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EDA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阶段( 70年代):用计算机辅助进行IC版图编辑、PCB布局布线,取代了手工操作。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人们面临的是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电子技术在国防、科学、工业、医学、通讯及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世界,电子技术无处不在。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阶段( 80年代):与CAD相比,CAE除了有纯粹的图形绘制功能外,又增加了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并且通过电气连接网络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工程设计。CAE的主要功能是:原理图输入,逻辑仿真,电路分析,自动布局布线,PCB后分析。
ARM开发板
纳米电子技术
纳米电子学主要在纳米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研究纳米尺度空间内的纳米膜、纳米线。纳米点和纳米点阵构成的基于量子特性的纳米电子器件的电子学功能、特性以及加工组装技术。其性能涉及放大、振荡、脉冲技术、运算处理和读写等基本问题。其新原理主要基于电子的波动性、电子的量子隧道效应、电子能级的不连续性、量子尺寸效应和统计涨落特性等。
从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器件将是电子器件发展的第二次变革,与从真空管到晶体管的第一次变革相比,它含有更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科技内容。在这次变革中,传统理论将不再适用,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并探索出相应的材料和技术。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
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
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
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电子技术发展简史
1.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1857年2月22日 - 1894年1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于1888年首
先证实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并对电磁学有很
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 他的名字命名。
麦克斯韦 赫兹 汤姆生 (JosephJohnThomson)1856早年在12少月年1时8日代生就于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
☆ 分立元件阶段
• 晶体管时代(1948~1959)
– 宇宙空间的探索即将开始
主要大事记
1947年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研制成第一个点接触型晶体管 1948年 贝尔实验室的香农发表信息论的论文
英国采用EDSAG计算机,这是最早的一种存储程序数字计算机 1949年 诺伊曼提出自动传输机的概念 1950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福雷斯特研制成磁心存储器 1952年 美国爆炸第一颗氢弹 1954年 贝尔实验室研制太阳能电池和单晶硅 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 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宣布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
至今我国彩电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 个历史时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期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期的成长期;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至 今的成熟期。进入90年代后,彩电逐 渐变为大多数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
1.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现在计算机已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家 用电器的发展,是基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 巨大的影响。
IBM 7090 IBM 360 晶体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它的基本元 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 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 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具有体积小、功能强、可靠性 高等特点。
电子基础培训
贴片电阻
插件电阻
压敏电阻 自恢复保险丝
3、电阻的单位及换算﹕ A、电阻的单位﹕ 基本的单位为欧姆(Ω) 其它常用的单位: 欧姆、千欧(KΩ),兆欧(MΩ)﹐ B、电阻的换算﹕ 1MΩ = 1000KΩ = 106Ω
6﹒电容串联并联计算﹕ 串联 1/C = 1/ C1 + 1/ C2 + 1/C3 …+ 1/Cn 并联 C = C1 + C2 + C3 …+ Cn 7.电容与频率的关系 Xc=1/2πfc 式中Xc是容抗值,单位为奥姆,f为所加交流频率,C为容量,单位为法拉。
4.电阻的阻值辨认﹕ a.数字表示法﹕ 辨认时数字之前兩位为有效数字﹐ 第三位为倍率。 表示﹕33×104Ω=330 KΩ 表示﹕27×105Ω=2.7 MΩ
6.其它发光二极管
1.变色发光二极管是能变换发光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变色发光二极管发光颜色种类可分为双色发光二极管、三色发光二极管和多色(有红、蓝、绿、白四种颜色)发光二极管。 2.变色发光二极管按引脚数量可分为二端变色发光二极管、三端变色发光二极管、四端变色发光二极管和六端变色发光二极管。
3.红外发光二极管也称红外线发射二极管,它是可以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红外光(不可见光)并能辐射出去的发光器件,主要应用于各种光控及遥控发射电路中。其外形图见下图。 红外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原理与普通发光二极管相近,只是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不同。红外发光二极管通常使用砷化镓(GaAs)、砷铝化镓(GaAlAs)等材料,采用全透明或浅蓝色、黑色的树脂封装。 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有SIR系列、SIM系列、PLT系列、GL系列、HIR系列和HG系列等.
