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中基知识点总结

中基知识点总结

中基知识点总结中基,即中级基金从业资格,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设立的专业资格证书。

持有中基证书的人员具备了一定的基金从业能力,能够在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中从事基金销售、基金运营、基金研究等相关工作。

下面将从中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基金是由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基金管理人依法组织起来,投资于股票、债券、期货、现金等资产,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为投资者获取收益的一种金融工具。

根据不同的投资标的和投资策略,基金可以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指数基金等。

二、基金的运作方式和基本制度基金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募集资金、投资运作和份额发行与赎回三个环节。

基金的基本制度包括基金的法律地位、基金份额的发行与赎回、基金的投资运作、基金的净值计算与公告等。

三、基金从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基金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基金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同时还应遵守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基金从业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基金销售、基金运营、基金研究等方面。

四、基金的运作流程和相关业务基金的运作流程包括基金的设立、基金的募集、基金的投资运作、基金的管理等环节。

基金的相关业务包括基金销售、基金份额的发行与赎回、基金净值的计算与公告等。

五、基金的风险管理和合规要求基金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管理。

基金的合规要求包括基金从业人员的合规行为、基金公司的合规管理、基金产品的合规运作等方面。

六、基金的业绩评价和投资者教育基金的业绩评价是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的重要参考依据,包括基金的收益率、风险指标、业绩排名等方面的评价。

投资者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七、基金的市场发展和监管体系基金市场的发展主要包括基金规模的扩大、基金产品的创新、基金销售网络的完善等方面。

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机构对基金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1.中医基本理论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分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指听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3.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防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防治则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维护健康。

4.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内伤病是指由内部的情志、饮食、劳作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推荐文档: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权威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书,它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整理,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是学习和理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原则以及疾病分类等。

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的文档《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都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考研中基(精华版)

考研中基(精华版)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方法。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①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②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③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④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先秦至汉时期,《山海经》记载38种疾病,《五十二病方》记载52种病证、病名103个。

4.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

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部以医学为主,涉及多学科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称为"医家之宗"。

《难经》作为《内经》的辅翼。

约成书于东汉。

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提出"寸口脉诊,以知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后世誉为"医圣",成书于东汉末年,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六经辨治外感病)与《金匮要略》(脏腑辨治内伤杂病)两部。

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根据中药功效分为四性、五味,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中基重点

中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较稠浊的称之为痰,较清稀的称之为饮。

2.淤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3.藏象: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4.阳胜则阴病:阳邪致病,可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因而出现热证;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可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5.五行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6.心肾相交:在生理上,心火在上必须下行至肾,资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行至心,资助心阴以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乃至全身的水火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

7.宗气:宗气生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一是脾胃运化的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之气。

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

8.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肝血有赖于肾精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

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

(肝血和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而不衰)9.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10.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

11.大实有赢状:即“真实假虚”,主要指“实”是病机本质,而“虚”则是表面之假象。

当邪热瘀结肠胃,或者痰食壅滞,或者湿热内蕴以及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反而可见不足之象。

二.问答1.何为正治,举例说明?答:正治,是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为逆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寒,指证候的属性;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表寒实证,宜辛温解表;里寒证根据虚实分别采用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方法。

(2)热者寒之:热,指证候的属性;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自然疗法系统的基础理论,认为自然界及物质世界均
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分类,将五行分别表示为金、木、水、火、土五种资源,它们之间又形成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学说可以从很多方面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如五行与季节、节气、调摄自然界万物的生理机能等,从而用于补充中医药治疗的各种形式的调节、调和、辨证施治,比如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

3、辨证思想
辨证是中医的根本思想,即把一般内科(妇科、儿科)病人,按照其
病情的不同,分为八种类型,即表虚证、里虚证、外邪证、内邪证、平证、痰湿证、湿热证、气郁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原则,辨证是各种病症的解决根据。

