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研究
毕节发展现状探讨
毕节发展现状探讨毕节市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南部,是一个小城市,但近年来该地区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毕节市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首先,毕节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该地区拥有壮丽的山脉和清澈的河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毕节市政府积极投资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例如,他们修建了更多的景区道路以便游客更好地游览,并建设了更多的酒店和旅游设施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当地政府还侧重推广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毕节银杏、苗族聚居区等,以增加旅游收入。
其次,毕节市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尽管该地区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但政府致力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引进了新的农业技术。
他们鼓励农民种植高效可持续的作物,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机会。
此外,政府还投资于农产品加工业,帮助农民将他们的农产品加工成更有价值的产品,提高收入水平。
这些举措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再次,毕节市积极推动工业发展,吸引外来投资。
政府积极为当地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发展。
毕节市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这些举措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近几年来,毕节市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毕节市政府注重改善民生福利,并加强社会服务。
他们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
政府还加大了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的力度,帮助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总之,毕节市在旅游业、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业发展以及民生福利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毕节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然而,该地区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土地利用压力大等。
毕节调研报告
毕节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摘要】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毕节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住房建设情况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等相关方面。
通过采访民众、查阅文献资料和访问相关机构,我们对毕节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一、经济发展
经调研了解,毕节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稳定,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均有较好的表现。
工业方面,毕节市以冶金、化工和煤炭为主导行业,近年来也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农业方面,毕节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和油菜等。
服务业方面,毕节市政府在发展旅游和餐饮业等方面也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二、住房建设
根据调研结果,毕节市的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综合体不断涌现。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危房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的扶持力度。
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有效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并提升了城市形象。
三、文化旅游资源
毕节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其中,黔西南州博物馆、苗族风情园和川黔桂革命旧址等文化遗址和纪念馆备受关注。
另外,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调研显示,毕节市在文化旅游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毕节市在经济发展、住房建设和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工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投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因此,建议毕节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只有综合发展各项事业,才能全面推进毕节市的发展。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批准实施毕节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的通知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批准实施毕节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2010.11.26
•【字号】毕署通〔2010〕27号
•【施行日期】2010.11.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
正文
毕节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关于批准实施毕节地区旅游发展总
体规划(2010-2020)的通知
各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行署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毕节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已通过国家和省级专家评审,经2010年8月26日行署专员办公会研究,同意批准实施该《总规(修编)》。
地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抓好《总规(修编)》实施工作,扎实推进毕节试验区旅游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全区旅游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贵州农旅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贵州农旅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一、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以其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贵州的农村地区也逐渐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对贵州农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二、贵州农旅一体化的意义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旅一体化可以将农村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2.保护生态环境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旅一体化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项目,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与农业资源的整合,可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元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也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贵州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1.农业资源丰富,但发展不平衡贵州省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许多农民还在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中,生产方式相对滞后,产品陈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旅游资源多样,但未充分开发利用贵州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吸引游客的优势。
由于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足,很多乡村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贵州省加大了对农旅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从土地利用政策、农业扶持政策到旅游业发展政策,都为农旅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四、贵州农旅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1.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旅一体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