电子技术的应用
基本器件的两个发展阶段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 真空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 集成电路阶段(1959~)
电子技术发展史流程图
1884∙ 爱迪生发现“爱迪生效应”19041906∙ 三极管研制成功[1]1912∙ 高真空电子管研制成功[1]1927∙四级管研制成功[1][1]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赫尔发明了四级管。
1928年发明了五级管,是后来使用最广泛的电子管。
1929∙ 理论上发明了第一支晶体管[1][1]1929年,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1950∙面结型晶体管诞生[1]1958∙集成电路研制成功[1][1]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于1958年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模型,1959年德州仪器公司宣布发明集成电路,美国仙童电子公司也宣布研究成功集成电路,从此,电子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集成电路特点: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功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而且集成电路设备工作稳定性好。
1963∙ 首次提出CMOS技术[1]∙ 中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达到1000[2]1947∙晶体管研制成功[1]电子技术与互联网发展史电子技术∙ 二极管研制成功[1][1]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弗莱明电子管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增加了第三个元件,由此产生了三极管。
[1]1912年,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高真空电子管。
[1]1947年底,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经过研究试验,合作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
晶体管特点: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构件消耗少,寿命长,不需加热灯丝产生自由电子,不需预热开机就可正常工作,体积小,结实可靠,工作产生热量少,可用于设计小型复杂可靠的电路。
[1]1904年,弗莱明研制成功真空二极管,标志电子管时代来临,从此电子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电子管特点:电子管负载能力强,线性性能优于晶体管,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的工作特性要比晶体管更好,现在仍在一些地方(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过程汇总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院系:姓名:学号:摘要: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本文主要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过去的电子技术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现阶段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主要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嵌入式系统ARM和EDA技术;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
关键字: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纳米技术正文: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将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电子管除应用于电话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讯外,也广泛渗透到家庭娱乐领域,将新闻、教育节目、文艺和音乐播送到千家万户。
就连飞机、雷达、火箭的发明和进一步发展,也有电子管的一臂之力。
固然电子管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其还是存在很多的缺点:十分笨重,能耗大、寿命短、噪声大,制造工艺也十分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子管的缺点更加暴露无遗。
在雷达工作频段上使用的普通的电子管,效果极不稳定。
移动式的军用器械和设备上使用的电子管更加笨拙,易出故障。
因此,电子管本身固有的弱点和迫切的战时需要,都促使许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学家,集中精力,迅速研制成功能取代电子管的固体元器件。
(二)晶体管产生(佃50--)为了解决电子管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的尝试。
在1948年6月30日,贝尔实验室首次在纽约向公众展示了晶体管(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
)1948年11月,肖克利构思出一种新型晶体管,其结构像三明治”夹心面包那样,把N型半导体夹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研究和实验都十分困难。
直到1950年,人们才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PN结型晶体管。
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诸多优越性:①晶体管的构件是没有消耗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 到1000 倍,②晶体管消耗电子极少,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电子技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20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篇1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1904年),其特点是:体积大、耗电、寿命短(灯丝寿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重30吨,用18000个电子管,功耗25千瓦。
上世纪4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支半导体三极管。
特点: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
上世纪50年代末期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
特点:在一小块硅片上集成了许多晶体管,更省电,便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
随后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地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
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
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
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
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
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
电子技术发展
电子技术发展一、概述电子技术发展是指电子科技在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电子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电子技术的历史发展、当前的技术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历史发展1. 早期电子技术的起源早期的电子技术起源于19世纪末的电磁学研究,通过对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电子在信息传输和处理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后,电子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和集成电路时代等多个阶段。
2. 电子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在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例如,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晶体管取代了笨重的电子管,使得电子设备更小型化、便携化;20世纪60年代的集成电路的浮现,使得电子元件集成度大幅提高,功耗降低,性能提升;20世纪80年代的微处理器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使得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三、当前技术趋势1. 物联网技术的兴起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正逐渐向着无线化、智能化、互联化的方向发展。
物联网技术将各种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智能交互和数据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电子设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类的语音、图象等信息,实现更智能化的功能。
例如,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技术等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领域的应用。
3. 新型显示技术的突破新型显示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是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相比传统的液晶显示技术具有更高的色采饱和度、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薄的体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视等领域。
