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喻后能用”看“江汉以濯之……”
《大学》导读
《大学》导读一、《大学》综述1.1.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不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学者对其价值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北宋二程夫子推崇《大学》,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阐明了古人为学与修身次第,“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到了南宋,朱子又作《大学章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五经”并列。
朱子认为《大学》正文分经、传两部分,“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学生问朱子:“欲专看一书,以何为先?”朱子说:“先读大学,可见古人为学首末次第”。
朱子又说,“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朱子说:“大学是为学纲目。
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
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大学》是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为什么汉唐之间的学者研读《礼记》却没有发现《大学》的独特价值?因为“孔孟而后,汉儒只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汉唐学者沉溺于“记诵词章之习”,以至于“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宋代理学(道学)兴起,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子说:“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1.2 宗圣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
曾子著《大学》与《孝经》,上承孔子之道,下开儒家思孟学派,被后世推尊为“宗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
古汉练习题
古汉练习题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的()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2、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A、刃日除鱼B、象朱牧闻C、集日信暴D、山河旦车3、下面各组复音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A、匍匐参差萧条狼藉B、栗烈荒忽婀娜造次C、凛冽燕婉婵娟独特D、淡漠扶摇逶迤消息4、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D、宋何罪之有?5、下列四句中,用作指代性副词的“见”是()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6、下列四句中,用“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施事者)的是()A、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B、遂置姜氏于城颍。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7、在“是谁之过与”中,“是”的语法分析是()A、指示代词作主语B、判断词,表肯定判断C、指示代词作定语D、指示代词作谓语。
8、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A、姜氏欲之,焉辟害?B、万钟于我何加焉?C、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D、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9、下列四句中,含介词前置宾语的“孰与”句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0、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A、宫之奇以其族行。
11、下列各句中,“之”是动词的是()A、之二虫又何知?B、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C、负耒耜而自采之滕。
D、寡人之于国也,可谓尽心焉耳矣。
12、《论语·季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萧之言肃也”,这一注释属以下训释方式中的()A、义训B、声训C、形训D、互训13、在“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段是()A、用典B、委婉C、共用D、分承14、在“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中,“壮”的用法是()A、形容词用作谓语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5、下列各联诗句,有对仗的是()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宾语前置练习
1、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是( C )A、大哉,尧之为君!B、是以肠一日而九迴C、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D、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而前置的是( D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B、姜氏何厌之有?C、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3、下列句子,属于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是( B )A、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B、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D、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4、下列句子中,“之”用作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D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5、下列句子,有介词宾语前置的是( A )A、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D、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6、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的是( A )A、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B、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
E、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7、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的是( B )A、许子奚为不自织?B、君何患焉?C、“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雒阳。
”D、姜氏何厌之有?E、吾谁欺?欺天乎?8、下列句子,“是”作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的是( B )A、惟余马首是瞻。
B、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C、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D、君子是则是效。
二、指出下列句中前置的宾语,并说明前置的条件。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三》)(3)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4)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汉语的语序
例如: 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古代汉语 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 中凡是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一种语 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变化。 我们在 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 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 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①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②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 上》)
④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韩之战》)
⑤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 传·昭公十九年》)
⑥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
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
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宁波谚语中动物词汇的认知解读
非 本质 。
[ 3 】 朱振家. 古代汉语 ( 上册 )[ M 】 .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 9 9 8
】 2 6 .
