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练习题(鲁教版)
2021年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第一试卷网提供26短文两则练习
26课《短文两篇》同步训练一、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斯( )是陋室鸿( )儒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亵玩( ) 濯( )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二、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陆草木之花之: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5.渔人甚异之。
之:三、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6、孔子云:何陋之有?译:五、阅读训练(36分)(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_9
第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训练积累运用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戈壁( ) 栖息( ) 无垠( ) 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 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___3.根据上下文填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________,________,岸边________,________。
A.河水丰盈碧波荡漾林木茁壮胡杨丛生B.碧波荡漾河水丰盈胡杨丛生林木茁壮C.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D.碧波荡漾河水丰盈林木茁壮胡杨丛生4.读下面放学刚进家门的儿子和妈妈的对话,然后回答问题。
儿子:妈妈,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妈妈:不知道。
儿子:今天既是我的生日,又是世界节水日,您怎么给忘了呢?妈妈:①。
儿子:没关系。
我应该谢谢妈妈,②_。
同学们听说我的生日和节水日是同一天,就推举我当了节水员。
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带头节水,还要监督其他人呢!所以,您可再不能像以前那么浪费水了。
妈妈:我用水大手大脚惯了,一时可改不过来。
再说,这么大个地球,还在乎我浪费的那点水呀!儿子:那可不行。
③,您怎么能例外呢?老师说了,水是生命之源,为了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每个人都要有很强的节水的意识。
您也不希望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吧!妈妈:有那么严重吗?儿子:那当然了,现在地球上水资源减少得可快了,其中家庭用水浪费大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呢!妈妈:既然节水这么重要,妈妈愿意服从你的领导,争当节水模范。
(1)上面①处的横线上应填入得体的一句话是“________ ”。
(2)选出上面②处的横线上应填入的简明连贯的一项是。
( )A.让我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B.让我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C.让我生活得这么幸福D.让我出生在“世界节水日”这样一个特殊而光荣而不平凡的日子里(3)上面③处的横线上应填入的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一句话是“________ ”。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19
第2课《安塞腰鼓》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ǐng不惮dàn撺掇chuān蕴藻yùnán晦暗huì 冗杂rǒng戛然jiáé 铮铮zhēn花坞wū霍然huòè 粗犷kuàng作孽niè 屈从qū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真情实意左右逢圆含蓄委婉俯拾即是B.如泣如诉五体头地时过境迁水银泻地C.高谈阔论鸦雀无声抑扬顿挫百变不穷D.屏气凝神奇伟磅薄童趣盎然铿锵激越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叹为观止(极点) 戛然而止(中止) 歌喉遽发(急速,骤然)B.周匝数遍(环绕) 余音绕梁(环绕) 三日不绝 (连续)C.俯拾即是(拣) 雍容博大(文雅大方) 时过境迁(容易)D.人弦俱寂(寂寞) 有戚戚焉(心动的样子) 秀而不媚(妖媚)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_____(a.愉快 b.轻松 c.放下)了,身体也似乎_____(a.膨胀 b.伸展 c.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②我们已经_____(a.点 b.撑 c.摇)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a.敲 b.磕 c.撑),_____(a.往 b.倒 c.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_____(a.跳跃 b.踊跃 c.跳起)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_____(a.隐约 b.模糊c.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_____(a.笼 b.遮 c.罩) 着了。
⑤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_____(a.火热 b.燥热 c.热烈)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a.倾洒 b.闪烁 c.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_____(a.兴奋 b.亢奋 c.振奋)了。
⑥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_____(a.看 b.瞥 c.盼)。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
第10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训练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重荷.深邃.踌躇..磐.石门槛.为.难流氓.下颏.模.仿头颅.喧嚣.惹.人注目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重荷:深邃:踌躇:磐石:愁苦:巴望:锁闭:喧嚣惹人注目:杂乱无章:不见天日: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按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有好几种不同的结果。
请根据下面的概括进行划分。
然后讨论一下,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客人敲开贝多芬的家门,来到贝多芬工作的房子,以及女佣对贝多芬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客人见到了贝多芬。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贝多芬下楼以及他和客人的交谈。
第四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以及他对往事的回忆。
2、文章不管是在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上,还是在对他的语言描写上,都表现了他对不幸遭遇的抗争精神。
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答:3、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⑴“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答:⑵“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答;4、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1、1—5 6—9 10—24 25—272、“两肩极宽阔,……及命运的担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生的意志。
”这些外貌描写都显示了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这句话表现了贝多芬在遭到失聪的打击后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3、⑴这是一个比喻。
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3
第24课《枯叶蝴蝶》同步训练课内阅读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
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枯黄的,()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
()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
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