四、未来发展方向1. 5G技术的商用化5G技术的商用化将为电子技术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5G网络的高速、低延迟特性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发展,为电子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发展史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发展史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科学家开始研究电子学和电磁学。
以下是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第一阶段:真空管时代(20世纪初到1940年代)真空管是第一个能够放大电信号的装置。
最早的真空管是由材料包裹的金属电极组成,通过热电子发射和阴极射线的放大效应实现信号放大。
这个时期,真空管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并应用于无线电和通信设备中。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1950年代初到197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标志着电子器件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
晶体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它能够通过控制电场来放大电流。
第一代晶体管采用硅材料制造,但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其他半导体材料,如砷化镓和砷化锗,以提高晶体管的性能。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时代(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集成电路是通过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组件来实现的。
这个时期,半导体技术得到了重大突破,包括五极管、扩散、薄膜沉积和电子束光刻等关键技术的发展。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电子产品更小、更快、更强大,为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四阶段:微纳加工时代(1990年代末至今)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研究制造尺寸更小的电子器件。
微纳加工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纳米尺度下制造电子器件的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奈米级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通过光刻和电镀等工艺制造出微小的电子结构。
微纳加工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例如芯片的制造和纳米传感器的研究。
总的来说,电子产品工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真空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微纳加工时代。
每一个阶段的突破都推动了电子产品的进步,使得它们更小、更快、更强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电子产品工艺技术的更大突破。
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
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1. 介绍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设备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
本文将概述电子设备的发展历程,探究其中的关键里程碑。
2. 早期电子设备19世纪末,人们开始探索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发现。
最早的电子设备主要包括电子管和晶体管。
电子管是一种真空管装置,可以放大和控制电信号。
然而,电子管存在尺寸大、功耗高的问题。
3. 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对电子设备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元件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减小了电子设备的尺寸并提高了功能。
此后,电子设备逐渐变得更轻便、智能化。
4. 个人电脑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成为大众消费品。
IBM推出的第一台个人电脑(IBM PC),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新时代。
个人电脑的出现使得电子设备逐渐走向普及,人们可以在家中完成各种工作和娱乐活动。
5. 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移动电话的普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移动电话解决了人们随时随地沟通的需求,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巧和便携。
随后,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电子设备具备了更多功能,如上网、拍照、播放音乐等。
6. 电子设备的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领域仍有诸多发展前景。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都有望改变电子设备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人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电子设备。
7. 总结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早期的电子管和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出现,再到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的推动,电子设备将继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
---以上为电子设备的发展历史的概述。
(精品)概述-电子技术发展史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
*晶体管时代(1948~1959)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布拉顿、巴丁发明晶体管,迅速取代电子管。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现代二极管图片
整流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现代三极管图片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ENIAC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 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 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 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 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 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 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 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 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 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 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 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 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 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 ENIAC服役长达9年。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集成电路阶段(1959~)
微控制芯片(MCU)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大规模存储芯片(RAM/ROM)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63)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1964~1970)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4.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
(1)艰苦创业(1956~1965) (2)初见端倪(1965~1980) (3)继续发展(1981~1995) (4)快速前进(1996~)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GTO的关断功率损耗较大,须使用开关吸收电路,
以减小dv/dt,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GTO的一般容量为6KV/4KA。 实际使用中,GTO的触发功率很大,关断时要消
耗其导通功率的20%左右,限制了它的开关频率。
在GTO变流器的吸收和驱动电路设计应考虑其特
殊性。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均匀,易于串联使用。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④GCT的硅片中同时集成了功率二极管,减少了
硬件电路的电缆连线,并使设计更为紧凑。
⑤允许较高的开关频率,而且通态和关断损耗均
较低。但在GCT的使用过程中,其控制功能还 不够完善,仍需要较大的驱动功率,开关控制 电路的设计较复杂,因而必须另外增加外部触 发控制电路。
比起GTO简单得多,所需的开关能量和MOSFET或 IGBT差不多,关断时不需要像GTO那样大的反向门 控电流,在相同功率等级的条件下,导通压降比 IGBT小,其开关速度也比较高。
❦但无论是电压等级还是功率等级都不能与GTO和
IGBT媲美。
❦MCT模块在软开关变流器中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GCT的主要特点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PWM可控VCS(电压源型变流器)的优势 在于,可以降低线路中的谐波含量,提高 功率因数,并有效降低了滤波器的容量和 体积,提高了系统的效率,从而降低在冶 炼、船舶、采矿、电解和高压直流输电等 行业中的能耗。
MCT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MCT是另一种MOS门极驱动装置,它的触发电路