有人虽 认同 曾子 的话 是针对 “ 夫子之德 ”而言 ,但认 为 “ 夫子之 德,江汉 以濯之 ,秋 阳以暴之 ”的后二 “ 之”
词 汇、丰富的否定表达法外,不少谚语 还与气象、节令 、物候相关。 关键词:宁波谚语 动物词汇 意象
一
、
引言
二、宁波谚语 中动物 词汇 的意象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动 物 名 词 在 谚 语 中 有 时 不 仅 仪 S h " f -  ̄ ( 一 )含 褒 义 的动 物 意 象 宁波 谚 语 中常 用 作褒 义意 象 的是 “ 马 ”和 “ 牛 ” 两
宁波谚语 中动物词汇的认知解读
口朱陈静
摘 要:通过对 宁波谚语 中的动物词汇,从 其意象和特征பைடு நூலகம்两方面进行分析研 究,可 以发现 “ 马 、牛”等词 常做褒 义,
“ 狗 、老 鼠”等常表贬义,而 “ 虎 、羊”等词 贬褒 皆具 。同时,宁波谚语 中除 了含有 浓厚 的海洋文化 色彩和宁波话独特 的
的动 物 词 汇 。
黑马喻一 鸣惊 人者 。在 宁波谚语 中也 是如此 ,马多作为褒
洗 过 一 样 , 就 像 那 漂 练 物 以秋 天 的 太 阳 曝 晒 过 一 样 。其 中
节 来 侍 奉 有 若 , 强 迫 曾 子 也 如 此 。 曾 子 坚 决 反 对 他 们 这 样 的 “ 之 ”指 “ 漂 练 之 物 ”甚 明 。 做 。 因 为 在 他 看 来 , 孔 子 的 品 德 无 人 能 及 , 如 那 漂 练 之 试 问:1 .“ 夫 子 之 德 ,江 汉 以濯 之 ,秋 阳 以暴 之 ” 等 物, “ 江 汉 以 濯 之 ,秋 阳 以 暴 之 ,晡 晡 乎 不 可 尚 已 ” 。可 同于 “ 夫子 之 德 ,如 江汉 以濯 练 , 如秋 阳 以暴 练 ” 吗 ?显 然 见 , 曾 子 确 实把 “ 夫 子 之 德 ” 比作 漂 练 之 物 了 。 假 如 曾子 不 等 同 。2 .“ 大 山 劲松 ,疾 风 以摧 之 ”的 “ 之 ”指 “ 大 山劲 没 这 样 比喻 , 那 他 是 如 何 联 想 到 漂 练 之 物 的 ?他 的 思 维 之 松 ” , “ 壮 士 正 义 , 疾 风 以摧 之 ” 的 “ 之 ” 指 何 ? 显 然 指 桥 是 如 何 搭 建 的 ?他 又 怎 可 能 借 漂 练 之 物 即使 被 江 汉 濯 、 “ 壮 士 正 义 ” 。可 见 , 上面 之 解 既 张 冠李 戴 ,又 不顾 语 法 , 秋 阳 暴 , 仍 极 为 洁 白 无 可 超 越 的 品性 , 来 推 崇 孔 子 之 贤 因而 是 误 解 。 究其 原 因 , 乃部 分 人 不 明 “ 喻 后 能 用 ”之 理 , 德 ?从 思 维 的 角 度 来 看 ,如 果 曾 子 没 在 大 脑 中 把 “ 夫 子 之 而 纠 缠 于 “ 江 汉 濯 、秋 阳暴 ”喻前 所 适 用 的对 象 。 德 ” 比 作 漂 练 之 物 , 他 就 联 想 不 到 水 濯 、 日晒 , 就 说 不 出 “ 江 汉 以 濯 之 ,秋 阳 以暴 之 , 喘 嘀 乎 不 可 尚 已 ” 的话 语 。
古代汉语中“而”“以”字用法资料
古代汉语“而”字之用法宋丽萍(菏泽学院中文系 09级文秘4班学号:200902207)摘要:在古汉语(文言文)中,“而”用法比较复杂,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关键词:古代汉语;“而”字;用法“而”在古汉语中是使用频繁而且用法灵活的一个词,“而”字用法比较复杂。
我们对古代汉语中“而”字的用法了解都较浅,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中的一段。
这段共用了八个“而”字,都是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却有区别。
前五个“而”是连接动词性、形容词性词组,表示承接关系。
后两个“而”是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关系。
末一个“而”是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出,“而”字用法的错综复杂。
到底“而”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用法呢?为了考察古代汉语中“而”字的词性,对“而”字的用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不揣浅陋,对“而”字进行了一番整理,将“而”字的用法做了以下分析。
一、作ér字(一)颊毛,象毛之形(描绘毛的样子),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古代汉语试题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的()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2、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A、刃日除鱼B、象朱牧闻C、集日信暴D、山河旦车3、下面各组复音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A、匍匐参差萧条狼藉B、栗烈荒忽婀娜造次C、凛冽燕婉婵娟独特D、淡漠扶摇逶迤消息4、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D、宋何罪之有?5、下列四句中,用作指代性副词的“见”是()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6、下列四句中,用“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施事者)的是()A、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B、遂置姜氏于城颍。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7、在“是谁之过与”中,“是”的语法分析是()A、指示代词作主语B、判断词,表肯定判断C、指示代词作定语D、指示代词作谓语。
8、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A、姜氏欲之,焉辟害?B、万钟于我何加焉?C、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D、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9、下列四句中,含介词前置宾语的“孰与”句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0、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A、宫之奇以其族行。