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一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
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
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
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的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
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练习1.把下列关联词语恰当地填入文章的括号中。
因为但是因此不是……而是……2.仔细读文章中打有横线的句子,解释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1)特技:(2)行径:3.判断。
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1)“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说它“最珍贵”是因为:A.它美丽。
()B.它像枯叶。
()C.它美丽,阖起翅膀像枯叶。
()(2)“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
”①“这样做”指的是:A.第3自然段的内容。
()B.第4自然段的内容。
2021年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第一试卷网提供25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课内当堂训练(一)基础题1.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 )来问讯B.便yāo( )还家C.yuán( )溪行D.xún( )病终E.欣然ɡuī( )往F.后suì( )无问津者2.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3.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二)拔高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要: 绝境: 遂: 惋: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3.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二、课外拓展提升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初一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鲁教版五四制)
初一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鲁教版五四制)6口技练习4一、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A.jué B.jiào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A.jiān B.jiàn 3.宾客意少舒()A.shǎo B.shāo 4.曳屋许许声()A.xǔ B.hǔ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A.jǐ B.jī 6.夫?声起()A.hān B.hōu7.夫叱大儿声()A.chì B.chī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A.jìng B.jǐng9.曳屋许许声()A.yè B.zhuài 10.盆器倾侧()A.qǐng B.qīng二、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1.虽()人有百手2.会()宾客大宴()3.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4.两股()战战5.不能名()其一处6.几欲先走()7.妇抚儿乳()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0.京中有善()口技者三、按照。
1、《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2、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3、中有三处了听众的神情动作: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示出屏气凝神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示为: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⑵妇抚儿乳(抚:)⑶施八尺屏障(施:)⑷众宾团坐(团:)⑸妇拍而呜之(呜:)⑹奋袖出臂(奋:)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几:;走:)⑻儿含乳啼(乳:)⑼侧目,微笑(目:)⑽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时:;妙:;毕:)⑾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少:;舒:;稍稍:)⑿会宾客大宴(会:;宴:)⒀虽人有百手(虽:)⒁不能指其一端(指:;一端:)⒂群响毕绝(毕:;绝:)⒃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是:)⒄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5、中总领全,集中表示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5
30杜甫诗三首(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2)决眦入归鸟眦()(3)白头搔更短搔()(4)浑欲不胜簪簪()(5)老翁逾墙走逾()(6)如闻泣幽咽咽()(7)三男邺城戍邺()戍()(8)老妪力虽衰妪()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代大诗人,字,他被称作,其诗作被称作,都收集在。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三别”是指他写的;“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
,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3)吏呼一何怒,!(4)夜久语声绝,。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二)阅读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由遥想将来的。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4
第25课《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021年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第一试卷网提供2安塞腰鼓
6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同步评价】一、基础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á然而止()耳pàn()磅bó()tóng仁()元气淋lì()飞jiàn()震hàn()miǎo远()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晦暗: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羁绊:⑶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⑷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戛然而止:3.下列语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组是()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4.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考,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⑵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⑶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的鼓点;旋风一样,是的流苏;乱蛙一样,是的脚步;火花一样,是的瞳仁;斗虎一样,是的风姿。
6.结合课文,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的印象。
二、同步解读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2021年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第一试卷网提供19向沙漠进军练习题
19向沙漠进军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
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
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本文段的中心句是。
2、“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中的“种”字的读音是,这个字还有另外一种读音是。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答]肆虐: 。
