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合集下载

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之地,太和清音便是其文化成果之一。

清音是指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唱腔形式,太和清音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清音艺术形式。

作为安徽省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太和清音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太和清音起源于安徽省太和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和清音以其音色纯正、旋律高峰、情感真挚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民间艺人到现代艺术家,太和清音一直是一项闪耀于安徽文化之中彰显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清音的音调婉转柔和,具有均衡的声音,既准确又清晰,是许多传统戏曲的主要演唱方式之一。

其独特的味道,不仅因为旋律的高潮和分明,而是由于其艺术表现的生动和感人的情感所表现出的魅力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在这一大背景下,太和清音还需要面对着来自新的时代和娱乐形式的竞争和冲击。

传统戏曲在电视、电影、音乐和互联网等方面面临新型的生命周期冲击,精品艺术的知名度不断缩小,艺术生产的市场化也呈现出不良的趋势。

这一方面突显了文化传承体系的脆弱,另一方面也促使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融合。

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公益机构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

太和清音不仅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严格保护和推广,还应该加强各地学校和组织的艺术教育。

如太和县政府就加强了对戏曲文化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通过文化艺术馆、文化广场、剧场等公共平台,提高了太和清音的传播率,使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太和清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也应该组织专业人士研究整理太和清音的内容和历史,制作书籍和视频,用多种视听形式向公众介绍和向后人传承这一艺术瑰宝。

除了政府和公益机构的支持外,社会力量也可以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的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的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的优化合肥抛头狮是安徽省合肥市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合肥地区一种传统娱乐形式,在当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传承方式的变化,合肥抛头狮传承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探讨优化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的路径。

一、梳理合肥抛头狮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二、分析合肥抛头狮传承面临的问题1、传统技艺的流失随着现代娱乐和娱乐产业的发展,传统抛头狮艺人人数逐渐减少,技艺传承逐渐中断,导致抛头狮文化的传承面临较大的压力。

2、场馆使用受限合肥市内适合抛头狮表演的场地越来越少,部分传统场馆的改建和拆除使得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场馆丧失了运用的条件。

3、文化氛围的淡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显得越来越陌生冷清,呈现出文化氛围淡化的趋势,抛头狮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肥抛头狮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权益和传承。

2、传承新生代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念和体验需求有所不同,传承人应该与时俱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传承策略,推出新型文化产品,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传承抛头狮文化。

3、创新传承方式抛头狮文化的传承须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创新传承方式和场地的应用,增加文化氛围,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抛头狮文化。

4、建设文化活动基地抛头狮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场馆和设施,有需求的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应考虑建设抛头狮文化主题公园、非遗助推基地等文化活动基地,打造专门的制作、传承和演出等运营基地。

结论保护合肥抛头狮的传统文化、发掘其文化内涵,培养传承的实力和才能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的优化传承路径不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捍卫,也是文化价值转化和推广的核心措施。

传承和推广合肥抛头狮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共同努力,也许我们可以让合肥抛头狮文化走更远。

徽墨传承措施

徽墨传承措施

徽墨传承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徽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国四大名墨之一,徽墨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徽墨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徽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推动徽墨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徽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徽墨的传统工艺技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为了确保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相关部门加大了徽墨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收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传承计划和政策措施,推动徽墨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建立徽墨传承基地和研究中心。

为了搭建徽墨传承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徽墨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陆续建立了一批徽墨传承基地和研究中心。

这些基地和中心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徽墨爱好者和从业人员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徽墨传承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徽墨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徽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为了推动徽墨市场的开发和品牌的建设,相关部门加大了徽墨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拓展徽墨的销售渠道,提高徽墨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鼓励徽墨传承者参与文化创新和交流。

为了激发徽墨传承者的创作激情和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徽墨传承者参与文化创新和交流活动。

这些创新作品不仅能够为徽墨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徽墨传承工作中,为徽墨传承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五、加强徽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为了保护和传承徽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加大了徽墨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严格禁止非法采集和销售徽墨,保护徽墨的合法权益和民族文化形象。

