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概述
经络腧穴学-课件
奇经八脉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下颌 ,主要与妇科、胸部、腹
部相关。
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向上行至 胸中,主要与妇科、腹部
相关。
阴跷脉、阳跷脉
阴跷脉、阳跷脉分别调节 人体下肢两侧的阴气和阳
气。
督脉
督脉起于胞中,止于上唇 ,主要与头部、背部相关
。
带脉
带脉横行腰部,主要与腰 部相关。
阴维脉、阳维脉
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 人体不同部位阴气和阳气
络穴
络穴是络脉在体表的特定穴位,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可以调节表里两经的经气,治疗相关疾病。
例如,列缺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可以治疗咳嗽、气喘等 肺系疾病。
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位于背腰部足 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背俞穴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如肝俞可以治疗肝病、 胆俞可以治疗胆系疾病。
针灸疗法的操作方法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其中 针刺又分为毫针、皮肤针、耳针等多种方法,艾 灸则分为直接灸、间接灸等多种方式。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腧穴学,通过对经络 和穴位的认识和定位,确定针刺和艾灸的刺激点 ,以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不仅在中 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 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 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 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的作用。
络脉系统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在四肢及躯干各部的联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 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孙络、浮络
孙络、浮络是络脉系统中的最细小的络脉,具有渗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腧穴
穴位 涌泉
定位
主治
足趾跖屈,蜷足时足底前 昏厥,中暑,癫狂痫,小 部凹陷处约当足底前1/3 儿惊风;头痛,头晕,目 眩,失眠;咳血,咽喉肿 凹陷处 痛;大便难,小便不利; 足心热,急救要穴之一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 齿痛;气喘,咳嗽,胸痛; 的中点凹陷处 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月经不调,遗精;腰脊痛, 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在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 的前缘 水肿,汗证;腹胀,肠鸣, 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 痹
穴位 中渚
定位
主治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 头痛,目赤肿痛;肩背肘 缘之间凹陷中,当液门穴 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后1寸 腕背横纹上2寸阳池与肘 热病,头痛,目赤肿痛, 尖的连线上,尺骨与桡骨 耳鸣,耳聋;瘰疬,胁肋 正中间 痛;上肢痿痹不遂 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臂挛痛不遂 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太渊 鱼际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咽喉肿痛,鼻衄,咳嗽; 高热,昏迷,癫狂
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循行: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 联络上、中、下三焦。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用于治疗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 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疾病。
穴位 天池 曲泽 内关
定位 乳头外侧1寸,当第4肋 间隙中
穴位
三阴交
定位
主治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 脾胃虚弱诸症;生殖泌尿 系统疾患;心悸,失眠, 缘 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 诸症;湿疹,神经性皮炎
阴陵泉
大横
脐中旁开4寸
腹痛,腹泻,便秘
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 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 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腧穴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脏腑病变可使某些相应的腧穴出现异常反应,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能够治疗相应病症。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二、腧穴的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一)天象地理(二)人事物象类(三)形态功能类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一)诊断反映病症望诊协助诊断切寸口脉 / 人迎脉切诊三部九候脉切俞募 / 四末针法、灸法接受刺激:刺激方法按摩、腧穴刺激法(二)治疗邻近作用防治疾病远道作用整体作用特殊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所属经络与其有直接关系“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所在部位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P19-21)第三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腧 穴 概 述
腧穴概述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二、腧穴的命名(一)天象地理类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如承山、合谷、大陵、梁丘、丘墟等。
3、以大小水流命名如后溪、支沟、四渎、少海、尺泽、曲池、曲泉、经渠、太渊等。
4、以交通要冲命名如气冲、水道、关冲、内关、风市等。
(二)人事物象类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鱼际、鸠尾、伏兔、犊鼻、攒竹、禾髎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阙、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如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如大迎、百会、归来、三里等。
(三)形态功能类1、以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等。
2、以脏腑功能命名如脏腑背俞和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等。
3、以经络阴阳命名如三阴交、天阳络、阴都(腹)、阳纲(背)、阴陵泉、阳陵泉等。
4、以穴位作用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迎香、廉泉、劳宫、气海、血海、光明、水分等。
三、腧穴定位法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
确定腧穴位置,要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在距离标志较远的部位,则于两标志之间折合一定的比例寸,称“骨度分寸”,用此“寸”表示上下左右的距离;取穴时,用手指比量这种距离,则有手指“同身寸”的应用。
以下就分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和手指比量三法进行介绍。
经络腧穴(全)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如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经穴歌:手太阴肺中府始,云门天府侠白尺孔最列缺与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止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云门:【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3.天府:【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4.侠白:【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问上5寸处。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通任脉【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
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拇桡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经穴歌:阳明商阳起步,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二廉三里入肘,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上接扶突,禾髎迎香结束。
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三)阿是穴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旳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旳,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旳初级阶段.
