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歌曲100首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独特气息的音乐形式,包含着极深的哲学内涵和精神意义。
在我国的佛教文化中,佛教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将从特点、地位和作用三方面来谈谈我国佛教音乐。
一、特点1.具有哲学和道德内涵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具有深刻的哲学和道德内涵。
佛教信仰的核心思想是“般若波罗蜜”,佛教音乐中蕴含着这种思想,旋律悠扬、舒缓,让人们沉浸在无言的境界中感受心灵的美好。
2.独具匠心佛教音乐在创作上独具匠心,充分借鉴了多种音乐元素,如民族音乐、宗教音乐等,同时又融入了佛教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3.寓意深刻佛教音乐在构思和表达上寓意深刻,富有内涵和哲理,这种音乐形式既能够表现出人性中的苦难和矛盾,又能够表达出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从而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
二、地位1. 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信仰和宗教活动的载体佛教音乐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表达和宗教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供修行者聆听的心灵禅修方式。
在佛教音乐的声音中,人们可以寻找到心灵安宁和内心平静,以此达到对佛教信仰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
三、作用1. 精神文化的传承2. 促进社会和谐佛教音乐具有平和、和谐的音乐氛围,这种氛围具有减压和调和情绪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佛教音乐可以起到调解和缓解压力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
3. 帮助人们修心养性佛教音乐不仅具有美好的艺术性,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修心养性。
在修行者聆听佛教音乐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意蕴和修行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增加正念、降低杂念、提升精神境界的效果。
总之,我国佛教音乐是一种非常独特、深刻和具有特殊意义的音乐形式。
它不仅在佛教文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都具有增进和谐、修心养性的重要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和推广佛教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以此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乐的继承与发展论⽂浅谈中国传统⾳乐的继承与发展论⽂ ⽆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作中,⼤家肯定对论⽂都不陌⽣吧,论⽂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章。
你所见过的论⽂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整理的浅谈中国传统⾳乐的继承与发展论⽂,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贸易往来,也包含了各国之间的⽂化交流。
但是,就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民在接受⼀些外来⽂化时表现出了较⾼的热情,但是在对于本国传统⽂化的继承与发展上,有⼀部分⼈会以⼀种⽆所谓的态度来对待甚⾄产⽣厌烦情绪。
就我国传统⽂化中的⾳乐⽂化来说,特别是中国戏曲⽂化,除了⼀些上年纪的⼈喜欢听之外,绝⼤多数的年轻⼈更偏爱⼀些流⾏⾳乐或者⼀些外⽂歌曲。
由此可见,重视对中国传统⾳乐⽂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已经是⼀个⼗分重要的任务。
⼀、中国传统⽂化的继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乐没有树⽴⼀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处在⼀个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发展迅速的时代,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化多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外国⾳乐⽂化开始逐渐渗透到我国的⾳乐⽂化中,甚⾄已经有了取⽽代之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我国的⾳乐⽂化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些外在因素的冲击以及⼀些内在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乐⽂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这样⼀来,就会使⼈们长时间忽视传统⾳乐⽂化的发展,在思想上逐渐形成对中国传统⾳乐继承与发展的错误认识。
(⼆)⼀些现代⾳乐⽂化的冲击 社会的进步是历史不断变迁的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就会有⼀些⽂化的传承与摒弃。
中国传统⾳乐⽂化发展的实质是⼀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展现,所以,要想保证它在发展过程中的长盛不衰,要做的并不是让它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要让这⼀⽂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长久地被传承和发展下去。
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佛教音乐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佛教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佛教音乐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佛教音乐就是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无数信徒的喜爱与推崇。
在当今社会,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佛教音乐的传承受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佛教音乐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音乐和娱乐方式。