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专项扶持等方式,为农业农村和乡村旅游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2.强化农旅一体化规划制定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和布局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和共生发展。
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现状贵州毕节位于中国西部,自然景观独特且丰富,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贵州毕节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自然景观丰富:毕节拥有众多自然景点,如黄果树瀑布、龙宫、千户苗寨等。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高达77.8米,水势磅礴,景色壮观。
龙宫是地下河的奇观,里面有充满神秘感的洞穴、湖泊和石钟乳。
千户苗寨则是保存了苗族传统建筑与文化的独特村落。
二、历史人文遗迹:毕节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包括革命纪念地、古堡和古寨等。
如贵州苟坝革命纪念地是中国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管制区遗址,展示了毕节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历程。
还有丰富的古堡和古寨,如草海乌蒙古人牧民堡、西华山熊家寨等,都是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的旅游景点。
三、民俗文化体验:毕节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包括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民族歌舞表演,还可以参加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苗族的龙舟竞赛和布依族的古镇文化节等。
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毕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现如今,毕节已经建设了高速公路、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景区配套设施,提高了旅游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和游客体验。
五、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毕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鼓励投资兴建旅游景区和民宿,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贵州毕节的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毕节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和多元的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并且旅游产业得到了大力支持。
希望在未来,毕节旅游业能够不断创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推动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毕节市经济调研报告
毕节市经济调研报告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贵州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黔西南州州府。
本次经济调研报告主要对毕节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和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和评估。
毕节市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但在贵州省内居于重要地位。
截至2021年,毕节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9.68亿元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79元。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毕节地处山区地带,交通难度大,土地资源有限,与主要城市的联系不够紧密。
然而,毕节市也有一些独特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机遇。
首先,毕节市地处红色旅游区域,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毕节市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区域,有大量的红军遗址和红色文化景点。
这为毕节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其次,毕节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铅锌、金属锑等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毕节市的工业发展。
另外,毕节市也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
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农村电商等。
毕节市的农产品以优质稻米、特色水果和名优茶叶为主,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毕节市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交通条件有待改善。
毕节市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限制了市场和资源的开发。
其次,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吸引人才的力度不够,加之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难以推动经济发展。
毕节市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快交通建设,提高市场和资源的连通性。
其次,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毕节市。
此外,要发挥本地优势,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总之,毕节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现阶段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发展特色产业,毕节市的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得到推动。
《2024年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散性和不均衡性。
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本文将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二、京津冀旅游资源发展现状1. 旅游资源丰富: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历史文化遗址,以及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等自然风光。
2.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3. 区域合作逐渐加强:为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京津冀三地政府加强了合作,共同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三、京津冀旅游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 资源分散:虽然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
2. 交通不便:部分景点之间的交通不够便利,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
3. 旅游产品同质化:部分地区的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4. 区域合作不够深入:虽然三地政府加强了合作,但仍需在更深层次上推进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1. 整合资源,规划先行:制定整体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发展定位和优势,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景点之间的交通便利性,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3. 深化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京津冀三地政府间的合作,推进旅游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格局。
4. 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5.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高京津冀地区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研究
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研究刘克仁吴建洪曹咏梅吕翔(毕节市委党校试验区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毕节551700)[摘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
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要创新机制体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构建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继续支持毕节试验区的有利条件,努力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从试验区变成示范区,必须在改革、发展、创新方面探索出新路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310(2021)01-52-06一、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机遇(一)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是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最重大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在重要会议中提到毕节。
