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本篇文章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意境和情感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3.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学,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板书设计: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我看》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我看》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我看》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春天来临,阳光明媚,虫鸟唧啾,树木抽芽,百花绽放……一切令人赏心悦目,是文人墨客不吝笔墨的季节,请你说说说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诗歌《我看》,一起去领会他笔下春天的美好。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zhā)良铮,祖籍浙江海宁,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2.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诗人穆旦也随迁至此,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是西南联大“南湖诗社”社员,正值人生的春天。

此时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未来的忧虑,但诗人却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3.知识链接“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1981年9位诗人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九叶诗派"由此得名。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穆旦是其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内容,包括课文、题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课堂互动、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

3.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1. 课文研究:通过精读和泛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包括文字表达、情感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

2. 题练:设计不同类型的题,涵盖课文的语法、词汇、理解等方面,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3. 写作训练:提供多种写作题材,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评分等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利用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和互相帮助,提高研究效果。

3.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

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和讲解。

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辅助教具:准备相关的辅助教具,如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以上是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的大致框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教案一:《红楼梦》第一回阅读及赏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小说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3.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故事的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主动思考,及时解决问题。

2.提供合适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教师的讲解应简明扼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小说的欣赏,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小说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3.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故事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学会欣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2.理解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多媒体设备、《红楼梦》第一回文本、小组分工表。

学生准备:相关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谈谈对《红楼梦》的第一印象。

二、导入活动(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小说封面,以及第一回的标题和开头,推测故事内容。

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整体预测。

三、阅读与解析(3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回,注重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贾雨村、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语言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各小组分析一位人物的形象特点和语言特点,并汇报结果。

四、欣赏与分析(3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第一回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对小说语言艺术的感受,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4.教师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公开课教案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评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听说读品写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史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感悟乡愁。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乡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整个单元都是以爱国和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无不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

本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速、语气和节奏,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从诗歌结构美、音韵美几个角度逐层深入赏析。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二)学情我授课的学生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学生之前对现代诗歌有一定接触,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及应用能力处在初级水平。

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难点放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放在朗读上,第二是放在诗歌的结构和音律等赏析方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掌握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理解诗歌四个意象的情感内涵;领会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情感;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仿写诗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时间如同流水一样快,转眼间,又是新学期的开始了,咱们来看看老师们是怎么写教案备课的吧,知道九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7篇,希望您能喜欢!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过程与方法】积累感悟文中精彩的名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掌握本节课的论证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反思。

顺势导入课题。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

(讲解一两个即可)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提问:本文的结构是什么?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总——分——总。

第一部分(1):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开头领起全篇,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

第二部分(2-8):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别谈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们要“敬业乐业”。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设置小组讨论)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

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

一是道理论证。

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先解释什么是敬。

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故乡》教案(公开课)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故乡》教案(公开课)

第四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所选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如《孤独之旅》〕,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如《我的叔叔于勒》〕,或话及与少年好友的深厚情谊〔如《故土》〕,取材独特而广泛。

阅读这些作品,不妨随着情节置身主人公的少年时代,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经历成长的苦涩和无奈,从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根底上,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以及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解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的主题。

研读《故土》侧重于感知叙事手法以及比照写法的作用;悟读《我的叔叔于勒》要在把握叙事技巧之时,不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读《孤独之旅》先要理解标题的诗化含义,进而借助旁批训练自主探究的能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小说,学习虚构故事,尝试创作小小说。

同时训练缩写,了解“简〞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3 1. 凭借阅读经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根本结构或情节开展脉络,理清线索,能概括小说艺术构思上的巧妙精要。

2.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精美传神的语言,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思想探究并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丰富情感体验。

4. 了解缩写及其考前须知并强化训练,培养整体把握文章要点和思路的能力;了解“简〞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提高概括表达能力。

12 12 写作 学习缩写 2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2〔设计/鲁修贤〕14 故土【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练习片段作文。

4.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新部编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上册3乡愁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上册3乡愁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3 乡愁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

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啊(“啊”轻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南宋末年文学家文天祥所作。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抗元事业失败后,被俘途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崇高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

整首诗以激昂慷慨的情感,崇高的爱国精神,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出了文天祥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针对诗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通过拓展,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诗文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这首诗,并写一篇关于作者爱国情怀的短文。

8.板书(5分钟)板书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情境教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初三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初三语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对美的追求,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参照《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的教学大纲,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文学赏析:选取《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进行赏析,包括对文学形式、内容、意境等的阅读和分析。

2. 语言表达:通过学习《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对文言文、现代文的理解和应用。

3. 阅读理解:通过学习《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学习《部编版初三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范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重点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和框架,提高学习的效果。