中基重点总结

中基重点总结

中基知识点1.各时期本草代表著作(时期人物地位)p12.道地药材的含义采集原则p33.炮制的目的p54.四气的含义作用及适应症p8-95.五味的含义作用及适应症p96.升降浮沉的含义影响升降浮沉作用趋势的因素p107.归经的含义p118.中药“七情”配伍的含义及区别9.十八反十九畏p14发散风寒药10.麻黄桂枝功效应用及药物比较p1810.应用于鼻渊的药物: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方剂组成,主治1.逍遥散p227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组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甘草2.黄连解毒汤p234 主治:三焦火毒证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作用:清泄三焦之火,导火下行)3.理中丸p243 主治:中焦虚寒证组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4.生脉散p251 主治:心肺气阴两虚证组成:麦门冬人参五味子5.四物汤p253 主治:营血虚滞证组成: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6.导赤散p236主治:心经火热证7.苇茎汤p238主治:热痰瘀结之肺痈8.归脾汤p254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9.小柴胡汤p225主治:少阳病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10.白虎汤p231粳米作用:组成: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1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p238 麻黄石膏配伍意义(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透肺热而不凉遏)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12.小建中汤p245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去饴糖加生姜为桂枝汤'' 组方特点:一是气血阴阳俱虚,二是辛甘化阳为主,兼以酸甘化阴13.四君子汤'p250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变换:加陈皮理气化滞,即异功散;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即六君子汤;可重用六君子汤方中白术,茯苓,去大枣,加木香,砂仁行气化湿,即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四物汤为八珍汤''14.六味地黄丸p257三补三泄(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泄:泽泻,茯苓,丹皮)''加减变换:加盐炒知母,盐炒黄柏,即知柏地黄丸;加五味子,即都气丸;加麦冬,五味子,即麦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即杞菊地黄丸。

中医基础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精神意志和脏腑经络等。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适用于宇宙和人体的一切事物。

五行是中国古代对宇宙和自然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一套理论。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精神意志: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概括为精、气、神三者相互关联。

脏腑经络:中医认为脏腑经络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主要是指五脏六腑和经络。

脏腑是人体的重要功能器官,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2.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和认识。

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机、情志病因、饮食病因、不洁病因等。

外感病因:指由外邪侵入引起的疾病,包括风、寒、暑、湿、燥五种外邪。

内伤病机:指由于内脏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血不足、津液失调等内在因素引起的疾病。

情志病因:情志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病因,情志失调或过度刺激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

饮食病因: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来源,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洁病因:包括水土不洁、风水不正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3.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此外还有脉诊、舌诊等。

望诊:通过对患者的面色、舌质、目色、五官、形态、步态、手足、头部、背部、腰腹、四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病情。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嗓音、音色、咳嗽、语音、腹音等声音和味觉、气味来诊断疾病。

问诊:通过向患者询问病情的时间、部位、原因、表现、症状、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情况。

切诊:包括四肢切诊和腹部切诊。

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腰脊、头面和四肢等局部进行切诊,了解患者的病情。

4.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方法有“治未病”、“治已病”、“辨证施治”三大原则。

中基重点

中基重点

1.“髓海”指:脑。

2.“血府”指:脉。

3.肺在体为:皮。

4.肝在体为:筋。

5.肾在体为:骨。

6.心在体为:脉。

7.心在志为:喜。

8.肾在志为:恐。

9.肝在志为:怒。

10.脾在志为:思。

11.脾的华为:唇。

12.肾的华为:发。

13.心的华为:面。

14.肝的华为:爪。

15.肝在窍为:目。

16.肾在窍为:耳。

17.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18.与血液运行有关的是:推动作用。

19.精血转化依靠气的:气化作用。

20.津液运行依靠气的:推动作用。

21.肾所摄纳之气是指:清气。

22.三焦所通行之气是指:元气。

23.脉内的气是指:营气。

24.脉外之气是指:卫气。

25.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26.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

27.脾肺共同化生的气是:宗气。

28.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

29.生化血液的气是:营气。

30.推动心脏搏动的气是:宗气。

31.贯心脉的气是:宗气。

32.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元气。

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

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

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

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

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

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39.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足太阴脾经。

40.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足厥阴肝经。

41.足三阳经的走向是:从头走足。

42.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走头。

43.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

44.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5.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46.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47.起于中焦的经脉是:手太阴肺经。

48.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49.别络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

