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含系词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古汉语词类
古代汉语语法第一章古汉语的词类词类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即依据词和词之间的联合能力而区分的类。
如依据能否能受数目词修饰其实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能够区分出一般名词这一类。
在区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实,但却快速的判断依照。
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
对于词类的区分,学术界有不一样的看法: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区分方法,将古代汉语的词类对比现代汉语词类的区分标准进行区分。
此外一种看法认为汉语是一种拥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到特色,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必定会带有这种特色(词无定类)。
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解说,主要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系统,使我们现阶段的研究堕入了好多矛盾的地方。
所以一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
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只一词多义,并且一义也有不一样用法。
因为词义不一样,用法不一样,便影响它的词类。
所以古人称之词无定类。
在古代汉语中,固然有许多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量词,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
所以词是能够区分为固定的种类的。
古汉语的词类第一依据可否独自充任构造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是能够独自充任构造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
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若是用来表示词汇意义(实质意义,看法),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示看法之间的各样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等)。
依据不一样的语法功能,又可把实词区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后二者有的归为虚词)。
虚词的分类一般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叹词。
因为在古汉语中的虚词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将要点介绍,对于实词我们只作简单的介绍,名词名词包含一般名词、专出名词、时间名词、和方向名词四个小类。
从语法功能看,时间名词和方向名词要活跃些。
动词动词包含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
形容词包含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在古汉语中,性质形容词以单音节为主(也不部分双音节词),状态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部分单音节词)。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第一节绪论讲授主要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1、广义的古代汉语: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以北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作品。
重点是先的典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1、工具性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上古汉语(两汉)2、中古汉语(唐宋)3、近古汉语(明清)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法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什么?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1、编排式:(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的概念,部首的数目);(2)按音序排列:平水韵106韵,古汉语声母,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3)按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
古代汉语(1).pdf
单选题1.“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中“是”的词性和意义是A.系词,是B.形容词,正确C.代词,这些D.词尾,……样子答案:C2.“舍瑟而作。
”中的“作”的文中义是.A.耕作B.站起C.写作D.起义答案:B3.“擐甲执兵,固即死”中“即”的词义是()A.立即B.即使C.走近D.已经答案:C4.“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
”中“轶”的意思是A.偷袭B.后车超过前车C.攻打D.快马驱车答案:B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中的“凶”的文中义是B.凶险C.荒年D.厉害答案:C6.下列句子中的“而”是连词,连接并列结构的是A.长驱到齐,晨而相见。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D.任重而道远答案:D7.“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中“选”的文中义是A.选举者B.提拔的人C.选拔出来的人物D.当权者答案:C8.“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中的第一个“夫”的词性是A.语气词B.副词C.连词D.代词答案:A9.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左传》解释A.《春秋》B.《谷梁传》C.《国语》D.《公羊传》答案:A10.《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什么体著作B.编年体C.纪传体D.语录体答案:B11.“纣以为恶,醢鬼侯。