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泗州戏为例

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泗州戏为例

安徽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泗州戏为例○李荣摘要:地方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百姓精神和物质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众多地方剧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对地方戏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逐渐成为戏曲研究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以安徽省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探讨了地方戏曲所面临的困境与相关对策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传承保护泗州戏是流行于安徽省皖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称为“安徽四大剧种”,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泗州戏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有“皖北黄梅”之称,被誉为“梨园拉魂第一腔”。

泗州戏与其他众多地方戏剧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力承载,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

但是近年来,泗州戏等地方剧种受到多元化文艺的挑战,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呈现出愈来愈困难的发展前景。

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些戏曲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本文以流行于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泗州戏为例,分析其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现代发展的路径。

一、泗州戏发展的现代困境泗州戏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于现下的社会中并非个案。

在“读图时代”“后网络时代”下,泗州戏等众多地方小戏鲜明的地方性特征、特定的接受群体、固定的表现形式等都使得其尴尬处境被放大。

泗州戏的现代困境首先体现在传统剧目活力丧失,演出市场极度萎缩甚至是逐渐消失。

这不仅是由于戏剧本身的发展空间愈发狭小,同时也是由于传统文化在新型社会中的“话语权”被削弱。

传统剧目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总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而地方性又是其能否获得市场和观众的重要因素。

许多经典传统剧目都是上述因素的集合与表现。

如泗州戏的《四告》《休丁香》《二反》等剧目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仅是由于唱腔优美、表演动人,其中所包涵的文化意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善恶力量的交战、贫穷与富贵的矛盾选择、善恶有报的信念等。

浅析安徽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_以合肥火笔画为例

浅析安徽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_以合肥火笔画为例

(下转第24页)摘要: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

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底蕴使得民间艺术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现出特有的中华文化的美。

安徽省的民间艺术在历史上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比如合肥的火笔画。

火笔画是江淮地区流传甚广、极具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合肥特产,也是艺术界的瑰宝。

笔者以合肥火笔画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徽省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希望可以给相关部门和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民间艺术火笔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国的民间美术历史源远流长。

提到安徽省独有的民间工艺美术要数名声在外的芜湖铁画了。

曾几何时,合肥火笔画与芜湖铁画齐名。

而合肥的民间美术,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庐剧和洋蛇灯,具有代表性的庐剧和洋蛇灯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火笔画”以及“洋蛇”、“门歌”3项民间文化艺术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笔画是一种并不特别为人所知的合肥特产,也是艺术界的瑰宝。

“火笔画”,又称烙画、火针刺绣、烫画,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

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工艺曾一度失传,直到明末清初再度振兴,才真正走进民间并逐步流传开来。

安徽的火笔画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以家族传承、民间作坊和平民化、大众化、实用化的形态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以合肥工艺美术厂为基地进行创作,主要传承人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1916~1991)及其弟子,以刘祝华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安徽“火笔画”通过作画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画新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本土题材、内容的创新而形成独立的流派。

合肥工艺美术厂是合肥火笔画的“创作基地”,现年66岁的刘凯与其父刘祝华堪称合肥火笔画的代表人物。

一、昔日:火极一时火笔画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

其作品大至数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火笔画鼎盛的40年间,刘祝华积极传授火笔画技艺,先后带出刘凯、鲍熔等200多名徒弟。

繁昌赭圻墨玉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繁昌赭圻墨玉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状, 以及 如何 在经 济全 球化 的浪潮 中 , 使 得我 国非 遗得 以继 续传 承 和可持 续发 展. 在 这样 的情 形 下 , 繁 昌赭 圻 墨 玉石 雕技 艺 的生存 同样 面临 困境 , 出现 这种 状况 的原 因主要 有 以下几 个 方面.
1 . 1 重 遗 产 名 录 轻 民 众 基 础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4 7 7 ( 2 0 1 7 ) 0 3 — 0 0 5 3 — 0 4
繁 昌赭 圻 墨 玉 石雕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 与 传 承
朱世 芳 , 金 成 星 , 朱铁 军
( 1 . 安 徽 工 程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2 . 安徽 工 程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摘要: 随 着 时代 的 发 展 , 传 统 农 业 与 现 代 工 业 之 间开 始 出现 对 立 , 这 种 对 立 的 局 势 致 使 许 多 传 统 民族 文 化 面 临 消亡. 繁 昌赭 圻 墨 玉 石 雕 作 为 芜 湖 市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其 生存环 境不容 乐观. 文 章 通 过 人 类 学 的视 角 , 结 合 静 态 保 护 与 动 态 传 承 的方 式 , 为 赭 圻 墨 玉 石 雕 非遗 的保 护 与 传 承 提 供 了较 为 完 整 的策 略 , 以 期 实 现 非 遗 的 保
护 与可 持续 发 展 .