50.经别的生理功能为: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51.冲脉的功能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协议一、关键信息1、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

阴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血津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脏腑经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望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

外感六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伤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食劳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痰饮瘀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医治疗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

扶正祛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整阴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因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阴阳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

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热为阳,寒为阴。

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当阴阳失调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111 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

例如,人体的气和血,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完整版)第一部分:一、病、证、症的概念: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四、五体的阴阳属性: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六、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七、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治法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八、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九、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中基》第一单元重点归纳

《中基》第一单元重点归纳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物质(2)气是万物的本原(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升、降、出、入、聚、散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2.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既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相互关联,相互对立)3.阴阳的特性:(1)阴阳的普遍性(2)阴阳的关联性(3)阴阳的规定性(4)阴阳的相对性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和交合的相互作用。

阴阳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2)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现象固有的属性。

(3)阴阳互根(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6)阴阳自和6.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阴阳交感是阴阳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前提,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基础;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两个方面的固有属性,说明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在阴阳对立、互根的基础上,阴阳的消长、转化体现事物的量变与质变过程,说明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使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阴阳自和是阴阳自身通过彼此之间制约和互用,自我调节以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

7.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土爰稼穑:承载、收纳、生化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变革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冷、闭藏9.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33页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一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二是五行生克的异常变化11.五行生克制化(1)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又递相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二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协调的关系。

中基重点完整版,欢迎纠错或补充

中基重点完整版,欢迎纠错或补充

绪论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包括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所谓辩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情况作出判断,并概括为某种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证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相对性:无限可分性(理解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转化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归类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物质属阳,功能属阴。

●实证虚证→对立制约关系失调;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

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侮)例如:肾病→心(相乘)→肺(子病及母)→脾(相侮)→肝(母病及子)●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和扶弱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界应象。

●脏腑的分类表※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第二节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心●心的主要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考点需要掌握。

下面将对这些考点进行总结。

一、中医的基本哲学思想中医学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以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需要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并能运用这些思想解析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二、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特点,对疾病进行辨证断病,然后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三、中医的基本范畴中医的基本范畴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中医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四、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等来确定疾病的较为直观的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特点。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发病情况等来获取疾病信息。

切诊是通过切脉来了解患者的脉象,进而判断疾病的情况。

掌握这些诊断方法的基本技巧和要点是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医强调病因病机的诊治,病因是指引发疾病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中医理论中常用的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过劳等。

病机则包括寒邪、热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了解病因病机对于辨证论治和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六、中医的防治方法中医的防治方法包括调摄、攻邪护正和辨证施治。

调摄是指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攻邪护正是指通过治疗方法,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基知识点汇总

中基知识点汇总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基知识点总结

中基知识点总结

中基知识点总结中基是指中国基金的简称,是指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向公众募集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资产的一种投资工具。

以下是中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一、中基的分类:1. 按投资对象分类: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型基金、QDII基金等。

2. 按开放程度分类: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ETF基金等。

3. 按投资策略分类:指数基金、主动管理基金等。

二、中基的运作机制:1. 基金公司:负责基金的募集、管理和运作。

2. 基金经理:负责制定投资策略、选择投资标的,以及基金的日常管理。

3. 基金托管人:负责基金资产的保管和结算。

4. 基金销售机构:负责基金的销售和客户服务。

三、中基的投资特点:1. 分散化投资:通过投资多个标的降低风险。

2. 长期投资:中基适合长期持有,避免频繁交易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3. 灵活性:开放式基金可以随时买入和卖出,封闭式基金则有锁定期限制。

4. 风险与收益:中基的风险与收益相关,一般来说,风险越高,收益也越高。

四、中基的投资策略:1. 均值回归策略:基于历史数据,认为价格会回归到长期均值,通过低买高卖来获取收益。

2. 趋势跟踪策略:基于市场趋势,追随市场的涨跌走势来进行买卖操作。

3. 价值投资策略:寻找被低估的股票或债券进行投资,通过价值的提升获取收益。

4. 成长投资策略:寻找成长性较好的公司进行投资,通过公司业绩的提升获取收益。

五、中基的费用与收益:1. 手续费:包括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托管费等。

2. 收益方式:分为现金分红和再投资两种方式。

六、中基的风险管理:1. 评估风险:通过对市场、行业和个股的研究,评估投资的风险。

2. 分散投资:通过投资多个标的降低特定风险。

3. 做好止损:设定合理的止损位,及时割肉降低损失。

4. 定期调整: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目标,定期调整投资组合。

总结:中基作为一种投资工具,通过投资于不同的资产,可以实现资金的分散和长期收益的增长。

中医基础知识100条!(经典必记)

