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2-部编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秦汉之际慷慨悲歌文章的特色;
2.理解邹忌的论断和讽刺手法;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思考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1.掌握邹忌的论断和讽刺手法;
2.体会文章情感,了解秦汉之际慷慨悲歌文章的特色。
2.2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2.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3. 教学方法
1.理解课文;
2.分析论断和讽刺手法;
3.板书。
4. 教学准备
1.课本、教案;
2.PPT。
5. 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秦汉之际慷慨悲歌”的背景;
2.帮助学生了解“讽刺”和“论断”这两个概念。
5.2 理解课文(40分钟)
1.阅读课文,学生自主查字词;
2.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学生回答问题;
3.分析邹忌的论断和讽刺手法;
4.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5.3 板书(10分钟)
1.将重点和难点内容板书,以便复习。
6. 作业布置
1.参照课文,写篇关于历史人物的文章,引用慷慨悲歌的手法。
7.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时间,避免画蛇添足;
2.学生思维才能、文化底蕴不同,应尽可能发掘和引导学生的独特思考;
3.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配合,推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导语】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既敢于进谏,又善于进谏,讲究进谏的艺术性。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
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
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
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2、介绍人物邹忌、齐威王;解释一下题目(看题目,本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A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B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
黄县人。
C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齐威王聪明过人,善于听取臣下(委婉)的意见。
好面子。
D文章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邹忌讽谏威王,齐威王纳谏。
3、介绍《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学过哪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策什么意思?(策略计谋)解释《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小故事来论证观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简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讽谏除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
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他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课题、出处)二、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
字音字形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ɡ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谤讥..(bànɡ jī)基础积累1.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2)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暗中观察(3)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4)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名词(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批评,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2.一词多义(1)修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②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2)朝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动词,朝见②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③朝.服衣冠名词,早晨(3)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②门庭若.市动词,像,如同(4)上①受上.赏上等②上.书谏寡人者呈上3.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4.重点实词与虚词(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2)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3)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4)皆以美于.徐公比(5)孰视之.他,指徐公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历史人物邹忌和齐王的故事;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2.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活动理解和表达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2.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批判思考。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文。
2. 精心准备的活动和游戏。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这样的引导问题进入本课的教学:你们是否听说过邹忌和齐王的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认识?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寓意和道理吗?Step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并进行理解。
Step 3:分析与探讨(15分钟)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问题和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邹忌为什么要讽刺齐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邹忌和齐王有什么不同之处?Step 4:写作活动(20分钟)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写作活动。
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讲述邹忌和齐王的故事,并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Step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小结,强调所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
Step 6: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读书笔记和写作作业。
拓展活动:1. 分组讨论,完成其他类似的故事分析和写作活动。
2. 观看与课文相关的电影或动画片,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评价方式: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邹忌讽齐王的寓意和作用。
2.学习邹忌的智慧和勇气,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2.教学难点:体会邹忌讽喻的深刻内涵,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课堂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难点问题。
3.分析课文内容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邹忌讽齐王的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如设喻、对比、夸张等。
学生举例说明邹忌讽喻的深刻内涵。
4.分析邹忌与齐王的人物形象学生讨论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如智慧、勇气、明智、谦逊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5.课堂讨论邹忌为何选择讽喻这种方式向齐王进言?齐王为何能接受邹忌的讽喻并采纳其意见?你如何看待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学生归纳课文主旨,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义。
7.课堂练习翻译重点句子。
解释词语。
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8.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写一篇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旨。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活跃。
3.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积极、讨论认真等。
3.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如翻译准确、概括得当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辅助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人物介绍等。
七、教学时间2课时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以自己的家事喻国事,讽劝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通过邹忌的讽谏,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到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生僻字词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同时,学生对邹忌的讽谏技巧和齐王的明智决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邹忌的讽谏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精神品质,增强对社会公正和人伦道德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2.邹忌的讽谏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3.对齐王明智决策的分析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阅生僻字词的含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技巧,分享自己的观点。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
4.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邹忌、齐王等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2.生僻字词表:帮助学生查阅、记忆。
3.角色扮演道具:如帽子、扇子等,增加课堂趣味性。
4.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邹忌的讽谏技巧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邹忌讽谏的艺术魅力。
学生跟读、模仿,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技巧。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3.了解“三叠”式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了解“三叠”式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想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
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名言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夯实基础1.文常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元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课文朗读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jiàn yì zhāo kuī bàng cháo jiàn jī邹忌讽齐王纳谏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谤讥于市朝间进期年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邹忌用巧妙的方式讽谏齐王接受忠言的故事。
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揭示了齐王因偏听偏信而导致的错误决策,以及邹忌用比喻和讽谏的方式使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忠言,改正错误。