尤其是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毕节试验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的重要指示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对毕节发展的重视和关怀,为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指明了方向。
国家23个部委出台了28项支持政策,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46条具体意见,为毕节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
毕节要抢抓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毕节重视和支持的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推动毕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二)统一战线支持帮扶是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力量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格局[1]。
毕节地区旅游形象定位探讨
关 键词 : 节地 区 ; 游形 象 ; 毕 旅 实验 区 中图分 类 号 :50 1 F 9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9 4 (00 0 04 0 17 — 59 2 1 )2— 09— 4
Su yo h o rs I g fBjea e td nt eT u i m ma eo i ra i
方 叶林 , 梁修 才2
(. 1 安徽大学 3商管理学院 , - 安徽 合肥 20 3 ;. 30 92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 合肥 200 ) 36 1
摘要 : 节地 区属 于旅 游后 发地 区 , 毕 在论 述毕 节地 区地 脉 、 脉 、 源基 础 、 源 市场 的 基础 文 资 客 上, 结合试 验 区特殊 的性质 功 能 , 出毕 节地 区旅 游 形 象 的定 位 必 须 突破 文脉 和 资 源基 础 , 提 以试 验 区的性 质和 功 能为切 入 点 , 出毕 节地 区旅 游形 象 口号 以此 带动 旅 游业 的发展 、 变经 济落后 提 改
F n —i . i n u. a a g Ye ln L a g Xi c i
( . eat et f o rm Maae et nu nvrt,H f 20 3 ;. n u Me c U ie i ,H fi, 3 6 1 1D pr n T u s ngm n,A hi iesy e i,3 0 9 2 A h i d M nvr t m o i U i e i sy e e 20 0 ) A s atBj rai a n ee pdae for m dvl m n,eas f o ers ci so i ae ,t atu bt c :ieae u dvl e rao t i ee p etb cueo m t t n fhs ra iprc— r i sn o u s o s er o i t i
毕节调研报告
毕节调研报告毕节是一个位于中国贵州省西部的地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本调研报告将重点关注毕节市的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交通状况以及对该市的建议和展望。
一、经济发展毕节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玉米和油菜是主要的农产品。
近年来,该市逐渐发展起煤炭、电力、化工等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二、旅游资源毕节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纳雍大山、黔西南州会宁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然而,由于宣传推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该市的旅游业仍然相对滞后,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三、交通状况毕节市的交通状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交通工具的落后。
该市的公路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道路狭窄、不平整,交通拥堵现象较为普遍。
此外,公共交通也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市民的正常出行需求。
因此,建议该市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四、建议和展望为了促进毕节市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建议该市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修建更加宽敞平坦的道路、改善交通设施等。
2. 加强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推动旅游业的繁荣。
可在景区建设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3. 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毕节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毕节市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旅游业繁荣发展的目标,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地方。
同时,我们也希望毕节市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于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024年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引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然而,尽管三地资源丰富,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旅游资源概述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现代都市等多种类型。
北京的故宫、长城,天津的海河、意式风情街,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海滨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然而,三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同质化、重复化的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
三、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1. 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交通网络的完善、旅游产品的整合等。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三地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合作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2. 问题:首先,三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其次,合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
最后,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四、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策略1. 加强整体规划和协同发展:制定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三地的发展定位和合作方向,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 完善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三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3. 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特色:加强旅游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
4. 优化交通网络: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便捷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5. 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京津冀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
五、实例分析以某一次京津冀旅游联合推广活动为例,通过三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
活动期间,三地之间的交通流量大幅增加,游客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邓小海
【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2
【摘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逻辑必然性。
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让文化和旅游具有了融合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则呼唤着两者的融合发展。
就贵州而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备了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政策基础。
贵州文化和旅游产业需要加快实现在管理、场所、产品业态等方面的融合,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统筹协调,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培育,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的新局面。
【总页数】8页(P111-118)