4、“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在本文段结构上的作用是。
5、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阅读测试题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②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③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④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⑤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⑥其次是培植草皮。
⑦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
2021年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第一试卷网提供17课
第17课《下棋》同步训练(一)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
②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象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
③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④这时节你“行有余力”便可以点起一支烟,或啜一碗茶,静静地欣赏对方的苦闷的象征。
⑤我想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时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
⑥因此我悟出一点道理,和人下棋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当然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被对方所窘,便努力作出不介意状,因为既然不能积极地给对方以苦痛,只好消极地减少对方的乐趣。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1)无关痛痒: (2)索然寡味:2.在文中划出描写对方受窘事情态的句子,并对这些句子作评析。
3.作者觉得下棋时欣赏对方的窘态,与“猎人追逐一只野兔”的感觉相似,你觉得还与什么相似呢?4.作者悟出的下棋之“道”是什么?5.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对弈者的表情和动作。
6.你最欣赏文段中的哪个词、句?请说明。
(二)自古博弈并称,全是属于赌的一类,而且只是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胜一筹而已。
不过弈虽小术,亦可以观人,相传有慢性人,见对方走当头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边的马好,还是跳右边的马好,想了半个钟头而迟迟不决,急得对方只好拱手认输。
是有这样的慢性人,每一着都要考虑,而且是加慢的考虑,我常想这种人如加入龟兔竞赛,也必定可以获胜。
也有性急的人,下棋如赛跑,劈劈啪啪,草草了事,这仍旧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一贯作风。
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有斤斤计较而 A 者,有不拘小节而 B 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 C 者,有赶尽杀绝 D 者,有好勇斗狠 E 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诮骂者,但最不幸的是争的范围超出了棋盘,而拳足交加。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
12课《孙权劝学》同步训练【基础积累与运用】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③才略:④大兄: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
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5.(1)《孙权劝学》选自,它是(朝代)(作者)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文中“治经”中的“经”指《》《诗》《》《》《春秋》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权劝学》则以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精段阅读】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3.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文中的“博士”,在这里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再写一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我们将这些文言词,叫做古今异义词。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2)卿言多务,孰若孤答: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及答案(全套27份)2
第23课《死海不死》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含义。
①安然无恙()A.事,B出事 C病 D危险②漂砾.()A瓦片 B碎石 C.石头 D.花岗岩③臭名昭著.() A.特殊 B十分 C.耀眼 D,显著④肆虐.() A虐待 B侵犯 C.残暴 O.侵占⑤不毛.之地() A.草木已毛发 C.皮毛区粗糙(2)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肆虐(ying2) 轻盈(yiny2)点缀(zhui4)月晕(yun4)B葱笼(long2)粼波(lin2)丘墟(xu1)侵袭(qin1)c.干涸(he2)弥漫(ni2)游弋(yi4) 趋势(qu1)D痉挛(jing1 luan2)黏膜(nian1)麻痹(bi4)水俣湾(yu3)(3)找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A开垦威胁绫纱屡次8家眷沉淀衰竭铁锹C.汲水蹬口覆盖岩隙D.充沛青苔塌陷勃然大恕(4)“赞扬、吹嘘、吹捧”是一组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下列几组词语的感情色彩依次与之相似的是()。
A。
保护庇护袒护B成果结果后果C.团结结合勾结D谨慎慎重拘谨(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______A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俺不死,大惊失色,只好将他们全部释放。
B狄杜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因为他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C.奴隶们屡俺不死,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D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_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2)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3)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0米。
()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
2021年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第一试卷网提供6口技练习1
《口技》练习题及答案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1.屏障( ) 2.呓语( )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 5.几欲先走( )三、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施八尺屏障(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5、众宾团坐( )6、夫叱大儿声( )7、宾客意少舒( )8、虽人有百手( )9、妇抚儿乳( )10、奋袖出臂( ) 11、但闻屏障( ) 12、其夫呓语( )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1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宾客意少舒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满坐寂然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手有百指指其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俄而少顷一时未几) 1.(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 ) ,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 齐发,众妙毕备。
4.( ) 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 )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六、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练习题(五四制)3