词: 赭 圻 墨玉 石雕 ; 保护 ; 传承 ; 策 略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J 3 1 4 . 3
中华 民族 在 五千 年历史 发 展过 程 中创 造 了辉 煌 灿 烂 、 绚 丽 多 彩 的 文化 , 而 在这 璀 璨 绚 丽 的 文化 瑰 宝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太和清音,是安徽省太和县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清音又称“太和戏”、“太和花鼓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和清音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而闻名,被誉为“戏曲之乡”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

太和清音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太和清音是在太和县的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戏曲形式,它融合了当地的方言、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太和清音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为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受到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传统戏曲文化逐渐式微,太和清音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戏曲人才的稀缺。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更倾向于选择更加现代化的职业发展,传统的戏曲表演技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加之现代职业发展的机会更多,收入更高,戏曲表演并不是一种吸引人的职业。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推动戏曲艺术的传统继承。

戏曲市场需求不足。

在当下社会,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戏曲市场需求不足,太和清音演出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

如何创新太和清音的演出形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与当地文化活动、旅游活动的结合,开拓新的演出市场,增加太和清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缺乏专业的传承机构。

太和清音的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传承机构对传统技艺进行系统的传承与保护。

在目前的情况下,太和清音的传承机构相对较少,使得传承工作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缺乏文化保护政策的支持。

太和清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缺乏相关的文化保护政策法规。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报告实践报告题目课程名称指导教师系别/班级姓名(学号)王雨琦做给你们看看合肥学院思政部制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一、情况概述(一)调查的背景随着网络的发明应用,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不仅仅带来大学生前所未有的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也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影响。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对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二)调查的目的随着网络的发明应用,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不仅仅带来大学生前所未有的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也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影响。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对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三)调查的时间地点及调查的对象时间:5月2—5月12地点:合肥学院调查对象:合肥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

(四)经过及组成人员1、经过:(1)5月10中午我组成员到四个年级女生宿舍楼下找人填写,我组成员分别到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教室发问卷。

(2)5月16日晚,统计数据,分析。

16—17日做PPT,写报告2、组成人员:赵守慧(做表格及PPT)宣卉(写报告)段婉莉、陈娟娟(分析数据,思考结论)周沈秀、汪飞云(统计数据)(五)调查研究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等抽样方法,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占100%。

再用PPT,图表,报告形式展示分析。

二、调查问卷分析(一)调查人数及分布情况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20二)问题及其结果解析与反思完全不了解48 40%不太了解52 43%比较了解14 12%非常了解 6 5%选项小计比例会30 25%不一定76 63%不会14 12%选项小计比例非常乐观47 39%一般16 13%不太乐观31 26%完全不看好26 22%三、调查报告总结及建议(一)总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安徽特有的人类文明正在不同程度地消退和流失,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现代文明的飞速扩张、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等影响因素,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徽州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南部,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地方。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徽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其中包括徽派建筑、徽派绘画、徽派医药、徽剧等多个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徽州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需要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对传统手工技艺热爱和有传承意识的人才,通过学习和实践,让这些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还可以通过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和奖学金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中来。

加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挖掘工作。

通过对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可以收集整理传统手工技艺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建立相关档案和数据库,为后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手工技艺展览、交流活动等形式,宣传和推广传统手工技艺,提高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程度,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通过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大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者进行技艺传授和研究工作,提高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

通过加强社会参与和民间组织的建设,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提高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可度和认同感,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组织和协会,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平台和机会。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源于太和县,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

太和清音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凭借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对太和清音的宣传与传承,加大文化扶持力度,注重创新与保护相结合,共同努力,让太和清音这一瑰宝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太和清音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时期。

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由乐器、声乐和舞蹈结合而成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太和清音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清音的旋律优美悠扬,表现了太和清乐人对生活、对美好的追求,集中体现出古老的民族情感和智慧。