【作者】邓小海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2.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以广西京族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样本
3.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为例4.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评《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与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1. 引言1.1 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意义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对于贵州省来说,开展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可以帮助深入了解贵州省农文旅业发展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进一步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研究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指导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促进相关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展望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可以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发展方向和思路,促进行业整体跨越式发展。
2. 正文2.1 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贵州省地处西南地区,自然风景优美,民族文化丰富,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农文旅一体化产业的地区。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1.农业:贵州省农业以绿色有机农业为主导,种植业和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2.文化:贵州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
3.旅游:贵州省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备受游客青睐,旅游业发展迅速。
1.产业融合不够: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协同发展不够紧密,合作机制尚未完善。
2.资源利用不均衡:一些地区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平衡。
3.服务水平不高: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中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影响了游客体验。
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农文旅一体化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继续推动各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一体化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六、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方法对于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评价,可以结合指标体系、统计分析、专家评审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贵州省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毕节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毕节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标题:毕节市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对毕节市旅游发展的调研,对该市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毕节市旅游发展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毕节市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然而,该市仍然面临着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同时在推动旅游开发中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调度等挑战。
为此,我们建议毕节市政府加大对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服务品质,加强规划与调度,推动毕节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毕节市作为贵州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然而,该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其潜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节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
二、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包括千层岩、花果园、乌蒙山等,而人文景观则包括侗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毕节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毕节市旅游产业状况毕节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发达旅游城市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旅游业的规模和质量仍然有待提升,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品质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毕节市在推动旅游开发方面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调度的问题,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宣传力度。
四、面临的挑战毕节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次,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消费体验不佳。
此外,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调度,毕节市旅游业的发展不够有条理和协调,未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潜力。
五、建议为了推动毕节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对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满足游客的需求。
2.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山地城市临山和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例
册顯D esign V ie wStudy on Guidelines of Urban Design in Mountain City and W aterfront Space-------Taking Downtown in Bijie as an Exam ple山地城市临山和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例文/毕节市旅游幵发集团有限公司胡传粳【摘要】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主要硏究对象,在梳理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基础上,对毕节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宏观格局控制及中观关键要素控制等诸多内容进行探讨,硏究临山空间和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
【关键词I山地城市;城市设计;中心城区;临山空间;滨水空间〇引言201 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幵放、共享”发 展理念,对城市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加 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 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 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鼓励幵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贵州省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着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一体化发展和城乡风貌建设活动的重要纲领。
在此背景下,对山地城市临山空间和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的硏究具有重要意义。
C f iH-911现状分析1.1自然山水特征毕节市地处贵州,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典型岩溶山区。
毕节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且海拔相对高差较大,垂 直气候变化明显。
毕节市中心城区拥有虎踞山、南山、纱帽山等3座城中山形成的城市公园及阳山、青龙山、营盘山、云龙 山等58座城边山,形成独特的城市郊野公园;同时,拥有倒天河、堡河、落脚河等8 条主要河流和倒天河水库、碧阳湖、归化 水库等3个集中水面,悠长的滨水岸线和峡谷壮丽秀美。
毕节喀斯特流域型景区循环型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毕节喀斯特流域型景区循环型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作者:赵曼邹细霞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21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2005年我国政府把循环经济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
