图:世界气温分布图、各大洲气温分布图2. 图片:世界各地气温变化示意图3. 案例资料:不同地区气温分布的实例4. 教学软件:用于展示气温分布的动态地图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计,学会正确测量气温;(2)利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运用实践活动,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5.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解读;(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图表教学法:利用地图和统计图表,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地图、气温计、统计图表;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测量气温,体验气温变化。

7.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八、课堂练习(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是什么?(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是什么?(3)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有哪些?2. 分析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案例:近年来,我国某地区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导致供暖需求增加。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处的空气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量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3页,《为什么要在百叶箱里观察气温》,互相交流。

教师:强调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通常在每天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测一次。

读取温度计度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学生: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教师:补充气温的计算➢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本块知识点难度不大,设置成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气温的日变化学生活动: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说出当日最高气温。

最高气温:31℃➢说出当日最低气温。

最低气温:24.5℃➢计算当日的气温日较差。

31-24.5=6.5℃拓展延伸: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中午12点?【设计意图】通过日变化曲线图学会从图中迅速获取最低温、最高温、日较差,掌握基本的识图能力。

(4)气温的年变化掌握了“气温的日变化”后,学生对照着自主学习“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教师展示问题:读图判断哪个城市的气温年较差大?学生读图回答: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大。

【设计意图】对比气温的日变化,学习气温的年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认真读图,完成表格,并总结规律。

总结:升温和降温时,海洋总是比陆地迟一个月。

教师追问:如何判断A、B分别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总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观察曲线最高温出现的月份,就可判断南北半球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和常用的温度转换公式,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气象图,引发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兴趣,并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气温分布情况。

2. 知识讲解(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介绍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表现出的热量高低。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温工具有温度计和红外线测温仪。

(2) 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介绍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讲解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 = (℉ - 32) × 5/9,℉ = ℃ × 9/5 + 32。

(3) 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越接近赤道气温越高,越接近两极气温越低。

介绍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和寒流、海拔高度、地形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和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分布的原因,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气温现象。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收集该城市过去一年的气温数据,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比较,总结出该城市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计量单位和温度转换公式,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变的天气,那我们用什么指标反映天气呢?比如让你像天气预报播报员一样告诉我今天福州的天气,你们会怎么说?会说福州,晴,18-23℃。

18-23℃是什么?对是气温。

气温是我们描述天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气温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比较关系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知道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我们就知道温度的变化范围。

我们刚说的福州今天的气温是18-23℃。

℃是气温的单位。

18℃指的是今天的最低气温;23℃指的是最高气温;今天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8-23℃。

教师问: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同学可能回答温度计或百叶箱,由此进一步问放在什么位置测量,什么时候观测呢?)同学们阅读P50的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米。

3).一天之中,通常观测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_____时、______时、_____时、______时。

教师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a.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根据利用P49页的温度举例子简单演算。

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b.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c.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二、气温的变化我们一般都会感觉到中午会热些,早晚凉些,冬天冷,夏天热。

其实就是气温发生了变化。

那么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呢?(一)气温日变化看p51图3.12和图3.13,读出第一幅图中日变化的最高气温和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时候?讲述:a.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注意不是出现在中午12点。

因为中午12点虽然太阳辐射最强,但太阳把热量传递给地面,然后地面把热量传递给大气需大概2小时的时间,所以要到午后2点气温才最高。

此图中最高气温大概是30℃。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二)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二)教案

教案首页导入新课]方法1 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那么,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呢?板书三、气温的分布[讲授新课]1.电脑展示课本P52图3.15(不要说明文字、摄氏度,即将该图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高线图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5)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6)等高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各题。

(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

(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5.电脑展示课本P53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分析:(1)分别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2)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南、北回归线之间。

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

20℃、10℃、0℃等温线的数值分别在南、北半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从赤道向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从赤道向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4.教学拓展: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温观测、气候调查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气温分布的理解。
(2)结合时事热点,如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但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深入理解尚显不足。在认知发展方面,他们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对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熟悉,但还需在问题发现、信息处理和结论表达等方面加强引导和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温分布的规律,培养地理学科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相结合,探讨气温与能量、热量等相关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夏天我们这里很热,而冬天却又很冷呢?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数据的能力,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室或教室内的气温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2.掌握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测量方法;3.了解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其影响;4.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

5.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气温分布的因素及影响3.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和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卫星遥感等。

2.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海流、地形等。

3.气温分布的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分发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分析这些图表的特点和规律。

2.请学生围绕上述因素,结合案例图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例如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沿海地区气温相对较稳定等。

四、小组讨论及展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地区的气温分布。

2.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讨论结果,制作一个简单的PPT或海报,介绍该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让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气温和气温分布的理解。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关键知识点。

2.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思考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导入部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对气温和气温分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灵活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例如图片、视频等,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直观。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及展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互相讨论、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了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精选一篇)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精选一篇)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精选一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精选一篇)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 1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

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

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

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的平均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

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

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

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

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教学手段】录像:天气观测过程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学过程】(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容。

气温是如何测量的?(板书)一、气温的测定(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

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

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

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说明:因为温带的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

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步分析的方法。

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

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

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

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

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

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

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

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

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

为了使纷乱的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读图方法。

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20时城市天气现象温度(0C)风向风力夜间白天最高最低夜间白天东京多云多云251633新加坡雷阵雨雷阵雨312433卡拉奇晴晴342733开罗晴晴321933开普敦小雨小雨12533莫斯科晴晴20733伦敦小雨小雨151033旧金山小雨多云241433纽约雷阵雨雷阵雨251633悉尼阴小雨171033(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承转)有一个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总结板书)引言天气与气候天气气候定义区别联系实例(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投影片板书)(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设计思想】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