从音乐舞蹈、唱腔表演到舞台布景,每一个环节都融合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太和清音的独特魅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太和清音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市场优势,曾经繁荣的文化形态也渐行渐远。

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太和清音没有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和喜爱,导致其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的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要加强对太和清音的宣传与传承,首先要深入挖掘太和清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太和清音,让太和清音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开展太和清音的传统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太和清音的传承人才,让太和清音得以传承下去。

要在学校和社区开设太和清音的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学习太和清音,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加大文化扶持力度也是保护太和清音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相关社会机构要加大对太和清音的扶持力度,加大投入,支持太和清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打造太和清音的宣传平台,让太和清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要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将太和清音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和喜爱太和清音,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凤阳花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曲表演形式,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凤阳花鼓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有效地推动凤阳花鼓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统一,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播与传承,以期能够为保护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凤阳花鼓,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鼓、舞、唱、做,加上丰富的表演服饰和道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凤阳花鼓不仅在音乐上有特色,其舞蹈形式也是独具风格,代表着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凤阳花鼓曾经是皇宫宴会的专场表演,也是民间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深受人们喜爱。

二、凤阳花鼓的传统与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凤阳花鼓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凤阳花鼓的传统表演形式在当今社会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观众群体日益减少;凤阳花鼓的传承人群日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了凤阳花鼓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凤阳花鼓的传统与现状也是一种相互矛盾的状态,既有其传统的魅力与价值,又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凤阳花鼓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传播是保护和传承凤阳花鼓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凤阳花鼓,从而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1. 利用现代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艺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已经变得日益重要。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通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对凤阳花鼓进行宣传推广,使更多的网络用户了解和关注凤阳花鼓。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报实践报告题目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课程名称指导教师系别/班级姓名(学号)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报告摘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合肥学院一期二期两地向学生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关键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1 情况概述 (1)1.1 调查的背景 (1)1.2 调查的目的 (1)1.3 调查的时间地点及调查的对象 (1)1.4 经过及组成人员 (1)1.5 调查研究方法 (2)2 调查问卷分析 (2)2.1 调查人数及分布情况 (2)2.2 问题及其结果解析与反思 (2)3 调查报告总结及建议 (2)3.1总结 (7)3.2 意见和建议 (7)1 情况概述1.1 调查的背景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理解,可以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精华。

由此,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1.2 调查的目的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合肥学院一期二期三期三地向学生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形式
洋蛇灯表演时,舞者手持蛇形灯具 ,模仿蛇的蠕动、盘旋等动作,形 成独特的舞蹈韵律。
传承与保护
肥东洋蛇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当地政府通过组织培训班、 资助演出等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程大位珠算法
起源与历史
程大位珠算法起源于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所创的珠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算法特点
徽剧
01
起源与传承
徽剧是安徽省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徽州地区(今 黄山市一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徽剧以唱为主,声 腔优美动听,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
02 03
艺术特色
徽剧的表演风格庄重典雅,唱腔高亢激昂与婉转低回相间 。其剧目内容广泛涉及历史、神话、传说等领域。徽剧的 服饰、道具等也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汇报人:XX
•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庙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与保护
01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03
国际交流与合作
安徽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 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和传播 ,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庙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华山庙会
要点一
起源与历史
九华山庙会是源于唐代的传统节日活 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七 月三十日,九华山地区都会举行盛大 的庙会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和信众前来参加。