循环型旅游也称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界的热点,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通过分析毕节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盲点,初步探讨毕节市喀斯特流域型景区中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方法与可操作对策。
关键词:毕节市;喀斯特;循环型;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一、理论基础(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毕节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毕节市是黔西北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开发潜力较大。
毕节属岩溶地貌,开发历史悠久,具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岩溶景观和其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威宁草海,被誉为“地下天宫”的织金洞,有“天然公园”之称的百里杜鹃(包括奢香博物馆),“古,野,奇,曲”的纳雍总溪河风光(乌江第一漂),叹为观止的大方九洞天及十里溶洞探险漂、大屯土司庄园风景区和众多的史前文物、古建筑群、古石刻,这些风景名胜与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一道构成了贵州西线旅游区。
(三)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业中的体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业中综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业清洁生产方面;(2)旅游资源循环型开发方面;(3)旅游产品生态设计方面;(4)旅游者绿色消费活动方面。
基于游客体验的毕节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游客体验的毕节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毕节市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
本文将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毕节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毕节市的休闲农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景点增加: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毕节市内的旅游景点逐渐增多,包括农家乐、观光果园、民宿等。
这些景点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2.产业链逐步完善:休闲农业在毕节市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
这种产业模式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3.游客数量增多: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前来毕节市旅游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多,这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较大的推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毕节市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虽然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2.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休闲农业在毕节市内的景点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这也会影响游客的体验。
3.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模式单一:目前休闲农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模式相对单一,大多以传统的手工加工和现场销售为主,缺乏深加工和品牌营销的意识。
三、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毕节市的休闲农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高游客的体验,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住宿和餐饮质量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例如增加旅游景点、改善旅游服务设施等。
2.加强统一规划和和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休闲农业的作用,需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和管理。
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各个景点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效果。
2024年贵州省旅游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贵州省旅游市场环境分析1. 引言贵州省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本文将对贵州省旅游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市场概况、竞争态势、政策支持等方面,以期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市场概况贵州省旅游市场的基本概况包括: - 旅游资源丰富:贵州省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如黄果树瀑布、贵州省博物馆等。
- 市场规模庞大:贵州省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 旅游消费占比上升: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贵州省居民的旅游消费意愿逐渐增加。
3. 竞争态势贵州省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地域竞争:贵州省与周边省份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需与其竞争吸引游客。
- 旅游产品差异化:各旅游企业应加强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 市场营销竞争:各旅游企业应加大市场宣传推广力度,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4. 政策支持贵州省旅游市场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投资优惠政策:贵州省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 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 政策引导发展:贵州省政府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引导旅游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5. 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贵州省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 机遇:不断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支持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挑战:贵州省旅游市场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持续解决和改进。
6. 总结综上所述,贵州省旅游市场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政府支持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和一些问题的存在也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了解和分析旅游市场环境,对于贵州省旅游业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规划
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规划
为了提升毕节百里杜鹃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竟争力我们将注重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 与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培训课程和技能提升计划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 验的旅游人才同时引进一批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来推动百里杜鹃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以上就 是我们的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规划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我们将不断努力实现这些目 标让毕节百里杜鹃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规 划
1 旅游资源开发 3 旅游市场推广 5 环境保护规划
-
2 旅游产品Βιβλιοθήκη 划4旅游设施建设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
1.1资源调查与评估 在前期,我们需要对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与评估,包括自然景观、历史 文化、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资源的类型、特点、价值和分布情况,为 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1.2 重点资源开发 根据资源调查与评估的结果,我们将选择最具代表性、最具吸引力的资源进行重点开发, 如百里杜鹃花海、峡谷景观、民族村寨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资源的原生性和完整 性,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