水银(汞弧) 晶闸管时代 IGBT出现智
整流器时代
能功率模块
电力电子技术的 开始是以1957年 第一个晶闸管的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过程汇总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院系:姓名:学号:摘要: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本文主要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过去的电子技术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现阶段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主要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嵌入式系统ARM和EDA技术;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
关键字: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纳米技术正文: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将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电子管除应用于电话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讯外,也广泛渗透到家庭娱乐领域,将新闻、教育节目、文艺和音乐播送到千家万户。
就连飞机、雷达、火箭的发明和进一步发展,也有电子管的一臂之力。
固然电子管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其还是存在很多的缺点:十分笨重,能耗大、寿命短、噪声大,制造工艺也十分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子管的缺点更加暴露无遗。
在雷达工作频段上使用的普通的电子管,效果极不稳定。
移动式的军用器械和设备上使用的电子管更加笨拙,易出故障。
因此,电子管本身固有的弱点和迫切的战时需要,都促使许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学家,集中精力,迅速研制成功能取代电子管的固体元器件。
(二)晶体管产生(1950--)为了解决电子管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的尝试。
在1948年6月30日,贝尔实验室首次在纽约向公众展示了晶体管(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
)1948年11月,肖克利构思出一种新型晶体管,其结构像“三明治”夹心面包那样,把N型半导体夹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研究和实验都十分困难。
直到1950年,人们才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PN结型晶体管。
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诸多优越性:①晶体管的构件是没有消耗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到1000倍,②晶体管消耗电子极少,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
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电子技术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经历了
数十年的研究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史里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1.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2. 1906年,李·德福研制出了三极管,为现代电子学的奠基石。
3.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加贝尔和巴拉德发明了电视机。
4. 1937年,诺贝尔奖得主惠勒发明了电子管。
5.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和巴丁发明了晶体管。
6. 1958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始了电子技术的
微型化和集成化。
7. 1971年,因特尔公司发明了第一款微处理器,将电子技术
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 199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在
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诞生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
大,不仅在通讯、计算机等信息领域,还在医疗、军事、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介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
5G/6G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 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和覆盖范围,推动物 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构建 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应加强自 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核心技术和 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 的信息技术人才,提升我国在全球电子 信息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同时,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 战和问题。
介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
contents
目录
• 电子信息技术简介 • 早期电子信息技术 • 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时代 •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步 • 未来趋势与挑战 • 总结与反思
01
电子信息技术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电子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 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的技术, 主要包括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 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方面。
数字鸿沟加剧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便利,但也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使得不同地区、不同群 体之间的信息差距进一步扩大。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融合
5G/6G通信技术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和人才培 养
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时代的到 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数据处理和 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数据与云计算融合创新
大数据与云计算将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创 新应用。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探讨
1 2
网络安全威胁加剧 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网络安全威胁将 更加严峻。
隐私保护挑战重重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 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
3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史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史1. 引言电子技术是电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电子行业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从早期的发明到现代科技的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电子技术发展的视角。
2. 电子技术的起源电子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在那个时候,科学家们开始对电流和电磁波进行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电流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为电子技术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3. 20世纪初的电子技术发展在20世纪初,电子技术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管的发明。
电子管是一种利用离子在真空中传导电流的装置,它可以放大和控制电流。
电子管的发明为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电子管的发明,无线电通信和广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电子技术应用。
通过使用电子管,人们可以远距离传输声音和图像信号,这为信息传播和娱乐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4. 二战后的电子技术革命二战后,电子技术经历了一场革命。
在这个时期,集成电路的发明改变了电子技术的格局。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电子器件(如晶体管和电容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设备。
它的出现使得电子设备更小、更快、更加可靠。
集成电路的发明对电子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使得计算机得以实现迅猛发展,并为电子产品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此外,集成电路也促使了通信技术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