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同时,学生对于讽谏和纳谏的意义可能不太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的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纳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突破方法:通过讲解、翻译、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和翻译。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邹忌和齐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战国策》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设喻说理的特点,学习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课件出示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良药就一定要苦口吗?忠言必须要逆耳吗?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倾听忠言,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说话的艺术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教师板书课题: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出示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1.作品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著名典籍之一——《战国策》吗?预设:(出示课件4、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的叙事特点: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
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本文的内容。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二、背诵全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解题提问:讽,纳,谏明确: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纳,接受。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标题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四、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1、让学生找出“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并赏析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三比: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印证了自己的观点——王之蔽甚矣。
一个“善”字,表明了邹忌讽谏的效果极佳,也表明齐王勇于纳谏的态度。
齐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人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最新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最新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
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
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
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
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投影)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梳理第一小节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投影)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投影)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3、梳理第三小节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投影)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2、采用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3、通过语言描写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4、学习文章了解文章以以小见大、层层推进的说理技巧。
5、体会古代荐臣敢于谏言的精神和智慧的进谏方式,以及明君善于纳谏的气度。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2、采用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1、教学难点:1、通过语言描写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了解文章以以小见大、层层推进的说理技巧。
3、体会古代荐臣敢于谏言的精神和智慧的进谏方式,以及明君善于纳谏的气度。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语文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加合作完成课前预习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的形音义,再通过语文小组自测自评检验预习成果(尤其注意以下加点词的读音)。
邹忌(zōu) 昳丽(yǐ) 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窥镜(kuī) 期年(qī) 间进(jiān)2、语文小组内查阅《战国策》资料,选出发言代表为课堂发言作准备。
3、结合文章注释和工具书在语文小组内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小组成员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选出发言代表。
二、新课导入(计划2分钟):1、导入语:唐太宗在一代名臣名臣魏征去世后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是因为李世民的纳谏气度和魏征敢于进谏的胆识,最终才有贞观之治,成为美谈。
但是进谏有时也要讲究策略,因为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的进谏的艺术,要使得使良药既既不苦口,还要有利于病。
战国时期的邹忌就做到了。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邹忌的进谏艺术。
2、小组代表发言介绍《战国策》内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随机请最先举手发言的语文小组作介绍,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补充遗漏的地方。
三、文章朗读指导(计划8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继续根据预习情况做好笔记,并体会老师朗读的语气和感情课。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学习目标:1. 知识和能力(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合作探究,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2)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4)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发兴趣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比干,被商纣王剁成肉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被唐太宗李世民当做自己一面镜子的魏征,因直言进谏而险被杀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因进谏反对供奉佛骨,触怒唐宪宗而被贬。
历史上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一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有的进谏成功,有的失败,而进谏能否奏效,不仅要看君王是否贤明,还要看谏者是否注意进谏的策略,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领略它的语言艺术。
第二环节把握字词,整体感知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一部国别史,杂记东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卫、中山诸国之事。
由汉代刘向整理加工而成,以国别体例记录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的韬略之书,共33篇。
《战国策》长于叙事,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掌握字音词义:形貌丽(yì)时时而间进(jiàn )朝服衣冠(zhāo )期年之后(jī)群臣进谏(jiàn )皆朝于齐(cháo )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叙事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到邹忌的胆略、机智和忠诚,并且了解到了做人必须有担当的品质,且要对自己的信仰坚守不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语言技巧。
2. 学会理解和分析叙事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课文中找到故事情节的高潮和转折点。
3. 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让读者感受到邹忌的胆略、机智和忠诚,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1. 珍惜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不为所动。
2. 认识到做人必须有担当的品质。
3. 培养学生勇于批评和发言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叙事文的结构和技巧。
2. 把握故事情节的高潮和转折点。
3. 掌握表达邹忌的胆略、机智和忠诚的语言方法。
【教学难点】1. 知识的有效传递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3. 学生个性差异的应对。
【课堂教学】一、预习导学(15分钟)1. 向学生征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印象。
2. 几分钟的时间,快速查阅本文,整理出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人物。
3. 口头反馈。
二、教学环节(35分钟)1. 教师教授本文。
“让我走!”谋士邹忌不辞而别,引发思考。
2. 授课归纳,并且激发翻译。
教师通过给孩子们发放书籍和散发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本色。
3. 学生鉴赏。
教师以遭受骂声而站立场而自豪的邹忌为原型,让学生思考并且自我打磨,令学生在未来职业与生活的道路上也能更理性、真实的爱自己。
三、任务驱动(20分钟)1. 学生撰写总结。
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主要内容,或许是自己对邹忌的赞扬,或者是对历史的凝视,或者其他有感而发的想法。
2. 课后自学。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学本文,看看有没有遗漏或误解的地方,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略过。
【课后作业】1. 背诵文章,定期测试。
2. 留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并且整理出自己的思路,体验历史带给我们的不同思维和风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一、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特殊句式】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②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⑥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
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2.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四.译读课文,理解文意第一段。
1、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重点字词及翻译:
3、研习第一自然段
(1)这段写了什么?
邹忌与徐公比美,他从妻、妾、客人的赞美奉承中悟出客观事实受到歪曲的原因。
---自己地位特殊,很难听到真实的意见。
(2)妻、妾、客的赞美各有什么不同?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私我,是出于爱,发自内心的赞美喜欢。
]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出于畏,因为客的地位极不稳固,客的回答有畏惧,敷衍之意。
]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出于有求,敷衍应付之意更甚。
]
(2)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3)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4)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4)此段中,邹忌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从妻、妾、客人的赞美奉承中悟出客观事实受到歪曲的原因。
---自己地位特殊,很难听到真实的意见。
(5)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
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
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五、总结。
1、强调重点字词句式。
2、强调背诵。
六、作业:
翻译课文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