5.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 为了保护百里杜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我们将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限制建 设范围、控制游客数量、禁止乱扔垃圾等。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确保旅游活动不 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规划
5.2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我们将建立生 态补偿机制。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如恢复植被、治理污染源等行动,来弥补旅游业对 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毕节百里杜鹃旅游规划
旅游设施建设
4.1 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便利程度,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 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同时,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建设 4.2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在重点旅游区域,我们将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商店等配套服务设施。 这些设施将为游客提供咨询、导游、住宿预订、购物等服务
毕节试验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
扶 贫与 生 态 保 护 , 断 深化 和发 展 试 验 区 的 新 内 涵提 供 支 持 。 不
关 键 词 : 困 山 区 ; 游 开 发 ;W OT 分 析 ; 持 续 战 略 贫 旅 S 可
中 图分 类 号 : 5 0 F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3 9 ( O 8 0 —0 90 1 7—1 8 2 O ) 80 9—2
1 优 势 分 析 ( te t ) S rnh
1 1 有 一 批 高 品 位 的 旅 游 资 源 .
在 毕 节 建 立 。 中央 红 军 长 征 经 过 金 沙 县 ; 二 方 面 军 在 这 红 里创建 了“ 华 苏维 埃共 和 国川 滇黔 省 革 命 委员 会” 在 4 中 ,
5 有 0 0多 名 各 族 青 年 参 旅 游 资 源 独 占性 强 , 较 优 势 明显 。 自然 资 源 方 面 : 比 以 个 县 的 9 个 乡 建 立 了 苏 维 埃 政 权 , 5 0 加 了 红 军 。 此 外 , 节 还 是 时 任 中共 贵 州 省 委 书 记 胡 锦 涛 毕 织金洞 、 洞天 、 菜 坪 为代 表 的喀 斯特 地 貌旅 游 资源 ; 九 韭 以 98年 6月 批 准 建 立 的 以 “ 开 百 里 杜 鹃 为 代 表 的植 物 观 赏 旅 游 资 源 ; 海 、 风 湖 等 为 代 同 志 亲 自倡 导 并 经 国务 院 于 1 8 草 东 发 扶 贫 、 态 建 设 、 口控 制 ” 主 题 的 试 验 区 。毕 节 试 验 生 人 为 表 的 湖 泊 生 态旅 游 资 源等 。 人 文 资 源 方 面 : 奢 香 博 物 馆 、 以 维普资讯 Au g. 2 8 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研究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论证了推进该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要性、可行性、面临的障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区域旅游协调管理体制;科学规划指导,制定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方位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创新区域旅游产品与线路,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标签:毕节;欠发达地区;旅游;区域一体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已从景区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发展到目前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联合竞争阶段。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指地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联合,实行统一的旅游政策,合理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以利于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增长。
毕节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原本具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未能转变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在这种形势下,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走联合竞争之路,对提高毕节市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要性目前,毕节市的旅游业整体竞争力较弱,除百里杜鹃、织金洞等少数景区外,其余各景区景点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并不高。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由政府主导,对区域内各种相关资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发,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整体竞争力,在未来发展的旅游市场中赢得更多发展机会。
1、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各景区形成利益联盟,减少内部竞争消耗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推动各景区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增进彼此了解,增加合作机会,同时还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利益关切,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达成共识,形成利益联盟体。
特别是在毕节市旅游业建设发展初期,建立统一的利益联盟有助于培育和规范旅游市场,避免盲目竞争,减少内部竞争消耗。
2、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各景区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毕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对市场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通过一体化建设,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各景区产品特点,在信息互通、人才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可以在各自区域内为其他各方提供宣传平台,采取互相代售门票,互送游客等方式实现客源共享。
这样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对各景区景点的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分工,实施差别化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双赢。
3、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共同开拓市场通过一体化建设,可以合作进行宣传营销,共同设计开发旅游线路,创造巨大的宣传声势和良好的旅游氛围,打造统一鲜明的特色旅游品牌,形成能够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要的旅游产品体系。
这样不仅有利于毕节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整体优势的发挥,更有利于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从而提升毕节市的整体形象。
近年来,通过毕节市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的整体旅游形象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4、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有利于降低各景区发展成本,分担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景区在营销成本控制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知名度较低的景区的共生营销旅游的要求更为迫切。
通过一体化建设,分担营销费用,可以以同样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吸引更多客源,有助于各景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营销效率。
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的作用如图1所示。
二、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可行性1、资源数量较丰富,类型较齐全,资源互补性强毕节市旅游业虽然起步晚,发展慢,但资源保存度好,开发潜力大,具有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
毕节市旅游资源大类组合较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毕节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 级景区1个,3A级景区8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
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