26《爱莲说》练习题一、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章的主旨句是6、比喻君子既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7、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二、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学者称他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 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一篇文是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喜欢的原因是:6、文中有对一对反义词是和。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陶后鲜有闻()( )6、亭亭净植()( )7、予谓菊()( ) 8、宜乎众矣()( )四、翻译下列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格?4、《爱莲说》中描写莲花的特点的句子只是单单描写莲花吗?5、《爱莲说》选自哪里?作者是谁?6、《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的文字:《陋室铭》一、填空1.《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为什么说陋室并不简陋?4.《陋室铭》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5.《陋室铭》中哪一个词能概括全文中心?7.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陋室并不陋?8.《陋室铭》开头的两句有何作用?9.《陋室铭》选自哪里?作者是谁?10、《陋室铭》一文中从人情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11、《陋室铭》中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12、《陋室铭》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语句是13、《陋室铭》一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是14、《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二、翻译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鲁教版七上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大全
七年级上册练习册配套答案(一)(山东教化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配套练习册七年级上册主要参考答案及提示第一单元1社戏1. 怠撺踊葛眷凫2. cuōduómúdànwǔxǐng3. (1) 翻来覆去地说。
造句略。
(2)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造句略。
(3) 通常写做“缥缈”或“飘渺”,隐隐隐约,若有若无。
造句略。
4.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呼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5. 线索是看社戏。
写了戏前波折(开端)、夏夜行船(发展)、船头看戏(发展)、月夜归航(高潮、结局)。
6. 示例:我宠爱六一公公,因为他纯朴和善。
孩子们偷了他的豆,他也不生气,说明他不吝啬;亲自送豆,说明他热忱好客;我夸了他一句,他竟感谢起来,表现了他醇厚厚道的农夫本色。
7. 不离题。
因为《社戏》主要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夫孩子的奇妙友情,歌颂农夫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慧的才能。
8. 略。
9. 盼望焦急轻松扫兴欢畅10. 那夜的戏和豆其实都很平常,但随着岁月的消逝却有了一种别样的奇妙,因为它们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欢乐的童年的奇妙回忆,表达了对人生志向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11. 略。
2安塞腰鼓1. 略。
2. 略。
3. (1)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造句略。
(2) 声音突然中止。
造句略。
(3)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造句略。
4. ACBFED5. 示例:“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等。
6. 歌颂了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气和阳刚之美。
7. 略。
8. 略。
9. 略。
10. 一是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二是运用短句,使文章节奏紧凑;三是运用奇伟的想像,创建出雄浑的意境。
启示略。
3竹影1. (1)藤chéng(2)惬(3)蹲 tīng cēn cī(4)禅(5) piě2. 丰子恺画散文3. D4. (1) 用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院子里的光影越来越暗,由夕阳的金黄变得暗淡了,色泽也由宽广光明变得越来越阴暗。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练习题(附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练习题(附答案)第1课《社戏》同步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泊位()呼吁()剥豆()豆壳()湖泊()吁气()剥削()地壳() 2.简答。
①小说开头说“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后又写“我”受到朋友们的“嘲笑”,这矛盾吗?为什么?②在看社戏的过程中,双喜为什么要向“我”解释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③从文中看,社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小说最后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是为什么? 3.阅读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①甲乙两段景物描写,哪段是写夜船去看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的?在文中找出两处依据。
②两段都描写了船行很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③解释文中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
依稀:________________ 夜渔:__________ ______ 阅读《枯枝与鲜花》,完成练习。
(02天津)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各课练习题(鲁教版)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泊位()呼吁()剥豆()豆壳()
湖泊()吁气()剥削()地壳()
2.简答。
①小说开头说“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后又写“我”受到朋友们的“嘲笑”,这矛盾吗?为什么?
②在看社戏的过程中,双喜为什么要向“我”解释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③从文中看,社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小说最后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是为什么?
3.阅读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①甲乙两段景物描写,哪段是写夜船去看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的?在文中找出两处依据。
②两段都描写了船行很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
③解释文中下面两个词语的含义。
依稀:________________ 夜渔:__________ ______
阅读《枯枝与鲜花》,完成练习。
(02天津)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
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
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4.在第①段中,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5.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6.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一部分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________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