安徽传统工艺发展与非遗保护

安徽传统工艺发展与非遗保护

陶 、 山漆 器 等都是 历史 悠久 、 黄 闻名 中外 的传 统工 艺 来 说 , 安徽 手 工艺 历 史 悠 久 , 类 繁 多 , 种 带有 浓 厚 的 品 , 在工 艺技 术发 展史 以及 文 化 传 承 等 方 面 均 具 乡土 气息及 显 著 的地方 特色 。 其
有 的重 要 地位 , 因此 , 列入 国家级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被
0 引 言
代 十 国时的 “ 心 堂 ” , 首 陶 器 , 宋 时 徽 州 木 澄 纸 界 南 版 年 画 , 时的舒 席 , 湖铁 画 , 明 芜 明清 时 期 的徽 州 三
安徽 为南 北 方政 治 、 文化 、 济 的交 汇 区域 , 经 正 雕 ( 、 、 雕 ) 在不 同的历 史 时期 各 领风 骚 , 木 砖 石 等 传 是 得益 于这 一优势 , 于江淮 间不 同 的文化体 系 , 承 至今 。传统 手工 技艺 艺术 品的艺术 价值 和实 用价 基 形 成 了丰 富繁荣 的文 化 资源和 源远流 长 的历史 。含 山 值 至今仍 得 到人们 的欣 赏和使 用 。通 过对 安徽 现有 凌 家滩 出 土 的 大 量 人 工 雕 琢 的 玉 器 ¨ , 其 是 玉 传 统工 艺技术 进行 梳理 , J尤 分析 其深层 次 的文化 内涵 ,
其历史地位不相符 , 而且 落后于 国内部分省份。其 中影 响 因素众 多, 只有深入 了解传统工 艺的价值 , 才能够从 思
想 意 识 上 采 取 行 之 有 效 的 保 护 思 路 , 而有 效 提 高 安 徽 的 传 统 工 艺 水 平 , 进 本 省 经 济 发 展 , 彰 显 安 徽 地 方 文 进 促 为
p o t h r v n i le o o i e eo m e t n n u e t e p r a e ts r a fit n il u t r l r mo e t e p o i ca c n m c d v lp n ,a d e s r h e m n n p e d o n a gb e c lu a h rtg . e ia e Ke r s ywo d :An u ;ta to lca tma hi h i r di na r fs ns p;v l e;i tn i e c hu a e i g i au n a gbl u r lh rt e; c n e v t n a o srai o

从桥书法看安徽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从桥书法看安徽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从桥书法看安徽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徐楠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徐楠楠(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书法与绘画独具特色,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以埇桥书法为研究重点,深入探讨安徽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旨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同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有效方略。

关键词:埇桥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47-02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书法是安徽地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于埇桥区书法,安徽省高度重视,在努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也出台一些保护和发展埇桥书法的政策,以期推动埇桥书法的发展,深化人们对埇桥书法内涵的认知,加强对埇桥书法民族遗产传承与保护,并在当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价值。

下面以埇桥书法为视角,就安徽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详细阐述,望其能为中国书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一、埇桥书法的历史沿革埇桥书法起源于晋唐时期,北宋书法大家蔡襄(1012-1067,字君谟)就出生于埇桥区。

在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他们被誉为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蔡襄书法“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书法家戴振军认为,蔡襄书法作品章法错落,各具姿态。

此外,清朝时期,李心锐、杨梦九等人在《修宿州志》、《兰草题诗》等作品创作过程中均秉承着埇桥书法的创作特色,由此推动了埇桥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书法家梅雪峰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将“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作为自身作品创作目标,同时通过遒劲笔力、神采飞扬的书法功夫彰显了自身惨淡的人生经历,且通过注入自身思想感情,与欣赏者产生共鸣。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统计表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统计表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统计表1. 引言安徽省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对其进行了全面统计和调查。

本文将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根据统计数据,安徽省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0余项,涵盖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传统工艺、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其中,舞蹈类项目最多,达到300余项;其次是传统工艺类项目,约占总数的25%;而传统节日类项目数量相对较少,仅有50余项。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安徽省设立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

这些机构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和培训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有300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相对较少。

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和引导,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通过多年的努力,安徽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已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项被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成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问题与建议4.1 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尽管安徽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宣传推广方面仍存在不足。

建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展览、表演、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4.2 传承人培养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相对较少。

建议加强对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和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1. 引言1.1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艺术价值。

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徽州地区特有的韵味和风格。

徽州传统手工技艺的丰富多样性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无论是木雕、石刻、绣花还是剪纸等传统工艺,都展现了徽州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徽州人民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精神。

这些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为了留住历史的痕迹,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让后人能够继承发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承载着民族、地区和个体的独特身份和认同。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形式的传承,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到先辈们留下的智慧和工艺,从而增进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就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实现。

2. 正文2.1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许多传统手工技艺。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秀美的山川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逐渐减少,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急需得到传承与保护。