5. 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在现代,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手机、电视、汽车等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电子技术在现代的典型应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
•医疗设备:心脏起搏器、医学影像设备等。
•汽车电子:发动机控制、驾驶辅助等。
•家电产品:电视、洗衣机、冰箱等。
6.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技术将继续发展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物联网:将各种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ENIAC的诞生
ENIAC(电子数字积 分和计算机):
– 共安装了17468个管 子
– 7200个二极管 – 70000多电阻器 – 10000多只电容器 – 6000个继电器 – 占地面积170平方米 – 重30吨
ENIAC的诞生
输入数据和输出结果都 采用穿孔卡片,每分钟 可以输入125张卡片, 输出100张卡片,它能 在1 秒钟内完成5000次 加法,也可以在3/1000 秒时间内做完两个10位 数乘法,其运算速度超 过MarkⅠ 号至少在 1000倍以上。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NIAC
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ENIAC价值40多万美元,运算速度5000次/秒, 或者400次乘法/秒。今天看来,其运算速度低得 可怜(稍高档的计算器即可达到),而在当时,计 算一条弹道时间缩短到30秒以下。它运算两小时, 相当于一个物理学家100年的手工计算,比机械 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当ENIAC公开展出 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20秒钟就算出来,比炮弹 本身的飞行速度还快。ENIAC的存储器是电子装 置,而不是靠转动的“鼓”。它能够在一天内完 成几千万次乘法,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用老式计算 机操作40年的工作量。所以ENIAC的诞生不能不 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表明了电子计算机时 代的到来。
ENIAC:永远是光辉的起点
ENIAC最初是为了进行弹道计算而设计的专用计算 机。但后来通过改变插入控制板里接线方式来解决各 种不同的问题,而成为一台通用机。它的一种改型机 曾用于氢弹的研制。1955年,ENIAC被拆解了。
1996年2月15日,在ENIAC问世50周年之际,美国 副总统戈尔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隆重纪念仪式上, 再次按动了这台已沉睡了40年的庞大电子计算机的 启动电钮。戈尔在向当年参加ENIAC的研制、如今 仍健在科学家发表讲话:“我谨向当年研制这台计算 机的先驱者们表示祝贺。”ENIAC上的两排灯以准 确的节奏闪烁到46,标志着它于1946年问世,然后 又闪烁到96,标志计算机时代开始以来的50年。
论述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论述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电子元器件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它历经了经典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电子元器件、一般微电子元器件、智能微电子元器件时代,未来正在迈向量子电子元器件时代。
(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以薄铁为支撑,通过管座和支架利用引线和导线将元器件连接,采用手工钎焊装联。
高电压、大体积、门类和品种少、长引线或管座、结构简单,生产规模小,年生产规模多以万计。
以工夹具和简单机械设备方式生产。
(二)晶体管产生(1950—现在)在1948年6月30日,贝尔实验室首次在纽约向公众展示了晶体管。
1948年11月,肖克利构思出一种新型晶体管,把N型半导体夹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
以插装方式将元器件安装在有通孔的印制电路板上,印制电器板既作为支撑又用其铜图形作导体连接各种元器件。
采用手工和自动插装机焊为主。
(三)集成电路(1959—现在)集成电路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极其微小的半导体晶片上,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包括连接线做在一起。
它是材料、元件、晶体管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以SMT表面和芯片尺寸贴装CSP等方式将元器件安装在相应的印制电路板。
采用全自动贴装或智能化混合安装及再流焊、双波峰焊设备等设备。
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是电子工业的“粮食”。
集成电路已发展到超大规模和甚大规模、0.25μm精度和集成数百万晶体管的水平,现在已可以把整个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人们认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全球发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1965年,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的董事长Gorden Moore在研究存贮器芯片上晶体管增长数的时间关系时发现,每过18~24个月,芯片集成度提高一倍。
这一关系被称为摩尔定律(Moores Law),一直沿用至今。
几十年来集成电路技术一直以极高的速度发展。
对应于IC制作工艺中的特征线宽则每代缩小30%。
根据按比例缩小原理,特征线条越窄,IC的工作速度越快,单元功能消耗的功率越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
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
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
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
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
楞次在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楞次定律)。
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
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1864 年至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
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1958 年见诸于世的。
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
从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10 亿次。
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
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
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
目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电子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电子器件和电子产品的进步上,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加工工艺上有,也取得了革命性的变化。
1947年12月,美国Bell实验室的Shockley、Bardeen和Brattain 等人发明了晶体三极管。
晶体管相较于真空管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因此晶体管促进并带来了“固态革命”,进而推动了全球围的半导体电子工业。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由晶体管构成的分立元件电路,过去的设计者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晶体管的电流及管脚间的电压的计算上。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设计者开始腾出更多的精力进行上层的逻辑设计,从而使较复杂的电路的发明成为了可能。
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为微型计算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使得电子技术开发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近50年来,微电子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等领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革。
与此同时,电子技术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收音机、电视机、高保真度音响、DVD播放机、通信设备(程控机、移动通信机)、个人计算机等大量的电子产品,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国微电子产业起步于196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共同发展的产业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境外大量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芯片制造公司的涌入以及对集成电路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使我国微电子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
中国集成电路需求占世界需求份额从2000年的6.9%上升到2007年的30.1%。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
楞次在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楞次定律)。
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
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1864 年至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
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1958 年见诸于世的。
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