中医基础知识100条!(经典必记)

中医基础知识100条!(经典必记)心育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10小时前专注女人爱生活爱健康中医基础知识100条,中医入门必看哦~中医基础知识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6.阴中之阳的时间是:后半夜。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展开剩余83%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23.“木”的特性是:曲直24.“水”的特性是:润下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29.金的子行为:水30.火的母行为:木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36.木火刑金是:相侮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39.喜胜:悲40.恐胜:喜41.属于“火”的是:喜42.属于“金”的是:悲43.属于“水”的是:耳44.属于“土”的是:口45.属于“水”的是:咸46.属于“木”的是:酸47.属于“水”的是:黑48.属于“金”的是:白49.“君主之官”指:心50.“将军之官”指:肝51.“生之本”指:心52.“罢极之本”指:肝53.“气之根”是指:肾54.“气之主”是指:肺55.“先天之本”是指:肾56.“后天之本”是指:脾57.“生气之源”指:脾58.“主气之枢”指:肺60.“贮痰之器”指:肺61.主行血的是:心62.主统血的是:脾63.朝百脉的是:肺64.主生血的是:脾65.通调水道的是:肺66.运化水液的是:脾67.主行血的是:心68.主藏血的是:肝69.司呼吸的是:肺70.主纳气的是:肾71.主疏泄的是:肝72.主闭藏的是:肾73.气血生化之源是:脾74.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75.主血的是:心76.主气的是:肺77.藏神的是:心78.调畅情志的是:肝79.主治节的是:肺80.主升清的是:脾81.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肾82.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是:心83.心的功能为:行血84.肝的功能为:藏血85.肾的功能为:纳气86.肺的功能为:主气87.称为刚脏的是:肝88.称为娇脏的是:肺90.“受盛之官”指:小肠91.“主津”的是:大肠92.“主液”的是:小肠93.主受纳的是:胃94.主化物的是:小肠95.“水谷之海”指:胃96.“州都之官”指:膀胱97.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98.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99.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100.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中基重点总结

中基重点总结

中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中医考研】中基49条必背知识点,中医考研必看!

【中医考研】中基49条必背知识点,中医考研必看!

【中医考研】中基49条必背知识点,中医考研必看!1.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2.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3.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4.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5.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6.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7.五体,指筋、脉、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具体联系是: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

8.五志分属于五脏。

即怒为肝志,喜为心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9.五脏化五液。

具体联系是:肝在液为泪,心在液为汗,脾在液为涎,肺在液为涕,肾在液为唾。

10.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11.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12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13.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3)主液。

14.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5.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水液运行之通路。

16.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17.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

18.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9.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温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20.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21.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中介作用。

22.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五行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可以被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

2. 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之分,阴
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身
体内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4. 脏腑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脏腑是相互关联、相互
依存的器官系统,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

5.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6. 病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包括内因、外因、饮食、情绪等,综合因素导致了身体的失调。

7.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依靠四诊合参,包括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听患者言辞、声音、气息等)、问诊(询问病情、病史、体感等)、切诊(按摩、按压患者身体来观察反应)等方法。

8. 中药学:中医治疗常常采用草本植物、动物组织等天然材料制成的
药物,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配伍规律、炮制方法等。

9. 针灸学: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法来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
祛除病邪、增强免疫力等。

10. 推拿按摩学:通过按摩、揉捏、推压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调理脏腑功能、舒缓疼痛等。

以上是中医基础中的一些必学知识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理
解和学习中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基知识点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

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心为阳脏、火脏。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1.?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

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6.?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

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脏。

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五脏化五液。

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1.?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6.?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

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

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宗气,又名大气。

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

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

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

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