4.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观点的交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发学生对待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思考,帮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示范,解释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赏析、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等学习活动。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_4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趣,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
C. 本文描写了众百姓一派闲适快乐、安详和平的景象,但太守自己却“颓然乎其间”,表现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消愁的样子。
D. 作者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六.《鱼我所欲也》
(3)而或长烟一空(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登高望远而写景。通过描绘水的浩渺壮阔,表现了作者宽广博大的胸襟。
B. 第3、4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景物的一阴一晴,表达了览物之“悲”与“喜”,两相对照,引出第5自然段,点明文章主旨。
通过学校教学资源库调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每组任选一篇课内古文, 利用互联网资源, 出一套练习题, 并指定小组作答。
古文篇目《 》
1.
2.
3.
七.《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不敢稍逾约( )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3)援疑质理(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行道之人弗受(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5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蓼溆、肏攮、敁敠、__”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3.通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如何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掌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追求虚荣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写“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场“笑剧”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87版《红楼梦》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片段,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取)相信大家对《红楼梦》都不陌生,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对今天要学习的*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一起跟着刘姥姥的步伐,看看富贵奢华的贾府,也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注释明确难读、难懂的字词,疏通大意。

明确:蓼溆(liǎoxù)捏丝戗金(qiàng)篾片(miè)银箸(zhù)2.概括全文,划分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划分全文结构,*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明确: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贾府众人一起吃饭,席间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2)划分全文结构,每一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可以划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凤姐、鸳鸯等人设局拿刘姥姥取笑。

第二部分(第4-9段):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1段):凤姐、鸳鸯道歉、以实情相告,刘姥姥表达“笑”剧后的感慨。

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初三(5篇)

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初三(5篇)

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初三(5篇)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初三篇一1、通过看图、熟字比拟等方法,熟悉“霜、吹”等8个生字和雨字头、双耳旁2个偏旁;会写“春、风”等7个字和横斜钩1个笔画。

2、通过朗读、看图和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和短语的意思,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妙。

教学重点:借助形声字特点以及熟字比拟的方法识记8个生字;借助插图和动作演示理解词义。

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妙。

教学预备: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1、引导学生沟通四季的特点。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着重指导读好生字“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听教师读课文,留意生字读音。

2、指导学生读课文。

(1)分局部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2)让学生选读课文,重点引导说说春天景物的变化,师相机点拨。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看图学习课文第1局部词语。

(1)出示“春风”图片,指名说:图上画的是什么?(2)认读词语“春风”。

(3)引导想象表达,春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呢?(4)指导识记“春”“风”二字,并口头竞赛组词。

(5)学生在课本p2练习书写“春”“风”二字,小组展现,全班展现沟通。

重点指导:“春”在田字格中上宽下窄,“风”的“横折弯钩”不同于以前学过的“九”,“钩”局部写时要稍斜一点。

2、引导总结“春风”一词的学习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夏雨、秋霜、冬雪”等词。

(1)小组同学看图自学以上三个生词。

比拟两个字的一样点和不同点,并组词。

(2)全班沟通: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秋天和冬天呢?教师相机讲解“霜”和“雪”的区分。

(3)学生朗读三个词。

(4)指导书写生字“冬”“雪”,并展现沟通。

4、整体诵读四个词。

5、出示:风声、雨景、霜降、下雪的场景。

(1)用连线题形式学习新词: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

(3)认读新字:吹、落、降、飘。

6、再次总结四季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教案名称: 《唐诗的艺术之美》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学习欣赏和鉴赏唐诗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唐诗的欣赏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通过出示几首名家的唐诗,引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其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2.启发学生回忆并提问:你们听说过唐诗吗?你们对唐诗有什么了解?3.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唐诗的特点和艺术魅力都有哪些?Step 2:学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1.分组讨论总结出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请每个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3.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分享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Step 3:欣赏和鉴赏唐诗1.教师出示一首经典的唐诗,进行鉴赏。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唐诗的意境、修辞手法、节奏感等方面的特点。

3.学生跟读诗歌,体会和感受唐诗的意境和情感。

4.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诗歌写作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唐代诗人,学习该诗人的作品。

2.学生借鉴该诗人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唐诗。

3.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4.学生上台朗诵和分享自己的唐诗。

Step 5: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诗歌创作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3.学生自主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诗歌创作并提出改进意见。

Step 6: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撰写一份观后感或作品鉴赏,对学习过的唐诗进行总结和思考。

2.鼓励学生继续创作自己的诗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诗歌风格:1.唐人的诗歌具有明察秋毫、抓住事物本质的特点。