这种情况下,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佛教音乐的传承人才短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懂得佛教音乐的传承人才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现在的年轻人对佛教音乐的认知度也不高,这就导致了佛教音乐的传承不畅。
如果不能及时培养一批佛教音乐的传承人才,将会对佛教音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佛教音乐的创新能力不足。
在现代社会,佛教音乐的传承不仅要重视传统的保护,更要有所创新。
目前佛教音乐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这就导致了佛教音乐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播困难,限制了其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1. 宣传推广佛教音乐。
传承并发扬佛教音乐文化,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推广工作,包括开展佛教音乐的专题讲座、举办佛教音乐的演出活动、制作佛教音乐的宣传片等等,以此来提高人们对佛教音乐的认知与喜爱。
2. 加强人才培养。
要对佛教音乐的传承人才加强培养,可以通过举办佛教音乐的培训班、选拔佛教音乐的优秀人才等方式来促进佛教音乐的传承。
3.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佛教音乐在传承的同时也需要有所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相关推荐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后,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而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日趋衰微。
一、佛教音乐在我围传承与发展中的兴衰融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特色音乐,佛教音乐历经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兴衰融合过程:佛教音乐最早由于印度的“梵呗”与中原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适应而妨碍了传播,后来经僧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地熔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东晋时期佛教音乐正式确立了唱导制度,并对其目的、内容、形式、场合进行了规范。
庐山慧远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
佛教音乐发展到南北朝之后形成了说唱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并由此涌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
如道照、昙宗、慧琚等,他们“尤善唱导,出语成章”。
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和传播,梁朝佛法兴盛,红及一时,尤其是北魏笃信佛教,以致“梵呗屠音,连檐接响”,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在各地传播且各有地方特色。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盛旺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包括佛教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帝王和上层人士大都是佛教的信奉者,也是佛教事业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佛教音乐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也为佛教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
明清以后,佛教音乐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受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日趋繁荣。
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音乐迎来复苏的春天,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佛教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佛教音乐也迈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1986年,北京佛教音乐团冲破重重阻力,赴德国、法国、瑞士演出,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音乐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几年,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佛乐、拉卜楞寺佛乐也陆续走向世界。
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马修·J·乔治美国明尼苏达州圣托马斯大学摘要:自佛教进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以来,并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比如文学、艺术、舞蹈、绘画、建筑和哲学等等,音乐方面尤其突出。
长安古城是一处知名的佛教圣地,四面环绕着佛教塔楼,佛教文化在这里萌芽并逐渐形成。
一些有知名度的佛教派的创始教会在这里仍然保存完好,多样化的佛教活动为陕西这一区域积淀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佛教音乐传承发展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J6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055-02中国享誉盛名的八大佛教寺庙:隋仙游寺(白居易《长恨歌》作品诞生的寺庙)、兴教寺(玄奘的舍利子存放塔)、净业寺(鉴真曾在此地授业解惑)、大慈恩寺(是法相宗祖庭)、香积寺及悟真寺(是净土宗祖庭)、大兴善寺(是密宗祖),包括六宗祖庭(位于西安)。
可见,中国佛教资源的存疑相当丰富。
寺庙作为一种宗教建筑,不仅汇集各个教学受业的佛学人才,更是多种文化元素的集锦之处。
绘画、塑像、书法、音乐等艺术也在这些地方不断地交流和发展。
一、佛教音乐在中国传承与发展中的兴衰融合佛教音乐正在经历融入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过程。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梵蒂冈”这一音乐语言传统。
并以其特有的兼容性,在僧侣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传承和创新。
中国民族音乐的意境是“遥远、想象、光明和安静”。
但是在佛教音乐介入后,打破了以往的静谧,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这些音乐开始走向融合多元的发展趋势,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正式的中国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在东晋时期建立了其特有的声乐系统,并明确了其乐质的目的、内容和形式。