二、腧穴旳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列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旳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下列。
十二经脉各有一种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种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五、俞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旳腧穴,又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旳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旳措施,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旳中指屈曲时,中节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
头面颈项部
主治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分部
胸腹背腰部 主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பைடு நூலகம்、膀胱、肠病
经络腧穴
小肠(火)
胃(土)
少泽
历兑
前谷
内庭
后溪
陷谷
阳谷
解溪
小海
足三里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四)临床应用
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按季节因时而刺:春刺井,夏刺荥, 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3、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 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井——神志昏迷 荥——热病
• 临床应用
• 诊断: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到其相应 的原穴,有助于诊断。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 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 之害矣。” • 治疗:各经原穴对本经所属脏腑的疾病 均有特异性治疗作用。 “五脏有疾也,应取之十二原。”
三、络穴
• 定义:络脉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 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个络穴, 加任脉、督脉络穴及脾之大络,称“十五络 穴”。 • 十五络穴歌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 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 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从, 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前 胸膺部 胁腹部 少腹部 后 上背部 下背部 腰尻部 主治 肺、心(上焦病) 肝、胆、脾、胃(中焦病) 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
头面颈项部
第三节 特定穴
• 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包括五腧 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交会 穴。)
脾胃病 肝病 肾、肺、咽喉病
经络与腧穴理论 腧穴总论 腧穴概述
阿
是
“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 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 故曰阿是穴也。”
穴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贰
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
“奇穴” 。
经
历代对奇穴的记载不一:
外
唐《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奇穴187
奇
明《针灸大成》,记载奇穴187 清《针灸集成》,记载奇穴144
穴
现代《新穴奇穴图谱》,记载奇穴2000
阿是穴是指无固定位置,又无具体名称,
叁
而是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针灸推拿施术部位
的一类腧穴。
腧 穴 概 述
壹贰叁
目
腧
腧
腧
穴
穴
穴
的
的
的
录
概 念
作 用
分 类
壹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 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推拿 等方法的施术部位。
腧古代通“俞”、“输”,表输注、转输的意思。
“腧”、“输”、“俞”,三字音义相通, 均指腧穴,但现代在应用时却各有所指。
“腧”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则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叁
腧穴的分类
① 十四经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腧 穴
② 经外奇穴
的
③ 阿是穴
分 类
壹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具体的
名称,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
十
穴。这些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证
四
的作用,简称“经穴”。
经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穴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经络腧穴
穴位属性定位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云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处,肩胛骨喙突内缘天府肩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侠白肩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尺泽合穴肘区肘横纹上孔最郗穴前臂前区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列缺络穴,八脉交汇穴,通任脉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经渠经穴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前区桡骨茎突与手舟骨之间鱼际荥穴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少商井穴手指拇指末节桡侧主治1主治2前正中线旁开6寸咳喘,气喘,胸痛,胸中烦闷肩背痛前正中线旁开6寸咳喘,气喘胸痛,肩痛肱二头肌桡侧缘处鼻血丑,咳喘,气喘肩及上肢内侧疼痛