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理论述题答题训练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部分: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例如(适当举例)……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例如(适当举例)……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
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最新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问答题、论述题题库

1·(P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Pm)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_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萌宝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P”)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答: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
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
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P。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及答案1、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简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说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社会意识发展水平未必高;反之,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意识也可能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地方。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先进文化为社会变革指明变革方向并能够保证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哲论述试题及答案一、论述题(共40分)1.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20分)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同时,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
2. 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探讨这一理论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应用。
(20分)答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包括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因为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追求使得劳动者被异化为机器的附属品,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智力和道德发展。
其次,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再次,通过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为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马哲必考简答论述题

马哲必考简答论述题第一章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哲学原理简答论述题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
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分)●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分)●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分)●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分)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分)●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分)●对第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根据对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分)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条件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哲)常考论述题整理

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其普遍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其特殊性。
例如:(以下三个方面只选其一即可)经济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市场调节为主,同时加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开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吸引外资以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的特色。
政治上:“一国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民族自治”,少数民族的领导权在自己本民族人的手中。
经济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可以在对外贸易上获利。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文化上:对内继承和发扬自己本民族多样的文化。
对外宣传自己的文化,通过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等对所在国进行文化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见证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建设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是()A.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B. 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C. 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D. 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A.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B.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C. 封建主义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D.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A. 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社会主义C. 辩证法、阶级斗争、社会主义D. 辩证法、剩余价值、社会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A. 揭示世界的一般规律B. 指导人类改造世界C.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D. 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重要意义。
2.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B4. A5. B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主张用哲学武器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自然科学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简答题和论述题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5、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些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之间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等。
2.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时建立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进步和演变,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3.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个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矛盾普遍存在并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提供了科学基础。
4.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这些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对于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马哲论述常考题与答案

1.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它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伟大发现之一。
使得唯物主义成为最完备的、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备性,把自然观和历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也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获得说明。
唯物史观的创立还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一,既然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观察事物、想问题、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等,都要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如果说假话,办假事,用主观意识代替客观实际,那就违背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第二,既然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如果客观实际变化了,而工作方法、思想方法还停留在老地方,按老皇历办事,那就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同样是背离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第三,既然客观物质世界有着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实际工作中,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不仅违背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而且也会犯“左"或“右"的错误,给我们的实际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总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3..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规律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
主观能动性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表现在既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大题:简答题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 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 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2 分)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 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 分)3:(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3 分)(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3 分)4:(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2 分)(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分)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 分)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2 分)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2 分)6:(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

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目的是: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的含义、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
故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
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深化。
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3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答: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2)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 1886 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 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马原理部分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答: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B、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二,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上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4、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答题训练.doc
论述题
一、论干群关系
近年来,媒体不得有关于干群关系紧张的报道,形成干群关系紧张原因很多缺少换位思考就是原因之一。
试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谈谈这一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看任何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直接经验,群众没当过领导,干部已不是普通群众。
两者地位不同实践不同感受就不同想法就有差距。
)
从辩证法角度看换位思考体现了对立面的统一。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干群既相互依存亦相互排斥,具有斗争性。
群众不是干部干部已不是普通群众,两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地位不同者地位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考虑问题角度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想法也就有差距。
这为换位思考提出了必要。
干群之间又是统一的依存的,同一的。
群众是需要领导的,干部源于群众,本质上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并为人民服务的。
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
这位换位思考提供了可能。
辩证法还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的。
干群关系紧张其实就是干群有矛盾并有激化倾向。
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都有矛盾干群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容易产生矛盾。
因此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正视矛盾。
决不能回避矛盾。
矛盾又有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基础。
它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矛盾正面化解矛盾。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人类的一切活动本质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干部做到只要“情为民所系”,即使未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也会受人民拥护。
换位思考要求我们无任在干群关系上还是同学关系上都要承认矛盾努力去化解矛盾做到理解、谅解、宽容。
只有如此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和谐社会。
二、论稳中求进
1、稳与进是一对矛盾。
矛盾双方即统一又斗争。
同一意味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意味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
2、稳与进(发展)有排斥的一面。
稳意味着放慢进的速度,规模。
进意味着加快速度、扩大规模。
稳定位不好就会裹足不前发展就会停滞。
进处理不好就是冒进就有风险。
稳与进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稳是进的前提,进是稳的目标。
稳是为了更快更好更多的进,是科学发展的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没有稳定的经济运行,没有统一的政治理想、价值观念,势必会生“乱”。
进是稳的目标,也是实现真正稳的保证。
没有进没有发展,我们许多发展中的矛盾无法解决,矛盾不解决真正稳定就是空话。
---------。
三、结合物质概念的定义,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1、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根本错误在于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张某种精神性的东西从来就有,是第一性的,物质是这种精神的产物或表现,或者说精神是物质的本原。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一元论,只不过主张世界统一与精神。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主观精神(感觉、心灵、思想)是物质的本原。
如“心外无物”、“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道、理、绝对精神、上帝、天等)是物质的本原。
产生物质世界。
2、二元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主张物质和意识是平行的,彼此独立,互不相通。
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既然有两个本原就否认了世界统一性。
不过在具体回答物质和意识关系上总是把精神说成唯一能动的,物质则是惰性的,所以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3、旧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但是在物质意识关系上有不足之处:
都没有看到意识的能动性并反作用于物质;
对物质理解有错误。
把物质理解为物质结构某一层次;
其中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
4、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实践角度去理解)
物质是人脑之外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因此列宁物质概念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唯心主义、二元论,和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有绝对性-----有相对性-----------
3、科学态度:既是绝对就要坚持;既然相对就要发展。
4、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五、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人思想观念相差很大甚至相反?
1、社会存在定义
2、对社会存在定义的理解及分析
第一,人们的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决定其意识观念不同;人们是在既定的生活条件创造自我。
第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不同的人社会经验不同、实践经历不同,其意识、观念就不同,因此,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每个人同时也是自己的创造物。
第三,为此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必须选择环境,加强自我修养。
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者矛盾吗?二者不矛盾。
本质是一致的。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为:见教材P113-115(三个要点)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三个表现)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二者是一致的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根
源于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是活劳动,劳动者就是人民群众-----“真正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阶级就是人民群众。
劳动者是物质财富创造者,精神财富创造者。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必需通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来为之开辟道路,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人民群众表现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二者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