庐山慧远是第一个将音乐用作推广佛法的人。
佛教音乐在进入南北朝时期后,展示了人声和说唱的双重技术训练,并衍生了许多在这一时期擅长佛教音乐的乐僧(以道照、昙宗、慧琚为代表)。
音乐意境下的佛教音乐思考

⾳乐意境下的佛教⾳乐思考2019-08-262010年10⽉24⽇,宜春慈化寺第⼆届佛教⾳乐会隆重举⾏,梵呗萦绕,幡旗飘扬,⼈⼼雀跃。
2011年9⽉14⽇,宜春⽂化艺术中⼼内宜春第五届⽉亮⽂化节暨经贸活动周“⽉下听禅乐———静⼼”禅⾳乐演奏会清新上演,现场禅意浓浓,禅⼼灵动,听众如沐春风,感受到了禅乐的祥和、静⼼。
在中国⾳乐⽂化中,中国佛教⾳乐占据着举⾜轻重的地位,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珍贵⽂化遗产。
正如《礼记•乐记》中所⾔:“⼤凡⾳的起始,是由⼈⼼产⽣的,⽽⼈⼼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有感⽽于物⽽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变化;按照⼀定的⽅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随着⾳的节奏⽤乐器演奏之,再加上⼲戚⽻旄以舞之,就叫做乐了。
所以说乐是由⾳产⽣的,⽽其根本是⼈⼼有感于物造成的。
”佛教⾳乐所达到的境界,需要⼈以⼼去感受。
佛教⾮常关注⼈的内⼼感受。
对于⾳乐的理解,注重⼼理层⾯的作⽤,进⽽构成了⽤⼼来感知外界物体的⾳乐理念。
⼈类创作⾳乐的过程,禅通过内⼼活动所达到的⼼神合⼀的状态,⼆者其实有异曲同⼯之妙,只有⽤⽂字表达出来,就有了分歧。
禅境的⽆声具体体现在⾳乐创作中,就是“美的享受”的审美意味。
通过对禅宗⾳乐中感悟禅⼼的研究,会让⼈们不再被⼼灵所围困,不会被外界物体所伤到的氛围,让⼼变成⼀⽚葱绿之地。
⼀、佛教⾳乐之概况佛教⾳乐作为中国传统⾳乐⽽流传⾄今,是中国传统⽂化中独树⼀帜的地⽅,和佛教⼀起,佛教⾳乐也流⼊了中国,并且和中国⼏千年流传来的⾳乐达到⼀个完美的契合,并最终形成⼀个具有中国特⾊的佛教⾳乐。
佛教⾳乐最早发源于印度吠陀时期,当时就是指僧侣们诵读经⽂的声⾳,也就是每天⽤⽂字来对各路⼤仙进⾏歌功颂德的声⾳,后来慢慢进展成佛教仪式中的唱辞。
佛教⾳乐在传播的进程中,因为民族不⼀样,地理位置不⼀样,它在和中国传统⾳乐在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常有中国特点的佛教⾳乐。
⾃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佛教⾳乐也随之被⾼僧们⼀起进⾏译制,流⾏到中国。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我国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仪式和佛教文化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形式。
它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旨在传达佛教教义、激发人们的虔诚心和向善心,并借助音乐的力量帮助信众修行和净化心灵。
我国佛教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我国佛教音乐注重内涵。
佛教音乐强调的是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佛教的思想和教义,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领悟佛法的智慧。
佛教经典和经文是佛教音乐创作的重要依据,作品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方式都承载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我国佛教音乐注重清净。
佛教音乐通常采用淡泊、简洁的旋律和和声,以及柔和、抑扬的演唱方式。
这种音乐风格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帮助信众远离纷扰的尘世,进入禅定的境界。
我国佛教音乐注重庄严和肃穆。
佛教音乐在仪式和庆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目的是敬拜佛祖和受持佛法的弟子。
在表现形式上,佛教音乐常常十分庄重、肃穆,旨在唤起信众的虔诚心和敬畏心。
我国佛教音乐不仅是一种宗教音乐,还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载体。
佛教音乐在传播佛教文化、弘扬佛教思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佛教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激发人们的向善心,推动社会进步。
佛教音乐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广泛的欣赏和喜爱,成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我国佛教音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注重内涵、清净、庄严和肃穆。
它在佛教仪式和佛教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帮助信众修行和净化心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载体,传递佛教智慧,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应该重视佛教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使其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丰富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

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分析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佛教音乐伴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而传入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佛教音乐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对佛教音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佛教音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1. 传统文化的衰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面临着衰退的问题。
佛教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了这一影响。
很多传统的佛教音乐曲目逐渐被人们遗忘,传承环节也存在断层的现象。