”中“醢”的意思是A.烹煮B.车裂C.炮烙D.剁成肉酱答案:D12.“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中“兹”的词性和意思是A.代词,这里B.名词,年C.介词,在D.连词,却答案:B13.“诺,恣君之所使之”中“恣”的词义是()A.放肆B.纵容C.任凭D.故意答案:C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中的“杇”词义是()A.涂饰B.污泥C.污浊D.污染答案:A15.“俯噣白粒,仰棲茂树,鼓翅奋翼。
”中“噣”的文中义是B.啃噬C.拾取D.鸟嘴答案:A16.下面句子中,有名词用如动词现象的是A.吾道一以贯之。
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古代汉语》(全部知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是通论部分;第二部分是文选部分。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r、 故事——《汉书·楚元王传》:“是时,宣帝循武帝故 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句中的“故事”是“先例”、 “旧日的典章制度”之义,与现代“讲故事”中的双音词 “故事”不同。 s、 放心——《孟子·告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 而已矣。”句中“放心”义为“放纵恣肆之心”,是偏正词 组,不同于现代表“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之义的双 音词“放心”。 t、 睡觉——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 觉。”“新睡觉”是“刚刚睡醒”的意思,“睡觉”是两个 单音词。 u、 后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以为然,下 吏治(韩)非。李斯使人遣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 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句中的“后悔之” 是“后来懊悔这样做”之义,“后悔”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 偏正词组。等等。 正确地区分和理解古汉语中连用的单音词,对于正确掌握古 书的含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n、 知道——《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句中的“知道”是动宾词组,意为“懂得道理(事理)”,与现代双音动 词“知道”不同。 o、 生理——方苞《狱中杂记》:“吾辈无生理矣。”句中的“生理” 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性)”之意。晋嵇康《养生论》:“是以君子知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句中的 “生理”意为“养生之理”。杜甫《北征》:“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 说。”句中的“生理”意为“谋生的方法”。上述“生理”与现代表示 “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的双音词“生理”不同。 p、 身体——《淮南子·氾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句中的“身” 指“自己的身体”,“体”指“体验”。成语“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 努力实行。现代“身体”是双音词。 q、 责备——《淮南子·氾论训》:“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 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句中 “责备”是动宾词组,意即“要求完美”(“责”表“求”义,“备”表 “完美”义)。成语“求全责备”中,“责备”与“求全”义近。现代 “责备”是动词,义为埋怨、指责。
古代汉语词汇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二)一些词汇逐渐消亡 由于社会的变迁, 一些与旧的社会现象,生活习俗有着某种特殊 联系的词汇会失去交际价值,逐渐淡出现实语 言不再使用。如: • 司空、骖乘、夫子、单于、阏氏、簋、爵、 干、箪、刖、劓、髡、觳觫、稽首、瓠落 • 《说文》牛部:牷、牻、犡、荦、犥、犉ຫໍສະໝຸດ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2)结构不稳定,组合次序可以颠倒。如:
“人民‛(《管子· 七法》)可说成‚民人‛ (《国语· 吴语》) ‚会计‛(《孟子· 万章下》)可以说成‚计会‛ (《战国
策· 齐策》)
‚兵甲‛(《国语· 吴语》)可以说成‚甲兵‛(《韩非子· 初
见秦》)
3)组合成分也不确定。如:
表示地势艰险: 有时‚阻隘‛连用(《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有时‚阻险‛连用(《史记· 淮阴侯列传》) 有时‚险隘‛连用(《楚辞· 离骚》) 表示战争: 有时‚兵戈‛连用(《秦楚之祭月表》) 有时‚兵甲‛连用(《战国策· 秦策一》) 有时‚兵刀‛连用(《法苑珠林》卷三)
单音节词的连用与复合词区别。
单音节词演变为复音词,要经过逐渐凝 固定型的过程。大致上,单音节词演变为复 音词,起初只是单音节词的随机组合。此时, 我们只能把这些组合看作两个词的连用,而 不宜视为双音节词。古代汉语单音节词的连 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结合程度不密切,时分时合。如:
a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一)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二)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以单音节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区别于现代汉语 的最显着特点。如: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 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 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 鄢。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绪论一、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接近口语的古白话。
二、根据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他的典范作品第一单元一、文选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2、春秋三转:《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3、鲁国12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4、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5、经:儒家的书籍6、传:直接注解经文,就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发挥7、注:直接解释正文的词义句意8、疏:又称义疏,正义;既解释正文,还解释注文9、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根据死者生前事迹选用其中一两个字作为谥号,以褒贬其善恶。