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咳喘,气喘上肢内侧疼痛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咳喘,气喘,咽喉肿痛肘臂痉挛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咳喘,气喘,咽喉肿痛肘臂痉挛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咳喘,气喘,咽喉肿痛眼歪斜,外感头疼,牙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咳喘,气喘,胸痛,胸中烦闷手腕痛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咳喘,胸背痛无脉症热头痛,乳痛,掌中咳喘,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中风,昏迷,小儿惊风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血丑,咳喘,喉痹,肺炎,扁桃体炎,感主治3操作禁忌向外平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向外平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疼痛直刺0.5-1寸,不可深刺,可灸干呕直刺0.5-1寸,不可深刺,可灸小儿惊风,吐泻直刺0.5-1寸,不可深刺,可灸,不要瘢痕灸热病,无汗,头痛,痔疮直刺0.5-0.8寸,避开桡动静脉,可灸疼,牙疼,咽喉疼,鼻渊。
向肘部斜刺0.2-0.3寸,避开桡动脉,不主张灸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直刺0.2-0.3寸,避开桡动脉,不主张灸腹满,腹痛,小儿疳积直刺0.5-0.8寸,避开桡动静脉,可灸,不要瘢痕灸儿惊风向腕平刺0.2-0.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可灸,不要瘢痕灸孕妇慎。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而腧穴则是这些经络通道与外界相连的特定点位。
经络腧穴学是指对于人体经络及其分布、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经络腧穴学的概念、起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经络腧穴学的概念与起源1.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经络腧穴学中,“经”指经脉,即人体内独立血管通路,分布于全身,其中包括12经、15络和24节律;“络”指络脉,是经络的分支,起到联系内脏器官与肢体组织的作用;“腧”指腧穴,是经络的特定点位,是能够与外界相通的阳性点位。
因此,经络腧穴学的本质是探究人体内部经络的构成、组织和生理特性;经络通彻全身,贯穿人体的任督二脉,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网络。
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产生了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而腧穴是经络通达体表的特定点位,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经络腧穴学的起源经络腧穴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已经包括了关于经络腧穴的诸多内容,如脉、络、腧、灸、针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络腧穴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问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书更是对经络腧穴学做出了深入的系统阐述和总结。
二、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1.经络机理经络机理是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和二十四节律,共通彻全身,形成一个广阔的网络,通过经络产生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经络主要有四个功能,即循环营养、防御抗病、调节平衡、感应反应等。
·循环营养:传送气血营养,供应全身各个部位。
·防御抗病: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调节平衡: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感应反应: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体现出经络的敏感性。
经络腧穴讲义
5.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专书。载奇经八脉循行线。与十二经脉气相通径路、作用、所主病候及相应治疗,考证有关穴。
6.明代针灸医学的发展形成高潮。
杨继洲《大成》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丰富,经穴359——对针灸医学第三次大的总结
成就——发明了“九针”;阐明了几十种疾病的配穴原则;
(三)《内经》以后文献
1.《难经》补充、阐发《内经》的经络腧穴理论
①经络:奇经八脉(首载)(深湖);经脉病候(是动所生);十五络,“肾间动气”为经脉脉气之根。
②腧穴:八会穴,(首载)原穴(原气经过和留止之部位),五输穴五行配属和治疗。
③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母”“泻南补北”
2.对气功的“行气”现象的观察:
气功,古称导补行气。《吴枢·官能》说:“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认为肢体灵活,心平气和的人可让他掌握导引、行气的方法给人治病。
战国初期文物——佩玉上的《行气玉佩铭》载:“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意指呼吸深沉使气积蓄(于丹田),会出现气的上下运行,即后称为“小周天”的气功行气之法。(注:“小周天”功法是循任、督脉运行之功法。)
宋、金、据时选穴: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药物归经;明代经络著述最多;清、重视分经用药,温病派对此有重要发挥。
(三)民国时期
承谈安
1.成立了针灸学社;2.编印了针灸书刊;3.开展针灸函授教育。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
1.针灸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2.针灸医学的对外传播:
1)6世纪—朝鲜,日本;2)16世纪—欧洲;3)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外培训;
(1)四肢部分布规律(体位:立正姿势,大指向前,小指在后)
17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
《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天象地理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日月
承山
上星
日月
山谷
合谷
璇玑
星辰
太乙
大陵
丘陵
梁丘
天象地理
后溪
大小
支沟
气冲
交通
水道
少海
水流
要冲
关冲
曲池
内关
(二)人事物象类 ——法天则地,取象比拟
鱼际
梁门
鸠尾
2.本讲思 考题
1.腧穴发展大体 经过了什么样的 过程? 2.“腧”、 “输”、“俞” 的异同?