2. 缺乏专业人才佛教音乐的传承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是目前对于佛教音乐的专业培养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缺乏专业人才会影响佛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3. 现代化语境下的挑战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佛教音乐也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是传统佛教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碰撞,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佛教音乐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二、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建议1. 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佛教音乐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平。
可以设立佛教音乐专业课程或者专业学校,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2.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平台等,将佛教音乐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广。
建立佛教音乐的在线平台,供人们学习、欣赏和传播。
3. 加强社会宣传通过举办佛教音乐演出、比赛等活动,加强对佛教音乐的社会宣传。
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如媒体、社交平台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佛教音乐。
4. 探索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佛教音乐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
可以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开发新的曲目和表演形式,让佛教音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5. 建立保护体系建立佛教音乐的保护体系,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好佛教音乐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各种努力,能够让佛教音乐焕发新的活力,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音乐歌曲100首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艺术论文
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后,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而成为我国传统民
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日趋衰微,
尤其是十年浩劫期间,遭到了禁绝的厄运。
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佛
教音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作为一种既具有传统民族艺术和道德审美价值,又具有教育感
化作用的高雅音乐,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乃至世界各国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但是,社会
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佛教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新课题。
一、佛教音乐在我围传承与发展中的兴衰融合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特色音乐,佛教音乐历经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兴
衰融合过程:佛教音乐最早由于印度的“梵呗”与中原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适应而妨碍了
传播,后来经僧人们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地熔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
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东晋时期佛教音乐正式确立了唱导制度,并对其目的、内容、形式、场合进行了规范。
庐山慧远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
佛教音乐发展到南北朝之后形成了说唱
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并由此涌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
如道照、昙宗、慧
琚等,他们“尤善唱导,出语成章”。
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和传播,梁朝佛法兴盛,红及
一时,尤其是北魏笃信佛教,以致“梵呗屠音,连檐接响”,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在各地传
播且各有地方特色。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盛旺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包括佛
教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帝王和上层人士大都是佛教的信奉者,也是佛教事业
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佛教音乐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也为佛教传播起到了很
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以后,佛教音乐因市民阶层的出
现而日趋通俗化。
明清以后,佛教音乐日益深入民间,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受佛教
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日趋繁荣。
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教音乐迎来复苏的春天,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佛教事
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佛教音乐也迈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1986年,北京佛教音乐团冲破重重阻力,赴德国、法国、瑞士演出,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音乐第一次走
出国门,此后几年,北京智化寺音乐、五台山佛乐、拉卜楞寺佛乐也陆续走向世界。
2021
年冬天,由北京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拉卜楞寺佛乐团、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等宗教