据统计,毕节市共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3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彝汉文石刻181处,夜郎文明、水西文化、红色文化等一大批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开发价值。
民族风情浓郁醇厚,彝、苗等民族村寨原始古朴,“撮泰吉”、“滚山珠”等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此外,毕节市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无论是发展人文旅游,还是发展度假、生态、探险旅游都有充分的资源支持。
现代旅游的季节性非常突出。
一般来说,主要依赖自然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景区,旅游接待量的季节性波动较大;主要依靠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景区,旅游接待量的季节性波动较小。
目前,毕节市主要依靠自然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但这些景区的显著缺点在于季节性突出,最佳旅游时间较短,不利于旅游企业的经营发展。
旅游的季节性是客观存在的,单靠任何一个旅游景区都难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从表2可以看出毕节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旺季期正好交错排开,这种时间上的互补性恰恰变成了旅游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动力。
通过跨景区开发旅游资源和开辟旅游项目,实现最佳的旅游资源配置,有利于各地发挥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
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但成片区又相对集中毕节试验区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距离较远,旅游景点分布较为分散,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旅游线路连接,无形之中降低了旅游景点的集聚效应,降低了地区旅游的吸引力。
但各个旅游景区之间成片区且又相对集中。
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首先要打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
近年来,毕节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目前遵毕高速、毕威高速、贵阳至织金铁路、贵阳至威宁铁路、毕节飞雄机场已经相继开通。
今后几年,随着厦蓉高速、杭瑞高速在毕节境内的全面贯通,毕节至织金铁路、成都至贵阳快速铁路等的建成,毕节将建成“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和“三纵两横”铁路综合枢纽,毕节的交通将会变得四通八达。
旅游交通的改善可以加强各景区间的联系,缩短景区间通行距离,为旅客游览提供方便,也为景区的连片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3、发展势态良好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毕节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先导产业。
如表3所示,2008 年~2012 年毕节市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37%,而同期地区GDP 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66% 和15.34%,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省GDP 和第三产业。
2008 年~2012 年毕节市旅游收入占全市GDP 的平均比重为17.35%,占第三产业产值的平均比重为48.1%。
一般认为,某个产业的产值占本地区GDP 的5% 以上,就可认为该产业是个支柱产业。
显然,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毕节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连续多年保持了健康发展的态势,为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提出要突出发展旅游经济,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国家旅游局于2014年3月11日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发〔2014〕46号),为把旅游业培育成毕节市开发扶贫重要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撑。
区域内各县区都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纷纷提出诸如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旅游活县等发展战略,整合县域内各种优势资源,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力图促进县域旅游的长足发展。
这种谋求旅游业大发展的趋势,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毕节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障碍1、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毕节市没有建立可以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旅游统一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开发长期处于权力分散、职能交叉的状态,难以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有效配置。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所属县区、乡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地方保护主义及各种行政障碍的存在,限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政策协调缺乏有效整合,旅游空间结构雷同和旅游产业结构低下等现象部分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
2、旅游规划指导不力由于历史和认识原因,在建设之初,毕节市没有对本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各县区在规划上多是各自为政,体现不出旅游业的规模化整体效益。
市县各级旅游规划常与本地经济和旅游市场脱节,政府对规划干预过多,甚至为迎合领导意志,不顾本地实际,过分夸大项目的市场前景和预期效益,得不到投资者的信任。
近年来虽然在市级层面对宏观规划有了一定认识,但其详细性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还比较薄弱。
目前,毕节市完成县区级旅游规划22个,景区景点旅游规划76个,其中完成详细性规划的有29个,正在编制的旅游景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4个。
虽然部分景区已编制完成旅游发展规划,但发展规划没有突出中长期发展目标,起点较低、线条过粗,空间一体化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根据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游客偏好来规划项目的建设规模、特色定位等还不够。
3、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大、见效慢,毕节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难以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新项目的开发及景区建设和服务的完善,必须尽可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资源开发。
但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投资环境较差、效益较低,潜在投资者往往望而却步。
因此,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本地旅游开发领域,首先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以改善投资环境,这无疑增加了预算投资量,使资金筹措难度更大。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
毕节市位置偏远,经济落后,交通网络尚处于建设之中,与区外各重要客源市场之间、区内各县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铁路仅开通贵阳至织金、贵阳至威宁段,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本地虽有民航,现仅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昆明、重庆、贵阳六条航线,且密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线客源市场的拓展;县乡公路受山区地形影响,弯道众多、坡度太陡、道路狭窄,等级较低,交通不方便;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旅游线路连接,现有的几条旅游交通干线不能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服务。
二是旅游接待能力较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毕节市现有星级酒店37家,大多数集中于市区和各县县城,位于旅游景区景点附近的屈指可数,各景区景点的吃、住、娱、购等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特别是住宿、餐饮设施严重不足,旅游者在景区景点仅能游玩,却无处消费,旅游经济的潜能发挥受到严重影响。
5、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本地多数生产经营旅游产品的企业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加之开发资金不足、科研实力较低,导致一些很好的资源难以得到开发或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品位不高。
一是难以形成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二是在旅游的吃、住、游、玩、行、购等各个环节上挖掘力度不够,能使游客多花时间、多消费的项目不多;三是旅游产品单一,文化特色不浓,多是本地的刺绣、茶叶、竹荪、核桃等民族手工艺品、土特产,档次较低,无法满足旅游者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