g珟飠ckNN}T銷篘霳_N Ou悎[IYL?陙珟N飠RB、寿毕,请以剑舞。
C、君子不以言举人。
D、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11、下列各句中,“之”是动词的是()A、之二虫又何知?B、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C、负耒耜而自采之滕。
D、寡人之于国也,可谓尽心焉耳矣。
12、《论语·季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作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分类: 作文 > 国学精粹 > 文言文 > 文言文翻译 >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09-04-26 16:17:54
原文阅读: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 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 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
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 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 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的翻译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的翻译
秋阳妩媚,江汉如练,江水洁白、洋洋洒洒,形成天然的壮丽之景。
天边的太
阳慢慢地从朝空中升起,洒下温暖的升腾,让江汉彻底苏醒了起来,碧水白岸倒映出一道梦幻的美景。
秋阳的温柔照耀,江汉充满激情,水天相依,碧蓝碧绿,大江大河由无底断崖
流向远方,犹如隆隆的锣声在空中回响,长虹贯穿整片空间,激起无穷的想象。
在蓝天白云、间接星辰之下,江汉如晨光洒满大地,早晨的江面迎来遍野优雅,一派天国似的和谐。
秋阳柔和,分外温柔,照遍四野,将自然的美景徐徐展现。
江汉舞动起优美的舞姿,与微风唱起柔情的歌曲,把大地变成了一个灿烂的世界。
秋阳照耀着秋景如画,艳丽的江汉将欢乐带给我们,让人心旷神怡,大自然给
了我们宁静而充满趣味的一天,有秋阳舒展开活力,有江汉洗去起虑,有纯净的空气抚慰我们的心灵。
当下面的清悠的江汉沐浴秋阳的温暖,使大地显得更加精致又神奇,让我们忍不住惊叹不已。
王力《古代汉语》(一)练习
王力《古代汉语》(一)练习一、填空题1.关于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的说法。
它们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
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2)、、来者犹可追。
5、清代对《说文解字》作注解的有和桂馥、王筠、朱骏声等四家。
6、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
7、指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8、词义的引申方式有连锁式、和综合式。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10.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 )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像“寘”与“置”、“脩”与“修”、“游”与“遊”等只有部分义项相同或相通,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相代替,就不能算是异体字。
11.二、名词解释题1、古今字:2、浑言:3、异体字:4、偏义复词:5、衍文:6、异体字7、浑言、析言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1、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
亟:2、(晋灵公)犹不改。
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骤:贼:3、师进,次.于陉。
次: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归:5、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适:会: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7、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市:8、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五谷:9、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姑:10、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羹:遗:11、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濯:暴:12、(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饿:四、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及其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义1、庄公寤生,惊姜氏。
()2、晋灵公不君。
()3、齐侯饮赵盾酒。
()4、左右以君贱之矣,食以草具。
()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杜甫《江汉》全诗及赏析