徽州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源远流长,其中包括徽派建筑、徽派绘画、徽派医药、徽派茶文化、徽墨制作等多个门类。

这些手工技艺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徽州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华。

徽墨制作作为徽州地区的独特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更是被誉为“四大名墨”之一,久负盛名。

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不仅为徽州地区赢得了无数荣誉,更是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变得异常紧迫。

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徽州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逐渐减少,原有的传承体系和环境遭到破坏,一些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让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逐时尚和现代科技,传统手工技艺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徽州地区传统手工技艺,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传承和保护徽州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手工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技法、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形成系统的文献和资料。

建立健全的传承人培养和传承体系,培养一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工艺技法,并将其传承下去。

鼓励并支持有传统手工技艺技能的老师傅、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在社区、学校、文化馆等地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传授技艺,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安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指的是安徽省内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文化项目。

这些项目凝聚了安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展示了这个古老省份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使用中括号内的内容作为主题。

第一步: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概念和意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指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认定和保护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代表了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华、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介绍安徽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在长江以北,与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省份相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的地区之一。

这个古老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民间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手工艺等多个领域。

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步:列举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根据统计,安徽省目前已有苏区人民歌、皖剧、歙剧、郁邑传统皮影、绩溪剪纸、霍山花灯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方式:1. 苏区人民歌:源于安徽苏北地区的农民歌曲,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记忆,代表了苏北农民的音乐文化。

2. 皖剧: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继承了扬州腔和淮剧的特点,以其细腻的表演和唱腔著称。

3. 歙剧:源于安徽黄山地区,被誉为“江南第一绝艳”。

歙剧以强烈的地方特色、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4. 郁邑传统皮影:郁邑古称皮影乡,传统皮影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5. 绩溪剪纸:绩溪剪纸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技艺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和收藏家。