2.常用象征、暗示和借物抒发情感的修辞手法。

诗歌主题:1.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生词和短语,能够正确拼写和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包括作文和演讲。

4、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模块:1、阅读理解模块:本模块包括10篇课文,每篇课文后面附有阅读理解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写作模块:本模块包括4次作文练习和2次演讲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文化知识模块:本模块包括10个文化知识点,每个文化知识点后面附有相关的思考题和文化背景介绍,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安排本课程共计3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阅读理解模块:10课时2、写作模块:12课时3、文化知识模块:14课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文化知识点。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生词和短语,掌握正确的拼写和运用方法。

3、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练习法:通过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评估方法本课程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等。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包括一篇作文和一篇演讲,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生词和短语,能够正确拼写和运用。

2、理解并掌握10篇课文的内容,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流畅、有思想的文章并进行流畅的演讲。

4、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文化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全词,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 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包括词牌名、题目等。

- 体会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毛泽东词的豪迈风格,体会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伟大的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 掌握词中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本词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展示雪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雪景,然后引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

2. 简单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

(二)知识讲解(7分钟)1. 介绍词的相关知识,如词牌名“沁园春”的特点,词的基本结构(上阕和下阕)等。

2. 正音正字。

- 沁园春(qìn yuán chūn)- 惟余莽莽(mǎng mǎng)- 顿失滔滔(tāo tāo)- 妖娆(yāo ráo)- 风骚(sāo)- 一代天骄(jiāo)(三)初读感知(10分钟)1. 教师范读全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3. 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研读赏析(20分钟)1. 上阕赏析(10分钟)提问: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北国雪景图?-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描写雪景的句子。

- 总结:上阕描绘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冰封雪飘,又有动态的山舞原驰。

新部编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初中九年级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重点)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2)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3.把握句式。

部编版初三的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的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的语文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初三的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部编版初三的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法国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资料助读1、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现在,经整修后的遗址,已成为人民群众凭吊和游览的场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谷铮
课题:作文讲评课《正误集中辨审题举一反三巧展开》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步骤
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列出论点
练习如何充分展开论证及段落间的衔接过渡
教学重难点:精确审题与充分论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训练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猫妈妈对正在偷鱼的小猫说:“以后不要再偷鱼吃了,那样不好。

”小猫回答说:“你以前不是也偷过鱼吗?怎么就不让我吃鱼呢?”
二、情况分析
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大致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题欠准确,二是论证不够展开三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严密,四是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够统一等。

本节课打算就前两个问题作些分析指导。

三、正误集中辨审题
(一)列举习作中的观点
对一则材料往往有几个角度可写,但无论有多少角度都必须把准材料的关键,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角度。

这次作文同学们的命意角度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板
书):
1.身教重于言教
2.律人应先律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环境与成才5
不会偷鱼的猫不是还猫 6.鱼要吃,但不能偷
上述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是源于材料的,但并非都是切题的。

(二)误区辨析
(让学生先讨论上述题意,哪些切合材料,哪些不合,要求能分析原因,说明理由,之后教师进行要点点拔。


这是一则寓言材料,一般说来,寓言材料总是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能给人以某方面的启示。

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将寓言中的主人公与社会生活中的人对接起来。

其实材料中的一切生物都可看作是人,这里猫的行为就是人的行为。

其次,看材料中写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了什么事,从这些事中可得出什么样的观点。

本题可作如下示例(板书):
由此可见,这则材料的关键在于批评对方的态度及效果。

猫妈妈认识了自身的缺点要求小猫改正,而小猫却抓住妈妈以前的把柄不接受批评。

抓住这个关键去立论,作文就不会走题了。

写作时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切入:从猫妈妈的角度看,虽然她曾犯过错误(偷鱼),但并不因此而放松对小猫的要求,对其错误进行了批评,这需要相当的勇气,应该予以肯定。

由此得出结
论:不能因为自身有过缺点就不敢批评别人的错误。

从小猫的角度看,她揭了猫妈妈的短,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嘉的(因为猫妈妈过去确实偷过鱼),但以别人之短为借口替自己的错误辩解,就不对了。

由此我们可得出观点:要善待批评者,只要其批评是正确的,即使他本身有缺点,也应该接受。

从综合的角度看:猫妈妈的批评意见是正确的,但为什么没有收到实效呢?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

这主要是她自身不硬造成的。

因此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看法: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要正己。

根据这样的分析可知,上述同学作文中的观点,只有1、2,是比较切题的至于3、4,前者误解了材料的意图,后者将材料的寓意关系对接错了。

5、6只看材料表面,没有抓住材料实质却反弹琵琶,导致立意偏颇。

四、举一反三巧展开
文章审题出错固然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但审题仅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