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
点评
今天上午听了廖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指导课,说说个人的看法:
一、应准确把握“口语交际”课与“习作指导”课型的教学内容。
听完这节课后,我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是“口语交际”课,还是“习作指导”课。我翻看了这一册教材的习作安排,发现这一册教材在“口语交际”与“习作”的编排上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口语交际”与“习作”是紧密结合的,往往分两块,先是“口语交际”,然后是“习作”,且每一次习作要求都有这样提示语:“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而这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却有所不同,它把两者揉合在一起,细细品味,其要求有三方面的训练:一是“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
作”(作前须“习作指导”);二是“写完后先在小组里交流”“推选代表到全班汇报”、“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在“口语交际”基础上修改习作);三是“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强化语文实践)。
回顾廖老师的这节习作指导课,她设计了几个环节(播放民俗图片,明确习作要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写法指导,自由习作),单从课题看,这节课无疑是习作指导课,但从课堂教学流程看,“播放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小组交流搜集民俗资料”到“全班交流,指导汇报”,这些环节安排了大量的时间,既有教者的“友情提示”(“交流提示”、“评议要点”),又有生与生之间,生与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评点等,而后面的“写法指导”、“自由习作”这两个环节却是蜻蜓点水、时间匆匆(不到6分钟)。因此,我觉得这节课更像是“口语交际课”,而不是习作指导课。
当然,习作指导须遵循从说到写的
规律,“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也并不可能做到泾渭分明,在“口语交际”中可以渗透写作指导,“习作指导”中可进行“口语交际”,但我觉得两者课型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是“口语交际”就必须侧重“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如果是“习作指导”课,就必须侧重于“习作指导”方面的训练,教者必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才不至于有失偏颇。
二、应准确把握“习作指导”的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说这一节课是“习作指导”课,我觉得在习作指导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还是有所欠缺的。
一是在时间安排上没有突出习作指导的重点,“口语交际”环节占用了大量时间,写法指导上则轻描淡写,匆匆而过。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没有突出重点。从这组教材“单元导读”描述部分看,学习本组课文,应“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从习作要求看,是要把民俗的
特点尽量写清楚。总而言之,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清楚民风习俗的特点”。从“习作要求”看,本次习作范围很大,“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等,给学生选择写作内容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的选材、习作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把各自所选题材“把民俗特点写清楚”也就成了“习作指导”的难点,也是学生写作中的难点。这也正是这节指导课必须下功夫的地方。遗憾的是在这节课中几乎没有看到教者对这一难点的突破环节,教者虽然在“交流提示”以及“评议要点”中有提到“把民俗特点讲清楚”,“是否把民俗特点介绍清楚了”,但学生的评议和教师的随机点评却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的设想是必须设计一个“片断突破,微格训练”环节,这是“习作指导”的重头戏,分三步进行:一是“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回顾
课文,作者是如何从几方面把民俗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做到学以致用;二是以一则“民俗”为例,指导学生分几个方面去写。如“扛菩萨”这一民俗,可引导学生从人们的服饰,菩萨的样子,人们行走时动作以及热闹的场面等方面,把民俗特点写清楚。如选择“地方小吃”题材的,则要引导其把“小吃”的色香味形及制作过程写具体。这样举一反三,让学生体悟到“把民俗特点写清楚”须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的方法。三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谈谈从几个方面去“把民俗特点写清楚”——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师生点评。通过这样扎实的“微格训练”,使学生真正学会“把民俗特点写清楚”,为写好整篇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