杜甫《江汉》全诗及赏析杜甫《江汉》全诗及赏析《江汉》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
该诗描写了诗人漂泊在江汉一带的所见所感,以及自己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集中地表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江汉》全诗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题解】这是一首从积极方面抒情述志的诗,但杜甫既不象李白那样,乐观而富有信心地宣称“天生我才必有用”,更不象他自己早年那样天真地以为可以“致君尧舜上”了。
这是因为个人和时代都经历了巨大丧乱,尽管杜甫是痛苦越深,毅力越强,所谓“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但激昂的歌声毕竟是从“留滞”和“艰危”中唱出来的,所以在表达上不是激情奔放、慷慨陈词,而是苍凉悲壮,沉着收敛。
如诗的中间两联着重表现积极奋发的精神,仿佛有一股热流,有一种遏制不住的生命力在激荡,但这种热流和生命力,是在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的环境中涌现的,总的基调苍是凉中见悲壮,惨淡中见热忱。
末联,杜甫把他的深情苦志用一匹老马的形象来表现,这匹马和以前用以自喻的“哀鸣思战斗”的战马,更不可同日而语。
这对于表现诗人的壮心,似乎没有把力量用足,但实际效果却是在沉着中表现得深厚,在收敛中表现得饱满,更能见出诗人晚年的心境,使人觉得诗人的用世精神,到晚年锻炼得更执着也更切实了。
由于寓高昂于沉郁,寓阔大于深沉,把燃烧不息的用世热忱和冷静切实的考虑,把积极追求的精神和朴实的、绝无浮夸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因而让人越是细加吟味,便越感到其中激荡着无限浑厚深广的感情。
【全诗】《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译文】我是一个飘泊在江湖之上思念家乡的旅客,堪称天地之间一个迂腐无用的读书人。
我像天上的孤云一样远在天涯,又像慢慢长夜的月亮一样顾影自怜。
我虽年届暮齿,心怀却仍然豪迈壮烈; 我病体在秋天沉沉,却对康复充满着信心。
标点加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与翻译练习材料-- 参考答案1、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
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爲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爲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請復之。
‟强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
良不可,曰:…吾爲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爲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禦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爲也。
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2、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3、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4、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论语讲记第三讲--孝
《论语讲记》第二篇孝《论语》原文里面,第一章第一句,开篇讲:学,第二句,就直接讲:孝。
这个问题是中国人的大问题。
现在的时代跟古人的时代,究竟是怎么一个孝的情况和区别呢?我们慢慢看来。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姓有,名若,子子有。
是孔子的高足,比孔子小约40岁。
《论语》当中,只有他和曾参是被称为:子,说明他们的成就很高。
也可能是这本书是他们两人的弟子一起编撰的。
有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特别深刻,深得孔子真传。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
这一句翻译过来的意思: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
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
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
”这里面记载,孔子死后,因为有子的学问言行都很像孔子,大家想推荐他做领袖,继续带领大家学习。
虽然曾子不同意。
也可以看出有子的成就。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汙,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这一段的记载可以看出有子跟宰我和子贡一样:智足以知圣人,说明这个人非常有天分。
而且,有子把老师孔子比作麒麟和凤凰,泰山和河海,说孔子是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出类拔萃的孔子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可见有子对老师的推崇。
有子文武双全,在鲁哀公八年,孔子六十五岁的时候,鲁国跟吴国的战斗中,有子参加了七百勇士偷袭吴军的战斗,迫使吴国签订盟约。
《孟子·许行》解析
3.通假字: “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 有——又。 “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来——徕 ,招徕。 “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师死而遂倍之。” 倍——背 ,背叛。 “皜(hào)皜乎不可尚已!” 尚—上,超过。 已—矣 ,句末语气词。 “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伯——佰,百倍。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