10、作用谥号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褒义的:文武昭景惠穆等(2)、贬义的:灵厉幽炀等(3)、表同情的:哀怀悼等11、春秋时有五等爵:公、候、伯、子、男二、古汉语通论1、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音序;部首和笔画;编码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
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
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
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
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3、《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
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这部书用部首排列法,214个部首。
单字先注音,后释义。
商务印书馆1958年修订,《辞源》不再作为语词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基础(二)》答案
古汉语基础(二)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解释下列术语概念1.单纯词: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重言: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5.本义:本义应该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6.古今传承词: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里的词。
7.同义词:从词义内容上辨析;从习惯用法上分析;从语法上分析;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从方言的角度辨析同义词;从造字时侧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同义词。
8.声纽:声母古代又叫做“纽”或“声纽”。
9.字母: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10.五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11.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12.清音: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13.浊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14.韵部:在汉语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韵部。
古代汉语代词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则“或”指代其中一个或一些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15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
有时句中连用几个“或”,构成排比,则既可指人又可指事物。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由于焉字经常放在句尾,逐渐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了。在有的句子里,甚至就是纯粹的语气词。例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分析:这是平行的句法,上句用“矣”,下句用“焉”,显然“焉”不再具有指代的性质。但要注意,不要轻易把“焉”字看成单纯的语气词。
2、特指和泛指:“之”可以表示泛指,用作定语和宾语;“其”可以表示特指,总是作定语。例如: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左传?襄公25年)
就指示代词而言,教材还作了一些讨论。
1、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或“那样”。例如:
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记)
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
“者”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
注意:1“者”字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者”字结构不论多长,在句中只充当一个成分,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和谓语。
古代汉语-第十七讲连词
▪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
(《韩非子•五蠹》)
▪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
▪ (2)“而”字可以用於顺接,也可以用於逆接。
▪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
▪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 例中的“然”字都是用来肯定上文的事实,后面用“而”字转
折,引出下文的结论或另一事实。
▪ (3)后来,“然而”成为凝固形式,逐渐变为一个词了。例如:
▪ 布履(覆)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 离为守臣扞(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柳宗元《封建论》)
(《庄子•养生主》)
▪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 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季氏》)
▪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
▪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
▪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例如:
▪ ①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 之手。
▪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这种“之”字一般都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的”字,但是二者 词类不同。“的”字在现代汉语是结构助词,它和前边的词或词 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例如“我的”、“红的”、“写的”、 “人民的”、“群众拥护的”),可以作句中的各种成分用,并 不限于定语。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课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结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关于系词