论文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文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关键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辉煌灿烂,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安徽传统文化渊源的基因,构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保护与传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安徽传统文化,彰显徽风徽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一、民间文学(1项)1 Ⅰ—5 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宣城市绩溪县三、传统舞蹈(1项)2 Ⅲ—1 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滁州市凤阳县四、传统戏剧(2项)3 Ⅳ—13庐剧(东路庐剧)巢湖市和县4 Ⅳ—20 徽剧(徽戏童子班)宣城市绩溪县五、曲艺(2项)5 Ⅴ—2 淮北大鼓亳州市利辛县6 Ⅴ—3 清音(清音戏)亳州市利辛县七、传统美术(2项)7 Ⅶ—4 剪纸(亳州剪纸、萧县剪纸)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萧县8 Ⅶ—11 竹编(王河舒席、徽州竹编)安庆市潜山县黄山市屯溪区八、传统技艺(1项)9 Ⅷ—14红茶制作技艺(葛公红茶制作技艺)池州市东至县十、民俗(1项)10 Ⅹ—12 抬阁(肘阁、湖村抬阁、隆阜抬阁)阜阳市颍州区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一、民间文学(2项)1 Ⅰ—7 老子传说故事亳州市涡阳县2 Ⅰ—8 涂山大禹传说蚌埠市怀远县二、传统音乐(8项)3 Ⅱ—15 砀山唢呐宿州市砀山县4 Ⅱ—16 淮河锣鼓阜阳市颍上县5 Ⅱ—17 谢郢锣鼓淮南市凤台县eg6 Ⅱ—18 丰收锣鼓滁州市明光市7 Ⅱ—19 凤阳民歌滁州市凤阳县8 Ⅱ—20 思帝乡锣鼓六安市金寨县9 Ⅱ—21 无为民歌巢湖市无为县10 Ⅱ—22 断丝弦锣鼓安庆市宿松县三、传统舞蹈(16项)11 Ⅲ—12 棒鼓舞亳州市涡阳县12 Ⅲ—13 钱杆舞蚌埠市五河县13 Ⅲ—14 旱船舞蚌埠市五河县14 Ⅲ—15 太和狮子灯阜阳市太和县15 Ⅲ—16 马戏灯淮南市毛集区16 Ⅲ—17 手狮灯滁州市来安县17 Ⅲ—18 采石跳和合马鞍山市雨山区518 Ⅲ—19 无为鱼灯巢湖市无为县19 Ⅲ—20 云舞宣城市郎溪县20 Ⅲ—21 舞宣城市绩溪县21 Ⅲ—22 火狮舞宣城市绩溪县22 Ⅲ—23 平安草龙灯池州市东至县23 Ⅲ—24 十二月花神安庆市潜山县24 Ⅲ—25 花梆舞安庆市太湖县25 Ⅲ—26 徽州板凳龙黄山市休宁县黄山市徽州区合并项26 Ⅲ—27 采茶扑蝶舞黄山市祁门县四、传统戏剧(6项)27 Ⅳ—21 淮北梆子戏宿州市、阜阳市合并项28 Ⅳ—22 灵璧皮影戏宿州市灵璧县29 Ⅳ—23 余家皮影戏蚌埠市禹会区30 Ⅳ—24 皖南皮影戏宣城市宣州区31 Ⅳ—25 鸡公调池州市东至县32 Ⅳ—26 曲子戏安庆市太湖县五、曲艺(10项)33 Ⅴ—7 庐州大鼓合肥市肥东县合肥市肥西县合并项34 Ⅴ—8 花腔渔鼓宿州市萧县35 Ⅴ—9 萧县坠子宿州市萧县36 Ⅴ—10 灵璧琴书宿州市灵璧县37 Ⅴ—11 淮河琴书蚌埠市阜阳市阜南县合并项38 Ⅴ—12 端公腔蚌埠市怀远县39 Ⅴ—13 扁担戏阜阳市界首市40 Ⅴ—14 端鼓滁州市明光市41 Ⅴ—15 白曲滁州市来安县42 Ⅴ—16 小调胡琴书六安市舒城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43 Ⅵ—3 晰扬掌亳州市44 Ⅵ—4 六洲棋淮南市45 Ⅵ—5 叶村叠罗汉黄山市歙县七、传统美术(10项)46 Ⅶ—12 吴山铁字合肥市长丰县47 Ⅶ—13 葫芦烙画合肥市瑶海区48 Ⅶ—14 民间扎彩合肥市包河区巢湖市含山县合并项49 Ⅶ—15 萧县石刻宿州市萧县50 Ⅶ—16 杨氏微雕蚌埠市51 Ⅶ—17 天官画滁州市天长市52 Ⅶ—18 羽毛画巢湖市和县53 Ⅶ—19 皖南木雕宣城市宣州区54 Ⅶ—20 徽州根雕黄山市55 Ⅶ—21 徽州竹雕黄山市徽州区八、传统技艺(19项)56 Ⅷ—22 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淮北市57 Ⅷ—23 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亳州市58 Ⅷ—24 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宿州市埇桥区59 Ⅷ—25 临泉毛笔制作技艺阜阳市临泉县60 Ⅷ—26淮河柳编工艺(黄岗柳编、霍邱柳编)阜阳市阜南县六安市霍邱县合并项61 Ⅷ—27 滁菊制作技艺滁州市62 Ⅷ—28 大救驾制作工艺六安市寿县63 Ⅷ—29 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六安市霍山县64 Ⅷ—30 博望打铁工艺马鞍山市当涂县65 Ⅷ—31 传统钾明矾制作技艺巢湖市庐江县66 Ⅷ—32 宣酒纪氏古法酿造技艺宣城市67 Ⅷ—33 铜陵白姜制作技艺铜陵市68 Ⅷ—34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安庆市桐城市69 Ⅷ—35 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70 Ⅷ—36 顶谷大方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71 Ⅷ—37 观音豆腐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72 Ⅷ—38 五城米酒酿制技艺黄山市休宁县73 Ⅷ—39 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74 Ⅷ—40 皖南火腿腌制技艺(兰花火腿腌制技艺、汤口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市休宁县黄山市黄山区合并项九、传统医药(2项)75 Ⅸ—2 张一贴内科黄山市76 Ⅸ—3 西园喉科黄山市歙县十、民俗(14项)77 Ⅹ—12 九曲黄河阵亳州市利辛县78 Ⅹ—13 大班会亳州市谯城区79 Ⅹ—14 清明庙会蚌埠市五河县80 Ⅹ—15 大黄庙会阜阳市界首市81 Ⅹ—16 天长孝文化滁州市天长市82 Ⅹ—17 琅琊山初九庙会滁州市琅琊区83 Ⅹ—18 四顶山庙会六安市寿县84 Ⅹ—19 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祭祖习俗芜湖市繁昌县85 Ⅹ—20 安苗节宣城市绩溪县86 Ⅹ—21 赛琼碗宣城市绩溪县87 Ⅹ—22 花车转阁宣城市绩溪县88 Ⅹ—23 福主庙会池州市东至县89 Ⅹ—24 上九庙会黄山市徽州区90 Ⅹ—25 婆溪河灯黄山市黄山区安徽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报告题目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系别/班级
姓名(学号)王雨琦做给你们看看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
一、情况概述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网络的发明应用,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不仅仅带来大学生前所未有的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也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影响。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对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调查的目的
随着网络的发明应用,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不仅仅带来大学生前所未有的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也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影响。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对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得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调查的时间地点及调查的对象
时间:5月2—5月12
地点:合肥学院
调查对象:合肥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