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 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 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 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 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劳”, 使……劳。“匡”,使……正。“直”,使……直。 皆为使动用法。“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 带宾语“之”。 (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德”,本指 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用作动 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 (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 中国。”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 “学”,表示“向北方”。
(四)多义词的词义辨析: “与” ①动词, 给予。 “文公与之处。”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②动词,参与。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③介词,同,和。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 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 “自织之与?” “自为之与?”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 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代词“然”与表顺 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 “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 则”连用,意为 “这样的话,那么……”。 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叠音联绵词, 广大辽阔的样子。 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巍巍:叠音联绵 词,高大的样子。 6.“皜皜乎不可尚已!” 皜皜:叠音联绵词, 光明洁白的样子。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一、连词文言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文言文里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而1、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养生主)(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2、“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原文及翻译《孟子》作为“四书”之一,有许多文章值得我们慢慢品读,例如《许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许行》原文及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许行》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从“喻后能用”看“江汉以濯之……”
从 “ 喻 后 能 用” 看 “ 江汉 以濯 之 … …”
口曹国安
摘
要 :曾子 的话 “ 江汉以濯之 ,秋 阳以暴之 ,晡嘀乎 不可 尚已”是针对孔子的品德 而言的,不是针对漂练之物;其
所缺 的主语 可补充为 “ 夫子之德 ”,不能补为 “ 漂练之物” 。根据 “ 喻后能用”原理 , “ 夫子之德 ,江汉以濯之 ,秋 阳以 暴之”合乎逻辑。 关键词:针对 逻辑 曾子
( 3 ) “ 用 大坝 拦 住 ”原 本 不 用 于 “ 思 潮” ,但 如 果把
某种 思 潮 比作 河 水 ,那 就 可 以 说 “ 用 大 坝 拦 住 思 潮 ” :筑 “ 喻 后 能 用 ”原 理 有 很 强 的 规 律 性 : 凡 是 原 本 与某 种
烈晒指 日练 ,反映出水练 、 日练交 替的漂练 方法 ;文 中借 起 一座 大坝 ,拦 住 这种 思潮
可 。江 汉 以濯 之 , 秋 阳 以 暴 之 , 缡 晡 乎 不 可 尚 已 。 ’ ” 曾 他 事物 。然 而 这 只 是 一般 逻 辑 。 有 这 样 一 种 逻 辑 :某 动 作 行 为 原 本 只 用 于 A ,但 把 B 比 子 所 说 的 第 二 句 话 缺 主 语 。 其 所 缺 的 主 语 是 什 么 ?针 对 什 后 ,它 也 能 用 于 B 。这 个 逻 辑 可 称 为 “ 喻 后 能 用 ”原 么说 “ 江 汉 以 濯 之 , 秋 阳 以 暴 之 , 嘀 蝻 乎 不 可 尚 已 ” ? 也 喻 为A 就 是 说 ,此 话 是 针 对 什 么 而 言 的 。 这 个 问 题 历 来 无 人 回 理 。如 : ( 1) “ 读 ”原 本 不用 于 “ 人 ” ,但 如 果 把 眼 前 的 答 。而 它 关乎 后 人 对 整 句 话 的 正确 理 解 ,故 应 回 答 。 你 ” 比作 一 本 书 , 那 就 可 以 说 “ 读 你 ” :读 你 一 千 遍 , 杨伯 峻 《 孟 子译注 》引毛奇龄 等人 的注 解 ,以为 “以 “ 江 汉 比 夫 子 、 以 秋 阳 比 夫 子 、 以天 比 夫 子 ” [ 1 ] 。这 只 是 说 也 不厌 倦 。 ( 2 ) “ 锁 ”原 本 不 用 于 “ 思 想” ,但 如 果把 某种 思 想 “ 江 汉 、秋 阳 ”等 怎 么 用 ,并 未 说 明 “ 江 汉 以濯 之 , 秋 阳 以暴 之 , 晡 晡 乎 不 可 尚 已 ”是 针 对 什 么 而 言 的 。 且 这 种 解 比作 能被锁起 来的 东西 ,那 就可 以说 “ 锁 思想” :牢牢地 释 难 以说 通 , 因 为 “ 江 汉 以濯 之 , 秋 阳 以暴 之 ”不 能 理 解 锁 住这 种 思 想 。 为 “ 夫子 以濯 之 ,夫 子 以暴 之 ” 。 有人 说 : “ 此 江汉水 濯指水练 ,秋 阳 ( 即后世夏 阳 ) 人 们 熟 知 的水 濯 、 日晒 之 练 事 推 崇 孔 丘 之 贤 德 ,谓 各 种 漂