关于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和来源问题的几点看法第一节对“是”的讨论的回顾自王力先生1937年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1]中提出关于上古汉语判断句不用系词“是”,“是”作为系词是六朝以后由指示代词演变来的这一观点以来,,汉语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及其形成原因这个问题就一直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对系词“是”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除“文革”时期中断外,半个世纪以来,这种热烈争论一直经久不衰。
而且我们注意到,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系词“是”产生的时代问题;第二,“是”演变为系词的原因。
(一)关于“是”是在什么时代从指代词变成系词的论争,有三种意见:第一种为“一世纪说”,以王力为代表。
这种意见认为,系词“是”出现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2]第二种是“汉初说”,以洪诚为代表。
这种意见认为:“‘是’之成为系词起于汉初,在纪元前一百几十年。
”[3]第三种是“先秦说”。
“先秦说”的具体意见又很不同,持这一观点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系词“是”产生于战国时代;也有人认为“应该上推到《诗经》时代”甚至《尚书》时代。
[4]这三种意见,后来归并为两种:一为“汉代”说,一为“先秦”说。
这两种意见长期争论,至今没有结果,原因主要是在对先秦的用例的看法上有分歧。
(二)关于系词“是”的形成原因的问题,可以分作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系词“是”是由什么词演变而来?这是来源问题;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演变?这是演变的根据问题;三、怎样演变的?这是演变过程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
第一,在来源问题上,可归纳为几种观点:第一种可称为“代词说”,以王力为代表。
这种观点认为“‘是’字是由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
[5]代词说中,洪诚和林序达的看法与王力的又有所不同。
洪诚认为是由“复指带肯定作用”的“系词活用法”变成纯粹系词的,即“纯粹系词产生于语气系词。
”[6]在指代词“是”表示肯定的问题上,林序达说:“指示代词‘是’之可以具有确认或肯定作用,事理完全可通。
古代汉语系词
古代汉语系词1. 什么是古代汉语系词?古代汉语系词是指汉语中的原始词汇,是古代汉语的基石。
它们通常以单音节或双音节的形式出现,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核心。
这些词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字词。
2. 古代汉语系词的特点古代汉语系词的特点很多,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1) 音韵特点古代汉语系词的音韵特点表现为平仄对立、声调变异和声母韵母的变化。
平仄对立是指平声和仄声的对立关系,平声是指发音时声调平稳,仄声是指发音时声调有起伏。
平仄对立在古体诗中有很好的体现。
声调变异是指古代汉语词汇中存在声调的变化,如古汉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变为了去声。
声母韵母的变化是指古代汉语中的某些声母和韵母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导致了一些字词的形态的改变。
(2) 词义多样性古代汉语系词的词义多样性很高,一个字常常有很多种不同的意思。
这种多义性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但古代汉语中更为突出。
例如,“行”字在古代汉语中有“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有“做”的意思。
(3) 文化内涵丰富古代汉语系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古代汉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通过研究古代汉语系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古代汉语系词的分类古代汉语系词可以根据其词义、词形和词源等进行分类。
(1) 根据词义分类古代汉语系词根据词义可以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等。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名词表示事物,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副词表示程度或行为方式,代词表示代替人或事物的词,介词表示位置或关系,连词用于连接句子或词语。
(2) 根据词形分类古代汉语系词根据词形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只有一个音节,双音节词有两个音节。
(3) 根据词源分类古代汉语系词根据词源可以分为纯汉字词和外来词。
纯汉字词是指由汉族人民自主创造的词汇,外来词是指从其他民族或文化中引进的词汇。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汉语系词“是”语法化研究综述
古汉语系词“是”语法化研究综述□舍枝#<学教育2。
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爾關内容摘要:关于古汉语中系词“是”的语法化问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本文从语法化视角出发,对各个时期 的学者对系词“是”语法化的时间和来源问题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古汉语系词是梳理现代汉语中“是”是作为系词而存在的,但是向上追寻“是”的语法化过程,发现“是”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有很大的差别。
到目前为止,针对 “是”的语法化的研究可谓蔚为大观,众说纷纭。
综观各家的研究成果,古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焦点在两个方面。
一是“是”作系词始于何时;二是“是”作系词的成因。
是”作系词始于何时“是”什么时候开始作判断词?有人认为始于西汉初,有的认为始于西汉末、东汉初,有的认为始于秦汉之,有的认为始于两汉。
有人 始于 末。
各家的说法,大有下几种看法•1.始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叶。
最 先 种点的是先生,先秦时代的判断 用系词,认为汉语系词 在前一 前 ,是西汉末年东汉初"。