(四)经过及组成人员
1、经过:(1)5月10中午我组成员到四个年级女生宿舍楼下找人填写,我组成员分别到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教室发问卷。

(2)5月16日晚,统计数据,分析。

16—17日做PPT,写报告
2、组成人员:赵守慧(做表格及PPT)宣卉(写报告)段婉莉、陈娟娟(分析数据,思考结论)周沈秀、汪飞云(统计数据)
(五)调查研究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等抽样方法,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占100%。

再用PPT,图表,报告形式展示分析。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人数及分布情况
选项小计比例男54 45%
女666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20
二)问题及其结果解析与反思
选项小计比例
完全不了解48 40%
不太了解52 43%
比较了解14 12%
非常了解 6 5%
选项小计比例会30 25%
不一定76 63%
不会14 12%
选项小计比例非常乐观47 39%
一般16 13%
不太乐观31 26%
完全不看好26 22%
选项小计比例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行
动,并给予奖励
25 21%
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
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加
大宣传
46 38%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
集资金
14 12%
其他35 29%
选项小计比例加大宣传56 47%
政府加强重视,增加投资力度35 29%
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23 19%
其他途径 6 5%
三、调查报告总结及建议
(一)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今天,安徽特有的人类文明正在不同程度地消退和流失,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现代文明的飞速扩张、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等影响因素,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

从安徽实际情况出发,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际”的保护工作原则,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会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古老的安徽民族文化延续下去,同时为祖国绚丽的文化资源宝库增添光彩。

(二)意见和建议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保护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对区内的宣传。

首先从学校开始向学生宣传和介绍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价值,让学生从小了解非安徽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其次,组织民俗学专家和有关专业人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编写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册子发放给本地群众和国内外游客,介绍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区内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及音响制作等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

因为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发扬者,尤其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较完整的农牧区和基层社区进行广泛宣传。

因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在他们手中,这是包括地方官员和专家学者无法代替的,人民不重视、不传承,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消失。

因此做到安徽人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区外除了以上宣传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的形式。

2.立法保护。

这是国际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通常做法,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

早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3.对传承人的保护,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其他人或政府指定的自然人及相关群体。

他们被称为“人类活财富”、“人类活珍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得以延续。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安徽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传承人和建立传承机制,进一步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人,
确保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因为传承人的逝去而消逝,使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下去。

4.以多种渠道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大投入、公益性的事业,必须要有可靠的经费作保障,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投入机制。

明确文化保护经费在自治区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这样可以解决财政的长期投入问题,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持久性的影响。

但事实证明,地方政府很难承担起长期的投入,因此从自治区到各地市、县要建立一个比较稳定可靠的、相互补充的投入机制。

其一,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明确的、量化的从自治区政府到地市、县三级地方经费投入配套机制。

其二,自治区政府要采取优惠的经济和税收政策,鼓励社区、企业、群体或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建立地方博物馆或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推动保护项目的实施。

其三,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5.加强合作并培养文化保护人才。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参与。

对于一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有效的传承,必须加强对当地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为了更好地保护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建立系统的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人员的培训体系,定期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由专家进行保护方法的指导,并且组织学习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新动向及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另外也可以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对专业保护的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

(专业文档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