“腧”、“输”、“俞” 的异同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则各有所指: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 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 位。
(一)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二)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 明确了哪些病症可在哪些穴位针 灸,从而又认识到,某些穴位有 明确的位置和主治病症,进而发 展到给腧穴确定位置并加以命名。
腧穴发展过程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 现和积累起来的,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无定位无定名阶段;定位定名阶段;定位定名归 经阶段。
腧穴名称演变
《内经》 “节” 、 “会” 、 “空” 、 “气穴”
“气府” 、 “骨空”
《针灸甲乙经》 “孔穴” 《太平圣惠方》 “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腧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的基本功能
❖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 “阳脉之海”)
❖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 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 之海”);
(三) 经络生理功能
1、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3、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1、说明病理变化 (1)病邪入侵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
经脉→脏腑 (2)脏腑间的病变通过经络相互传变。 2、指导辨证归经 (1)从部位辨经络病变 (2)从经络辨脏腑的病变
3、指导针灸治疗
走向
纵行
分支 横行
分布 深藏而不见 浅浮而常见
数量 数量有定数 不可数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 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 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 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
1、十二经脉
⑴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的总称。又称为“十二正经”。
一、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 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和络脉的区别
经脉(径) 络脉(网)
主干
三棱针---刺络脉
4、指导药物归经
药物归经是指某药能主治某经所属的病症,这是运用经络 学说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和归类。 (何经之病,宜用何经之 药)
如:临床上治疗头痛,主要以辨证治疗为主。同时按照头痛 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可提高疗效。 太阳头痛选用羌活、川芎、蔓荆子;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 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 藁本。
前---阳明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外侧面 中---少阳
后---太阳
{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内侧面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 前---厥阴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 中---太阴 后---少阴
2在头面的分布
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手太阳------颊部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 相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
阴经----四肢的内侧面和胸腹
阳经----四肢的外侧面和头面、躯干
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
{ 1在四肢的分布
足厥阴肝经
足 厥 阴 肝 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 于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之海”;
❖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
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
合; ❖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任 脉 经 穴
督 脉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手肠经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足少阳胆经
足 少 阳 胆 经
膀肺 肾大 包胃 焦脾 胆心 肝小 续肠
2、奇经八脉
⑴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是 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不同 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⑵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复习题
1、何谓经络?经络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2、经络系统的组成怎样? 3、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交接规律怎样? 4、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头面部的体表分布怎
样? 5、何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何特点?
二、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 ❖ 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 气府、孔穴、穴位。 ❖ 人体的腧穴是气血会聚点、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 灸治疗的刺激点。
⑵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⑶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和分
布规律,有流注次序和交接规律,有表里络 属关系。
十二经名称及命名
{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
目的 --- 针刺和艾灸体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 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治疗疾病。
两大关键----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 指导理论----经络学说。
(1)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2)病在经筋关节,取阿是穴或络穴
(3)针刺 法 病有深浅, 刺有深浅: 如梅花针---叩刺皮部; 毫针---刺经脉
{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太阴---阳明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厥阴---少阳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少阴---太阳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