艺术家们联袂打造的中国佛乐精粹展演,首次亮相北京中山音乐堂,此次展演对佛教音乐
走向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1年春天,中华佛教音乐团相继赴台湾、澳门、香港演出,并远赴美国洛杉机、旧金山和加拿大温哥华进行巡回演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精彩的
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佛教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神韵。
二、佛教音乐在传承与发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佛教音乐的恢复和发展来势很好,但绝不能因此乐观,要真正让佛乐走向社会,
走向世界,还存在不少问题。
1、人才缺乏。
这是制约当前和今后佛教音乐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一些从事佛教音
乐的僧众们大多年事已高,要从事大型的佛教演出已力不从心,而一些年轻的僧徒多受社
会观念影响,功利意识较强,大多数佛教徒即使是一知半解,也是把它当作自我修行的
“工具”,而不是作为传播佛法的“法门”。
因此,无论在取材范围、演唱场合、欣赏对
象以及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况且相当一部分佛教徒游离于全国各大寺庙,居无定所。
由于后继乏人,从而限制了佛乐的发展。
至于研究佛乐的专家教授和从事佛乐
研究的专业机构更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天天生活在晨钟暮鼓中的僧人们对佛乐置若罔闻了,长此下去势必会加快佛教音乐的衰微。
2、重视不够。
这一点非常重要,唐代佛教之所以空前隆盛,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唱
上达到较高水平,这与当时的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人士的大力提倡与重视是分不开的。
据
了解,目前在我国佛教院校中除中国佛学院曾开设过佛乐课程外,其他佛学院几乎没有开
设过该类课程,一些音乐院校更是无缘欣赏到佛乐的魅力,使得佛教音乐无法传承,得不
到社会的认可,加上宣传不够,经费的严重不足,佛教部门无法拿出一直被佛教视为身外
之物的“钱”来从事正常的佛乐研究;开发、创作乃至出版、发行和弘扬,佛教音乐只好
处于韵在深山无人赏的境地。
3、普及不广。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佛教音乐只能在与世隔绝的寺院
庙堂以一种极为保守的方式传颂而未能走向社会,加上宣传普及不够,到今天佛乐已鲜为
人知,不但老百姓对佛教音乐充满神秘感和陌生感,就连身处寺庙的部分僧众对佛乐也是
知之甚少。
三、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佛教音乐不但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
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
解中国传统佛教音乐才能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全部。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重视继承与发掘,尤其是对古代保留下来的传统佛教音乐,如殿堂唱诵、智化寺音乐、五台山音乐、拉卜楞
寺音乐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一些佛乐要继承好、保护好,这是我国佛教音乐的主体和基础,也是佛教的原创和正统。
但是,继承的目的不是抱残守缺,纯传统的佛教音乐传播范
围是寺院庙堂,其传播者是佛教界人士,作为佛教弘法用的佛事音乐应当保持纯传统风格,而作为进入艺术领域的佛教音乐,要像其他音乐一样被大众接受还必须摆脱束缚,冲破陈规,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人们的需要,这才是佛教音乐发展和追求的永恒主题。
四、对发展我国佛教音乐的雨点建议
为了探讨佛教音乐,作者通过对我国一些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大专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深感佛教音乐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感到忧虑,并提出两点建议。
1、音乐院校应承担传承和发展佛教音乐的重任。
学校是传授先进文化知识、传播人类社会文明的地方,老师与学生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有效载体。
佛教音乐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佛教是一种以道德信仰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人生观、生活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从佛教信仰延伸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把信仰、文化、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服务。
佛教音乐不但能让他们在优美、柔和、恬静的氛围中,去掉烦恼,静心学习,更能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及美好世界观。
2、佛教音乐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佛教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具有“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的音乐品质,它是清凉世界的一缕清风,净土佛国的甘露清泉,使人心澄气静,荡秽涤尘。
让佛教音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更好地超越不同信仰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宗教音乐融合,使其天籁之音更加神韵。
社会各界尤其是宗教部门应十分重视对佛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界的人士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承与发展佛教音乐的责任。
此外,佛教音乐是促进世界和平的有效载体,尤其是对促进大陆与台湾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徒用来表达佛教主张慈悲、包容、崇尚和平精神的声音,台湾地区佛教与大陆佛教同根同源,中国佛教音乐在台湾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最大、号召力最强,两岸佛教界、音乐界以及高校、民间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佛教音乐交流,以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民族情感,从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参考文献:
[1]李桂玲《台港澳宗教概况》东方出版社1996年
[2]潘显一冉昌光《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