种点的有 先生,认为“是”作为系词“开于东汉初年,大一年的发”2。
语法化发,对“是”的的。
也认为秦时期“是”用作系词的 ,认为时系词“是”生的年代是在西汉 的%。
2. 始于西汉前 。
种 点的的 ,先 认为“是”作系词这一语法现在西汉前 4。
“是”的句式人,对有 I 的语法意义 ,过的n同时过在先秦、西汉 中的使用,探讨了指代词“是”演化 为系词“是”的全过程。
认为 系词“是”的用,“似暂西汉年间前206年一 8年)起算为宜”5。
日本 太田辰夫(1987: 181)等在《中语历史法》一书 中对汉语系词“是”作了专门的述。
3. 始于先秦。
一种观点的数量多,给出的有说服力。
杨树达和杨伯峻没有 专 述这一间题,但在所著的 《词诊》、《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书的举例中明确表示先秦已有 系词“是”的用法了。
系词“是”
古汉语含系词“是”的判断句的产生与发展陈原08中基 2008221102310005关于“是”的来源,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可分为几家之说:一、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由指代前文的代词“是”发展而来;二、以洪成玉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从形容词“是”引申而来;三、以Sian先生为代表,认为“对”义肯定词“是”与“错”义否定词“非”的对应发展,促成肯定词“是”演变为系词;四、以佟学良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原本就是系词,不存在演变问题。
从上述四种观点来看,对于判断句中的系词“是”的来源问题,学者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各家的观点在解释系词“是”的生源问题时都没有十分清楚详尽,因而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空间。
一、从语法上看,认为系词“是”是由指代前文的代词“是”发展而来似乎讲得通,但从汉语词产生的规律上看又很难解释。
汉语单音虚词除副词“也”“唯”等是语位所造外,一般是语音、语义所造,即由实词同音假借或语义引申而来,指示代词“是”为虚词,系词“是”为实词,由虚词转化为实词,这不符合汉语词产生规律;另外,“这、这个、这样”义指示代词一下演变为表示肯定的系词,这也不符合词义演化规律。
二、从语义上看,认为系词“是”是从表确定意义的形容词引申而来,似乎也讲得通,但从语法上看又很难解释。
系词“是”一般位于两个体词性成分,即主语与宾语之间作谓语,其后一般有宾语,即使没有也能补出;形容词“是”一般位于体词性成分即主语之后作谓语,其后一般无宾语,也不能补出(形容词谓语后有宾语即为形容词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是如何发展成位于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即位于主语与宾语之间而成为系词的,也没有清楚详细的解释。
三、如果“对”义肯定词“是”与“错”义否定词“非”的对应发展,促成“对”义肯定词“是”演变为表示肯定判断的系词的话那么“错”义否定词“非”也应演变为表示否定判断的系词,而语言发展的实际则是“错”义否定词“非”发展为否定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的系词“是”产生后,否定副词“非”常常与系词“是”连用表示否定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含系词“是”的判断句的产生及其来源
首先,给系词下一个定义。
王力先生给系词的定义:在语法上,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必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
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
如:“甘地是印度人,”“她是个好青年。
”这些都是判断句,而其中的“是”字都是系词。
王力先生给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
关于系动词的产生我比较赞同王力先生的观点。
“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
其发展的过程大致是这样: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
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
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
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孟子·公孙丑下)
无论是哪种情况,“是”字经常处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词的性质来。
以《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为例,大约是经过这么一个阶段:“滕,是小国也”(“是”在这里仍旧是指示代词),然后达到“滕是小国”。
如: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左传》不用“是”而《论衡》用“是”,这也可以显现出这种演变的过程来。
汉语真正的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
在王充《论衡》里已经有不少“是”字是当系词用的。
如: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
(说日)
如以鬼非人,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
(薄葬)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中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则是中古时期的事。
在这个时期,系词句有三大标志:
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成为一个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桃花园记)
张玄中.顧较是顧和中外孙。
(世说新语·言语)
第二,系词“是”字可以被副词修饰。
如:但克让自是美事,终不可阙。
(世说新语·方正)
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
(世说新语·容止)
第三,系词“是”字前面加否定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如:余亦不是仵加之了,亦不是避难之人。
(伍子胥变文乙)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送孔巢父诗)除此之外,系词“是”字判断句产生之源为战国末期以前“体词+体词”“副词+是+体词”“体词+是”,指示代词“是”字判断句,系词“是”是在作谓语表示确定意义形容词“是”的影响下,由上述判断句中指示代词“是”促生而来。
同时,由于作判断句主语的指示代词“是”在句子线性结构上位于两个较短的体词性成分之间,在语法功能上似乎起着联系两个体词性成分的作用,因此在作谓语表确定意义形容词“是”的影响下,人们即将此类作判句主语的指示代词“是”误识为联系两个体词性成分的系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