《论语》言而有信
有益的快乐
以……为乐
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
好处
逢迎谄媚
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骄傲放纵 放纵游荡 安逸声色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 也有三种。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 好处为快乐,以广交良友为快乐,是有益处的。喜 欢骄傲放纵,喜欢游荡闲逛,喜欢沉逸志色,是有 害处的。”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答案答案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山重水复疑无路。 宾退,必复命。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幸复得此妇。 红罗复斗帐。
重叠 回报情况 再次 又 夹层,双层
词句归纳
文言虚词 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 虽州里,行乎哉? 复哉言乎!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恶乎成名。 难乎有恒矣。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表疑问语气,“吗”的意思。 表示肯定语气。 表感叹语气,“啊” 相当于“于” 有“对于”的意思 相当于“在” 引出“贵”的对象
同步练习
(一)翻译下列各句,然后判断其句式:
①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③异乎吾所闻。 ④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⑤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
怎么知道后来不如现在呢?(疑问句) 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判断句) 我听说的与这不一样。(介词结构后置句) 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兄弟。(省略句) 对于丧事,不敢不慎重,不被酒所困。(被动 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喻后能用”看“江汉以濯之……”-汉语言文学
从“喻后能用”看“江汉以濯之……”
曹国安
摘要:曾子的话“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是针对孔子的品德而言的,不是针对漂练之物;其所缺的主语可补充为“夫子之德”,不能补为“漂练之物”。
根据“喻后能用”原理,“夫子之德,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合乎逻辑。
关键词:针对逻辑曾子
一、引言
《孟子·滕文公上》:“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曾子所说的第二句话缺主语。
其所缺的主语是什么?针对什么说“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也就是说,此话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这个问题历来无人回答。
而它关乎后人对整句话的正确理解,故应回答。
杨伯峻《孟子译注》引毛奇龄等人的注解,以为“以江汉比夫子、以秋阳比夫子、以天比夫子”[1]。
这只是说“江汉、秋阳”等怎么用,并未说明“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且这种解释难以说通,因为“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不能理解为“夫子以濯之,夫子以暴之”。
有人说:“此江汉水濯指水练,秋阳(即后世夏阳)烈晒指日练,反映出水练、日练交替的漂练方法;文中借人们熟知的水濯、日晒之练事推崇孔丘之贤德,谓各种漂练的洁白还比不上老师品格的洁白无瑕。
此表明当时漂练十分普遍,它有洁白纺织原料的作用。
”[2]这只能解释“江汉濯、秋阳暴”的原义及其于此的
用意,并未说明“江汉以濯之……”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其所缺的主语是什么。
有人把“之”解为“孔子的品德”[3]。
这是把“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理解为“江汉以濯孔子的品德,秋阳以暴孔子的品德”,但未明确说出“江汉以濯之……”是针对什么而言的,所缺主语为何。
我们认为,把“之”解为“孔子的品德”已接近问题的正确答案。
既然“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之”指孔子的品德,那就意味着整句话是针对孔子的品德而言的,因为这里的“之”复指前面所缺的主语。
如此,所缺的主语可补充为“夫子之德”,完整的话可拟为:夫子之德,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于是,曾子的话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可是,“夫子之德”能被“江汉濯、秋阳暴(曝)”吗?说“夫子之德,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合乎逻辑吗?
二、说“喻后能用”
在逻辑方面,有些动作行为专与某些事物相搭配,如“读”专配“书、文章”等,不能配“衣服、空气”等其他事物。
然而这只是一般逻辑。
有这样一种逻辑:某动作行为原本只用于A,但把B比喻为A后,它也能用于B。
这个逻辑可称为“喻后能用”原理。
如:
(1)“读”原本不用于“人”,但如果把眼前的“你”比作一本书,那就可以说“读你”:读你一千遍,也不厌倦。
(2)“锁”原本不用于“思想”,但如果把某种思想比作能被锁起来的东西,那就可以说“锁思想”:牢牢地锁住这种思想。
(3)“用大坝拦住”原本不用于“思潮”,但如果把某种思潮比作河水,那就可以说“用大坝拦住思潮”:筑起一座大坝,拦住这种思潮。
“喻后能用”原理有很强的规律性:凡是原本与某种动作行为不相配的事物,如果可被比喻为与该动作行为相配的事物,那么只要一比喻,就能与该动作行为相配。
因此,“思想”可以用锅煮,“意志”可以用炉炼,“壮士正义”可以“疾风以摧之”:
(4)这种思想不成熟,要像煮花生一样,把它放到锅里去煮,才会成熟。
(把“思想”比作“花生”)
(5)你的意志还不够坚强,要把它放进炼钢的炉中去炼,才会更加坚强。
(把“意志”比作炼成钢之前的“铁”)
(6)大山劲松,疾风以摧之,不折。
壮士正义,疾风以摧之,亦不折。
(把“壮士正义”比作“大山劲松”)
三、看“江汉以濯之……”
根据“喻后能用”原理,“夫子之德,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之说,合乎逻辑。
虽然“江汉濯、秋阳暴”原本专用于漂练之物,不能用于“夫子之德”,但把“夫子之德”比喻为漂练物之后,“江汉濯、秋阳暴”就可以用于“夫子之德”了。
那么,曾子是否把“夫子之德”比作漂练之物?这需要看他说话的语境。
子夏、子张等人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来侍奉有若,强迫曾子也如此。
曾子坚决反对他们这样做。
因为在他看来,孔子的品德无人能及,如那漂练之物,“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可见,曾子确实把“夫子之德”比作漂练之物了。
假如曾子没这样比喻,那他是如何联想到漂练之物的?他的思维之桥是如何搭建的?他又怎可能借漂练之物即使被江汉濯、秋阳暴,仍极为洁白无可超越的品性,来推崇孔子之贤德?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如果曾子没在大脑中把“夫子之
德”比作漂练之物,他就联想不到水濯、日晒,就说不出“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的话语。
故其比喻是必然的。
既然其比必然,那就“喻后能用”。
因此,“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这些原本只用于漂练之物的动作现在用于“夫子之德”,就顺理成章了。
能否说曾子的话是针对“漂练之物”而言的?不能,因为当时的语境并非专门谈漂练之物。
虽然“江汉濯、秋阳暴、皓皓乎”涉及了“漂练之物”,但这只是表面,而非本质。
有人虽认同曾子的话是针对“夫子之德”而言,但认为“夫子之德,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后二“之”仍指漂练之物,即:“夫子之德,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可理解为:孔子的品德,就像那漂练物以江汉之水清洗过一样,就像那漂练物以秋天的太阳曝晒过一样。
其中的“之”指“漂练之物”甚明。
试问:1.“夫子之德,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等同于“夫子之德,如江汉以濯练,如秋阳以暴练”吗?显然不等同。
2.“大山劲松,疾风以摧之”的“之”指“大山劲松”,“壮士正义,疾风以摧之”的“之”指何?显然指“壮士正义”。
可见,上面之解既张冠李戴,又不顾语法,因而是误解。
究其原因,乃部分人不明“喻后能用”之理,而纠缠于“江汉濯、秋阳暴”喻前所适用的对象。
四、结语
曾子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是针对孔子的品德而言的,其所缺的主语可补为“夫子之德”。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34.
[2]黄金贵,唐莉莉.辞书误解古代训诂语三例[J].古汉语研究,2011,(2):53-58.
[3]朱振家.古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6. (曹国安广东惠州惠州学院中文系51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